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亲观

合集下载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出自孔子之手,记录了孔子和其弟子们的言论及其交谈,其中有许多关于孝的句子,它们被认为是我国传统文化关于孝的最高精神要义。

《论语》中有关于孝的句子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一、“子曰:‘孝乎,诲人不倦,下之以身,上之以德。

’”(论语,里仁篇)句话的含义是:孝道无以廉洁,行之以身,说之以德。

二、“子贡曰:‘孝贤在幼,孝也者可谓也;贤也者可谓也。

’”(论语,里仁篇)这句话的含义是:孝贤早在童年,孝道就是作孝,而智慧也可以作孝。

三、“子曰:‘孝子尊亲,敬亲也,视亲如己,亲亲也,如己者尊之。

’”(论语,里仁篇)这句话的含义是:孝子应该尊重父母,敬爱父母,把父母当作自己,爱自己的父母,以自己的方式来尊重父母。

四、“子曰:‘至于礼,所以制节也。

孝弟,谓之动;孝长之谓之仁。

’”(论语,里仁篇)这句话的含义是:礼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孝道,孝弟乃是行动上的孝道,而孝亲则是仁义上的孝道。

五、“子曰:‘孝子,以慈行义,仁者也。

’”(论语,里仁篇)这句话的含义是:孝子应该以慈悲心为行为准则,这也是最高的仁义。

六、“子曰:‘孝子不以辞丧父母,唯天之命也。

’”(论语,里仁篇)这句话的含义是:孝子是不能以言语来丧父母的,除了由上帝规定的事情外,他们都会把父母照顾好。

从上述句子中可以看出,《论语》把孝道看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美德,也是传统文化中最高的精神要义。

孝恭敬顾父母,是中华文化中传承自古以来的传统。

古训云:“子贡问孝,子曰:‘色不改,故也。

’”,这说明孝是不可改变的道德准则,更是永恒不变的传统文化。

在当今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孝道的精神也催生出同理心,博爱的社会气氛以及跨文化的交流。

有理论认为,孝道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且今天仍然具有许多价值,被普遍接受和尊重。

孝道不仅仅是和亲人相处的准则,它还是做人的原则。

在当今世界,它也是一种实践人道主义的方式,无论是社会关系还是个人修养,都可以培养出一种乐于助人,崇尚美好的道德标准。

孝亲感恩的经典名句

孝亲感恩的经典名句

孝亲感恩的经典名句孝亲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感恩之情。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名句,用于表达对父母的孝亲感恩之情。

1. “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唯有孝为报。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

它表达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孝顺父母都是对他们养育之恩的回报。

2. “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

”这句话强调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尽心尽力地孝顺父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3. “父母恩深似海,报答之情无穷无尽。

”这句话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是无穷无尽的,要不断地孝敬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4. “父母之恩,如山如海。

”这句话比喻父母的恩情像高山和大海一样深沉广阔,子女永远都难以报答完父母的恩情。

5.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句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恩情应该像涌泉一样,不断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6. “父母养育之恩,如泰山压顶。

”这句话比喻父母的养育之恩重如泰山,子女应该心存感激,时刻铭记在心。

7. “父母之恩,比天高、比地厚。

”这句话表达了父母的恩情高过天,厚过地,子女应该用尽全力去回报这份恩情。

8. “感恩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达了感恩父母、回报养育之恩的重要性。

9. “孝敬父母,是为人之道。

”这句话强调了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具备这种美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10. “父母之恩,无以为报,唯有孝顺为报。

”这句话表达了孝顺父母是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

以上是关于孝亲感恩的经典名句,它们都强调了孝敬父母、回报养育之恩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尽管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孝亲感恩的美德依然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传统美德。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始终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他们。

无论是孝顺父母的言行举止,还是经济上的供养和照顾,都是表达对父母孝敬和感恩之情的具体方式。

通过孝亲感恩,我们不仅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能够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

论语中孝的论述

论语中孝的论述

论语中孝旳论述素有“礼仪之邦”旳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方面必有诸多让其他民族无法望其项背旳地方,而“孝”就是其中之一。

“孝”作为中国老式伦理道德旳重要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中就浮现了“孝”字。

但这时旳“孝”还只能是一种朴实旳、自发旳道德观念,还缺少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所必须具有旳与之相适应旳一系列具体旳道德规定。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旳基础上,在《论语》中对“孝”进行了系统旳论述, 赋予了“孝”新旳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旳规定, 形成了一种“孝”旳道德规范和思想体系。

通过阅读《论语》,大伙会发现《论语》中有关“孝”旳内涵重要是通过孔子对别人问“孝”旳回答来体现旳。

孔子在不同地方、不同步间,针对不同旳人问“孝”有着不同旳回答,通过对这些回答旳总结,《论语》中有关“孝”旳内涵重要有如下四点:一、“无违”谓之“孝”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问:“如何是孝道?”先生说:“不要违逆了。

”一日樊迟为先生御车,先生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答他不要违逆了。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说:“父母生时,当以礼奉事。

死了,以礼葬,以礼祭。

”这里旳两个“无违”蕴含了孔子“无违”谓之孝旳思想,对“无违”这个词自古以来有不同旳理解,宋代理学家朱熹是这样解释旳,“无违,谓不背于礼”;而现代诸多学者觉得‘无违’应更多旳指不变化爸爸旳心志心愿,所作所为,子承父业。

其实“无违”应当涉及两层含义:一层是无违于礼,依礼行孝;另一层是不违背父母旳意志。

孟懿子问“孝”时, 孔子回答旳“无违”是有针对性旳,孔子之因此这样回答,正体现了他因材施教旳特点。

孟懿子旳爸爸是一位杰出旳人物,亲贤而好礼,在他临终前,他叮嘱孟懿子一定要追随孔子学礼。

既然要学礼, 一方面就要从自己开始遵守礼,做到无违于礼。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论语》里有很多关于孝亲的教导,让我们从小就学会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这对于我们将来成为一个好公民很重要。

孔子说:"父母有馀力,则附之。

"意思就是说,父母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们就要孝顺他们。

我们应该好好孝顺爸爸妈妈、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让他们晚年无虞。

平时多体贴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等将来有了孩子,我一定也会教育孩子要孝顺我们,这就是孝道的延续。

孔子还说过:"人而无恭,焉得立于人之朝前?"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没有恭敬的品德,怎么能在别人面前立足呢?所以我们不但要孝顺父母,还要恭敬尊重老师、长辈、以礼待人。

上学的时候要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在家里要孝敬爷爷奶奶,不可对长辈无理。

只有具备了恭敬礼貌的品德,我们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受人尊重的好公民。

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古代,好的儿女都以能孝顺父母为荣。

有很多感人的孝亲故事流传下来,比如木兰从军替父从军、岳飞孝顺父母等等。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如果个人没有了孝心,社会就会失去温馨互爱的氛围。

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孝心。

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对父母要尽心尽力,将来等自己成家立业后,也要以身作则,教育下一代重视孝道。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美德薪火相传、永世长存。

2000+个字,不知道个够不够劲呢?写作文还是比较累人的,不过为了表达孝亲敬老孝文化的主题思想,我还是尽力而为。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都能从小树立孝心,爱护父母,敬重长辈,让社会充满和谐温馨的氛围。

篇2标题: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一起读了《论语》里关于孝顺的那些话,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懂得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论语》是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的著作,里面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谈话的内容。

孔子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老师,他教导学生们要做一个好人,而做一个好人的基础就是要孝顺父母。

论语为政有关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为政有关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为政有关孝亲敬老的句子
嘿,你知道吗?《论语为政》里可说了好多关于孝亲敬老的话呢!孔子说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话说得太对啦!就好比你给父母钱,让他们不愁吃穿,可要是没带着那份敬重的心,那不就跟养个宠物没啥区别嘛!你想想看,如果你只是给爸妈物质上的东西,却对他们爱答不理的,那能叫孝顺吗?肯定不行呀!
再看看这句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就像是跟父母相处的秘籍呀!比如说,你看见爸妈有些做法不太对,你得去劝劝呀,但要是爸妈不听,你也不能发脾气,还得照样敬重他们,可不能有怨气哟!就像有一次我朋友的妈妈非要买个很贵又不实用的东西,我朋友劝了半天没效果,但他也没生气,还是对妈妈很好,这就是做到了“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呀!
还有呢,“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哎呀,这句话多让人感动啊!就仿佛是父母在对我们说:“孩子呀,只要我们还在,你就别跑太远啦,要是真要出去呀,也得让我们知道你在哪,让我们放心呀!”我有个邻居,他就特别听这句话,每次出远门都跟父母交代得清清楚楚的,让父母心里特别踏实。

其实呀,孝亲敬老不只是嘴上说说,更要体现在行动上。

这就像是盖房子,一砖一瓦都得用心去垒,这样才能盖出坚固又温暖的家。

对父母多一些关心,多一些陪伴,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呀!不要再找借口说自己忙啦,时间挤挤总是有的。

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来后悔,那可就真的太晚啦!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孝顺咱们的父母吧!。

论语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孝亲敬老一、论语中关于孝亲敬老的重要观点1.1 孝的定义和重要性•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颜渊》)•子曰:“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藏。

”(《论语·卫灵公》)1.2 敬老的价值和意义•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八佾》)二、论孝亲敬老的实践意义2.1 维护家庭和睦•子曰:“和事老者,如饲养其子。

”(《论语·颜渊》)•子曰:“养老送终,医者必,告者不必,父子君臣之义也。

”(《论语·泰伯》)2.2 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颜渊》)•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2.3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能爱人,焉能爱鬼?”(《论语·公冶长》)•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论语·子路》)三、孝亲敬老的现实意义和挑战3.1 社会养老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子曰:“老而不死,是为贼。

”(《论语·述而》)•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为政》)3.2 当代社会尊老敬老的理念推广•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子游》)3.3 增强个人家庭责任感•子曰:“亲之事,务本。

斯事,不可异也。

”(《论语·冉有》)3.4 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子曰:“教民凶器。

”(《论语·子夏》)四、如何做好孝亲敬老的具体实践4.1 孝敬父母1.孝顺父母,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需求。

2.经常和父母交流,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3.尽力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4.陪伴父母,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关注。

4.2 尊重老人1.尊重老人的意见和经验,虚心向他们学习。

2.注重老人的身体健康,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

3.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多陪伴老人,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两句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两句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两句里那令人深思的仁孝亲敬老名句呀!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多实在呀!就好像父母是我
们生命中的大树,只要他们还在,我们就像围绕着大树的小鸟,不会
轻易飞得太远。

比如说,你想想看,要是你爸妈在家等着你呢,你是
不是也得考虑一下不能随便就跑到老远的地方去呀,就算要去,也得
告诉他们你去的方向呀,免得他们担心。

这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和
关爱呀,难道不是吗?
还有“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哇,这可真
是太有道理啦!当我们和父母意见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去劝
说他们呀,但就算他们不听我们的,我们还是要敬重他们,不能违背
他们呀。

就像有时候你想让妈妈尝试一种新的菜肴,她可能不太愿意,那你也不能强求呀,还得照样尊敬她,对不对?这就是仁孝的体现呀!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想想看,从我们
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为我们付出了那么那么多。

他们照顾我们,
教育我们,陪伴我们成长。

而里的这些句子,不正是提醒我们要珍惜
这份亲情,要好好地孝敬他们吗?仁孝亲敬老,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这是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去做的事情呀!我们要把这些道理铭记在心,
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去体现。

不要只是嘴上说说,而是要真正地去关
心父母,去陪伴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尊重。

这才是真正的
仁孝呀,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呀!难道你不想做到这些吗?。

孝亲敬老的名言加作者

孝亲敬老的名言加作者

孝亲敬老的名言加作者1. "敬老如敬父母。

” - 孔子2. "孝悌为先,仁爱基本。

” - 《论语》3. "孝顺父母,是为立身之本。

” - 《孟子》4. "孝道天下始。

” - 《尚书》5. "孝敬父母,道义之本。

” - 《周易》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 《孟子》7. "盖闻孝子之行,直上而问矣。

” - 《荀子》8. "善待子孙,先致礼于父母。

” - 《礼记·月令》9. "孝敬父母,宜有廉悔之心。

” - 《尚书》10. "孝亲如报,何止一日。

” - 佚名11. "孝敬父母,如水之恩,无私无求。

” - 佚名12. "孝亲敬老,是亲情的延续。

” - 佚名13. "敬老如敬天,孝亲如事神。

” - 佚名14. "父母养育恩深似海,孝顺养老情牢似山。

” - 佚名15. "孝敬父母,是家庭的底线。

” - 佚名16. "父母之恩,如山如海,情深意浓。

” - 佚名17. "父母养育之恩,谢绝不尽。

” - 佚名18. "孝心无价,敬老有加。

” - 佚名19. "以孝心,待父母,以敬心,对长者。

” - 佚名20. "不忘初心,孝敬父母。

” - 佚名21. "尊敬老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

” - 佚名22. "孝亲敬老,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

” - 佚名23. "敬老是一种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

” - 佚名24. "父母是我们人生最坚实的后盾,孝敬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 佚名25. "家和万事兴,敬老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 - 佚名26. "孝亲之心,对老有恭敬之礼。

” - 佚名27. "敬老心,家庭幸福根基稳。

” - 佚名28. "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孝亲观.txt丶︶ ̄喜欢的歌,静静的听,喜欢的人,远远的看我笑了当初你不挺傲的吗现在您这是又玩哪出呢?《论语》中的孝亲观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 2009-12-25 ) 浏览次数:325 如果说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那么孝亲则是人类伦理中的不朽话题,自从人类脱离动物界,产生了人的意识,情感的问题便随之出现,孝亲的观念自然诞生了。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

翻开千年的文明史,孝的观念一直贯穿其中。

正如谢幼伟先生在《孝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所说:“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

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之大,地位之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深有所知”。

一、孝观念的发展演变中国历史上,孝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观念。

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明确和私有制的产生,子女可以从父母那里直接继承财产。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为凸显与重要,孝的概念也明确起来。

在甲骨文中,孝字的上部是个老人,弯腰弓背,白发飘拂,手拄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而孝字的下部是个孩子,把两手朝上伸出,托着老人,作服侍状。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孝做了生动而准确的解释:“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西周时期便产生了“追孝”、“享孝”的观念;孔子把孝的内涵由“孝养”扩大到“孝敬”,儒家把孝由家庭推广到社会,移孝作忠,“忠孝一体”;汉以后,孝观念上的变化,主要是把行孝与上天感应联系在一起,并且注重行孝而重义。

即强调“孝感”、“孝义”。

总之,从“追孝”、“享孝”到“父慈子孝”;从“孝养”到“孝敬”;再从“孝敬”到“孝感”、“孝义”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中的“孝”具有两重性,既包含着养老、敬老、有理智的、人类美好情操的“孝”,同时也包含着被统治阶级改造为“忠君尊王”御用品的“孝”。

孝观念的两重性使得传统孝文化在近现代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似乎“一定要把‘孝’字‘驱逐出境’,划在做人事业范围以内,好像人做了孝子,便不能够做一个堂堂的人。

换一句话说,就是人若要做一个堂堂的人,便非打定主意做一个不孝子不可。

”[①]在“文化大革命”中,反传统走向了极端,骨肉相残的事件不绝于耳,这一切都对“孝”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然而,作为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我惊奇的发现,虽然幼时从未诵读过传统典籍,从未接受过三纲五常的教育,但我们“孝”的意识仍然很强烈。

这种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孝”文化积淀的深厚。

我们在日常生活、耳濡目染中感受着“孝”。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矫枉过正的反传统,也刺激着我们重估传统。

传统不是一条黄瓜,可以一掌排烂。

传统有着复杂的层次,某些深层的内容,是无法简简单单反掉的,比如“孝”。

二、论语中的孝亲观“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93),这句话道破了孔子在两千五百年中国文明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全面地反映出孔子这位儒学第一人的思想学说,在孔子的众多学说中,“孝”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

(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中国一直从氏族社会到现在都是在血缘文化的支配中。

这种血缘关系就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

家庭的关系又是以亲子关系为主,兄弟关系为次组成的。

以己为中心,上推祖、曾祖、高祖,下及子、孙、曾孙等,横及兄弟、堂兄弟等。

但最亲的还是父子兄弟,这就是孔子所讲的“孝弟”问题。

既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有亲有疏,有近有远的,孔子主张爱心的发挥必须由亲而及疏、由近而及远,才是合乎人情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敬爱兄长,言行要谨慎诚实,要博爱群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了这些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再学习书本知识。

”孔子认为,“孝”是促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弟”是促进兄姊与弟妹关系的,这是爱的根本。

“泛爱众而亲仁”,则是促进其他各种人与人的关系的,那是爱的扩充。

他于“孝”说“入”,于“弟”说“出”,于“爱众而亲仁”说“泛”,亲疏、远近的次序是很明显的。

孔子的弟子有若有一段话讲的很好,他受教于孔子,真实地道出了孔子对孝弟问题的见解。

有子说,“做人孝敬父母,尊爱兄长,但喜欢冒犯上级官长的人是很少的。

不喜欢冒犯上级,但喜欢造反作乱的人,是从来没有的。

君子致力于做人的根本,根本树立了,仁德也就生发出来了。

孝敬父母,尊爱兄长,或许就是仁德的根本吧!”这里说明了孝弟是仁爱的根基,离开了这个,人的形象就树立不起来了。

一个人生而为人,就应当不断修炼自己的品性,一个人生而为人子,就应当对父母有一种自然的敬爱,如同父母对孩子有一种自然的慈爱。

子夏也早就道出了这一点。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孝敬父母竭尽全力,对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交朋友言而有信。

他就是没学习过,只要做到这些,我认为他就是有学问的人了。

汉高祖刘邦是汉代的开国阜帝,可是他对自己的父兄依旧是恭恭敬敬,非常尊重。

他在外面接受无数人的叩拜,而回到后宫,对他父亲(他母亲死得早)恭敬地三叩头。

有一天,父亲对刘邦说:“你已经贵为天子,我不过还是以前那个庄稼汉,哪里经受得起你的叩拜呢?”说罢,父亲就躲进屋子里不见刘邦。

刘邦在屋外长跪不起,说道:“我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没有父亲又怎么会有我呢?更不要说有今天的地位了。

在过去那些兵荒马乱忍饥挨饿地日子里,父亲和兄弟都尽心照顾我这个家里最小的孩子,还传给我一身的本事和做人的道理,我怎么能忘本呢?”听了这些活.父亲才出来见他。

刘邦的哥哥曾经对他很不友好。

因为刘邦年轻时不会做农活,吃得多做得少,哥哥就经常嫌他吃白饭,和嫂子一起讽刺他。

刘邦做了皇帝后不仅没有记恨,还给了哥哥很高的职位和很多的财富,平日对哥嫂也总是和颜悦色。

哥哥死后,刘邦还把自已统治下的最大一个诸侯国——楚国给了哥哥的儿子,鼓励他爱护百姓,尽心治理国家。

父亲死后,刘邦把父亲居住的小屋改成一间大庙,里面存放着父亲生前常用的东西,每隔一些时日就去祭拜,出去巡视时要来这里告别,回来后也要到这里讲述—番见闻。

刘邦君临万民,对父亲兄长始终却始终恭顺,不论父兄生前死后都关切和怀念他们,也算是后世的楷模了。

当然刘邦这样做,也是有他的政治目的的,就是提倡孝道,以维护他们的家天下。

但是孝作为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是值得发扬的。

那么,子女应该怎样地爱父母呢?换句话说,子女应该怎样地尽孝呢?依孔子看来:(二)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首先是指要在父母活着时尽心尽力地赡养他们。

子游问孔子如何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用现代文来说就是,“现在人们心中的孝就是能养活父母。

如此说来,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少了孝顺父母的恭敬之心,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在孔子看来,你以恭敬之心侍奉父母,父母能心情舒畅的享用你为他置办的衣食住行,才可以称得上孝。

社会上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同,孔子并不主张侍奉父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

他认为“事父母能竭其力”即可。

通俗的讲,如果一个人家经济条件好一些,可以给父母花二两银子买件他们喜欢的东西,如果家里只有二两银子,几乎全都用来为父母买他喜欢的东西那就没有必要,因为这样做父母会不高兴的。

(三)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如果单纯的要求竭尽全力将最好的衣食奉献给父母,这还不是太难做到,更难做到的是“色难”子夏也曾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指出:“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和颜悦色地孝顺父母是最难得的,仅仅是家中有事,孩子奔走效劳,有酒有饭先让父母享用,就能说是孝了吗?”如果心里本没有对父母的爱心与敬意,还要强颜欢笑,是很难瞒过与之朝夕相处的父母的,因为人是很难伪装自己的。

孔子曾感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查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说人怎么可以伪装自己呢?你只要看看他在做什么,观察他做这件事用了什么方法,再考察一下他做这件事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人还能怎样伪装自己呢!所以只有当对父母的敬意发自内心,即使自己不高兴,仍能以和悦的态度对待父母,只有这样,才能使父母心情愉快,健康长寿,这样对父母的奉养才算的上是孝。

“色难”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于父母,精神上的安慰最重要。

家庭中需要创造一种和谐气氛,使老人见到子女感到内心快乐。

真情实感和内心对父母的敬爱是“孝”的出发点,也应是它的必然归宿。

古代有个叫老莱子的人。

七十岁时他父母还健在,但都已经是九十多岁的耄耋老人了。

他看着父母一天天地衰老,既欣喜父母的长寿,认为这是自己的福气;同时又叹息父母都老了,怎样才能让他们高兴高兴呢?因为父母喜欢热闹,爱看戏,可年纪大了出不了门。

有一天,他突然想出了一个方法,他穿上色彩斑斓的衣服,让父母坐在堂上,看他在那儿又舞又唱,把父母逗得哈哈大笑。

但老莱子毕竟年纪太大,—不小心摔倒在地,把脚也扭伤了。

父母忙关切地过来看伤着了没有,老莱子急中生智,假装直直地躺倒,发出婴儿一样撒娇的哭声,父母一听,以为他刚才的摔倒是假摔,是为让他们开心而做的一个假动作,因此听到这么滑稽的哭声,又像见到小时候摇篮里的老莱子一样,就都捧腹大笑起来。

据《新民晚报》2001年6月15报道,黑龙江塔河县就出了一个“今日老莱子”。

七十五岁的儿子王一民已五世同堂,因百岁老母“我也没几年好话了,你带我出去逛逛吧”一句话,于2000年5月1日蹬着一辆写着“七旬老翁拉百岁老母,尽儿女之孝心”字样的三轮车,离开塔河县,开始了万里游历行程。

他们历经东北三省及河北、山东、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等九省三市一万多公里行程,2001年进入深圳时.都仍精神抖擞、身体硬朗。

母亲出游后还胖了二公斤。

儿子因蹬三轮车腿骨作病,膝盖有点疼痛,每天要吃点钙片。

他们将继续去广州、海南,然后回头北上,返回老家。

这一真实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