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一)集体备课制度不完善

集体备课多数是由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负责,园长和业务园长常因事务繁杂而不能坚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她们主要是通过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来了解备课情况,往往将好教案的标准定为:内容具体、形式完整、环节齐全,书写认真。而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的表现以及班级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却很少过问,因此,这种评价方式直接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集体备课时纪律散漫,往往是上面组织者讲得声嘶力竭,下面听者有说有笑。当需要进行讨论时,教师们要不低头不语,要不互相推让,即使被点到发言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讲几句。另外,许多幼儿园在集体备课的时间安排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会因一些突击性的检查而取消原定的集体备课活动。

(二)集体备课时忙于形成教案,忽视问题的解决和现象的研究

在一些幼儿园,集体备课就是将全学期教学内容全部分解下去,细化、落实到一些骨干教师或组长身上,每人负责一部分教案的收集、撰写工作,其余教师"资源共享"。这些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上网查找、下载现成的活动方案,以便完成备课任务。这种集体备课,谈不上全体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有的只是机械的剪贴、拼凑,全然不见研究的踪影。

(三)将集体备课等同于统一教案

有的幼儿园为了规范园内集体备课的管理,要求大家做到统一目的、统一重难点、统一教学过程、统一教具和学具等,经过多人主讲、一人主笔,最终统一形成一份精品教案,打印后发放到各人手中或在园内局域网上发布。这样的统一管理看上去比较实在,能够随时接受上级的检查且不出差错,而且教师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但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扼杀了教师的个性,抑制了教师的创造性。

(四)二次备课不认真

严格来说,集体备课的第一环节应该是由主备人先提供教案,然后要求各班任课教师在提供的教案上进行添加、修改(也就是进行二次备课),最后经过备课组集体研讨、形成共识。事实上,一些教师依赖思想严重,根本沉不下心来钻研教材、了解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常有教师找借口:"改了也是白忙,反正最后一关还得经过集体研讨才能确定,何必自讨苦吃!"

(五)忽视学习主体--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

集体备课中,备课的立足点往往从"我想怎么教"出发,教师考虑最多的就是目标意识:这节课如何达到教育目标、完成全面发展的任务……没有从"如果我是幼儿,我将怎么学?"即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考虑,幼儿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在预设活动中往往忽视了幼儿自主探究、合作及主体地位,对幼儿在教师的预设活动中可能会生成哪些新的内容和问题,如何提供适宜的材料、创设有利的环境才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等等方面研究不深入,以教师

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教师们的头脑中。

(六)集体备课存在"一言堂"现象

幼儿园往往挑选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或教学骨干充当备课组长,由于组长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所以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组长说了算。新教师或能力不强的教师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完全听从组长的意见。一些年龄稍长的老教师则甘拜下风,自称"年纪大了,跟不上形势",在活动中以倾听为主,出工不出力。这样的"研讨"氛围,直接导致了个人观点代替了集体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体备课的有效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