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基础油分类简介
工业润滑油的分类及用途

工业润滑油的分类及用途1.润滑油分为液体润滑油和固体润滑油。
液体润滑油是工业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种润滑剂。
它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润滑性能,可在摩擦表面形成均匀的润滑膜。
液体润滑油按照其基础油的特性可以分为矿物油、合成油和植物油。
矿物油是通过原油的精炼加工得到的一种合成液体润滑油。
合成油是通过化学合成或合成反应得到的一种高性能润滑油。
植物油是通过植物种子或果实的提取得到的一种天然润滑油。
固体润滑剂是一种粉末或颗粒状的材料,不容易熔化或挥发。
它可以与液体润滑剂混合使用,提供额外的润滑和减少磨损。
2.根据使用的工业领域和机械设备的类型,工业润滑油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类别。
-发动机油:用于汽车、摩托车、卡车等内燃机的润滑和冷却。
-齿轮油:用于传动装置、齿轮箱和齿轮传动系统,提供良好的润滑和保护。
-润滑脂:一种半固态润滑剂,用于润滑摩擦表面,防止聚合和水分侵入。
-润滑剂:用于机械设备的各种摩擦表面的润滑和冷却。
-液压油:用于液压装置,提供压力传递和润滑。
-空气压缩机油:用于空气压缩机的润滑和冷却。
根据每种类型润滑油的特性,可以选择适当的润滑油以满足特定机械设备的需求。
例如,高温环境下的设备可能需要具有更高粘度的合成油作为润滑剂,以提供更长的润滑间隔和更好的热稳定性。
而低温环境下的设备则需要具有更低的阻力和更高的流动性,以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总之,工业润滑油的分类主要包括液体润滑油和固体润滑剂。
液体润滑油的基础油可以是矿物油、合成油或植物油。
根据使用的工业领域和机械设备的需求,工业润滑油可以分为发动机油、齿轮油、润滑脂、润滑剂、液压油和空气压缩机油等不同的类型。
正确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业润滑油对于保障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其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培训资料-基础油

培训资料
基础油
一、润滑油基础油:
(一)、分类及含义:
1、矿物油基础油:是由原油加工提炼而成。
2、合成基础油:是由不同化学结构组分反应制成。
(二)、矿物油分类及代号:
1、分为石蜡基基础油SN、中间基基础油ZN、环烷基基础油DN三类。
2、根据粘度指数分类:超高粘度指数、很高粘度指数、高粘度指数、中粘度指数、低粘度指数基础油五类。
国外石油公司润滑油基础油分类
国内润滑油基础油分类
(三)、润滑油基础油标准:
1、通用基础油标准:是根据粘度指数分类,以适用范围分为通用基础油标准和专用基础油标准。
(1)、通用基础油标准:
HVI通用基础油标准,粘度指数不小于95,可用于调配粘温性能要求较高的润
滑油。
中性油牌号分为HVI75、HVI100、HVI150、HVI200、HVI350、HVI400、HVI500和HVI650八个牌号,光亮油牌号分为HVI120BS、HVI150BS。
HVI通用基础油标准Q/SHR 001-95
见附件1
MVI通用基础油标准,粘度指数不小于60,可用于调配粘温性能要求不很高的润滑油。
中性油牌号分为MVI75、MVI100、MVI150、MVI250、MVI350、MVI500、MVI600、MVI750和MVI900九个牌号,光亮油牌号分为MVI90BS、MVI125/140BS。
MVI通用基础油标准Q/SHR 001-95
见附件2
LVI通用基础油标准,属于低粘度指数基础油,调变压器油、冷冻机油等低凝点润滑油,不生产,简单了解。
2、专用基础油标准:分为深度精制基础油标准(S)和低凝基础油标准(W)两类。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

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合成基础油以及生物基础油三大类。
我国于70年代起,制定出三种矿物基础油标准,即石蜡基中性油、中间基中性油和环烷基中性油三大标准,分别以SN、ZN和DN加以标志。
为适应润滑油基础油加工工艺和高档润滑油品种发展要的需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在2002年颁布了基础油正式标准,并于2009年进行修订。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新版《通用润滑油基础油》(Q/SY 44-2009)企业标准中,按HVIS(高黏度指数深度精制I类基础油)HVIW(高黏度指数低凝I 类基础油)MVI(中黏度指数低凝I类基础油)HVI(高黏度指数I类基础油)四个品种,II类村基础油分HVIH(高黏度指数加氢II类基础油)HVIP(高黏度指数优质加氢II类基础油)两个品种,III类基础油分VHVI(很高黏度指数加氢III类基础油)一个品种。
项目I II IIIMVI HVIHVISHVIWHVIH HVIP VHVI饱和烃/% <90 <90 ≥90≥90≥90黏度指数80≤VI<9595≤VI<12080≤VI<11110≤VI<120≥120中国石化总公司从90年代起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中性油分类方法,并根据国内原油性质和粘度指数,把中性油分为UHVI(Ultra High Viscosity Index)(超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140)、VHVI(很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120)、HVI(高粘度指数,粘度指数>80)、MVI(中粘度指数,粘度指数40-80)和LVI(低粘度指数,粘度指数<40)四大类。
另外,根据大跨度多级内燃机油、液力传动油、高性能极压工业齿轮油等高档油品对中性油的性质要求,又订出了HVIS和MVIS两类深度精制的中性油标准,以及HVIW和MVIW两类深度脱蜡的中性油标准。
这些中性油的氧化安定性、抗乳化性、蒸发损失和倾点等指标均较前面几种中性油规定了更高的要求。
润滑油基础知识及分类精选文档

润滑油基础知识及分类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润滑油的组成?润滑油是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的。
因为单靠基础油并不能满足发动机油诸多的性能要求,基础油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精选成份,具有最基本的粘度特征,而添加剂是化学物质,用以改善和提高机油的品质。
(1)润滑油基础油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及合成基础油两大类。
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5%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调配的产品,因而使合成基础油得到迅速发展。
?所谓矿物油,即是直接从石油精炼的用于制作润滑油的物质。
而合成油是利用原油或煤炭中较轻的乙烷、丙烷等裂解成乙烯,再经复杂的化学变化将它们重组而成的物质,物理化学性能稳定,不含杂质,比矿物油具有许多天然的优点。
(2)添加剂添加剂是根据润滑油要求的质量和性能,可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对润滑油赋予新的特殊性能,或加强其原来具有的某种性能,满足更高的要求。
对添加剂精心选择,仔细平衡,进行合理调配,是保证润滑油质量的关键。
事实上,优质润滑油表现的是一种综合性能。
一般来说,发动机油需具备和满足以下这些要求才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适当的粘度;良好的低温流动性能;抗氧化性;热稳定性;清净分散性能;抗磨损性能,防腐蚀、抗锈蚀性能。
2、基础油的加工工艺经过减压蒸馏后:传统工艺: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腊、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
现代工艺:加氢精制、加氢脱蜡(降凝)、加氢裂化、加氢异构化3、基础油的分类(1)中国基础油分类标准通用基础油:UHVI(VI>140)、VHVI(VI>120)、HVI(VI>80)、 MV(VI:40-80)、 LVI(VI〈40〉高粘度指数、低凝点和低挥发性中性油:HVIW中粘度指数深度精制中性油:MVIW高粘度指数、深度精制基础油:HVIS中粘度指数低凝点低挥发性中性油:MVIS(2)基础油分类的国际标准?美国API根据基础油组成的主要特性把基础油分成5类,类别I:硫含量>%,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80-120;类别II:硫含量<%,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80-120;类别III:硫含量<%,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120;类别IV:聚a-烯烃(PAO)合成油;类别V:不包括在I-IV类的其他基础油。
润滑油基础知识

3.合成油 合成型基础油有多种,PAO主要采用乙烯齐聚的C8、C10馏分的聚合油; 酯类油由脂肪酸和脂肪醇
在催化剂作用下经酯化反应脱水制得;天然气采用(费一托合成技术,即GTL技术)炼制成大分子组成的 基础油。
在本质上,合成油具备了润滑油中最好的成分,其分子排列整齐,抵抗外来变数的能力自然很强, 因此合成油品质较好,对热稳定、抗氧化反应、抗粘度变化的能力自然要比矿物油强得多。目前,合成 型基础油的价格还是太高,不能被普遍接受。随着润滑油向高品质方向发展,选用加氢基础油、合成油 是大势所趋。在调配高档内燃机油时,合成油加入加氢基础油可得到较好的经济性。
酸值
中和1克油品中酸性物质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称为 酸值(又称中和值),以mg KOH/g油表示。
破乳化性能
在规定时间下,表示油品的破乳化性的量度值叫做破乳 化时间,以min表示。
感谢聆听
THANKS YOU FOR WATCHING!
矿物基础油的生产工艺示意图
不同原油生产的基础油性能对比
国标分类
基础油的分类
美国石油学会API对基础油的分类标准
Ⅰ类 粘度指数 80-120 饱和烃 % <90 硫含量% >0.03
Ⅱ类 80-120 ≥90 ≤0.03
Ⅲ类
Ⅳ类
>120
≥90
聚α烯烃
≤0.03
Ⅴ类
酯类或除Ⅰ-Ⅳ 类外
Ⅰ类基础油由溶剂精制加工工艺生产 常见牌号 150SN 400SN 650SN Ⅱ类基础油采用加氢精制工艺生产 常见牌号 100N 150N 500N Ⅲ类基础油采用加氢异构工艺生产 常见牌号 GROUP Ⅲ Yubase 2/4/6/8 Ⅳ类基础油是合成基础油 不能满足上述四类标准的基础油为Ⅴ类油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标准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标准润滑油基础油是润滑油产品的主要成分,其质量对润滑油的性能和应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国际标准,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矿物油基础油、合成油基础油和生物基础油。
矿物油基础油是指从石油中提炼的原油,经过加工和精制而成的润滑油基础油。
矿物油基础油主要包括精制基础油和加工基础油。
精制基础油是指通过加氢精制、脱色和脱臭等工艺处理后得到的基础油,其性能稳定,适用于高级润滑油产品的生产。
加工基础油是指通过溶剂萃取、分馏和加氢处理等工艺得到的基础油,其性能较精制基础油略逊,但价格更为经济,适用于一般润滑油产品的生产。
合成油基础油是指利用化学合成方法或生物合成方法制备的润滑油基础油。
合成油基础油具有较高的性能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适用于高端机械设备的润滑。
合成油基础油主要包括聚α烯烃基础油、酯基础油和液态聚合物基础油等。
生物基础油是指利用植物油、动物油或微生物发酵油等生物原料制备的润滑油基础油。
生物基础油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和可再生性,对环境友好,适用于一些特殊领域的润滑需求。
在润滑油基础油的选择上,需要根据不同的机械设备和工作条件来进行合理的选择。
一般来说,对于高速、高温、高负荷的机械设备,可以选择合成油基础油,以保证润滑油的性能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对于一般工况下的机械设备,可以选择矿物油基础油或生物基础油,以降低成本并提高环保性能。
总的来说,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矿物油基础油、合成油基础油和生物基础油,每种基础油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合理选择润滑油基础油,可以有效提高润滑油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为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润滑油基础知识及分类

润滑油的组成润滑油是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的。
因为单靠基础油并不能满足发动机油诸多的性能要求,基础油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精选成份,具有最基本的粘度特征,而添加剂是化学物质,用以改善和提高机油的品质。
(1)润滑油基础油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及合成基础油两大类。
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5%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调配的产品,因而使合成基础油得到迅速发展。
所谓矿物油,即是直接从石油精炼的用于制作润滑油的物质。
而合成油是利用原油或煤炭中较轻的乙烷、丙烷等裂解成乙烯,再经复杂的化学变化将它们重组而成的物质,物理化学性能稳定,不含杂质,比矿物油具有许多天然的优点。
(2)添加剂添加剂是根据润滑油要求的质量和性能,可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对润滑油赋予新的特殊性能,或加强其原来具有的某种性能,满足更高的要求。
对添加剂精心选择,仔细平衡,进行合理调配,是保证润滑油质量的关键。
事实上,优质润滑油表现的是一种综合性能。
一般来说,发动机油需具备和满足以下这些要求才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适当的粘度;良好的低温流动性能;抗氧化性;热稳定性;清净分散性能;抗磨损性能,防腐蚀、抗锈蚀性能。
2、基础油的加工工艺经过减压蒸馏后:传统工艺: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腊、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
现代工艺:加氢精制、加氢脱蜡(降凝)、加氢裂化、加氢异构化3、基础油的分类(1)中国基础油分类标准通用基础油:UHVI(VI>140)、VHVI(VI>120)、HVI(VI>80)、MV(VI:40-80)、LVI(VI〈40〉高粘度指数、低凝点和低挥发性中性油:HVIW中粘度指数深度精制中性油:MVIW高粘度指数、深度精制基础油:HVIS中粘度指数低凝点低挥发性中性油:MVIS(2)基础油分类的国际标准美国API根据基础油组成的主要特性把基础油分成5类,类别I:硫含量>0.03%,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80-120;类别II:硫含量<0.03%,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80-120;类别III:硫含量<0.03%,饱和烃含量≥90%,粘度指数>120;类别IV:聚a-烯烃(PAO)合成油;类别V:不包括在I-IV类的其他基础油。
润滑油的组分

润滑油的组分润滑油是一种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上的润滑剂,能够减少摩擦、磨损和腐蚀,提高机械设备的效率和寿命。
润滑油的组分决定了其性能和适用范围,下面将对润滑油的组分进行详细介绍。
1. 基础油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组分,占据了润滑油总体积的大部分。
基础油的种类和质量直接影响了润滑油的性能和适用范围。
常见的基础油包括矿物油、合成油和动植物油。
•矿物油:矿物油是从地下的石油矿藏中提取的,经过精炼和处理后得到的润滑油基础油。
矿物油的种类多样,包括汽油机油、柴油机油、工业齿轮油等。
矿物油具有丰富的资源、低成本和良好的润滑性能,在各种机械设备上得到广泛应用。
•合成油:合成油是通过化学合成或物理合成的方式得到的润滑油基础油。
合成油分子结构均匀、稳定性好、温度范围广,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抗磨损和抗高温性能。
合成油在高温、高负荷和极端条件下表现出色,适用于高性能机械设备和特殊工况。
•动植物油:动植物油是从植物油和动物油中提取的润滑油基础油。
动植物油具有天然、环保和生物可降解性等特点,在某些特殊领域有一定的应用,比如食品加工、药品制造等。
基础油的选择主要根据润滑油的使用环境、负荷要求和温度范围等因素来确定。
2. 添加剂添加剂是润滑油中起到调整性能并提供特定功能的成分。
添加剂可以分为抗氧化剂、抗磨剂、抗腐蚀剂、清净分散剂、粘度指数改进剂、抗泡沫剂、抗往返式混合剂、减摩剂、润湿剂等。
•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可以延长润滑油的使用寿命,抑制油品氧化和酸化反应,减少沉积物和胶凝物的生成,保持润滑油的性能稳定。
•抗磨剂:抗磨剂能够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金属之间的直接接触,防止磨损和热蚀。
•抗腐蚀剂:抗腐蚀剂可以防止润滑油在潮湿环境中被腐蚀,保护机械设备不受腐蚀的侵害。
•清净分散剂:清净分散剂可以分散胶凝物、沉积物和杂质,防止它们在机械设备中沉积和堵塞。
•粘度指数改进剂:粘度指数改进剂可以提高润滑油的粘度指数,使其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变化更小,保持润滑性能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简介润滑油基础油分类简介国外各大石油公司过去曾经根据原油的性质和加工工艺把基础油分为石蜡基基础油、中间基基础油、环烷基基础油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动机油的发展为先导,润滑油趋向低黏度、多级化、通用化,对基础油的黏度指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基础油分类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变化趋势。
因此,国外各大石油公司目前一般根据黏度指数的大小分类,但一直以来没有严格的标准。
API于1993年将基础油分为五类(API-1509),并将其并如EOLCS(API发动机油发照认证系统)中,其分类方法见表-1。
I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
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
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
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 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
某些III 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IV类基础油指的是聚α-烯烃(PAO)合成油。
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
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别用来调制不同的油品。
这类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无S、P和金属,由于不含蜡,所以倾点极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数一般超过140。
但PAO边界润滑性差。
另外,由于它本身的极性小,对溶解极性添加剂的能力差,且对橡胶密封有一定的收缩性,但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酯类得以客服。
? 除I~IV类基础油之外的其他合成油(合成烃类、酯类、硅油等)、植物油、再生基础油等统称V类基础油。
21世纪对润滑油基础油的技术要求主要有:热氧化安定性好、低挥发性、高黏度指数、低硫/无硫、低黏度、环境友好。
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的I类润滑油基础油已不能满足未来润滑油的这种要求,加氢法生产的II或III类基础油将成为市场主流。
我国润滑油基础油标准建立于1983年,为适应调制高档润滑油的需要,1995年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执行润滑油基础油分类方法和规格标QSHR 001-95,详见表-2。
这种分类方法与国际上的分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该标准按黏度指数把基础油分为低黏度指数(LVI)、中黏度指数(MVI)、高黏度指数(HVI)、很高黏度指数(VHVI)、超高黏度指数(UHVI)基础油5档。
按使用范围,把基础油分为通用基础油和专用基础油。
专用基础油又分为适用于多级发动机油、低温液压油和液力传动液等产品的低凝基础油(代号后加W)和适用于汽轮机油、极压工业齿轮油等产品的深度精制基础油(代号后加S)。
其中HVI油和VI80的MVI油都属于国际分类的I类基础油;而VI80的MVI基础油和LVI基础油根本不入类;VHVI、UHVI按国际分类为II类和III类基础油,但在硫含量和饱和烃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 矿物基础油是由石油的高沸点、高相对分子质量烃类和非烃类的混合物经一系列加工而得,主要由烷烃、环烷烃、芳烃、环烷芳烃,以及含氧、含氮、含硫有机化合物和胶质、沥青质等非烃化合物组成,几乎没有烯烃。
对馏分润滑油料而言,其烃类碳数分布约为C20~C40;沸点范围约为350~535℃;相对分子质量在250~1000或个别更高。
? 烃类是构成润滑油的主要成分,烃结构对润滑油的黏度、黏温性质、凝点等性能均有显著影响。
? (1)对黏度影响矿物基础油以烃类为主,烃类的黏度与其分子结构、分子大小、环的数目和类型有关。
润滑油的黏度随烃类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在碳原子数相同的各种烃类中,烷烃的黏度最小,芳香烃次小,环烷烃的黏度最大,并且随着环数在分子中的比例增加而增加;在环数相同的烃类中,黏度随侧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 (2)对黏温性质影响?烃类本身的黏度指数差别很大,在润滑油产品所含的烃类中,以正构烷烃的黏度指数最高,能达到180以上;异构烷烃的黏度指数比相应的正构烷烃的要低一些,并且随着分支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其次是具有烷基侧链的单环、双环环烷和单环、双环芳烃;最差的是重芳香烃、多环环烷烃和环烷-芳烃;对于双环和多环烃类,黏度指数随侧链的数目和长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环数的增加而急剧下降;胶质是多环的含氧化合物,其黏温性质更差。
(3)对凝点的影响?各种烃类的凝点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
正构烷烃的凝点最高,且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升高。
如正十六烷的凝点为18.16℃,正十八烷为36.7℃;异构烷烃的凝点比相应的正构烷烃的低,而且随着分支程度的增大而迅速下降;带侧链的环状烃,侧链分支程度愈大,凝点下降也愈快。
从分子结构对润滑油的一些物理性质的影响可以看出,要想从烃分子的结构来改变润滑油的性能是受到限制的,当改变分子结构使某一性能改善的同时,往往另一性能就变差,只有适当的选择才能得到性能相对较全面的润滑油润滑油是由基础油和添加剂调和而成的。
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构成原料,一般占润滑油成分的80%-90%,所以可以说基础油质量和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润滑油的使用性能。
基础油种类介绍? 美国石油学会API根据基础油组成的主要特性把基础油分成5类,I类为溶剂精制基础油,有较高的硫含量和不饱和烃(主要是芳烃)含量;II 类主要为加氢处理基础油,其硫氮含量和芳烃含量较低,烷烃(饱和烃)含量高;III类主要是加氢异构化基础油,不仅硫、芳烃含量低,而且黏度指数很高;IV类为聚a-烯烃(PAO)合成油基础油;V类则是除I-IV类以外的各种基础油。
? I类基础油通常是由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制得,从生产工艺来看,I类基础油的生产过程基本以物理过程为主,不改变烃类结构,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取决于原料中理想组分的含量和性质。
因此,该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 II类基础油是通过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制得,工艺主要以化学过程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变原来的烃类结构。
因而II类基础油杂质少(芳烃含量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热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均优于I类基础油。
?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粘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
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 IV类基础油指的是聚α-烯烃(PAO)合成油。
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分解法和**聚合法。
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别用来调制不同的油品。
? V类基础油是除I~IV类以外的基础油,它主要包括:植物性基础油,合成酯、聚醚、硅油、含氟油、磷酸酯,各种GTL油,以及再生基础油等。
各类基础油的主要指标如下类基础油性质粘度指数硫含量饱和烃含量% %Ⅰ常规矿物型 80~120 >0.03 <90Ⅱ加氢裂化或加氢异化裂化工艺80~120 ≤0.03 ≥90Ⅲ加氢裂化或加氢脱蜡工艺>120 ≤0.03 ≥90Ⅳ聚α-烯烃合成油??PAOⅤ除Ⅰ~Ⅲ以外的其他类基础油矿物基础油的主要性能? 矿物基础油是由石油提炼,经常减压蒸馏、溶剂精制、脱蜡白土精制以及加氢等工艺制成,加氢程度的不同,得到不同的粘度指数、氧化稳定性、倾点、挥发性指标的基础油。
矿物基础油主要由烷烃、环烷烃、芳烃、环烷芳烃,以及含氧、含氮、含硫有机化合物和胶质、沥青质等非烃化合物组成,几乎没有烯烃。
矿物基础油以烃类为主,所以烃结构对润滑油的粘度、粘温性质、凝点等性能均有显著影响。
(1)对粘度影响? 烃类的粘度与其分子结构、分子大小、环的数目和类型有关。
润滑油的粘度随烃类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在碳原子数相同的各种烃类中,烷烃的粘度最小,芳香烃次小,环烷烃的粘度最大,并且随着环数在分子中的比例增加而增加;在环数相同的烃类中,粘度随侧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2)对粘温性能影响? 烃类本身的粘度指数差别很大,在润滑油产品所含的烃类中,以正构烷烃的粘度指数最高,能达到180以上;异构烷烃的粘度指数比相应的正构烷烃的要低一些,并且随着分支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其次是具有烷基侧链的单环、双环环烷和单环、双环芳烃;最差的是重芳香烃、多环环烷烃和环烷-芳烃;对于双环和多环烃类,粘度指数随侧链的数目和长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环数的增加而急剧下降;胶质是多环的含氧化合物,其粘温性质更差。
(3)对凝点的影响? 各种烃类的凝点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
正构烷烃的凝点最高,且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升高。
如正十六烷的凝点为18.16℃,正十八烷为36.7℃;异构烷烃的凝点比相应的正构烷烃的低,而且随着分支程度的增大而迅速下降;带侧链的环状烃,侧链分支程度愈大,凝点下降也愈快。
? 从分子结构对润滑油的一些物理性质的影响可以看出,要想从烃分子的结构来改变润滑油的性能是受到限制的,当改变分子结构使某一性能改善的同时,往往另一性能就变差,只有适当的选择才能得到性能相对较全面的润滑油。
?常用合成基础油的主要性能对于合成油,在车用润滑油中使用最多的是聚α-烯烃,合成酯和聚醚。
(1)PAO 结构与性能? PAO(聚α-烯烃)是由**经聚合反应制成α烯烃,再进一步经聚合及氢化而制成的烯烃聚合物。
聚α-烯烃是用作润滑油基础油的最常见的一种合成烃,这类基础油与同粘度的矿物油相比,无S、P和金属,由于不含蜡,所以倾点极低,通常在-40℃以下,粘度指数一般超过140,闪点高、倾点低、低温流动性好、更宽的工作温度范围,蒸发损失小,高温稳定性好,氧化稳定性好,抗水解能力强,积炭少,无毒。
而且与矿物油与良好的相容性。
但PAO边界润滑性差,并由于它本身的极性小,对溶解极性添加剂的能力差,且对橡胶密封有一定的收缩性,但这些不足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酯类得以克服。
(2)合成酯类油??酯类油最早用作航空涡轮发动机润滑油,由脂肪酸和脂肪醇在催化剂作用下经酯化反应脱水制得。
因反应的脂肪酸和脂肪醇的种类不同,合成酯可分为:多元醇酯、双酯、单酯等,而常用的合成酯基础油为:多元醇酯、双酯。
通常来说,合成酯具有以下优异的性能:粘度指数高,闪点高、倾点低、低温流动性好,更宽的工作温度范围,蒸发损失小,高温稳定性好,氧化稳定性好,残炭少,润滑性能优异,毒性极低,环保、生物降解性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