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明天的太阳_鲁迅的儿童观和教育思想

托起明天的太阳_鲁迅的儿童观和教育思想
托起明天的太阳_鲁迅的儿童观和教育思想

2010年第

期安徽文学

3

一、对传统教育观的颠覆与批判

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在儒家文化几千年影响下已在国人思想中根深蒂固,形成了一套封建社会制度下的文化教育体系和儿童观,所有这一切都制约着儿童教育,摧残着他们身心。这些在鲁迅的作品中都给与了深刻的批判。以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为例,在《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等文章中均有关于儿童教育方面的论述。儿童解放是人的解放的一部分。早在“五四”前期,鲁迅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在《<二十四孝图>》的开头鲁迅写到“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出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着最恶的心,应该坠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者,妨碍白话者。”为什么呢?因为从“五四”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以来,供给孩子们的书籍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碍它,要使孩子们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鲁迅说,这种人的危害,比蒸吃小孩的麻胡子还要厉害,因为麻胡子吃小孩毕竟有限,而“妨碍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的都死在他肚子里。”鲁迅还会以他和他的小学同学因为专读

“人之初性本善”读的要枯燥而死了,多么渴望看看那些有图画的书啊,但是,只要是略有图画的本子都要被老师呵斥,乃至于打手心。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淳朴,善良,但却愚昧,粗俗而守旧。她可以说是鲁迅的第一任家庭教师,但她对幼年鲁迅的教育却非常陈旧,长妈妈给鲁迅买来了最为心爱的宝书——

—有画儿的“三哼经”,使鲁迅对她产生新的敬意,然而这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劣的本子,不仅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由此可见当时儿童读物的匮乏。鲁迅还曾收到另一位长辈的礼物:《二十四孝图》。他说:“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

”但是鲁迅紧接着就表现出了他的失望。因为这原来只是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其中所诉的二十四位孝子

的故事其实有很多都是违背常理不足为训,鲁迅尤其不解

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甚至于对书中所说的事发生反感。前者画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为了讨父母开心,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手持拨浪鼓佯作婴孩状逗父母开心,鲁迅认为这是将肉麻当做有趣,违背了孩子纯真的天性。至于

“郭巨埋儿”则说的是郭巨家贫,为了供养母亲,要将儿子活埋的故事,这可以说是伤天害理的行为,恰如鲁迅

所言是“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武猖会》写少年鲁迅兴

高采烈,将往东关去看赛会。然而恰恰是这个时候,父亲却要他去背

《鉴略》,并且背不出就不许去看会,虽然鲁迅最终背出了,大家都为他高兴,他自己的兴致反而没有了,文末写到:“我至今一想起来,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个时

候叫我来背书。”封建家长威严,封建家庭教育可怕,由此可见一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出了童年鲁迅从乐园到苦海的心灵感受,他在文中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把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 ,我的蟋蟀们!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三味书屋是乏味的,压抑的,终日是读书,习字,对课,连发问都不许,试想这怎么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在这些作品中,鲁迅以其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旧时儿童教育的变态,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对父权思想批判

鲁迅的反封建教育思想一方面体现在对旧的儿童观的变态给予批判,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传统的父权思想的无情揭露,某些思想直到今天看来仍让人为之振奋,不禁为其超越时代的深刻的思想锋芒感到惊叹。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写于1919年10月,可以说是《狂人日记》中的“救救孩子”的呼喊的补充,他批判了封建伦常和恩威思想,引发出父子关系及家庭教育问题的新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首先就提出“父与子,无恩”。他认为父辈对幼者的抚养和教育是一种责任与义务,他指出,父

母生出儿女和抚育子女只是生命的延续,是自然界的安排。

托起明天的太阳———鲁迅的儿童观和教育思想

◎高韩

(安徽大学中文系

安徽·合肥

230039

)摘要鲁迅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是重要的儿童教育家。他十分关注儿童教育,关心国家未来。他在五四前夕发表的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通过外狂内醒的狂人抨击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喊出了“救救孩子”的时代最强音。鲁迅站在人类本位的高度认为父子关系是一种自然的伦理关系,是平等的。父母对子女负有不可

推卸的责任。在教育儿童方面,

他也有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关键词鲁迅儿童观教育思想文章编号1671-0703(2010)03-187-02

187

2010年第

安徽文学

3因此,父母对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如果认为“幼者的全部,理应作为长者的牺牲”,那么社会进步就要停顿,人类进步就要灭亡。他还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幼本位”的主张,即,要把孩子放在“本位”,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从孩子出发。他首先批判了传统伦理体系中的那种认为父亲对孩子有“恩”的思想,提出对孩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应该是出于“爱”。因为改“恩”为“爱”,所以父母与子女可以是平等的,父母应该不图回报,而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来养育子女。并且因为

是出于爱,长辈甚至可以做出牺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但是笔者认为这与鲁迅提出的父母与子女可以是平等的观点似乎有些矛盾,平等意味着相互付出,长辈也应该从子女那里得到回报。这一观点应该说是偏激了一些,但无论如何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全新的教育观念———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从孩子出发。这样的观念对20世纪初的中国来说,不啻于一声惊雷!

鲁迅以其大无畏精神掀开这层厚重的面纱,唤醒被掩

盖的人的本性———在自然属性范畴内,人与动物乃至一切生物是一样的,都对生命有着基本要求:“要保存生命,要延

续这生命,要发展这生命”

。把人从与生物的本能共性中抽出来单独叙述是因为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在两千年的儒家浸淫与发酵下,早已扭曲变形甚至反人性,鲁迅一针见血的把种种早已看做天经地义的伦常之事击破,指出其荒诞不经,畸形变态的本质,鲁迅提出:“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即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

各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可见,鲁迅不仅仅批判揭露伦常的虚伪,而且继喊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后,又喊出了以幼者为本位的思想。虽然这种思想是受

到西方教育家杜威的“儿童本位论”影响呼出的,但在五四风起云涌打破一切的非常时期,自然让听者为之惊颤。

其实鲁迅很早就对中国儿童现状有着清醒认识,如在《灯下漫笔》中,他就犀利的说:“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席,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儿童。”鲁迅深信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宝贵。可见鲁迅一开始就把儿童看做未来的希望,自然万事都应以其为本位。

三、对传统教育方法的批判

鲁迅不仅对封建教育观进行批判,而且对其支配下的教育方法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鲁迅认为旧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的思想,言论,行动乃至表情都加以严格限制。“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畏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即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指出,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不是“禁”,便是“任”。其结果便是“未老先衰,甚至不到二十岁早已老

态可掬。”所以这种教育方法只会使儿童迟钝,只会为统治

者培养未来的奴才,而不是国家民族需要的闯将和战士。“任”就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

蜘蛛一般,立刻毫然能力。”鲁迅深刻指出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将来绝不会成为旧秩序的反抗者,新世纪的建设者。这种违背人性自然发展的做法导致的恶果只能是“人的能力

十分的萎缩,社会的进步也就跟着停顿”,它毁灭了儿童,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毁灭了中国的未来。以作品《风筝》为例,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

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幼年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因此,鲁迅急切的呼吁人们要赶快的觉醒,他怀着深切的愿望向人们发出呼喊,“先从觉醒的人入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负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

们到广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如果说寄望于明天尚是一种孤注一掷般的大悲与期望,那么,

“肩住黑暗的闸门”则无异于舍身饲虎,把自己的最后一腔热忱与能量如火炬般燃烧,照亮青年燃烧自己。鲁迅把民族兴盛的希望寄托在儿童教育与青年成长上,渴望有朝一日

未来的新人打破这黑暗的铁屋子,因为他看到了现实黑夜依然厚重,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毕竟有限,他把彼岸的黄金世界全部押宝时的放在青年人身上,他说:

“这人肉的筵席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四、鲁迅教育思想的启示与现实意义

今天,我国正面临着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改革,鲁迅的先生的一些观点,仍然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鲁迅提出要改革家庭教育必须先要改良社会,鲁迅在这里深刻的认识到教育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整个社会相联系起来的。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必须转变人们的教育观、人才观,必须改革旧的用人方法和用人制度,社会应该尽可能的为教育提供适用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资源,为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基础教育改革中,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到教育改革实践中,一切以提高学生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作为出发点和立脚点,做到立足学生、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如果我们的改革都能做到从学生的利益出发,都能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改革就找到了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乔生.朝花夕拾导读.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2]李晓明.鲁迅散文杂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3]鲁迅.鲁迅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孙郁.鲁迅杂文精选.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188

什么是正确的儿童观

[文件] 5104.doc [科目] 幼儿教育 [标题] 什么是正确的儿童观 [作者] 王坤庆 [内容] 专家学者们认为:21世纪应成为教育的世纪、儿童的世纪。在我国,目前在校大中小学学生和幼儿园、托儿所的儿童,将是21世纪社会各方面的主力军。为了使我国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我们必须运用正确的儿童观作指导去培养和造就下一代。 什么是正确的儿童观呢?综合现代心理学、哲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将对现代儿童观应有的几个基本信念概括如下: 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儿童与成人一样,其人格的价值是等值的。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尊重学生人格的教师,实际上是降低了自己的人格。由此可见,儿童的人格尊严同样必须得到保护和尊重。我们以前习惯于将送子女上学视为是家长、社会的义务,这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儿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也是每个儿童必须享有的权利、必须受到尊重的人格尊严的体现。当然,作为教育者或监护人,在尊重、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起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使每个儿童意识到,他在受到尊重、保护的同时,也肩负着一定的责任,并充满信心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这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必须“让每个儿童抬起头来走路”。 发展儿童的独立个性。什么是个性?简言之,个性就是指一个人的独立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个性的精华是他的主体性和创造才能,社会正是由丰富多采的不同个性构成的整体。就个人的发展而言,养成独立的个性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原动力,是开拓进取品质的心理基础。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没有什么自己的见解,更无创造的欲望,他们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吗?社会正是在每个个体的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过程中得到延续和发展的。 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这场以经济领域的改革为先导的社会变革已波及到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正视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依靠教育并通过教育造就出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实干家。在某种意义上说,培养下一代的竞争意识,是我国教育面向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所要体现的时代精神,也是我们在儿童身上要逐渐养成的新品质。 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判断一个人的发展,既要看他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也要看他享受精神生活的能力,内心世界的丰富程度,他所受的教养及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只有对自身能力和意志品质充满高度自信的人,才有可能具有较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精神动力。儿童内心世界的丰富,还表现在对历史、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陶冶性情,净化灵魂,消除焦虑,激发灵感,使人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从而以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去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可见,儿童的健全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精神世界的培养。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造就“跨世纪一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为了成功地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们必须运用正确的儿童观作指导,从未来着眼去培养下一代,通过新一代国民素质的现代化去成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专题探究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的《朝花夕拾》这本书中记叙了他童年时期的一些美好记忆,这些记忆成为了他在现实的“纷扰”和“芜杂”中寻找一点闲静的突破口。针对本书的阅读,课本提出了进行专题探究。因此,借此机会我们探究一下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知识介绍: 关于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本书中有这么几篇涉及:《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藤野先生》 下面就针对文中的语言片段摘抄几节: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 ——《阿长与山海经》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 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

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在书塾以外,禁令可比较的宽了,但这是说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样。 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 ——《二十四孝图》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五猖会》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

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1、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教师应摆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全身心的为幼儿教育服务,不应该只把教育 当成一项工作,只有当自己完全的热爱这份工作,发现这份工作的乐趣,才能 将正确的心态,正确的观念,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同时,教师要不断的提 高自我修养,自我学习,丰富自己的眼见。才能更好的引导儿童,使幼儿获得 内容更加饱满丰富。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在幼教实践中要以儿童为主体,注重到 儿童个体差异,充分尊重、热爱儿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优组织,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如班级中,总会有个别特别调皮的幼儿,如果一味地批评教育,幼儿不但 不会改正,还会产生厌学心理,觉得老师都不喜欢他,教师首先应仔细观察调 皮儿童的常规生活,观察他的行为习惯,一边纠错指正,同时也要配合鼓励幼儿,相辅相成。同时也要加强家校联系,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从家校两方面 入手纠正。 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对幼儿进行更好的教育,以身作则,培养儿 童健康发展。 2、小班主题环境创设 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接受能力有限,因此要将幼儿园环境创设生活化,使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使幼儿在生活环境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也可将环 境创设接近家庭生活,使幼儿更加容易进入环境。如可以创设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等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境。在理发店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去理发店的经验,在游戏中运用。如,理发店中的顾客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理发师要学会接待,配合顾客的要求。在游戏中,学会交流想法。 墙面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年龄小,缺乏最起码的生活经验,幼儿的认识最初只能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 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因此,墙面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幼儿喜欢明快的色彩对比,造型上选择简洁的表现手法,图画造型可爱最能吸引幼儿。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合作,幼儿能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教育过程。同时,教师也要进入角色,参与活动,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应该做一个参与者,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特点,更好的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学习。

鲁迅教育思想

“解放我们的孩子” ——浅谈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并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我们对于鲁迅先生关于革命思想的作品思想挖掘已经几乎非常到位了,但是对于鲁迅先生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挖掘还不是很到位。其实,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辨,并且内容丰富而具体。在当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儿童的思想教育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忽视,导致了一些现象和问题的频繁出现,比如雇佣童工,忽视儿童生命;虐待儿童,扼杀儿童生命等等一些教育问题。并且,在我国还存在对于儿童自身生命教育的不到位,基本的教育体系、教育模式甚至是思想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可见,我国在儿童生命教育等问题上不但存在制度上的问题,还存在国民根深蒂固意识上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对儿童生命教育的思想以及关于儿童生命教育的文学作品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所以,笔者通过对于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关于儿童生命教育思想的探索和挖掘,旨在为我国对于儿童生命教育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对于鲁迅先生的儿童生命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 然后,结合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儿童生命教育所存在问题,阐述了鲁迅先生的儿童生命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儿童教育思想;鲁迅;教育启示 Abstact Lu Xun, China's greatest writers, thinkers and revolutionaries, and also a great educator. We thought Mr. Lu revolutionary ideas about the excavation work has been almost in place, but for Mr. Lu content Child Education excavation is not in place. In fact, Mr. Lu Xun's works on China's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of speculative depth, and content-rich and specific. In today's society, whe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for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there are more or less ignored, leading to some phenomena and problems frequently arise, such as child labor, child neglect life; child abuse, strangled children's lives and so some education. Moreover, there is in our own lif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not in place, the basic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model and even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Visible presence of institutional issues not only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in education and other issues, there are still deep-rooted problem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n.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way i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a child's life and literary works on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other life-depth excavation and research. Therefore, the author Lu Xun Literature for exploration and mining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on educational ideology, aimed at our children's lives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of a new way of thinking. The main work is as follows: First, for Mr. Lu's child life education thought it was analyzed.

儿童观教育观反思

儿童观教育观反思 我看到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将其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幼儿教育之中,他用自己一生辛勤耕耘的硕果向我们揭示了正确的儿童教育观的内涵。我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确立科学的儿童观是儿童教育的前提条件 儿童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准确地了解儿童的需要和特点,从而正确地认识儿童,这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陈鹤琴深入到儿童世界之中,通过认真的观察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了科学的认识。他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不是身体较小的成人。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和需要,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因此,只有深入地了解儿童,深刻地理解儿童,才能有效地教育儿童。在陈鹤琴看来,儿童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首先,他们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面对这一崭新的世界儿童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厌其烦地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遇到不懂的事情总想弄明白。好奇心引发出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柏拉图说过:“好奇心是知识之母;了解了儿童的好奇心,就掌握儿童教育的门径。 第二,儿童生来都好动。 由于好奇而产生难以抑制的冲动,于是,便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弄弄那个,—刻也不停,什么都想看,什么都要听,什么都希望尝试一下,其行为完全由感觉与冲动所支配。儿童由好动而好玩,由好玩而喜欢游戏,他们以游戏为生命,终日乐此不疲、儿童好动、好玩、好游戏的天性,使其喜欢与外界事物接触,而这种接触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使他们逐渐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第三,儿童喜欢模仿。 对成人的—有—行和同伴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主动摸仿。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方式,个体最初学会的种种本领,大都是通过模仿形成的。正因为儿童

鲁迅儿童观

感受鲁迅儿童观 作者:陈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74 更新时间:2009-11-30 “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涌进中国,这其中也包括自l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一直发展着的儿童观。在卢梭《爱弥儿》的译介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家树立的新的儿童观的冲击下,对儿童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与当时“人的解放”相呼应,1918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征求关于“儿童问题”文章的启事。同年9月,鲁迅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在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推动下,儿童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1917至1921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我国讲学,他提出了以“儿童本位论”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儿童观,主张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五四”时期的先觉者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杜威思想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鲁迅。 鲁迅强调儿童的成长与国家、民族未来的联系,认为儿童“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励衰,有系于此”。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儿童,关注儿童。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一、救救孩子 鲁迅最为痛心的是那些在封建染缸里身心遭受熏陶并学会了参与“吃人”的少幼者。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该作以它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深刻揭示与批判震撼人心,同时又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显示了鲁迅关心下一代,寻求变革社会新途径的热切愿望。为什么要救救孩子,孩子的危险与错误是谁造成的?如果从这些问题出发,就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孩子的危险来自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一句话,那就是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一个“吃人”的社会。 《狂人日记》描写:“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街上竞看见一个不很能走路的小孩,也知道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道:“杀!”咸亨酒店专管温酒的小伙计,孔乙己教他写字,小伙计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小伙计很不耐烦,努着嘴走远。不谙世事的小伙计对孔乙己没有同情心,另一方面,小伙计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周围的庸众视角,代表着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冷漠的环境背景。孔乙己被封建制度吃掉了,小伙计和咸亨酒店的人同样被吃而不自知,却讪笑着观看孔乙己的被吃,这就更具悲剧色彩。小伙计是鲁迅笔下“麻木”的小“看客”。 孩子如果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当然要“吃人”或“被人吃”。所以,要救救孩子。孩子的生活、情趣应是什么样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应该什么样的,鲁迅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充分的表现和描述。 二、快乐的孩子、有趣的童年 在鲁迅笔下,描写得最充分的是闰土、阿发等农家少年形象。鲁迅用注满深情的笔调抒写他们的纯朴、善良、活泼、机敏以及那充满童趣的乡野生活。毫无虚饰地表达了他对这些少年朋友的热爱。

鲁迅的儿童观和他的童话翻译_刘少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总第132期) JOURNAL OF FUJ IAN NORMAL UN IV ERSIT 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No 13,2005G eneral ,No 1132 鲁迅的儿童观和他的童话翻译 刘少勤 (华侨大学中文系,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儿童代表一个民族的“未来”,鲁迅一生都在关注中国的儿童。在他的译作中,与儿童有关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内容涉及儿童的地位、儿童的教育和儿童文学。本文细致考察了鲁迅所译相关的全部译作,由此探讨鲁迅特殊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儿童的位置;儿童的教育;儿童文学   ΞΞΞΞΞΞΞΞ 中图分类号:I210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5)03-0080-05 1848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外部力量的牵引下,开始艰难地走出传统,走向现代。历史遗留的问题太多了,许多事情在西方是次第展开的,在中国却堆积在了一块,在同一时间发生了。“个人”的发现,“妇女”的发现,“儿童”的发现,都集中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传统中国,个人受到家国和道统观念的迫压,妇女受到男人的迫压,儿童受到成年人的迫压。三种迫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体现了“主”和“奴”的关系。个人匍匐在地,妇女匍匐在地,儿童匍匐在地。鲁迅说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取到做人的资格,并非夸大之语。 想要变革中国社会,让中国呈现出新的风貌,“首 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1])P50 。立“个人”,立“妇 女”,立“儿童”。在鲁迅的译作中,与儿童有关的作品很不少。鲁迅选择这些作品,跟他“立儿童”的价值追求有直接的关系。 儿童的位置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现实是既成的事实,只有“未来”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叫人去想象,去探求,给人以希望。鲁迅对中国的未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我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中国出点微力。” [2] 他说,以往的中国只有两个时代,“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当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的社会历来都在一治一乱中恶性循环。太平了一段时间,就会出乱子,治 世就变成了乱世。于是打打杀杀,死了很多人,毁了很多财物,有人开始重整山河秩序。改了朝,换了代,弄出了一个新皇帝,社会制度却没有任何变化,依然是人压迫人,人吃人。鲁迅期待中国能在未来开辟出“第三时代”,自由、平等,不再是人奴役人的时代。 未来的时代属于未来的人,也需要由未来的人来建设。“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 形。”[3](P1) 要想让中国有光明的未来,就必须在儿童身上 倾注心思和精力,就必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鲁迅批判了传统中国以长者为本位的价值观念。“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来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 力。”[1](P125)应该倒过来,长者以幼者为重,为他们的生 长铺路,牺牲自己。“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 命,应该牺牲于他。”[1](P125) 身为父辈,应当抛掉“恩人 意识”。中国人老强调“养育之恩”,似乎因为有了“养育”,父辈对子辈就获得了理所当然的支配权,把父辈和子辈弄成了债主和债户一般的关系。鲁迅主张,父辈应该用“中间物意识”取代“恩人意识”。什么是“中间物意识”?每个人的生命总有一天要完结,从那一天以后,一切东西都与自己无关了。想到这一点,会叫人感到沮丧,感到虚无。佛家有关生命无常的思想,存在主义哲学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但 — 08—Ξ Ξ作者简介:刘少勤(1969—  ),男,浙江龙泉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华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翻译文学的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4-11-01

第一章--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案

第一周: 第1课时:了解学生,让学生了解本学科 教学目标: 1、师生相互了解,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思想状态。 2、了解本学科学习目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要求。 教学内容: 本学科学习目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 本学科学习方法及学习要求。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学习及考核要求教育: 1、课程学习形式及要求:每班同学自由结合为6—8人一组,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本学科学习,每组成员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进行工作分配,课前抽取同学进行案例讲述及讲评,课后进行小组设计活动等。 2、课堂做好笔记,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讨论。 3、课程考核形式及比例 (1)形成性考核50%(平时成绩) 平时表现30%:如到课率、学习表现、参与讨论、课堂笔记 设计教案20% (2)终结性考核50%:模拟试教50% 二、介绍本学科主要内容 第一章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一、科学的儿童观 二、科学的教育观 三、《纲要》、《指南》、《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理念 第二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概述 【 一、几个概念的认知(活动、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组织原则、教学方法、设计要领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五大领域)(指南)、形式、途径 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指导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设计)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选择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的设计 四、幼儿园规范教育活动方案设计指导要点 ) 五、教师教育活动中教学语言设计与指导 教学语言、导入语、提问设计、教学评价等 第四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说课指导 第五章新教师适应幼儿园工作的策略 三、本学科学习方法 1、要密切联系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专业理论知识:《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及五大领域有关知识 教育制度:如《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等 @ 2、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与技能 合格幼师生应具备的素质:(先组织学生讨论) 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要有执着的事业心。

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把握正确的儿童观

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把握正确的儿童观儿童教育是启蒙教育,教育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然而,当前儿童教育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儿童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或是了解的不深刻。教师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导致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因此,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应转变观念,改变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孩子为本的新型的儿童观。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在幼教实践中要以儿童为主体,注重到儿童个体差异,充分尊重、热爱儿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优组织,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教师则要灵活地扮演好活动中的多种角色,变主角为配角,变演员为导演,成为一个快乐的指导者、灵活的组织者、积极的判断者和进步的推动者。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了解儿童所需、所想,走进他们的心里,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探索正确的儿童观,并用它来修正幼教实践时,注意把握四点: 一、通过分析儿童行为表现来寻找教育者的责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儿童是一个多能的操作者。他们能够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经过成人的鼓励和训练,孩子能够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如穿衣服、穿鞋袜、系鞋带、扣扣子、带手套。可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爸妈心中的“小太阳”,很多孩子能做的事情都被长辈包办了,以至于上了幼儿园穿衣裤、系鞋带这类事情都需要老师的帮助。我园针对孩子自理能力差这一情况,在取得家长配合后,我们开展了“灵巧 小手动一动”、“比一比谁叠被子最好看”等主题活动,开展了“编辫子”、“给宝宝穿衣服”等游戏活动,通过练习一双双小手真的很能干了,自己的事情自己真能做了。由此我感到:正确的儿童观应首先树立在被扣上许多帽子的儿童的正确态度上,多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和一些自由自在的尝试。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实

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

教育观: 教育观:即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的看法和态度;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三、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四、素质教育的要求:(1)德育为先(2)能力为重(3)全面发展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五、(幼儿)素质教育的特点: 1、基础性:基本素质(人之为人的素质底线) 2、发展性:原有基础上发展 3、自主性:主体性(三个“自我”: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4、全体性:全民族、全体适龄儿童(教育公平) 5、全面性: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6、未来性:面向未来(前瞻性) 六、幼儿素质教育的内容:①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②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 ③身体及心理素质的教育;④审美素质教育 七、幼儿素质教育的策略: 1、从小事抓起,培养幼儿积极成功的心理情绪 2、以导为主,以教为辅 3、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幼儿综合能力 ①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②强化幼儿习惯的养成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第二章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学习”是中国的父母面对孩子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之一,这个词往往在孩子5岁以后开始逐渐成为父母与孩子永远沟通不完的主题。 而如今,我们又在学前父母面前谈学习,很多父母一定会摇头。其实,我们要在这里跟父母沟通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孩子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是如何成长的。教会你们一个游戏,帮助你挑选一些适合孩子玩耍的玩具、图书,帮助你们解答一些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这不难,但是这是无法彻底帮助每一位父母的,要想帮助父母,最有效的方法是应该帮助父母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这样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么是正确的教育观呢?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正确的教育观就是: 明确对孩子的培育目标; 明确自己对孩子需要履行的培育责任; 了解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成长特点; 了解人类三次环境转换和三次逆反; 了解科学的培育规律、法则与公式; 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理解孩子的外在行为表现本质为前提,在父母为孩子创建的客观生存环境的基础上,正确的培养和调整孩子的外在行为。 具体说就是: (一)培育目标 最终实现目标:帮助孩子实现获得未来更多幸福和快乐的能力! 五大基本培育目标:逻辑思维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社会沟通能力、主动思维能力和责任感。 (二)教育机构与教育者所应履行的培育责任 即“身体的健康成长和保持过程——保育”和“逻辑思维的基本结构创建、丰富成长和使用过程——培育”两个范畴。其中“培育”有包括了两个方面,即“逻辑思维的创建和成长过程”和“心理健康的形成和成长过程”。 它们是共同成长,不分先后次序的。 (三)教育机构与教育者所应认识和合理并帮助孩子过渡人类三次环境转换和“三次逆反期”,这是对孩子成功教育的保证。 三次环境转换 载体培育从逻辑思维学出发认识到:人类的成长过程中,一共会经历三次环境转换,即从非约束环境到相对约束环境的转换——从家到幼儿园;从相对约束环境到约束环境的转换——从幼儿园到上学;从约束环境到选择环境的转换——从结束学业到职业选择。 “三次逆反期” 正确理解和注意孩子成长过程中“三次逆反期”的本质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在一个逆反期到下一个逆反期的成长过程中实施合理的教育。这三次“逆反期”的普遍年龄分布分别是,第一次逆反期是从三岁左右到五、六岁;第二次逆反期是从二、三岁到十五、六岁;第三次逆反期是从十八岁左右到二十二三岁。它们的基本概念分别是从“复制性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到“具有自主编织的纯洁性目的逻辑思维”,又逐步过渡到“具有自主编织的非纯洁性目的逻辑思维”,最终会逐步过渡到“具有自主编织的固始化目的性逻辑思维”。/* 分页*/.pagebox{overflow:hidden; zoom:1; 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sans-serif;}.pagebox

鲁迅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用自己的整个生命致力于中国的“启蒙”和“立人”。在他战斗的一生里,始终关心儿童教育问题,发表过不少儿童教育专论,虽然思想基础不同,但他热爱儿童,培养崭新的人的思想,则是一贯的。在进化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鲁迅用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建立了“幼者本位” 儿童观,从中可以反省当今的幼儿教育状态,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启示。 一、鲁迅儿童观的形成 传统的封建社会,儿童被禁锢在以儒道文化为核心的封建伦理的樊笼中,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着将来做官这个轴心进行,孩子的天性被种种道德“规矩”所束缚,被家庭当作传宗接代的私有财产,被强迫遵循封建的行为准则。在这种氛围中,整个社会轻视儿童的社会地位,无视儿童的精神需求,从而严重摧残了儿童好奇的天性和创造的活力,扼杀了儿童色彩缤纷的想象空间。鲁迅从小受到很深的封建主义教育洗礼,对当时儿童教育的状况感受深切,意识到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对中国传统封建的儿童观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揭露和鞭笞。 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鲁迅确立了自己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并进一步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在接触赫胥黎的《天演论》后,他不仅学习到先进的生物进化论,而且给予他更多的是社会进化论以及优胜劣汰思想的启示,他相信,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鲁迅主张老一辈应该为晚辈做牺牲,鼓励新兴的力量接替社会的发展,从而完成人类的自然延续。由此可见,进化论是鲁迅早期观察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之一。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主张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巧妙地“引出”来。这种“儿童本位论”对盛行千年的以“父为子纲”为核心的旧儿童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受其影响,鲁迅即刻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正式提出“儿童本位”口号,并向全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与此同时,卢梭《爱弥儿》的传入,客观上也输入了一种新型儿童观。作品第一次将儿童当作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给予儿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这些先进的思想观念使鲁迅突破了对儿童的粗浅认识,开始探索儿童内在的本质特征。此时,具有现代特征、一切以儿童为出发点、肯定儿童精神生活和社会地位的“儿童本位”观开始从传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日本留学期间,鲁迅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在目睹了血淋淋的残酷现实后,从此开始自觉地运用阶级论的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鲁迅教育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对此,鲁迅深为赞同,并在此基础之上升华了自己平等自由的儿童教育思想,并决定用其作为“火与剑”去改革社会,扫荡食人者,让孩童成长起来去实现那“第三样时代”。至此,鲁迅完成了思想发展的历程,唤醒了现代儿童教育的自觉。 二、“幼者本位”儿童观的阐释 鲁迅所树立的是不同于传统传宗接代型的儿童观,而是新型的儿童观,这种“幼者本位”思想,是对“孝”、“悌”等封建纲常礼教的颠覆与反叛,其独特、高明之处在于看到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把它作为批判封建教育的利器。具体表现在: (一)正确理解儿童 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单一从家庭本位出发,把儿童看成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1]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对封建的旧伦理、旧观念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批判,认为封建家庭往往将儿童看成一个缩小了的成人,不把孩子当人看,家长树立起绝对的权威,不管正确与否,孩子都只能毫无条件地服从。对此,鲁迅在《狂人日记》、《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随感录二十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上海的儿童》、《五猖会》、《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等小说和杂文中,对这种不理解儿童的封建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揭

(精品)什么是儿童观-教案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学》——儿童观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理解并熟知儿童观的概念。 2.了解儿童的含义以及中西方儿童观的发展史 3.掌握并树立现代科学的儿童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熟知儿童观的概念,掌握并树立现代科学的儿童观 难点:掌握并树立现代科学的儿童观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基本概念: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二、新课导入: 通过对知识的回顾,我发现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好 现在在我的多媒体课件上,有几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请问同学们,这几句俗语中,它所讲的主体是谁呢? (幼儿,儿童,小孩子) 对,儿童,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儿童观(板书题目) 三、新授过程 (一)什么是儿童? 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以第25号决议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儿童为18岁以下下的任何人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大词典》:儿童是身心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个体。1-3岁为婴儿期,3-6、7岁为幼儿期或学前其,6、7-11、12岁为小学儿童其或学龄初期,11、12-14、15岁为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4、15-17、18岁为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通常少年期之前称为儿童。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说中的儿童

(二)什么是儿童观? 1.儿童观的概念 有人说儿童是活泼可爱的,有人说儿童是天真无邪的,还有人说,儿童是乖巧的,你认为儿童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两个词来形容儿童(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 从同学们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儿童的形容更多是从儿童的具体性格来说的,那么,如何认识儿童呢?这其实是一个专业的问题:也就是关于儿童观的问题。对于儿童的认识,实际上它涉及到关于儿童观内涵的问题儿童观:所谓“儿童观”,主要是指既定时代背景下国家、社会或家庭对于儿童的基本认知、看法和态度以及有关儿童的理念。它不仅仅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所以说,我们所提到的儿童观中的一些表现可以从三个结构层面来了解。 2.儿童观的结构 ①自然层面——儿童是自然的存在 如何认识儿童期的问题,如何认识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他的生长发展规律 ②社会层面——儿童是社会的存在 如何认识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如何尊重儿童。 ③精神层面——儿童是精神的存在 如何认识儿童活动的需要,儿童游戏的需要,我们如何遵循儿童精神的需要,来设计适合儿童发展的一些活动。 通过对儿童观的了解和学习,我们发现对儿童不同的认识,可以形成不同的儿童观,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儿童观的演变发展史是怎样的 (三)儿童观的演变发展史 1.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①古典时期:小大人说 ②中世纪:原罪说 ③卢梭时期:独立存在的价值实体 ④杜威时代:儿童中心论 ⑤现当代: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力时代 2.儿童观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演变 ①古代的儿童观 ②近代的儿童观 ③现当代的儿童观

第二章儿童观练习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章节模拟习题及 答案:儿童观 第二章儿童观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幼儿全面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A.智力的发展,道德品质、意志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健康状况 B.美育能协调体育、智育、德育的发展,是体育、智育、德育的催化剂 C.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 D.体育的作用最小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体、智、德、美四育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不存在作用大小之分。选项D说法错误,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2.幼儿园对幼儿实行的教育包括( )。A.德、智、体、美、劳诸方面 B.德、智、体、心诸方面 C.体、德、智、美诸方面 D.美、智、德、心诸方面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幼儿园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3.( )是保证幼儿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前提。A.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 B.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 C.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 D.培养幼儿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健康的身体是孩子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智力的发展,道德品质、意志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健康状况。所以,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是保证幼儿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幼儿体育的基本要求。 4.下列关于幼儿体育说法错误的是( )。 A.幼儿体育的过程是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均衡发展的过程 B.幼儿体育中没有专项技术动作的训练 c.幼儿体育过程具有趣味性、直观性、游戏性强的特点 D.幼儿体育过程具有持续时间短、强度大、节奏性强的特点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幼儿体育的过程是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均衡发展的过程,其中没有专项技术动作的训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鲁迅先生很早就提出了以注重未来为核心、“以幼儿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在其创作和评论中更是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今天的儿童教育,成就辉煌,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反思,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今天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我粗略而不成熟地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保护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儿童的寻秘探险精神。 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不仅使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而且还激发了儿童的寻秘探险的精神。“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

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二、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乐在其中,丰富生活。 “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这不是单纯的玩乐,而是有用的玩乐,在玩乐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再如冬天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三、亲近大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幼年的鲁迅亲近自然,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看看“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真是大自然最美妙的声音。我

们在这蟋蟀的弹奏和油蛉的低唱中感受到了秋的清静肃穆。再看看“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读书自然枯燥,因为都不懂,自然到园里玩得好,而这正可以借此放松神经,娱乐身心。 在鲁迅先生的创作和评论中无不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当今社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为孩子们做的是有很多很多。 王春芳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儿童观1

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概念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儿童的特点与能力、地位与权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儿童观的类型 1.儿童是“小大人”(古代的儿童观) 原始氏族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他们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和大人除了身高和体重不同,没什么区别。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儿童被期待像成人一样去行动,使幼儿过快过早的发育。 2.儿童是“有罪的”(中世纪的儿童观) (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西欧逐步迈入中世纪,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因此,中世纪的儿童观是儿童生而有罪。 3.儿童是“花草树木”(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 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权,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审视儿童。提出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要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法则,在恰当的时间学习特别的任务。教育者的作用就像“园丁”。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象小大人一样的举止,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 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著名的“种子论”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4.儿童是“白板”(启蒙时代的儿童观) 最有代表性的是洛克的“白板说”,他认为应当允许儿童有适合他们年龄的自由和自主,不要用不必要的约束去限制他们,不能阻碍他们孩子的特点,不能反对他们游戏和孩子要做的事情。 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的儿童观,首先强调应尊重儿童的特点,其思想基础乃在于他的性善论。其次,以儿童为中心,使儿童成为教育中的主人,促进儿童主动发展。 5.儿童是“私有财产” 儿童是父母的结晶,产生于父母。因此,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父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决定一切事情。儿童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 对科学儿童观的召唤(“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裴斯泰洛奇:要使教育心理学化,以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作为教育的依据。 赫尔巴特:最先提出教育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 福禄贝尔: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内在” 生长法则,使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