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

合集下载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精)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精)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从回答“人生何以可能”的角度划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有两类:提倡宗教人生观的神学形而上学和提倡科学人生观的理性形而上学。

神学形而上学以上帝的存在为中心神秘地展开。

经院哲学家千方百计地论证上帝的存在。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最为著名。

他断言,上帝观念本身隐含着上帝的绝对存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观念,即使说“上帝不存在”的人也不例外。

上帝观念的意思是“绝对完善者”。

既然上帝绝对完善,那他就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心中。

因为上帝若仅在心中,我们就可能在现实中找到比它更完善的存在物。

安瑟伦的结论如下:上帝不仅存在于人的心中,而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其实,这种论证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神学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证明”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同语反复,它至多只能证明论证者本人“自我意识”的存在,绝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

因为在这种证明的前提中已经包含了所要证明的结论。

然而,经院哲学家一厢情愿地认为“本体论证明”是牢不可破的,并且从上帝这种绝对存在中推出具有偶然性的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带有“原罪性”,因此基督教要求人们赎罪,在祈祷和忏悔中度过一生。

经院哲学家把信仰上帝看成人生的首义,宣布只有上帝在生活各个领域君临之后,人们才能在动荡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安宁之所。

由此可见,神学形而上学是宗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若要否定宗教人生观,首先就必须动摇神学形而上学。

尼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展开对神学形而上学的批判。

尼采指出,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这种东西,所谓上帝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假设、想象的存在,根源于人类理智的失误和对自然现象的错误解释。

所以,上帝是同实在没有任何干系的“虚无”。

有人寻找使他能蔑视人们的原则,便发明另一个世界以诋毁和诽谤此岸世界,然而实际上他在任何时候只能达到虚无,于是就把‘虚无’当作上帝建立起来”。

〔1〕神学家为了私利,把社撰出来的观念充当一般的价值尺度,人为地规定上帝是决定人的存在的命运因素。

西方哲学中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探讨

西方哲学中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探讨

西方哲学中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探讨西方哲学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探讨自古以来一直是哲学领域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自古希腊哲学家开始就开始思考人类自我意识的本质和存在意义,这一探讨一直延续至今,包括康德、黑格尔、尼采等众多西方哲学家。

在古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人类自我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柏拉图认为人类自我意识是由灵魂所决定的,而不同的人类自我意识体现出不同的道德和智慧。

亚里士多德则从人类的自我认识出发,提出了他的“形而上学”,认为人类自我意识的本质在于追求“目的论”,即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在近代哲学中,康德对人类自我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提出了“纯粹理性批判”,认为人类自我意识是由理性所决定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类自我意识与经验之间的关系。

康德强调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自由性和创造性,认为人类能够通过自我意识来决定自己的道德和行为。

黑格尔对人类自我意识进行了更为系统和综合的探讨。

他提出了“辩证法”,认为人类自我意识是通过“自我认识”的过程来实现的,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黑格尔认为人类自我意识的本质包括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思考和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人类的自我意识。

尼采在西方哲学中对人类自我意识进行了颠覆性的探讨。

他提出了“超人”和“意志之力”的概念,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和力量来超越自己和现实世界,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超脱和超越。

尼采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塑造的重要性,激励人们去探索自我意识的深层次内涵和可能性。

综上所述,西方哲学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探讨涵盖了古希腊至近代的众多哲学家和思想流派。

通过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主体性和意识形态,同时也可以为人类的道德和行为提供更为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西方哲学在探讨人类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不断启迪着人们对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和深刻影响,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尼采论语言形而上学

尼采论语言形而上学

尼采论语言形而上学
周国平
【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1)002
【摘要】尼采是第一个对欧洲传统形而上学展开全面批判的哲学家.在批判中,他步步深挖形而上学的根源,揭露了语言对于传统哲学思维的支配力量和语言在欧洲形而上学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传统形而上学是用逻辑虚构出来的道德化本体,而逻辑又是语法造就的,其最典型的表现是主谓结构造就了因果范畴.因此,传统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对主语的信仰,是一种语言形而上学.他进而提出一个假说:语言预先决定了哲学的发展,哲学家所属的语言谱系或类型预先决定了他的世界观类型.他把语言问题作为一个重大哲学问题提了出来,预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总页数】8页(P23-30)
【作者】周国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007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47
【相关文献】
1.海德格尔《尼采》中对“尼采的形而上学基本立场”的阐释 [J], 闫丽婷
2.尼采形而上学思想中的人化和非人化的矛盾--以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释为线索[J], 章林
3.尼采: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论尼采与形而上学 [J], 庄忠正
4.《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论尼采晚期美学思想中的反形而上学维度》简介 [J],
5.尼采论语言形而上学 [J], 周国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的信仰——尼采的科学观

科学的信仰——尼采的科学观

科学的信仰——尼采的科学观摘要:尼采认为,哲学是科学的前提和价值基础,哲学应考虑科学的发展并确定价值目标。

科学“规律”是人类权益的建构而已。

在权力意志的尺度下,没有一切真理,只有某种真理。

今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对哲学的理解又何去何从。

关键词:科学;尼采;哲学尼采是19世纪下半叶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也是20世纪以来被人们引述最多、而又理解最少的西方哲学家之一。

每个人都可以在尼采的学说中发现了他们需要的东西,所以尼采也就被染抹上了各色各样的油彩,同时也为别人认识尼采增添了一层人为的障碍。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最早把尼采当做心理分析的先躯;此后德国和法国的存在主义者,又都把尼采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开山祖;法西斯头子希特勒更是把尼采奉为种族主义、极权主义的鼻祖.直至今日,绝大多数中国读者所熟悉的,正是如此面目不一的尼采。

[1]一、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尼采使用“科学”一词来自德语的语境,用“科学”一词泛指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态度。

那么,尼采对于科学的态度又是如何呢?首先,尼采颠覆了现代西方科学的信念基础。

尼采对此的无所不疑的怀疑论被称为“反基础论”。

[2]一切的哲学的建立都必须依赖于一些被认为“不证自明”的理念,这些也正是哲学建立的核心理念。

尼采认为,正是“形而上学”借此偷偷蒙混进来。

如果说我们认为科学对世界的解释管用的话,那么我们必须接受与我们知觉相分离的物理世界的真实存在,尽管我们正经历着这个世界,却也难以证明。

此外,还有因果关系,我们必须接受它是单向的,我们都认为凡事必有因,我们没有经历无因之果,也没有经历结果在原因之前,但并不能担保这样的事件就是不可能的。

尼采坚称,现代西方的信念系统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一系列的形而上学的假设之上。

此外,他对逻辑和也充满怀疑,逻辑并不反映世界,也不会保证提供的都是真理,更糟糕的是,隐藏在逻辑背后的是无数的各式的形而上学之假设。

逻辑是应该只是我们重新安排虚构物的方法,换言说,是我们生存的一个很有用的工具,仅此而已。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对比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对比

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对比1. 引言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是两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哲学传统。

尽管它们都致力于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本质,却以不同的途径和观点来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对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进行对比,探讨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 西方哲学西方哲学源自古希腊,以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为基础。

它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如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

西方哲学的代表性思想家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和尼采等。

2.1 形而上学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研究超越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实在。

柏拉图认为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唯有理念是真实、永恒且完美的存在。

而亚里士多德则通过观察自然界提出了具体存在的四因素理论,并强调了物质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2.2 伦理学西方哲学中的伦理学探讨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

康德提出了“人类普遍性”的道德原则,认为人应该根据普适原则行事,而不受个体欲望和外部条件的左右。

尼采则强调个体超越传统道德规范,追求个人意志和权力。

2.3 政治哲学西方哲学中的政治哲学关注社会组织和权力分配。

柏拉图提出了由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家模型,强调了才德兼备的领导者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洛克则主张个人拥有自然权利,并提出了社会契约论。

3. 东方哲学东方哲学以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地区为代表,强调阴阳平衡、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等思想。

它通过内省、观察自然以及修炼心灵来探索世界及生命的意义。

东方哲学的代表性思想家有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和玄奘等。

3.1 道家哲学道家哲学追求“道”的境界,认为万物皆由道生,道是宇宙万象之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即指认识世界不能局限于言语和概念,需要通过内省和心灵修炼才能感知到真实的本质。

3.2 儒家哲学儒家哲学重视人际关系、仁义礼智等伦理观念,提倡以德治国。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教育培养人才并推崇礼仪。

3.3 佛教哲学佛教哲学追求净化心灵和解脱生死轮回。

尼采哲学思想浅析

尼采哲学思想浅析

尼采哲学思想浅析尼采哲学思想浅析浅析尼采的悲剧哲学及其对西方传统人生观的超越【摘要】文章梳理了西方两种典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之相对比,主要阐述尼采悲剧哲学的思想以及相对的人生观的超越之处,提倡尼采悲剧哲学中直面现实人生、审美生存的思想。

【关键词】形而上学;尼采;悲剧哲学;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哲学一开始就关注世界问题,进而关涉人生问题。

古希腊哲学的诞生标志着理性的觉醒,经过两千年的过度发展,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西方文明引向了彻底的虚无主义。

此时尼采一反传统理性主义,把目光投向古希腊悲剧艺术,提出酒神精神学说,创立了悲剧哲学来慰藉生命。

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的人生观及其困惑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发展的历史即是构建了二元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历史;理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贬黜现实生命的过程。

(一)柏拉图式形而上学世界观与乐观主义人生观的缘起泰勒斯的发问“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种下了形而上学的种子。

早期希腊哲学家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水”、“无定者”、“气”、“火”、“四根”、“原子”等,但它们作为本原尚不是精神性的、超验的、超自然存在。

只有当本原被解释为一种根基性存在,作为万物产生的原因、原则时,才潜在的含有二元性质(产生者即始基、本原与被产生者即万物、现象)的倾向。

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把世界彻底地划分成存在与非存在两个断裂、对立的世界。

“存在”的世界是完满自足的、永恒不变的、不生不灭、连续不断的一;“不存在者”是偶然的、虚假的、转瞬即逝、不真实的。

只有对存在的思想把握才是真理,而对不存在这生灭变化的现象世界的感官知觉只是意见,与之相对的是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

“存在即思维”,存在与思维的一致性假设被默认为形而上学的前提,并为以后的唯理论打下了基础。

到此为止,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那便是:一个集能动性、创造性、永恒在场性、无限性、圆满性、必然规律性于一体的真实世界和一个集被动性、流变性、有限性、多样性、偶然性于一体的现象世界。

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形而上学思想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且复杂的概念。

它源自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形而上学一词本身就暗示了其研究的对象,即超越经验世界的本质和存在。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思想主要涉及对现象世界背后的实体、本质和意义的探讨。

形而上学追问的问题包括:存在是什么?事物的实质是什么?世界的结构是怎样的?形而上学不仅关注物质世界,还观察到了超越物质世界的领域,比如心灵、价值、意义等。

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被认为是形而上学思想的奠基人。

他提出了“理念”的概念,认为真实的本质存在于理念中,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柏拉图认为,物质是虚幻的,而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这种观念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哲学家如尼采、黑格尔等都在柏拉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

另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他对形而上学的贡献在于对实体和存在的详细研究。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四种因果关系:材料原因、形式原因、动力原因和目的原因,从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学系统。

他认为,存在并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最直接的实在。

近代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看法各不相同。

笛卡尔将形而上学置于神学之上,认为通过怀疑一切可以找到存在的绝对真理。

康德强调了形而上学的有限性,他主张通过批判性哲学来确定人类认知的范畴和限度。

黑格尔则试图将形而上学与历史哲学结合起来,将存在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通过对存在、实体、本质等问题的探讨,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形而上学使我们能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思考世界的本质和意义,探求真理的根源。

形而上学的研究不断推动哲学领域的发展,也激发了人类思想的无穷创造力。

形而上学的概念

形而上学的概念

形而上学英语 metaphysics 或拉丁语metaphysica一词源自希腊语:μετά(metá),意思是之后或之上,而φυσικά(physiká)在希腊语原意是“自然,自然的产物”,两个字根组合起来metaphysica的意思就是“在自然之后”。

metaphysica的出现其实由于在他的作品集中,把他对逻辑、含义和原因等抽象知识的讨论编排在他讨论物理学的书册《》(Physiká)之后,并给这些讨论一个标签:“在自然学之后”(τὰμετὰτὰφυσικὰβιβλία,拉丁语ta meta ta physika biblia,意即在《自然学》之后的书册)。

而这个用语被拉丁语注解家错误地理解为“超越于自然学的科学”。

而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讨论的问题成为了形而上学的很多基本问题。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为日本人(明治时期)由metaphysic翻译而来。

形而上学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形而上学的定义形而上学是指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透过感知所得到答案的问题。

形而上学是指哲学的基本法则。

形而上学关注理论哲学的核心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如所有真实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形而上学被尼采称之为“柏拉图主义”。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

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的奠基;第二部分是,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以树枝来比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尼采的学说在东西方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

大多数学者认为尼采是一位反传统的思想家,而反形而上学则是他反传统的最基本方面。

但20世纪西方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却认为,尼采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人物,从柏拉图到尼采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形而上学史。

尼采究竟是否摆脱西方形而上学,这不是一个可用肯定命题或否定命题简单地予以解决的问题。

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热点之一,它既表现了哲学家们对哲学的对象、性质、功能、作用等问题的不同看法,也表现了人们对哲学的前途和命运的关注。

依笔者之见,尼采确实反对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另一方面他又在制造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实际上任何一种学说,就其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而言,都必须包含着形而上学的追求。

本文试图就此作一探讨。

一尼采始终以“叛逆者”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自称“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弟子”,“宁作萨提尔,也不想当圣徒。

”〔1〕他的哲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浓厚的诗味,他的主张、论断、观点没有严格的逻辑论证,常常是一些寓言、格言、隐喻,象泉水一样喷涌,象瀑布那样倾泻。

他也不象以往哲学家那样去构造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建构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大全,而是要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的形而上学。

尼采对形而上学传统的否定首先表现在他反对西方哲学。

自古以来就致力于探究的宇宙万物的终极原因,最高本质、能理解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的绝对原则(终极真理)。

因为这种追求必然导致神、上帝的观念,两者相连相通,并经过长期发展,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西方文明的传统。

同时,这些观念也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础和最基本概念。

尼采则毫不留情地要摧毁西方形而上学的这个根基。

他说:最终实体、最高本质、上帝等等都不过是虚构的概念,而不是实在的。

“‘上帝’、‘灵魂不死’“‘拯救’、‘彼岸’,这些东西都属于概念,我可没有为它们浪费过时间。

”〔2〕尼采确信,真正实在的东西、世界的真相不是静止的实体,而是不确定的活动、过程、冲动,即一种永恒的无确定性可循的流变,而且,这种流变是周而复始的,呈循环往复状态,是永恒的重现。

流变和永恒重现(循回)是尼采哲学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尼采指出“你们知道‘世界’在我看来是什么吗?……世界就是:一种巨大无匹的力量,无始无终;一种常住不变的力量,永不变大变小,永不消耗,只是流转易形,而总量不变,……它被‘虚无’所围住,以此为自己的界限,不是任何含糊的东西,不是任何浪费性的东西,不是无限扩张的东西,而是作为一定的力被放在一定的空间中,但并非放在‘空空如也地’存在于某处的空间中,毋宁说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或各种力量浪潮的会演,亦多亦一,此起彼伏,象自身吞吐翻腾的海洋,永远在流转易形,永远圆húi@①流,以千万年为期的húi@①流,以各种形态朝汐相间,从最简单的涌向最复杂的,从最静的、最硬的、最冷的涌向炽热的、最野的、最自相矛盾的,然后再从盈返回简单,从矛盾的纠缠回到和谐的快乐,在这种万化如一、千古不移的状态中自我肯定、自我祝福,作为必然永恒回归的东西,是一种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疲劳的交易——:这就是我所说的永恒的自我创造、自我毁灭的狄俄尼索斯(酒神)的世界,这个双重销魂的世界,它就是我的无目的的‘超出善恶的世界’。

”〔3〕“一切过去,一切还来;永远转着存在的轮子。

一切凋谢,一切重化,永远流着存在的年光。

”“一切事物永远重还,我们也在其内,而且我们永始便已存在,并一切事物。

”〔4〕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也提出过流变的宇宙观,后来斯多亚派把它改造成循回流变说。

尼采显然受此影响,但他的流变说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尼采的流变与权力意志连在一起,因为贯穿于宇宙万物的权力意志在流变中展现出来,流变是权力意志的流变,流变的世界也就是权力意志的世界。

其次,尼采的流变是人、与自我相连的,流变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创造”“自我毁灭”的过程,因而流变的世界实际上也就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世界,是人生的世界。

尼采就是要人从致力于向外部世界寻求永恒的本体、本质,转向人自身内心世界,转向人自身的创造和奋斗。

许多学者认为尼采把权力意志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本质,笔者对此持有异议。

尼采的确讲过:“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你们自身也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5〕但他所谓的权力意志是与生命不可分的,“凡有生命之外,那里便也有意志。

”〔6〕而生命和意志是肉体存在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是与肉体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的,决不是脱离肉体的另一种实体性存在。

生命意志力是自然赋予肉体的,属于本能。

依笔者之见,尼采的权力意志并不是万物的本原,也不是存在之为存在的终极原因或最高本质。

它既不同于柏拉图式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的形式”或“第一推动者”,也不同于笛卡儿的“上帝”贝克莱的“感觉的复合”莱布尼兹的“单子”、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甚至也不同于叔本华的世界之为意志。

这种权力意志既非物质实体,也非精神实体,而是一种生命力、创造力,这种意志、生命和创造是与有血有肉的有机体人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世界是权力意志的论断涉及尼采对于人生和世界及两者关系的一些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独特的看法,本文将在下面论述。

但必须指出,尼采的权力意志说本身确实仍然有形而上学的含义,因为权力意志也是一种不可感知、不可捉摸的不确定的东西,因而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概念。

也可以这样说,尼采摆脱了西方传统的实体的静态的形而上学,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流变的动态的形而上学。

总之,否定确定性的概念,把宇宙万物的真相看成一种没有确实性规律可循的、变动不居的过程,这是当代西方反传统思潮的一个基本观念,尼采正是这种观念的肇始者之一。

海德格尔虽然反对尼采的权力意志说,但还是接受了这种流变、动态的思路、强调以流变、时间作为哲学探索的视域,人之为人、世界之为世界、真理之为真理,都是在流变的意识中显现出来的,而意识还是离不开此地的人,意识总是人的意识。

就此而言,海德格尔也并没有摆脱他所批评的尼采的形而上学。

二尼采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否定也表现在他反对二重世界和对超感觉的“真实世界”以及主张人立足于大地、面对现实、不断地创造世界上。

如上所述,尼采强调世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重现的生成流变之中,世界充满了矛盾、对立、争斗、痛苦、死亡、虚假、变幻等等。

但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家们把这样一个现实的世界看作不真实的,竭力要追求一个无矛盾的永恒的完美的真实的世界,他们使用不同的名称、概念来描述和论证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本质的世界、实在的世界、理念的世界、超感觉的世界,等等。

尼采力图从心理学上揭示哲学家们构造这种形而上学的“真实世界”的原因。

他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不喜欢表面的东西,不喜欢生成变化,因为变化摧毁了固定性、摧毁了他们所信奉的木乃伊式的无生命力的本质。

哲学家们不喜欢痛苦、死亡、肉体和感官,因为痛苦和死亡令人悲伤、恐惧,肉体会衰老腐烂,而且是欲望、诱惑、罪恶的深渊,感官则会欺骗人,造成错觉和幻想。

哲学家们怨恨现实世界的矛盾、众多、对立、偶然,因为矛盾破坏了同一性,众多和对立违背了整体统一性和宇宙的和谐秩序,偶然性破坏了规律和严格必然性。

所以,“哲学家们对表面、变更、痛楚、死亡、肉体、感官、命运、束缚和一切无目的的东西都有成见。

”〔7〕对现实世界的怨恨和敌视的心理迫使哲学家们朝向形而上的世界“超越”:从现象世界到理型世界,从世俗之城到上帝之城。

“世界一下子分裂为二了,一个‘真实的’,一个‘表面的’。

”“表面”世界虚假性的“原因恰恰在组成世界实在性的这些特性,也就是变易、生成、众多、对立、矛盾、战争等等。

”〔8〕与此相反,“真实世界”则是不能自相矛盾、不可调换、不可变易、无始无终的,对真理的寻求成了对这样一个“真实世界”的寻求:“一个不自相矛盾的世界,不欺人的世界,不变化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即一个没有苦难的世界。

因为矛盾、迷惑、变幻乃是痛苦的原因。

”〔9〕“‘真实的世界’应该是善的世界——为什么?虚假、变幻、矛盾、斗争被斥为不道德,因为要求进入一个没有这一切现象的世界;构想出一个先验的世界,以便给予‘道德自由’一席之地(在康德那里)”。

〔10〕尼采坚决反对以往哲学家们的上述传统观点,指出所谓‘真实世界’实际上是哲学家们的理性的虚构。

他说“人将其追求真理的欲求与确定的目标投射为存在的世界,形而上的世界,‘自在之物’、现有的世界。

人作为创造者的需求使得他在自己劳作的世界中,虚构并且预期了另一个世界。

这种‘预期’(对真理的‘信仰’)是人的支柱。

”〔11〕“哲学家虚构了一个理性世界……——这就是真实世界的来源,”“宗教家杜撰了一个‘神性’世界——这是‘非自然的化的、反自然的’世界的源出,”“道德家虚构了一个“自由的’世界——这是‘善良的、完美的、正义的、神圣的’世界的源出”。

这三大源的共同点是:“心理学的失误,心理学的混淆。

”尼采强调,这三者所虚构的另一个“真实的”世界是“非存在、非生命、非生命意愿的象征”。

是人的“厌世的本能,而非生命本能”所创造的。

正是由于传统的哲学、宗教、道德虚构了另一个世界,把人们引向另一个在现世之彼岸的世界,所以尼采称它们为“颓废的象征”〔12〕与上述传统的形而上学观点相反,尼采强调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它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活生生的现实世界。

为此,他断然否定传统哲学和基督教要人们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的“真正的世界”即彼岸世界,他要人们忠实于我们生活于其上的大地(土地),立足于大地,毫不动摇。

“我双足稳立于此土地上”,“我与你们立誓,兄弟们,对于土地守忠实,不相信那班向你们说起超地球底希望的人们!”他告诫人们:“对于土地不敬在现在是最可怕的事啊”。

〔13〕人首先立足于大地(土地)的有生命有意志的血肉躯体,这是尼采要人们深信不疑的,也是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另一方面,尼采又强调人创造世界。

他认为万事本身是永恒的、无意义无价值的、超乎善恶之上的,因为“世界空无意义”,“万事万物皆在永远的渊源上受洗礼,超乎善与恶之外;善与恶,皆是浮光掠影,漫热烦恼,飘游的云。

”〔14〕正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意志的人赋予万物以意义和价值。

因此,有意义有价值的世界是由有生命有意志的血肉躯体——人所创造的。

世界是权力意志,就因为人是权力意志,因为“创造了这个有价值的世界的是我们!”〔15〕“在今日世界上有价值的事物,论其本质并非自在地有价值——本质总是没有价值的——却是一度被赋予和赠予价值的,而我们就是这赋予者和赠予者!是我们首先创造了这世界,和人有些关系的世界!”〔16〕尼采认为,人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世界又是为了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为“人民之推许价值,是为了保存自己——创造事物之意义,一种于人类的意义,因此他自称曰‘人’,那便是:估定价值者。

”〔17〕因为“这创造的、愿望的、评价的自我,一切事物的价值与度量”〔18〕“让世界‘人化’,即这个世界日益使人感到自己是地球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