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的诊断及疗效标准

肛瘘的诊断及疗效标准

肛瘘的诊断及疗效标准

发表者:杨爱龙(访问人次:454)

(1975年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订的统一标准)

为了临床、教学和科研需要,1975年湖南衡水会议曾对上述肛肠常见病的诊疗制订了统一的标准,而后历届会议对某些病种亦作了一定的修正,如1992、1994年的两次肛裂专题会议等。通过标准的制订,在肛肠学术界形成了共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科研、撰写学术论文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肛瘘

1.肛瘘的分类

(1)低位单纯肛瘘:仅有一个管道并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内口位于肛窦部位。(2)高位单纯肛瘘:仅有一个管道,行径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内口位于肛窦部位。(3)低位复杂肛瘘:管道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但外口和管道有2个或2个以上,内口在肛窦部位(包括多发性瘘)。

(4)高位复杂肛瘘:有2个以上管道或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有1个或2个以上内口。

2.肛瘘疗效标准

(1)痊愈:症状消失,肛瘘愈合。

(2)无效:经治疗后肛瘘未愈。

3.远期疗效标准

随访2~3年,原部位未见复发为远期治愈。

4.肛瘘术后反应观察标准

(1)疼痛、发热及排尿障碍与痔术后反应观察标准相同。

(2)后遗症:

1)肛门不全失禁:维持肛门括约功能的肌肉部分损伤,平时或排便时气体及稀便不能控制。

2)肛门完全失禁:维持肛门功能的主要肌肉离断,干、稀便及气体均不能自主控制。

肛裂临床诊治指南

肛裂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在参考《肛裂的诊断标准(2002年,试行草案)》等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制定《肛裂临床诊治指南》,供中国临床医师参照执行。 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纵形全层裂开后形成的缺血性溃疡,好发于青壮年。目前发病机理不明确,主要与内括约肌痉挛、损伤后感染等有关。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肛门排便时和排便后周期性剧烈锐痛,少量便血色鲜红,可伴有大便秘结,肛门分泌物、瘙痒等。 2、体征:好发于肛管后正中或前位溃疡,慢性肛裂可伴有哨兵痔、肛乳头肥大、肛窦炎、潜行窦。 3、分类: (1)Ⅰ期肛裂:肛管皮肤浅表纵裂溃疡,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 (2)Ⅱ期肛裂:有肛裂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部常呈灰白色,有分泌物。 (3)Ⅲ期肛裂:肛管紧缩,溃疡基底部呈纤维化,伴有肛乳头肥大,溃疡临近有哨兵痔,或有潜行瘘形成。 二、鉴别诊断 需与肛门皮肤皲裂、炎症性肠病肛管溃疡、肛管部鳞状细胞癌、梅毒性溃疡、结核性溃疡等鉴别。 【辨证】 1、热结肠燥证 便时肛门灼热疼痛,甚则面赤出汗,大便带血,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带血;舌质红,苔黄燥,脉实而滑数。 2、湿热下注证

大便干结不甚,便时腹痛不适,排便不爽,肛门坠胀,时有粘液鲜血,有时伴有肛门部湿疹,肛裂口内常有少许脓汁,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阴(血)虚肠燥证 大便干燥,欲解难下,便时肛门疼痛,痛如针刺,出血,口干心烦,欲饮不多,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一、治疗原则 解除括约肌痉挛、止痛、软化粪便,终止恶性循环,促使创面愈合;同步解除伴随的各种症状;对经久不愈,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肛裂可以采用手术疗法。 二、非手术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分型证治 (1)热结肠燥证 治则:清热润肠 例方:新加黄龙汤加减、 常用药:生大黄9g(后下)、芒硝3g、玄参15g、生地15g、麦冬15g、炒地榆12g、炒槐花12g、枳壳12g、生甘草8g。 (2)湿热下注证 治则:清热利湿 例方:四妙丸加减 常用药:黄柏12g、苍术12g、牛膝12g、薏苡仁12g。 (3)阴(血)虚肠燥证 治则:养阴清热润肠 例方:知柏地黄丸合增液汤 常用药:知母6g、黄柏6g、玄参6g、麦冬6g、黄连3g、白芍6g、麻仁6g、木香6g、制乳没各6g、生甘草6g。 (二)外治法

首次病程记录--肛瘘

病程记录 姓名:仲崇波住院病案号:1811 2011-09-05 14:50 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仲崇波男59岁因“肛门旁条索状硬结2周余”为主诉收入院。 病历特点: 1、中老年男性,生活自理,否认肝炎,结核等病史。 2、现病史:该患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门旁一肿块,伴轻度疼痛,无分泌物溢出,肛门外出现一外口,影响正常生活及休息,今日为进一步治疗,故来我院就诊,门诊经检查以“高位肛瘘”收入院。患者一般状态佳,二便正常,睡眠欠佳。 3、查体:T:36.3℃P:78次/分R:18 次/分Bp:140/100mmHg。一般状态可,神清语明,查体合作。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无发绀,咽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音正常,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异常杂音。腹软,肝、胆、脾肋下未触及。脊柱四肢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专科检查:查体:取截石位1)视诊:肛门发育正常,5时位距肛门2cm见一外口,外口封闭无分泌物流出;2)触诊: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5点位各触及一条索状硬物向肛门内延伸,5点位齿线上2.5cm可触及一凹陷,触之较硬,应为内口,3)肛门镜未做。 4、辅助检查: WBC:8.8*109/L RBC:4.9*1012/L HGB:182g/l PLT:29*109/L 临床诊断:高位肛瘘 诊断依据: 1、病史:肛门旁条索状硬结2周余。 2、专科检查:查体:取截石位1)视诊:肛门发育正常,5时位距肛门2cm见一外口,外口封闭无分泌物流出;2)触诊: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5点位各触及一条索状硬物向肛门内延伸,5点位齿线上2.5cm可触及一凹陷,触之较硬,应为内口,3)肛门镜未做。 鉴别诊断: 1、直肠癌:直肠癌大便时可出血,有肿物脱出与混合痔相似,但直肠癌指诊时有结节不平感,并伴有身体消瘦,而混合痔有肛周肿物脱出、便血,但指诊时无结节不平感,必要时作病理检查可确诊。

肛周脓肿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肛周脓肿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指南工作委员会,致力于推动结肠直肠肛门疾病的研究、预防和治疗,由学会经验丰富的结直肠盆底外科专家组成,根据可获得的最佳证据制定临床实践指南,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该指南就疾病概述、研究方法和具体建议等方面依次阐述,对专科医师、医务人员和希望了解指南中所包含的相关疾病治疗的患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疾病概述肛周脓肿和肛瘘形成的机制是肛腺阻塞感染形成脓肿,慢性感染和引流管道的上皮化形成肛瘘。肛周脓肿的定义取决于脓肿发生的解剖间隙,其中肛周皮下和坐骨直肠窝脓肿较为常见,而括约肌间、肛提肌上及直肠黏膜下的脓肿相对较少。肛周脓肿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且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的高峰年龄通常在20-40岁。原则上,肛周脓肿的处理是及时切开和引流。30%-70%的肛周脓肿患者会伴发肛瘘,即使没有伴发肛瘘的患者,仍有1/3患者会在脓肿引流数月到数年内诊断为肛瘘【1-2】。肛周脓肿和肛瘘的初步评估1、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了解症状、危险因素、病变部位、继发性感染蜂窝织炎和肛瘘的存在。肛周脓肿的诊断通常基于病史和体格检查。浅表脓肿往往表现为肛周疼痛和肿胀,但很少发热。深部脓肿如坐骨直肠窝或者骨

盆直肠间隙的脓肿可有会阴、腰骶部胀痛。其诊断上有时需要借助指诊检查或者肛门镜进行确诊。当患者清醒因疼痛或压痛检查受限时,需要在镇静或麻醉下完成。肛周脓肿的鉴别诊断包括肛裂、血栓痔、藏毛窦、汗腺炎、肛管癌和癌前病变、克罗恩病以及性传播疾病。患者病史采集上需要包括肛门括约肌功能、肛门直肠部手术史以及相关胃肠道、泌尿道、妇科病史等信息,会阴部检查应包括探查手术疤痕、肛门直肠畸形、克罗恩病肛周表现和外口的部位。瘘管探查有助于确定瘘道的位置,但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假道。Goodsall’s定律对于判断肛门前方瘘管走行较肛门后方准确率高【1-2】。2、肛管直肠周围肿胀疼痛,伴有发热或不适,疑似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浅表脓肿表现局部红肿,可触及肿块,或有波动感;深部脓肿直肠指检有触痛,可触及有波动感的肿块,盆腔CT、MRI或盆腔超声检查可做出鉴别诊断。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磁共振成像(MRI)或瘘管造影对于诊断隐匿性脓肿,复发性肛瘘以及克罗恩病肛周病变是有效的。MRI 对于肛周脓肿及其瘘管的诊断优于CT。经直肠超声(EUS),无论是否使用过氧化氢增强,对肛周脓肿和肛瘘的诊断和分类都是有效的。经会阴超声(TPUS),作为非侵袭性的检查方式与EUS诊断肛周脓肿的价值相似。肛瘘瘘管造影术也是判断瘘管的有效办法。以上诊断方法联合使用可提高诊断肛瘘的准确性,EUS、MRI和

肛瘘患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肛瘘患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肛瘘一般有急性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病史。脓肿自破或经手术切开排脓,从肛门皮肤外口或肛门内流脓,这些都是诊断肛瘘的主要标志。 1、触诊 低位肛瘘之瘘管,在皮下可以摸到绳状硬条,由外口行向肛门,用指按压,有脓液由外口流出。 2、望诊 可见外口常在肛门周围皮肤上或臀部形成一突起或凹陷。周围皮肤因脓液刺激,常有脱皮发红,有时有肉芽组织由外口内突出。周围皮肤红紫色,多为结核性瘘管。 3、直肠指检 常在肛管后侧、齿线附近可摸到中心凹陷的小硬结,有轻微压痛,即是原发内口。 4、确定内口位置 因内口是肛瘘的原发病灶,必须准确定位其内口部位和弄清其数量,如检查不清或定位错误,必然会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在瘘检查中正确判断内口的位置及数量,对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确定肛痿的内口位置时,可以采用病理检查和细菌培养、从病史上判断内口的位置、碘油造影、肛门镜检查、根据外口与肛门的距离来判断内口的部位、染色检查、通过探针检查及通过触诊可以帮助了解内口的位置等方法。 5、确定瘘管的深度与括约肌的关系 由于肛瘘的管道通过外括约肌和肛提肌,有时管道在内括约肌之间走行,手术中切开管道,必然要切开有关的括约肌。特别是通过肛门直肠环的瘘管,切开肛门直肠环,术后会引起肛门失禁。因此在检查中必须弄清瘘管走行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

6、确定瘘道主体与支体的变化 在肛瘘检查中,不能单纯从内口的数目,或瘘管是直的还是弯曲的,或者从病变的一个平面上了解病变的全貌;有时从肛门外部看,仅一个外口,症状也不明显,但可能是瘘管很深,内口寻求比较困难的复杂性肛瘘;有时瘘外口较多,肛门皮肤病变较大,但其主管很低,属于容易处理的简单肛瘘。因此对肛痿的诊断要具体细致。 7、全身检查 肛瘘虽然表现为局部病变,但也与全身情况或某些疾病相联系,绝不能忽视全身检查。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发生肛瘘,往往为结核性肛瘘,且术后创口愈合较慢;骶髂骨结核患者发生的肛瘘,有可能是骨结核所引起的;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有时也因并发肛门脓肿,破溃后形成肛瘘等。对复杂性肛瘘更应注意全身检查,必要时作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试验,并注意血沉、血象变化。或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测定。对某些可疑病例,还应作活组织病理检查,以确定肛瘘的性质,并要特别观察有无癌变。 8、鉴别诊断 对其进行治疗时,应与骶骨部瘘、骶髂骨结核、肛门周围化脓性疾病、会阴部尿道瘘及先天瘘等病症鉴别开来。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c8959731.html,/gl/2012/1129/38331.html

肛瘘临床路径讲解

肛瘘中医临床路径 一、肛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瘘(TCD:BWG050,ICD10:K60.3); 行肛瘘切开\挂线术(ICD9CM-3:49.73)。 (二)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肛肠协作组肛瘘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 (1)病史: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必要时行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或MRI定位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肛肠协作组肛瘘诊疗方案进行治疗(见附件)。 1、诊断明确:肛瘘。 2、禁忌症:肛门周围皮肤病;严重的肺结核、梅毒;严重心、脑、肺疾病患者;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恶性肿瘤并发的肛瘘。

3、对于有明确禁忌症者,先治疗原发病,可予以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0.3肛瘘疾病编码; 2、无手术禁忌症;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六)术前准备1~2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粪三大常规; 2、凝血功能检查;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4、肝肾功能; 5、血糖; 6、电解质检查; 7、心电图; 8、胸部X线片; 9、肝胆脾B超检查。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应用抗菌药物; 2、术前按感染性疾病选择使用抗菌药物;

_肛瘘

肛瘘 肛瘘(anal fistula)是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外口、瘘管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为原发性,多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大部分位于直肠与肛管交界齿线处的肛窦内,多为一个,大部分内口是原发的。而外口大部分是继发的,多位于肛周皮肤出,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肛瘘多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急性期过后破溃形成的后遗症,其临床主要见:肛门局部反复流脓、疼痛、潮湿瘙痒为特点,其往往病势绵长、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古人依据本病发病则脓血污水,不时淋漓而下,如破顶之屋,雨水时漏,因而形象地命名为“肛漏”,民间把这种从肛门周围皮肤上的外口流出脓血及粪便的则称为“老鼠偸粪”。 一、病因 “肛漏”之名首见于清·《外科医案汇编》,中医认为肛痈遗后,余毒未尽,蕴结不散,血行不畅,疮口不合,日久成漏;亦有虚劳久咳,肺、脾、肾亏虚,以致湿热,邪乘于下郁久肉腐成脓,溃后成漏。《奇效良方》载“至于失治而成漏者,成漏而穿臀者,有穿肠成孔,粪从孔中出者,则是肛瘘。” 西医认为肛门直肠脓肿有两大类:一类与肛腺及肛瘘有关,称为“原发性急性肛腺肌间瘘管性脓肿”,简称“瘘管性脓肿”,较多见;一类与肛腺及肛瘘无关,称为“急性非肛腺性非瘘管性脓肿”,简称“非瘘管性脓肿”,较少见。 肛瘘多为一般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特异性感染所致,如结核、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等所引起的肛瘘。直肠肛管外伤继发感染也可形成肛瘘,直肠恶性肿瘤溃破也可形成瘘管。但都少见,与一般化脓性肛瘘有明显区别。 二、病理 一般单纯性肛瘘有一个内口和一个外口组成。如果外口暂时封闭,引流不畅,则又发生红肿,再次形成脓肿,封闭的外口再次穿破或在他处形成另一外口。如此反复发作,病变范围扩大或有时造成几个外口,与内口相通,即形成复杂性肛瘘,即有一个内口与多个外口。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复杂性肛瘘不应以外口的多少来划分,而应以主要管道是否累及肛门直肠环或环以上者。这种肛瘘虽有一个外口和内口,但是位置较高、治疗比较复杂,所以应称为复杂性肛瘘 三、分类,肛瘘的分类方法很多,目前国内外现行的肛瘘分法多达20余种,而临床主要依以下两种。 1.管位置高低分类(1975年全国首届肛肠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标准)①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低位肛瘘又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管及瘘口).②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高位肛瘘又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 2.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①肛管括约肌间型:约占肛瘘的70%,多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线附近,外口多在肛缘附近,为低位肛瘘。②经肛管括约肌型:约占25%,多因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可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开口于肛周皮肤上。③肛管括约肌上型:为高位肛瘘,较为少见,约占4%,瘘管在括约肌间向上延伸,越过耻骨直肠肌,向下经坐骨直肠间隙穿透肛周皮肤。④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仅占1%。多为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合并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的后果。瘘管会自阴部皮肤向上经坐骨直肠间隙和肛提肌,然后穿入骨盆或直肠。这类肛瘘多因外伤、肠道恶性肿瘤、Crohn病引起,治疗较为困难。 此外,除以上分法外,按瘘管的形态分为直瘘、弯瘘及蹄鉄型肛瘘直瘘常为低位肛瘘,蹄铁型肛瘘常为高位,弯瘘可以是低位,也可以是高位。从病理变化上,又可分为化脓性肛瘘及特异性感染所致肛瘘。化脓性肛瘘一般多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引起的

2020版:克罗恩病肛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意见(全文)

2020版:克罗恩病肛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意见(全文)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上升。25%~80%的成人CD患者合并肛周病变,其中CD肛瘘(perianal fistulizing Crohn's disease,pfCD)的患病率最高,约占17%~43%[1,2]。为规范我国pfCD的诊治,《中华炎性肠病杂志》组织内外科专家,在借鉴国外pfCD诊治共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专家共识[3,4,5,6]。 本共识采用Delphi程序制定。先由专家分别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评价,讨论确定需阐明的问题及推荐方案。再由专家分部分撰写,交总负责人汇总成共识初稿。初稿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投票并由第三方计票。投票专家推荐的等级标准分为a完全赞同(必不可少);b部分赞同,推荐(应该做到,但未达到必不可少的高度);c部分赞同,但不推荐;d不赞同(删去,不合理、不必要、不合国情、不可操作、不可评估、不必放在本共识意见中)。本共识中的推荐等级根据专家投票总结果分为A级(强烈推荐),即3/4及以上投票完全赞同(a);B级(推荐),即3/4及以上投票完全或部分赞同(a+b);C级(建议),即a、b和c得票数相加为3/4及以上;未达C级指标则删去不放入本共识。最终由专家审阅定稿形成本共识意见。根据证据级别高低及专家投票结果,本共识将推荐等级分为"强烈推荐"、"推荐"和"建议"3个等级。 本共识意见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部分。推荐意见15条,以下分别阐述。

一、pfCD的诊断 1. pfCD具有与普通肛瘘不同的临床特点,这有助于CD的早期诊断。等级判定:强烈推荐 普通肛瘘是指常见的肛隐窝腺源性非特异性感染性肛瘘。pfCD与普通肛瘘不同,外口与内口的关系常不遵循Goodsall规则,瘘管情况更复杂。pfCD和普通肛瘘的特点比较见表1。约10% CD患者以肛瘘为首发表现[7,8,9,10]。pfCD的特点有助于CD的早期诊断。 表1 克罗恩病肛瘘和普通肛瘘的特点比较 2.对有症状和体征的pfCD应常规进行盆腔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可结合麻醉下探查(examination under anaesthesia,EUA)和腔内超声检查(endoanal ultrasound,EUS)。等级判定:强烈推荐 盆腔MRI无创、快速、准确,被推荐为pfCD诊断及分型的首选方法[11]。国外文献指出,EUA联合EUS、MRI两种检查中的任何一种可使pfCD诊断的准确率达到100%[12]。EUS可在部分患者选择使用,其优点是能较好地识别内口和显示括约肌间瘘管,缺点是不能明确区分炎性和纤维性病变,对超出外括约肌范围的瘘管显像不佳[13]。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中医称为“肛漏”。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浓度)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国内分类: A.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B.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2)Parks分类: 肛瘘的分类取决于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方型、括约肌外型。当瘘管穿越外括约肌的30-50%以上(高位括约肌间、括约肌上方、括约肌外方),女性前侧瘘管,多个瘘管,复发性瘘管,或伴有肛门失禁,治疗后可能引起肛门失禁的肛瘘均认为复杂性肛瘘。 二、鉴别诊断 肛瘘需与结核性肛瘘、炎症性肠病肛瘘、化脓性汗腺炎、肛周皮下囊肿感染、会阴部尿道瘘、骶尾部囊肿或畸胎瘤合并感染脓肿、藏毛窦感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巴氏腺囊肿感染等鉴别。另外,不常见的结核或放线菌等感染亦可表现为特异性肛瘘,临床详细的病史和相关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辨证】 1.湿毒内蕴 肛周流脓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红肿灼热,渴不欲饮,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正虚邪恋

(完整版)前列腺病历

姓名:籍玉书性别:男性年龄:81岁科室:外科病案号:537788 入院记录 姓名:籍玉书出生地:永年县小西堡大西堡 性别:男性现住址:永年县小西堡大西堡 年龄:81岁工作单位:无 婚姻:已婚入院时间:2011年10月19日9时38分 民族:汉记录时间:2011年10月19日18时00分 职业:农民病史陈述者:籍玉书与患者关系:本人 病史记录内容是否属实:真实 主诉:尿疼,尿不尽5个月,不能排尿1天。 现病史:缘于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不尽,尿疼现象。未正规治疗,在当地门诊输液(具体药物药量不详)治疗,反复发作,效果欠佳。1天前患者下腹部胀疼不适,1天未排尿。未特殊治疗。为进一步诊治故入我科。 患者自发病以来无进行性体重减轻,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高热、寒战,无咳嗽,无胸闷、心悸,饮食可,尿频尿痛尿急,无血尿。 既往史:否认结核、伤寒病史。高血压病史15年余,口服药物治疗,效果尚可。无糖尿病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无外伤史,无输血史,无药物、食物和其他接触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邯郸市永年县,久居当地,未到过疫区及牧区,平常生活、饮食规律,无烟酒嗜好,生活环境可,无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无性病及冶游史。 家族史:家族中其他人员无同类病史记载,无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精神障碍等,无遗传史。兄弟及子女均健在。无其他疾病。 体格检查 T 36.4℃P 84次/分R 19次/分Bp160/9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可,反应灵敏,语言流利,查体合作,自动体位。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淤斑及出血点。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头发正常,眼睑无浮肿,眼球无震颤,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角膜透明,两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通畅,无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无畸形,无出血,

肛瘘的诊断与治疗

肛瘘的诊断与治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张书信 一、概论 肛瘘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又称肛管直肠瘘,中医称之为肛漏。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的仅具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的,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外口是继发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有时不止一个。 我国肛瘘患者约占肛肠疾病发病人数的 1.67 ~ 3.6% ,国外约占 8% ~ 25% ,多见于 25 ~ 45 岁的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 5 ~ 6 : 1 。新生儿和老年人也可发病。 我国是认识“瘘”最早的国家,《山海经》就有记载“食者不痈,可以为瘘”。《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出“痔瘘”,《疮疡经验全书》首称“漏疮”,《外科医案汇编》始名“肛漏”,《诸病源候论》提出“痔而不愈,变而为瘘”,《医学入门》对肛瘘的不同表现进行了分类,“瘘有穿肠、穿臀、穿阴”。 古代也有一些治疗瘘的有效方法,如《太平圣惠方》提出将砒霜溶于黄蜡中,捻为条,纳于痔瘘疮窍中治疗肛漏。《医学入门》、《外科正宗》都有“药捻脱管法”治疗肛瘘。《永类钤方》中首次提出用挂线法治疗肛瘘,肛瘘的挂线的方法现在还在沿用。古代也有一些关于肛瘘诊治方面特有的诊治器械,《外科图说》就记载有弯刀、钩刀、柳叶刀、银丝、过肛针、探肛筒等,银丝相当于现在使用的探针,探肛筒相当于现在使用的肛门镜。 二、肛瘘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一)中医肛瘘的病因病机 关于肛瘘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肛瘘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脏毒痈肿破溃,湿热余毒未尽,即湿热下注。所谓脏毒是指肛周的感染,相当于肛线炎和肛周的脓肿等,中医归为脏毒的范畴。破溃以后湿热余毒留恋不去,下注而形成肛瘘。第二,痔疮

-肛瘘的中医护理常规

肛漏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久不收口,或因虚劳久嗽、脾肺两虚、湿热下注大肠所致,以局部反复流出脓水或粪汁,伴疼痛、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直肠、肛周,涉及肺、脾。 一、常见证型 1.湿热下注: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脉弦或滑。 2.正虚邪恋: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漏口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瘘道潜行,,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口干,食欲不振,舌红,少苔,脉细数。常见于结核性肛漏。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坠胀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直肠、神门、内分泌、枕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中药硬膏热贴敷。 7.遵医嘱中药口服 (二)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防止便秘或腹泻 1.观察排便的频次及大便形状。 2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便秘或腹泻,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 3.饮食宜清淡,禁食辛辣刺激之品。

(四) 出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五)排尿困难 1.调节心境情志,减轻焦虑,创造良好的排尿环境,先行诱导排尿。 2.湿毛巾热敷小腹部,保持毛巾温度50℃左右。 3.中药穴位贴敷:取神阙、关元、中极及双侧足三里等穴位于术前贴敷。 4.中药封包热敷小腹部。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外用中药:洗剂、栓剂、膏剂等(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2.中药封包(详见附录2)。 3.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4.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5.中药硬膏热贴敷(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持肛门清洁,便后温水或中药液坐浴。 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便秘或腹泻。 3.避免肛门局部刺激,便纸宜柔软,不穿紧身裤和粗糙内裤。 4.忌久坐、久立或久蹲,防止过度疲劳,进行适当锻炼。可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运动,对于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锻炼肛门括约肌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5.指导患者做提肛运动。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1遍,每遍做20~30次。

肛漏病中医诊疗方案

漏肛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要点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2)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和减少发作。 (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2)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 (3)保持肛门清洁。 2、内治法:主要用于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辨证分型论治: (1)湿热下注证(肛瘘急性期) 证候: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手术室护理工作程序及操作流程图

目录 第一部分、手术室专科护理工作程序与流程 一、外科手消毒程序 二、洗手护士工作程序 三、巡回护士工作流程 四、接患者至手术室工作流程 五、术后送患者回病房或ICU工作流程 六、取血程序 七、输血过程 八、标本处理程序 九、手术后器械、敷料处理程序 十、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程序和流程 1、无菌技术操作流程 2、静脉留置针输液操作程序 3、女性留置导尿或导尿术操作程序 第二部分、手术室护理常规操作流程图 1、外科洗手流程图 (01) 2、洗手护士工作流程图 (02) 3、巡回护士工作流程图 (04) 4、手术标本去向流程图 (06) 5、手术室接病人流程图 (07) 6、手术室送病人流程图 (08) 7、一般器械清洗流程图 (09) 8、感染器械清洗流程图 (10) 9、手术室输血流程图 (11) 10、手术风险评估流程图 (12) 11、手术安全核查工作流程 (13) 12、手术部位识别标示流程图 (14) 13、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配合常规流程图 (15) 14、腹股沟斜疝修补手术配合常规流程图 (16) 15、阑尾切除术手术配合常规流程图 (17) 16、肾切除术手术配合常规流程图 (18) 17、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手术配合常规流程图 (19) 18、全子宫切除术手术配合常规流程图 (20) 19、卵巢囊肿剔除术手术配合常规流程图 (21) 20、股骨下端骨折切开复位术手术配合常规流程图 (22) 21、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配合常规流程图 (23)

22、内固定取出术手术配合常规流程图 (24) 23、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配合常规流程图 (25) 24、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手术配合常规流程图 (26) 25、混合痔切除术手术配合常规流程图 (27) 26、肛瘘切除术手术配合常规流程图 (28)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2006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在参考《肛瘘的诊断标准(2002年,试行草案)》等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制订《肛瘘临床诊治指南》,供中国临床医师参照试行。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中医称为“肛漏”。湘南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邓革强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浓度)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国内分类: A.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B.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2)Parks分类: 肛瘘的分类取决于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方型、括约肌外型。当瘘管穿越外括约肌的30-50%以上(高位括约肌间、括约肌上方、括约肌外方),女性前侧瘘管,多个瘘管,复发性瘘管,或伴有肛门失禁,治疗后可能引起肛门失禁的肛瘘均认为复杂性肛瘘。 二、鉴别诊断 肛瘘需与结核性肛瘘、炎症性肠病肛瘘、化脓性汗腺炎、肛周皮下囊肿感染、会阴部尿道瘘、骶尾部囊肿或畸胎瘤合并感染脓肿、藏毛窦感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巴氏腺囊肿感染等鉴别。另外,不常见的结核或放线菌等感染亦可表现为特异性肛瘘,临床详细的病史和相关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辨证」 1.湿毒内蕴 肛周流脓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红肿灼热,渴不欲饮,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正虚邪恋 肛周间断流脓水,脓水稀薄,外口皮色暗淡,瘘口时溃时愈,肛门隐隐疼痛,可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 3.火毒蕴结 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恶寒、发热,便秘、小便短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疗」 一、治疗原则 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基本原则是: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尽可能减少肛管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由于肛瘘的复杂性和一些特殊的病理背景,肛瘘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鉴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特殊病理和生理环境及肛门功能的重要性,“带瘘生存”,亦可作为一个原则加以选择,不应为盲目追求手术根治而忽视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并发症。中药治

肛瘘临床路径标准【含表单】

肛瘘临床路径标准 一、肛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瘘(ICD-10:K60.3)行肛瘘切除术、肛瘘切开术、肛瘘挂线术、肛瘘瘘管闭合术等。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学》(王吉甫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多数病人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或自行破溃史; (2)如瘘管外口暂时封闭,则重新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症状,并可再次破溃流脓; (3)肛瘘外口经久不愈,常有分泌物排出,可引起肛门周围皮肤湿疹、瘙痒。 2.体格检查: (1)肛门视诊观察瘘外口的位置、数目、距肛缘的距离,以及瘘外口周围有无红肿、分泌物; (2)肛管直肠指检:自瘘外口至肛管可扪及条索状物,即瘘管,挤压瘘管时可见脓性分泌物从瘘外口溢出,并有疼痛。 3.辅助检查: (1)肛门镜检查:肛瘘的内口常在肛隐窝,局部可有充血水肿,有时可见分泌物。 (2)注射亚甲蓝双氧水混合液:可先用白纱布置入肛管内,再从瘘外口注入亚甲蓝,以了解瘘内口的大概位置。 探针探查用软质探针从瘘外口插入,可以探明瘘管的走行及瘘内口位置。 (3)瘘管造影:对高位或复杂性肛瘘可用碘油或泛影萄胺做瘘管造影,以了解瘘管的走行及其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4)直肠腔内超声:了解瘘管的走行及内口大大致位置。 (5)CT或MRI:对复杂性肛瘘或多次手术失败的肛瘘可行CT瘘管三维重建或MRI,以了解瘘管的分布走行及其与邻近脏器的关系。 (6)纤维肠镜检查:对复杂性肛瘘或多次手术失败的肛瘘可行纤维肠镜检查,以排除肠道炎性肠病等其它疾病。 肛门功能评估对高位或复杂性肛瘘或多次手术失败的肛瘘,术前可做肛管直肠测压行肛门功能评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手术学》(汪建平、詹文华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非手术治疗:包括局部理疗、温热水坐浴,只适用于脓肿形成初期及术前准备。 2.手术治疗:肛瘘切除术、肛瘘切开术、肛瘘挂线术、肛瘘瘘管闭合术、或合并应用几种术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4-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0.3肛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肛瘘诊治指南

肛瘘诊治指南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2009年09月30日【大中小】 标签:肛瘘诊治指南寻医问药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在参考《肛瘘的诊断标准(2002年,试行草案)》等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制订《肛瘘临床诊治指南》,供中国临床医师参照试行。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中医称为“肛漏”。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浓度)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国内分类: A.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B.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2)Parks分类: 肛瘘的分类取决于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方型、括约肌外型。当瘘管穿越外括约肌的30-50%以上(高位括约肌间、括约肌上方、括约肌外方),女性前侧瘘管,多个瘘管,复发性瘘管,或伴有肛门失禁,治疗后可能引起肛门失禁的肛瘘均认为复杂性肛瘘。 二、鉴别诊断 肛瘘需与结核性肛瘘、炎症性肠病肛瘘、化脓性汗腺炎、肛周皮下囊肿感染、会阴部尿道瘘、骶尾部囊肿或畸胎瘤合并感染脓肿、藏毛窦感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巴氏腺囊肿感染等鉴别。另外,不常见的结核 或放线菌等感染亦可表现为特异性肛瘘,临床详细的病史和相关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辨证」 1.湿毒内蕴

北京协和医院病案书写要求

病案书写的意义 病案是关于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情况的系统记录;是临床医师根据问诊、查体、辅助检查以及对病情的详细观察所获得的资料,经过归纳、分析、整理书写而成的档案资料。 病案不仅真实反映患者病情,也直接反映医院医疗质量、学术水平及管理水平;病案不但为医疗、科研、教学提供极其宝贵的基础资料,也为医院管理提供不可缺少的医疗信息;在涉及医疗纠纷时,病案又是帮助判定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 书写完整而规范的病历,是培养临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是提高临床医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而病案书写质量的优劣也成为考核临床医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客观检验标准之一。每一位临床医师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写好病历,正如张孝骞教授所说:“写大病历的阶段至为重要,要通过它形成一种终身不改的习惯,即在诊务繁忙之中也能如条件反射般运用,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不遗漏任何要点。这种训练是短暂的,稍纵即逝,一旦落课,就无法再补,切勿等闲视之。 让我们谨记老一辈临床医学家、医学教育学家张孝骞教授的教诲努力共勉之。 完整病案的内容 完整病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入院记录,住院病历。 (二)、病程记录(含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会诊记录、交(接)班记录、阶段小结、转科记录、术前讨论、术前小结、术后病程记录等)。 (三)、麻醉记录; (四)、手术记录。 (五)、出院记录或死亡记录。 (六)、体温单。 (七)、医嘱单。 (八)、抢救或监护记录。 (九)、化验及其他辅助检查报告单 (十)、特护记录。 入院记录书写内容及格式 由住院医师书写,要求于病人住院后24 小时内完成。格式: 入院记录 入院日期:记录日期:性别:年龄:病历陈述者:民族:籍贯:职业:可靠程度: 姓名:婚 姻:单位或 住址主诉:

肛瘘早期出出现的5个症状表现

肛瘘早期出出现的5个症状表现 肛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那么你知道肛瘘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吗?如果你想了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南昌东大肛肠医生表明:肛瘘是很常见的肛肠疾病,主要症状是反复自外口流出少量脓液,污染内裤;有时脓液刺激肛周皮肤,有瘙痒感。肛瘘早期的症状主要是脓肿、疼痛、瘙痒。 肛瘘早期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一、流脓 脓液的多少,因瘘管的长短、大小而不同。新生成的肛瘘流脓较多,脓稠,味臭,色黄,以后逐渐减少,时有时无,呈白色,质稀淡。如忽然脓液增多,表示有新瘘管生成。有时外口暂时封闭,流脓停止,体温上升,局部肿胀,再度形成脓肿。封闭的外口再穿破或形成另一新外口,又有脓液流出。内外瘘粗大者,有时粪便和气体由外口流出。 二、疼痛 如瘘管引流通畅,一般不感疼痛,仅感觉在外口部位发胀不适,行走时加重。 三、搔痒 南昌东大肛肠医院专家介绍,肛门周围皮肤因分泌物经常刺激,感觉潮湿搔痒,可出现皮肤变色,表皮脱落。 四、排便不畅 多见于蹄铁形肛瘘,因瘘管围绕肛管,形成半环状纤维索环,因而影响肛门舒张,可出现排便不畅。 五、全身症状 一般肛瘘常无全身症状,但复杂性肛瘘和结核性肛瘘,因病期长,有的带病数十年,常出现身体消瘦、贫血、便秘和排便困难等症状;如继发感染,再发脓肿时,则出现脓肿的症状。 南昌东大医生解答:肛瘘手术应严格遵循处理原则,在手术中,括约肌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如下: 1、瘘管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者,一期切断或切除瘘管累及的外括约肌皮下部纤维,不会发生肛门失禁。 2、瘘管通过外括约肌浅部或外括约肌浅部与深部之间的,可按肌纤维的垂直方向将外括约肌浅部切断,但不能斜行切断,亦不能切除瘘管周围的括约肌组织。 3、括约肌只可切开,而不可切除一段。

肛瘘

肛瘘 1.概述 肛瘘是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多为一个;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是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之一。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其发病率在肛肠疾病中国内约占1.67%~3.6%,国外约占8%~25%,发病高峰年龄段在20~40岁,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5∶1。婴幼儿发病也常见。 2..病因 肛瘘基本病因,是肛门直肠周围感染形成不能愈合的慢性迁延性瘘道或窦道,其大体感染来源分为: 2.1.腺源性肛瘘:肛管齿线位肛隐窝内肛腺感染,沿肛管直肠肌肉及软组织间隙 蔓延扩散,形成开口瘘道或不开口的窦道,向下形成低位肛瘘,向上超过肛直环(或瘘管在肛直环内)形成高位肛瘘。腹泻、便秘、疲劳、抵抗力下降是常见诱因,90%肛瘘由此发生,治疗较为容易,手术多能一次性治愈。2.2.囊源性肛瘘:由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内(或盆底)囊性肿物生长体积增大及排 便肠蠕动挤压,囊壁移行至肛管直肠交界薄弱处(肛隐窝),在抵抗力下降时诱发感染,形成囊性窦道或瘘道,顶端位置往往较高,有光滑、宽旷、分隔状囊性内壁,常见于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畸胎瘤等,占高位肛瘘30%左右,因内壁有上皮组织不易完全祛除及囊壁较硬不易关闭愈合,难于一次性手术治愈,临床上称为“复发性复杂性肛瘘”。 2.3.裂源性肛瘘:由于肛裂继发感染蔓延形成瘘管,因肛裂位置较低,多形成皮 下瘘,是陈旧性肛裂常见并发症,多见于肛门前后正中位,前方发生复杂性肛瘘的较多,女性常见。 2.4.痔源性肛瘘:因血栓痔感染形成瘘管,多为皮下瘘,或向上形成粘膜下瘘, 混合痔血栓形成感染形成的肛瘘内口多在齿线位痔体两侧,右前方母痔区发生较多,且易行成较为复杂的肛瘘。 2.5.肠源性肛瘘:由于慢性炎性肠病,如溃疡性直肠炎、克隆氏病,溃疡感染波及直肠壁向下形成瘘道至肛周,一般以原发病表现为主,肛瘘治愈较为困难。2.6.医源性肛瘘:因肛门直肠检查、手术治疗引起感染蔓延扩散形成肛瘘。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