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时代性与创造性

艺术的时代性与创造性
艺术的时代性与创造性

艺术的时代性与创造性

宏观地看这个展览,我主要有三方面的感受:首先,展览的策展理念非常完整,虽然反映党的90 年光辉历程时间跨度很大,却在有限的空间里面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代表作,以此反映了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形成了一条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彩带;其次,展场的整体布局层次鲜明,段落清晰,作品层层递进,抑扬顿挫,起承转合,通达顺畅;第三,中国美术馆在承办这一展览过程中体现了其专业实力。无论从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上,还是从对整个建党90 年这一个宏大主题活动的整体把握上,策展团队都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学术诠释。可以说,展览既把握住了主题的思想性和文化意义,又彰显了艺术性。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

年,

反映党领导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描绘人民群众火热的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景。如何看待美术反映党的历史和时代业绩的创作意义,如何结合艺术家自身的实践看待党史主题的创作经验与方法呢?对此,我有如下看法:

首先,展览中每件美术作品都体现了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表现倾向。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倾向,也反映了作品在不同时期对相同主题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另外,新中国美术的发展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多数艺术家都参与了国家组织的艺术活动或艺术工程,在这种艺术生活中,它们是新中国美术“国家团队”的一分子,而且,艺术家在进行相关主题性创作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修养。

以我这次参展的作品《陈独秀与(新青年)》为例,在刚开始接受这件作品的创作任务时,我对这个历史事件的认识还不十分深刻,于是我一边构图,一边深化构思。

随着创作的一步步发展,我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认识也逐步加深,对相关史实的考证也越来越准确。画面中人物的位置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经过反复地推敲。在以党史为题材的主题性创作中,我们要比一般的创作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们必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再加上恰当的形式手法,作品才能够打动人,才能够传世。

《陈独秀与(新青年>》这件作品的创作是历史的真实和“我”的真实之结合。从题目的字面上来看,作品可以表现陈独秀和当时几个轮值编辑

坐在一起开会,或是表现与“新青年》编辑出版相关的情景场面。如果这样图解这个主题,我觉得深度是不够的。陈独秀等人创办《新青年》后,很快使星火燎原,大批的知识青年受其影响,在全国各地创办了数以百计的进步报刊。因此,在构图的时候,我把时间跨度放宽,用有限的空间表现思想界的“风云际会”。于是,我在画面里安排进18 个人物,有《新青年》杂志主要创办者、轮值编辑和撰稿人,也有受到杂志影响成长起来的进步青年,我试图通过这样的一个时空跨度来表现一代“新青年”对中国的影响和贡献。完成后的画面由七个版块拼接而成,分处两端的版块用做点题,中间的主体部分表现了多个时空背景,然后以恰当的技巧把它们统一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视觉印象。

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馆,有责任承担起引导中国艺术发展方向的重任,以满足国家文化项目的需要、全国美术工作者的需要和社会大众的需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美术作品展”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美术馆的责任担当意识。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中文摘要: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在于:并非一切民族额都是世界的。新世纪里,面对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传统,我们要从根源、借鉴与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传统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性并把它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艺术传统民族性世界性辩证关系艺术发展中国 引言: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我认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正文: 一、艺术的民族性 (一)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民族性来自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来自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①而民族精神的差异性就必然造就民族艺术的多元性。艺术的民族性,是艺术成熟的标志。 针对西方和东方这两个代表文化详细谈论,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首先,不能盲目的接受西方文化。主张“全盘西化”,对待艺术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和在西方现代文化冲击下不顾国情和自己的传统盲目照搬现代诸流派艺术,则是在落后状况下民族自卑心理的表现。这种态度除了反映出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无知,同时还包含着一个误解——即将经济和物质技术上的进步和艺术发展水平混同为一了。 其次,也不能盲目的排斥西方文化,夸耀本国文化。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

谈舞蹈中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

目录 标题 (1) 引文摘要 (1) 一、前言 (1) 二、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内涵 (2) (一)舞蹈民族性的内涵 (2) (二)舞蹈时代性的内涵 (2) 三、舞蹈中民族性与时代性融合的意义 (2) (一)有利于扩大影响范围 (2) (二)有利于与世界接轨 (3) (三)有利于舞蹈创新,实现新的突破 (3) 四、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策略 (4) (一)结合生活实际,寻找灵感 (4) 1.仔细观察劳动人民动作,从动作中寻找美感 (4) 2.大量观看民族舞蹈视频,从中汲取灵感 (4) 3.留心自然生活,从植物和动物中寻找美感 (4) (二)去粗取精,保留优秀民族文化 (5) 1.突出民族特色,体现舞蹈的地方性 (5) 2.突出文化特色,展现舞蹈的独特性 (5) (三)借鉴国际舞蹈动作,大胆改革创新 (5) 1.借鉴国际舞蹈桑巴舞中的“闭式摇摆”步伐动作 (5) 2.借鉴国际舞蹈伦巴舞中的“开式扭臀”动作 (6) 3.借鉴国际舞蹈加衣布中的“脚掌旋转步”动作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谈舞蹈中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样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国舞蹈多样的民族性。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舞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如何融合,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在阐述了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融合的意义,最后从结合生活实际寻找灵感,去粗取精。保留优秀民族文化以及借鉴国际舞蹈动作大胆改革创新三个方面,对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有效促进我国舞蹈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舞蹈民族舞蹈融合 Abstract China has a vast territo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diverse culture constitute the nationality of Chinese dance and varied.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Chinese Dance nation and times how fusion is need to think about the proble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ance nation and Era Connotation on the basis,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ity and times of integration.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life reality and find the inspiration, discard the dross and select the essence to retain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dance moves a bold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ree aspects, to dance the nationality and the tim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strategies were discussed, hope to be able to effectively promote our country dance The development of dance. Key words dance dance 一、前言 中国传统舞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传统舞蹈形成了完整的舞蹈体系,并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舞台。但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舞蹈陷入了低谷,若想对中国舞蹈进行复兴,就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保留原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代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发展。 目前,国内关于舞蹈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研究较不少,但学术界对舞蹈的发展方向却众说纷纭。中国舞蹈该何去何从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对舞蹈

浅谈艺术发展自律性

浅 谈 艺 术 发 展 自 律 性 与 装 潢 专 业 的 关 系 艺术设计学院 07装本三 王会(070180196) 2010年5月10号

要谈到艺术发展的自律性与我们装潢专业的关系,就要谈到好多方面的内容。譬如,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现代艺术,什么是艺术发展的自律性,什么是装潢艺术设计,然后才能明确的判断出艺术发展的自律性与其有何关系与影响。 现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现代艺术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领域与社会其他价值领域区分开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给自足的世界。“它原本是纠缠在社会的各种目的关联之中的,因而美并非是具备自身权利的现象。”随着艺术从宗教和文化的目的关联中解脱出来,其自身也获得了自律。为了确定艺术自律性的意义,我们必须将它置于历史的角度,分析何为艺术发展的自律性,以及对艺术发展自律性的反思。 首先,什么是艺术发展,艺术发展就是艺术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借鉴和革新创造的不断辩证统一,是艺术发展的内在机制,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艺术纵向发展来看,对本民族艺术优秀传统和遗产的吸收和接受。 第二,从艺术的横向发展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对优秀艺术传统和遗产的借鉴和吸纳。其中,继承与借鉴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革新创造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装潢艺术设计其实也可以称之为平面设计,平面设计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内,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有效的传达信息设计过程,它的目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讯息,去创造一些具有物质实体性质

的物象形态,尽可能的从理性上控制好各种形象之间、形象与空间之间、空间与空间之间等的组织和比例关系。 那么,艺术发展的自律性与装潢艺术设计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它对装潢专业有何影响?确实如此,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对装潢专业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有一句著名的艺术定律,叫做“艺术源于生活”,此观点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性,而并非是绝对的。若将其绝对化便会全然排斥和从根本上否定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其实,直白的说我们装潢专业也是一种艺术,它的自律性对其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艺术作品中并不一定存在着现实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艺术作品并不单纯的去“反映”现实或“记录”现实。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塑造力量的“现实”。不可否认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律动、高低起伏、强弱变化对比,明暗交替等于艺术诸要素相同通的因素,但我们显然不可以将“艺术源于生活”理解成为艺术依赖生活,从属于生活,没有生活艺术就一定不存在。艺术绝对不是,也绝不应该完全成为生活的奴仆。艺术情感不但不从属于日常生活,而且还开拓和丰富了人类相对贫乏的情感生活。艺术就是艺术,尽管它有与生活中诸多事物相共性的一面,但我们不可以就此否认它独特性唯一这种个性化的一面。我们常常在描述和解释艺术的时候有语言贫乏、似是而非、力不从心、画蛇添足之感,其原因就在于艺术最根本的本质上是自律性的而非他律性的。而在另一方面我们对一些艺术有时也能够做出大略的、某种程度上的、意向性的解释,这又是因为艺术具有相当程度上的他律性。艺术的自律性还表现在现实生活

服饰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42347989.html, 服饰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作者:陈良雨张江刘松华 来源:《艺海》2011年第07期 摘要: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是服饰文化前进的两个车轮,共同撑起和促使我国服 饰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颇。要处理好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在服饰文化的继承、交流、冲突、整合上协调发展,使得我国服饰文化能在全球文化一体化前提下朝向多元化、民族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服饰文化时代性民族性 服饰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在全球经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日趋一体化的背景下,其现状和发展必然凸显全球的共性,反映时代特色;但是,服饰是产生在某时某地,为此时此地的人服务,因而必然具有个性,这种个性从大的方面来说即民族性,也正是这民族性,才给予民族自身的特性和存在的价值。所以,当今我国服饰的发展方向应该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朝趋同方向发展;二是在大同发展的背景中寻求民族性和个性。正如《文化学概论》一书所说:“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是文化存在和文化创造的两大支柱。”当今服饰文化的存在和创造同样依托于服饰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因为,服饰文化的时代性反映了服饰文化体现的人类需求程度,而服饰文化的民族性则决定了服饰文化所具有的个性或特色。 纵观当今我国服饰文化的状况,西方服饰文化在我国占据主导,而民族服饰文化则长期囿于传统,所以一定程度上凸显我国服饰文化的存在性和时代的特色,而不多体现其文化的创造性、民族性。要使服饰真正地有所创造、发展,不能单单着眼于服饰文化的时代性,而应是在这基础上发扬民族服饰文化传统,使我国服饰真正能得以创造性的发展,所以,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也就具有相当重要性和必要性。同理,注重服饰的民族性同样不能忽视了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不能脱离了人们的具体需求,而去谈服饰的创造与发展。 要处理好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在服饰文化的继承、交流、冲突、整合上协调发展, 一、服饰文化的继承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清晰地表明人类的创造与发展皆是在对历史的继承上进行的,人类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历史的累积。正如《文化学概论》一书所述:“文化的继承使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继承而达到累积的目的,从而使人类文化无比丰富多彩,并为文化创造提供充足的营养,使人类文化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就是说文化的发展,是在对文化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浅谈艺术的时代性

精品文档 Word 可 编辑值浅谈艺 得收藏术的时 代性 /h1 -- 本站首 页免费 课件免 费试题 整册教 案教育 资讯计 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

得收藏育文书 写作海 量教案 免费论 文 网站地 图 设为首 页 收藏本 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得收藏中考备 战高考 备战高 考试题 中考试 题教学 论文作 文园地

得收藏 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 全免费 ,无需注册 ,天天更新! 浅谈艺术的时代性 摘要 :时代需要艺术。时代影响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变 ,进而影响艺术的变化。艺术家受时代观念影响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结构,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角 度看待艺术。关键词 :艺术时代文化心理结构从原始社会到现代 ,艺术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都有代表其最高成就的艺术类型,这 些艺术无一不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性质就决定了它必须在总的发 展趋势上同当时的时代要求相一致 ,它或是走在时代前面 ,为先进意识鸣锣开道 ,或是拖在时 代后面 ,为保守意识鸣冤叫屈 ,而且它在时代前后波动的曲线正好体现了它是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艺术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它与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与其他语境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经济只有通过影响上层建筑的政治 ,宗教 ,道德,哲学才能进而影响艺术。但是 , “不仅不能从单纯的自然和社会政治经济直接推及艺术。横亘在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关系模式与艺术

艺术的时代性

摘要:时代需要艺术。时代影响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变,进而影响艺术的变化。艺术家受时代观念影响所形成的特定文化心理结构,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角度看待艺术。 关键词:艺术时代文化心理结构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艺术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都有代表其最高成就的艺术类型,这些艺术无一不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性质就决定了它必须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同当时的时代要求相一致,它或是走在时代前面,为先进意识鸣锣开道,或是拖在时代后面,为保守意识鸣冤叫屈,而且它在时代前后波动的曲线正好体现了它是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 艺术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与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与其他语境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经济只有通过影响上层建筑的政治,宗教,道德,哲学才能进而影响艺术。但是,“不仅不能从单纯的自然和社会政治经济直接推及艺术。横亘在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关系模式与艺术结构之间,还必须有一种中介结构,即文化心理结构。”文化心理结构是由艺术家生理心理中自然秉赋予与他一生中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文化性经验两大领域的因素构成。自然赋予人类先天的心理结构,包括集体无意识在内的许多遗传信息,是人类从童年的原始时期经历每个时代的变化逐步形成的心理结构形式。它的发展变化是极度缓慢的,但却深深保留着时代变迁的痕迹。人类在漫长岁月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内容,特别是艺术家后天的经验学习获得的信息更直接影响艺术家本身以及作品。 也就是说,只要伴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时代综合因素不断变化,文化心理结构无疑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这又影响了审美文化的走向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创作主体——艺术家,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变化。任何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任何一种艺术风格或艺术形态,都不能被关在时代精神凝聚的文化心理结构之外。文化心理结构是经过历史积淀而来,渗透于每个个体心灵深处,无声无息地发挥着作用,对于善于体会生活的艺术家而言,这种作用尤为显着,推动着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加以表现。 “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艺术作品一旦产生,便完全属于全人类的时代成果,并由时代对它进行优劣筛选。只有符合时代精神和反映真实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艺术作品,才能最终具有永恒的魅力。希波战争的胜利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那个时代需要创造新的典型,讴歌奴隶主民主政治和战争的胜利。那个时代的艺术任务就是刻画有充沛生命力的理想的自由民。时代需要艺术,艺术品体现时代特征。只有蕴含时代精神内容的艺术作品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得住考验,而一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时代不同,文化心理结构不同,审美心理结构不同,艺术也因此不同。瑞士艺术史家海恩瑞希在其《艺术史原理》中指出,不存在某种能适合一切时代的艺术形态与风格,艺术作品及其风格,形式特点的形成,不仅同艺术家的个性有关,而且同他浸染接续的时代精神有关。 艺术史家一般都把毕加索的艺术经历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晚年艺术。毕加索一生绘画风格的不断更新和变化,这与艺术家本身心理和后天经历有极大的关系。但在他身上,正好印证了变化了的时代赋予艺术家不同的时代观念。从写实绘画到抽象,立体的形象变化,绘画一连串发展在毕加索各个时期淋漓尽致地被表现出来。艺术的每一种形式都既是艺术主体内心深处的自我表现,又同时是时代观念变化的化身。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风格的存在,其本身成为时代风潮与社会风气的预兆,成为其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回响。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

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44? 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罗丽娜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进入这个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交通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日渐趋同,精神生活也就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成为了大家经常提到的主题,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艺术;民族性;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对矛盾命题随着社会情势的复杂变动此消彼长,折射出复杂的历史语境及其深层意义结构的曲折变化,意味深长,值得认真思考。因此我将在这里将它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加以简单的讨论。 1.艺术的民族性 1.1 艺术的民族性的涵义 关于艺术的民族性的问题,毛泽东曾经在他的1956年的《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具有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民族的风格。”那么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呢?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1.2 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由于不同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里状态等),并且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局面。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民族艺术种类的多样性。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多种艺术门类并存,并且相互交流,形成符合这个民族的习性。我们以能歌善舞的草原民族为例,他们的艺术除了舞蹈之外,还有与舞蹈相伴的音乐艺术,音乐内容的诗歌等文学艺术,留存舞蹈形象的绘画艺术等,另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饮食艺术等。这些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劳动,生活所自然产生的一个具有本民族风格的艺术。 其二是各类民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的风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民族、地域而异,民族风格之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地域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等等这也是同类民族艺术交流的基本前提。 同是奴隶社会,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巨大的神庙,在罗马有图拉真纪念柱和凯旋门,在中国有象征权威的青铜礼器和朝廷宗庙的礼乐;同是封建社会,欧洲有轻盈俏丽的哥特式教堂,中国则有李杜的诗篇和明清小说;在近代,毕加索的立体绘画与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并肩齐放。从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艺术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如果没有这些差异,大家都变成一个面貌,形成一个模式,那我们的艺术世界就会是单调无味。 1.3 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就艺术的发展而言,它没有绝对的、纯客观的,而只有艺术的、弹性的、迂回曲折的。民族艺术更是如此,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风格。对于不同的民族艺术来说,于你是新的,于我确是旧的,于你是古代的,于我却是现代的。各民族之间不是相互绝缘的,各民族的艺术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他民族的艺术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艺术要向前发展,还要借鉴其他民族艺术中好的东西。 各民族艺术之间的相互交流的结果就是现如今我们的世界存在的缤纷的艺术种类。现我们立足于东方看世界,艺术的交流过程主要体出了三种形式: 第一,东西方的艺术交流。如法国19世纪印象派的产生是取自日本浮世绘对线条、色彩的理解。 第二,中外民族间的艺术交流。如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敦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结合了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民族的艺术。 第三,中华民族内部的艺术交流。古代的中华民族间的交流主要是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艺术交流。如在西域民族学习汉族的书画艺术过程中就有一位元代的艺术大师——高克恭。他 是畏兀儿人(今维吾尔族),成为了元代米氏云山的代表画家,和他同属一个民族的边鲁,则在水墨细笔花鸟画中独占鳌头。 因此我们仅仅从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以及她的历史可以很肯定的得出民族艺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的,在交流中彼此融合,使艺术越加的丰富多彩。 2.艺术的世界性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扩充。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黑格尔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正因为如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莫奈的《日出印象》和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都是为世界人民所共赏的名作。 3.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当前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我们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所以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世界各民族的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的两个方面。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又如孔雀开屏时固然美丽,但却难免会将它难看的部位亦展现无疑。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有明就有暗的对比。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 4.结论 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产生的,也是为了交流而产生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艺术都是竞技场上的运动员,各有各的优势。各民族艺术必须要立足于时代的现实生活,承担自己应有的社会功能,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使民族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同时我们要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化,研究外国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并善于从中吸收一切有益于我们创造的因素。在当今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矛盾中,我们既要以开放的、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又要头脑冷静。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艺术,注意与世界,时代接轨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本民族文化品质和自己独特语言的现代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132. [2]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A].毛泽东文集(第六册)[M]. [3]吴迈.文化的民族性与文艺的世界性——关于民族的几个问题[M].1996(1):10.

民族性和时代性

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探析- 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具谈现代中国风格家具的创新与发展当代家具设计中本原文化运用 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家具造型设计的文化底蕴探析 崛起于逆境中的泰式家具设计 论建筑设计的传统、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谈艺术设计的民族文化价值 浅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浅析当代艺术设计的民族性 中国民俗家具与民族风情略论 中国家具创新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广西少数民族织锦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关于符号学和民族文化符号的研究与阐述 民族传统与现代设计的同构 家具设计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家具设计基础理论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试论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探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张丽戴向东 当前,中国的家具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其总产值和出口量逐年增加。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贾清文先生在2008年3月参加“斯帝罗兰”举行的极品沙发鉴赏会时指出:去年在出口家具中,坐具和沙发类占到出口总额的45%,其中以沙发类居多,达到103亿美元。可见,中国沙发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比重不容忽视。中国沙发制造企业在现今如此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之道不仅只在于沙发的大量输出,更要注重质的保证。品牌和文化的价值始终处于企业的内核并成为核心竞争力,中国的沙发产业要奋力走出产业链的最低端和简单的模仿改良,以创意作为新的经济符号,自主创新打造“新中式”这一国际品牌,这种模式应作为企业持续坚持的道路。 新中式沙发顺应当前重视文化的时代背景和现代生活方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也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它是对现代社会人的审美情趣和多元化需求的一种科学认识,反应出设计的人性关怀。 1 新中式沙发 “新中式沙发”是指运用用现代技术、设备、材料与工艺,既符合现代沙发的标准化与通用化的要求,体现时代气息,又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沙发。其主要特性是“中而新”,民族性和时代性兼备,本土化且国际化。“新中式沙发”要以现代的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创新性地传承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源泉——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全球各国文化之间同质化的加速,发掘地域文化精华和民族传统艺术也愈显迫切,现代家具的地区化与传统家具的现代化殊途同归,共同推动着现代家具的进步和丰富多彩。也正是由于这点,一个民族或国家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成了现代家具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宝库。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是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源泉,对其创新性的继承是对新中式沙发“中而新”这一特性的最优化诠释,具体包括内在和外涵两方面。 2.1 内涵 内涵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核心,其它思想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体系。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反应在艺术领域,其精髓归结为以下五点。第一,根本思想“天人合一”,讲求万物和谐;重视人的核心价值,即以人为本。第二,主张“文质兼备”,即要求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第三,认为“少则多,多则惑”、“大道至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倡导简约风格。第四,主张“道法自然”,崇尚自然之美。第五,追求“韵外之致”和“境生象外”,追求空灵、虚无、含蓄的意蕴和艺术境界。 2.2 外延 外延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通常以建筑、家具、园林、图案及书法艺术等为载体呈现出来。 地域特色浓厚的传统建筑。家具与建筑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中讲究形制的大门、装饰精美的影壁、造型奇特的门、多姿多彩的窗户、无处不在的雕刻装饰、富于变化的屋顶以及毫不逊色的地面装饰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 神形并茂的明式家具。明式家具的隽永之美来自于中国民族性的设计意识和表现——线条韵律的张力,愉悦完美的比例,朴素和谐的形式,适度的由结构限定的“负空间”,精致的装饰和打磨,还有极其精妙的榫卯节点构造,结合紧密又易于拆除,每个节点的两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彼此留有余地但又互补。同时,充分考虑结构的逻辑性和功能。 时空流动的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注重经营位置和布局,巧于因借,步移景异。运用“小中见大、无中见有、乱中得序、静中藏动”等方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观,艺术的审美观和怡情的价值观。 丰富多彩的传统图案。主要包括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形和纹样,图腾和宗教纹饰和民族服饰纹样等。它传达着语义信息,蕴藏文化底蕴,对其符号化的提炼则会产生易辨认和易传播的效果。

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一)

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一) 摘要]在设计领域,“创新是设计的生命”已是不争的共识,然而有没有“常青”的设计暨“经典设计”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终存在争议。本文以辨证的、历史的观点作为立论依据,结合实例系统地阐述了经典设计的有无及如何界定;经典设计的时代性等问题。并侧重从审美的意义上将经典设计上升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又将设计大而化之,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范畴对经典设计进行了剖析,归纳出未来经典设计的几大趋势或者说特点,即:国际化与民族化并重;技术化与艺术化互生,最终更侧重艺术化;侧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和谐即美”的观点。 关键词]经典、经典设计;时代性、经典设计的时代性;文化 从蔡琴说起 “午夜的收音机,轻轻传来一首歌……”,歌声悠远,“琴”韵依依。动笔的时候,耳畔恰放着蔡琴的这首老歌,遂拿来作了开篇之句。蔡琴,台湾著名歌手,经她演绎过的许多歌曲像《你的眼神》、《南屏晚钟》等等都已成为经典之作,传唱久远而不衰。一谈到她的经典之作,也便和本文的主题挂上了钩——“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不过,在论及“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之前,不妨先来看看什么叫做“经典”,什么叫做“时代”。 一、经典设计及其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对“经典”的解释①是: 1)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2)泛指各宗教宣传教义的根本性著作; 3)著作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对“时代”的解释②是: 1)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 2)指个人生命中的某个时期。 对以上的释义大致又可以作如下的延伸,即:由经典的传统性衍发出的其背后的特定历史时期,即其时代性;由其权威性而来的代表性及深刻性等等。 不妨先来看几个例子: 例一是我国古代的太极图形,“这个回旋运动的黑白对比图形,运用相辅相成的对比关系构成条理分明的‘阴阳圈’”,③表现天地事物一分为二及白天与黑夜,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观。太极图形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杰出设计,它不仅单纯简洁,更显示出对立依存的哲学内涵,体现出对比中见精神“反衬中生光辉的图形美”,④并且不仅仅是如此,太极图形除了有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外,还暗含着中国的文化精神,有着“物我相融,物我双忘,天人合一的思想”,⑤有着“自然美与人格美的完美统一”。⑥这简单的一阴一阳,一黑一白之内,有着参悟不尽的奥妙与玄机。历千百年而不为过时,显示出其持久的生命力。 例二是我国铁路的标志,它由变形的“工”、“人”二字组成,并暗含了路轨的形象,整体又构成一个火车头的图案,形式单纯和谐,冲击力强,识别性好,“更可贵的是确切的表现了鲜明的内涵——人民铁路”。⑦ 标志是浓缩度极高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好的标志既要形象简练,美观大方,易识易记,又要表意准确,个性鲜明,能将标志的表象层与表意层完美结合于一体,并成其为经典实属不易,故此上举范例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功用价值,以此作为切入点,可以先来界定一下何谓“经典设计”。 所谓经典设计,是指符合特定时代潮流(趋势)、审美要求、功利要求,并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或者共通性(恒常性)的设计作品。换句话说,凡具有共时、恒常的特性,影响久远,代表某一时代乃至跨越时代的作品皆可以称之为经典设计。当然,这里的设计不是狭义的,

艺术设计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艺术原理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系部:艺术学院 专业:视觉传达 姓名:李小梅 学号:1043111186 指导老师:唐济川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当然对于本国家或是本民族的艺术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在专业术语中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艺术的民族性特点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当然不同的民族艺术有着不同的色彩和艺术芬芳,像是奴隶社会时期,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巨大的神庙;在希腊有维纳斯雕像和具有永恒魅力的神话;在罗马有图拉真纪念柱和众多的凯旋门。同样是在封建社会,欧洲有轻盈俏丽的哥特式教堂;中国则有李杜诗篇和明清小说。在近代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与齐白石的花鸟鱼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还有阿炳的《二泉映月》,埃菲尔铁塔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同民族的艺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世界上有许多的民族,而不同民族艺术的多元性存在是艺术发展的必然律,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下面来谈一下中国艺术的民族性: 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当然每个民族都有其本民族不同个性的地点、风俗习性。在艺术上也同样表现出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如我国黄河以北诸多地区:天气寒冷,空气干燥,山重旷野,形象轮廓刚劲明显,色彩也单纯强烈。其与南方水木清秀,云烟速漫,色彩轻松流明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故而形成两个不同派系的山水画体貌:金碧辉煌与水墨苍劲的水系和水墨淡彩的南宗山水体系。这些具有特色的中华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从而影响到了诸多东南亚的国家文化艺术。但自清衰落,西洋绘画渗透到中国人的视线后,长期以来,对诸多的中国艺术家发生了较强烈的影响。、 好的地方是中西艺术的交流融合,让艺术的创新发展有更多的空间和表力。然而诸多的艺术者确因而产生了速感。就简单而言,20世纪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多次热烈的学术争论。例如有的同志一概地吸收西洋的所谓科学的表现手法,而对中国纯眼睛感官的观察表现方法不屑一顾,尚且这是对艺术褒读。假如科学的

艺术的时代性与创造性

艺术的时代性与创造性 宏观地看这个展览,我主要有三方面的感受:首先,展览的策展理念非常完整,虽然反映党的90 年光辉历程时间跨度很大,却在有限的空间里面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代表作,以此反映了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形成了一条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彩带;其次,展场的整体布局层次鲜明,段落清晰,作品层层递进,抑扬顿挫,起承转合,通达顺畅;第三,中国美术馆在承办这一展览过程中体现了其专业实力。无论从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上,还是从对整个建党90 年这一个宏大主题活动的整体把握上,策展团队都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学术诠释。可以说,展览既把握住了主题的思想性和文化意义,又彰显了艺术性。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 年, 反映党领导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描绘人民群众火热的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景。如何看待美术反映党的历史和时代业绩的创作意义,如何结合艺术家自身的实践看待党史主题的创作经验与方法呢?对此,我有如下看法: 首先,展览中每件美术作品都体现了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表现倾向。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倾向,也反映了作品在不同时期对相同主题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另外,新中国美术的发展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多数艺术家都参与了国家组织的艺术活动或艺术工程,在这种艺术生活中,它们是新中国美术“国家团队”的一分子,而且,艺术家在进行相关主题性创作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修养。

以我这次参展的作品《陈独秀与(新青年)》为例,在刚开始接受这件作品的创作任务时,我对这个历史事件的认识还不十分深刻,于是我一边构图,一边深化构思。 随着创作的一步步发展,我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认识也逐步加深,对相关史实的考证也越来越准确。画面中人物的位置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经过反复地推敲。在以党史为题材的主题性创作中,我们要比一般的创作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们必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再加上恰当的形式手法,作品才能够打动人,才能够传世。 《陈独秀与(新青年>》这件作品的创作是历史的真实和“我”的真实之结合。从题目的字面上来看,作品可以表现陈独秀和当时几个轮值编辑

(整理)艺术民族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对矛盾命题随着社会情势的复杂变动此消彼长,折射出复杂的历史语境及其深层意义结构的曲折变化,意味深长,值得认真思考。因此我将在这里将它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加以简单的讨论。 (一)艺术的民族性涵义关于艺术的民族性的问题,毛泽东曾在他的1956年的《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具有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民族的风格。?那么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呢?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艺术,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由于不同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里状态等),并且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 局面。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民族艺术种类的多样性。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多种艺术门类

并存,并且相互交流,形成符合这个民族的习性。我们以能歌善舞的草原民族为例,他们的艺术除了舞蹈之外,还有与舞蹈相伴的音乐艺术,音乐内容的诗歌等文学艺术,留存舞蹈形象的绘画艺术等,另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饮食艺术等。这些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劳动,生活所自然产生的一个具有本民族风格的艺术。 其二是各类民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的风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民族、地域而异,民族风格之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地域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等等这也是同类民族艺术交流的基本前提。同是努力社会,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巨大的神庙, 在罗马有图拉真纪念柱和凯旋门,在中国有象征权威的青铜礼器和朝廷宗庙的礼乐;同是封建社会,欧洲有轻盈俏丽的哥特式教堂,中国则有李杜的诗篇和明清小说;在近代,毕加索的立体绘画与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并肩齐放。从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艺术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如果没有这些差异,大家都变成一个面貌,形成一个模式,那我们的艺术世界就会使单调无味。 就艺术的发展而言,它没有绝对的、纯客观的,而只有艺术的、弹性的、迂回曲折的。民族艺术更是如此,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风格。对于不同的民族艺术来说,与你是新的,与我确是旧的,与你是古代的,与我却是现代的。各民族之间不是相互绝

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

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 来源:DJ嗨嗨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42347989.html, [摘要] 在设计领域,“创新是设计的生命”已是不争的共识,然而有没有“常青”的设计暨“经典设计”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终存在争议。本文以辨证的、历史的观点作为立论依据,结合实例系统地阐述了经典设计的有无及如何界定;经典设计的时代性等问题。并侧重从审美的意义上将经典设计上升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又将设计大而化之,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范畴对经典设计进行了剖析,归纳出未来经典设计的几大趋势或者说特点,即:国际化与民族化并重;技术化与艺术化互生,最终更侧重艺术化;侧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和谐即美”的观点。 [关键词] 经典、经典设计;时代性、经典设计的时代性;文化 从蔡琴说起 “午夜的收音机,轻轻传来一首歌……”,歌声悠远,“琴”韵依依。动笔的时候,耳畔恰放着蔡琴的这首老歌,遂拿来作了开篇之句。蔡琴,台湾著名歌手,经她演绎过的许多歌曲像《你的眼神》、《南屏晚钟》等等都已成为经典之作,传唱久远而不衰。一谈到她的经典之作,也便和本文的主题挂上了钩——“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不过,在论及“经典设计”及其时代性之前,不妨先来看看什么叫做“经典”,什么叫做“时代”。 一、经典设计及其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对“经典”的解释①是:1)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2)泛指各宗教宣传教义的根本性著作; 3)著作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对“时代”的解释②是:1)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 2)指个人生命中的某个时期。 对以上的释义大致又可以作如下的延伸,即:由经典的传统性衍发出的其背后的特定历史时期,即其时代性;由其权威性而来的代表性及深刻性等等。 不妨先来看几个例子: 例一是我国古代的太极图形,“这个回旋运动的黑白对比图形,运用相辅相成的对比关系构成条理分明的‘阴阳圈’”,③表现天地事物一分为二及白天与黑夜,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观。太极图形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杰出设计,它不仅单纯简洁,更显示出对立依存的哲学内涵,体现出对比中见精神“反衬中生光辉的图形美”,④并且不仅仅是如此,太极图形除了有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外,还暗含着中国的文化精神,有着“物我相融,物我双忘,天人合一的思想”,⑤有着“自然美与人格美的完美统一”。⑥这简单的一阴一阳,一黑一白之内,有着参悟不尽的奥妙与玄机。历千百年而不为过时,显示出其持久的生命力。 例二是我国铁路的标志,它由变形的“工”、“人”二字组成,并暗含了路轨的形象,整体又构成一个火车头的图案,形式单纯和谐,冲击力强,识别性好,“更可贵的是确切的表现了鲜明的内涵——人民铁路”。⑦

论述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论述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民族的史诗,时代的缩影!纵观历史,环游世界,我们总是能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所创造的建筑中看到其被赋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在人类历史的最初,建筑或许只是一个以满足人们居住的空间,这正如《墨子》描述的那样,建筑只需要“高足以辟润湿,旁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就行了,可是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建筑便很快超越了单纯居住的需要,突出了宗教的、政治的、文化的内容,从而成为了一种艺术,一种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实用艺术。 由于建筑受产权所有者的制约和建筑功能性的制约,建筑师本人必须把自己融合在某一时代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中。再加上建筑艺术创作的抽象性,使得建筑师主要不在于表现他本身的艺术个性,而在于更为本质、更为概括地反映群体文化精神面貌,包括科技水平、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思想、民族性格、宗教感情等等。所以建筑艺术在本质上是和某一时代、社会群体文化心态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一个成功的、优秀的建筑,它的造型和风格,总是那个时代社会的造物和结晶,因此建筑艺术也被赋予了深深的时代性和浓浓的民族性。 一、建筑艺术的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创造除了不同风格,不同造型的建筑,同时也其在所创造出的建筑中展现了本民族的风俗、文化,闪烁着其智慧的结晶! 如果你读过戴望舒的《雨巷》,你一定能感受到诗中那条充满江南水乡气息的悠长悠长的雨巷;如果你钟情于法国,你一定知道所谓的枫丹白露,你一定沉醉于夕阳下的塞纳河,你一定很想领略巴黎圣母院的巍峨奇巧、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如果你醉心于神秘的埃及,你一定很好奇尼罗河畔古老的金字塔、神庙、方尖碑。如果你心驰神往历史悠久的东方,你一定很想穿越时空,走上雄伟磅礴的长城,走进壮丽辉煌的故宫……江南的雨巷,法国的枫丹白露、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埃及的金字塔、神庙、方尖碑,中国的长城、故宫等等这些都是他们每个民族智慧结晶和风俗文化的缩影,诸如此类的优秀的建筑艺术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笔者就不再赘述了。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所以在建筑艺术的表现上也是千差万别的。比如,中国古代建筑,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即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礼”一直贯穿于其中。在建筑方面,礼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礼的规制。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从周代开始,已经出现了建筑的等级差别,《考工记》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将城邑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等等。再比如具有鲜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巴黎圣母院,由于它采用了框架式的肋骨拱券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