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键公开课教案

离子键公开课教案
离子键公开课教案

第四节化学键

离子键——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能力培养: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科学品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科学方法: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本节教材简析

本节教材是高一化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第四节,前三节已学习了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的知识,这一节及后两节继续学习有关原子怎样互相结合,以及充分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知识。

原子结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是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学好本节知识,对全面理解物质结构十分重要。

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离子键的概念,另一部分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过程。其特点是概念较抽象,电子式的运用这个化学基本能力之一学生是陌生的,有一定的难度。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离子键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本节教学方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讲解法。

六、教具

多媒体教室、电脑、摄影机、投影幕、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金属钠、

小刀、滤纸、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数以万种,但通过上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所发现元素却只有一百多种。同学们,你们可曾考虑过,这一百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这么多种物质的,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还要深入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化学键。

[影幕显示]化学键(chemical bond)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过度: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 离子键。过度:在初中化学课本中我们曾学习过离子化合物,常见的离子化合物有那些呢?

学生:氯化钠氢氧化钠硫酸锌氯化镁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亲自制备一种离子化合物-------氯化钠

[演示实验5-4]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请一位同学描述实验现象

[影幕显示]实验现象:A、剧烈燃烧B、发出黄色的火焰C、产生大量白烟原因分析:钠和氯气剧烈反应生成氯化钠小颗粒悬浮在气体中呈白烟状.

[影幕显示5]2Na + Cl2

问:钠与氯气是怎样形成氯化钠的?

[影幕显示]NaCl形成的微观过程

学生:请大家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来填写课本P102页表5—14

[影幕显示5]

思考:在氯化钠晶体中,Na+和Cl- 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分析:1 Na+离子和Cl-离子间的静电相互吸引作用2阴阳离子间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的相互排斥作用。当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作用达到平衡,阴阳离子间形成稳定的化学键。(静电引力=静电斥力)

[影幕显示]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讲解并分析离子键的定义: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静电斥)

成键元素: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

过度: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分析化学反应实质的方便,我们引入了只表示元素最外层电子的式子------电子式。[影幕显示]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

式子,叫电子式。并举例讲解

讲解:(1)原子的电子式:常把其最外层电子数用小黑点“.”或小叉“×”来表

示。

(2)阳离子的电子式:不要求画出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只要在元素、

符号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

(3)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于括号

“[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强调: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阴离子的电子式要在元素符号周围标出其最外层电子,并用[ ]括起来,还要标所带的负

电荷数(两标一括)。

[课堂练习] 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

钾原子,钾离子,钙离子,硫原子,硫离子

讲解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规则,并举例讲解

[课堂练习]写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CaO MgF2

过度:我们引入电子式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下面我们就可以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影幕显示]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用电子式表示溴化钙的形成过程

强调:1、离子必须标明电荷,阴离子要用[ ]括起来;

2、箭头左方相同的微粒可以合并,箭头右方相同的微粒不可以合并。

3、不能把“→”写成“=”;

4、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课堂练习]

⑴用电子式表示氧化镁的形成过程

⑵用电子式表示硫化钾的形成过程

本节总结:

1、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2、成键微粒,成键作用,成键条件。

3 电子式的书写

4、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布置作业]

1、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物质的形成过程。

MgCl2Na2S CaO

2、预习共价键。

[结束本节课]

离子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共存教案

第八讲 离子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共存 一、 复习预习 1. 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2. 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 钾钠铵硝都能溶,硫酸除钡氯除银,碳酸只溶钾钠铵,溶碱钾钠钡和铵。 微溶: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 CaSO 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 2SO 4:鉴别SO 42-和Cl -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 常见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硫酸银):不溶于稀硝酸 碳酸盐: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 碱: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 写出a.H 2SO 4 b .NaOH c .BaCl 2 d .NaHCO 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a .H 2SO 4===2H + +SO 2- 4; 溶于硝酸、盐酸

b.NaOH===Na++OH-; c.BaCl2===Ba2++2Cl-; d.NaHCO3===Na++HCO-3。 ①a和b两溶液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SO4+2NaOH===Na2SO4+2H2O; ②a和c两溶液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SO4+BaCl2===2HCl+BaSO4↓; ③a和d两溶液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SO4+2NaHCO3===Na2SO4+2CO2↑+2H2O; ④b和d两溶液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NaHCO3===Na2CO3+H2O。 二、知识讲解 考点1:离子反应的概念 1.实验探究 分析:当CuSO4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只是CuSO4电离出来的Cu2+、SO42-与Na+、Cl-等混合没有发生变化。当Ⅱ中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时,CuSO4电离出来的SO42-与BaCl2电离出来的Ba2+反应生成难溶的BaSO4白色沉淀。

化学键-离子键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第1课时 离子键 乌市二十三中学雷娟[教学目标]: 1、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并能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理解化学键的含义,并从化学键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过程]: 引入:目前人类只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而由这些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却以千万计,元素原子通过什么作用形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呢? ——化学键。 释疑:“键”原指古代连接车轮的金属杆,故为金字旁;在机械行业中指一种连接轴与轴上零件的机械零件。化学中引用“键”字来描述粒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它可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配位键。这节课学习离子键。 演示实验:实验1-2《钠与氯气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分析:板书演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强调电子的得失过程与离子的结合作用力。 一、离子键 (一)离子键 1、定义: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提问:哪些元素的原子容易形成阴阳离子? 学生:根据元素原子结构及周期表,归纳出元素 2、成键微粒:阴离子:第六、七主族元素 阳离子:第一、二主族金属元素为代表的活 泼金属元素及铵根离子

学生活动:写出上述阴阳离子,并尝试组合写出一些常见的离子化合物,指出其中存在的离子键。 (二)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2、物质种类包括强碱 活泼金属与氧形成的化合物 绝大多数盐。 学生活动:试列举出一些离子化合物,尝试从元素种类角度找到快速鉴别离子化合物的方法。 3、鉴别方法:含活泼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的化合物。 4、表示方法:电子式 电子式:用元素符号及周围均匀分布在四个方向的“〃”或“×”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提问:为什么仅标出最外层电子? 学生:原子的化学行为与最外层电子关系最密切。 教师:下面我就紧紧关注原子及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学习他们的书写方式。 ①原子的电子式 学生活动:写出第三周期从钠到氯七个原子的电子式 教师:强调书写原则,指导书写规范,注意电子的排列要均匀分布。 ②阴离子与阳离子的电子式 学生活动:写出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硫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 教师:再次指出书写原则,指导氢氧根离子的书写,并引导学生发现书写规律。 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但个别有例外(铵根离 子在下一课时讲解)。 阴离子的电子式一般满足最外层为8个,要打中括号,再 将电荷数标在括号的右上角。

离子反应公开课教案

第二章物质的分类及其变化 《离子反应》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人:何倩 授课时间: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第四节课授课班级:高一(8)班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使学生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型)发生的条件;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 1.2能力目标: 通过两个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课前疑问设置,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3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的实质 3.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课时对电解质及电离方程式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电解质的概念和判断,能写出常见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本课时要指导学生在电离的基础上分析离子之间的反应,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利用分组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设计思路:

(1).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的探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实验、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 (3).结合多媒体教学,课前播放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课堂中适当使用FLSAH动画展示微观离子之间的变化,能形象生动的让学生理解反应的过程与原理。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布置和本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探究作业,开放式的作业布置,不但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还增强了学生的课后自学学习兴趣,并能培养对化学知识的情感价值。 二、教学设计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离子共存 教案设计

中考复习系列——离子共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道离子共存的实质; 2、了解常见初中不共存的离子对; 3、培养对题干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取的能力。 教学重点:常见初中不共存的离子对 教学难点:离子共存的实质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分析 课堂教学难点中要利用离子与离子反应出现明显的现象,通过信息技术将反应的实质体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液中物质之间反应的实质。对后面的细化、深化有更好地帮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设问引入:什么决定了离子是否共存?或离子共存的实质或条件是什么? 2、动画展示溶液混合前后离子种类变化,找到离子共存或不共存的原因 (板书并进入课题) 二、离子共存 1、通过前面的动画展示,说一说离子共存的实质或条件 2、初中常见离子之间存在的不共存的离子对,由ppt 出现常见初中常见离子,由学生利用卡片和磁铁在黑板上完成配对,师生一起总结。 3、近年来离子共存常考题型及分类解析(采用边讲边小结的方式)(1)不加任何限制的离子共存

例1.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是() A.K+、Cl-、NO3-、Ca2+ B.Ag+、Ba2+、Cl-、NO3- C.H+、Na+、OH-、SO42- D.H+、CO32-、Na+、Cl- 练一练.下列不能在同一种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H+、Cl-、NO3-、Ba2+ B.Na+、Cu2+、OH-、NO3- C.Fe3+、K+、Cl-、SO42- D.NH4+、CO32-、Na+、Cl- 解题规律1:若溶液无色透明,则溶液中一定不存在有色离子,如Cu2+(蓝色)、Fe2+(浅绿色)、Fe3+(黄色)、MnO4-(紫红色)等。 溶液也不能形成浑浊或沉淀,即所给混合物中能发生反应生成沉淀的离子不能共存。 (2)加限制条件的离子共存 (2)-1.溶液颜色(透明)的限制 例2.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无色透明溶液中的是()A.Cu2+、SO42- 、NO3-、K+ B.Na+、Ba2+、SO42-、NO3-C.Fe3+、K+、Cl-、SO42- D.Mg2+、SO42-、Na+、Cl- 练一练:(2017滨州)小滨对某无色溶液所含溶质的记录,合理的是() A. HCl、NaOH、Na2SO4 B. KNO3、ZnCl2、FeCl3 C. AgNO3、H2SO4、NaCl D. NaOH、Na2CO3、NaCl (2)-2.溶液酸性与碱性的限制 例3.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pH=1的溶液中的是()A.Na+、SO42-、CO32-、K+ B.Ca2+、Ba2+、SO42-、OH-

离子键公开课教案[优质文档]

第四节化学键 离子键——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能力培养: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科学品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科学方法: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本节教材简析 本节教材是高一化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第四节,前三节已学习了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的知识,这一节及后两节继续学习有关原子怎样互相结合,以及充分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知识。 原子结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是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学好本节知识,对全面理解物质结构十分重要。 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离子键的概念,另一部分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过程。其特点是概念较抽象,电子式的运用这个化学基本能力之一学生是陌生的,有一定的难度。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离子键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本节教学方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讲解法。 六、教具 多媒体教室、电脑、摄影机、投影幕、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金属钠、

小刀、滤纸、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数以万种,但通过上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所发现元素却只有一百多种。同学们,你们可曾考虑过,这一百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这么多种物质的,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还要深入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化学键。 [影幕显示] 化学键(chemical bond )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过度: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 离子键。 过度:在初中化学课本中我们曾学习过离子化合物,常见的离子化合物有那些呢? 学生:氯化钠 氢氧化钠 硫酸锌 氯化镁 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亲自制备一种离子化合物-------氯化钠 [演示实验5-4]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请一位同学描述实验现象 [影幕显示]实验现象:A 、剧烈燃烧B 、发出黄色的火焰C 、产生大量白烟 原因分析:钠和氯气剧烈反应生成氯化钠小颗粒悬浮在气体中呈白烟状. [影幕显示5] 2Na + Cl 2 问:钠与氯气是怎样形成氯化钠的? [影幕显示] NaCl 形成的微观过程 学生:请大家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来填写课本P102页表5—14 [影幕显示5]

离子反应说课稿视频(共9篇)

离子反应说课稿视频(共9篇) 篇一:离子反应说课稿(第一课时) 离子反应说课稿(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1.《离子反应》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容。 2.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极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而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解理论又没有学习,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个课时。 3.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1.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五.教法分析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

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六.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 七.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 [板书] 第二节离子反应 [设问]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板书]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归纳]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练习] 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属于电解质的是: hcl气体、ca(oh)2 固体、kno3固体、co2 、hg 、nh3 、koh溶液、金刚石、石墨、蔗糖、酒精、硫、铝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 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 (4)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 [设问] 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

酸碱盐专题之离子共存

一、离子的共存 1、离子共存的关键是:离子之间不能相互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包括:水、气体、沉淀或微溶于水的物质。 2、要注意的是:阳离子与阳离子之间和阴离子与阴离子之间基本上是可以大量共存的,我们只要考虑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能否共存即可。 3、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依据部分酸、碱、盐溶解性表) H+—OH- NH 4+—OH- H+—CO 3 2-、HCO 3 -、S2-、HS- Ag+—Cl- Ba2+、Ca2+、Ag+—SO 42-(HCO 3 -、HS-—OH-) Ca2+、Mg2+、Al3+、Zn2+、Fe2+、Fe3+、Cu2+、Ag+—OH- Ba2+、Ca2+、Mg2+、Al3+、Zn2+、Fe2+、Fe3+、Cu2+、Ag+—CO 32-、PO 4 3- 4、有特殊颜色的离子(含有Cu2+的溶液为蓝色;含有Fe3+的溶液为黄色;含有Fe2+的溶液为浅绿色) 1.分别把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加入水中,最终可能得到无色澄清溶液的是()A.MgCl2 NaOH H2SO4B.Ba(NO3)2K2SO4HCI C.KOH CuS04H2SO4D.AgNO3KCI HN03 2.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够共存的是()A.CaCl2、Na2CO3 B.NaOH、HCl C.CuCl2、Na2SO4 D.FeCl3、KOH 3.某PH值小于7的溶液中,含有钡离子(Ba2+)和氯离子(Cl-),则下列哪种离子还能大量共存于该溶液中() A.碳酸根离子B.氢氧根离子C.硝酸根离子D.硫酸根离子 4、下列各组离子能共存的是() A、H+、Na+ 、NO3- B、Ba2+、OH-、SO42- C、Ca2+、NO3-、CO3- D、Ag+、Na+、Cl- 5、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AgNO3,NaCl B、Na2SO4,MgCl2 C、 HCl,Na2CO3 D、 BaCl2, K2CO3 6、下列各组物质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a2SO4、BaCl2、NaOH B、Na2SO4、CuCl2、HNO3 C、Na2SO4、CuCl2、NaOH D、Na2CO3、CuSO4、H2SO4

2020-2021学年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5.2.1 离子键(2) 教案

专题5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二章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第1节离子键 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5中《离子键》,该内容是物质结构中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应能进一步认识性质和结构的关系。由于前面已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进行分析离子键的形成。 1.认识化学键,理解离子键概念及其形成过程,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 2.通过讲解实例理解离子键的本质。 1.化学键、离子键 2.难点:离子键的形成 教学幻灯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固体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固体氯化钠能否导电? 【提问】氯化钠固体本身不导电,是因为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要加热至熔融状态或在水分子破坏下才能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说明Na+与Cl-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再如,H2O电解产生H2和O2,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水分子先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H2分子,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O2分子,该反应之所以需要“通电”正说明了水分子思考回答 氯化钠是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能导电。但固体氯化钠不导电,因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聆听思考

内氢原子和氧原子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小结】因此,我们把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我们可以把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离子键存在于阴、阳离子之间,共价键存在于原子与原子之间。 【过渡】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有关离子键的相关知识。 【问题1】接下来,以我们最熟悉的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NaCl的形成过程来分析离子键是如何形成的。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哪种原子得到电子,哪种原子失去电子呢?请大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表格。 【小结】带相反电荷的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成为离子键。 【问题2】在氯化钠晶体中,Na+和Cl-之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总结】所以此处的“静电作用”指的是正、负电荷之间的静电引力,以及原子核与原子核、核外电子与核外电子之间的静电斥力,当阴、阳离子达到一定距离后,二者达到平衡。因此,离子键的实质就是静电引力与静电斥力达到平衡时的静电作用。 【问题3】哪些元素的原子能以这种方式结合?这种结合方式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思考回答: Na+离子和Cl-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阴、阳离子的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排斥力 活泼金属元素的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以这种方式结合。 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小于4时,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8e-稳定结构。 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大于4时,易得到最外层电子达到8e-稳定结构。

专题一 初中化学离子共存专题讲课教案

专题一离子共存问题一、知识点梳理: 1、酸的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类型 1)酸+金属 2)酸+金属氧化物 3)酸+碱 4)酸+盐 5)酸+酸碱指示剂 2、碱的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类型 1)碱+非金属氧化物 2)碱+酸 3)碱+盐 4)碱+酸碱指示剂 3、盐的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类型 1)盐+金属 2)盐+酸 3)盐+碱 4)盐+盐 不能共存的物质: H+: OH-: CO32-: SO42-: CL-: 二、精讲 例1.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 Na2CO3NaCl HCl B. NaOH KCl Ba(NO3)2 C. AgNO3NaCl HNO3 D. H2SO4 NaOH FeCl3

例2.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的一组是() A、K+ Na+ NO3- CO32- B、Mg2+ NH4+ NO3-Cl- C、Na+ Ba2+Cl- SO42- D、Cu2+ Na+ NO3- SO42- 例3.某校初中化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些可溶性化合物溶于水,配成甲、乙两瓶溶液,共含有H+、K+、Ag+、Ba2+、OH-、Cl-、CO32-、NO3-八种离子,每瓶溶液里含有四种离子各不相同。已知向甲瓶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成蓝色,据此推知乙瓶溶液中的离子应该是___ 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三、当堂检测 1、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 NaOH HNO3BaCl2 B. Na2SO4MgCl2KOH C. NaHCO3K2SO4HCl D. H2SO4NaCl Cu(NO3)2 2、下列各组内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 H+Cl-Ba2+NO3- B. Na+H+NO3-CO32- C. NH4+K+NO3-OH- D. K+Na+Mg2+SO42+ 3、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 BaCl2NaNO3KOH MgCl2 B. Na2CO3NaCl KNO3NH4Cl C. Cu(NO3)2NaCl H2SO4KNO3 D. ZnSO4Mg(NO3)2 NaNO3KCl 4、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Na2CO3 Na2SO4 NaNO3 HCl B. BaCl2HNO3 NaCl H2SO4 C. KNO3 Na2CO3 Na2SO4NaCl D. AlCl3NaOH Na2SO4 KCl 5、在检验某种未知的蓝色透明溶液的组成时,不同的实验者分别得到下列几种结论, 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A、Na2SO4CuCl2AgNO3 B、Na2SO4BaCl2 NaOH, C、Na2SO4CuSO4Ba(OH)2 D、Na2SO4CuSO4H2SO4 6、下列离子能在pH=13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SO42-Cl- Na+H+ B. K+SO42-Cu2+NO3- C. Cl-K+SO42-Na+ D. Ca2+Cl-Na+CO32- 7.(高淳一模)室温下,在pH=1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A.K+、Cl-、SO42-、OH-B.Na+、SO42-、NO3-、CO32- C.NH4+、Cl-、NO3-、SO42-D.Ba2+、NO3-、Cl-、SO42- 8.(鼓楼一模)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NaCl、AgNO3、Na2SO4B.H2SO4、NaCl、Na2CO3 C.Na2SO4、KNO3、NaOH D.BaCl2、NaCl、KOH 9.(江宁一模)下列离子组能在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Cu2+、SO42-、Cl-B.K+、SO42-、NO3-、Cl- C.CO32-、H+、Na+、Cl-D.Ba2+、Cl-、Na+、SO42- 10.甲、乙两工厂的生产污水中各含有下列5种离子的3种(两厂含有一种相同的离子):H+、K+、NO3-、Cu2+、OH-。若将两厂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沉淀后污水会变成只含一种溶质的无色澄清溶液,此溶质可作化肥。则两厂各含有哪些离子? 甲厂:;乙厂。 11.在分开盛放的A、B两种溶液中,共含有Na+、H+、Ag+、Ba2+、NO3-、Cl-、CO32-七种离子,已知A溶液中含有三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则B溶液中所含的离子是__________ ___。 四、家庭作业 中考专项P93-P94;一飞冲天P41-44

优质课—离子反应

基于“离子反应”的生长课堂 微课:松花蛋的制作视频,电导率仪的使用 引入:展示松花蛋样品和它的配料表:Na2CO3、CaO、NaCl,大家思考一下,将它们混合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变化,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师:剥开蛋壳,发现里面有很多漂亮的松花,“松花蛋”也由此得名。大家是不是都对这个松花产生的原因很好奇呢?老师百度了一下,发现很多人都分享了这样的答案。 资料卡片:在碱的条件下,蛋白质会部分水解成氨基酸,产生的氨基酸与渗入的碱反应产生了氨基酸盐,从而结晶出来,产生美丽的松花。 师:眼见为实,我们就来看一看是否真的氨基酸盐在碱性条件下会析出晶体呢? 演示:向饱和味精溶液(谷氨酸钠)加氢氧化钠未见晶体析出 师:那大家觉得这个说法正确么? 生:不正确 师:老师又查了资料发现,四川工业学院包装与食品工程系马力等人利用电镜以及红外光谱,得到了松花晶体实际是蛋壳中的镁离子与氢氧根生成的氢氧化镁晶体。 师:大家通过对松花蛋松花晶体的研究过程,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生:科学的严谨性、借助科技帮助学术研究等 师:很好,在刚刚配料混合中,大家可以看到明显的现象,所以,结合大家已有知识,能够很快地写出涉及的离子方程式,那如果有一些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呢?比如:醋酸钠和稀盐酸混合 演示:醋酸钠和稀盐酸混合 师:大家觉得他们能反应么? 师:空口无凭,科学是严谨的,我们要有证据才可以,对吧?那既然,宏观上我们不能观察到现象,那我们是不是能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呢? 生:可以 师:从微观什么粒子的角度去分析比较合适呢? 生:离子的种类和数目 师:很好,但是离子太小了,我们要借助一些科技帮助我们去监测,我们可以用电导率仪。我给大家准备了这些药品:醋酸钠固体、稀盐酸、醋酸钠溶液、水,请大家小组讨论,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并记录 经教师引导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把醋酸钠固体加入稀盐酸中。 师:大家课前已经了解了电导率仪的使用,但是,为了减少由于仪器使用错误而造成的系统误差,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电导率仪使用的注意事项 学生: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并思考 1、CH3COONa与稀盐酸反应了么? 2、根据数据结果,是所有的离子都参加了反应么? 3、猜想一下未参加反应的离子是什么呢? 4、如何检验Cl-确实没反应?能用刚才反应后的溶液直接检验么?那在配置反应液的时候,要如何控制反应物的量呢? 学生实验:把少量的HCl加到CH3COONa中,再加硝酸银和稀硝酸看是否有沉淀。 师:根据结果:你得出了CH3COONa与稀盐酸反应真正是什么离子参加了反应呢? 生:醋酸根和氢离子 师:生成了什么? 生:醋酸 师:醋酸在水中,主要是以什么微粒的形式存在呢?

高中化学《离子键》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离子键》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能力培养: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科学品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科学方法: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离子键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探究】 1、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尽管只有一百多种元素,但就这一百多种元素却可以形成五彩缤纷 的物质世界。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你知道吗? 2、两个氢原子能自动结合成氢分子,而两个氦原子却不能结合在一起,为什么?!为什么是两个氢原子,却不是三个、四个氢原子呢?要想知道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学习<<第三节化学键>>。这节课我们学习<<离子键〉〉 【板书】第三节化学键 一、离子键 【定向自学】 1、【阅读课本】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请同学们先看看课本P21[实验1-2] 2、【实验】让学生上黑板做实验。指导学生正确地完成实验,同时和学 生一起来复习回忆:钠的保存、取放、颜色及剩余的钠处理、闻氯气方法; 【展示交流】观察[实验1-2],让同学站起来叙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探究钠燃烧之前有黑烟冒出的原因。 【巩固训练】让学生到黑板写出反应式。并填表格1 表格1 【问题探究】钠原子和氯原子是怎样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呢?请同学们写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师同时在黑板副板写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钠和氯原子反应时,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它们达到稳定结构了吗? 【副板书】不稳定。 【问题探究】它们怎样才能稳定呢?(同时板书稳定) 【展示交流】氯原子需要1个电子就可以达到稳定结构,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精讲归纳】自己的东西谁舍得呀,钠原子想,不如送个人情给氯原子,自己也可以达到稳定结构,于是钠原子把这个电子给了(重点语气强调)氯原子,(同时板书电子转移箭头),

必修一离子反应(电解质)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电解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导电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3、学会对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进行区分; 4、学会书写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与动画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物质导电的原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强弱电解质的判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前后对比,归纳分析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2、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导电的原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强弱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策略)(设计) 以学生实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让学生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化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媒体(设计) 演示实验、投影、Flash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用图片“潮湿的手触摸正在工作的电器,可能会发生触电事故”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电解质 【板书】电解质 【设问】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除了电解质溶液能导电,还有什么能导电?——金属。 那他们的导电原理相同吗? 【学生回答】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溶液能导电的原因: 【叙述】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小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导电性。 【板书】一、物质的导电性 【活动与探究1】物质的导电性实验 实验1:对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进行导电性实验 结论: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导电,原因: 实验2:对NaOH固体、NaCl固体进行导电性实验

离子共存 教学案

G3HX-离子共存 高考前瞻: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涉及强酸、强碱和盐(包括难溶性盐)的离子方程式及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学习目标: 能够应用所学方法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学习重点: 1、能正确书写涉及强酸、强碱和盐(包括难溶性盐)的离子方程式。 2、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合作探究Ⅰ: 小组互纠课前练习并根据习题总结出溶液中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原因。 合作探究Ⅱ: 完成下列各题并总结出应用哪种方法判断的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1.(2011安徽高考8)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饱和氯水中 Cl-、NO3-、Na+、SO32- B.c(H+)=1.0×10-13mol/L溶液中 C6H5O-、K+、SO42-、Br- C.Na2S溶液中 SO42-、 K+、Cl-、Cu2+ D.pH=12的溶液中 NO3-、I-、Na+、Al3+ 2. (2011广东高考8)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 H+、I―、NO3―、SiO32- B. Ag+、Fe3+、Cl―、SO42― C.K+、SO42-、Cu2+、NO3― D.NH4+、OH-、Cl-、HCO3- 3.(2011全国II卷11)将足量CO2通入下列各溶液中,所含离子还能大量共存的是A.K+、SiO32-、Cl-、NO3-B.H+、NH4+、Al3+、SO42- C.Na+、S2-、OH-、SO42-D.Na+、C6H5O-、CH3COO-、HCO3-

4.(2011上海)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NH4+、Ba2+、SO42-、I-、S2-。分别取样:①用pH计测试,溶液显弱酸性;②加氯水和淀粉无明显现象。为确定该溶液的组成,还需检验的离子是 A. Na+B.SO42- C. Ba2+D.NH4+ 5.(2010广东理综卷)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H4+、Ag+、PO43-、Cl- B.Fe3+、H+、I-、HCO3- C.K+、Na+、NO3-、MnO4- D.Al3+、Mg2+、SO42-、CO32- 学习反思: 1、学完本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2、我还存在疑惑的地方是: 巩固练习: 1.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是 A.Na+、H+、Cl-、OH-B.Ba2+、Na+、NO3-、SO42- C. H+、K+、NO3-、HCO3-D.Fe2+、Na+、Cl-、SO42- 2.在下列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Cu2+、Na+、SO42-、Cl-B.Ca2+、NH4+、HCO3-、NO3- C.NO3-、I-、Ca2+、H+ D.Ca2+、Na+、OH-、NO3- 3.能在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Mg2+、SO42—、OH—、K+B.Cu2+、NO3—、Cl—、H+ C.H+、Na+、Cl—、SO42—D.K+、OH—、Cl—、NH4+ 4.在透明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HCO3-、ClO-、K+、H+B.Na+、Fe2+、NO3-、H+ C.K+、Cu2+、Cl-、SO42-D.OH-、NH4+、Cl-、SO32- 5.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H+、Na+、CO32、Cl一B.Ba2+、Na+、SO42-、Cl一 C.K+、H+、SO42、OH-D.Ag+、Al3+、NO3-、H+ 6.(2010安徽卷)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A.Na+、Mg2+、ClO—、NO3— B. Al3+、 NH4+、 Br-、Cl- C. K+、Cr2O72-、CH3CHO、 SO42- D. Na+、K+、SiO32-、Cl-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 指导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是学习离子反应的基础,也是元素及其化合物在溶液中进行反应的基础,同时对《化学选修4》中第三章水的电离平衡和第四章电化学的学习有较大的帮助。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形成过程的学习可能会有些吃力,一些微观过程的理解不到位,在学习了物质分类的基础上,将对化合物详细分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样的概念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氯化钠溶解电离的微观过程较为抽象,而且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是后面学习离子反应的基础。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 2. 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 知道电解质和其他导电物质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提高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分析问题,定义概念 3. 利用图片分析微观过程,学会由微观视角探究化学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电解质的学习提高日常生活意识 2. 深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1.电解质的概念;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1.电解质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和引导式教学 教学过程: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1-3-1离子键(教案)1

1-3-1 离子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 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中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离子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引言】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一百多元素,元素原子可以相互碰撞形成分子,那是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可以相互碰撞形成新的物质呢? 学生举例说明 【讲解】以上例子可知,原子和原子相遇时,有的能够反应有的不能反应。在能够组合的原子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力的作用,比如说,苹果能掉在地上因为有万有引力的存在。对于微观世界里的物质来说也是一样,也存在力的作用。元素的原子通过什么作用形成物质的呢?这就是化学键,也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化学键 【讲解】根据原子和原子相互作用的实质不同,我们可以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不同种类。首先我们来学习离子键。 【板书】一、离子键 【展示】氯化钠样品和氯化钠晶体结构示意图 【思考与交流】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形成稳定的氯化钠呢? 【讲解】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氯化钠的形成。 【视频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

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再用滤纸吸干上面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化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 【学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投影】 现象:钠燃烧、集气瓶内大量白色烟 方程式: 2Na+Cl 2 2NaCl 【讲解】从宏观上讲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新的物质氯化钠,若从微观角度考虑,又该如何解释呢? 【讲解】在加热的情况下氯气分子先被破坏成氯原子,氯原子在和钠原子组合生成新的物质。 【讲解】那么氯原子和钠原子又是以怎样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作用力? 【投影】视频演示NaCl 的微观形成过程 【讲解】钠与氯气反应时,由于钠的金属性很强,在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而形8电子稳 定结构;而氯的非金属性很强,在反应中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当钠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使钠原子和氯原子分别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因此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离子化合物。我们把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时的这种静电的作用..... ,叫作离子键。 【板书】1.定义: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时的这种静电的作用,叫作离子键。 【讲解】从定义上分析离子键形成的条件和构成粒子 【板书】 (1)成键粒子:阴阳离子 (2)成键性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思考与交流】在氯化钠晶体中,Na +和Cl - 间存在哪些力? 【回答】Na +离子和Cl -离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静电相互吸引作用 【讲解】阴阳离子间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的相互排斥作用,当阴阳离子接近到某 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作用达到平衡,阴阳离子间形成稳定的化学键。 +1 2 8 1 +1 8 2 7 e - +18 2 +1 8 2 8 Na + Cl -

《离子键》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离子键》教学设计

《离子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离子键。化学键在高中化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初中的原子构成物质,以及分子的结构,引导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为化学反应的实质提供理论知识。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这些微观粒子构成的,所以对于学习原子直接是如何构成物质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理论性只是占有一定的篇幅,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对于新知识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不足的。对此情况,用实验和视频将知识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将理性的概念感性化,让学生能通过实验和相关视频来直接看到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氯化钠和氯气的形成理解离子键的概念及本质和形成条件。 (2)通过实例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 (3)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及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的演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分析抽象出离子键概念,学会学习概念的方法。 (3)由离子通过离子键能结合成离子化合物,学会微观的问题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离子键的探索,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2)通过对化学键、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 力。 (3)通过讨论学习,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电子式的书写。 2、教学难点:离子键的概念,离子化合物的形成,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实验探究教学法、观察分析、小组讨论教学法、总结归纳法、情境教学。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一台;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金属钠、小刀、滤纸、镊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七、教学过程

最新离子共存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三课时离子共存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离子共存的本质。 2.掌握离子共存的判断依据。 3.应用离子共存进行离子检测。 二、教学方式: “分析引导”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三、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两课时的离子反应了,在上节课中,老师做了这样 一个实验:在装有CuSO 4的溶液的AB试管中,分别滴入BaCl 2 溶液和NaCl溶液。 我们看到两支试管中A产生了白色沉淀,B没有明显现象,学习了上一节课的离 子反应知道A中发生了反应CuSO 4+BaCl 2 =BaSO 4 +CuCl 2 ,而B中并没有发生化学反 应,在这组实验中A实质便是SO 4 2-和Ba2+反应成为了沉淀。在这种能发生反应的离子组便不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存在,而B中便能大量共存。 离子共存是高考的重难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这一个知识点呢?现在我们就有哪些原因影响离子在溶液中共同存在进行思考。 【习题】思考1:下列各组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同存在的是() A.NH 4+、 Mg2+、 SO 4 2-、 Cl- B. Ca2+、K+、NO 3 -、 SO 4 2- C.Ca2+、 NO 3-、 OH- 、 Cl- D. Ba2+、 K+、Cl-、CO 3 2- 思考2:对四组溶液进行离子检测,结果如下,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 SO 32-、OH-、Cl-、K+ B. Na+、NO 3 -、 OH-、 Cl- C. K+、Na+、NO 3-、Cl- D. K+、CO 3 2-、 Na+、Ba2+ 【教师】在思考1中BCD分别发生反应生成CaSO 4、Ca(OH) 2 、CaCO 3 的不溶 物,使得溶液中离子减少不能大量共存。思考2中D项的Ba2+与CO3-生成沉淀也不能大量共存。 在这几组离子组中都产生了沉淀我们可以总结出第一个因素。 【板书】离子共存(三) 条件:离子间不发生反应而能大量共存,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板书】影响条件一: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