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风湿病概论

中医风湿病概论
中医风湿病概论

中医风湿病概论

中医风湿病(原称为“痹症”或“弊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淤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根据这一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中医风湿病包括的疾病范围很广,更加符合实际。西医学所指的风湿病,全称应是“风湿类疾病”(rheumatic diseases rheumatism)。反侵犯关节、肌肉、韧带、肌腱、滑囊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无论其发病原因如何,均属风湿病范畴。

一、风湿病的分类

(一)风痹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以其性走窜,疼痛游走不定为症状特点。因风为阳邪,“上线受之”,故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腠理空虚,故有恶风、汗出之表现。也称“行痹”。

(二)寒痹

因阳气不固,感受寒邪为主,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

痛减或缓解。《内经》所谓“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阳气不足,又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其症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也称“痛痹”。

(三)湿痹

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肉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为特征。因脾主湿,而湿性粘滞,阻碍气机,故一般湿痹多兼有脾湿不运或湿困脾

土及气机不畅等症状,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濡缓等。也称“著痹”、“着痹”。

(四)热痹

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的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相滑数为特点。因火热阳邪,色赤入心,且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这种风湿病疼痛显著,关节不能屈伸,医家多称之为“疼烦”。

(五)燥痹

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致的一类痹症。《内经》即已论及:“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对于燥邪致痹,虽未展开论述,但以意在其中。“燥痹”之表现,因“燥胜则干”,以阴血津液不足,筋骨关节失于濡养,出现肌肉瘦削,关节不利,口鼻干燥,目干而涩等症为主要特点。

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很少独伤人,多兼夹而至。故上述风、寒、燥、热、湿诸痹,是以某一外邪为主致病,并非不兼夹他邪。

二、风湿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对风湿病病因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代表了古人对风湿病外因的认识,同时古人也意识到外因只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因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因素。故《素问评热病论》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又指出“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体现了古代的唯物辨症思想。概括的说正气不足时风湿病发病的内因,是本;而风、寒、湿邪则是风湿病发生的外在因素,是标。我国上海也曾对200例类风关调查,结论是因荣血不足、气血亏损、肝肾不足、内湿等,外感风寒与潮湿而诱发本病者占47%。因此,分析风湿病之病因,应从内外俩方面考虑。现将风湿病的病因病机详析如下。

一、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外邪是风湿病的外因。《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

1. 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而引起肢节疼痛。风邪善行数变,故行痹表现为关节游走疼痛。

2. 寒气胜者为痛痹,湿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寒气胜者,气血凝滞不通,发为痛痹,表现为关节冷痛。

3. 湿气胜者为著痹。湿为阴邪,重浊粘滞,阻碍气血运行,故著痹表现为肢体重着,痛处不移。

如若三气之中两气偏盛,表现出的症状就复杂了。当然也有可能出现风、寒、湿三邪邪气相当合而为病的情况,形成风寒湿痹阻证候,则具有关节冷痛、游走不定及沉重、肿胀等三邪致病的表现。由风寒湿邪引起的风湿病,除见于行痹、痛痹、著痹外,多见于漏肩风、肿股风、肌痹、骨痹、历节风、尪痹等病中。

随着对现代疾病的病因及原理认识的深化,部分风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与饮食有密切关系,太过精美肥甘则易于生热毒。长期饮食中各种化学添加剂及残留农药等,也会使毒热之邪自内而生,流入四肢关节而发为热痹证。结合古人的认识,分析今日之风湿病,认为风湿病缠绵难愈,久之,脏腑受损,易生寒热之变。加之邪气蕴蓄难解,久而成毒,则生热度之痹。

风热之邪外侵,病邪在表,则阻塞经脉,发热,畏寒,身痛肌酸,皮肤肿胀,甚则筋脉

干涸失养,张口困难,五指难展,中医谓之皮痹,西医学之全身硬化病。若素体阳盛之人,风热入里化火,火极生毒,热毒交炽,燔灼阴血,淤阻脉络,伤于脏腑,蚀与筋骨,热毒伤及血络者,则血热外溢,凝于肌肤则见皮肤红斑,热毒阻滞经络关节则关节红肿热痛,内攻犯脏者,则五脏六腑受累,心、甘、肾、脑受损,可见于中医之骨痹、周痹,风湿热及皮肌炎、硬皮病等疾病中。

关于燥邪所致风湿病,或外受,或内生。如风燥之邪由外而入,或风热之邪伤人后,燥热耗伤津液,津液干涸而经脉痹阻,其证可见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口干唇燥,口干唇疡,目干泪少,苔干脉细;或肝肾虚损,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津液枯燥,经脉气血痹阻,口眼干燥,少泪少唾,少涕少汗,目红咽红,龈肿齿(血丑),干咳少痰,肌肉酸痛。以上两种病因所致的病证,中医均谓之燥痹,与西医之干燥综合征颇似。

二、营卫气血失调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气调血畅,濡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营卫和调,卫外御邪,营卫不和,邪气乘虚而入,故营卫失调是风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营卫之气在表,故风湿病初起,表现为寒热症状和肢体疼痛时,多认为是邪伤营卫所致。若受风寒之邪,营卫闭阻,可表现为恶风恶寒,关节游走疼痛,遇寒增剧。若风湿之邪外伤营卫,则表现为发热,烦而不安,溲黄,关节红肿、灼热、重着而伸屈不利。此即西医风湿病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早期症状。

营卫与气血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赖,但究其理却不尽相同。营卫之气具有的濡养、调节、卫外固表、抵御外泄的功能,只有在气血调和,正常循行的前提下,营卫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气血失调也是风湿病发病的内在原因之一。风湿病是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故肢体关节痛的原因尽管故肢体关节痛的原因尽管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但气血凝涩不通则是疼痛的直接病理机制。

气血不调有虚实之分。气血不足当属虚证气滞血瘀应为实证气血不足,或因素体血气两虚或大病之后风寒湿热之邪趁虚而入,流注筋骨血脉,搏结于关节;或痹病日久气血衰少,正虚邪恋,肌肤失充,筋骨失养,可致关节疼痛无力,并伴气短、食少、面黄、舌淡诸症。

由气血不足而致的风湿病,可见于脾痹、脉痹、骨痹等病之中。风湿病日久,不少病中可见到气血不足或气血不调之证。

三、脏腑阴阳内伤

脏腑内伤,是风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风湿病经久不愈、内传入里的结果。

《内经》认为:“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其合也。”风湿病初起表现在筋脉皮骨,病久而不愈者可内传入脏,故古有脏腑痹之说。病邪入里一旦形成脏腑痹,则更伤五脏。五脏伤则肢体关节之症随之加重,形成病理上的恶性循环。

肺主气,朝百脉,司皮毛。若脾痹不愈,肺卫不固,病邪循经入脏,致肺失宣降,气血

郁闭,而成肺痹。肺痹者亦常因形寒饮冷,衰怒失节,房劳过度等,而伤及脾、肝、肾,致脾失转输,土不生金;干起过盛,木火刑金;肾不摄纳,金水失调,均可加重肺气的损伤。西医风湿病中之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伴发的肺炎及胸膜炎、皮肌炎、硬皮病、SLE等,均可见肺痹表现。

心主血脉。若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则可形成心痹。即脉痹反复发作,重感风寒之邪,则肺病及心,心阴耗伤,心气亏损,心阳不振,则见心悸、怔(忡),甚至可致心脉瘀痹,心胸烦闷,心痛心悸,进而心阳虚衰,出现心痹重证,而见胸闷喘促、口唇青紫、脉结代等危候。西医风湿病中风湿性关节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心脏损害时,均可见心痹表现。

脾司运化,主肌肉。若肌痹不已,脾气受损,复感寒湿之邪,中气壅塞不通而致脾痹,即“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脾痹的表现,一方面是脾胃生化不足,气血值源虚乏,出现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则肢体痿弱不用;以方面表现为脾湿不运、胃失和降之证如胃脘痞满、食少纳呆、大便溏泄等症。脾痹可见于西医风湿病中多种疾病的并发症。

肝藏血,主筋。“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或肢体痹症久不愈,反复为外邪所袭,肝气日衰,或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逆乱,气病及血,肝脉气血痹阻,则形成肝痹。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故肝气郁结是肝痹的主要病理表现,证见两肋胀痛,甚则肋下痞块、腹胀如鼓、乏力疲倦等。肝痹主要出现于多种西医学风湿病的并发症。

肾主骨,生髓。因风湿病之主要病变在骨及关节,故多种风湿病后期的主要病理形式为肾气受损,而成肾痹。不仅是骨痹不已而成肾痹,其他五体痹反复不愈,最终均可形成肾痹。除五体痹不已内伤入肾而形成肾痹外,或劳倦过度,七情内伤,久病不愈,损及肾元,亦可出现肾痹之证。西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骨质疏松等,均可见骨痹表现。阴阳失调对风湿病的发病急转归有决定性作用。

首先,人体禀赋不同,阴阳各有偏盛偏衰,在加所感受的邪气有偏盛,因而风湿病有寒与热的不同表现。《素问.痹论》中说:“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次,肾主骨,肝主筋,故风湿病久延不愈多可伤及肝肾。若伤及肝肾之阴,则会出现关节烦疼或骨蒸潮热,腰膝酸软,筋脉拒急,关节屈伸不利和(或)肿胀变形。若伤及肝肾之阳,则表现为关节冷痛、肿胀、变形、疼痛昼轻夜重,足跟疼痛,下肢无力,畏寒喜暖,手足不温。

四、痰浊瘀血内生

痰瘀作为病因,或偏于痰重,或偏于瘀重,或痰瘀并重,临床表现亦不尽同。若以痰浊痹阻为主,因痰浊流注关节,则关节肿胀,肢体顽麻;痰浊上扰,则头昏目眩;痰浊壅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则见于胸脘满闷,纳差泛恶。惹以淤血为主,则血瘀停聚,脉道阻涩,气血运行不畅而痛,表现为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久痛不已,痛处拒按,局部肿胀会有瘀斑。若痰瘀互结,痹阻经脉,痰瘀为有形之物,留于肌肤,则见痰核、硬结或瘀斑;留著关节、肌肉,则肌肉、关节肿胀疼痛;痰瘀深著筋骨,则骨痛肌痿,关节变形、屈伸不利。由此可知,痰瘀痹阻是风湿病的重要证候。该证候多出于风湿病之中晚期,可见于筋痹、脉痹、骨痹、心痹、肺痹中,西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SLE、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均可见之。终上所述风湿病之发生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六淫杂感是外在的致病因素,而营卫气血失调和脏腑功能紊乱是风湿病形成的内在因素。

风湿病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病因上,还表现在病位的传化演变上。如表现为皮、肉、脉、筋、骨五体痹的传变。风湿病的传变是复杂的,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其基本规律是由表入里,有实转虚,表里虚实相间则更为常见。

风湿病的常见症状

疼痛 2. 关节肿胀 3. 发热 4. 麻木 5. 多汗 6. 皮肤硬化7. 肢节屈伸不利8. 皮肤红斑9. 皮下结节10. 晨僵11. 畏恶风寒 12. 皮肤红斑13. 口眼干燥14. 口腔溃疡15. 脱发

36 风湿病科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由风寒湿等邪气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10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类风湿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2)2010年ACR/EULAR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A:受累关节 - 1个大关节(0分) - 2~10大关节(1分) - 1~3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 - 4~10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3分) - 超过10个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5分) B:血清学(至少需要1项结果) - RF和CC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阴性(0分) - RF和CCP,至少有一项是低滴度阳性(2分) - RF和CCP,至少有一项高滴度阳性(3分) C:急性期反应物(至少需要1项结果)

- CRP和ESR均正常(0分) - CRP或ESR异常(1分) D:滑膜炎持续时间 - <6周(0分) - ≥6周(1分) 注:在A~D内,取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例如,患者有5个小关节和4个大关节受累,评分为3分。总分≥6分者可诊断为RA。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关节疼痛、重者,或有肿胀,风邪偏盛者痛处游走不定,寒邪胜者关节冷痛,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滑或弦紧。 2.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4.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畏寒喜暖,临床常伴气血亏虚可有乏力,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1)推荐方药:风湿偏盛者选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川芎、秦艽、桂枝、青风藤等。寒湿偏盛者可选用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制川乌(或制附片)、桂枝、赤芍、生黄芪、白术、当归、生薏仁、羌活、防己、生甘草等。或选用具有同等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泡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祛风散寒,祛湿通络药物,煎煮成200ml,使用中医泡脚桶,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小于42度,浸泡数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防止烫伤皮肤。 (3)穴位贴敷:选用具有祛风散寒,祛湿通络药物,并用胶布固定,一般贴敷6h取下,注意预防皮肤过敏反应。 (4)对于寒湿偏盛者,可使用中药全身浸浴:适用于四肢多关节疼痛、怕风、怕凉者。具体操作:根据患者临床证候特点,选择川乌、桂枝、细辛等温经散寒,祛湿通络药物,煎煮成1000ml,然后使用专门全身浸浴桶,然以泡洗下肢,若无心慌胸闷或其他不良反应,可保持颈部以下部位泡洗于药液中,一般保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张晓明名老中医骨伤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在骨伤科科中,中医骨伤科的许多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法,如痹症的辨证论治,预防保健,中药外敷等方法,或被遗忘或未完全继承,导致学术思想及经验失传,张晓明主任医师为滨州名老中医,所处地方靠近海边,气候潮湿,痹症发病率高,在治疗痹症方面积累丰富经验,通过调查研究,跟师学习,文献检索,,整理分析总结原始资料,继而跟随张晓明主任学习,临床见习,观摩,总结资料,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痹症是指因感受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内经》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阐述了痹症的病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并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提示脏腑与痹症的关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诊并治》认为“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挚”,“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若脱”是其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合而为邪,伤及筋脉,水湿浸淫骨关节所致。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筋脉。 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外因有风寒湿邪,风热湿邪:内因有正气不足,体质亏虚。一般情况外因是致病条件,内因是发病基础。 张晓明主人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概括起来有邪、痰、瘀三方面,外邪浸入人体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具体有风寒湿热诸邪,临床表现为外邪侵犯肌表,阻闭经络,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筋脉失养,瘀阻成痹,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发为本病。如果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则会发为寒痹,如果平素身体较好,肌体抵抗力强,则正邪相争,寒邪从阳化热,形成热痹,而较少见到直接感受热邪而致病者。 这里所说的瘀是指痰浊淤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淤血痰浊痹阻经络,可见关节肿大,屈伸不利。 虚指人体精、气、血、津液不足或者脏腑组织功能低下,其中以肝虚肾虚为主。若先天之气不足,肾气亏虚,肌体抵抗力低下,卫外不固,易受外邪浸袭而发病,若邪气留滞不去,进一步耗损正气,肝肾不足加重。由于关节筋脉失养,不荣而痛,使病情更加复杂,出现形体消瘦、关节变形等症。 张晓鸣主任医师临床总结:豨签草具有降血沉,促内风湿因子转阴的作用。常用量30-60g,对于久治不愈的顽痹,或疼痛较重的本病,张老师善用全蝎、蜈蚣、地鳖虫治之,收效很好。张老师认为:虫类多肢足与关节,居住潮湿,由于自然演化和适应,他们具备天然抗风湿能力,他们的抗病能力最易为人体接受,利用,止痛作用较快。 基于以上认识,张晓明主任在临床上采取内服外治相结合,给予祛邪为主,结合补气养血,疏通经络,化痰解瘀之法,取得良好的疗效。祛邪为主的原则贯穿于各期治疗之中。 内服方药的组成原则:根据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是风寒湿邪,因此,以风邪为主治病者,给予祛风药为主,兼用散寒除湿,再加活血、健脾之药;寒邪为主者,给予散寒之品,重用温阳药物,佐以祛风除湿。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制川乌、制草乌、桂枝、防风、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豨签草、丁公藤、络石藤、青风藤、寻骨风、制马钱子、细辛、透骨草等。张晓明主任根据以上原则创制息风灵,主药即是丁公藤和制川乌。 对于热邪,多由于风寒之邪在体内郁积过久转而化热而来。治疗上以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为主,但也应该根据情况加用川乌等散寒止痛之品。一是因为此类药物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在应用大剂量清热药物中配伍,只是利用其较强的止痛效果,而不会减少清热作用,而是因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由风寒之邪侵犯经络关节所致,仍有一些风寒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转

“风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风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风湿病”的定义 “风湿病”的特点: a、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b、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基础 c、病变累及多个系统,临床个体差异甚大 d、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有一定反应 e、近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技术的发展,生存质量明显延长 “风湿病”的范围 风湿: 关节,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骨出现的慢性疼痛。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等的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行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痛风 “痹证”: 肌肉,筋骨,关节的疼痛,麻木,重着,肿胀,活动不利,甚或灼热的疾患。 “风湿病”的病因: 正气不足邪气侵袭 风――》行痹寒――》痛痹湿――》着痹热――》热痹 感染,环境因素,遗传 “风湿病”的辨证(诊断)

辨证要点: 1、区分阴(风寒湿)痹与阳(热)痹 2、辨别风,寒,湿之偏盛,偏衰 3、辨别有无痰,瘀阻滞经脉 4、辨别虚实 辨证标准: 行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兼症: 恶风,发热,或自觉关节冒风,关节屈伸不利 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痛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则缓,遇寒则剧。兼症: 关节僵硬,不可屈伸,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着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肿胀,重着,疼痛,肌肤麻木不仁。 兼症: 周身酸痛,倦怠,手足沉重,活动不利。 舌脉: 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痛甚拒按,得冷稍缓。兼症: 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闷不宁1舌脉: 舌红,苔xx,脉滑数 尪痹 主症: 痹证久治不愈,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强直 兼症: xx僵+脏腑虚弱症 舌脉: 舌脉变化明显 “风湿病”的治疗 “风湿病”的治疗原则:

-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经验方

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经验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先师赵炳南老大夫强调,要根据湿疹的临床表现,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不但对成人的急性湿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而且对婴儿湿疹也颇有心得。 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肤初起红斑,潮红,佩热,肿胀,继而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丘疹或水痘,渗液流津,瘙痒不已。重者伴有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数。证属湿热内蕴,热重于湿,郁于血分发于肌肤,应以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为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芋、丹皮各10克,白茅根20克,生地15克,银花10克,车前草20克,生石膏30克,六—散30克。水煎服。加减:若身热,口渴,心烦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可加羚羊角粉0.2~0.3克(或用生玳瑁3克)。痒重者加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军6~10克。 若发病较缓,皮疹以丘疹或水疤为主,皮肤潮红,程度较前者为轻,瘙痒重,抓后糜烂,渗出较多,伴有身倦、纳差、便塘或干、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滑或弦滑或缓,证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应以健脾利湿,佐以清热为治。方用经验方:赤茯苓、白术各12克,黄芬、桅了、龙胆草、

权壳、生地、竹叶各10克,灯心3克,六一散15克,车前草20克。 除内服药外,还要根据局部表现,配合外用药。若初只是红斑,无渗出者可用:六一散30克,祛湿散(川连24克,黄柏240克,黄芩120克,槟榔90克,共研细末)15克,化毒散(市售)10克,混合均匀外扑。 若水疤糜烂渗出者,可用马齿苋60克,煎水1000毫升,冷湿敷(或用龙葵、胆草、蒲公英、野菊花,任何一味,煎水湿敷,用法同上)。湿敷后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涂。具体用法为:取甘草油60毫升,祛湿散15克,调呈稀糊状,外涂。 用中药湿敷有祛湿清热,消肿止痒的作用,同日寸使局部渗出液吸收,炎症消退,用之得当,取效甚速。 婴儿湿疹,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婴儿皮肤病,好发的部位为头面,四肢、躯干。表现为散在红斑,丘疹,水疤,重者糜烂,渗出,结痂。系因胎毒,胎热遗留,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感风湿热邪所致。治疗时不宜过用苦寒药,以免戕伤脾胃。应以甘寒清热,淡渗利湿为主,佐以消导化湿为治。经验方为:淡竹叶6克,灯心2克,银花、丹皮、白藓皮、车前草各6克,炒谷稻芽各10克,六一散10克。方中所用谷稻芽旨在开胃消导以改善小儿的消化机能,以利湿去热清。局部治疗同急性湿疹。

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经验方

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经验方 湿疹就是一种常见得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先师赵炳南老大夫强调,要根据湿疹得临床表现,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不 但对成人得急性湿疹有丰富得治疗经验,而且对婴儿湿疹也颇有心得。 急性湿疹得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肤初起红斑,潮红,佩热,肿胀,继而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丘疹或水痘, 渗液流津,瘙痒不已。重者伴有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数。证属湿热内蕴,热重于湿,郁于血分发于肌肤,应以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为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芋、丹皮各10克,白茅根20克,生地15克,银花10克,车前草20克,生石膏30克,六—散30克。水煎服。加减:若身热,口渴,心烦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可加羚羊角粉0、2~0、3克(或用生玳瑁3克)。痒重者加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军6~10克。 若发病较缓,皮疹以丘疹或水疤为主,皮肤潮红,程度较前者为轻,瘙痒重,抓后糜烂,渗出较多,伴有身倦、纳差、便塘或干、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滑或弦滑或缓,证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应以健脾利湿,佐以清热为治。方用经验方:赤茯苓、白术各12克,黄芬、桅了、龙胆草、权壳、生地、竹叶各10克,灯心3克,六一散15克,车前草20克。

除内服药外,还要根据局部表现,配合外用药。若初只就是红斑,无渗出者可用:六一散30克,祛湿散(川连24克,黄柏240克,黄芩120克,槟榔90克,共研细末)15克,化毒散(市售)10克,混合均匀外扑。 若水疤糜烂渗出者,可用马齿苋60克,煎水1000毫升,冷湿敷(或用龙葵、胆草、蒲公英、野菊花,任何一味,煎水湿敷,用法同上)。湿敷后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涂。具体用法为:取甘草油60毫升,祛湿散15克,调呈稀糊状,外涂。 用中药湿敷有祛湿清热,消肿止痒得作用,同日寸使局 部渗出液吸收,炎症消退,用之得当,取效甚速。 婴儿湿疹,就是临床比较常见得婴儿皮肤病,好发得部 位为头面,四肢、躯干。表现为散在红斑,丘疹,水疤,重者糜烂,渗出,结痂。系因胎毒,胎热遗留,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感风湿热邪所致。治疗时不宜过用苦寒药,以免戕伤脾胃。应以甘寒清热,淡渗利湿为主,佐以消导化湿为治。经验方为:淡竹叶6克,灯心2克,银花、丹皮、白藓皮、车前草各6克,炒谷稻芽各10克,六一散10克。方中所用谷稻芽旨在开胃消导以改善小儿得消化机能,以利湿去热清。局部治疗同急性湿疹。 秦汉混 急性湿疹,见皮肤发痒,蔓延游走,抓破流津血,或皮肤 黄水淋漓,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者,为风湿热三邪俱盛,方

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中医药治疗心衰取得较好的效果。为 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最佳诊疗方案,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对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经验对于临床治疗急心衰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对制订心衰的中医诊疗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赵锡武认为本病证属心肾阳衰,水气上逆,凌心犯肺。肺满、喘促、心悸诸症较为常见。其心悸之治非补益气血、养心复脉之所能,当取强心扶阳、宣痹利水之真武汤为主,辅佐“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治水三法”,方能奏效。李介鸣认为心衰若以心悸气短为主症,多以气阴两虚为主,当以益气养阴,方以生脉散为主方。以呼吸困难为主症,多以温补肺肾为主,方以右归饮加减。心衰若以水肿为主症,治疗宜用抑阴扶阳、温阳化气利水法,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其对临床常见症状的处理也具有经验。(1)尿量减少:利尿为治疗心衰之关键。最常用的利尿中 药有:获苓、猪苓、车前子、冬瓜仁、冬瓜皮、泽泻等。对水肿较重的患者,尤其是腹水者多用牵牛子末;腹水肝大者可加三棱、莪术。胸水与心包积液者可在辨证基础上加己椒苈黄汤治疗。(2)心律失常:心衰患者往往心率偏快,多伴有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或室性早搏等等,可加琥珀末、紫石

英、珍珠母以加强镇心安神作用。心率偏慢或有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低下,可加独参汤或保元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用补肾阳药,如仙茅根、淫羊藿、鹿角胶、补骨脂等以温肾阳促心阳。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强调用温药。(3)感冒与感染:本着先表后里的原则,先纠正感冒再治心衰。(4)咳血问题:心衰患者因肺动脉高压或肺瘀血易出现咳血或痰中带血丝的症状,在辨证基础上加入代赭石、旋复花、紫苏子霜等降气止血药,同时还可加大小蓟、侧柏叶、血余炭、藕节炭等。(5)胃肠症状:心衰患者多有胃肠道瘀血,又多长期服用强心、利尿以及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易出现胃肠功紊乱,如恶心纳呆、胃脘胀满等症状,又常可加重心衰,可加砂仁、陈皮、佩兰等健脾行气的药物,调和胃肠功能,以助后天之本。(6)口干渴:心衰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而损伤阴液,常表现为口干渴,可用生地黄、石斛、元参、沙参等养阴生津的药物。顾景琰认为心衰乃五脏同病。治疗原则当以扶正补虚为本,祛除实邪为辅。补虚主在培补心肺肾脾,调和气血阴阳;祛邪主在和血通络,温化水湿。治疗常以参附汤与生脉散为基本方药。颜德馨认为心衰是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关键点是心气阳虚,心血瘀阻,提出“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瘀血乃一身之大敌”的观点。在临床上将心衰分为心气阳虚、心血瘀阻即可基本把握心衰的辨治规律。心气阳虚为主者,以温运阳气为重要法则。心血瘀阻为主者,行

“风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风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风湿病”的定义 “风湿病”的特点: a 、 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b 、 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基础 c 、病变累及多个系统, 临床个体差异甚大 d 、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有一定反应 e 、近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技术的发展,生存质量明显延长 “风湿病”的范围 风湿: 关节,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骨出现的慢性疼痛。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等的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行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痛风 “痹证”:肌肉,筋骨,关节的疼痛,麻木,重着,肿胀,活动不利,甚或灼热的疾患。 风湿病”的病因: 正气不足 邪气侵袭 风——》行痹 寒——》痛痹 感染,环境因素,遗传 风湿病”的辨证(诊 断) 辨证要点: 1、区分阴(风寒湿)痹与阳(热)痹 3、辨别有无痰,瘀阻滞经脉 辨证标准: 行痹 主症:肢体肌肉,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兼症:恶风,发热,或自觉关节冒风,关节屈伸不利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痛痹 主症:肢体肌肉,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则缓,遇寒则剧。 兼症:关节僵硬,不可屈伸,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着痹 主症:肢体肌肉,关节肿胀,重着,疼痛,肌肤麻木不仁。 兼症:周身酸痛,倦怠,手足沉重,活动不 利。 舌脉: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 主症: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痛甚拒按,得冷稍缓。 兼症: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闷不宁 湿——》着痹 热——》热痹 2 、辨别风,寒,湿之偏盛,偏衰 4 、辨别虚实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尪痹主症:痹证久治不愈,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强直 兼症:晨僵+脏腑虚弱症 舌脉:舌脉变化明显 风湿病”的治疗 风湿病”的治疗原则: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舒经活络为主,佐以补虚 行痹 治疗原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佐以养血活血 方:防风汤加减 药:防风10g,秦九10g,羌活10g,独活10g,赤芍12g 当归10g,威灵仙15g桂枝6g 麻黄5g 桑枝30g 地龙10g 痛痹 治疗原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乌头汤加减 药:制川乌5g,制草乌5g,麻黄5g,赤芍10g,生甘草10g,桂枝10g,生黄芪30g,生姜 3 片,大枣7 枚 着痹 治疗原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薏苡仁汤加减 药:薏苡仁30g,卑薢10g,苍术10g,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防己10g,麻黄5g, 桂枝10g,当归10g,川芎10g, 热痹 治疗原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白虎桂枝汤加减 药: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紫草10g,连翘10g,金银花藤30g,桂枝10g,赤芍12g, 白芍12g,木通6g,生甘草10g,生薏苡仁30g,梗米10g,10g,10g, 尪痹 治疗原则:补肾散寒为主,佐以祛风除湿,养肝荣筋,通经活络。 方:尪痹汤加减 药:熟地12g,补故纸10g,骨碎补10g,川断麻黄5g,炙山甲10g,威灵仙12g,独活10g,单一病的治疗 治疗方法: 内服中药+针刺内服中药+针灸 内服中药+外用内服中药+按摩 内服中药+体疗内服中药+外用药15g,桂枝10g,制附子6g,赤芍5g,白芍5g,防风10g,生薏苡仁15g,牛膝15g炙甘草6g, 内服中药+理疗 内服中药+蜂针 内服中药+刺络拔罐

名老中医无私奉献特效秘方

全国名老中医(无私奉献-特效秘方).txt20如果你努力去发现美好,美好会发现你;如果你努力去尊重他人,你也会获得别人尊重;如果你努力去帮助他人,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生命就像一种回音,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全国名老中医(无私奉献-特效秘方) 1、高血压:用玉米穗上的须熬水当茶喝,半月即愈。 2、气管炎:喝大豆腐水,连续喝多日;神奇般的根除;佛教释永空提供 3、关节炎:北京医生:张建明 用野线麻叶裹住关节,多用几层,3日换一次,多换几次,关节部位逐渐好转。 4、红白痢疾:上海医生:李国治 芝麻120克,绿豆120克,两药捣碎冲服,1日3-5次,即愈。 5、糖尿病:上海医生:马三林 菜葫芦一个分7份,每份加1钱白矾,每日熬1份,3个葫芦熬21天即愈,不加盐。 6、胃病:、陕西省:王瑞石 人丹12包,香附子半斤,研面分20份,每日3次,每次1包,两剂即愈。 7、食道炎、喉哑:浚县小河名医:申金太 烧过的煤球2个,放盒盆内捣碎,抓入2两白糖加水,放火上熬20分钟,早晚喝三日即愈。 9、肺炎:山西太原:梁正心 鱼腥草一把炖荷包鸡蛋食数日可愈。 11、治风湿:西安市医生:李政付 霜后丝瓜藤500-1000克,焙干研面,每日3次,1次2-3克,红糖水冲服。 12、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疼:西安医生:钟明 鸡粪六斤、鸭粪二斤,焙干放一处温热醋1斤、再装入布袋里,一榻便好,多榻几次。 13、腰疼:兰州市:杨孝忠 韭菜半斤,熬水加醋喝,不加油盐,3-5天即愈。 14、头晕头疼:陕西医师:王保魁 苍耳子半两,加红糖1两,煎水喝,7天即愈。 15、牙疼:河南名医:陈民生 石膏粉1两,麻黄半两煎水喝,两剂即愈。 16、心口疼:洛阳医生:刘广波 八角茴香烧灰,乌头二钱熬水一茶杯送下立即止痛。 17、咳嗽:洛阳医生:黄治军 桔子内倒入香油烧热吃,每日三次,每次1-2个,三日即好。

古方治风湿

古方治风湿中医特色疗法 2010-01-27 13:12:00 来源:39健康网 随着寒流来袭,冬季气温突然降低,越来越多的腰腿痛关节炎患者又叫苦不迭,痛苦袭击着“痹症”患者,特别是许多的中老年“痹症”患者。痹症,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说的风湿。很多网友疑问,除了日服一日的服用抗免疫抗风湿药。 随着寒流来袭,冬季气温突然降低,越来越多的腰腿痛关节炎患者又叫苦不迭,痛苦袭击着“痹症”患者,特别是许多的中老年“痹症”患者。痹症,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说的风湿。很多网友疑问,除了日服一日的服用抗免疫抗风湿药,传统中医在治疗“痹症”方面的有什么特色和优势?素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老中医人,致力于中医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数十载,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数十载研究锻造的中医神奇特色到底为何?39健康网中医频道特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 任林昌松教授为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什么叫“痹症”,中医的“痹症”相当于我们平常西医的哪些疾病 林昌松教授:“痹者,闭也”,它主要是指邪气闭阻,造成人体的气机不通畅所引起的疾病。痹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就是指所有的气机不通畅,邪气闭阻的这种情况都叫做“痹”。比如说胸痹。狭义的“痹症”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疾病,是以肢体关节肿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它包括一大类疾病。痹症的临床命名,经过了痹症→痹证→痹病→风湿病的过程。以往使用“痹症”,这个“症”是症状的意思。“痹证”中的“证”使用言字边的就是“证候”,表明“痹证”为一组证候的意思。随着学科的发展,现在很多专家觉得用“痹证”也不准确,“痹”已经越来越独立地成为一个“病”,既然是疾病就不单只是证型的问题,临床上的中医辨证论治,是一个病下分证,辨证论治这个模式,辩证辩的也是证候,疾病下面还有很多证型,所以现在的话很多专家主张用“痹病”来命名。这样就更准确一点。但是随着这二十年来的中医风湿学科发展,一些老中医,中西结合的老专家又提出,为了跟现代医学接轨,建议用“中医风湿病”来命名,来代替以前的“痹证”,或者“痹病”这个命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讲“痹症”,老百姓不明白。但是老百姓对风湿这个词很熟悉。我们出去与西医同行交流时,我们讲“痹病”,西医也不懂。用风湿病命名,通用易懂。我本人也觉得用风湿病比较好一点。风湿病学已经越来越独立地形成一门学科。中医风湿病所涉及的病种跟西医的风湿免疫病大致是类同的。常见的有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系统性血管炎等。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 39健康网:为什么冬季痹症高复发?特别是广东地带。 林昌松教授:老祖宗在《内经》中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从中医角度说,痹症是因肝肾不足,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关节引起关节肿痛的疾病。我们说风湿风湿,顾名思义,风湿中最主要的就是湿邪。湿盛则肿,风湿病人的一个常见的症状就是关节肿胀。中医认为湿邪与痹证的发生最为密切,痹症一般多在湿邪较重的阴雨天发作或复发。另外,为什么广东的痹症病人冬季高复发呢?这与广东的地理气候密切相关。广东地处岭南,湿气很盛,风湿病人往往容易高发。痹症的发生,除了湿邪还有风

风湿病最佳治疗方法

风湿病最佳治疗方法 对于风湿这种疾病而言我们该如何进行治疗呢?风湿病最佳治疗方法又是什么呢? 风湿病最佳治疗方法: 一、患者可以进行中医治疗。中医的辩证治疗方法,目前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对症治疗,系统综合治疗,调理身体,预后复发率也低。这也属于类风湿的治疗方法之一。 二、患者可以进行封闭疗法:也就是俗称打封闭针,方法是在患者出现症状时,把药物注射到椎管内,或神经根周围,局部麻醉神经,

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在药效过后症状马上,又重新浮现出来,对类风湿的治疗帮助不大。 三、患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适应症的要求非常严格,通常临床上,适合做手术的患者寥寥无几,并且手术所需费用高,对身体的创伤很大,类风湿患者需要很长一段时期,才能恢复身体,在治疗后也容易复发,因此,此种类风湿的治疗,目前并不推广应用。 风湿病不仅要治疗,还要进行护理: 一、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必须卧床休息,避免过多的活动,以免对关节造成伤害,但是病情稳定后,就需要适当进行一些运动,一方面可以增强体质,另一方面还能恢复关节功能,促进疾病康复。 二、风湿病患者需要保持平常心态,过大的情绪波动或强烈精神刺激,都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家人应当给予,患者足够的安慰和理解,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患者居住的环境应该通风、向阳,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夜里睡觉时要注意保暖,不要在风口长时间站立或者睡觉。 四、风湿病患者经常出汗,此时需要及时用毛巾擦干,不要穿湿衣服,避免淋雨和受寒,冬季外出时应戴围巾口罩等保护,必要时可以戴护膝等。 五、风湿病患者饮食上,应以清淡和易消化为主,不要吃辣椒、生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调味品,也不要喝浓咖啡、浓茶等饮料,可以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 患者朋友们一定要认真的进行风湿病的治疗,争取让自己早日可以恢复健康问题。

当代名老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治

临 床研究论著 当代名老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治 王国芬 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 台州 318000 摘要:通过 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三邪并重、骨痹和虚痹 等临床分型,综述了当代名老中医对痹证的治疗经验。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名中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5509(2010)05 0681 03 Contemporary Fam ous TC M Doctor !s Treatment to RA Wang Guofen Central H ospital of Taiz hou City,Zhej iang Province (318000) Abstract:From t he clinical grouping of wind cold w et apoplexy,w ind heat w et apoplexy,m ixed cold and heat,combination of 3pathogenies,bone apoplexy and deficiency apoplexy ,it reiterates fam ous TCM doctor !s experience in treat ing apoplexy.Key words :RA;apoplexy;famous TCM doctor !s experience 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当于中医中的 痹症 厉节 鹤膝风 等,中医对于风湿病的论述,最早源于?内经#,发展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内经#指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金匮要略#历节病等篇在此基础上对痹症认识更为全面,强调正气不足复感外邪是历节病的发病基础。以下通过多位当代名老中医对痹症的临床经验总结,汲取百家特长,为我们学习。1 风寒湿痹 1 1 风偏胜 风偏胜者是为行痹,祛风之药有桂枝、防风、秦艽、羌活等,王祖雄[1]治疗风胜的行痹,常于方中加入海风藤、鸡血藤、络石藤等药,以助活 血祛风之力。张伯臾[2] 治行痹,认为其病邪偏于经络体表,因而用药不宜妄过病所,用络石藤、忍冬藤、威灵仙等走络搜风药,效果很好。朱良春[3]认为风药多燥,易伤阴耗液,故用风药之时恒以养血顾阴之品同用。朱氏常以当归为主,伍用生地黄、川石斛养阴生津,以制风药之燥胜。李济仁[4]对于痹症偏风者,川芎一药是必不可少的。因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可行血而灭风,又有祛风作用,李氏将川芎之祛风行血概括为 行因行用 ,与中医治法中的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相提并论。 1 2 寒偏胜 寒偏胜之痛痹治当散寒,常用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麻黄、细辛等。周仲英[5]认为川乌、草乌为治寒痹之要药,但大辛大热有毒,一般均应制用。若症状难以改善,可改用生川乌、生草乌。宜由小剂量开始递增,先各用1 5g,如无反应可渐增到各3~5g,煎煮时间应长,约1~1 5h,可与甘草同煎以缓解毒性。若药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晕、心悸、 脉迟有歇止者,皆为毒性反应,即应停药。朱良春[3] 善用川、草乌配以桂枝、细辛、独活等温燥之品而获佳效。寒邪重者用生川乌,寒邪轻而体弱者用制川乌。因各人对乌头的耐受反应程度不同,故用量宜逐步增加。一般成人量3~5g/d 开始,逐步增加至 10~15g/d,且与甘草同用,既不妨碍乌头的作用,又有解毒之功。朱氏认为草乌治疗痛痹之功效较川乌为著,重症可同时并用。用时须将乌头先煎半小时减其毒性以策安全。朱氏用川乌喜与桂枝配伍,而鲜与麻黄相伍。盖乌头辛而大热,除寒开痹,力峻效宏,桂枝辛温,逐阳散寒,入营达卫,二者合用既可散在表之寒,又可除里伏之痼冷,使气温血暖,卫和营通。麻黄可宣痹解凝,但有发越阳气之弊,当为权衡[3]。董建华[6]治 寒胜 ,川乌为必用之品,配用麻黄,认为其力更宏。董氏认为,乌头除寒开痹,善入经络,力能疏通痼阴,配伍麻黄透皮毛腠理,一表一里,内外搜散,止痛甚捷。 1 3 湿偏胜 除湿药常用独活、茯苓、苍白术、木防 己、蚕砂等。张伯臾[2] 认为着痹为湿阻经络,邪偏于肌表,故选用走表通络行湿药如木通、防风、茯苓、蚕砂、络石藤、忍冬藤等。张氏宗?医宗金鉴#,重用木通。因为木通疏通经络之湿,为对症要药,非茯苓等利湿药可比。然木通味苦,用量不宜过大,否则易败胃。朱良春[3] 则喜用大剂量薏苡仁以利湿除痹。若大便稠则生苡仁,大便溏则用熟苡仁;若关节肿甚而便溏又非大剂量不为功者,则生熟苡仁同用。2 风湿热痹2 1 风热偏胜 此种类型多见于热痹初期由外感引发者,临床表现除关节部位红、肿、热、痛外,尚有发热,体温在38?左右。若并见微恶寒、少汗、口干、舌苔黄、脉浮数,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以解表利湿清热。若热重表轻,则用白虎加桂枝汤。张伯臾[2] 认为,白虎乃辛凉重剂,虽桂枝为热性,然仅一味,且寒热相反相成,妙在其中,不可畏热而忽视。另外还可加西沙柳、忍冬藤、虎杖等清热。张氏认为,热痹之证热重湿轻,化湿之药不宜过用,且选用驱湿药不宜过于刚燥,以防伤津。应以苡仁、防己之类为妥。消肿止痛可取乳香、没药、赤芍等。2 2 湿热痹阻 此型体温不高,可见口干而渴、心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5月第34卷第5期

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经验方

名老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经验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 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先师赵炳南老大夫强调,要根据湿疹的临床表现,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不但对成人的急性湿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而且对婴儿湿疹也颇有心得。 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肤初起红斑,潮红,佩热,肿胀,继而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丘疹或水痘,渗液流津,瘙痒不已。重者伴有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数。证属湿热内蕴,热重于湿,郁于血分发于肌肤,应以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为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芋、丹皮各 10 克,白茅根 20 克,生地 15 克,银花 10 克,车前草 20 克,生石膏 30 克,六—散 30 克。水煎服。加减:若身热,口渴,心烦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可加羚羊角粉 0.2 ~0.3 克(或用生玳瑁 3 克)。痒重者加白藓皮、地肤子各 10 克 ;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军 6~ 10 克。若发病较缓,皮疹以丘疹或水疤为主,皮肤潮红,程度较前者为轻,瘙痒重,抓后糜烂,渗出较多,伴有身倦、纳差、便塘或干、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滑或弦滑或缓,证属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应以健脾利湿,佐以清热为治。方用经验方:赤茯苓、白术各 12 克,黄芬、桅了、龙胆草、权壳、生地、竹叶各 10 克,灯心 3 克,六一散 15 克,车前

草 20 克。除内服药外,还要根据局部表现,配合外用药。若初只是红斑,无渗出者可用:六一散 30 克,祛湿散(川连 24 克,黄柏 240 克,黄芩 120 克,槟榔 90 克,共研细末)15 克,化毒散(市售)10 克,混合均匀外扑。 若水疤糜烂渗出者,可用马齿苋 60 克,煎水 1000 毫升,冷湿敷(或用龙葵、胆草、蒲公英、野菊花,任何一味,煎水湿敷,用法同上)。湿敷后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外涂。具体用法为:取甘草油 60 毫升,祛湿散 15 克,调呈稀糊状,外涂。 用中药湿敷有祛湿清热,消肿止痒的作用,同日寸使局部渗出液吸收,炎症消退,用之得当,取效甚速。 婴儿湿疹,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婴儿皮肤病,好发的部位为头面,四肢、躯干。表现为散在红斑,丘疹,水疤,重者糜烂,渗出,结痂。系因胎毒,胎热遗留,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感风湿热邪所致。治疗时不宜过用苦寒药,以免戕伤脾胃。应以甘寒清热,淡渗利湿为主,佐以消导化湿为治。经验方为:淡竹叶 6 克,灯心 2 克,银花、丹皮、白藓皮、车前草各 6 克,炒谷稻芽各 10 克,六一散 10 克。方中所用谷稻芽旨在开胃消导以改善小儿的消化机能,以利湿去热清。局部治疗同急性湿疹。秦汉混 急性湿疹,见皮肤发痒,蔓延游走,抓破流津血,或皮

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优势 风湿病是以累及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肌肉、肌腱、滑囊、筋膜、韧带、神经等部位,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因其与自身免疫有关,多数疾病缠绵难愈,有的患者需终身服药治疗。目前尚无根治此类疾病的药物,西医治疗主要为非甾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其长期用药的副作用与其治疗作用一样不应被忽视。中医中药在风湿病的治疗上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蕴藏着极大的潜力。 1.辨证论治,整体调节 中医治疗疾病的的特点是辨证论治,整体调节。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根据病人当前的主要临床表现,首先辨别其病性,是虚实寒热,如属实证,当辨明是风痹、寒痹、热痹、抑或湿痹?如体质偏虚,当判断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肝肾亏虚,抑或脾肾亏虚?继而综合辨证,整体调节。如外有风寒湿邪阻滞经络关节,内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见腰膝冷痛、关节肌肉重着麻木、腿足屈伸不利等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寒滞经脉见四肢关节冷痛、面色少华者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阴虚夹湿热者,用左归饮合四妙散;阳虚夹寒湿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味等等。辨证论治、整体调节的治疗方法,既抓住疾病的本质,又重视疾病的表象,注重标本同治,邪正兼顾,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能迅速减轻症状,有效减缓疾病进程 许多患者早期阶段可能局限于关节疼痛、腰痛、身痛等几个症状,化验指标正常或轻度异常,没达到某些风湿病的诊断标准,西药选择治疗有困难时,可选择中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痛苦。已确诊的慢性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可根据病情采取以中医药辨证论治为主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疏风祛湿、温经散寒、温寒祛湿、清热凉血、活血通络、补肾壮骨等不同治疗方法。或散风寒于外,或清热除湿于内,或活血以祛瘀,或温经以通络,邪去络通,“通则不痛”,故能迅速减轻患者痛苦。研究表明,临床常用祛风除湿类中药,大多具有与西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同样的抗炎镇痛作用,其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之力虽稍逊于西药,但副作用很少,临床可结合辨证酌情选用。若属寒者,可选用桂枝、麻黄、乌头、附子、羌活、独活、细辛等;属热者,可选用忍冬藤、青风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黄柏、丹皮等;属瘀者,可选用桃仁、红花、乳香、三七、丹参、蒲黄、血竭;属虚者,可选用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鸡血藤、淫羊藿、巴戟天、杜仲、骨碎补、肉苁蓉等。 中药还能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缓解病情,改善体质,减少激素撤减过程中复发的危险性,减少发作次数和发作严重程度,从而能有效地减缓

中医风湿病讲义

中医风湿病概论 中医风湿病(原称为“痹症”或“弊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淤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根据这一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中医风湿病包括的疾病范围很广,更加符合实际。 西医学所指的风湿病,全称应是“风湿类疾病”(rheumatic diseases rheumatism)。反侵犯关节、肌肉、韧带、肌腱、滑囊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无论其发病原因如何,均属风湿病范畴。 一、按病因分类 (一)风痹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以其性走窜,疼痛游走不定为症状特点。因风为阳邪,“上线受之”,故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腠理空虚,故有恶风、汗出之表现。也称“行痹”。 (二)寒痹 因阳气不固,感受寒邪为主,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内经》所谓“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阳气不足,又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其症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也称“痛痹”。 (三)湿痹 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肉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为特征。因脾主湿,而湿性粘滞,阻碍气机,故一般湿痹多兼有脾湿不运或湿困脾土及气机不畅等症状,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濡缓等。也称“著痹”、“着痹”。 (四)热痹 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的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相滑数为特点。因火热阳邪,色赤入心,且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这种风湿病疼痛显著,关节不能屈伸,医家多称之为“疼烦”。 (五)燥痹 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致的一类痹症。《内经》即已论及:“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对于燥邪致痹,虽未展开论述,但以意在其中。“燥痹”之表现,因“燥胜则干”,以阴血津液不足,筋骨关节失于濡养,出现肌肉瘦削,关节不利,口鼻干燥,目干而涩等症为主要特点。 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很少独伤人,多兼夹而至。故上述风、寒、燥、热、湿诸痹,是以某一外邪为主致病,并非不兼夹他邪。

风湿性心脏病中医治疗大全

概述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在我国的心血管中占29.95%,学龄儿童的发病率为1‰。其病因为急性风湿热,属变态反应性疾病,常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2~3周。主要侵犯心脏及大关节,心脏受侵率约41%。关节炎治愈后不遗留任何后遗症,全可反复发作。多次侵犯心脏,则可造成永久性损害,形成慢性风心病,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内感染,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属于常见的结缔组织病,由于风湿热反复发作累及心脏,导致心脏瓣膜损害而形成:对于风湿热的发病机理,现代医学曾有过链球菌毒学说、过敏学说、病毒感染学说和毒性上一免疫学假说等等,但至今尚未十分明确,因而对积极防治风心病带来一定的困难。 中医学虽无此病名,根据心悸、气急、浮肿、咯血等主要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心痹”,亦可归属于“惊悸”、“怔忡”或“喘证”等范畴。《黄帝内经》所载:“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可见对本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已有一定认识。之后,张仲景应用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了一些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剂,如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心瘁证出现的证候特征分成心悸、喘哮、水忡等几个阶段进行论述,与本病临床表现颇相类似。宋代陈无择、清代沉金鳌等医家分别对本病病理机制及症候特征的描述,增添了部分新的内容,值得现代临床借鉴。现代中医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研究,初见于1955年。在50~60年代,用传统经验和方法对本病进行临床验证观察,报道虽不多,但其优势已初见端倪。70年代,曾掀起过用针灸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热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本病广泛深人的研究,则是在80年代以后,广大医者在继承古今医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和实验验证,已逐步认识到外邪虽系诱发因素,而心体残损,心脉瘀阻,阳衰血寒实为其主要病理变化。由于血液流变学改变,造成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全身各脏器相继受累而引起一系列临床危重症。因而活血化瘀,温通心脉已成为主要治则之一。辨证分型亦开始趋于集中统上。临床用药除继续沿用经验方外,又出现了不少自拟方剂,使疗效不断提高。同时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较70年代更为客观、深入。近年来又大力挖掘气功、食疗、民间单方验方等传统疗法,均已显示出可喜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也正在引起重视,首先对一些有效的中草药进行药理分析,如发现党参、黄芪能提高动物的DNA合成率,增加心肌的抗病能力,因此对于阳气虚型患者,有显着的疗效i在针刺机理研究中观察到针刺内关穴后,可提高患者血浆cAMP含量,使心肌收缩增强,进一步证明了内关穴为治疗风心病的有效穴位。 病因病机 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西方医学及中医学均冠以“风湿”之名,可见两者的认识颇为一致。通过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实践,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病机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其病因外为风湿之邪侵袭,内为脏腑虚损,病机演变过程可分述如下: 风湿外侵,心体受损禀赋素虚,屡受风寒湿邪侵袭,风湿入络迁延不愈,痹阻经脉;或因风湿人脉郁而化热,心营为之病变,气血运行不畅,盖人体气血之循脉皆赖于脏腑之气,尤依仗于心气之鼓动,心脏负担过重,心体受累而致病。此常见于病变早期或急性活动期。心脉痹阻,气血瘀滞风湿性心脏病既成,耗气伤血,气虚不能布血,血虚难以荞心,心气过耗,以致心脏推动血液功能障碍,血循失常,瘀痹于心,心脉为之痹阻,脉络不通,故见唇绀舌紫之外象,咳血、咯血之肺脾郁血之症。 心体内虚,累及他脏心病既久,势必累及肺、脾、肾诸脏。肺贯心脉而司呼吸,心血郁阻,株连肺脏,移邪于肺,而致痰瘀交阻,肺气肃降无权,故有咳嗽痰喘,甚则倚息不能平卧。心气虚影响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而致心血愈虚,呈现惊悸、眩晕,食少便溏等心脾两虚证,脾阳不振,难以运湿;水湿内停,肾阳虚衰,蒸化无权,聚水成饮;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