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事业,认为儿童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极大事。他对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都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突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他提出的儿童教育观念对21世纪的儿童教育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对于培养新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其一,放任孩子的天性。

在《五猖会》中,鲁迅看会的那种急切、兴奋的心情与被父亲强迫性地背诵《鉴略》后的扫兴、痛苦的感觉,体现了封建专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当今手法翻新、千奇百怪的少年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残酷现实,你会发现,这与一百多年前绍兴古城河边上那个“背书”的小插曲,在本质上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啊!

其二,让复古的文化教给孩子。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在青年时代对于《二十四孝图》的理解,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封建,表现了鲁迅对白话文的坚决捍卫,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尖锐的抨击。

其三,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从而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然生活的天性;而三味书屋则是枯燥乏味的,询问知识却得不到答案,“‘怪哉’是怎磨回事”教书先生并不给予不在书本上的答案。这无疑是大大挫伤了儿童的求知欲,同时也批判了束搏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封建教育制度。

其四,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琐记》中,珩太太看见孩子们吃冰,视而不管,还加以怂恿,这让鲁迅感到十分地不满。现在,老师和家长会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鲁迅在文章中不断地渗透自己的教育观点,有批判的有建设的,能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社会残忍的儿童教育制度。

鲁迅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鲁迅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第一版前言)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中较长时期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革新主张和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来自旧社会,他对旧中国的教育有深刻的感受。他入过家塾、私塾,又进过“洋学堂”,留过学;读过“四书”“五经”,也学过“西学”。他看透了封建专制教育的腐朽严酷,极为憎恶;亲见洋务派“洋学堂”的“乌烟瘴气”和空疏无用。在路矿学堂,他开始接触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但对国内的“新学”很为失望。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大量地学习西方文明,也厌弃资本主义教育反动偏枯的一面。他深感弱国人民的痛苦,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因此而更加炽烈而深沉。《朝花夕拾》一书的部分内容,描绘了鲁迅求学的经历,表现了他是一个“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从一定意义上说,鲁迅的求学经历,就是一幅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缩影。鲁迅看透了旧教育的弊病,坚决主张全盘改造旧教育,这个主张与他的亲身感受有着密切的关系。 鲁迅从年轻时起就重视教育工作。在他出国留日前,清政府已腐败透顶,帝国主义势力步步进逼,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爱国志士,充满忧愤。1903年初,鲁迅与陶成章等27个留日学生给绍兴人民写了一封公开信,对比中日两国情况,痛切地指出:“我中国空疏陈迂之教育,必不能敌各国之教育;我中国腐败朽蠹之政治,必不能敌各国之政治;我中国枯窳拙劣之工艺,必不能敌各国之工艺。”他们急切地呼吁故乡人民,冲破障碍,出外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愤思奋发”“更新国政”。见绍兴鲁迅纪念馆藏《绍兴同乡公函》。他在回国前一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中又说:“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即培育人才。要国家强盛,首先要培育人才。由于事实的教训和学习了马列主义,鲁迅后来还认识到,要取得民族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必须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推翻剥削制度,要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专题探究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的《朝花夕拾》这本书中记叙了他童年时期的一些美好记忆,这些记忆成为了他在现实的“纷扰”和“芜杂”中寻找一点闲静的突破口。针对本书的阅读,课本提出了进行专题探究。因此,借此机会我们探究一下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知识介绍: 关于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本书中有这么几篇涉及:《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藤野先生》 下面就针对文中的语言片段摘抄几节: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 ——《阿长与山海经》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 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

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在书塾以外,禁令可比较的宽了,但这是说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样。 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 ——《二十四孝图》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五猖会》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

鲁迅教育思想

“解放我们的孩子” ——浅谈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并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我们对于鲁迅先生关于革命思想的作品思想挖掘已经几乎非常到位了,但是对于鲁迅先生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挖掘还不是很到位。其实,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辨,并且内容丰富而具体。在当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儿童的思想教育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忽视,导致了一些现象和问题的频繁出现,比如雇佣童工,忽视儿童生命;虐待儿童,扼杀儿童生命等等一些教育问题。并且,在我国还存在对于儿童自身生命教育的不到位,基本的教育体系、教育模式甚至是思想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可见,我国在儿童生命教育等问题上不但存在制度上的问题,还存在国民根深蒂固意识上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对儿童生命教育的思想以及关于儿童生命教育的文学作品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所以,笔者通过对于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关于儿童生命教育思想的探索和挖掘,旨在为我国对于儿童生命教育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对于鲁迅先生的儿童生命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 然后,结合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儿童生命教育所存在问题,阐述了鲁迅先生的儿童生命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儿童教育思想;鲁迅;教育启示 Abstact Lu Xun, China's greatest writers, thinkers and revolutionaries, and also a great educator. We thought Mr. Lu revolutionary ideas about the excavation work has been almost in place, but for Mr. Lu content Child Education excavation is not in place. In fact, Mr. Lu Xun's works on China's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of speculative depth, and content-rich and specific. In today's society, whe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for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there are more or less ignored, leading to some phenomena and problems frequently arise, such as child labor, child neglect life; child abuse, strangled children's lives and so some education. Moreover, there is in our own lif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not in place, the basic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model and even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Visible presence of institutional issues not only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in education and other issues, there are still deep-rooted problem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n.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way i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a child's life and literary works on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other life-depth excavation and research. Therefore, the author Lu Xun Literature for exploration and mining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on educational ideology, aimed at our children's lives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of a new way of thinking. The main work is as follows: First, for Mr. Lu's child life education thought it was analyzed.

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1、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教师应摆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全身心的为幼儿教育服务,不应该只把教育 当成一项工作,只有当自己完全的热爱这份工作,发现这份工作的乐趣,才能 将正确的心态,正确的观念,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同时,教师要不断的提 高自我修养,自我学习,丰富自己的眼见。才能更好的引导儿童,使幼儿获得 内容更加饱满丰富。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在幼教实践中要以儿童为主体,注重到 儿童个体差异,充分尊重、热爱儿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优组织,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如班级中,总会有个别特别调皮的幼儿,如果一味地批评教育,幼儿不但 不会改正,还会产生厌学心理,觉得老师都不喜欢他,教师首先应仔细观察调 皮儿童的常规生活,观察他的行为习惯,一边纠错指正,同时也要配合鼓励幼儿,相辅相成。同时也要加强家校联系,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从家校两方面 入手纠正。 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对幼儿进行更好的教育,以身作则,培养儿 童健康发展。 2、小班主题环境创设 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接受能力有限,因此要将幼儿园环境创设生活化,使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使幼儿在生活环境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也可将环 境创设接近家庭生活,使幼儿更加容易进入环境。如可以创设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等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境。在理发店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去理发店的经验,在游戏中运用。如,理发店中的顾客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理发师要学会接待,配合顾客的要求。在游戏中,学会交流想法。 墙面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年龄小,缺乏最起码的生活经验,幼儿的认识最初只能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 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因此,墙面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幼儿喜欢明快的色彩对比,造型上选择简洁的表现手法,图画造型可爱最能吸引幼儿。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合作,幼儿能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教育过程。同时,教师也要进入角色,参与活动,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应该做一个参与者,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特点,更好的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学习。

鲁迅儿童观

感受鲁迅儿童观 作者:陈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74 更新时间:2009-11-30 “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涌进中国,这其中也包括自l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一直发展着的儿童观。在卢梭《爱弥儿》的译介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家树立的新的儿童观的冲击下,对儿童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与当时“人的解放”相呼应,1918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征求关于“儿童问题”文章的启事。同年9月,鲁迅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在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推动下,儿童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1917至1921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我国讲学,他提出了以“儿童本位论”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儿童观,主张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五四”时期的先觉者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杜威思想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鲁迅。 鲁迅强调儿童的成长与国家、民族未来的联系,认为儿童“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励衰,有系于此”。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儿童,关注儿童。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一、救救孩子 鲁迅最为痛心的是那些在封建染缸里身心遭受熏陶并学会了参与“吃人”的少幼者。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该作以它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深刻揭示与批判震撼人心,同时又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显示了鲁迅关心下一代,寻求变革社会新途径的热切愿望。为什么要救救孩子,孩子的危险与错误是谁造成的?如果从这些问题出发,就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孩子的危险来自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一句话,那就是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一个“吃人”的社会。 《狂人日记》描写:“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街上竞看见一个不很能走路的小孩,也知道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道:“杀!”咸亨酒店专管温酒的小伙计,孔乙己教他写字,小伙计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小伙计很不耐烦,努着嘴走远。不谙世事的小伙计对孔乙己没有同情心,另一方面,小伙计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周围的庸众视角,代表着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冷漠的环境背景。孔乙己被封建制度吃掉了,小伙计和咸亨酒店的人同样被吃而不自知,却讪笑着观看孔乙己的被吃,这就更具悲剧色彩。小伙计是鲁迅笔下“麻木”的小“看客”。 孩子如果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当然要“吃人”或“被人吃”。所以,要救救孩子。孩子的生活、情趣应是什么样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应该什么样的,鲁迅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充分的表现和描述。 二、快乐的孩子、有趣的童年 在鲁迅笔下,描写得最充分的是闰土、阿发等农家少年形象。鲁迅用注满深情的笔调抒写他们的纯朴、善良、活泼、机敏以及那充满童趣的乡野生活。毫无虚饰地表达了他对这些少年朋友的热爱。

鲁迅的儿童观和他的童话翻译_刘少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总第132期) JOURNAL OF FUJ IAN NORMAL UN IV ERSIT 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No 13,2005G eneral ,No 1132 鲁迅的儿童观和他的童话翻译 刘少勤 (华侨大学中文系,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儿童代表一个民族的“未来”,鲁迅一生都在关注中国的儿童。在他的译作中,与儿童有关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内容涉及儿童的地位、儿童的教育和儿童文学。本文细致考察了鲁迅所译相关的全部译作,由此探讨鲁迅特殊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儿童的位置;儿童的教育;儿童文学   ΞΞΞΞΞΞΞΞ 中图分类号:I210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5)03-0080-05 1848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外部力量的牵引下,开始艰难地走出传统,走向现代。历史遗留的问题太多了,许多事情在西方是次第展开的,在中国却堆积在了一块,在同一时间发生了。“个人”的发现,“妇女”的发现,“儿童”的发现,都集中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传统中国,个人受到家国和道统观念的迫压,妇女受到男人的迫压,儿童受到成年人的迫压。三种迫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体现了“主”和“奴”的关系。个人匍匐在地,妇女匍匐在地,儿童匍匐在地。鲁迅说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取到做人的资格,并非夸大之语。 想要变革中国社会,让中国呈现出新的风貌,“首 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1])P50 。立“个人”,立“妇 女”,立“儿童”。在鲁迅的译作中,与儿童有关的作品很不少。鲁迅选择这些作品,跟他“立儿童”的价值追求有直接的关系。 儿童的位置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现实是既成的事实,只有“未来”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叫人去想象,去探求,给人以希望。鲁迅对中国的未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我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愿为中国出点微力。” [2] 他说,以往的中国只有两个时代,“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当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的社会历来都在一治一乱中恶性循环。太平了一段时间,就会出乱子,治 世就变成了乱世。于是打打杀杀,死了很多人,毁了很多财物,有人开始重整山河秩序。改了朝,换了代,弄出了一个新皇帝,社会制度却没有任何变化,依然是人压迫人,人吃人。鲁迅期待中国能在未来开辟出“第三时代”,自由、平等,不再是人奴役人的时代。 未来的时代属于未来的人,也需要由未来的人来建设。“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 形。”[3](P1) 要想让中国有光明的未来,就必须在儿童身上 倾注心思和精力,就必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鲁迅批判了传统中国以长者为本位的价值观念。“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来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 力。”[1](P125)应该倒过来,长者以幼者为重,为他们的生 长铺路,牺牲自己。“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 命,应该牺牲于他。”[1](P125) 身为父辈,应当抛掉“恩人 意识”。中国人老强调“养育之恩”,似乎因为有了“养育”,父辈对子辈就获得了理所当然的支配权,把父辈和子辈弄成了债主和债户一般的关系。鲁迅主张,父辈应该用“中间物意识”取代“恩人意识”。什么是“中间物意识”?每个人的生命总有一天要完结,从那一天以后,一切东西都与自己无关了。想到这一点,会叫人感到沮丧,感到虚无。佛家有关生命无常的思想,存在主义哲学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但 — 08—Ξ Ξ作者简介:刘少勤(1969—  ),男,浙江龙泉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华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翻译文学的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4-11-01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王敏

《近现代中外学前教育思想精粹》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专业:2007级学前教育 学号:20074005005 姓名:王敏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措施和主张,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但很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就任为临时大总统。他上台后立即开始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在教育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企图以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包装的孔孟之道禁锢青年,使他们成为安分守己、不争、不燥、不犯上的顺民。1915年,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出“民主”、“科学”两大口号,展开了反封建复古教育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鬼神迷信,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的变革在新文化运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许多进步人士对旧文化旧观念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在这种抨击中自然会涉及到旧的儿童观和旧教育观。于五四前后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随感录》以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小说、杂文,表现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抨击各种社会时弊,对儿童命运、儿童教育问题十分关注。 二、鲁迅的生平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他也不愧为一位伟大的儿童教育家。鲁迅一直非常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他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中国。他反对用封建思想来教育儿童,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强加于儿童身上的奴化教育,主张通过书本、玩具等手段给儿童以科学知识,对儿童施以爱和美的教育,养成其科学的精神、健康的个性。作为儿童教育家的鲁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通过教育实践和文学创作表现出来的。 鲁迅1909年从日本回国,到1927年定居上海,其间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一直工作在教育岗位上,教育工作是鲁迅从事的唯一的社会职业。早年在绍兴,鲁迅就曾和三弟周建人联名发表《维持小学生之意见》,建议当地政府重视小学教育,设法使绍兴的儿童都能接受小学教育;在教育部工作期间,为推动儿童教育的发展,他亲自筹备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历时两月有余。鲁迅为儿童教育、儿

鲁迅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用自己的整个生命致力于中国的“启蒙”和“立人”。在他战斗的一生里,始终关心儿童教育问题,发表过不少儿童教育专论,虽然思想基础不同,但他热爱儿童,培养崭新的人的思想,则是一贯的。在进化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鲁迅用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建立了“幼者本位” 儿童观,从中可以反省当今的幼儿教育状态,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启示。 一、鲁迅儿童观的形成 传统的封建社会,儿童被禁锢在以儒道文化为核心的封建伦理的樊笼中,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着将来做官这个轴心进行,孩子的天性被种种道德“规矩”所束缚,被家庭当作传宗接代的私有财产,被强迫遵循封建的行为准则。在这种氛围中,整个社会轻视儿童的社会地位,无视儿童的精神需求,从而严重摧残了儿童好奇的天性和创造的活力,扼杀了儿童色彩缤纷的想象空间。鲁迅从小受到很深的封建主义教育洗礼,对当时儿童教育的状况感受深切,意识到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对中国传统封建的儿童观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揭露和鞭笞。 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鲁迅确立了自己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并进一步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在接触赫胥黎的《天演论》后,他不仅学习到先进的生物进化论,而且给予他更多的是社会进化论以及优胜劣汰思想的启示,他相信,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鲁迅主张老一辈应该为晚辈做牺牲,鼓励新兴的力量接替社会的发展,从而完成人类的自然延续。由此可见,进化论是鲁迅早期观察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之一。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主张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巧妙地“引出”来。这种“儿童本位论”对盛行千年的以“父为子纲”为核心的旧儿童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受其影响,鲁迅即刻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正式提出“儿童本位”口号,并向全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与此同时,卢梭《爱弥儿》的传入,客观上也输入了一种新型儿童观。作品第一次将儿童当作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给予儿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这些先进的思想观念使鲁迅突破了对儿童的粗浅认识,开始探索儿童内在的本质特征。此时,具有现代特征、一切以儿童为出发点、肯定儿童精神生活和社会地位的“儿童本位”观开始从传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日本留学期间,鲁迅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在目睹了血淋淋的残酷现实后,从此开始自觉地运用阶级论的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鲁迅教育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对此,鲁迅深为赞同,并在此基础之上升华了自己平等自由的儿童教育思想,并决定用其作为“火与剑”去改革社会,扫荡食人者,让孩童成长起来去实现那“第三样时代”。至此,鲁迅完成了思想发展的历程,唤醒了现代儿童教育的自觉。 二、“幼者本位”儿童观的阐释 鲁迅所树立的是不同于传统传宗接代型的儿童观,而是新型的儿童观,这种“幼者本位”思想,是对“孝”、“悌”等封建纲常礼教的颠覆与反叛,其独特、高明之处在于看到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把它作为批判封建教育的利器。具体表现在: (一)正确理解儿童 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单一从家庭本位出发,把儿童看成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1]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对封建的旧伦理、旧观念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批判,认为封建家庭往往将儿童看成一个缩小了的成人,不把孩子当人看,家长树立起绝对的权威,不管正确与否,孩子都只能毫无条件地服从。对此,鲁迅在《狂人日记》、《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随感录二十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上海的儿童》、《五猖会》、《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等小说和杂文中,对这种不理解儿童的封建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揭

鲁迅研究——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摘要:鲁迅的儿童观既立足于进化论的科学基础,又密切联系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因而超越了进化论,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本文将试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浅析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关键词:鲁迅;儿童;教育;发展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从他的作品折射出的儿童教育思想不仅是对当时专制封建教育体制的有力批判,而且对我们在21 世纪的今天开儿童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救救孩子”——对旧式儿童观的疾恶如仇 鲁迅作品描绘了在传统教育下部分儿童所呈现出的人性的丑陋面:(一)麻木的小看客。《孔乙己》是孩子看主人公的痛苦与潦落,对他的死也只是麻木无情的叙述。《示众》是孩子看群众,他们看秃头,看蓝裤腰,看奶子,看罪犯,他们不关心罪犯犯了什么罪,为什么示众。他们的唯一焦点是“看”这个动作本身,“看”变成了生活的调味料和意义,但正是这“看”使孩子的庸俗、冷漠、缺乏生机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嘲讽、轻视。狂人被嘲笑其疯狂,孔乙己被小伙计轻蔑:“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陈士成的学童也对再次落榜的他“脸上都显出小觑他的神色”。三种嘲讽。无论是嘲讽病征、地位抑或是知识才能,其实都隐含着冷酷、势利的毒素。(三)《孤独者》中魏连殳被街上一个“还不很能走路”的小孩用苇叶指着说“杀”,《在酒楼上》长富的儿子对吕纬甫更是瞪眼,“恶狠狠的似乎就要扑过来,咬我”。 鲁迅在《随感录·二十五》曾说“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逆料二十年后的中国的情形如此”。因此,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最后一句是“救救孩子”,对当时吃人的社会所提出的人肉筵席,狂人想到的不是“救救自己”,而是“救救孩子”,因为他知道只有孩子才是未来的希望。中国传统的儿童观,源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残酷的封建等级统治,那么当儿女的就得遵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准则。显然,旧式的儿童观中,儿童不是平等的人,只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一份养子防老的积蓄。旧式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像个“小大人”,总是以成人的标准“规训”儿童,用四书五经“催熟”儿童。鲁迅对这种旧式的儿童观深恶痛绝,“救救孩子”又何尝不是他毕生的呐喊。就在先生逝世前23 天抱病而写的《立此存照(七)》中,还又一次提出:真的要“救救孩子”,这“于我们民族的前途关系是极大的”(《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今天,旧社会虽早已土崩瓦解,但旧式儿童观的社会阴影并没有完全消除。隔着百年苍茫的时空,今日我们面对儿童的生存现状,依然会对鲁迅的那句“救救孩子”百感交集。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鲁迅先生很早就提出了以注重未来为核心、“以幼儿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在其创作和评论中更是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今天的儿童教育,成就辉煌,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反思,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今天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我粗略而不成熟地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保护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儿童的寻秘探险精神。 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不仅使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而且还激发了儿童的寻秘探险的精神。“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

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二、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乐在其中,丰富生活。 “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这不是单纯的玩乐,而是有用的玩乐,在玩乐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再如冬天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三、亲近大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幼年的鲁迅亲近自然,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看看“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真是大自然最美妙的声音。我

们在这蟋蟀的弹奏和油蛉的低唱中感受到了秋的清静肃穆。再看看“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读书自然枯燥,因为都不懂,自然到园里玩得好,而这正可以借此放松神经,娱乐身心。 在鲁迅先生的创作和评论中无不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当今社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为孩子们做的是有很多很多。 王春芳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鲁迅教育思想

鲁迅教育思想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文学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鲁迅曾经担任过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教员,教育部佥事,还担任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的讲师或教授。教育工作是他一生中从事的惟一的一个社会职业。1927年定居上海以后,虽然没有再从事教育工作,专心于文学创作,但他丝毫没有减少对教育的热情和关心。他曾经多次到学校去讲演,发表了许多有关教育的杂文。他虽然没有专论教育的鸿篇巨制,但他的许多文学著作,包括小说、杂文、散文、诗歌、文艺评论以及书信,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哲理。鲁迅的教育思想,既表现在他近二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也表现在他的这些文学著作中。 研究鲁迅的教育思想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鲁迅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所赋予他的使命来认识。鲁迅所处的是什么时代呢?周恩来曾经说过:“鲁迅的时代,是一半满清,一半民国的时代。他出身于破产的士大夫家庭,他受过封建社会很深的洗礼,他受过戊戌政变后的洋务教育,嗣后,留学东洋,又受教于章太炎先生,并参加了光复会。入民国后,他又做过多年北方官僚社会的小京官,也可说是闲差事。直到五四的前夜,他才得参加思想革命的运动,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从此以后,他就公开地成为宗法社会的逆子,士大夫阶级的叛徒,逐渐养成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可是他自己却又那样谦诚的愿意做一个‘革命军马前卒’。”周恩来精辟地分析了鲁迅经历的时代和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研究鲁迅的教育思想还必须和他的思想主线相联系。鲁迅的思想主线是要摧毁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催生新社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培养革命战士,进行思想革命。他到日本留学,开始学医,原想将来回国后解除病人的疾苦,以医学来拯救祖国。但是他在学校里受到具有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日本同学的歧视。在他们的眼里,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鲁迅受到了这种侮辱,感到生为弱国人民的痛苦。特别在一次日俄战争的影片上,看到一个说是替俄国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抓住斩首,而围观的一群中国人却神情麻木,视若无睹。他深受刺激,苦思数月,得出结论:“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正是这种挚爱使他容不得人民病态的存在。他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此,鲁迅深入剖析了中国的国民性。早在日本,他就常常和好友许寿裳议论中国民族的缺点。“我们又常常谈着三个相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对于(一)因为古今中外哲人所孜孜追求的,其说浩瀚,我们尽善而从,并不多说。对于(二)的探索,当时我们觉得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至于(三)的症结,当然要在历史上去探究,因缘虽多,而两次奴于异族,认为是最大最深的病根。做奴隶的人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说诚和爱呢?……惟一的救济方法是革命。”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他坚决地主张民族性必须改造,必须进行思想革命,否则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口号虽新,骨子里还是旧的,革命不能成功。他说:“说到中国的改革,第一着自然是扫荡旧物,以造成一个使新生命得能诞生的机运。” 鲁迅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鲁迅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这就是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革命的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早在在南京读书的时代,鲁迅就接受了进化论思想,相信“将

从《阿Q正传》解读鲁迅的教育思想

从《阿Q正传》解读鲁迅的教育思想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当今的素质教育理念,许多论述是非常深刻的。认真学习和研究鲁迅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鲁迅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无不体现着那个社会的特征,对于现代教育,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就《阿Q正传》一文,我们来看鲁迅的教育思想。 我向来对众口一词的所谓的“《阿Q正传》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一说不敢苟同,国民有劣根,这是勿庸质疑的,就是在现代社会,各个国家和地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劣根性”:朝鲜人的保守、法国人的懒散,美国人的强势,等等。如果说阿Q 这类国民有“劣根性”,那就仿佛在说,中国人天生就是这样“劣”的。我以为,鲁迅并不是在说中国人具有天生的某种“劣根性”——如果真是那样,那鲁迅简直是在为行为恶劣的国人开脱:他们本性即“劣”,顽固不化,就好比说:猫天生是抓老鼠的;黄鼠狼天生是吃鸡的;猛兽天生是咬人的,这都不是他们的错。 在《阿Q正传》里,鲁迅并没有以旁观者的角度指出阿Q的行为哪里对哪里错,他只是平直地描述阿Q的行为和内心,把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摆在读者面前。通过阿Q的形象,人们应当反思的,不应当是什么“劣根性”,而应当反思造成这种扭曲人格的根源——教育。阿Q的人格,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什么先天的“劣根性”。若说劣根,的确存在,但“劣”的根源,在于教育,在于传统中的那些杀人于无形的糟粕。国民因为缺乏正确的教育,而使得一个时代多了许许多多的“阿Q”。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因循守旧、盲目自大、畏强凌弱、自轻自贱和用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的人物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折射出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可归纳为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自我评价这四个方面。笔者就《阿Q正传》来探究鲁迅的教育思想。 一、质疑精神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在此看来,他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他的麻木和不觉悟,正是因循守旧,长期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 因此,从鲁迅塑造的因循守旧的阿Q身上,我们得知,鲁迅要国民知道,因循守旧只能是挨打的下场。鲁迅是学医出身,而后从文。作为一个医生,如果只按照医书上所说,为病人开方医治,一般的小病当然可以。但个体也有个体的差别,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判断。也就是要有质疑精神。 在现代教育中,质疑精神同样重要。古人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合乎学生发展

托起明天的太阳_鲁迅的儿童观和教育思想

2010年第 期安徽文学 3 一、对传统教育观的颠覆与批判 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在儒家文化几千年影响下已在国人思想中根深蒂固,形成了一套封建社会制度下的文化教育体系和儿童观,所有这一切都制约着儿童教育,摧残着他们身心。这些在鲁迅的作品中都给与了深刻的批判。以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为例,在《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等文章中均有关于儿童教育方面的论述。儿童解放是人的解放的一部分。早在“五四”前期,鲁迅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在《<二十四孝图>》的开头鲁迅写到“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出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着最恶的心,应该坠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者,妨碍白话者。”为什么呢?因为从“五四”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以来,供给孩子们的书籍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碍它,要使孩子们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鲁迅说,这种人的危害,比蒸吃小孩的麻胡子还要厉害,因为麻胡子吃小孩毕竟有限,而“妨碍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的都死在他肚子里。”鲁迅还会以他和他的小学同学因为专读 “人之初性本善”读的要枯燥而死了,多么渴望看看那些有图画的书啊,但是,只要是略有图画的本子都要被老师呵斥,乃至于打手心。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淳朴,善良,但却愚昧,粗俗而守旧。她可以说是鲁迅的第一任家庭教师,但她对幼年鲁迅的教育却非常陈旧,长妈妈给鲁迅买来了最为心爱的宝书—— —有画儿的“三哼经”,使鲁迅对她产生新的敬意,然而这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劣的本子,不仅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由此可见当时儿童读物的匮乏。鲁迅还曾收到另一位长辈的礼物:《二十四孝图》。他说:“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 ”但是鲁迅紧接着就表现出了他的失望。因为这原来只是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其中所诉的二十四位孝子 的故事其实有很多都是违背常理不足为训,鲁迅尤其不解 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甚至于对书中所说的事发生反感。前者画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为了讨父母开心,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手持拨浪鼓佯作婴孩状逗父母开心,鲁迅认为这是将肉麻当做有趣,违背了孩子纯真的天性。至于 “郭巨埋儿”则说的是郭巨家贫,为了供养母亲,要将儿子活埋的故事,这可以说是伤天害理的行为,恰如鲁迅 所言是“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武猖会》写少年鲁迅兴 高采烈,将往东关去看赛会。然而恰恰是这个时候,父亲却要他去背 《鉴略》,并且背不出就不许去看会,虽然鲁迅最终背出了,大家都为他高兴,他自己的兴致反而没有了,文末写到:“我至今一想起来,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个时 候叫我来背书。”封建家长威严,封建家庭教育可怕,由此可见一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出了童年鲁迅从乐园到苦海的心灵感受,他在文中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把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 ,我的蟋蟀们!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三味书屋是乏味的,压抑的,终日是读书,习字,对课,连发问都不许,试想这怎么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在这些作品中,鲁迅以其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旧时儿童教育的变态,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对父权思想批判 鲁迅的反封建教育思想一方面体现在对旧的儿童观的变态给予批判,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传统的父权思想的无情揭露,某些思想直到今天看来仍让人为之振奋,不禁为其超越时代的深刻的思想锋芒感到惊叹。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写于1919年10月,可以说是《狂人日记》中的“救救孩子”的呼喊的补充,他批判了封建伦常和恩威思想,引发出父子关系及家庭教育问题的新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首先就提出“父与子,无恩”。他认为父辈对幼者的抚养和教育是一种责任与义务,他指出,父 母生出儿女和抚育子女只是生命的延续,是自然界的安排。 托起明天的太阳———鲁迅的儿童观和教育思想 ◎高韩 (安徽大学中文系 安徽·合肥 230039 )摘要鲁迅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是重要的儿童教育家。他十分关注儿童教育,关心国家未来。他在五四前夕发表的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通过外狂内醒的狂人抨击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喊出了“救救孩子”的时代最强音。鲁迅站在人类本位的高度认为父子关系是一种自然的伦理关系,是平等的。父母对子女负有不可 推卸的责任。在教育儿童方面, 他也有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关键词鲁迅儿童观教育思想文章编号1671-0703(2010)03-187-02 187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_《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_《朝花夕拾》读后感 1000字 《朝花夕拾》读书报告会上读了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后,我对他的儿童教育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把百草园写得妙趣横生,还穿插了"美女蛇"的传说以及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描绘了一个趣味无穷的儿童乐园;三味书屋里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景象,作者通过记述书塾各种各样的规矩、严厉的先生,逼真地描绘出了"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但书塾里也并非死气沉沉,反倒在同学们乘机偷乐、课间溜到后院戏耍中表现了孩子们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其实百草园不过是杂草丛深的一处荒地罢了,但在作者笔下却变成了"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高大的皂荚树......",这无一不展现出作者儿时丰富的想象力和爱玩耍的天性,就算是在最严厉的书塾里也能寻找到生活的乐趣。 但在《五猖会》中,作者被自己的父亲强行要求背诵一字不懂的《鉴略》,虽然"我"如梦似的背出来了,最终去了五猖会,但是先前那种兴趣盎然、激动无比的心情却悄然而去了。后面回忆此事时,对五猖会的内容早已忘去了,可背诵的过程却记得一清二楚。 这两篇文章都反映了鲁迅"孩子的天性不可压抑"的教育理念。 其实教育孩子,只需激发他的潜能和兴趣。比如作者多次提到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其实她在人群中并不突出,甚至睡相大咧,有许多让人厌烦的规矩,还教给我许多奇怪的道理,但对鲁迅来说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却是长妈妈送来的,她也很好的激发了鲁迅对于绘本图文的兴趣。当所有人还局限于无聊的《三字经》时,作者却读上了图文并茂的《山海经》,"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不仅让他对书籍的兴趣更加浓厚,还对鲁迅的启蒙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成为日后不可磨灭的记忆。 这篇文章则主要讲了养育人激发孩子潜能的要求及图书对启蒙的重要性。 《二十四孝图》则是作者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他重点分析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斥责了这类封建孝道把"肉麻当有趣"。其实这些故事原本是很感人的,可是经过一代代人的"涂脂抹粉",这些感人的真情事件变成了令人反感的做作矫情。这些虚伪的故事"以不情为纶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选择书籍要谨慎,更告诉我们只有真实的情感才会打动人心。 通过《朝花夕拾》的阅读,我明白鲁迅的教育观念主要是不压抑儿童天性,多读适合的图书,激发孩子的潜能。其实这些教育方法不仅适用于鲁迅那个年代,也同样在我们这个年代起作用。

鲁迅立人教育思想的实践与研究

鲁迅“立人”教育思想的实践与研究 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陶月梅 在20世纪,当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伟人鲁迅的影响力足以彪炳史册,与日月同光。他以毕生不懈的努力创造了辉煌的“鲁迅文化”,其内蕴之宏大,影响之深远,已成为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小学教育集团作为绍兴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窗口学校,又以先生的英名命名,确立以弘扬鲁迅文化,构建集团的现代教育创新格局为办学理念,这既是一种历史责任,而且实践证明,又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一)深入践行“立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立人”的教育意识。他说过“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先生百年前说过的话,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是历久而弥新。继承前任校长的办学思想,面对鲁小教育集团应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我们于2006年集团成立之际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弘扬鲁迅“立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提升教育的文化品质为首,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树立教育的人文服务为先,构建举校学习体制,大力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和精致化。在这个办学理念中我们认为最基本的一点是“弘扬鲁迅‘立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立人”精神观照下的“四独”儿童教育 鲁迅的“立人”思想也充分地体现在他的儿童教育观上,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方法之一的“禁”,对孩子的思想、言论、行动加以严格的限制,“终日给以冷遇和呵斥,甚至于打扑,使他畏功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名其曰‘听话’,算为是教育成功,待到放他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这种教育方法造就的是“奴才”。另一种教育方法为“任”,即“任其跋扈”,对孩子的思想、言语、行动一点也不管,这种教育方法造就的是“顽童”。而当今的儿童教育应是培养“后起新人”,儿童教育只有培养“后起新人”,才能使新的一代,“将来成为完全的人”。鲁迅的这一在“立人”思想引领下的儿童教育观,对于解除当代儿童的童年生态危机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让成长中的儿童感受到童年的快乐。”这是鲁小儿童教育一个极其朴素的信念。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我们对儿童的童年负责,建立以童年为本位的儿童生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