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育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发展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述评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述评摘要: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学者混淆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概念,笔者试着厘清一些重要的概念,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主体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重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的培养,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发展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顺应历史与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服务于社会进步和满足于人的发展需要,而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生活的主体,使之达到个人与社会良性的和谐的发展。
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世纪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者们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做出了一些成果,笔者尝试对其进行梳理和对此做简要的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思路: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的研究张革华,彭娟在《从教育者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中着重从教育者角度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提出教育者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在情感上如何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并要求教育者要关心受教育者,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同时教育者要具有创新的意识、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
[1]何飞龙在《浅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教育的有效性》一文中分析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发挥主体性不够的主要表现。
[2]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必须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主导与主动关系以及互相转化的关系。
论主体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课程与教学】论主体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皮国梅(1.周口师范学院科研处,河南周口 466001;2.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摘 要: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发展人的个性特长,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共同话题。
我国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束缚,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主动的主体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倡导主体教育是人们对教育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一种全新诉求,这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主体教育;主体精神;学生;教师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7)06-0102-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主体性等概念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在哲学领域逐渐流行起来。
与之相呼应,教育理论界也提出了主体教育思想或主体性教育思想。
北京师范大学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联合,开展了著名的“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1]。
今天,主体教育思想已成为指导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一、主体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在我国,从理论上明确提出和论证主体教育思想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实际上早在古代就有了主体教育思想的萌芽,比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王阳明的“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2]等,其中均蕴含着一定的主体教育思想。
但是,其对“学生主体精神培养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主要集中在对知识的”学习上,而在日常生活的多数活动中,“学生,晚辈是没有地位、不被看重的”。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救亡图存的努力中,中国的思想家们看到了西方文明的某些优势,于是开始向西方学习。
在教育领域,以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并实践了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间性:当代道德教育新方向

主体间性:当代道德教育的新方向【摘要】随着“主体间性”这一哲学范畴的出现,当代道德教育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
通过对主体间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简要说明,对道德教育走向主体间性的必然性的客观分析,提出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主体间性;道德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性相关概念的提出成为一种热潮,为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其从“主—客”二分模式的出发,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
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主体间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对于主体性的反思。
道德教育领域吸收其精华提出了主体间性道德教育。
一、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西方哲学界基于对个体主体性所出现的弊端进行思考,提出了主体间性这一范畴。
现象学学派创始人、德国人胡塞尔在《笛卡儿的沉思》中首次提出“主体间性”一词。
胡塞尔认为主体性意味着自我,而主体间性意味着自我共同体(我们),这种主体间性是通过“共现”、“统觉”、“移情”实现的。
他认为,在这个自我共同体中我自己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应该是平等的,不具有排他性。
“自我”不是出于特别的优先地位。
也就是说,在这个人类共同体中,不存在谁控制谁的问题,应该是彼此互相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共同体的成员。
海德格尔从本体论角度将主体间性看成个体的“此在”与他人和世界的“共在”,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存,是我与他人之间生存上的联系,是我与他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同。
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主体间性的本质关系是主体通过“对话”而形成的“我一你”关系。
此外,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也从各自的学术领域对主体间性进行了研究。
哲学家们虽然从各自不同的领域对主体间性理论进行了研究,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一些共有的特征:(1)主体间性客观地存在于不同主体之间;(2)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3)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与超越,是主体性的合理的、适度的发挥与发展;(4)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精神已发展至其他的关系领域。
论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

地与外界交往的过程 中生成的。要使个体主体性成为一种 真实的品质生长并表现在个体的生活实践之中, 必然要通过
个体亲历的实实在在 的教 育活 动。教育 的过程 乃是一 个不 断培植人的主体性 的过程 ; 同样 , 体性作 为人 之为人 的最 主
根本 的特性 , 教育 的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 。 对
体之上的精神 品质 , 抽象 的 、 是 看不 见 的东西 。教 育要发展 人的主体性 , 更重要 , 者说 更具 体 的应 该 是通过 切实 的素 或
质与能力 的培养 , 通过情 感 、 态度 、 价值 观 的萌发 , 通过个 体 各方面素质的养成 , 并运用在这些 属于个 体智 识 的生 活实 践
体性发展相辅相成。
关键词 : 育; 教 主体性 ; 独立人格 意识 : 自主能力 中图分类号 : 4 -1 C 0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14 20 )30 1.4 17— 2 (06 0.090 6
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彰显, 但人的主体性不是与生
俱来 的, 它必然是社 会文 化意识 渗透 的产物 , 个体在 不断 是
作者简介 : 彭进清(96)男 , 1 ., 湖南常德人 , 6 湖南商学 院副教授 ; 吴 丽萍(98)女 , 常德人 , 1 ., 湖南 6 湖南商学 院讲师。
1 9
维普资讯
望在抽象的说教 、 口号 中发展个 体的主体 性 , 教育是 一种在
自 的智慧来接纳来 自外界的信息 , 这个互动 的过程 中意 身 在
识 到 自我 的存在 , 活动 中展现个 体 的主体性 。因此 , 在 教育 所指 向的人的主体性 从形 式上说 , 括独 立人 格 意识 、 包 自主
中, 在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活动中得以实现。毕竟, 教育所指
简述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xing原则

简述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整理: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性论文摘要: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高校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发展的重要体现就是主体性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逐步确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呈现出的时代特征之一就是努力恢复和确立人的主体性,对人的主体性尤为强调。
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也向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历史性任务。
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的培育。
为了较好地贯彻这一要求。
笔者认为应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作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之一,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交互主体观来统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即在尊重学生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坚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以实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的。
1.尊重大学生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
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在这一领域内,教学活动便让位于学习活动。
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受教育。
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
”邓小平在第一次全教会上也指出:“我们现在教学上‘满堂灌’的现象还存在,要多多鼓励学生自己的发展。
”‘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知识爆炸般增长的情况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摘要]在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必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努力拓展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的有效途径、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此保证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加强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的必要性在我国,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既源于西方人本管理理论,也有传统的“民本”思想,但更主要的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的主体作用、社会价值和思维方式的认识开始理性回归。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主体地位的肯定;其次,就当前中国来讲,它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最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起人性化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来说它要求教育必须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这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
然而传统和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和主体地位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功近利,模糊或淡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导致大学生抹杀自身个性去适应统一的规诫,弱化自身思想道德品质意义建构的内在热情与主动精神,在思想道德实践过程中缺乏知、情、意、信、行的全面投人和积极参与,以致形成“知而不信”、“信而不行”、“行而不远”的双重人格。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从社会需要和国家本位出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继承既定社会—政治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个体,对个体人的本体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性缺乏应有的关注。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忽视教育对象作为个体的内心认同和真实转化,漠视教育对象个性发展的具体反应和现实需求。
在思想政治课中如何运用主体性教学

在思想政治课中如何运用主体性教学作者:姚海兰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第12期【摘要】人的主体性,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
充分发展以培养人的主体性为最终目的的主体性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当今学生主体性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为常常被主体性研究所忽视的中学教育,必须摒弃传统教育中那种生硬的知识传递与智能训练的框架,遵循主体性原则,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自由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的人。
【关键词】参与;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只是教师向学生作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严重压抑,学习的兴趣也就无从谈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必要的条件,但其作用必须通过诱导、启发、辅导等形式,为学生接受知识信息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而不是“包打天下”的教学独裁,更不是向学生作“知识施舍”。
本文试从政治课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探讨。
一、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在教育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对来自学校、家庭的不恰当的严厉要求乃至“禁锢”式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希望自己设计生活。
其实质就是学生主体性逐渐生成并强化的外在形态表现。
这种主体性的不断强化,必然导致人的潜在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就为人作为主体和他人、社会、自然实现和谐发展提供了可能。
那么,对此,人又怎样才能较为全面、自主和自由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成为世界主宰呢?显然,全面提高人的主体性正是现今社会发展主题中的应有之义。
二、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说明“乐”(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之一,因此,寓教于乐,是政治教改的明智选择。
1.注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的导入可以运用具体、生动、典型的生活中幽默。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思考

一 德育研究 MO A D C T O E E R H R LE U A I N R S A C
总 2 0期 1
陈丹雄
一
着 。 以物 的依赖 性 为基础 的人 的独立性 , 是第 二大形
、
人的 生存 本质 追 问指 向主体 间性生存
态, 在这 种形 态下 , 形成 普遍 的社会物 质交换 , 才 全面
从内涵上看 , 主体问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 地 关系 , 多方 面的需求 以及 全面 的能力体 系 。建 立在 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交叉综合中衍生的新概 个 人全 面发展 和他 们 的共 同 的社 会 生 产 能力 成 为他
中图分类号 :6 1 G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21 8 (0 8 1 —040 10 —9 12 0 )202 — 4
“ 思想 政治教 育 主体问性 转 向是时代 发展 的必然 对 于非 主体性思 想政 治 教 育 和个 人 主 体性 思 想政 治 要 求 。_但是 我 们 “ 主 体 间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内 教 育而 言的 。因此 , 们首 先要从 人 的主体性生存 的 ”1 』 对 我
涵 和 特 征 的 研 究 还 是 空 白, 要 做 原 创 性 的 研 历史 纬度 对人 的生 存 进行 考 察 。关 于 人 的主 体性 发 需 究 。 _ 黑格 尔说 : 真 正 的思 想 和科 学 的 洞 见 , ”2 』 “ 只有 展 历程 , 马克思 指 出 :人 的依 赖关 系 ( “ 起初 完 全是 自 通 过概念所 作 的劳动 才能 获得 。 _ 概念 是 构 成 理论 然 发生 的 )是最 初 的社 会形 态 。在这种形 态下 , 的 ”3 J , 人 的细胞 , 了概念 才能 作 出判 断 , 成命题 , 有 形 进行 理论 生 产能力 只是在 狭 窄 的范 围 内 和孤 立 的地 点 上发 展 构建, 最后 达至理 论指 导实践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性教育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发展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人的因素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正在进一步被揭示。
因此,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地关注,提出并构建主体性教育理论。
它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企图否定原有的教育理论,而是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理论,深化教育改革,期望能探索出一条使我国的教育理论更科学、更具有实践性、更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路子。
”
概念的界定
1.主体
在哲学领域里主体是一个关系概念,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两种含义,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属性、关系、状态、运动变化等的载体和承担者,近似于哲学中的“实体”或“本体”概念。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以“主体”表示某种特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认为本体是作为“这个”的存在,也就是“实体”,其性质、状态、关系、活动都从属于这个实体。
在这个意义上,只有本体
才是主体,主体就是本体。
费尔巴哈也曾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主体这个概念。
他曾说,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
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
至于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则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其规定性的。
具体来讲,主体是指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体、社会集团以至整个人类。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其主体地位的规定。
2.主体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相对于活动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即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秀品质和个性特征。
是身心或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的综合表现。
人的主体性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人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和外部世界来保证自己的存在和发展,而是自觉地意识到在这种前提下,“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的环境和控制自己的冲动。
”使自己在同自然界、外部世界所发生的必然联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能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认识来支配外部世界和支配自己。
能动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关系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
在对象性活动
中,自然界、外部世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
甚至有时还会抗拒人,以致给人在实现自己的目的过程中创造各种困难和障碍。
这样人就必然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克服那些困难和障碍。
这种能动性把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产生了主体和客体,产生了主体性自我和客体性自我。
主体的这种自觉能动性使人的实践活动更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程序性。
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一种对现实的超越。
它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二是对自身的超越。
它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主体性的灵魂。
“现代社会,创造性已成为人的最高需要,它既是衡量个人主体性的尺度,同时也是表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
3.主体性教育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和品德,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发展。
并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本质上讲,教育不仅使人“接受”“适应”已有的和既定的一切,也要使它所培养的人具有改造和发展现存世界、现存社会和现存自我的能力。
现代教育的使命是“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是活动凡人主体,这点无可置疑。
但是,应该看到,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
由于功能对手段具有决定作用,我们不难得
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应该把学生主体性放在第一位,于是,便有了主体性教育的问世。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一句话,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
他的至理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论著《学记》在对照当时注入式教学的弊端的基础上,再三强调“善喻”,就是善于诱导之意。
并提出了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三条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即引导学生却不牵着他们走,激励学生学习而不压抑他们,启发学生的思维但不直接告诉结果。
以程朱陆王为代表的儒家理学,对于学习的主体性进行了更为全面的阐述。
朱熹所提出来的“博学。
审问,慎思,明辨与笃行”等有关学习过程的见解,实际上都是基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认识规律而提出的。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则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主体反省意识。
在教学方法上,
蔡元培反对“注入式”。
他说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甚至于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陶行知还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创造教育”,他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我们应当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他特别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做到自得自动,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题作用。
在国外,上至苏格拉底、柏拉图。
下至近现代的教育理论,也都包含了大量的有关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
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