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璞注谈中古时期动植物名称的俗化
《本草纲目》中动物的命名方法探析

46 卷 17 期 高 枫 《 本草纲目》 中动物的命名方法探析
235
动物名称也是体色命名法、行为习性命名法综合运用的结
尖而扁,尖喙向下,六足重翅,黑色。 及长则能飞,外翼灰黄
果,时珍曰:“ 白鹇出江南,雉类也。 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
2. 2 辨析同名异物与同物异名 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方
期先民误认为蜥蜴与蝾螈是没有区别的,它们代表了同一种
语言的差异以及人们对动物辨识的差异,往往会形成一些药
动物。 再如蝙蝠(伏翼)之称谓,旧时有的因其形似鼠故名曰
用动物名称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 它不仅影响人们
天鼠、仙鼠、飞鼠,而有的又因其能飞而名曰“ 夜燕”。 对此,
种、禽部 77 种、兽部 87 种[2] 。 《 本草纲目》 记载了很多药用
“毛带黄色者为黄貂,白色者为银貂”;虾,因“ 鰕音霞( 俗作
之胡”;紫贝(文贝),“ 文贝甚大,质白文紫,天姿自然,不假
外饰而光彩焕烂,故名” [1] 。 此外,白蚁、青虾、白虾、黄羊等
动物名称均采用相同方法命名。
动物,不仅需要有正确的识别和分类方法,而且需要对这些
Key words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Animals;Naming methods
古人在认识和利用自然界动物时,就一直尝试对各种动
此类。
物进行辨识和命名。 这种动物命名的实践活动至明代已达
1. 4 体色命名法 如鼬鼠,象。 李时珍还对动物命名上的同物异名
合运用不同命名方法而命名的。
现象进行了分析。 比如,“ 原蚕” 和“ 白僵蚕” 这样的药用动
2 命名的原则
物名称,时珍认为“原蚕”为重养者,“白僵蚕” 为“ 蚕” 得病死
《广雅疏义》动植物名词“异名同实”词汇现象形成原因初探

叶 丹 , 胡继 明
( 西南大学 文学 院 , 重庆 4 0 4 1 0 0 )
摘
要: “ 异名 同实” 是 动植 物命名 中常见的语言现 象, 钱 大昭《 广雅疏 义》 篇章 中反映古人给动植物命名的理据
实” 现象 在 动植物 命名 中更是 普遍 存 在 。《 广雅 》 收 集 了大 量 的动植 物名 词 , 钱 大 昭 在对 《 广雅 》 的这 些
动植 物名 词 进 行 疏 义 的 时候 , 揭 示 了它 们 之 间 “ 异 名 同实 ” 现象 , 分 析 了这 些 动 植 物 名 词 “ 异名 同 实 ”
取诸 物 , 以感知 理解 自然 生机 产生 的情 感 、 经验 和意 念。 ” _ 6 _ 5 ” 人 们 在给 事物 命 名 时 , 依 据 的是 事 物 的性 质特 征 , 但 客 观事 物 的性 质 又是 复杂 多样 , 人们 首先
是“ 以心 物相感 为基 础 , 定 名 辨实 ” , l 6 j 一 用 感 官去
感知 外 界事物 。其 次是 藉 助联想 类 比这样 的途 径来
“ 比类取 象 ” 。在这 样 命 名 的 过 程 中 , 不同地域、 不 同时代 、 不 同身份 的 人 对事 物 的感 知 程 度 都 是不 一 样 的 。正如 《 苟子 ・ 正名》 里说 的: “ 物 有 同状 而异 所者 , 有 异状 而 同 所 者 , 可 别 也 。状 同 而 为异 所 者 , 虽 可合 , 谓 之 二 实 。状 边 而 实 无 别 而 为 异 者 , 谓 之 化; 有 化而 无 别 , 谓 之一实也。 ” 由 于 动 植 物 名 词 具 有鲜 明的外在 特 征 , 而 先 民 由于认 识 能 力 的局 限
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

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一、本文概述《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古汉语中植物命名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语言学意义。
古汉语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信息,而植物命名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和态度,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首先梳理古汉语植物命名的历史脉络,从最早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中探寻植物命名的起源,并随着历史的发展,探讨植物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演进。
接着,文章将分析古汉语植物命名的特点,包括命名的依据、命名的方式、命名的文化内涵等,以揭示古人在植物命名上的智慧和匠心。
本文还将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古汉语植物命名与古代汉语语法、词汇、音韵等方面的关系,以揭示植物命名在语言学上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还将对古汉语植物命名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入挖掘,探讨植物命名与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联系,以揭示植物命名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还将对古汉语植物命名的现代价值进行评估,探讨古汉语植物命名在现代汉语、植物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应用和启示,以期为我们今天的语言研究、文化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古汉语植物命名的特点和原则古汉语植物命名,作为一种语言与文化的结合体,其特点和原则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哲学和历史信息。
在古汉语中,植物的命名通常遵循着直观性、象征性、隐喻性和文化传承性等几个显著特点。
直观性体现在植物名称往往直接描述其形态、颜色、生长环境等外部特征。
例如,“荷”因其叶形似盘,“莲”则因其花似星,这种直观命名方式使得人们能够迅速联想到植物的具体形象。
象征性命名则反映了古人对植物的深层次理解和情感寄托。
如“梅、兰、竹、菊”四君子,它们不仅是四种常见的植物,更是古人用以代表高尚品德的象征。
梅花凌寒而开,象征坚强;兰花幽雅高洁,象征清高;竹子坚韧不拔,象征气节;菊花傲霜斗寒,象征坚贞。
从郭璞注谈中古时期动植物名称的俗化

从郭璞注谈中古时期动植物名称的俗化随着语素合成手段的成熟,东晋郭璞注释中以复合词形式表现的动植物名称的内部形式逐渐明晰,尤其表现在俗称中。
这种“表征”性的命名方式之所以能得以实现,正是中古时期词汇复音化的结果。
标签:郭璞注动植物名称复合词内部形式俞敏先生曾说:“研究语源学的人,每逢遇见汉语的草木鸟兽虫鱼的名字,总要感觉意外的困难。
这些名词所代表的观念,往往内延极广,让人和一团极繁杂的印象对了面之后,弄得茫然不知所措。
在遇见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的时候,我们因为他所代表的观念比较抽象一点,外延大一点,很容易在较早一期的辞汇里,替他找着祖先。
至于草木虫鱼鸟兽的得名的由来,就复杂多了。
”[1]的确,在上古汉语中,由于这类动植物的名称往往用单纯词来表示,其内部形式往往隐没其中,很难辨明。
但随着语素合成手段的成熟,在东晋郭璞注释中可以发现以复合词形式表现的动植物名称的内部形式往往比较明晰,这种明晰性特别表现在一些俗称中。
如:遵,羊枣。
【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
《孟子》曰:“曾皙嗜羊枣。
”】(《尔雅·释木》)鹈,鴮鸅。
【今之鹈鹕也。
好群飞,沈水食鱼,故名洿泽。
俗呼之为淘河。
】(《尔雅·释鸟》)鶭,泽虞。
【今婟泽鸟似水鸮,苍黑色。
常在泽中,见人辄鸣唤不去,有象主守之官,因名云。
俗呼为护田鸟。
】(同上)“羊枣”在晋代被称为“羊矢枣”,“矢”即“屎”,得名之由即枣的颜色、形状皆如同羊屎。
“泽虞”则因其常在田泽中逗留,故被称为“婟泽鸟”。
《说文·女部》:“婟,嫪也。
”《释文》卷三十《尔雅音义》“婟”注:“《声类》云:‘婟嫪,恋惜也。
’”玄应《音义》卷十三“恋嫪”注引《声类》:“嫪,惜也,谓恋不能去也。
”又因为见人即鸣的习性,又被称为“护田鸟”,以示其叫声能警示来人的意思。
“鴮鸅”之所以被称为“洿泽”“淘河”,也与其在水中捕鱼的习性有关。
“淘河”之名,尤其形象。
郭注动植物名称中还有这样一个现象,即同一事物往往拥有不同的名称。
从东晋郭璞注谈注释体例与词汇双音化的关系

从东晋郭璞注谈注释体例与词汇双音化的关系作者:胡晓华杜伊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0期在专书或专类词汇研究中,词汇所反映时代语言的“典型性”特征总是我们着力研究的,不过,不同语料中词语所具备的“特殊性”特征,同样是词汇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具体分析专类文献语料的词汇时,值得就语料的特质、体例与词汇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
本文即以东晋郭璞的注释为研究对象,探讨语料性质与词汇研究的关系。
一、以双释单——双音化对注释体例的影响不少学者都将注释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文章体裁,例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提出义疏体的注释应当算作一种独立的文体。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认为:“王、何注经,其文体亦与汉人迥异。
……厥后郭象注《庄子》,张湛注《列子》,李轨注《法言》,范宁注《谷梁》,其文体并出于此,而汉人笺注文体无复存矣。
”严格来说,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对文体的理解是不同的,如《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
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
”这里将“注”与“赋、颂、铭、诔”等相提并论。
可见,当时认为注释属于文体的一种。
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说,“魏晋南北朝人在使用‘文体’和‘体’这一概念时,含义丰富,往往随文置义,变化多端,或综合而言”,但一般指“体裁、篇体、风格”三方面。
无论注释是否具有“文体”之名,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随着注释学的不断发展,注释题材自身已经自发形成了一套语言体系,并能够及时吸纳时代的语言特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李士彪指出:在魏晋南北朝骈文文学盛行的影响下,许多体裁几乎到了“无文不骈”的地步,“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历来用散文写作的注释文体也受到骈文的冲击”,以李轨的《法言注》与刘昞《人物志注》为代表,“这类注释著作讲究骈俪、驱使语典、斟酌声韵,显然是把当时做文的一套方法带到注文中了”。
对《本草纲目通释》注动植物药拉丁学名的几点意见

对《本草纲目通释》注动植物药拉丁学名的几点意见
王林生
【期刊名称】《杏苑中医文献杂志》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本草纲目》(简称《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名著,近四百年来对我国以及世界医药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今人陈遗廷等一百多位学者对《纲目》进行了注释.编成《本草纲目通释》(学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简称《通释》)问世。
【总页数】2页(P21,30)
【作者】王林生
【作者单位】淑浦卫校,湖南,419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1.3
【相关文献】
1.字与词的不相应所致误训探析--以《毛诗传笺通释》所驳旧注为例 [J], 刘光洁
2.字与词的不相应所致误训探析——以《毛诗传笺通释》所驳旧注为例 [J], 刘光洁;
3.王夫之《楚辞通释》与王逸注之比较 [J], 黄巧玲
4.学苑花繁本草叶茂——评《本草纲目通释》 [J], 马莺
5.《诗经》之功臣《今注》之诤友——评《诗经通释·诗义会通》 [J], 唐生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动物学史》古动物名考误

按 ,仆 累 为 今 水 中可 吃 的螺 蚌 .非 陆 生 的蜗 牛 。《 山 经 》 南 望 坶 渚 .是 多 仆 累 、 中 ;“
蒲 卢 郭 璞 注 :“ 累 ,蜗 牛 也 。 又 《 山经 》 丘 时 之 水 出 焉 ,而 北 流 注 于 渤 水 ,其 ” 仆 ” 西 :“
中多 螺 母 ”郭 璞 注 :“ 蟆 螺 也 ”此 蝼 螺 和 《 山经 》的仆 累 均 水生 ,实 际 上 是 异 体 字 。 即 中 《 国语 ・吴 语 ≥作 蒲 赢 ,赢 即螺 :“ 元 赤 米 而 团 鹿 空 虚 , 则 民必 移 就 蒲 赢 于 东海 之 滨 。 市 ” 《 雅 ・释 鱼 》作 蚶 赢 :“ 赢 ,蛾 喻 尔 蚶 ”蜿 喻 亦 称 赢 和 蜗 牛 。《 书 大 传 》 钜 定 赢 郑 尚 :“ ” 玄 注 ;“ 定 ,泽 也 。 一 一 .蜗 牛 《 雅 ・释 鱼 》 赢 .蜗 牛 ,蛾 蝓 也 王 念 孙 疏 钜 … - 赢 ” 广 :“ ” 证 :“ 《 官 ・鳖 人 》 ‘ 鏖 赢 虫 周 共 氐以授 醢 人 ’ .邦 玄 注 云 : ‘ ,蠕 蝓 也 ’… … 郑 以 为 皆人 赢 君 燕 所 食 也 ”王 念 孙 又 于 “ 卢 ” F 证 :吖 h 、蒲 卢 .水 中 螺 蚌 ,故 埠 渚 生 之 。口 孙 蒲 疏 累 ”’ 诒 让 对 《 人 》的此 句 亦 作 正 义 :“ 经 典 之 言 蚶 赢 、言 赢 ,注 家 训 为 蜗 、为 蜗 牛 者 . 皆 鳖 凡 当为 水赢 。 … … 若 陆 生 之 蜗 牛 .则 《 草 经 》谓 之 陵 蠡 . 腥 秽 不 人 食 品 .醢 人 赢 醢 必 不 本 用 此 矣 ” t 物 学 史 》 不 知 道 “ 牛 ” 的 古 今 义 不 同 , 简 单 理 解 了郭 璞 注 。 动 蜗
《广雅疏义》动植物名词 “异名同实”词汇现象形成原因初探

《广雅疏义》动植物名词“异名同实”词汇现象形成原因初探作者:叶丹胡继明来源:《三峡论坛》2017年第02期摘要:“异名同实”是动植物命名中常见的语言现象,钱大昭《广雅疏义》篇章中反映古人给动植物命名的理据有八条。
而这八条理据形成的原因又可归纳为两大条:符号关系型根源、认知型根源。
这两大原因是相互交叉的,其中“认知型根源”是“异名同实”词汇现象的核心性根源。
关键词:《广雅疏义》;动植物名词;“异名同实”;原因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2-0070-05汉语有用不同名称来指称同样事物的词汇现象,古人称为“异名同实”。
这种“异名同实”现象是相当普遍的。
先民根据事物的特征给事物命名,同一事物选取不同的特征命名,便也赋予词以不同的理据。
命名角度不同、词语的选择不同,相同的事物就会有不同的名称,“异名同实”现象也就随之而产生了。
从语言学的角度最早对汉语“异名同实”现象进行研究的是清代学者,程瑶田(1725~1784)探讨了地理名词中存在的“异名同实”现象,王国维在《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中指出:“物名有雅俗,有古今……凡雅俗、古今之名,或同实而异名,或异实而同名。
”[1]刘师培也说道:“古人名物凡两形相似,即施以同一之名,或移彼物之称名此物。
”[2]他们都直接或简洁指出了“异名同实”现象的普遍性。
“陆、王两位先生一贯主张研究词汇训诂必须核证于古代文献语言”“对‘名物’的界说应联系道古代文献”[3]16《广雅疏义》作为一部训释词义的专著,篇章条目所记载的名词必然存在大量“异名同实”现象,尤其是最后七篇关于动植物词语的篇章,“异名同实”现象的词语更是俯拾皆是。
孔子层要求弟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451清代著名训诂大家戴震亦说过:“不知鸟兽虫鱼草木之状类名号,则比与之意乖。
”[5]2587所以我们选取《广雅疏义》最后七篇《释艸》、《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对其中的“异名同实”现象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郭璞注谈中古时期动植物名称的俗化随着语素合成手段的成熟,东晋郭璞注释中以复合词形式表现的动植物名称的内部形式逐渐明晰,尤其表现在俗称中。
这种“表征”性的命名方式之所以能得以实现,正是中古时期词汇复音化的结果。
标签:郭璞注动植物名称复合词内部形式俞敏先生曾说:“研究语源学的人,每逢遇见汉语的草木鸟兽虫鱼的名字,总要感觉意外的困难。
这些名词所代表的观念,往往内延极广,让人和一团极繁杂的印象对了面之后,弄得茫然不知所措。
在遇见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的时候,我们因为他所代表的观念比较抽象一点,外延大一点,很容易在较早一期的辞汇里,替他找着祖先。
至于草木虫鱼鸟兽的得名的由来,就复杂多了。
”[1]的确,在上古汉语中,由于这类动植物的名称往往用单纯词来表示,其内部形式往往隐没其中,很难辨明。
但随着语素合成手段的成熟,在东晋郭璞注释中可以发现以复合词形式表现的动植物名称的内部形式往往比较明晰,这种明晰性特别表现在一些俗称中。
如:遵,羊枣。
【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
《孟子》曰:“曾皙嗜羊枣。
”】(《尔雅·释木》)鹈,鴮鸅。
【今之鹈鹕也。
好群飞,沈水食鱼,故名洿泽。
俗呼之为淘河。
】(《尔雅·释鸟》)鶭,泽虞。
【今婟泽鸟似水鸮,苍黑色。
常在泽中,见人辄鸣唤不去,有象主守之官,因名云。
俗呼为护田鸟。
】(同上)“羊枣”在晋代被称为“羊矢枣”,“矢”即“屎”,得名之由即枣的颜色、形状皆如同羊屎。
“泽虞”则因其常在田泽中逗留,故被称为“婟泽鸟”。
《说文·女部》:“婟,嫪也。
”《释文》卷三十《尔雅音义》“婟”注:“《声类》云:‘婟嫪,恋惜也。
’”玄应《音义》卷十三“恋嫪”注引《声类》:“嫪,惜也,谓恋不能去也。
”又因为见人即鸣的习性,又被称为“护田鸟”,以示其叫声能警示来人的意思。
“鴮鸅”之所以被称为“洿泽”“淘河”,也与其在水中捕鱼的习性有关。
“淘河”之名,尤其形象。
郭注动植物名称中还有这样一个现象,即同一事物往往拥有不同的名称。
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学名”与“俗名”。
比如:[鮆鱼/刀鱼]鮤,鱴刀。
【今之鮆鱼也,亦呼为鱽鱼。
】(《尔雅·释鱼》)“鮆鱼”之所以又名“鱽鱼”,或作“刀鱼”,与其形状有关。
郭注《山海经·南山经》:“鮆鱼狭薄而长头,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饶之,一名刀鱼。
”谓其状”狭薄”。
宋戴侗《六书故》记载:“鮆,在礼切。
按:鮆鱼生江河咸淡水中,春则上。
侧薄类刀,其大者曰母鮆,宜脍。
”可见,“刀鱼”得名之由与其形状薄如刀有关,至今“刀鱼”仍在汉语中使用,“鮆鱼”则不太见于口语。
可见这类比较通俗、形象的命名方式较易为大家接受,容易在口语中长时期留存。
《大词典》“鱽”下不列举郭注为证而首引唐柳宗元诗,例晚。
[戴胜/头上胜]鴔,戴鵀。
【鵀即头上胜,今亦呼为戴胜。
鴔犹鶝,语声转耳。
】(《尔雅·释鸟》)此物得名,亦与其形状特征有关。
“戴胜”原指佩戴首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皬然白首。
载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鸟为之使。
”张守节《正义》:“颜云:‘胜,妇人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也。
’”《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郭注:“蓬头乱发。
胜,玉胜也。
”因为头顶有花毛形如华胜,故而得名。
宋陆佃《埤雅·释鸟》:“戴胜一名戴鵀,头上有毛花成胜,故曰戴胜也。
”可证。
而民间又称呼其为“头上胜”。
按:“头上”本来指头的上方,是一个词组。
《汉书·地理志》:”日南郡,……县五:朱吾,比景,卢容,西卷,象林。
”颜师古注引如淳注“比景”:“日中于头上,景在己下,故名之。
”但在郭注中,“头上”即头顶义,《尔雅·释言》:“颠,顶也。
”郭璞注:“头上。
”即此义。
这个意义是中古以来新产生的,例多不备举。
这些用例直接特指头的一部分,而不是指头部以外的方位。
《大词典》“头上”义项①释为:头的上方;头顶。
引五代齐己《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诗,嫌晚。
“戴胜”正是因为头顶毛羽的特征而又被称为“头上胜”,这个称呼的口语化程度则较“戴胜”更深。
[稷牛/果下牛]犤牛。
【犤牛,庳小,今之稷牛也。
又呼果下牛,出广州高凉郡。
】(《尔雅·释畜》)“稷牛”即“犤牛”的晋时称呼,又称为“果下牛”,得名之由也与形体有关。
邢疏:“以其庳小,可行果树下,故又呼果下牛。
”《本草纲目》卷五十“牛”李时珍释名曰:“又广南有稷牛,即果下牛,形最卑小。
”古时又称矮小的马为“果下马”,《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乐浪檀弓出其地。
其海出班鱼皮,土地饶文豹,又出果下马,汉桓时献之。
”裴松之注:“果下马高三尺,乘之可于果树下行,故谓之果下。
见《博物志》《魏都赋》。
”《文选·左思〈魏都赋〉》:“驰道周屈于果下,延阁胤宇以经营。
”曹植《上牛表》:“臣闻物以洪珍,细亦或贵。
故不见僬侥之微,不知泱漭之泰;不见果下之乘,不别龙马之大,高下相悬,所以致观也。
”“果下”即“果下马”的略称。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兽语·果下马》载:“粤谣云:‘果下马,果下相逢为郎下;果下牛,果下相逢为侬留。
’果下马者,以其小而坚壮,亦名石马,粤人凡物之小者皆曰石。
”可见这个名称在民间一直流传。
以上每组词中,后者的内部形式都较前者更清晰。
出现异称形式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随着词语内部形式的逐渐隐没,造成了理解与应用的不便,而人们在使用中遇到这类内部形式不甚清晰的词语,往往会采取一种自觉的调整手段来寻求更易理解的方式。
郭注中还有一些有趣的俗称,如“鹿卢枣”“翘摇车”“守瓜”“巧妇”“弩弦”“蚊母”“马绊蛇”“窃脂”“社公”“蛇医”“趋织”等。
如:“鹿卢枣”,《释木》“边,要枣”注:“子细腰[2],今谓之鹿卢枣。
”“鹿卢”,《大词典》解释为:古时引以下棺或置井上以汲水的滑车或绞盘。
《新方言·释言》:“古人谓物圆可转及形圆腰细者,其音近于胡卢。
如虫名果蠃,草名括蒌,谷名果嬴,李名接卢,汲具名鹿卢,是也。
”可见,这是以形状来命名枣的名字。
又《尔雅·释鸟》“鷏,蟁母。
”郭注:“似乌而大,黄白杂文,鸣如鸽声,今江东呼为蚊母,俗说此鸟常吐蚊,因以名云。
”这个解释也非常清楚地指出“蚊母”据习性得名。
这类命名方式的共同特征就是形象具体,反映了民俗心理对语言的要求。
[3]不过正如张永言所说的,民间的语言意识有时往往会“歪曲了一个词原来固有的词源结构”。
[3]例如《尔雅·释草》“葴,寒浆”郭注:“今酸浆草,江东呼曰苦葴。
音针。
”据张华文《昆明方言词源断代考辨》所说,今昆明方言中亦有“酸浆草”的名称,但与郭注所载别为二草,实际上指的是“酢浆草”,因为“酸”“酢”同义,即以“酸”替换“酢”。
又如《尔雅》与《方言》中都记载了“螾”一虫,又称“入耳”。
郭注:“蚰蜒。
”邢疏云:“此虫象蜈蚣,黄色而细长,呼为吐古。
”刘师培《尔雅虫名今释》云:“蚰蜒即蜿蜒、螾蜒、螾、蚭,均象其形。
”其得名与行动特征有关。
而今吴方言中则有一种呼为“蜒蚰”的虫,形状似无壳蜗牛,与“蚰蜒”别为二虫。
古语中以此为蜗牛别名,如《尔雅翼·释虫一》载:“今蜗牛之无壳者,俗呼蜒蚰。
又呼蜗牛为蜒蚰。
”其得名亦与行动延宛有关。
但在笔者家乡,人们常将此虫名写作“盐蚰”,究其原因,可能与人们在日常中常用食盐杀灭此虫有关,笔者就常见孩童玩耍时以食盐覆其身。
这种写法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从语言学角度而言,一些内部形式不清晰的词语,经过时地的变迁,人们往往很难理解其本义,自然会寻求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这不仅仅是俗名产生的重要原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语言会因为实际使用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特点。
上面列举的这些动植物名称除了形象具体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同一事物往往有着不同的异名。
异名的产生和方言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李如龙在分析了《汉语方言词汇》中的各种词类后指出:“非封闭性词类中,方言差异最多的是人体名称、动物名称。
”[4]在参考其它词类的方言差异情况后,他进而指出:“和人们日常生活贴近的用词方言差异多,反之方言差异少。
……从词义的角度说,表示整体的泛指的类别概念的词各方言趋同的比较多,而分体的特指的概念则有更多的方言差异……”[5]上举郭注的动植物名称异名情况可以为这一论证提供有力的证据。
结合这些词语的结构与意义来看,有时异名的产生也反映了人们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
比如:[寒蚓/蛐蟮]螼蚓,蜸蚕。
【即蜿蟺也。
江东呼寒蚓。
】(《尔雅·释虫》)坻、坥,场也。
梁宋之间蚍蜉鼠之场谓之坻,螾场谓之坥。
【螾,蛐蟮也。
其粪名坥。
螾音引。
】(《方言》卷六)“寒蚓”“蛐蟮”即指“蚯蚓”。
关于“蚯蚓”的得名之由,历来争论很多,俞敏已有很好的评述。
[6]他在对“蚯蚓”在汉以前的异名读音作了详细研究后认为“在两个元音之间的清辅音后面如果有一个重音的话,极容易变成浊音”,根据这一同化现象,将“蚯蚓”的上古音[kiugzjen]中的[gz]恢复为[ks]的话,得到的发音用汉字写出来就是“曲伸”。
这就是“蚯蚓”的得名之由,即如张永言所说是“得名于它行动的特点”[7]。
清儒对“蚯蚓”“蠢蝡”“朐忍”等等异名的争论与疑问,至俞敏分析之后当无疑义了。
[8]郭注中的“寒蚓”与“蛐蟮”二词,是汉以后新产生的“蚯蚓”异名,从文献用例来看首见于郭注。
这两个词的“内部形式”并不一致。
“寒蚓”据郭注为江东方言,其得名与蚯蚓在冬天入穴屈结的习性有关。
邢疏:“《广雅》云:‘蜿蟺,蚯蚓也。
’《月令》四月‘蚯蚓出’,十一月‘蚯蚓结’是也。
江东呼寒蚓。
”《淮南子·时则》:“是月也,茘挺出,芸始生,邱螾结,麋角解。
”高诱注:“结,屈结也。
”以“寒”这样的节气标志来组成偏正式复音词在中古之前已经有见,如寒蝉等。
随着偏正式构词法的成熟,如寒瓜、寒卉、寒柯、寒原、寒桃、寒条、寒菜、寒菊、寒乌等新词在中古时期大量涌现。
“寒蚓”的产生,也即其中一例。
苏轼《舟中夜起》:“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
”《大词典》即首引此例,郭注用例可补之。
“蛐蟮”当即“曲蟺”。
“蟮”通“蟺”。
《老子》“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王弼注:“夫蚖蟺以渊为浅,而凿穴其中;……可谓处于无死地矣。
”《释文》卷二五《老子德经音义》:“蟺,又本作蟮”。
崔豹《古今注·鱼虫第四》:“蚯蚓,一名蜿蟺,一名曲蟺。
善长吟于地中,江东谓之歌女,或谓之鸣砌。
”《说文·虫部》:“蟺,夗蟺也。
”段注:“夗,转卧也,引申为凡宛曲之称。
”这样看来,“曲蟺”亦得名于蚯蚓的形体特征,是一个偏正式的双音词,写作“蛐蟮”是偏旁类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