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让水凉得慢一些

合集下载

大班科学课教案《让热水快点变冷》

大班科学课教案《让热水快点变冷》

大班科学课教案《让热水快点变冷》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能够通过哪些方式散热2.探究水温的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需要探究水温的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2.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水能够通过哪些方式散热。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询问学生们小时候有没有听过“热水快点变凉”的说法,为什么会这样?引出今天的实验目的:探究水能够通过哪些方式散热。

2.实验准备准备热水、冷水、温度计、两个杯子、两张白纸。

3.实验步骤1)将两个杯子里放入相同温度的水。

2)一个杯子中的水加入适量的热水,将水的温度调整至大于另一个杯子的水的温度,记录下来。

3)测量两个杯子中水的初始温度,并记录下来。

4)将两张白纸放在两个杯子的四周。

5)在等待的过程中,并观察两个杯子周围的变化。

6)每分钟记录杯子里的水温度,记录五分钟后的温度。

7)观察两个杯子周围的白纸,看它们是否有变化。

4.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出结论:1)水能够通过三种方式传热:导热、对流和辐射。

2)当水温度高时,水的散热速度也会更快。

3)体积大的杯子,由于杯子内部空气的热容性大,所以杯子散热的速度比体积小的杯子慢。

4)水在对流和辐射的同时会不断传递热量,散热速度就会加快,从而使水的温度下降越快。

5.总结反思通过学习和实验,我们知道了水能够通过哪些方式散热,以及水温的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的重要性。

指导孩子在实验中发现,用心观察,仔细分析,并了解散热速度受什么因素影响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次实验利用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对散热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在实验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然而,由于需要考虑时间和实验器材、消耗的热量等问题,我们还需要完善实验设计,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更多实验知识和技术。

新苏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知识点

新苏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知识点

新苏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知识点新苏教版(2021)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目录1 冷热与温度 2 2.热胀冷缩12 3.水受热以后19 4.水遇冷以后29 5.地球38 6.月球(第一课时)46 6.月球(第二课时)52 7.太阳60 8.太阳钟67 9.庞大的家族77 10. 养昆虫(第一课时)86 10.养昆虫(第二课时)91 10.养昆虫(第三课时)97 11.探究昆虫的奥秘104 12 用种子繁殖110 13.用根、茎、叶繁殖116 14.动物的繁殖122 15.生物与非生物128 16.动物的庇护所133 17.环境变化以后139 专题学习像科学家那样146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154 1 冷热与温度【课标落实】 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记录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拓展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忄生能;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己的观点;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 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一、《观沧海》曹操(一)作者介绍曹操(155 - 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操善诗,他的诗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开建安文学之风。

(二)生字词1. 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

2. 澹澹(d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3. 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

竦,高起。

峙,挺立。

(三)多音字“行”,在诗中“行(xíng)”,有“运行”之意,如“日月之行”;还可读作“háng”,如“银行”。

(四)重点字词解释1.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 以:来。

3. 何:多么。

(五)诗词大意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六)全文译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我站在山巅,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七)赏析1. 意境雄浑壮阔- 诗人从大处着笔,开篇写登山观海的景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勾勒出大海雄浑壮阔的全景。

大海浩瀚无垠,波涛起伏,山岛在海中巍峨耸立,动静结合,展现出一种宏大的气势。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上的第四课的第六自然段仿写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上的第四课的第六自然段仿写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四课第六自然段仿写(精选)
1.我看见过美丽的迎春花,观赏过火红的香山红叶,却从没看见过玫瑰这样的花,玫瑰真红啊,红的好像战士的鲜血;玫瑰真美啊,美得让人陶醉;玫瑰真香啊,香的招引来了几只蜜蜂;我静静地看着,看着那仙女般的,娇嫩的玫瑰,让正在观赏的我陶醉在那里。

2.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人工湖,却从没见过黄山这样的水,黄山的水可真凉啊,凉的扑在脸上,比夏天洗个凉水澡都舒服;黄山的水可真清啊,清的能看见小鱼在水里玩耍、嬉戏;黄山的水可真急啊,急得拍打在岩石上,水花四溅。

“嘿!儿子,该上山了!”我这才想起我该上山了。

3.我见过香气扑鼻的夜来香,观赏过婀娜多姿的月季花,但是我更喜欢坚强不屈的梅花,梅花真洁白啊!像冬天里的雪花;梅花真美丽啊!像翩翩起舞的天鹅;梅花真坚强啊!像个英勇的战士。

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雨》课件(61张PPT)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雨》课件(61张PPT)

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做食 粮,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坦服地睡大觉。
写出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怎样准备过冬的。
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 的叶子飘到树妈妈的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写出松柏、杨树、柳树等 植物怎样准备过冬的。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把你的喜欢的部分 读给同伴听。
【凉爽】 【勾住】 【丰收】
把人的身心捆住。
收成好。
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 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和各 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奇妙地串起来,描 画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我会写

一盒

结构:上下 音序:H 部首:皿
第一自然段:写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第二自然段: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第三自然段: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第四自然段:写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 知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第五自然段:总写秋天是丰收欢乐的。
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的?
作者秋天的雨为主线,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 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 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注意加点 字的读音!
读树一“读唰:唰秋”天、的蚂田蚁野搬好食像粮是发广出阔“透嗨明嗨的嗨音”乐、• 拖(y拉uè机)发厅出,大 “哒哒哒”……到处充满了欢乐(lè)。

理解词语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颜料】 【五彩缤纷】
由国家邮政部门发行及出售,作为交付邮资 之凭证。 清凉爽快。
【邮票】
用来着色的材料。
写作方法

四年级科学 第二单元 冷和热(作业)

四年级科学  第二单元    冷和热(作业)

第二单元冷和热(作业)第一课冷热与温度一、填空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一杯热水会逐渐变凉,其温度下降的规律是是(先快后慢,逐渐降低)。

二、简答1、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答(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段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3).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三、根据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完成下面的曲线图热水降温曲线图70 ↑(温度℃)第二课热的传递一、填空二、简答题1.什么叫传导?答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2.什么叫对流?答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3.什么叫辐射?答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加热和冷却会影响物体的(形态)和(体积)。

三、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答(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或打火机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第三课加热和冷却一、填空1、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2、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3、160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出了(空气温度计)。

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兰海特发明了华氏温标,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提出了(摄氏温度)用(℃)表示4、加热和冷却会影响物体的(形态)和(体积)。

5、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6、很多物体像糖和蜡烛一样受热会融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凝结成固体。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7做个保温杯课件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7做个保温杯课件

保温性能也一定好。( )
⑥设计一个好的保温杯,我们要从减少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等多个角度
来考虑。( )
六、课堂练习 3.下面各种物质中,最适合做保温材料的是(C )。
A.铁
B.铜
C.塑料泡沫
4.在设计保温杯的过程中,材料的( D)需要考虑。
A.保温性能 B.使用安全性 C.颜色 D.各个方面都
5.北方住宅一般使用双层中空玻璃,它是两片密封的玻璃,中间夹有干燥的
①很多热水瓶是用软木塞来做盖子的。这主要是因为软木塞是热的 不良 导
体,可以 减慢 热量的传递速度,使热水冷却得慢一些。
②杯子外包毛巾并加盖比只加盖的保温效果要 好 。 ③热的良导体吸热 快 ,散热也 快 ;热的不良导体吸热 慢 ,散热也 慢

只能减慢降温速度
2.判断:①盖上茶杯盖有利于茶水保温。( )
空气层。这种结构的优点不包括( A)。
A.增强透光性
B.隔音
C.隔热
6.下列选项中用来避免热传递的是(C )。
A.汽车发动机的散热片 B.电熨斗的金属外壳 C.热水瓶的玻璃内胆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冷水放进被窝里,冷水会很快变热 B.多穿衣服身体变热,是因为衣服里有很多热量 C.用棉被把冰棍包起来,冰棍会融化得慢
66℃
降温 多少
14℃
加盖的杯子
外包毛巾的 杯子
加盖、外包 毛巾的杯子 嵌入泡沫塑 料中的杯子
80℃ 80℃ 80℃ 80℃
76℃ 70℃ 78℃ 79℃
4℃ 10℃ 2℃ 1℃
我发现,嵌入泡沫塑料中的杯子保温效果最好。
二、探索 4.制作一个保温杯
明确任务: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要求杯外的包裹物厚度 不超过3厘米。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冷和热》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冷和热》教案(2021新版)

第一单元冷和热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感受水的冷热差别,形成温度的概念。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放入冷水、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

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在小企鹅的追问下很快明白,光凭手指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水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水的冷热需要使用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用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

然后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第二部分,做热水变凉实验,发现水温下降的规律。

热水变凉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过其中的规律。

这一部分重在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与记录的能力,并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热水温度下降先快后慢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究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发现这个现象是由热水与室内空气之间的温差造成的,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测量水温的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即温度计的液泡应完全浸没在水中,且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待温度计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为使学生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可以安排学生先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在操作中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第三部分,观察不同种类的温度计,认识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材最后罗列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温度计,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这些温度计虽然在外形、结构上不同,但它们都能测量温度。

在此基础上,认识各种温度计的不同特点和用途,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应该选择不同的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选择的依据与所测量的温度范围以及特殊需求有关。

【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让水凉得慢一些
一、【教学要求】
1.经历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2.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最好的活动过程;
3.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一只保温杯。

4.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对科学现象作出解释。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三、【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用: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

小组实验用:不同材料的杯子数个,相同材料的杯子五个,配套的盖子、泡沫塑料、毛巾、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1 、哪个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
(1)、师:今天同学们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各自在小组中介绍。

师为小组中的杯子做一定的调整。

(2)、师: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觉得哪个杯子中的热水会凉得慢一些?
学生做出推测,并说说理由。

小组观察实验:小组中取三个不同材料的杯子,分别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观察并讨论。

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同材料杯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2 、讨论怎样使杯中的热水凉得慢
(1)、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
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

小组交流,老师板书。

(2)、师:你认为哪个保温办法效果最好?学生做出预测。

师:实验时那些变量要控制好,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引导学生倒水的时间、水的温度等变量要保持一致。

学生实验。

交流实验结果及新发现。

3 、做一个保温杯
(1)、小组合作制做一个保温杯。

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厚度不得超过3厘米。

看哪一组的保温杯的保温效果最好。

(2)、小组交换自制的保温杯,测出保温的效果。

交流和评价他组制作保温杯的优点和缺点。

分析自己小组制作的保温杯的优点和缺点。

(3)、评出最佳保温杯。

4 、讨论如何才能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
(1)、师:你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2)、师:假如保温杯外的温度比里面水的温度高,热量怎么传递?
(3)、师:假如保温杯外的温度比里面水的温度低,热量怎么传递?
(4)、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的温度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

教学后记:
本节课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把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起点,用学生的生活教科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科学。

教学从用的不同材料的杯子入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哪些是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再通过实际测量和讨论明白它们的基本特征;学生通过讨论、制作、实践等活动,基本上能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材料来控制热的传递,教学中由于测量水温时间较长,增加了解保温瓶的构造的内容,教学结构更合理,整节课学生的兴趣高涨,积极发言,教学效果较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