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城总体规划2030·简介

邵阳城总体规划2030·简介
邵阳城总体规划2030·简介

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简介

邵阳市人民政府

2018年2月

一、城市概况

邵阳市地处湖南省中部偏西南、资水上游,北与娄底毗邻,南与湖南永州和广西桂林交界,西与怀化相连,东与衡阳市接壤。邵阳市总面积20830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9.8%。2016年,邵阳市辖9县(市)、3区、27个街道、167个镇(乡)、442个居委会、3186个建制村,即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武冈市、洞口县、新宁县、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和大祥区、北塔区、双清区。2016年,邵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530亿元,市域户籍总人口830.08万人,常住人口732.1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3.99%。

二、编制的背景

1、发展政策背景

“十九大”精神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出新的要求。湖南省确立了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总体战略,明确了“三个着力”“四大体系”“五大基地”等工作抓手。邵阳是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过渡带,是长株潭、湘南、环洞庭湖、大湘西四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邵阳要充分发挥过渡带和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发展战略。

2、相关上位规划的编制与对接

邵阳市需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来落实上位规划的要求,上位规划主要包括《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其中,《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将邵阳市定位为省域次中心城市,历史古城,以工业、商贸为基础的湘中南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规模为50-100万人的中等城市;《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将邵阳市定位为湘西南经济文化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新型工业基地,城市规模为50-100万人的中等城市。

3、邵阳市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与战略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三量齐升’总要求,坚持‘八个建成’长远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稳中快进’总基调,突出产业引领,大力拓城兴市,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实

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邵阳建设成为湖南省域副中心、湘中湘西南经济中心、全国区域性交通枢纽”。

三、规划关注的重点

1、应对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提升邵阳的区域地位

积极探索邵阳融入周边湖南省战略发展区域,发挥自身特色优势,谋求自身发展,提升邵阳市的区域竞争力与影响力。从国家城镇发展格局层面看,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依托新的北部湾交通通道的建设,邵阳可发展成为新的国家级发展轴线(沿沪昆高速公路、沪昆高铁)上长三角辐射大西南的重要节点以及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之一;从湖南省层面看,环长株潭城市群将辐射带动邵阳发展,邵阳有望成为长株潭核心区向大湘西地区辐射的重要节点地区,并进一步强化其“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

2、应对区域交通格局的形成,构筑新的功能布局体系

应对区域交通格局变化对邵阳市域及城市内部功能布局的影响,依托高速公路打造产业-城镇发展轴带,依托空港、高铁站点等战略性交通枢纽引导城市发展及选择新的战略性产业发展空间。并深入分析城市新区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前提下,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的优化调整。

3、应对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下,实现邵阳市区与新邵、邵东的融合发展,在城市空间拓展、道路衔接及产业选择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同时对区域绿地、生态廊道等重要的生态空间提出明确的管控措施,保障城市、产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发展。有效提升邵阳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力,引领邵阳市域的快速发展。

同时,应对未来可能的产业、城市开发,针对市域不同的发展分区与发展重点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在产业、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障。

4、应对新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心城区扩容提质

以新城区推动城市扩容,合理布局邵阳市新的战略性发展空间引领城市发展,并对邵阳中心城区的未来空间发展路径予以重点关注,明确中心城区在各个阶段的发展重点与发展方向,以保障邵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宜居、宜业、宜行、宜游”为重点,提升城市品质。提出了邵阳中心城区“宜居、宜业、宜行、宜游”的城市发展战略,重点关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产业空间选择、交通体系完善以及旅游城市的打造。

实现城市特色发展,重点关注邵阳的城市文化、滨江特质。邵阳建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规划重点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宝庆古城历史风貌区、龙须塘近代工业文明遗产历史风貌区,保护历史文脉、突出历史风貌、体现文化传承,最大限度的展现邵阳历史名城风貌。针对资江、邵水这两个滨水资源,从河流岸线分配,沿岸用地功能布局、滨水公共空间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控制,突出邵阳的城市滨江特质。

四、规划主要内容

1、发展目标与定位

(1)发展目标:2020年GDP达2300亿元,人均GDP达3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39:47;2030年GDP达4000亿元,人均GDP达6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40:50。

(2)城市性质:湖南省域副中心、大湘西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和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市域人口与城镇化:2020年,市域户籍人口821万人左右,市域常住人口76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48-53%;2030年,市域户籍人口843万人左右,市域常住人口81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68-72%。

(2)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形成“一群一区、一主两副多节点、轴线拓展”的市域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一群一区:培育东部城镇群、城镇点轴发展区。

一主两副多节点:形成多层次的中心体系,以邵阳中心城区为市域主中心,武冈市区、邵东县城为市域副中心;以新邵县城、邵阳县城、隆回县城、洞口县城、绥宁县城、城步县城、新宁县城为7个县域中心。

轴线拓展:包括“三主、两次、一环”的城镇发展轴带。

3、城市规划区规划

城市规划区2030年总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6245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3565公顷以内。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对国土部门确定的88.20平方公里基本农田予以严格保护,根据国土管理部门要求划定永久耕地。

4、中心城区规划

(1)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100平方米/人;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1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1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为100平方米/人。

(2)发展方向:东进、北拓、西联、南延。东进,结合区域交通优势,往东重点发展产业功能,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北拓,在北部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居住开发和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的城市新区,促进中心城区与新邵的同城化建设;西联,在资江西岸适度发展城市功能,并重点加强城区西部与隆回县、邵阳县之间的交通与经济联系;南延,依托现状建成区及桃花新城、新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近期适当往南发展城市综合功能,完善老城区用地功能,并推进南部职教园区、湘商产业园建设。

(3)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形成“两带、三轴、四片、多组团”的用地空间结构。

两带:资江风光带、邵水风光带。

三轴:沪昆高速-邵阳大道-新城大道的东西向空间发展轴,西湖北路-雪峰路-二广高速的南北向空间发展轴,城市中心景观主轴。

四片:中部片区、城南片区、城东片区和北塔片区四大城市片区。

多组团:在各片区内形成多个功能组团。

(4)用地功能组团

①中部片区:规划2030年常住人口约41万人。发挥大祥、双清现有的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文化科教等方面优势,利用铁路客运站、规划城际轨道客运站等区域交通设施的牵引,重点发展商业、金融、科教,提升商贸、科教、专业技术服务等功能。

②城南片区:规划2030年常住人口约32万人。依托区域交通优势以及行政

功能外迁的契机,重点发展商贸金融、科教、行政、文体、生态居住功能。

③城东片区:规划2030年常住人口约9万人。依托沪昆高速、东联络线、邵阳货运站场等便利的对外交通条件,未来形成邵阳城区的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产业园区和现代物流园区,是邵阳市未来经济的增长点。

④北塔片区:规划2030年常住人口约33万人。发展为集商务办公中心、体育休闲中心、会展、高尚住宅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新区。

5、综合交通规划

(1)市域交通规划

①铁路:推动呼南高速铁路、长邵城际轨道建设,完善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洛湛铁路改线段建设,新建邵冷铁路、张桂铁路、靖永郴铁路。升级改造邵阳火车南站作为邵阳市的枢纽站,规划塘渡口站、邵东站、邵阳火车北站、邵阳火车东站、范家山站、隆回站、洞口站、新宁站、武冈站、绥宁站、邵阳北站的11个普通站。

②高速:形成十一条高速公路,完善沪昆高速公路、衡邵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邵永段、娄新高速公路及其连接线的建设;推动银北高速公路、邵金高速公路、洞溆高速公路、新白高速公路、永州-乐安铺高速公路的建设。

③城乡快速路:通过国道、省道的快速化改造,强化邵阳中心城区、县城(市区)以及中心镇等各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形成邵阳“二环八射八线”的城乡快速交通网络,公路等级均为一级公路。

④机场:规划邵东军用机场转变为军民两用机场,依托武冈民用机场带动市域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推进隆回通用机场前期研究论证等工作。

⑤港口:以邵阳港作为全市港口发展的中心,规划在洋溪港区、泥湾港区、茶园头港区建设客运码头。

(2)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中心城区形成“16横18纵”的方格状主干路骨架系统。

东西向的主干道:财兴路、中山路-谷洲路、南山路、古塘路、云山路、魏源路-东塔路-龙须塘路、东大路、兴隆街-宝庆西路-宝庆东路、敏州西路-敏州东路、集仙路-云峰路、邵州西路-邵州路-邵阳大道、桃源路、湖口井路-白马大道、站前路、紫霞路-紫霞东路、雨溪路。

南北向的主干道:茶园大道、雪峰路、北塔路、学院路、西湖北路-西湖路-西湖南路、桃花路、双拥路、紫霞路、九龙路、邵水西路、建设路、东邵路、黄桑路-双坡路-邵石南路、洲心路、百合路-新华北路-新华南路、邵云路、进站路、大兴路。

6、中心城区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

供水水源:规划期内邵阳中心城区各水厂以资江作为城市主要取水水源,木瓜山水库作为城市第二水源。

水厂规划:规划设6个水厂,保留城西水厂、工业街水厂、洋溪桥水厂,扩建桂花渡水厂,新建江北水厂、雨溪乡苏家州,总设计规模为98万立方米/日,并新建加压泵站四座。

(2)排水规划

排水体制:截流式合流制地区主要为大祥组团内高速公路南联接线及新建铁路线以北和资江南路以南之间的地区,双清组团内宝庆路以北和资江南路以南之间的城区。分流制地区包括规划北塔片区(北塔组团)和城东片区(城东组团)及大祥组团和双清组团内除采用截流式合流制的老城区之外的其它新建城区。

污水厂规划:规划设9个污水处理厂,包括江北污水处理厂、洋溪桥污水处理厂、桃花污水处理厂、短坡桥污水处理厂、红旗河污水处理厂、雨溪桥污水处理厂、新城大道污水处理厂、新滩镇污水处理厂、进站路污水处理厂,总设计规模为76.8万立方米/日。

(3)电力工程规划:规划邵阳中心城区内共建设220kV变电站6座、110kV 变电站27座。

(4)燃气工程规划:规划以管输天然气作为邵阳城区管道气的气源,瓶装液化石油气为补充气源。规划中心城区建设1个液化气储配站、2个液化气储配点、1个加气母站、1个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3个LNG 汽车加气站。

(5)环卫工程规划:规划保留现有的位于蔡锷乡枧杆村的垃圾填埋场,占地32.5公顷,设计库容860万立方米。规划保留檀江乡双江村的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并在保留已有小型转运站基础上,增设35座小型压缩转运站。

7、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对行政办公、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设施进行分级分类配置。

8、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规划将宝庆路、西湖路、邵水、资江围合区域划为宝庆古城历史风貌区,面积约1.32平方公里,积极创建成为省级以上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保护和修复,对府后街(今向阳街)、杓杷街(今立新街)、邵府街3条街巷(临津门街、北门街、田家湾巷)等历史街巷进行重点保护和改造。划定中心城区20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

9、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按照生态空间管制要素类别,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河流、山体、基本农田、水源地、地质灾害区、军事设施保护区等进行管控。

10、综合防灾规划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预防为主,反应快速,策略有效”的原则,在完善单一灾种防抗系统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化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整体防灾抗毁和救助能力,确保安全。

11、城市特色和整体城市设计

自然景观与城市人工、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突出“山、城、水”的优越城市环境,塑造现代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的山水型生态城市景观;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体现邵阳文化名城风貌、凸显宝庆古城魅力。

(1)景观轴线:强化西湖路、邵阳大道、世纪大道三条景观主轴,建设新华路、白马大道等景观副轴,并打造资江、邵水滨河景观轴线。

(2)景观分区:老城商业风貌区、北塔综合商务风貌区、文体教育风貌区、行政文化风貌区、宝庆产业风貌区、龙须塘滨江风貌区、茶元生态居住风貌区。

(3)景观节点:控制广场、公园、滨水景观节点、建筑景观节点。

五、附表

附表1 规划目标体系一览表

附表2 城乡用地规划汇总表

附表3 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注:2015年现状常住人口70万人;2030年规划常住人口115万人。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建埠以来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与发展

建埠以来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与发展 3 冷 静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自1891年开埠以来,青岛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无名的小渔村,到带状的狭长城市,再到今天拥湾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青岛城市建设与发展思维不断成熟、更加科学的历程。每一次城市发展思维的变革,都会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随之会带来城市发展的一次飞跃。 关键词:青岛;建埠;城市空间结构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2698(2009)0320006205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南端,东经120°22′,北纬36°4′,东、南濒临黄海,西、北连接内陆。市域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总户籍人口76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76万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青岛一直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现辖7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代管5个县级市(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莱西市)。 一、建埠以来青岛区划的历史沿革 青岛在建制前属即墨县仁化乡管辖,因胶州湾而显其胜。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海军舰船的威胁,清政府于1891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驻防青岛,在青岛村东侧建总兵衙门,这一年被认为是青岛市建制的开始。此后,这一区域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传统市镇,至1897年,市区人口约1.4万人。同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山东巨野教案,派远东舰队强占胶州湾。1898年3月6日,德国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使青岛以“租借地”的名义成为德国的殖民地,租期99年,由此开始进入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时期。 1891年~1898年是清政府管辖时期。1898年~1914年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 1914年~1922年是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1922年~1929年在青岛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 1929年~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945年是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时期。 1945年~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设立 青岛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成立人民政府,改为 省辖地级市,下设市北、市南、台西、台东、四沧、李村、浮山7区及即墨县、胶县、胶南县三县。 胶州专区的崂山办事处划归青岛市(政务院1951年6月6日批准)。 撤销青岛市四沧区、浮山区、李村区,设立四方区、沧口区(内务部1951年8月16日批准)。青岛市的即墨县划归莱阳专区;胶县、胶南县划归昌潍专区(国务院1961年5月23日批准)。撤销青岛市崂山郊区,设立崂山县,驻李村(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 撤销青岛市台西区,并入市南区、市北区(山东省人民委员会1962年12月8日批准)。 烟台地区的即墨县;昌潍地区的胶县、胶南县划归青岛市(国务院1978年11月17日批准)。设立青岛市黄岛区,以胶县的黄岛、薛家岛、辛安3个公社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78年11月27日批准)。 原潍坊地区的平度县划归青岛市(国务院1983年8月30日批准)。 原烟台地区的莱西县划归青岛市(国务院1983年8月30日批准)。 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国务院1987年2月12日批准)。 撤销崂山县,设立青岛市崂山区(国务院1988年 6 第22卷第3期2009年9月 学报Journal of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Vol.22No.3 Sep.2009 3 收稿日期:2009207213 作者简介:冷静(19742),男,山东乳山人,副研究员。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说明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璀璨的明珠。 巍巍贺兰山,漫漫黄河水。秀美富饶的塞上湖城,不仅用千古文明、多元文化,支撑着银川不断发展的辉煌。如今,更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宏图的实施,拉开了更高发展的序幕。 一、规划范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7.5公里,是城市南北向新主干。主轴南段起点在五里台,现状是宁安大街,北段终点在元宝湖,现状位于万寿路。 二、规划依据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三、规划理念 银川城市中轴线以“多彩银川”作为规划理念,不仅表达了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空间的规划诉求,更加体现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的城市精神之魂。 三、规划结构 “多彩银川”城市中轴的规划结构,分为一轴一心,三廊五段,九大节点。 按照城市人文生命序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历史银川、风情银川、和谐银川、开放银川和未来银川五段。历史银川是表达银川千年人文的底蕴,风情银川是反映银川民俗民风珍贵遗产,和谐银川是打造银川最靓丽的窗口,开放银川是创新银川城市精神的新亮点,而未来银川,则是进一步展示银川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九个城市节点分别为塞上明珠、银川民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市民中心、塞上西湖、中阿论坛、北部新城、月坛金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历史文化公园、英贤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宁夏民风街、银川青少年宫、宝鼎广场、宁夏歌剧院、银川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三馆两中心、曾杏绯艺术馆、中阿论坛、宁夏移民博物馆、人文亭阁等。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通过集中考虑设置和完善一批大型文化空间,城市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人文的精神所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开放性城市旅游价值,同时向全中国及世界人民展示着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简介

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简介 邵阳市人民政府 2018年2月

一、城市概况 邵阳市地处湖南省中部偏西南、资水上游,北与娄底毗邻,南与湖南永州和广西桂林交界,西与怀化相连,东与衡阳市接壤。邵阳市总面积20830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9.8%。2016年,邵阳市辖9县(市)、3区、27个街道、167个镇(乡)、442个居委会、3186个建制村,即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武冈市、洞口县、新宁县、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和大祥区、北塔区、双清区。2016年,邵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530亿元,市域户籍总人口830.08万人,常住人口732.1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3.99%。 二、编制的背景 1、发展政策背景 “十九大”精神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出新的要求。湖南省确立了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总体战略,明确了“三个着力”“四大体系”“五大基地”等工作抓手。邵阳是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过渡带,是长株潭、湘南、环洞庭湖、大湘西四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邵阳要充分发挥过渡带和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发展战略。 2、相关上位规划的编制与对接 邵阳市需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来落实上位规划的要求,上位规划主要包括《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其中,《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将邵阳市定位为省域次中心城市,历史古城,以工业、商贸为基础的湘中南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规模为50-100万人的中等城市;《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将邵阳市定位为湘西南经济文化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新型工业基地,城市规模为50-100万人的中等城市。 3、邵阳市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与战略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三量齐升’总要求,坚持‘八个建成’长远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稳中快进’总基调,突出产业引领,大力拓城兴市,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实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青岛城市规划(2006-2020)

青岛新城市规划 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凝聚了大批城市规划设计师历时5年智慧与心血的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向市民公示。规划显示,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5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8平方米,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扩容:七镇及胶南市区纳入新规划 本次规划,将区域研究范围扩大至整个山东半岛。市域为青岛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由中心城区、胶州市的营海等环胶州湾地区,以及滨海公路沿线的胶南城区和琅琊、泊里、鳌山卫、温泉、田横、王村、丰城7镇组成,总面积约287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由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7区组成,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 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相比,新增了一市七镇,新增面积约87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达到2870平方公里。 城市框架: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 规划确立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全新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以强化主城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为目标,以改造和提升青岛主中心、崂山及黄岛副中心为重点,全面增强主城的综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2020年人口1200万 2050年经济达发达国城市水平 本次规划勾画出一幅宏大绚丽的未来城市蓝图: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跨海大桥引桥

邵阳市西湖南路道路景观设计

1项目概况 邵阳市西湖南路南接上瑞高速,北跨洛湛铁 路,全长2.7km ,与西湖路贯通,是邵阳市南北交通的主轴.规划红线宽60m ,车行道宽26m ,设计车速50km/h. 西湖南路是邵阳市南大门的景观形象代表,是一条向城市输送新鲜“血液”和养分的绿色供给大动脉.它的设计需要结合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突出地方特色,综合道路与环境景观设计,使西湖南路成为一条集生态、艺术和现代生活气息于一体的绿色景观廊道空间. 2 设计原则 2.1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道路景观规划的目的.遵 循生态学规律,对沿线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坚持自然美优先的原则,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改善道路环境建设.根据全路段的不同特点,结合两厢规划,合理开发,合理建设,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增加生态效益,处理好人地关系. 2.2以人为本高效安全 在规划中遵循人性化的原则,为道路景观空间 收稿日期:2010-10-12 作者简介:陈程(1986—),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261766044@https://www.360docs.net/doc/965591651.html, ;*通讯作者,530905564@https://www.360docs.net/doc/965591651.html, 邵阳市西湖南路道路景观设计 陈程,陈琼琳*,杨娜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 要:以湖南邵阳市西湖南路道路景观设计为例,提出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高效安全、延 续文脉、突出时代、视域布景、动静相宜的设计原则,结合邵阳市地域性历史文化特色,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景观设计方法.关 键 词:道路;景观;邵阳市西湖南路 中图分类号:U412.1+2 文献标志码:A Road landscape design of Xihu South Road in Shaoyang city CHEN Cheng,CHEN Qiong-lin *,YANG Na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HNAU,Changsha 410128,China) Abstract:Basing on the road landscape design of Xihu South Road in Shaoyang city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de-sign principles:ecological priority,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people-oriented,secure and efficient contin-uance context outstanding era,horizon sets,static fitting design https://www.360docs.net/doc/965591651.html,bined with regional histori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Shaoyang city ,the paper then explores the availabl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scape design . Key words:road ;landscape ;Xihu South Road in Shaoyang city 第36卷第2期2010年12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Vol.36No.2Dec.2010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加快邵阳大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快邵阳大发展的几点建议 新邵县公安局小塘派出所徐建新近年来,邵阳的发展在加快,邵阳的变化在加大,但从全国、全省的发展格局来看,邵阳的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的困难还有不少,但前景非常美好。加快邵阳发展,既是当前之需,又是当务之急,必须抢抓机遇,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全力推进邵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目的,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发展观念上要有强烈的冲击波 思想决定思路,态度决定高度。邵阳发展的相对落后,表面上看是经济发展的滞后,实质上体现在思想观念上的退后。据我个人接触了解和分析思考,邵阳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还存在一些急需破除和更新的地方。要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契机,以大讨论、大会议、大座谈等形式,以献计献策、问政于民等活动掀起一次思想解放的热潮。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思维的大创新,推进思路的大突破,在全市上下形成一股思想观念解放的强烈冲击波: 要破除官本位意识,强化服务观念;破除守旧意识,强化创新观念;破除小农意识,强化进取观念;破除功利意识,强化务实观念;破除畏难意识,强化竞争观念,下大力气解决发展意识不强、发展办法不多、发展活力不够的问题,坚决消除一切与发

展不合拍的音符,清除一切与发展不合流的现象,扫除一切与发展不协调的作风,使全市上下做到集中心思,谋求发展;振奋精神,投身发展;团结干事,加快发展,形成一种思发展、议发展、争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氛围,真正把全市上下的心思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把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形成万马奔腾抓经济,你追我赶创实绩的崭新局面。 二、发展战略上要有强大的号召力 定位决定地位,作为决定作用。邵阳一直以来打着农业大市的牌子,戴着落后地区帽子。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但从邵阳的长远发展来看,务必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凝心聚力的发展目标,振奋人心的发展口号,以此来激励人、鼓舞人、凝聚人。 1、要精心规划。要从邵阳的实际出发、特色入手、发展落脚,以国际视野、湖南视线来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规划发展。要跳出邵阳看邵阳,放眼湖南看邵阳,透过世界看邵阳,对邵阳主体功能科学定位,找准邵阳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明确邵阳发展方向,推进差异化发展战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当聘请大师级、重量级的规划专家,立足邵阳实际,突出邵阳特色,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发展战略,通过10-15年的努力把邵阳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经济强劲的新邵阳。 2、要仔细谋划。要在邵阳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下,

胶州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胶州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2010—2030年)

目录 第一章胶州市概况 第一节国民经济及城市发展概况 第二节城市路网概况 第二章胶州市交通发展战略 第一节胶州市交通发展的需求预测 第二节胶州市的交通发展目标 第三节胶州市的交通发展战略 第三章胶州市交通规划范围及期限 第一节胶州市交通规划范围 第二节胶州市交通规划期限 第四章胶州市区域内路网规划 第一节胶州市乡镇间的路网规划 第二节胶州市市区内交通网规划 第五章胶州市客运站交通规划 第一节胶州市公路客运枢纽规划 第二节胶州市铁路客运枢纽规划 第六章胶州市交通管理规划及保障措施第一节胶州市交通管理规划 第二节胶州市关于交通的相关保障措施第七章附录

第一章胶州市概况 胶州市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因东南临胶州湾,以胶水而得名。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青岛地区第一个撤县设市。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45 平方公里,辖11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811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110万人,常住人口79万人,城区人口超过45万人。先后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中国秧歌之乡等荣誉称号。 胶州地处胶州湾腹地最深、最开阔的位置,济青、青兰、环胶州湾、同三四条高速公路和胶济、胶黄、胶新、胶济客运专线四条铁路贯穿境内,是内陆各省进出青岛、烟台、威海和通往青岛港、黄岛前湾港的重要门户。从半岛区域看,在东西走廊上,“三线两站”构筑起独特的区域价值。三线,即山东半岛“一体”发展的三条黄金通道,济青、青兰高速以及胶济铁路,胶州均处于咽喉位置。两站,即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以及胶济客运专线胶州市站。总投资7.1亿元的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是中国铁道部在全国设立的18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一个;胶济客运专线胶州市站是青岛。 第一节胶州市国民经济及城市发展概况 一、区域概况 胶州市属青岛市辖县级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岸,东经为119°37′-120°12′,北纬为36°00′-36°30′。市域东南隅胶州湾与青岛市区相望,东南海岸线长25.5公里。全市东西横距51公里,南北纵距54.3公里,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胶州市辖1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811个行政村,2009年底总人口78.5258万人,总户数为23.8718户,农业人口49.8454万人,城市人口28.6804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6.52%。 胶州市是青岛市次级中心城市,处于山东省环胶州湾经济开放地带的前沿,南至青岛前湾港48公里,东距流亭国际机场35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全方位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十一五”期间被青岛市规划为划区的县级市。 胶州市地处胶东半岛与山东内陆的过渡地带,东邻即墨市、城阳区,西靠诸城市、高密市,南接胶南市,北连平度市。扼东西交通之咽喉,交通地位十分重要,现状交通较发达。胶济铁路与胶黄铁路在市区东部交汇,胶新铁路以胶州为起点,从市区西侧穿过,同三高速、济青高速、环胶州湾高速分别从市区西侧、北部、东南部穿过,在胶州、龙山、马店、营海留有出口,另有国道204、省道217、219、325公路等主要干线经过。 二、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胶州市现有人口78.5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9.85万人,2000至2006年,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9%,其中农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36%。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44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21元。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9.8%。 胶州市的国民经济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较快的发展速度,目前已形成了由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矿产等42个主要行业和门类构成的工业生产体系。“九五”胶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6.3%;“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24.9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348.5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3%;“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24.9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348.59亿元,年均增长17.8%。十年来平均增长率为18.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预计2010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湖南邵阳城步道教文化

湖南邵阳城步道教文化 *导读: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民间信仰道教的人数较多,约占信教人数的80%,其中有些人既信仰道教、天师教、又信仰佛教,同时又信奉梅 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民间信仰道教的人数较多,约占信教人数的80%,其中有些人既信仰道教、天师教、又信仰佛教,同时又信奉梅山教。 城步流行的道教有正一派和全真派两种。据古籍载,正一派源于五斗米道。西晋永嘉年间,张道陵四代孙张盛移居江西龙虎山,尊张道陵为正一天师。正一派道士主要宣扬鬼神崇拜,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超度亡灵活动为主。该派道士有家室,不避荤腥,与周边民众无异。全真派由元代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全真庵所创,该派道士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主张出家修真,修炼得道成仙;主张出家素食,其清规戒律与佛教相似。但城步的全真教道士人数极少,因此他们只好随大流不避荤腥,在为孝家做道场时烟酒不离,大鱼大肉照吃不误,除了留(扎) 长发外,生活习俗与正一派道士区别不大。

解放前,城步道教活动较为流行。如清代道士萧大宏的简历曾载入《湖南省志》,他在县城设有凌灿堂,有道徒8人。其孙萧良轩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掌教门,为第五代传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火神菩萨生日时,由萧家主持在县城火神庙举行抬火神菩萨游街仪式,一来庆贺火神菩萨生日,二来祈求县城兔遭火灾。解放后,人民政府破除封建迷信,道教活动被禁止,道具道经被没收,道教徒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957年7月,县公安局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全县仅存道士21人,他们都不敢开展法事活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道教活动开始盛行,老道士们趁机突击带出一批道教徒后,逐步退休,道教徒由过去的老中青三结合的年龄结构逐步过渡过基本年青化,道徒们的文化程度一般都在初中毕业学历以上。 通过历次政治运动后,道教徒的经书被烧掉不少,但正一派道士的经书仍然保存有30来本。如儒林镇冷水坪村王家坛道士王恒庚(己故)仍保留有20多本经书,保留有神像20多幅,如上清、玉清、太清、天府、地府、阳府、麒麟等。麒麟神像形似鹿,身披麟甲,后有短尾,据说是美化了的盘瓠,是吉祥之物,挂在神坛前能扶正压邪。麒麟神像是道教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神像,是远古时期盘瓠崇拜的遗风。据说崇拜盘瓠其实是崇拜神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参考Word)

济规〔2006〕17号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 (2006年版)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城市各项建设用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用地性质和规模,在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地段内进行。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须先提出调整规划,按程序审批。 第三条建筑容量 (一)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按如下指标控制: 居住建筑:多层住宅容积率1.0~1.5,建筑密度不大于28%;高层住宅容积率1.5~3.0,建筑密度不大于25%。办公建筑:多层容积率0.6~2.5,建筑密度不大于38%;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35%。商业建筑:多层容积率0.8~2.5,建筑密

度不大于40%;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40%。

1、属于以上建筑类别的单个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边环境、交通、地价和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不属于以上建设类别的其它项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范另行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二)建设用地最小面积小于(表一)规定的建设用地下限指标的,不应单独零星建设永久性建筑。 (表一)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表一)的规定,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的实施,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站、变配电室、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 2、邻近土地为完成规划或建设的河道、道路或其他类似情况,确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被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房的拆翻建。 第四条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0.6,建筑密度不低于35%,绿地率不高于15%,厂前区用地比例不高于7%。

邵阳市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湖南商学院 邵阳经济发展中 的人口问题 学生姓名___帅俊李丹东院系名称_工商管理_ 专业名称_人力资源管理_ 班级_1101班_ 学号_110240047_ 指导老师__匡玉梅 完成时间__2012 4 20

目录 一.邵阳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人口问题 1.邵阳市的人口基数过大 2.邵阳市的人口素质过低 3.邵阳市的人口结构不合理 二.邵阳所面对的人口问题对其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人口基数过大给邵阳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2.人口素质过低给邵阳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3.人口结构不合理给邵阳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针对发展过程中的人口问题的解决措施 1.解决人口数量大问题的对策 2.解决人口素质偏低问题的对策 3.解决人口结构不合理的对策

邵阳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摘要】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口问题内涵广泛,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等。不同的人口因素对经济的发展有所不同。例如,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辐射能力,也是一个城市发展规模的标志,影响一个城市的劳动力供给,公共服务的规模,消费需求增长,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消耗。又如,人口质量是一个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发展道路和模式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质量。因此,人口质量也对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重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2000年到2010年邵阳人口发展及其变化,分析邵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并提出一系列解决人口问题的有效措施,为邵阳发展中解决好人口问题提供一些思路。我相信,邵阳经济发展中如果解决好了人口问题,一个全面小康的邵阳,一个高度物质文明的邵阳在不久以后将会出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 人口问题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性别比人口老龄化解决措施 一.邵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人口问题: 1.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数量多

浅谈邵阳旅游文化艺术节

浅谈邵阳旅游文化艺术节 中国有许多文化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习俗文化方面有春节、元宵节、青明节、端午节、丰收节、祭祀节、中秋节、老年节、祭祖节、冬至节、泼水节、捣谷节、刺绣节等。国立节日方面有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九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地方文化方面有孔子文化节、老子文化节、伏羲文化节、女娲文化节、黄帝文化节,仓颉文化节、玛祖文化节等。这些是比较有影响的文化节,再加上许多地方世世代代影响着本土文化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庙会,中国有成百上千个文化节日。 可见,中国文化节是丰富多彩的。国家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在国外多次举办了中国文化年。企业界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产业文化,在发达国家举办了中国文化节。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经济战略思路,是政治互信的一种外交方式。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能产生多大影响呢?对投资回报的经济利益有多大呢?中国文化要想走出世界,首先应该有自己规范的文化节。只有自己了解了自己,塑造好了自我形象,才能让世界对中国文化起敬。 十六大以来,国家政策在文化方面开始了倾斜,并财政拨款在市县乡镇三级建立文化站。不管新闻媒体报导的多么热闹,全国范围内县乡两级真正运作起来的文化站,1%的数字也没有,许多政客请戏班子让新闻媒体报导,故弄玄虚的伪造政绩。因而要想真正使文化站

发挥社会职能,起到疏理民心展示百姓精神面貌的作用,创办中国文化节是一个必行的措施。邵阳当然也不例外。 邵阳是一座历史古城,西周召伯,甘棠布政;春秋白善,垒土筑城,距今已有2500余年了。邵阳,旧名宝庆,位于湘中而偏西南。北障雪峰之险,南屏五岭之秀,资水横贯,邵水交汇,盆地珠连,丘陵起伏。自西汉置县,为郡为州为府,为一方之重镇。北邻娄底,南界永州,上通云贵,下接长衡。自古为交通要道,商埠中心,经济发达,文化昌明。邵阳境内山环水复,风光秀美,景色宜人,旅游资源丰富。有被誉为“山水甲桂林”的丹霞地貌国家AAAA级、世界自然遗产地--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新宁县境),省级地质公园、AA级旅游区白水洞(位于新邵县境内);有八十里南山的江南草原风光;有全国七十二佛地之一的武冈云山;有原始次生林绥宁黄桑自然保护区。市区有“双清秋月”、“龙桥铁犀”、“六岭春色”、“佘湖雪霁”、“神滩晚渡”、“山寺晓钟”、“洛阳仙洞”、“白云樵隐”、“岳平云顶”、“桃洞流香”等景观。其中如双清亭,地处资江砥矶上,与北塔夹江对峙,大有云带钟声穿林去,月移塔影过江来之神韵;桃花洞庭湖和无底洞,构造奇特,兼有地下暗流,风趣万千。邵阳有很多经典的旅游线路,我在这里先指出来几条。跨省黄金通道:长沙-崀山-武冈-南山-桂林:地质奇观游:邵阳-崀山-南山:花瑶风情游:邵阳-魏源故居-高洲温泉-花瑶古寨。森林生态游:邵阳-云山-黄桑。市区周边游:蔡锷故居-北塔-邵阳酒厂-白水洞(白云岩)。可见邵阳的旅游资源的集群性比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