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及处理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规范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
选用优质药材, 严格控制原料
质量
加强质量检验, 确保药品质量
采用先进的提 取工艺,提高
药物纯度
制定严格的操 作规程,规范
生产过程
严格控制生产 环境,避免污
染
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生产质量
意识
完善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
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 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量。
制备工艺不规范还可能导 致中药注射剂中的有效成 分不稳定,容易发生氧化、 分解等反应,从而引发不
良反应。
制备工艺不规范可能导致中药 注射剂中的有效成分、杂质、 重金属等含量超标,从而引发
不良反应。
制备工艺不规范还可能导致中 药注射剂中的杂质、重金属等 含量超标,从而引发不良反应。
成分复杂且难以控制
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包括 多种中药成分和辅料
中药注射剂的储存和运输条件 要求严格,容易受到外界环境 的影响
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复杂, 难以保证成分的稳定性和均匀 性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方法多样, 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使用不当
剂量过大:超过规定的剂 量范围,导致不良反应发
生
给药速度过快:短时间内 大量药物进入体内,引发
浓缩:通过蒸发、冷冻干 燥等方法将提取液浓缩至 一定浓度
过滤:采用滤布、滤纸等 过滤介质将浓缩液中的杂 质过滤掉
灌装:将过滤后的浓缩液 灌装到注射剂瓶中,并密 封保存
灭菌:采用高温、高压、 辐射等方法对灌装好的注 射剂进行灭菌处理
质检:对制备好的中药注 射剂进行质量检验,确保 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
加强药品质量管 理:严格控制药 品生产过程,确 保药品质量
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齐, 并且注射剂基本都是一些复方药提取物 , 成分复杂 , 效成 有 分 尚不清楚 。随着其在 临床 上的广泛应用 , 良反应 事件 不断 不
增多 。19 9 4—20 0 2年 国 内主 要 医 药期 刊 的 13篇文 献 报 道 9
35例 中药注射剂 不 良反应 。不 良反应 已经 成为 目前 中药 5 注射剂存在 的最 主要问题 , 已经在很 大程度 上阻碍了该行业 的 发展 。据报道 , 在抽样调查 中药不 良反 应 的过 程 中, 由中药注 射剂 引起 的不 良反 应 占报 道 总数 的 7 . 7 , 各 类 制剂 之 2 2% 居
临 床 合 理用 药 2 0 0 9年 4月 第 2卷 第 7期
C i f l ia R t nl rgU e A r 09, o. . hnJo i cl ai a D u s , pi20 V 12No7 Cn o l 服务 , . 由浅到 深
・
药 事 管 理
・
中药注 射 剂存 在 的 问题 及 对 策
王珠劳, 李新平 , 王林
【 关键词】 中药; 注射剂; 问题 ;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R23 【 8 文献标识码】 c 【 文章编号】 17 — 26 20 )7 08 — 2 64 39 (090 — 0 1 0
了可观 的经济利益 。因为“ 固体制 剂转 注射液 , 是新剂 型 的 算
申报 , 可以重新 定 价 ” 而 且 , 射 剂 比 口服 药 的利 润 空 间更 , 注 大 。可是大量 的开发 、 生产直接造成用药安全 隐患。相对 来说 西药注射 剂成分确 定 , 中药 注射剂成分 复杂 , 而 很容易 引起严
康快 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注射剂 , 普遍被企业视为利润增长点 。由于受 到经济利益 的驱动 , 各种厂家纷纷生 产。近些 年来 发展速 度很 快 ,99~ 19
2024年中药注射剂市场分析现状

中药注射剂市场分析现状简介中药注射剂是指将中药制剂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后制成的注射剂型,具有快速有效、无需经过消化系统等特点。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传统中药的普及,中药注射剂市场逐渐崛起。
本文将对中药注射剂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市场规模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药注射剂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10%,预计到2025年达到1000亿元。
市场需求的增长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群对于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便于老年人服用的剂型,市场需求也相应增加。
2.健康意识提升: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提升,对传统中药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中药注射剂作为传统中药的现代化表现形式之一,备受消费者追捧。
3.疾病患病率上升: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中药注射剂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市场竞争格局目前,中药注射剂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大型制药公司、中小型制药企业以及一些传统中药生产企业。
市场上主要存在以下竞争特点:1.产品同质化严重:中药注射剂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许多企业都在追求常规疾病治疗领域的产品开发,导致市场上同类型产品的竞争非常激烈。
2.品牌竞争:市场上一些知名制药企业通过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和声誉来获取竞争优势。
这些品牌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消费者认可度,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份额。
3.技术创新: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一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出更加安全、高效的中药注射剂产品。
技术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
政策环境与监管中药注射剂市场的发展还受到政策环境和监管的影响。
政府对中药注射剂领域的监管要求越来越严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注册与审批: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和销售需要获得药品注册证书和药品生产许可证,并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探讨及防范.doc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探讨及防范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当前广泛关注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解决的途径需要种植、生产企业、使用单位、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中药注射剂;安全现状;风险防范中医药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我国医药产业所占比重很大。
中药制剂品种不断增多,在抗病毒、心血管、跌打损伤等领域应用广泛,疗效也得到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
但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有关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其安全性已引起国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
“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刺五加注射液事件”、“双黄连注射液事件”等给中药注射剂带来极大的挑战,加上一些媒体的误导,使得人们认为原本“安全性”较高的中成药变得“不安全”了。
为使人们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笔者从人们对中药注射液安全性认知度及中药注射剂研发过程、生产过程到临床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与分析,试图找出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因素。
第一章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现状从2001年11月以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就通报了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等8个中药注射剂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应注意使用方法。
葛根素注射液因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要求对其药品说明书进行修订,增加“偶见急性血管内溶血”,同时暂停对其注册报批。
同时,有人对有关中药引起的392例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注射剂就有302例,占77.04%;内服中成药有81例,占20.66%;内服草药7例,占1.79%;外用2例,占0.51%。
另有学者对我国1990年~1999年间发生的1291例次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发现注射剂有718例次,占55.62%[1]。
第二章产生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因素2.1药材因素:药材的分布和生产受产地、采收季节、土质等生态条件的影响,不同来源的同一药材质量差别比较大,有效成分及杂质的含量也不同,不但影响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同时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不良反应。
中药行业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与管理

中药行业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与管理中药注射剂是中药行业中一种重要的剂型,它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中药注射剂的特殊性质,其质量标准与管理也成为了中药行业中的一项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与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中药注射剂的特殊性质中药注射剂是将中药提取物或复方制剂注射到人体体内,其药理活性比较高。
与传统中药剂型相比,中药注射剂具有更快的药效起始时间和更高的生物利用度。
然而,由于其注射给药的特殊性,中药注射剂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二、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成分分析:中药注射剂应明确各种成分的含量,并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2. 质量控制: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应遵循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过程的控制、成品的检验和质量评价等。
3. 生物等效性: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等效性,即可被人体有效吸收和利用。
4. 安全性评价: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应包括毒性研究、致畸性研究、致癌性研究等,以确保其对人体的安全性。
三、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管理为了确保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需要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1. 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药注射剂的生产过程应进行全面控制,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加工、生产、包装等环节,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2. 加强质检力度:注射剂产品应进行全面的质量检验,包括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各个方面。
3. 健全药品溯源系统:通过建立完善的药品溯源系统,可以追溯到每一批次的制剂和原材料,确保产品的可追溯性。
4.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进行严肃处理。
四、建议为了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与管理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强化行业标准制定:制定更加严格、科学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以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2. 加强科研力量:加大对中药注射剂的药理、药效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行业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与管理

中药行业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与管理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行业重要的剂型之一,在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其特殊性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与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从中药注射剂的生产、质量控制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讨如何确保中药注射剂的质量与安全。
一、中药注射剂生产的质量控制中药注射剂的生产过程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首先,需要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包括中药材的采集、贮存与加工过程。
合理的采集时间、地域选择以及采集方式是确保中药材质量的关键。
其次,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要合理可行,包括饮片制备、提取、浓缩、脱色与净化等过程。
同时,应落实严格的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制度,包括生产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生产车间的清洁与消毒以及设备仪器的维护等。
二、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为确保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重要的关键环节不可或缺。
首先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和中间体的监控,通过建立质量控制指标与标准,对原材料和中间体进行全面的检测与分析。
其次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控,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同时,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控制体系的监控之中,确保产品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三、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管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管理是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手段。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三个方面。
其次,要落实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规范,确保生产过程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同时,加强对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可控。
此外,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能够做到既往可查,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
四、中药注射剂的监测与评价为了确保中药注射剂的质量与安全,需要加强对产品的监测和评价。
通过建立合理的监测体系,对产品进行全面的检测和监测。
同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对于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要及时处理和追溯。
此外,要加强对产品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监测和评价,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患者的安全。
中药行业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与管理

中药行业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与管理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行业的重要产品之一,具有药效明显、剂型独特等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生产工艺和质量要求,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与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从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等方面,探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一、生产工艺控制1. 原材料选择:中药注射剂的原材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
在选择原材料时,需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筛选,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应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2. 提取工艺:中药注射剂的提取工艺直接影响其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和质量。
因此,制定科学、规范的提取工艺步骤十分必要。
在提取过程中,应注意温度、时间等因素的控制,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
3. 添加剂控制:中药注射剂中的添加剂目的是改善产品的稳定性和药效,并提高其安全性。
添加剂的选择和使用应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以确保其质量安全。
二、质量标准建立与监测1. 质量标准制定:制定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是中药行业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质量标准应包括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微生物限度和有关生物学活性等指标。
标准的制定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
2. 质量监测手段: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需要依靠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
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红外光谱等常规分析方法。
此外,还可以采用质量控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手段,如PCR等。
3. 质量控制点设立:在生产过程中,设立质量控制点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
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可以通过监控和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减少质量风险。
三、质量管理体系建立1. GMP要求: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应严格按照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要求进行。
GMP是一套涵盖生产、设备、环境和人员等各个方面的质量管理规范,目的是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2. 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至关重要。
中药行业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与管理

中药行业的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与管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临床需求的增加,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剂型和特性,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与管理成为了一个必须重视的议题。
本文将围绕中药行业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与管理展开论述。
一、中药注射剂的定义与特点中药注射剂是将中药提取物或其制剂经过一系列加工工艺制成的注射剂形式,具有方便、快速、高效的特点。
与传统的中药剂型相比,中药注射剂在剂型特点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中药注射剂采用无菌制剂技术,通过灭菌、注射器封装等工艺保证产品的无菌性。
其次,中药注射剂以液体形式存在,易于被人体吸收并产生药效。
因此,中药注射剂在治疗过程中具有快速起效、药效稳定、剂量准确等优势。
二、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1. 药材质量控制标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应从源头开始,即对使用的药材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药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注射剂的质量和疗效,因此,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对药材进行鉴定和筛选,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
2. 药物成分及含量标准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应明确药物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要求。
通过分析药物成分,确定注射剂的药效成分,从而确保药物剂量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的稳定性。
3. 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也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生产工艺的严格控制可以有效地防止可能的交叉污染和质量问题。
同时,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采用合理的检验方法和标准,确保产品长期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三、中药注射剂质量管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管理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产品质量监测与评价,以及市场监管等环节。
1. 生产质量控制生产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注射剂质量的重要环节。
生产过程中应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药材采购质量控制、生产工艺控制、设备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措施,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符合规定标准。
2. 产品质量监测与评价为了确保中药注射剂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应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注射剂存在的不良现象及处理方法
1 分析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显著增加。
由于中药注射剂在原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存在一些安全性问题。
1.1 药材原料问题中药材质量常常受到栽培技术、产地、环境、炮制方法、运输过程、储存条件等方面一些影响,易造成质量不稳定。
进而导致中间体和终产物质量出现问题,因此,原料成为影响中药注射剂内在质量和安全性问题之一。
1.2 刺激性问题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具刺激性,如黄芩中的绿原酸、药材中的挥发油,都可对局部产生刺激作用,而引起疼痛。
中药材中多量鞣质由于形成鞣酸蛋白吸收困难,因此多次注射局部组织就有可能由硬结而坏死造成无菌性炎症。
1.3 澄明度问题中药成分复杂,在生产过程中的杂质未除净,尤其是鞣质、树脂等形成了胶体分散物,由于胶体陈化而呈现混浊或沉淀。
1.4 pH值人体血液的pH值为7.4左右,因此要求注射液的pH值应与血液相等或接近,注射液偏酸或偏碱都会产生疼痛或组织坏死等副作用,故pH值一般列为质控必须检查的项目。
上述检品经检测pH值不合格的有红花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3]等。
1.5 有效成分的溶解度问题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成分是应用植物化学提取分离得到的。
但很多情况下,有效成分不溶于或难溶于水,这不仅给制备注射剂带来困难,而且影响疗效。
1.6 质量标准问题现行的质量标准欠完善,不能充分保障中药注射剂的安全。
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缺乏明确的质量指标,所以存在着因药材质量、工艺生产条件的影响,产生质量不稳定,进而影响疗效。
1.7 其他含量测定方法科学性不强且含量测定、可控指标少。
2 探讨中药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在20世纪80年代由传统中药引起的ADR就有相关报道,但未引起足够重视。
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的日趋广泛,引起的ADR也日渐增多。
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包括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中药注射剂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为药物热、皮肤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哮喘、过敏性休克及溶血性贫血[4]等。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以下几种:
2.1 过敏反应有些中药含有完全抗原或半抗原等抗原性物质,它们在与别的药物相互作用后,也可产生抗原性物质,这些抗原物质与肌体作用后,能引起过敏反应。
表现为荨麻疹、瘙痒、红斑、水泡、剥脱性皮炎,发生率为22.21%[5]。
王晓瑜等[5]分析413例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占ADR 总数的68.75%,引起急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过敏性休克。
临床表现为心血管系统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压变化、胸闷、窦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力衰竭致死;消化及泌尿系统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肝损害、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等。
神经及肌肉系统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肢痉挛、末梢神经炎、口舌生疮、肌肉震
颤等。
2.2 疼痛杂质的存在和有效成分产生的刺激性都有可能引起疼痛。
如注射剂中的鞣质注入体内与组织中的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的鞣质蛋白。
鞣质蛋白难于被吸收,因此造成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及硬结等现象发生[7]。
2.3 溶血[8] 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或含有皂苷的原因,有些中药注射剂注入血液后产生溶血现象。
除了皂苷外,药液的渗透压、酸碱度、附加剂等也是产生溶血的因素。
3 讨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
3.1 机体因素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大多和使用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存在一定的关系。
如遗传因素,耐药酶等不同,导致不同人群过敏反应类型、程度存在差别。
女性对药物敏感度及耐受性较男性差,导致ADR发生率较高。
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的敏感度增高,导致老年人ADR 发生率较高。
3.2 药物因素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多数含有酶、皂苷(一般为有效成分)、鞣质、角质蛋白等大分子物质,静滴给药后,这些大分子物质作为抗原与有机物在人体中形成半抗原与体内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全抗原,引发变态反应[9];如果钾离子浓度过高,易引起心脏骤停。
据文献报道[10]鱼腥草素制备过程最后一道工序是高温灭菌消毒,在高温消毒过程中鱼腥草素发生降解形成聚合物,而这个聚合物恰恰是很强的致敏原。
3.3 药物配伍临床上常常将中药注射剂与西药配伍使用,但是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导致在配伍使用时使溶液变浑浊、ph[11]的改变、酸碱度的变化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
张惠霞[12]等报道,在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报告3414例中,2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1762例(占51.61%)。
梁建梅[13]观察到在162 例患者中单一应用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出现药疹者56例(3
4.6%),联合用药出现药疹者106例(6
5.4%),均说明合并用药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3.4 稀释剂的选择中药注射剂在使用时应加入溶剂,在稀释配伍时应该考虑到溶液pH的改变,沉淀的析出可能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稀释剂的用量不容忽视,文献报道[14]生脉饮注射液要用5%的葡萄糖200-500ml稀释后滴注,如果用5%的葡萄糖100ml稀释,则浓度过大而突发过敏休克。
3.5 其他此外,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还和滴注速度,擅自改变滴注方式及滴注环境有关[15]。
4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防治对策
2.1加快GAP 步伐
我国GAP仍不完善,要保证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必须从源头上来强化管理,加强控制。
GAP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全程控制生产过程,严格执行标准,使生产环节规范化,防止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 。
应固定药材的产地、采收时间、药用部位、加工技术、贮存条件,加强多成分定量分析研究,积极引入指纹图谱整体分析技术。
2.2改进生产技术,完善质量标准
建立中药注射剂综合标准化的质量控制体系。
从生产工艺、检验检查、质量管理等方面针对不同制剂的特点来完善标准。
药品生产企业要加强自身生产的规
范性、科学性和标准性 。
生产过程中应明确原料及药用辅料的来源和用量,对热源污染情况、高分子杂质和有毒成分进行研究,
规定除热源杂质的方法。
投入资金,引进人才,研究发展新的提取分离技术,探寻科学合理的质控方法,积累生产和应用经验,促使中医药理论向现代化的发展2.3加强临床合理应用
不同厂家生产的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有所不同,在选择药品时应首先考虑知名大厂家的产品医师应根据中药注射剂的组成、功效结合中医理论和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辩证论。
医护人员也应规范用药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注射液浑浊、沉淀、变色现象加以注意,还要考虑溶媒、剂量、给药速度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
注意个体差异,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同时要加强高敏人群的用药观察,一旦发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处理。
2.4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完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检测体系,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
规范临床用药行为,提高不良反应监测的能力,遇到情况及时上报,保证上报的质量和数量。
医院药剂科应规范进药渠道,对中药注射剂进行质量检查和跟踪。
生产企业、医疗部门等要详细登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收集相关资料,为整理和分析做准备。
多方共同努力形成预警反馈机制,同时加强对特殊品种的监督管理。
2.5上市后再评价
上市后再评价能弥补临床前研究的不足,对保证中药注射剂的安全、稳定、有效具有重要作用。
但我国在此方面起步晚,制度不完善,因此应尽快建立上市后再评价体系。
在完善制度时要充分考虑中药注射剂的特点,了解待评价的中药是对疾病哪一分期、类型及病理机制具有疗效,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设定再评价指标内容。
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加强管理,重点监控,加速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品种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