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样解释风湿病

中医是怎样解释风湿病
中医是怎样解释风湿病

中医是怎样解释风湿病

*导读:风湿的发病机理与其他疾病一样,主要是"正"、"邪"之间的斗争,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最根本的机理。……

风湿的发病机理与其他疾病一样,主要是"正"、"邪"之间的斗争,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最根本的机理。

1.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在的发病机理中,一般说正气不足是发病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当正气不足之时,外来风寒湿热之邪才可乘虚侵袭肢体关节肌肉,使经脉闭阻不通,而发痹病。对此,前贤早有认识。如《灵枢·百病始生》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元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大经空虚,发为肌痹" ( 素问·凄论)。汉·张仲景在《金医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中谈"历节病"病机时曰"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宋·严用和《济生方·痹》进一步明确指出"皆因体虚,膝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王绪辉在"风关痛实验动物模型"中观察到,"应用健康家兔作对比实验表明,去除兔毛造成的局部卫外能力下降后,给以风寒湿刺激则可造成痹证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正气虚"在的发病机理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

(1)营卫不和: 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育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这里"逆其气",即指破坏了其正常的运行规律和功能,也即营卫和。营卫不和,必然牍理疏松,藩篱不固,卫气失去其正常的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能力,邪侵入而发痹病。《伤寒论》曰"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营卫不将,三焦元所仰,身体痹不仁。"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不仁候》曰"风不仁者,由气虚,卫气实,风寒人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

(2)气血亏虚: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曰"少阴脉浮而弱,弱则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明·方隅《医林绳墨》曰"大率痹由气血虚弱,荣卫不能和通,致三气乘于朦理之间……"明·张景岳《景岳全书·风痹》也曰"风痹之证,大抵因虚者多,因寒者多。惟血气不充,故风寒得以人之……此痛痹之大端也"。清·吴谦等《医宗金鉴·痹病总括》提出"痹虚气并曰"痹虚谓气虚之人病诸痹也。"另外古今对妇人产后身疼的病理描述,元不强调气血亏虚。这是因为,气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基础,气血亏虚,必致"气主照之","血主濡之"的功能不足。机体失于气血濡养,则抗、防御、适应

能力必然低下,邪乘虚侵人,而发痹病。当然,就痹病的发病而言,气血亏壶所发痹病,也是通过营卫衰弱反映出来的,因为气血与营卫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营气者,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所以,血虚之时,营气必虚,常有"营血亏虚"之说。气 ..温熙、防御等作用,是通过卫气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卫气是气的一部分,气虚卫也必室。总之,气血亏虚,反映于肌表卫外功能,则是营卫不足,故易感外邪,发为痹病。

(3)脏腑衰弱:主要责之肝、脾、肾三脏功能衰弱。因肝主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 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若肝、脾、肾虚损,则肌肉筋骨失荣,而风寒湿热之邪乘壶人侵,闭阻经络气血,痹病则生。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湿腰痛候》曰"劳伤肾,经络既虚,或因卧湿当风,而风湿乘虚搏于肾经

总之,正气虚是发病的重要内因,另外其在之后的病理变化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汉·张仲景将"血痹"和"虚劳"共同讨论,唐·孙思邀《千金方》将痹病列人"虚劳"、"六极"之门,是有一定道理的。

36 风湿病科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由风寒湿等邪气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10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类风湿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2)2010年ACR/EULAR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A:受累关节 - 1个大关节(0分) - 2~10大关节(1分) - 1~3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 - 4~10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3分) - 超过10个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5分) B:血清学(至少需要1项结果) - RF和CC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阴性(0分) - RF和CCP,至少有一项是低滴度阳性(2分) - RF和CCP,至少有一项高滴度阳性(3分) C:急性期反应物(至少需要1项结果)

- CRP和ESR均正常(0分) - CRP或ESR异常(1分) D:滑膜炎持续时间 - <6周(0分) - ≥6周(1分) 注:在A~D内,取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例如,患者有5个小关节和4个大关节受累,评分为3分。总分≥6分者可诊断为RA。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关节疼痛、重者,或有肿胀,风邪偏盛者痛处游走不定,寒邪胜者关节冷痛,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滑或弦紧。 2.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4.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畏寒喜暖,临床常伴气血亏虚可有乏力,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1)推荐方药:风湿偏盛者选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川芎、秦艽、桂枝、青风藤等。寒湿偏盛者可选用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制川乌(或制附片)、桂枝、赤芍、生黄芪、白术、当归、生薏仁、羌活、防己、生甘草等。或选用具有同等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泡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祛风散寒,祛湿通络药物,煎煮成200ml,使用中医泡脚桶,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小于42度,浸泡数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防止烫伤皮肤。 (3)穴位贴敷:选用具有祛风散寒,祛湿通络药物,并用胶布固定,一般贴敷6h取下,注意预防皮肤过敏反应。 (4)对于寒湿偏盛者,可使用中药全身浸浴:适用于四肢多关节疼痛、怕风、怕凉者。具体操作:根据患者临床证候特点,选择川乌、桂枝、细辛等温经散寒,祛湿通络药物,煎煮成1000ml,然后使用专门全身浸浴桶,然以泡洗下肢,若无心慌胸闷或其他不良反应,可保持颈部以下部位泡洗于药液中,一般保

“风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风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风湿病”的定义 “风湿病”的特点: a、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b、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基础 c、病变累及多个系统,临床个体差异甚大 d、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有一定反应 e、近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技术的发展,生存质量明显延长 “风湿病”的范围 风湿: 关节,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骨出现的慢性疼痛。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等的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行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痛风 “痹证”: 肌肉,筋骨,关节的疼痛,麻木,重着,肿胀,活动不利,甚或灼热的疾患。 “风湿病”的病因: 正气不足邪气侵袭 风――》行痹寒――》痛痹湿――》着痹热――》热痹 感染,环境因素,遗传 “风湿病”的辨证(诊断)

辨证要点: 1、区分阴(风寒湿)痹与阳(热)痹 2、辨别风,寒,湿之偏盛,偏衰 3、辨别有无痰,瘀阻滞经脉 4、辨别虚实 辨证标准: 行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兼症: 恶风,发热,或自觉关节冒风,关节屈伸不利 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痛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则缓,遇寒则剧。兼症: 关节僵硬,不可屈伸,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着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肿胀,重着,疼痛,肌肤麻木不仁。 兼症: 周身酸痛,倦怠,手足沉重,活动不利。 舌脉: 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 主症: 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痛甚拒按,得冷稍缓。兼症: 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闷不宁1舌脉: 舌红,苔xx,脉滑数 尪痹 主症: 痹证久治不愈,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强直 兼症: xx僵+脏腑虚弱症 舌脉: 舌脉变化明显 “风湿病”的治疗 “风湿病”的治疗原则:

风湿骨病的中医论述及历史发展

风湿骨病的中医论述及历史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东方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早在我国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风湿关节痛方面的记载,以及用“砭石”“针灸”之类的器物刺激人体相应部位以止痛的治疗方法。 《左传》、《战国策》已经有很多关于风湿关节疼痛的“病例”记载,说明当时已经把“关节疼痛”以及引起的疼痛的病因“天阴雨湿”“久卧湿地”“酒色所伤”作为诱发因素记载。以后在太史公的《史记》中更有关于“风湿病”内容的记载。 《黄帝内经》中已经对于风湿骨病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记载,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痹论》认为痹病的成因是人体感受“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汉代张仲景对中医痹病的看法却有独到之处,虽然他自己认为《伤寒》、《金匮要略》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凭脉辩证”,但实际上贯穿了他自己对脏腑经络疾病的辩证论思想。《金匮要略》里认为痛症是属阳病,如“头痛、项、腰、脊背、脚挚痛”,是同伤于风寒之邪,“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因此凡是“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张仲景所指的风湿病类似于今天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之类。张仲景还提出“血痹病”,认为这些患者都是高新贵族或上层人士“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肥胖),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这类人养尊处优,嗜酒及膏梁厚味,超重肥胖,生活不节,因此,易感外邪而诱发此病。张氏提出的血痹很像今天的痛风患者,同时张氏还提出与今天类风湿关节炎有骨质改变相似的症候“历节”。认为这类患者“身体赢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湿温欲吐”,认为这类病是血不足,风血相搏,即引起关节疼痛如挚,“历节疼不可屈伸”,严重的是因体内“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导致身体消瘦、关节肿大的类风湿关节炎后期关节功能障碍致残的后果。张仲景首次从临床的角度提出风湿病的症候特点和病理机转,认为导致这类疼痛发作的原因是营卫不利,气血不和,阴阳气血不调,而造成局部肿胀、麻木、恶寒、发热等症候。“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冷,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张氏在阴阳荣卫不通而致痹(历节)的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治疗痹病的方药,宣痹通络都是以桂枝汤、桂枝加黄茌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等,以补气益血,调和营卫为主的治疗方法。 公元五世纪,晋代名医名医皇甫谧对风湿病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在《针灸甲乙经》里提到“所谓痹者,个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盛者,其人易已。···其入脏者死。”这里他还特别指出痹病除了出现关节肌肉等的痛、着、行各痹外,还可以看到有痛、痒、热等变痹或不仁。《针灸甲乙经》中还提出了治疗痹病的具体方案,如膝病可取犊鼻,”“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刺膝无疑”。“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膝寒痹不可屈伸,髀关主之。”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总论》对风湿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状肌肉顽厚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认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高敏照 临床03-4 90301418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可反复发作,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质坡会,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历代医家称之为历节、鹤膝风、顽痹、筋痹、骨痹、肾痹等,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内因是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虚、肝肾亏虚,外因是风寒湿热之邪人侵,内外之因相合而致病。 1、中医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肝肾亏虚,阳气不足,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于肌肉、骨节、经络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痹久累及肝肾,伤及筋骨而导致本病。如《素问·痹论》:“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类证治裁·痹证》:“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夹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本病的病性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肝肾脾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风寒湿邪痹阻脉络,流住关节,痰瘀痹阻。若久痹不愈,可内舍于脏腑,而致肝、脾、肾三脏受损,使脏腑气血阴阳随之而亏。 2、中医治疗方法 杨大赋[1]认为本病早期邪入未久,正气尚可支持,宜以攻邪为主;中期正气渐虚而邪气亦盛者,则宜扶正祛邪;晚期正虚邪恋者,以调补为要,兼顾通络。攻邪通络不忘扶正,扶正不忘攻邪,辨病辨证相结合。李如意[2]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急性活动期其证候特点是症状表现急且重,其病机特点是以邪气盛为主,故治疗上以祛邪为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为肝肾气血不足,故需在祛邪同时佐以扶正之药,以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在恢复期,风寒湿热之邪得到了基本控制,其病机特点是虚实夹杂,在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以祛除未净余邪和恢复脏腑机能为治疗目的。在缓解期,其病机特点以正气虚为主,因此治疗应重在扶正,尤其应注意调补脾肾,令“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避免缓解期再次复发。蒲文斌[3]认为RA的治疗应以健脾补肝肾,活血通络为本,辅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具体运用时可根据临床症状酌情调整各类药物的剂量,则能收到良好的疗效。秦林[4]等认为“肝脾失调, 内生风湿”可能为RA 发病的重要基础。认为肝脾失调, 内生风寒湿诸邪合而为痹, 进一步发展成为寒热、痰瘀、虚实错杂, 并最终形成累及心肝脾肺肾诸脏的全身性疾病。提出“和肝脾, 除风湿, 平寒热, 消肿痛”的治疗原则。 3、分型分期治疗 沈晓燕[5]等,根据关节肿痛症状的差异分四型论治,对风湿证洽疗,首推麻杏慧甘汤;湿热证的治疗,首推越脾加术汤;寒湿证的治疗,首选麻黄加术汤;湿痕证的治疗,首选桂枝获荃丸。商宪敏[6]等提出RA常见证候6型:风寒湿痹型,冶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减;风湿热痹型,治宜清热祛风、利湿通络。方用白虎汤合宣痹汤加减;寒热错杂型,治宜祛寒清热、散风除湿、通经活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痰瘀凝滞型,治宜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方用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肝肾亏损型,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佐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右归丸合独活寄生汤加减;脾肾两虚型,治

“风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风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风湿病”的定义 “风湿病”的特点: a 、 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b 、 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基础 c 、病变累及多个系统, 临床个体差异甚大 d 、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有一定反应 e 、近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技术的发展,生存质量明显延长 “风湿病”的范围 风湿: 关节,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骨出现的慢性疼痛。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等的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行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痛风 “痹证”:肌肉,筋骨,关节的疼痛,麻木,重着,肿胀,活动不利,甚或灼热的疾患。 风湿病”的病因: 正气不足 邪气侵袭 风——》行痹 寒——》痛痹 感染,环境因素,遗传 风湿病”的辨证(诊 断) 辨证要点: 1、区分阴(风寒湿)痹与阳(热)痹 3、辨别有无痰,瘀阻滞经脉 辨证标准: 行痹 主症:肢体肌肉,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兼症:恶风,发热,或自觉关节冒风,关节屈伸不利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痛痹 主症:肢体肌肉,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则缓,遇寒则剧。 兼症:关节僵硬,不可屈伸,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着痹 主症:肢体肌肉,关节肿胀,重着,疼痛,肌肤麻木不仁。 兼症:周身酸痛,倦怠,手足沉重,活动不 利。 舌脉: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 主症:肢体肌肉,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痛甚拒按,得冷稍缓。 兼症: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闷不宁 湿——》着痹 热——》热痹 2 、辨别风,寒,湿之偏盛,偏衰 4 、辨别虚实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尪痹主症:痹证久治不愈,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强直 兼症:晨僵+脏腑虚弱症 舌脉:舌脉变化明显 风湿病”的治疗 风湿病”的治疗原则: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舒经活络为主,佐以补虚 行痹 治疗原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佐以养血活血 方:防风汤加减 药:防风10g,秦九10g,羌活10g,独活10g,赤芍12g 当归10g,威灵仙15g桂枝6g 麻黄5g 桑枝30g 地龙10g 痛痹 治疗原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乌头汤加减 药:制川乌5g,制草乌5g,麻黄5g,赤芍10g,生甘草10g,桂枝10g,生黄芪30g,生姜 3 片,大枣7 枚 着痹 治疗原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薏苡仁汤加减 药:薏苡仁30g,卑薢10g,苍术10g,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防己10g,麻黄5g, 桂枝10g,当归10g,川芎10g, 热痹 治疗原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白虎桂枝汤加减 药: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紫草10g,连翘10g,金银花藤30g,桂枝10g,赤芍12g, 白芍12g,木通6g,生甘草10g,生薏苡仁30g,梗米10g,10g,10g, 尪痹 治疗原则:补肾散寒为主,佐以祛风除湿,养肝荣筋,通经活络。 方:尪痹汤加减 药:熟地12g,补故纸10g,骨碎补10g,川断麻黄5g,炙山甲10g,威灵仙12g,独活10g,单一病的治疗 治疗方法: 内服中药+针刺内服中药+针灸 内服中药+外用内服中药+按摩 内服中药+体疗内服中药+外用药15g,桂枝10g,制附子6g,赤芍5g,白芍5g,防风10g,生薏苡仁15g,牛膝15g炙甘草6g, 内服中药+理疗 内服中药+蜂针 内服中药+刺络拔罐

古方治风湿

古方治风湿中医特色疗法 2010-01-27 13:12:00 来源:39健康网 随着寒流来袭,冬季气温突然降低,越来越多的腰腿痛关节炎患者又叫苦不迭,痛苦袭击着“痹症”患者,特别是许多的中老年“痹症”患者。痹症,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说的风湿。很多网友疑问,除了日服一日的服用抗免疫抗风湿药。 随着寒流来袭,冬季气温突然降低,越来越多的腰腿痛关节炎患者又叫苦不迭,痛苦袭击着“痹症”患者,特别是许多的中老年“痹症”患者。痹症,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说的风湿。很多网友疑问,除了日服一日的服用抗免疫抗风湿药,传统中医在治疗“痹症”方面的有什么特色和优势?素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老中医人,致力于中医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数十载,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数十载研究锻造的中医神奇特色到底为何?39健康网中医频道特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 任林昌松教授为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什么叫“痹症”,中医的“痹症”相当于我们平常西医的哪些疾病 林昌松教授:“痹者,闭也”,它主要是指邪气闭阻,造成人体的气机不通畅所引起的疾病。痹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就是指所有的气机不通畅,邪气闭阻的这种情况都叫做“痹”。比如说胸痹。狭义的“痹症”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疾病,是以肢体关节肿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它包括一大类疾病。痹症的临床命名,经过了痹症→痹证→痹病→风湿病的过程。以往使用“痹症”,这个“症”是症状的意思。“痹证”中的“证”使用言字边的就是“证候”,表明“痹证”为一组证候的意思。随着学科的发展,现在很多专家觉得用“痹证”也不准确,“痹”已经越来越独立地成为一个“病”,既然是疾病就不单只是证型的问题,临床上的中医辨证论治,是一个病下分证,辨证论治这个模式,辩证辩的也是证候,疾病下面还有很多证型,所以现在的话很多专家主张用“痹病”来命名。这样就更准确一点。但是随着这二十年来的中医风湿学科发展,一些老中医,中西结合的老专家又提出,为了跟现代医学接轨,建议用“中医风湿病”来命名,来代替以前的“痹证”,或者“痹病”这个命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讲“痹症”,老百姓不明白。但是老百姓对风湿这个词很熟悉。我们出去与西医同行交流时,我们讲“痹病”,西医也不懂。用风湿病命名,通用易懂。我本人也觉得用风湿病比较好一点。风湿病学已经越来越独立地形成一门学科。中医风湿病所涉及的病种跟西医的风湿免疫病大致是类同的。常见的有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系统性血管炎等。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 39健康网:为什么冬季痹症高复发?特别是广东地带。 林昌松教授:老祖宗在《内经》中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从中医角度说,痹症是因肝肾不足,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关节引起关节肿痛的疾病。我们说风湿风湿,顾名思义,风湿中最主要的就是湿邪。湿盛则肿,风湿病人的一个常见的症状就是关节肿胀。中医认为湿邪与痹证的发生最为密切,痹症一般多在湿邪较重的阴雨天发作或复发。另外,为什么广东的痹症病人冬季高复发呢?这与广东的地理气候密切相关。广东地处岭南,湿气很盛,风湿病人往往容易高发。痹症的发生,除了湿邪还有风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_黄颖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黄 颖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金匮教研室,陕西 咸阳 712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犯小关节为主,同时也可累及全身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改变常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由于滑膜炎的反复发作导致关节软骨、骨质以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损坏,终致关节畸形、强直、活动功能障碍。临床上致畸和致残率很高,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疾病。本病属中医学之“痹证”、“历节”、“痛风”范畴。中医药对RA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因此本文旨在探讨RA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从而为临床更好地辨证论治提供借鉴。 1 邪侵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1.1风寒湿邪 《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风寒湿邪侵犯人体多是由外而内,由于久居寒冷,或触冒风雨,或劳累后感受寒湿之邪均可使人体卫外功能减弱,风寒湿邪侵入经脉,致使关节凝滞,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痹病。风为百病之长,其为阳邪,开发腠理,穿透力较强,寒邪凝滞,其性收引,寒邪借助风力内侵,风寒交结,而致经脉拘挛。加之湿邪黏着、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则出现筋脉失养,绌急而痛。由于感邪偏盛的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不一。如风气盛者,因风性善行数变,易使痹证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如寒气盛者,因寒性凝滞,易使痹证固定部位,疼痛剧烈而成痛痹;如湿气盛者,因湿气黏滞重着,留注关节,所谓“湿胜则肿”,易使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着痹。 1.2风湿热邪 人体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是形成热痹的原因。风热之邪与湿相并,合邪为患,湿热之邪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以致局部红肿灼热,关节疼痛不能屈伸。素体阳盛,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之后,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经络关节,郁而化热,以致出现关节灼热红肿疼痛,发热而形成风湿热痹。湿热交蒸,气血瘀滞于经脉关节,因湿性黏滞,病程缠绵难解。临床上可见关节肌肤红肿,疼痛,重着,抚之有热感,或久触而灼。 1.3痰浊 痰浊是由水液输布障碍,水湿停滞,聚湿而成。在RA中痰浊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外感湿邪,日久不除,湿聚成痰;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或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湿不行,聚湿成痰;瘀血阻滞,经脉不利,水液道路不畅,水湿停滞,聚湿成 痰。痰浊留窜骨节经络,闭阻气血,凝而为痹。 1.4瘀血RA与瘀血的关系,古代医家已有所认识。脉络痹阻是痹证的重要病理环节。且RA 病程漫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日久则影响血液运行而见瘀血,故《类证治裁?痹证》说:“痹久必有瘀血”。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也有“瘀血致痹”说。痹证夹瘀的原因有很多,如寒邪侵犯经脉,使经脉收引,血液运行迟缓,而导致血瘀;热邪循经入血,热盛则伤津耗液,使血液黏稠凝滞,瘀塞经脉;久病耗伤正气,气虚则运血无力;阳虚经脉失温,血行滞涩,都可导致瘀血的发生。瘀血既是RA病理过程中的产物,瘀血的形成又可加重各种证候。RA 患者常有关节肿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久治不愈,以及局部硬结瘀斑,肌肤干燥无光泽,甚则肌肤甲错、舌质紫黯等瘀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 正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人体的一切抗邪能力,如卫气的卫外功能、脾胃滋养功能、肾精的充养功能、血液的濡养功能、经络系统的调节功能等,均属正气的范畴。正气虚弱,则机体防御能力下降,其抗病能力、康复能力减弱,早在《内经》中就认为正气充盛,邪气无从入侵,正气亏虚,邪气才可乘虚而入。如《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在RA的发病机制中,正虚是致痹的内在因素。机体正气不足时,外来风寒湿热邪才可乘虚侵袭肢体关节肌肉,使经脉闭阻不通,而发痹病。2.1脾虚 饮食失节,或因劳倦内伤,或外受寒湿之邪,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痰浊内生,湿浊为患而致痹,如《素问?痹论》指出:“饮食居处为其病本。”脾位于中焦,主运化、升清和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脾是人后天之本。脾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筋骨血脉失于调养,发为痹病。 2.2肾虚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只有当肾气充盛时,方能“筋骨坚”,从而达到“筋骨劲强,肌肉满状”的状态。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摄失当、房室不节而致肾精亏虚,则骨髓失充,筋骨失养,发为骨痹。华佗在《中藏经?论骨痹》中说:“骨痹者,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7)04- 0036- 02 收稿日期:2007-02-16 作者简介:黄颖(1978-),女,甘肃兰州人,助教,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辨证论治规律研究。 36

风湿病最佳治疗方法

风湿病最佳治疗方法 对于风湿这种疾病而言我们该如何进行治疗呢?风湿病最佳治疗方法又是什么呢? 风湿病最佳治疗方法: 一、患者可以进行中医治疗。中医的辩证治疗方法,目前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对症治疗,系统综合治疗,调理身体,预后复发率也低。这也属于类风湿的治疗方法之一。 二、患者可以进行封闭疗法:也就是俗称打封闭针,方法是在患者出现症状时,把药物注射到椎管内,或神经根周围,局部麻醉神经,

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在药效过后症状马上,又重新浮现出来,对类风湿的治疗帮助不大。 三、患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适应症的要求非常严格,通常临床上,适合做手术的患者寥寥无几,并且手术所需费用高,对身体的创伤很大,类风湿患者需要很长一段时期,才能恢复身体,在治疗后也容易复发,因此,此种类风湿的治疗,目前并不推广应用。 风湿病不仅要治疗,还要进行护理: 一、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必须卧床休息,避免过多的活动,以免对关节造成伤害,但是病情稳定后,就需要适当进行一些运动,一方面可以增强体质,另一方面还能恢复关节功能,促进疾病康复。 二、风湿病患者需要保持平常心态,过大的情绪波动或强烈精神刺激,都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家人应当给予,患者足够的安慰和理解,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患者居住的环境应该通风、向阳,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夜里睡觉时要注意保暖,不要在风口长时间站立或者睡觉。 四、风湿病患者经常出汗,此时需要及时用毛巾擦干,不要穿湿衣服,避免淋雨和受寒,冬季外出时应戴围巾口罩等保护,必要时可以戴护膝等。 五、风湿病患者饮食上,应以清淡和易消化为主,不要吃辣椒、生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调味品,也不要喝浓咖啡、浓茶等饮料,可以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 患者朋友们一定要认真的进行风湿病的治疗,争取让自己早日可以恢复健康问题。

风湿病地机理病症

中医风湿病概论 中医风湿病(原称为“痹症”或“弊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淤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 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根据这一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中医风湿病包括的疾病范围很广,更加符合实际。西医学所指的风湿病,全称应是“风湿类疾病”(rheumatic diseases rheumatism)。反侵犯关节、肌肉、韧带、肌腱、滑囊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无论其发病原因如何,均属风湿病范畴。 一、风湿病的分类 (一)风痹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以其性走窜,疼痛游走不定为症状特点。因风为阳邪,“上线受之”,故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腠理空虚,故有恶风、汗出之表现。也称“行痹”。 (二)寒痹 因阳气不固,感受寒邪为主,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 痛减或缓解。《内经》所谓“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阳气不足,又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其症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也称“痛痹”。 (三)湿痹 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肉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为特征。因脾主湿,而湿性粘滞,阻碍气机,故一般湿痹多兼有脾湿不运或湿困脾 土及气机不畅等症状,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濡缓等。也称“著痹”、“着痹”。 (四)热痹 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的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 口渴、舌苔黄腻、脉相滑数为特点。因火热阳邪,色赤入心,且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这种风湿病疼痛显著,关节不能屈伸,医家多称之为“疼烦”。(五)燥痹 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致的一类痹症。《内经》即已论及:“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对于燥邪致痹,虽未展开论述,但以意在其中。“燥痹”之表现,因“燥胜则干”,以阴血津 液不足,筋骨关节失于濡养,出现肌肉瘦削,关节不利,口鼻干燥,目干而涩等症为主要特 点。 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很少独伤人,多兼夹而至。故上述风、寒、燥、热、湿诸痹,是以某一外邪为主致病,并非不兼夹他邪。 二、风湿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对风湿病病因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代表了古人对风湿病外因的认识,同时古人也意识到外因只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内

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优势 风湿病是以累及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肌肉、肌腱、滑囊、筋膜、韧带、神经等部位,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因其与自身免疫有关,多数疾病缠绵难愈,有的患者需终身服药治疗。目前尚无根治此类疾病的药物,西医治疗主要为非甾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其长期用药的副作用与其治疗作用一样不应被忽视。中医中药在风湿病的治疗上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蕴藏着极大的潜力。 1.辨证论治,整体调节 中医治疗疾病的的特点是辨证论治,整体调节。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根据病人当前的主要临床表现,首先辨别其病性,是虚实寒热,如属实证,当辨明是风痹、寒痹、热痹、抑或湿痹?如体质偏虚,当判断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肝肾亏虚,抑或脾肾亏虚?继而综合辨证,整体调节。如外有风寒湿邪阻滞经络关节,内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见腰膝冷痛、关节肌肉重着麻木、腿足屈伸不利等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寒滞经脉见四肢关节冷痛、面色少华者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阴虚夹湿热者,用左归饮合四妙散;阳虚夹寒湿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味等等。辨证论治、整体调节的治疗方法,既抓住疾病的本质,又重视疾病的表象,注重标本同治,邪正兼顾,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能迅速减轻症状,有效减缓疾病进程 许多患者早期阶段可能局限于关节疼痛、腰痛、身痛等几个症状,化验指标正常或轻度异常,没达到某些风湿病的诊断标准,西药选择治疗有困难时,可选择中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痛苦。已确诊的慢性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可根据病情采取以中医药辨证论治为主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疏风祛湿、温经散寒、温寒祛湿、清热凉血、活血通络、补肾壮骨等不同治疗方法。或散风寒于外,或清热除湿于内,或活血以祛瘀,或温经以通络,邪去络通,“通则不痛”,故能迅速减轻患者痛苦。研究表明,临床常用祛风除湿类中药,大多具有与西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同样的抗炎镇痛作用,其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之力虽稍逊于西药,但副作用很少,临床可结合辨证酌情选用。若属寒者,可选用桂枝、麻黄、乌头、附子、羌活、独活、细辛等;属热者,可选用忍冬藤、青风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黄柏、丹皮等;属瘀者,可选用桃仁、红花、乳香、三七、丹参、蒲黄、血竭;属虚者,可选用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鸡血藤、淫羊藿、巴戟天、杜仲、骨碎补、肉苁蓉等。 中药还能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缓解病情,改善体质,减少激素撤减过程中复发的危险性,减少发作次数和发作严重程度,从而能有效地减缓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娄氏骨病疗法给药方案

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娄氏骨病疗法(RA)给药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病变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为对称性,呈慢性过程,发作与缓解交替,对人体损害大,致残率高。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以下简称RA RA属中医学之“痹证”、“历节”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A取得了明显进展,现综述如下。 关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RA患者临床表现复杂,运用辨证论治的思想针对性地指导治疗是取得临床 疗效的关键。 按病因病机分型论治: A.将类风湿关节炎分为三型论治:

(1)寒湿型:治宜温经散寒,祛风胜湿。当归四逆汤合小活络丸加减:当归、桂枝、通草、地龙、制胆南星、乳香、没药各10g,白芍15g,制川乌6g,大枣10枚。 (2)阴虚湿热型:治宜育阴祛湿、通络止痛。猪苓汤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猪苓、阿胶(烊)、滑石各15g。 (3)正虚邪恋型:治宜补肝肾、活血通络。阳和汤加减:熟地、淫羊藿、当归各15g,白芥子、麻黄、地龙、鹿角胶(烊化)、川芎、桂枝、桃仁、红花各10g,制川乌6g。 B.依据娄老理论将痹病分为3型论治: (1)风湿热型,治则: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娄氏清痹汤:忍冬藤60g,败酱草30g,络石藤30g,青风藤30g,土茯苓30g,老鹳草30g,丹参30g,香附15g。 (2)风寒湿型,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活血养血。娄氏通痹汤:当归18g,丹参18g,鸡血藤21g,海风藤18g,透骨草21g,独活18g,钻地风18g,香附21g。 (3)瘀血型,治则:活血化瘀、行气通络。娄氏化瘀通络汤:当归18g,丹参30g,鸡血藤21g,制乳香9g,制没药9g,延胡索12g,香附12g,透骨草30g。 C. 将类风湿关节炎分为6型 (1)风寒湿阻型:治以散寒除湿,祛风通络。蠲痹汤加减:羌活、姜黄、防风、独活各10g,当归、黄芪、桂枝各12g,赤芍、威灵仙各15g,炙甘草6g,生姜3片。 (2)风湿热瘀型:治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加减:桂枝、防风、苍术各12g,知母、赤芍、乳香、没药各10g,石膏、忍冬藤各30g,炙甘草、粳米各9g。 (3)痰瘀互结型:治以化痰祛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半夏、橘红、熟地各15g,茯苓、川芎、当归、桃仁、红花各10g,炙甘草6g。

风湿病中医治疗原理

风湿病中医治疗原理 风湿病的治疗方法,在目前来讲是不少,药物、中医、手术、物理治疗、小偏方治疗等等。风湿病因为不同于一般普通性的内科或外科疾病,有特效药通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治好。风湿属于一种内忧外患型的慢性疾病,在治疗上需要通过不同时间不同体质采用不同方法治疗方案,目前在治疗这一声,中医治疗的效果比较突出,一起来了解下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原理。 1、辨证论治,整体调节 中药治疗疾病的的最大特点是辨证论治,整体调节。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根据病人当前的主要临床表现,首先辨别其病性,通过病的的体质,症状整体调节的治疗,既抓住疾病的本质,又重视疾病的表象,注重标本同治,邪正兼顾,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能迅速减轻症状,有效减缓疾病进程 风湿病患者早期阶段可能局限于关节疼痛、腰痛、身痛等几个症状,化验指标正常或轻度异常,没达到某些风湿病的诊断标准,西药选择治疗有困难时,可选择中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痛苦。。中药还能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有效缓解病情,改善体质,减少激素撤减过程中复发的危险性,减少发作次数和发作严重程度,从而能有效地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进程。 3、能弥补西药不足,并减轻其毒副作用 “九转逐痹分型治疗”中医结合西药治疗,主要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一是合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既可加强其解热镇痛之疗效,又可弥补非甾体类抗炎药疗效不持久、不能控制病情进展的不足;二是合并使用改善病情药,通过调整全身气血阴阳的盛衰,既能改善临床症状,使联合用药能充分发挥药效作用,又能根据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副作用进行辨证治疗。 4.能调节患者免疫功能 现代药理研究已经证明,中医药治疗疗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硬化症、骨性关节炎时,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和进程。 5、结合实验研究成果灵活用药,使治疗更有针对性 近二三十年来,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很快,在调节免疫功能,抑制免疫、提高免疫方面;在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方面;在抗过敏、抗变态反应方面;在抗关节炎、消炎止痛方面;升高血液细胞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6.中医康复手段多样,注重养治结合

【中医怎么治疗关节炎】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怎么治疗关节炎】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炎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并不陌生。关节炎一旦发作起来,可真难受。要如何治疗关节炎呢?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医怎么治疗关节炎。 中医治疗关节炎的方法 1.二藤舒筋饮:选用鸡血藤、石楠各10克,加水煎取300毫升,再加入10克红糖和适量香精,一日3次,每次取饮100毫升。 2.木瓜苡仁羹:选取苡仁30克,木瓜15克,切成细丝,再加入适量的水,煮到熟烂,然后加入藕粉和糖桂花少许,趁热的时候食用。

3.蹄筋汤:选用牛筋和猪蹄筋各50克,热油加入,直到发松后,加水放入杜仲,续断各15克,煮烂,去渣,再加入黄酒和盐少许,即可食用。 4.桑枝鸡:乌骨鸡或其他母鸡1只,洗杀干净后,去掉内脏,加入黄酒跟生妾,再加入桑枝60克,切成小段,最后加水煮到鸡烂,放入盐少许食用。 治疗关节炎中医的偏方 治风湿方 取红辣椒30个,老姜100克(切碎或打细),胡椒90粒,花椒20粒,用白酒浸泡(浸泡时间:腊月一个月,七八月份十天,其他时间二十天)。用布条蘸药酒擦患处,每次只能擦一个部位,一般只需2-3天,严重的7-8天会有所缓解。涂抹后患处会发热,只能用手轻拍退热,决不能用手抓、抠。此方主治风湿麻木、关节炎、凉痛;对肩周炎、类风湿、骨质增生者禁用。 三白皂剌熏剂

制用法:鲜三白草1000克鲜皂角刺250克 组方:用沙锅置火炉上,纳上药,加水适量,煮沸后即直接熏蒸局部,或用多层纱布覆盖以助熏蒸。治疗时炉火保持适度。1日熏蒸2次,每次3060分钟。如疼痛剧烈,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 地黄当归金甲汤 制用法:干地黄95克当归3克白金条(即人角枫)须根5克刺三甲5克 组方:将上药切成薄片,加水8001000毫升,煮约1小时,2次温服,隔日1剂。 类风湿康复汤

名中医治风湿性心脏病五个秘方

名中医治风湿性心脏病五个秘方 治风湿性心脏病秘方( 5 首) 27.1 银翘白虎汤 【来源】朱良春,《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连翘20 克,金银花、防己、木瓜、知母、粳米各25 克,生石膏100 克,甘草1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功用】清热解毒,祛风胜湿。 【方解】本方所治疗乃属风湿病邪侵犯心脏引起急性变态反应非瓣膜受损阶段。方用 辛凉清热的金银花、连翘;祛风湿的防己;舒筋通络的木瓜和专清气分大热的白虎汤组合 成方,因而用之多收良效。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加减】湿重加苍术25 克,苡米40 克,厚朴10 克;热重加栀子,黄柏各15 克,黄连5克;心前区闷痛加全瓜蒌25 克,远志15 克,柏子仁25 克。 【疗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12 例,全部治愈。治疗时必须坚持服药6~8 周。 27.2 通脉饮 【来源】朱锡祺,《辽宁中医杂志》(2)1984 年 【组成】桂枝6 ~12 克,赤芍9 克,桃仁12 克,川芎6 克,益母草30 克,红花6 ~9 克,

丹参、麦冬各15 克,黄芪15 ~30 克,甘草6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功用】益气活血通脉。【方解】风心瓣膜病或慢性心衰,其主要病机都系循环障碍,脏器郁血。故治疗原则 及组方配伍、都围绕活血化瘀、益气通脉两个方面,所以方中用大队活血化瘀药,其中桂枝是活血通脉之要药。历来都以舌红及血证为用桂枝之禁忌。但朱氏则认为:舌红只要舌上有津,而又具桂枝适应证者,照样可用。至于血证禁用桂枝,亦非一概而论。如风心肺郁血而致咳血者,用桂枝非但无害而且有益。因此症“心功能障碍”是本,肺郁血是“标”,咳血及标中之标,故用桂枝改善循环障碍,能减轻郁血而起到止血作用。当然,血热妄行之血证则禁。否则真有“桂枝下咽,阳盛立毙”之虑。单用活血药不行,必须配合益气。补气用黄芪,因其作用过于党参,而且善补胸中大气。大气壮旺,则气滞者行,血瘀者通,痰浊者化,此即“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之谓。今之黄芪、枝细力薄,用量常需至15 ~30 克,其功始显。配甘草补气和中;桂枝配赤芍、桃仁、川芎、益母草、红花、丹参活血化瘀;麦冬滋阴强心。诸药配伍成方,共奏活血化瘀,益气通脉之功。 【主治】胸闷气急,心悸咳嗽,颧红唇绀,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弦带涩。证属虚实 相杂,血气瘀滞。主要用于风心瓣膜病变及慢性心衰者。 【加减】①伴有肺部感染加鱼腥草30 克,开金锁、山海螺各15 克。三药合用,有广谱抗菌作用,药力较强;②并发心衰,出现肺水肿征象,选加附子9 ~15 克,万年青根 15 ~ 30 克,葶苈子12 克,泽泻15 克,槟榔9~12 克等。附子、万年青根有强心利尿作用。附子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分析研究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分析研究 介绍近几年来国内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方向及临床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从病因病机、中药治疗、中医针灸治疗、外治、穴位注射等角度进行论述。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可靠,目前临床诊疗手段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标签: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疗法;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很多研究认为:类风湿关节炎为多种因素诱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可侵犯多关节,常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多呈对称性,以肿、僵、关节变形为主。病理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导致关节结构破坏,功能丧失,病变非局限于关节组织,其他系统损害也较常见,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称为“痹”。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是其发病内因,久痹不愈,气血运行不畅,病及脏腑,内舍其合,肝肾亏虚,痰瘀互结,病位在筋骨,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疼痛为主要表现。《金匮要战略》中有“风湿相搏,骨节烦痛,挚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早在《内经痹论篇》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内舍于其合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风寒湿只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诸病源侯论风湿痹侯》中亦有“由气血虚,则受风寒湿而成此病。久不差,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全身体手足不随。” 2 辨证治疗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法众多,包括中药疗法、针灸并用以及各种外治法等,临床观察到均有一定的疗效。 2.1中药疗法 2.1.1分型治疗李俊巧等[1]根据临床体会,将类风湿关节炎分成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型、毒热痹型、痰瘀型、肝肾亏虚五型。分别施以温阳祛寒,止痛除湿,除痹,方用乌头汤合四妙汤加减;清热祛湿,祛风通络,方用白虎汤和桂枝汤加减;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活血通络,化瘀祛痰,方用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滋补肝肾,活血通络止痛,方用五味子合桑寄生肾气汤加减。

中医是怎样解释风湿病

中医是怎样解释风湿病 *导读:风湿的发病机理与其他疾病一样,主要是"正"、"邪"之间的斗争,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最根本的机理。…… 风湿的发病机理与其他疾病一样,主要是"正"、"邪"之间的斗争,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最根本的机理。 1.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在的发病机理中,一般说正气不足是发病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当正气不足之时,外来风寒湿热之邪才可乘虚侵袭肢体关节肌肉,使经脉闭阻不通,而发痹病。对此,前贤早有认识。如《灵枢·百病始生》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元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大经空虚,发为肌痹" ( 素问·凄论)。汉·张仲景在《金医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中谈"历节病"病机时曰"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宋·严用和《济生方·痹》进一步明确指出"皆因体虚,膝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王绪辉在"风关痛实验动物模型"中观察到,"应用健康家兔作对比实验表明,去除兔毛造成的局部卫外能力下降后,给以风寒湿刺激则可造成痹证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正气虚"在的发病机理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

(1)营卫不和: 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育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这里"逆其气",即指破坏了其正常的运行规律和功能,也即营卫和。营卫不和,必然牍理疏松,藩篱不固,卫气失去其正常的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能力,邪侵入而发痹病。《伤寒论》曰"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营卫不将,三焦元所仰,身体痹不仁。"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不仁候》曰"风不仁者,由气虚,卫气实,风寒人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 (2)气血亏虚: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曰"少阴脉浮而弱,弱则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明·方隅《医林绳墨》曰"大率痹由气血虚弱,荣卫不能和通,致三气乘于朦理之间……"明·张景岳《景岳全书·风痹》也曰"风痹之证,大抵因虚者多,因寒者多。惟血气不充,故风寒得以人之……此痛痹之大端也"。清·吴谦等《医宗金鉴·痹病总括》提出"痹虚气并曰"痹虚谓气虚之人病诸痹也。"另外古今对妇人产后身疼的病理描述,元不强调气血亏虚。这是因为,气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基础,气血亏虚,必致"气主照之","血主濡之"的功能不足。机体失于气血濡养,则抗、防御、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