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合集下载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主要靠四诊,望、闻、问、切。

望诊主要是看面相形体,闻诊主要是听呼吸和讲话的声音,嗅身体的气味,问诊主要是询问病史及近期的各种症状,切诊即是切脉需要病人不吃早饭,静坐半个时辰(60分钟)方能准确,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难以做到,所以中医加强了其它三诊。

通过望诊辨阴阳,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看,一从形体上看,往往是阳虚偏瘦,阴虚型胖;一般认为胖瘦的标准;胖不露肉,瘦不露骨即;胖不长赘肉,瘦不皮包骨。

胖:分肿胖、虚胖、实胖。

瘦:分寒瘦、肌瘦、气虚瘦。

二从面色、双目、双耳、舌象、嘴唇上看。

三从神情上看,往往是阳虚气短、懒语、抑郁不欢;阴虚燥热不安;四从寒热上看:阳虚者怕冷,阴虚者怕热,阳虚者出凉汗,阴虚者出热汗。

中医四诊<望.问.闻.切>望:察言观色问:问诊闻:味道切:从相面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营养状况.睡眠情况工作状况.善良与厉害.五脏六俯:肺脏----------大肠脾脏----------胃肝脏----------胆心脏----------小肠肾脏----------膀胱心包----------三焦五脏不好时出现在面部的位置:肺脏---大肠:脸色发白,易长青春痘,肺阴虚内热,毛孔粗大皮肤过敏,易生牛皮癣,大便干燥,咳嗽,喘气的现象,出现在左面是肺,右面是肝脏.忌吃:辛辣的东西.肝脏----胆:将看眼睛部位,黑眼圈,肿眼泡,眼部下陷,眼睛出现红血丝,面色发青.眼袋:肝气郁结,或脾气不好,月经不调,心烦易怒,严重的胃也感到不舒服.眼窝下陷:视力不好,或肝气不足,肝阴虚,白内障,四肢软弱无力,缺钙.黑眼圈:肝肾亏损,肝脏待休时如不休息将会出现此种现象.脾脏----胃:面色发黄,年轻人易走向极端,过胖或过瘦,口唇部位,舌质发白不发红润,舌质比正常人胖大,呈齿痕状,消化功能不好,胃痛.肾----膀胱:头发,耳朵,牙齿,掉头发,头发发杈,牙齿松动吃东西易发酸,耳朵瘦小,耳垂很薄,中年过后易长斑,肾阳虚,怕冷,肾阴虚怕热,吃六味地黄丸.怕冷属肾阳虚吃:八味地黄丸,汇仁肾宝,多发与中年妇女,雀斑肾阳虚,黄褐斑时肾阴虚,小便频繁,肾气不足,肾阳虚易子宫肌瘤,乳房肿瘤,卵巢肿瘤的状况,小孩尿床,成年人小便频繁,肾虚的人发育迟缓,肾不好,头脑不灵活记忆力减退,肾功能不好,出现面部暗淡无光心脏---小肠:心主血,主情绪,血不通发紫,淤血在里面的反应,心脏病,两腮发红,没有斗志,面色发白,心慌,头痛,舌尖发紫,红色淤血陈积,锯点状,舌质发苍白,即贫血,气血不足,舌尖发红,内火过重,舌尖发暗,赶快治疗,中风症状,舌质舌尖,面颊,颜色.木--------肝胆生火.心---------肠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肠金生火肾--------膀胱水生火歌词总结:肝阳抗易发火:吃药:逍遥丸,疏肝理气丸。

中医四诊最简单解释

中医四诊最简单解释

中医四诊最简单解释
中医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

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1.望诊。

顾名思义就是用眼睛看,包括观察形体、精神状态、面色、舌头、排出物等,通过对患者进行观察来了解病情
2.闻诊。

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通过这两种手段来了解健康状况,诊察疾病。

听声音指的是诊察患者的呼吸、咳嗽、呕吐、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

嗅气味指的是嗅患者体内发出的各种气味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气味。

3.问诊。

是医生与患者直接进行语言交流的临床信息采集方法,在疾病诊察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于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史、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得到。

了解这些情况,可以为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性,进而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特别是患者尚未出现客观体征,仅有自觉症状时,只有通过问诊,医生才能抓住疾病的线索,做出诊断。

4.切诊。

即接触、靠近、按压的意思。

切诊就是医生用手指或手掌对患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

切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在获取患者的健康与疾病信息、获得重要的辨证资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四诊的名词解释

四诊的名词解释

四诊的名词解释
四诊是中医学中的一种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体解释如下:
一、望:指观察病人的外表特征,如面色、舌苔、眼底等。

中医认为,人体各个器官都有与之相应的反映在外表上的特征,通过观察这些特
征可以了解病人身体的情况。

二、闻:指听取病人的声音和气味。

中医认为,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也
可以反映身体内部的情况,通过听取这些声音和气味可以帮助诊断疾病。

三、问:指询问病人的身体感觉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中医认为,通过询问病人可以了解其身体不适和生活习惯等情况,从而更好地诊
断疾病。

四、切:指按摩或用针刺等手段来检查脉搏和皮肤等方面的情况。


医认为,脉搏和皮肤等能够反映出身体内部经络和气血运行情况,通
过切脉或按摩等手段可以帮助诊断疾病。

总体来说,四诊是中医学中一种综合性的诊断方法,通过多个方面的信息来了解病人身体的情况,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意思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意思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意思中医四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眼底等反映病情的方法;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呼吸、声音、咳嗽等反映病情的方法;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反映病情的方法;切诊是通过切指脉、按腹部等方法反映病情的方法。

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眼底等反映病情。

面色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反映,中医望诊时会观察病人的面色,如面色红润、面色苍白、面色黄瘦等,从而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

舌苔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中医望诊时会观察病人的舌苔,如舌苔白、舌苔黄等,从而判断病人的脾胃运行情况。

脉象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中医望诊时会观察病人的脉象,如脉象弦、脉象细等,从而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

眼底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中医望诊时会观察病人的眼底,如眼底出血、眼底黄斑变性等,从而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

闻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听病人的呼吸、声音、咳嗽等反映病情。

中医闻诊时会听病人的呼吸,如呼吸急促、呼吸浅慢等,从而判断病人的肺部情况。

中医闻诊时还会听病人的声音,如声音嘶哑、声音沉重等,从而判断病人的声音情况。

中医闻诊时还会听病人的咳嗽,如咳嗽干燥、咳嗽有痰等,从而判断病人的肺部情况。

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反映病情。

中医问诊时会询问病人的病史,如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从而了解病人的病情。

中医问诊时还会询问病人的症状,如头痛、发热、咳嗽等,从而了解病人的病情。

中医问诊时还会询问病人的体征,如腹部肿块、胸痛等,从而了解病人的病情。

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切指脉、按腹部等方法反映病情。

中医切诊时会切指脉,从而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

中医切诊时还会按腹部,从而判断病人的脾胃运行情况。

综上所述,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是中医治疗的基础。

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地判断病人的病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护理课件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护理课件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护理课件
目 录
• 中医四诊概述 • 望诊护理 • 闻诊护理 • 问诊护理 • 切诊护理
01
中医四诊概述
什么是中医四诊
01
02
03
04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气色、 形态等外在表现,判断病情的
方法。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气味等, 了解病情的方法。
问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 生活习惯等,了解病情的方法
根据切诊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如针 对寒性体质的病人可采取保暖措施等。
监测病情变化
通过定期进行切诊,可以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切诊护理的注意事项
保证环境安静
在进行切诊时,应保证环境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影响诊断结果。
注意卫生
切诊时应保持手部清洁卫生,以免交叉感染。
问诊原理
问诊的原理是通过收集患者的信息,结合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患者的病情进 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病因、病机、病位等结论,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 据。
问诊在护理中的应用
了解患者情况
通过问诊,护理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生活习 惯、饮食起居等情况,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
评估患者状况
根据脉象的不同特征,可以将脉象分 为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多种类 型,每种脉象都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切诊原理
切诊是通过触摸感知病人的脉象、皮 肤温度、湿度、弹性等,以了解病人 的病情和体质状况。
切诊在护理中的应用
判断病情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状况,如发热、疼 痛等,为后续护理提供依据。
指导护理
信息和病情。
注意沟通技巧
问诊时要注意沟通技巧,要耐心倾 听患者的主诉,避免诱导式提问和 暗示性回答。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书写范文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书写范文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书写范文一、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姓名]性别:[性别]年龄:[年龄]职业:[职业]就诊日期:[具体日期]二、望诊。

1. 整体望诊。

刚一见到这位患者,就觉得他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有点萎靡不振,就像霜打的茄子似的。

往那椅子上一坐,背还有点驼,缺乏那种年轻人该有的挺拔劲儿。

皮肤呢,有点发黄,不是那种健康的小麦色,倒有点像老照片的那种黄,透着一种虚弱的感觉。

2. 局部望诊。

面色:仔细瞧他的脸,面色萎黄中还带着点淡淡的青灰色,尤其是眼眶周围,就像被人轻轻打了一拳后的那种乌青,只不过颜色浅很多。

这面色在中医里可能暗示着气血不足,还有点寒邪内侵的迹象呢。

舌象:让患者伸出舌头,好家伙,舌头一伸出来,就像一幅“地图”。

舌苔厚腻,颜色白中泛黄,就像在舌面上铺了一层没搅匀的奶油,中间还有点剥脱,像被调皮的孩子挖走了一块。

舌尖有点红,这可能是心肺有热的表现,而舌苔厚腻呢,多半是脾胃运化不好,体内有湿气的信号。

三、闻诊。

1. 听声音。

患者说话声音比较低,有气无力的,就像刚跑完一场马拉松累得够呛似的。

而且声音有点沙哑,不是那种清亮的嗓音,听起来就感觉喉咙里像卡了一口痰,吐又吐不出来,咽又咽不下去。

这种声音在中医看来,可能是肺气不足,再加上体内有痰湿阻滞气道的缘故。

2. 嗅气味。

靠近患者的时候,能闻到他身上有一股淡淡的异味,不是那种汗臭味,而是一种有点像食物在胃里没消化好发酵的气味。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他的脾胃可能不太好,食物积滞在体内,不能正常运化,才产生了这种奇怪的气味。

四、问诊。

1. 问寒热。

我就问他呀:“您觉得自己是怕冷呢,还是怕热啊?”患者回答说:“大夫,我特别怕冷,大夏天的别人都穿短袖,我还得穿个薄外套,稍微有点风就觉得冷得不行。

”这怕冷在中医里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就像体内的小火炉火力不够,所以抵御不了外界的寒气。

2. 问汗。

又问他出汗的情况,他说:“我平时不怎么出汗,就算运动后也只是出一点点汗,而且汗是凉凉的。

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

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

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合参。

望诊: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表表现,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湿热内生。

闻诊:医生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听觉表现,来推测疾病的情况。

例如,咳嗽声音短促、有痰鸣声可能表示有痰热阻塞。

问诊:医生与患者进行互动询问,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详细信息。

通过分析患者的回答,医生能够初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例如,问及患者是否有口干、口渴等症状,可以判断体内是否有阴液不足。

切诊: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脉象的信息,从而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疾病的变化。

中医将脉象分为多种类型,如沉细、浮大、弦数等,每种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理变化。

综合四诊的结果,中医医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作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这些诊断方法注重观察人体整体状况,结合患者自身感受,具有个体化和综合性的特点,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和病程,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之完整版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之完整版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之完整版四诊述要一、望诊中医特别重视望诊,临诊首要注意观察,从病人的神态、形体和某些特定表现征象,了解疾病的性质与轻重。

望诊之要,首先望神:患者眼珠灵活,目光炯炯,神识不乱,语言清亮,精神充沛,面色荣润,动作矫健协调,即为有神;若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低微,精神委靡,表情淡漠,即是失神。

中医学认为:精气充盛则神旺;精气虚衰则神疲。

若患者其症状虽属严重,但神气尚佳,这说明正气未衰,预后一般尚好;如果相反,其症状表现虽不严重,而神气却委靡不振,这说明正气趋向衰弱,预后一般不良。

《灵枢·天年篇》上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素问·本病论篇》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说明了“ 神” 的重要性,但危重之病,一时精神转“ 佳”,或两颧发红如妆,这是阴阳格拒、欲将离绝的危象,即“ 神浮则危”,当须警惕。

其次望色:气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荣,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色的荣润枯槁、鲜明晦暗等方面来辨证。

气血旺盛,则色泽荣润鲜明;气血衰减,则色泽枯槁晦暗。

白脱血,萎黄主虚,颧赤劳缠。

五脏有病,面部色泽有时亦有相应变化:如脾病者面色多萎黄,肺病者则面色白,心病者则面色赤,肝病者则面色青,肾病者则面色灰黑。

此外,还可以从色的方面辨别出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如《灵枢·五色篇》“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但望色必须结合其他三诊,如面色白,血虚也;问之无脱血因素者,应考虑恐怖,恐则气下,血亦随之,怖则神随气失。

心脉如乱丝,面乍白乍赤,神气不安之象也:心中必有惭愧之事,惭则气收,愧则神荡,在临床上应细致诊察。

望形体:一般五脏强健的,外形多壮实;五脏有病,外形多衰弱。

形体不同,往往用药的宜忌、喜恶有异,如胖人多气虚,瘦人多火,用药应因人而异。

从观察形体也可得出很多病情,如肥人多中风,瘦人多劳嗽。

然而对胖、瘦人亦需分析:能食肌丰而胖者,体强也;若食少而肥者,非强也,乃病痰也,肥人最怕按之如棉絮;食少而瘦者,体弱也;若食多而瘦者,非弱也,瘦人最怕肉干著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饮食过饱主要损伤的脏腑是
A肝胆
B脾胃 C 肝肾
D 大小肠
6、过劳包括 A劳力过度 B劳神过度 C 房劳过度 D 劳逸过度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 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 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 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 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 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 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 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 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 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 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 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主邪热炽盛、阴虚火旺
舌绛少苔或无苔—久病阴虚火旺 舌绛有苔—脏腑内热炽盛;
青紫舌:主气血不畅 热毒炽盛— 舌紫红、紫绛而干枯少津
阴寒内盛—舌色淡紫带青,嫩滑湿润 瘀血阻滞局部—紫色斑点
(2)望舌形 ①老嫩
老舌:实证、热证
嫩舌:虚证、寒证
②胖瘦 胖舌:主虚、湿
淡白胖嫩,苔白水滑,水湿停留;
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多是脾 胃湿热,痰浊停滞
指诊察疾病时,必须 将望、闻、问、切四 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 结合分析。
望诊
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 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 的诊察方法。
包括神色形态 一、望神

全身望诊
广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重点是观察眼神的变化
表现:神志昏迷,语
张仲景巧辨麻风病
建安年间一位有名的诗人,在朝廷作过侍中(一种官职), 名叫王仲宣,与张仲景有较深的交往。张仲景与他接触几次 后,就辨出他身上潜伏着一种名叫“病疾”(麻疯病)的病 原。张仲景对他说:“你身上有一种病,得早点医治,要不 然到40岁时会脱眉毛,脱眉至半年,将会有生命危险。我劝 你还是先服几剂五石汤。”当时王仲宣才二十几岁。没有听 张仲景的劝告。不久二人再次相见,张仲景问王仲宣:“你 服过五石汤了吗?”王仲宣有些反感地说:“服过了。”张 仲景仔细观察了他的气色说:“不像,看你的气色,肯定没 有服过。为什么你不听从医生的劝告,而轻视自己的生命呢? 可王仲宣还是不信,未按张仲景说的做。果然20年后,王仲 宣开始脱眉,脱眉到第187天,便不治身亡。可惜这位极有 才华的文学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多为寒证,虚证。 3.抽搐:主肝风内动 4.偏瘫:中风证
5.痿痹 痹证—关节肿痛,曲伸不利,麻木疼痛。 痿证—四肢痿软无力,行走困难。
望舌
舌质:即舌体,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由胃气熏蒸而成。
望舌注意事项: 光线;自然伸舌; 顺序:舌尖→舌中→ 舌根→两侧; 舌苔→ 舌质。 注意辨别染苔。
肾 肝胆
脾胃 心肺
正常舌象
舌 淡 红 、 苔 薄 白
病舌及主病 1. 望舌质 舌色 淡白、红、绛、紫 舌形 老嫩、胖瘦、裂纹、齿痕
(1)望舌色 淡白:较淡红舌浅淡 主虚证、寒证。
淡白而胖嫩(虚寒证) 淡白而瘦薄(气血两虚)
红舌:较淡红舌深
主热证
舌红苔黄(实热证)
舌红少苔(虚热证)
绛舌:甚于红舌

二、望色(主要是面色)
⒈ 常色 主色:指由禀赋所致、 终生不变的色泽。
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 活和工作环境、情绪及运 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 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 所致。
正常面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病色 (1)青: 主寒、痛、瘀血、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 微者,心血瘀阻之象
扁鹊治虢国太子病 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 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 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 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 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 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 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 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 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 的脉诊理论。
得 表现:神志清楚,语失 言错乱,或循衣摸床,

言清晰,目光明亮,神
面色荣润,反应灵敏
目无光彩,面色晦暗, 大肉已脱

临床意义:精气充足, 临床意义:精气亏损

正气未衰


表现:精神倦怠,动
又称“回光返照”,
作迟缓,气短懒言,
临终前的征兆,如本
少 面色无华,反应迟钝 假 不欲食,突然食欲增
神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 神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见 青色,为小儿惊风。
(2)赤
主热证
Hale Waihona Puke 满面通红(实热证)两颧红赤(虚热证)
(3)黄
主脾虚、湿盛、黄疸
萎黄:脾胃气虚 黄肿: 脾虚湿盛
阴黄:寒湿证
阳黄:湿热证
(4)白色 主虚、主寒、失血
面色淡白无华: 气血虚 面色苍白: 脱血夺气或阴寒内盛。 面色晃白: 属阳虚
(5)黑色
主肾虚、水饮、瘀血
第六章 四诊
四诊
概念
基本原理
以外 测内
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
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
体的皮、肉、脉、筋、骨、
包括望、闻、问、切四法望而知之谓经腑之络为神与中,脏心腑,息通息过相经关络,通以联脏内
闻而知之谓外之,圣因,而通过审察外部征象,
四诊合参
问而知之谓探之求工疾,病的本质。
切而知之谓之巧。
面色淡暗: 肾阳虚
面黑干焦: 肾阴虚 眼眶周围色黑: 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多为瘀血久停所致。
(三)望形体
1.肥胖—痰湿体质 干瘦—多火体质
2.浮肿 水肿证、臌胀证 3.瘦瘪 恶病质
(四)望动态
1.动静 多动—多为阳证,热证,实证 少动—多为阴证,寒证,虚证 2.咳喘 气粗声重,坐而仰首者—多为热证,实证;
智力问答
1、下列哪项不是七情的主要致病特点 A、影响病情转归 B、直接伤及内脏 C、直接影响脏腑气机 D、发病见表证
2、七情之中易伤肺的是 A、怒 B、忧 C、思 D、恐
3、饮食所伤主要是
A、损伤肺气
B、损伤肝血
C、损伤大小肠 D、损伤脾胃
4、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
A、肌肤甲错 B、出血、紫绀 C、刺痛拒按 D、唇甲色淡 E、肿块固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