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天文简史

第一章天文简史
第一章天文简史

第一章天文简史

天文学(Astronomy)是研究天体和宇宙的科学,它研究天体的分布、位置、运动规律、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以及天体和宇宙的结构和演化。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五六千年了。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牛顿力学的出现,核能的发现等对人类文明起重要作用的事件都和天文研究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能极大地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包括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中都有许多应用。

天文学循着观测-理论-观测的发展途径,不断把人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新的深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现今,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按观测手段分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

第一节古代天文学发展

古代,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两河流域、埃及、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和古阿拉伯等都是古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地区。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史,几千年之前由于农、牧业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人们就开始观察日、月、星辰研究他们的运动规律,记录了大量而重要的天象,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天文资料,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古代埃及与天文学

他们制定了自己的历法。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这就是说,天文学知识的产生来自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古埃及人发现三角洲地区尼罗河涨水与太阳、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升起同时发生,他们把这样的现象两次发生之间的时间定为一年,共365天。把全年分成12个月,每月30天,余下的5天作为节日之用;同时还把一年分为3季,即“泛滥季”、“长出五谷季”、“收割季”,每季4

个月。

埃及人把昼和夜各分成12个部分,每个部分为日出到日落或日落到日出的时间的1/12。埃及人用石碗滴漏计算时间,石碗底部有个小口,水滴以固定的比率从碗中漏出。石碗标有各种记号用以标志各种不同季节的小时。别怀疑,古埃及的占星学可是很发达的。正如古埃及文明的特色一般,他们的十二星座也是以古埃及的神来代表的。

古埃及人关于星的研究与知识累积起源于远古时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古埃及的农业生产,由于播种季节和田野、果园的丰收,都要依赖于尼罗河的每年泛滥,而尼罗河的泛滥,又和星体运动有关,特别是每隔1460 年便会出现日出、天狼升空与尼罗河泛滥同时发生的现象。所以,僧侣从很早便开始制作天体图。埃及的天文学与数学一样,仍然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而且还落后于巴比伦。在古埃及的文献中,既没有数理仪器的记述,也没有日食、月食或其他天体现象的任何观察的记录。埃及人曾把行星看成漫游体,并且把有命名的称为星和星座(它很少能与现代的等同起来)。所以,他们仅有的创作能够夸大为“天文学”的名字。从古王国时代一直到较晚的托勒密时代保存下来的某些铭文包括了天空划分的名单。被希腊人称为“德坎”(黄道十度分度)的是用图描绘的所谓夜间的12小时。人们使用德坎划分年份,一年由36个为期10天的连续星期构成。36个德坎共计360天,构成一年的时间。但是,还缺少5天,因此,每隔若干年,每星期德坎出现的时间就必须往后移。埃及人的宇宙观念往往是用不同的神话来解释,并且保留了一些不同的天体的绘画。在新王国时代陵墓中的画面上,我们看到天牛形象的天空女神努特,她的身体弯曲在大地之上形成了一个天宫的穹隆,其腹部为天空,并饰以所谓“星带”。沿星带的前后有两只太阳舟,其中头上一只载有太阳神拉,他每日乘日舟和暮舟巡行于天上。大气之神舒立在牛腹之下,并举起双手支撑牛腹,即天空。天牛的四肢各有2

神所扶持。按另一种神话传说,天空女神努特和大地之神盖伯两者相拥合在一起,其父大气之神舒用双手把女神支撑起来,使之与盖伯分离,仅仅让努特女神之脚和手指与地面接触,而盖伯半躺在大地上。这些神话传说

1

天文学基础知识

天文学基础知识 1.什么是宇宙? 宇宙是天地万物,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可以转换不同的存在形式,但在本质上是永久存在,永久不灭的。宇宙是普遍永恒的物质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从空间看宇宙是无边无际,它没有边界,没有形状,也没有中心,如果承认宇宙以外还有什么东西,就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本性;从时间看宇宙无始无终,它没有起源,没有年龄,也不会终结,如果承认宇宙有起源,就会导致创世说,实际上也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本性。 但具体事物的有限性也不能否认。宇宙的无限与具体事物的有限并不矛盾,因为只有无数具体的有限才能构成全部的无限。人类观察到的宇宙是动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所知的宇宙在不断扩大。18世纪以前人类认识宇宙的范围只限于太阳系,随后认识到太阳系以外还有千亿个恒星,它们组成了银河系。19世纪人类又发现了河外星系,发现银河系在宇宙大家庭中只不过是相当渺小的一员。20世纪50年代的光学望远镜、60年代的射电天文望远镜把人类对宇宙的探测距离猛增,人类可以永远扩大自己对物质世界的观察视野,不会停留于某一固定的边界上,这有力证明宇宙是无限的。 天文学上通常将天文观测所及的整个时空范围称为“可观测宇宙”,有

时又叫“我们的宇宙”,或简称“宇宙”。现代科学的基本观念之一,就是可观测宇宙也像其他事物一样,有它诞生发展的历史。据现代宇宙学说估算,宇宙年龄是极其漫长的,约为150亿岁;可观测的全部宇宙空间是极为庞大的,已观测到的最远的星系距离我们大约150亿光年。 宇宙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宇宙的多样性在于物质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组成宇宙的物质在存在状态、质量和性质上有着极大的差异。 宇宙是由各类天体和弥漫物质组成的。宇宙中有形形色色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天体都是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2.什么是恒星和星云? 宇宙中最主要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因为它们拥有巨大的质量。恒星是由炽热气态物质组成,能自行发热发光的球形或接近球形的天体。恒星是像太阳一样本身能发光的星球,晴夜用肉眼看到的许多闪闪发光的星星中,绝大多数是恒星。星云是由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形状很不规则,似云雾状的天体。 3.什么是星系? 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星系。它们的尺度可以从几千到几十万光年。星系或称恒星系,是宇宙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星系数量众多。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在宇宙中观测到了约1000亿个星系。地球就处在由1000多亿颗恒星以及银河星云组成银河系中。有的星系离银河系较近,可以清楚地观测到它们的结构。离银河系最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 ——以天文学为例

曲阜师范大学课程论文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概论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 ——以天文学为例 王院喜 2012414359 摘要: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悠久,当人类文明产生以后,天文学也随着产生和发展起来。天文学正朝着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文学发展对我们人类社会的贡献及重大意义。我们一起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创造幸福。 关键词:天文学进程人类社会重大意义贡献 引言: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科学。探索天体演化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中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天文学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它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科技人才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方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当代推动高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当代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一、天文学的发展进程 天文学中发展最早的就是天体测量学。古代的天文学家在测量星星的基础上观测到恒星位置基本是没有变化的,据此就制出了星图,并对星座进行划分和编制出星表;再对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进行研究时,编制出了历法。在17世纪,不仅发明出了望远镜,微积分也被创立起来,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且还建立起巴黎天文台和格林尼治天文台。 当前,在天体测量学中用到的测量于段越来越多,山最初的可见光观测发展到现在的射电波段、红外、紫外、X射线Y射线波段等,而对天体进行观测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如星数多、星等暗的光学恒星、射电源及红外源等,并且对它们的观测精度也在不断的进行提高。在16世纪哥自尼提出日心体系后,17世纪的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后来伽利略又在力学上进行了研究,这些为创立天体力学作下铺垫。17世纪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后,天体力学就产生了。 天体力学在天文学中也是发展较早的一个学科。它产生后,天文学家从对天体

天文学概论选修课感想

天文学选修课感想 半个学期过去了,我们的天文学概论选修课就要结课了,久久不能忘怀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动解说,久久不能忘记老师的耐心讲解。天文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名词,小时后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在星空下呆呆地望着,看着天上的星星一眨一眨的眼睛,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在外婆背上看着天上的弯月,听着月亮走我也走的歌谣。如今,我来到了天文学概论的选修课堂上,去了解去解开宇宙的奥妙,我感到无尽的乐趣。 从古至今,天空都总是留给人无限的遐想与繁杂的思索。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夸父逐日;从太阳神阿波罗到月神阿尔忒弥斯;从天圆地方到地心说。古代人对天象都有极大的兴趣。他们或观今夜天象,已知天下大事,或以星座占卜。人类都把自己的构想和希望寄托给力天空。后来,天文学孕育而生,人类开始系统而又科学地研究天上的星星们,天文学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利益与对为来的无限希望。 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我就亲身经历了一次天文事件:日全食。我当时是在江西南部,只能看到日偏食,但是还是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记得那一天早上,同学们就开始热情洋溢地讨论着马上就要来到了日偏食,学校也停课统一组织我们观看中央一台播放的日全食介绍与直播,当日偏食出现的时候,所有同学都蜂拥出外面进行观看,其中的观看手段各种各样,有用墨镜的,有用玻璃片的,还有端一盆水借助反射的,物理老师也向我们传授观看的方法。全校沉浸在日偏食所带来的欢乐中。这是我第一次“观测天象”,这也引发了我极大

的兴趣,我深深的被天文学的奇妙所打动。 所以,对于天文学概论选修课,我抱有极大的兴趣。在老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看到了美丽星夜,而美丽的星座和动人传神的希腊神话更是给人别样的感受。学完这节课,我知道了十二星座的由来,还知道了辨别春夏秋冬四季的星空,更知道了现如今黄道的第十三星座,了解了许多梦幻的希腊神话故事。我顿时被天文学的博大精深所打动,我发现自己已经对其充满了兴趣。后来老师又分别向我们讲述了日象、八大行星、各种天体和恒星的演化过程,更讲述了神秘的黑洞和奇妙的暗物质与暗能量,拓宽了我视野,引发了我对宇宙对生命的思考。 虽然天文学选修概论已经结课了,但我对天文学的热情不减,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必然会广泛的阅读天文学领域的科普书籍,了解天文知识,我也有兴趣去参加一些天文观测活动。其实,我最期待的是在以后的天文选修课中,老师能带领着我们进行实地观测,这是我梦想着的最好的天文课,虽然这个梦想没有实现,但我仍然希望有一天,他能在我的学弟学妹们身上实现。很感谢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知识盛宴,给我们在天文知识上指引了方向。最后,我想说:老师,您辛苦了。

第一章 地图学基础复习题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地图的基本特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地图概括、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3、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地图能够存贮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和未来趋势。 5、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6、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组成。直接信息是地图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地理信息,如水系、居民点等;间接信息是经过解译、分析而获得的有关现象或实体规律的信息,如通过对等高线的量测而获得有关坡度、切割密度的数据和图形。 8、地图按图型划分为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9、虚地图是指存在于人脑中或以数字形式记录存储在电脑中的地图。前者例如心像地图,后者如数字地图。 10、实地图是地理信息可视化了的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等。 11、地图是伴随着文字出现的,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产生的。古尼罗河、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和城郭的发展带动了天文测量、平面测量和地图制作技术。古希腊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地中海贸易和战争使测绘用于航海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他们着重于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绘航行地图,因而将地图测绘建立在天文——大地测量的基础上。 1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圆球的观念,埃拉托色尼估算出地球的一段经线弧长,以此推算出地球的大小。托勒密是西方重要的天文学家、地图学家,他的名著是《地理学指南》。 13、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一块公元前310年以前铜版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平面图实物。 14、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秦王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绘在四块松木板上的地图七幅,

中国古代北极星变迁小议

中华古代北极星变迁小议 ——兼论中华古天文体系之发展脉络 蔺长旺 北极星,在以赤道坐标系所构成的中华古天文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且其“座位”在天球中的的轮换变迁和二十八星系的周期运动及其命名与地上社会形态、政治结构乃至王朝更迭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探讨古代北极星变迁与轮换的问题,对中华文明史发展进程的研究无疑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天球赤极移动路线之极投影 图-1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讨论过中国古代天文学资料中关于北极星变迁的问题。并作出赤北极变化轨迹之星图(图-1)。 学者三叉猫2017年12月26日在其博文《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北极星变迁的历史记录》中指出:“我们应该肯定李约瑟先生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赞扬,他是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友好人士。但同时也需要指出,由于他并非天文学家,对中国天文学历史了解程度不够,因此发表的观点也难免存在偏颇之处”。“这个星图中除现代北极星(勾陈一)和古代北极星(右枢)两颗公认的北极星外,没有其他可以确认的星的名称。因此表示的赤北极变迁轨迹显然是不准确的。李约瑟先生仅仅是复述了牛顿的假说,并没有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文献做认真的研究。李约瑟先生曲解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北极星变迁的记录,来为牛顿的北极星变化轨迹寻找依据。在他所作的示意图中,缺乏严谨的科学论证过程”。 二、中国天文学家陈久金教授之赤北极变迁轨迹图 中国天文学家陈久金教授在他的《天文学简史》中则是这样描述北极星的变化轨迹的:“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史,最能清楚地表明天文学由萌芽到形成的过程。从公元前3000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知识点及试题{含答案}汇总

第一篇古代科学技术 第一章人类的起源和科学技术的萌芽 一、人类的起源 1、古猿人出现的时间距今约250-400万年,即地质年代的新生代的第四纪初 2、劳动使猿变成了人 二、石器和弓箭 1、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2、使用石器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3、人类早在260万年前就学会使用石器生产了。 4、大约在14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末期,原始人发明了弓箭。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迈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三、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 1、人类在50万年前就学会了用火。 2、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世界性的解放作用。它表明人类第一次征服一种自然力,并且最终把人和动物彻底分开。 四、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1、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结束了依赖天然食物而生存的历史,表明人类可以在自然界中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发生在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即大约1万年前。 2、最早出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是西亚。 3、农业生产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耕锄农业,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已经懂得灌溉技术和施肥技术。主要农具有木?、石?石犁。 4、大约一万年前,人们已经懂得饲养动物。人类最初驯养的动物有猪、羊、牛、鸡、狗。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5、由采集经济发展到农业经济,由渔猎经济发展到畜牧经济是人类继使用火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简单的采集和渔猎,它要求有较丰富的自然知识,要懂得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要学会育种,要有一些天文、气象、土壤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最初的认识,也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五、制陶技术和手工业的出现 1、陶轮的发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人类最早的加工机械。公元前7000-5000年,我国河南仰韶和西亚地区居民都已经掌握这种制陶技术。 2、制陶业的发展促成了手工业的出现,手工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 六、冶金技术的出现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1、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是黄金和铜。 2、冶铜技术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的原始社会晚期。 3、冶金技术的出现表明石器时代的结束,金属时代兴起,意味着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诞生。原始社会末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劳动有了剩余,从而使剥削成为可能。 第二章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科学技术 一、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 1、农业生产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古代文化的经济基础。 2、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水利、畜耕的发明和应用。 3、畜耕是三个地区和国家普遍采用的耕作方式。 二、天文学

天文学就业前景说明

专业介绍 人类自古以来对天空有无限的向往和想象,中国很多古典神话诗歌都可以印证这一点。比如嫦娥的故事等等。也是因为人类对于自然和未知的好奇、探索、想象,我们走向文明的进程才会有了驱动力。 世界各地有众多的天文爱好者。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了天文学继续考研深造。而随着探测技术的进步世界上各个国家近些年来也有非常多的天文学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更进了一步。 天文学(Astronomy)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在天文学悠久的历史中,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及发展,先后创立了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 发展前景及就业方向 国内的天文学专业这几年发展很快,但规模远远不够。除了南大,北大,中科大,北师大,以及中科院大学外,其他天文专业的历史都很短。在几大基础学科当中,天文学科在国内的发展状况最滞后。简单来说,在美国基本你知道的大学都会有天文系或者天文学科,而且很多你可能完全不了解的排名100开外的大学里都有水平不错,或者至少很有特色的天文学科。国家如果再基础学科领域保持投入的话,国内天文界会进一步的壮大,也应该会有更多的天文系和天文专业。

现在各省份大学逐步建设天文学,未来五年发展势头良好,更远不清楚天文学需要长期专业的学习,如果想从事天文相关的科学研究,那么基本读博士是必要的。如果想从事天文科普类的目前的相关的机构比较少,本科毕业(or 大部分硕士)大部分都是从事与天文无关的工作。就业率的话按学校官方就业率数据来看,挺好的。接近或等于100%。 但是在现在国内环境下,谈天文系排名没有太大意义。一方面,前面说了,整体规模太小,资历太浅。10个人的公司弄5个经理有啥意思?另一方面,学校排名和专业排名相关性太好,而学校排名大家心里都清楚。在美国情况是很不一样的,比如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学校说二流算抬举他了,却有一个北美数一数二的天文系;亚利桑那大学综合排名也不高,但天文系超强;因为这样的例子存在,在选择学校和选择专业之间,往往需要仔细考虑。而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情况,基本上是学校综合实力越强,越有钱,天文专业发展也会越好。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尺度上发展天文学科,不是选秀才,而更像是培养一支后备军,需要越来越多的院校的参与,需要更多的经过基础天文教育和训练的各种类型的人才。地方院校的广泛参与,意义会变得越来越大。 在职业科研方向上,随着国内天文学学科的持续发展,一个利好消息是可能会有更多的天文教职和科研职位出现。这和北美大学天文职位早就饱和的普遍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不同院校的待遇和科研条件差别很大。即便在国内,能够进入顶尖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机会依然是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争取来的。 另外,国内天文专业还有一点不同,像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都能培养在航天领域大有用武之地的专业人才。这些天文系的毕业生中进入航天和相关部门工作的比例不是很低。

天文学基础作业

天文学基础作业——SkyMap使用手册 (以SkyMap Pro11Demo为例) 一、键位相关 按F1键获得帮助。 按F2键放大地图,按F3键缩小地图。 按F4显示更多星体,按F5显示更少星体。 按N、S、W、E键确定星图视野方向。 按1、2、……、9、0数字键确定星图视野范围大小,数字越大,视野越小。 按方向键使星图视野滚动。 使用鼠标滑轮使星图视野上下滚动。 按住鼠标左键拖动使星图视野左右滚动。 按page down和page up键或按住鼠标右键拖动,使星图视野相对地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按A键打开或关闭“高度/方位角网格”(altitude/azimuth grid) 按R键打开或关闭“赤经/赤纬网格”(RA/DEC grid) 在星图的上下左右区域双击左键,可以使星图相应地向上下左右移动。 在星图中长按左键,拖动一段距离再松手,会弹出“星图视野”窗口(Map View)。 其中可以设置星图视野中心的位置、时代坐标、地图大小。 二、菜单相关 ◇文件(File)

①新建星图/打开星图/保存星图/星图另存为/退出软件(New/Open/Save/Save as/Close) ②保存默认值(Save default):将当前的设定(赤经赤纬、时间、星图尺寸等)记为默认值。 通用(General...):设置SkyMap盘位置、真实星图更新频 率、右键菜单栏及其他一些杂项。 状态栏(Status Bar...):勾选要在状态栏显示的信息。 其中有: 高度/方位角(Altitude/Azimuth) 赤经/赤纬(RA/DEC) 视图层级(View level) 两点间角距(Separation/PA):显示在星图上最后一次点击 的点和倒数第二次点击的点之间的角距 天体星等限制(Star mag limit)(mag=magnitude):亮度低于 多少星等的天体不在星图上显示 深空天体星等限制(Deep sky mag limit) ③偏好(Perference):当地时间和日期(Local time and data) 协调时(UTC time and data) 朱利安日期(Julian time and date) 当地恒星时(Local sidereal time) 当地标准时间时钟/协调时时钟/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钟 (LMT clock/UTC clock/LST clock) 快捷键设置(Keyboard Shortcut) 图片(Picture...):设置天体图片的位置、外接等 背景图片(Background Images...) 视野等级(Level...):1、2、……、9、0数字键对应的角距、 天体星等限制、深空天体星等限制…… …… ◇查看(View): ③工具栏(Toolbars):设定是否显示各工具组栏和工具箱。 放大星图/缩小星图/缩放星图时是否改变星图设置

科普之天文学教学大纲

科普之天文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1.启蒙学生对科学,对天文学的兴趣; 2.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天文学知识,探索星空的奥秘;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思考,探索能力; 4.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5.培养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的能力; 6.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主要教学形式】 1.课前复习; 2.理论讲解与提问; 3.动手实践; 4.课程小结; 5.随堂小练; 6.大家一起提问题,解疑惑; 7.选讲,阅读【课外普及】的故事与知识; 8.穿插课外活动课与自由探讨想象探索课。 【教学内容】 基础篇探索星空的奥秘(总计14课时+2课外活动)第一章观察自然,仰望星空,走进天文学。(2课时) 1.1与天文学有关的自然现象; 何为天文学及天文学的起源; 天文学所研究的内容。 1.2.探索星空的奥秘 星星是什么?星星有哪些类型?星星与月球? 第二章走进太阳系。(5课时) 2.1太阳系的组成;(1课时) 2.2地球的兄弟----行星:(1课时) 行星之起源与发展及其发现过程;

行星中的老大———木星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 地球的姊妹星———金星(金星凌日) 土星(奇特的土星环) 没有火的火星 海王星 天王星 冥王星 2.3会发光的太阳:(1课时) 日食,极光等与太阳有关的自然现象; 天阳的物质组成; 太阳周围的未知天体; 太阳的边界; 太阳的颜色,年龄及寿命; 2.4我们的家园地球: (1课时) 与地球运动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四季昼夜变化及解释;地球来自何方,如何形成;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形成; 世界第一个星体系模型———地心说; 不停自转、公转的地球; 2.5月球:(1课时) 月球的起源,形成及演化; 月球的背面? 月球的未来? 月亮为什么会有圆缺及其怎样变化? 月食是什么?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2.6 模拟太阳系(课外活动) 第三章解开宇宙的神秘面纱。(4课时)

天文小组活动方案讲课教案

仰望苍穹赏日食奇观俯首躬行传天文知识 ──春晖外国语学校暑期天文科普实践小组活动报告【活动背景】 今年是“国际天文年”,是为纪念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400年,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共同发起的,以“探索我们的宇宙”为主题的全球性庆典。我国“国际天文年”活动于2009年1月10日在北京天文馆启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22日上午发生了300多年一遇的罕见天象──日全食,浙江北部及长江流域很多城市都可以观测到这一天象,上虞地区也看到了90%以上的日偏食。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天文科普小组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天文科普宣传调查活动。 【活动目的】 1.通过组织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天文科普宣传调查活动,增强我们中学生探索宇宙奥秘,参加天文活动的兴趣。 2.通过天文调查观测,加强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家长、社会的天文科普沟通,普及公众天文常识,了解社会对天文科学知识的认识情况。 3.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生活,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毅力。 4.通过天文科普调查活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活动实施】 2009年6月,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及今年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日全食,并且要组织有兴趣爱好的同学一起去观测后,我们班同学都表现得十分感兴趣,都希望届时能和同学们一起去开阔的草地或江边景观带和老师一起去观看。为此,我们实践小组制定了“探索我们的宇宙”的天文科普宣传活动计划。活动自2009年6月到2009年9月,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6月至7月):“课堂内外的学习”。主要以学校初二(9)、(10)班“慧眼看世界”社团成员为主,在校内开展天文基础知识学习和校内天文现象观测。同学们还利用周末回家课余时间,去书店、网络、文具超市查询、购买相关的天文学习资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增加自己的天文信息量,每周二下午都被固定成为天文科普活动小组成员学习天文知识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同学们学习了天文发展简史、天文概况、太阳系、太阳、彗星和流星、月亮、认识星星、星图和天文望远镜、天文观测等,形成合理的天文知识结构。 在积累一定的天文科普知识的同时,我们还积极进行实践观测。利用傍晚余晖时分,我们会来到学校操场空地,认真观测恒星运动出现情况。二九班倪烨钦同学就写了一篇名为《我和“日全食”有个幸福的约会》(附)的观测日记。

宇宙起源和演化学说简史

宇宙起源和演化学说简史 王为民(四川南充龙门中学) 今天我本想在帖吧转发我的“宇宙大爆炸的缺陷”一文,因为这篇文章刚刚见报,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人类从牛顿时代习惯万有引力主宰宏观宇宙的现象,却对于宇宙三大力学(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电荷、色荷、弱荷中性视而不见。人们习惯于上帝的安排,很少去问上帝,这样安排宇宙秩序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知道,原子是电中性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总是等于核外电子数。问题是我们的宇宙质子数为什么也等于电子数,我们的宇宙也是电中性的。 如若不然,电力比万有引力强一万亿亿亿亿倍是不容许万有引力支配天体运动的。但事实是,牛顿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理论却能够很好地解释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完全不需要电磁力来帮忙。 宇宙大爆炸学说好像不屑于这种解释,它的理由就是宇宙本来就是如此,甚至前一个收缩宇宙死亡以后,再次爆发都是如此,没有理由来解释这个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的理由。 质子有反质子,电子有正负电子之分,每一个基本粒子都有其反粒子,光子的反粒子是它自身。 宇宙大爆炸最初正反粒子数是相等的,如果永远保持正反粒子数相等,那么正反粒子将湮灭为2~3个光子,宇宙只是光子的海洋,不会出现物质粒子。 但事实是,我们的宇宙主要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等物质组成的,反物质的反质子、反中子、正电子在宇宙射线中有极少数来自强烈的恒星内部核聚变过程,它们遇到物质可以湮灭物质的质子、中子、电子等,并不能湮灭宇宙,因为,我们的宇宙是物质的,而不是反物质的。 在正负电子对撞机中,科学家将正电子和电子分别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后进行对撞。由于对撞能量非常高,激发真空产生更多的正负电子,同时还产生了正反π介子、正负μ子,正反质子,正反中子等。对于带电粒子,科学家用磁场将它们进行分离。 我提出的“正反王为民粒子白洞创生正反宇宙定律”能够解释所有这些问题。所以,我感到非常高兴。 按照“正反王为民粒子白洞创生正反宇宙定律”应该是正反物质的宇宙大分离。就像人类的起源。为什么我们大中华全是黄种人,欧洲是白人,非洲是黑人,东南亚是棕色种人?这就是人类起源大分离。 1922年,弗里德曼根据宇宙学原理,宇宙天体在大尺度空间分布均匀,各向同性,将罗伯逊——沃克度规代入爱因斯坦含宇宙项的引力方程得到弗里德曼方程,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建立了宇宙膨胀、收缩或震荡的各种宇宙流体演化模型。 根据“科普中国”介绍:“大爆炸宇宙论”(The Big Bang Theory)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Georges Lema?tre)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假说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 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是伽莫夫。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由大约14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上世纪末,对Ia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因为宇宙可能大部分由暗能量组成。

天体物理概论_向守平_第一章绪论探索宇宙12天体物理学简史资料

§1.2 天体物理学简史 真正意义上的天体物理学开始于十九世纪。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广泛应用于天体的观测研究,对天体的结构、化学成分、物理状态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天体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些主要事件是:(注:科学家在天体物理学领域的重大进展已经获得了十几次诺贝尔物理奖)

1864年英国天文爱好者哈根斯和意大利教士塞西分别用摄谱仪证认出一些恒星的元素谱线,哈根斯并根据多普勒效应测定了一些恒星的视向速度;1869年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在太阳光谱中首次发现氦线,之后到1895年才由英国化学家雷姆塞在地球上发现了氦; 1885年哈佛大学天文台开始用物端棱镜方法,对恒星光谱的分类作大规模的研究,此后到1924年,共完成225,000多颗星的光谱分类,这 是近代天文史上的巨作,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并求出水星近日点进动的精确值; 同年,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发现测定恒星距离的分光视差法,使得恒 星距离测量的范围由几百光年(三角视差法的上限)达到几千光年;1917年爱因斯坦发表《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所作的考查》一文,为现代宇宙学的奠基之作; 1919年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领导的日食观测队发现太阳引力使光线偏转的现象,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验证之一;

1920年代印度天文学家萨哈发表恒星大气电离理论,同时德国天文学家埃姆登和史瓦西、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等建立了系统的恒星内部结构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红移-距离关系,为现代大爆炸宇宙学奠定了观测基础; 1930年 1932年前苏联物理学家朗道预言存在完全由中子构成的恒星——中子星; 1934年德国天文学家巴德与瑞士天文学家兹威基提出,中子星是超新星爆发的产物; 1937~1939年德国物理学家魏茨泽克和美国物理学家贝特提出质子-质子反应和碳氮循环两种核反应,创立了恒星核能源理论; 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和沃尔科夫建立了中子星的理论模型,预言中子星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密度可达每立方厘米几亿 吨; 1944年荷兰天文学家范德胡斯特从理论上提出存在星际中性氢21厘米射电谱线,后在50年代初被观测证实; 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预言,宇宙创生于一次热大爆炸,并预言可以观测到温度大约为10K的大爆炸背景辐射遗迹; 1951~1954年美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先用光学的方法,继而用射电方法发现并描绘出银河系的旋涡结构; 1959年美国用高空气球进行γ辐射观测,发现宇宙γ射线源,之后又发现太

我对天文学的认识

我对天文学的认识 【摘要】天文学就是研究宇宙中的行星、恒星以及星系的科学,以观察及解释天体的物质状况及事件为主,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宇宙测量小行星人类导航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 天文学研究的对象 天文学所研究的对象涉及宇宙空间的各种星星和物体,大到月球、太阳、行星、恒星、银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个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体以至分布在广袤宇宙空间中的大大小小尘埃粒子。天文学家把所有这些星星和物体统称为天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也应该是一个天体,不过天文学只研究地球的总体性质而一般不讨论它的细节。另一方面,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人造飞行器的运动性质也属于天文学的研究范围,可以称之为人造天体。 我们可以把宇宙中的天体由近及远分类为几个层次: (1)太阳系天体:包括太阳、行星(其中包括地球)、行星的卫星(其中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介质等。 (2)银河系中的各类恒星和恒星集团:包括变星、双星、聚星、星团、星云和星际介质。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 (3)河外星系,简称星系,指位于我们银河系之外、与我们银河系相似的庞大的恒星系统,以及由星系组成的更大的天体集团,如双星系、多重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此外还有分布在星系与星系之间的星系际介质。 天文学研究的内容 天文学按照研究的内容可分为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门分支学科。天体测量学是天文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和测定各类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建立天球参考系等。利用天体测量方法取得的观测资料,不仅可以用于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研究,而且具有应用价值,比如用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目前,天体测量的手段已从早期单一的可见光波段,发展到射电、红外等其他电磁波段,精度也不断提高,并且从地面扩展到空间,这就是空间天体测量。

南京大学天文系课程介绍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人才 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概况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其前身天文学系始建于1952年,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历史最悠久、培养人才最多的天文学专业院系。学院素以专业设置齐全、学历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治学严谨而享有盛誉,在历届全国高校天文学科评比中均排名第一。拥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中心实验室、太阳塔实验室、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南京大学深空探测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目前拥有天文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包括天体物理学、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今年新增空间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具备扎实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从事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工作。 ???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约30名,包括4名中科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7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和5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近年来,学院承担着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科研成果显着,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学院与国内外多个科研和教学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与人员交流联系和合作。在南京大学“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支持下,学院正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天文学教学和科研中心。 2010年,南京大学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共同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建设“南京天文与空间科学技术园区”,即将开工建设的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办公大楼将坐落在该园区。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将是一幢集科研、实验、教学、学术活动于一体的智能化建筑,将能够满足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未来20年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发展需要,并容纳多个研究中心,同时也是本学院教师与研究生科研、本科生实习的场所。 二、指导思想 培养的指导思想为: 按大理科设置基础课,以拓宽知识结构,加强天文实验课程建设和早期科研训练能力培养,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天文学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大理科人才”。 三、培养目标与思路

近代科学的独立宣言

科学技术史论文 哥白尼日心说的确立过程及重大历史意义---------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姓名:尹笑彬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号:41011017 指导老师:文兴吾

哥白尼日心说的确立过程及重大历史意义 ————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姓名:尹笑彬学号:41011017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摘要】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并最终确定“日心说”,许多科学家经历了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并为之付出了承重的代价。 开普勒提出了行星的三大定律,伽利略也揭示了地球上物体不受阻挠时以匀速直线运动。在此基础上,最终将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工作进行综合,从而构建经典力学体系大厦的是英国科学巨匠牛顿,他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开辟了天文学的新纪元,日心说在这时才真正确立,并落下了帷幕。 历史表明,无论是开普勒还是牛顿,还是其他的天文学家,他们的成就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就像牛顿说过的一句话:“我之所以能看得远,是因为我是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天文学家们就是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从而延续到了现在文明。 【关键词】宇宙模型;宗教势力;观测精度;观测数据 1日心说的基础:地心说 为何要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来论述哥白尼日心说的创立过程呢?这是因为哥白尼日心说的确立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好几个世纪,经过几代著名的天文学家的探索发现而最终确立的。而人类是一种对这个世界的永远保持好奇的生物,因此错误被不断被发现,新的正确的知识不断涌现,这就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而无论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都是在前人的观测下得到的结论与观点,而有了后人的质疑才有了观念的创新,这就是继承与发展。通过对史实资料的不断探索发现与分析研究,我终于理清了日心说的确立过程及重大意义。 1.1地心说的由来 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位置并静止不动,太阳、月亮、行星和其他卫星都围绕地球运转。地心说的起源很早,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学派中的一名重要的天文学者,另外还有欧伊克瑟斯和赫拉克利德,他们认为天体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欧伊克瑟斯用几何学的方法说明这些运动,大致可以代表行星的观测位置。地心说时代由此到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统领这个世界呢? 1.2地心说的发展 在柏拉图提出了一种同心球宇宙模型后(在这个模型中,月亮、太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依次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固定的球面上做圆周运动)很快就遭到人们的质疑,

第一章作业_传统、天文观测手段用于大地测量的研究

传统/天文观测手段用于大地测量的研究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部门和领域对大地测 量有了更新的要求,而传统的大地测量由于不具有大范围、高精度、实时动态的特点 及其诸多的局限性,更高精度、更快捷、更简便的空间大地测量逐渐取代其而成为大 地测量的主要技术手段。 关键字:传统大地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卫星重力测量;航空重力测量 1.传统大地测量的局限性 1.1 定位时要求测站间保持通视 在用传统大地测量技术进行观测时,要求观测仪器与照准目标间保持通视,而这种基本要求会引发如下一系列的问题:(1)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建觇标;(2)观测边长受到限制;(3)迁站困难。 1.2 无法同时精确测定点的三维坐标 采用传统的经典大地测量方法进行定位时,点的平面位置是以椭球面为基准面通过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插网、插点等方法求得;而点的高程是通过水准测量的方法测量得到,由于二者观测路线迥异,受观测条件限制一般不可能同时测得平面坐标以及高程。 1.3 观测受气象条件的限制 用传统大地测量方法进行定位时,当遇大雾、大风、大雪的天气,都无法进行外业观测,不仅影响作业效率,而且会极大的影响测量精度。 1.4 难以避免某些系统误差的影响 由于地球形状并不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引力场也并不均匀,采用传统的大地测量方式进行观测时,会受到诸如地球旁折光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测量结果中含有不可克服的系统误差,会极大的损害定位精度。 1.5 难以建立地心坐标系 仅靠传统的大地测量方法不能在海洋上布设控制网进行测量,受观测条件等限制也不能得到所有陆地表面的大地测量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椭球定位一般无法使参考椭球体的中心与地球质心重合。 2.空间大地测量的产生及其可能性 2.1时代对大地测量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生产力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部门和领域对大地测量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要求提供更精确的地心坐标; (2)要求提供全球统一的坐标系; (3)要求在长距离上进行高精度的测量; (4)要求提供精确的(似)大地水准面差距; (5)要求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球重力场模型; (6)要求出现一种全天候、更为快捷、精确、简便的全新的大地测量方法。

学习天文学的收获与感想

学习天文学的收获与感想 国际经济与贸易 140104 唐保灿 201434005348 本学期天文学的课已经上了四周了,从最初的对天文学知之甚少到现在的大致了解,我自认为对天文学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改观。一开始在选修天文学之前,我以为天文学的知识是很高深的,平时也不太愿意去了解这些知识。就知道地球是圆的,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宇宙在理论上是无限的等等。但是在经过这几周的选修课学习之后,我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在天文学的选修课堂上,跟着老师去了解去解开宇宙的奥妙,我感到无尽的乐趣。 在选修天文学的第一次课上,老师先给我们介绍了火星,牛郎星,织女星还有银河,由苏东坡的词“西北望,射天狼”介绍了天狼星。并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是射西北方向的天狼星。然后老师又介绍了许多西方神话传说的星座以及他们的位置。我才明白原来这么多星座背后都有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古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他们的思想都很浪漫。我一直以为一共有十二个星座,但是老师告诉我们全天共设置八十八个星座,每个星座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尤其是我们平常所熟知的十二星座,包括星座的由来,特点,位置以及最常见的时间。 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很多关于宇宙,关于天文学的知识,包括宇宙的构成,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当属他给我们介绍的关于宇宙大爆炸的知识点了。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是137亿年前从一个极小的点诞生的,从那里诞生了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从而由物质小微粒聚集成大团的物质,最终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等。在大爆炸发生前,宇宙中没有物质,没有能量,甚至没有生命。宇宙大爆炸理论不仅仅是天文学、物理学的范畴,更是唯物主义的有力证明。这些能使我们更加科学的认识宇宙,认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 老师还在教学过程中提到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肯定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了物质才有了意识,而意识是人的反应,我想这也符合宇宙大爆炸理论。关于外星人这个话题,我想肯定是存在外星人的。老师的一个观点我特别同意,那就是如果外星人能来到地球,那么他们和人类一样都是友善的,如果他们不是友善的,那么以他们的科技肯定不足以来到地球,所以咱人类不必担心外星人入侵。如果将来有一天外星人真的来到了地球,放心他们肯定是友好的,可以放心与他们交朋友。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是我上天文学选修课最大的收获,敬畏宇宙、敬畏自然。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是数以万计的繁星,虽然不能得到什么,但这是我们认识宇宙的开始。宇宙是如此的浩瀚,我作为一个普通人还不及那一粒微尘。思及此,就如老师所讲,我们为了那些所谓的有价值的琐事而斤斤计较或者互相算计是多么的可悲可笑。我们应该放开心胸,向寥廓而深邃的宇宙和庄严而圣洁星空致敬,学会仰望星空,成为关注天空的有希望的人。人类最伟大的老师是大自然,茫茫宇宙必然有一种秩序所在,我们要做的是顺应自然规则,调整生命,如此才能更好的生存。 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那满天星辰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精神性的指引:人要有伟大的梦想。温家宝总理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作为青年一代,更要脚踏实地,关注民族命运,既要关心中国梦,也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去实践自己的梦想。

天文学简史期末论文

学科分类号(二级) 天文学简史期末论文 题目天文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指导教师易庭丰老师 院、系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姓名查建勋 学号104130101

天文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摘要: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科学,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见解,与不同的应用。 关键词:天文学,发展,应用。 人类生在天地之间,从很早的年代就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一、错误观念的抛弃与真理的追求 (1)地心说 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驱动人们进行太阳系外行星及其生命搜寻的原动力。新的天文观测和发现必将继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不断加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一直以来,人类都把我们伟大的地球母亲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当哥白尼通过三十年的天象观测,才渐渐地对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托勒玫地心说产生了怀疑。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中详细讨论太阳、地球、月亮和各个行星的运动,认为太阳是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转动的普通行星,为了追求真理,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1609年,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并发现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日心说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天文现象主要是木卫体系的发现直接说明了地球不是唯一中心,金星盈亏的发现暴露了托勒玫地心说体系的错误。然而,由于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数据与支持托勒玫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当时仍不具有优势。直至开普勒以椭圆轨道取代圆形轨道修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在与地心说的长期斗争中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人类终于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哥白尼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揭开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 然而,太阳真的位于宇宙中心吗?这是人们一直非常关心的问题。自从18世纪以来,包括赫歇尔等在内的许多著名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是在银河系中心。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