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88例

2 治疗方药
川芎12 g,荆芥12 g,防风12 g,白芷12 g,细辛3 g,菊花15 g,葛根12 g,丹参20 g,白芍30 g,甘草6 g。1剂/d,水煎服。10 d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痊愈:经治疗1~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在6个月之内未有复发者70例,占79.5%。
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88例
更新日期:2011-04-09 点击: 张玉华 刘桂营
笔者近几年来以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8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门诊经系统治疗且资料完整者。其中男53例,女38例;年龄最小者10岁,最大者68岁;病程最短者1周,病程最长3 a。
好转:经治疗1~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经治后在6个月内病又复发,经用本法治疗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者12例,占13.7%。
无效:经用本法治疗1~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略有改善,而改用它法治疗者6例,占6.8%。
4 典型病例
杨某,男,35岁,农民。1988-09-22初诊。患者头痛时作,痛连项背,并有针刺感,遇风则痛剧已有月余。先后经多医治疗无效。经徐州市某医院作脑电图正常。诊为“神经血管性头痛病”,对症用药亦未效。遂来我院就诊。刻诊:患者痛苦貌,头痛如劈,有针刺感,疼痛剧烈时欲呕,伴纳差,全身不适,苔薄白,脉细弦。此乃风寒袭滞经络所致,宜疏风散寒,活络止痛为治。拟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2 g,荆芥12 g,防风12 g,白芷12 g,细辛3 g,菊花15 g,葛根12 g,丹参20 g,白芍30 g,甘草6 g。3剂,水煎服,1剂/d。药后诸症大减。药中病所,守法再进,先后共服8剂治愈,随访至今病未再发。
5 体会
“神经血管性头痛”祖国医学无此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当属外感风寒头痛范畴。由于久治不愈,致使寒凝经络,血脉阻滞,即“久痛入络”之谓。方选川芎茶调散加减。方中川芎、荆芥、防风、白芷、菊花、细辛、葛根有疏风散寒止痛的作用,且川芎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治疗头痛之要药;丹参活血通络,白芍合甘草有缓急止痛之效。故用之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收效较捷。
川芎茶调散新解

川芎茶调散新解
王沪荣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07(005)002
【摘要】川芎茶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局方》上载:川芎茶调散,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痛,鼻塞声重。
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
但感风气,悉皆治之。
方选薄荷叶八两,川芎、荆芥各四两,细辛一两,防风一两半,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
【总页数】1页(P14)
【作者】王沪荣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川芎茶调散加味联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枕神经痛60例临床疗效观察 [J], 龚秋玲
2.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分析 [J], 罗泽华
3.川芎茶调散加味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J], 孙卓垒;黄曼丽;罗桂欢;林夏苗;蔡剑凯;刘晓琪;林立山
4.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J], 牟珊;刘志庆;张勤修
5.川芎茶调散联合穴位刺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J], 刘婧;李伟;庄兰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芎茶调散

荆芥
性味:味辛,性温。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入肺、肝经。 归经:入肺、肝经。 功效主治:发表,祛风,理血。主治感冒发热,头痛, 功效主治:发表,祛风,理血。主治感冒发热,头痛, 咽喉肿痛等证。 咽喉肿痛等证。 现代研究:(1)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2)抑菌 现代研究:(1 解热、镇痛、 :(
甘草
性味:味甘,性平。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入脾、胃、肾经。 归经:入脾、 肾经。 功效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 功效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灸用可 治脾胃虚弱;生用可治咽喉肿痛,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治脾胃虚弱;生用可治咽喉肿痛,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现代研究:(1)抗炎、抗变态作用 (2)解毒作用 现代研究:(1 抗炎、 :( (3)镇咳、镇痛作用 (4)抗惊厥作用 镇咳、
川芎 防风 炙甘草
荆芥 白芷 茶清
汤剂或散剂。 汤剂或散剂。
功 用
疏 风 止 痛
主 治
外感风邪头痛
外感风邪,壅遏阳气。 外感风邪,壅遏阳气。
巅顶痛 偏头痛
偏正头痛 或巅顶作痛
症 状
目眩鼻塞 或恶风发热 舌苔薄白 脉浮
方解
川芎 羌活 白芷 细辛 防风 荆芥 薄荷 茶 炙甘草 活血袪风, 活血袪风,止头痛 疏风止痛 散寒止痛 辛散风邪 清利头目 监制 益气和中
2、辨证要点 头痛,鼻塞, 头痛,鼻塞,脉浮等
3、临证加减 风寒:酌减薄荷用量, 苏叶、 风寒:酌减薄荷用量, +苏叶、生姜 风热:+菊花、蔓荆子、钩藤 风热:+菊花、蔓荆子、 :+菊花 风湿:+苍术, 风湿:+苍术,蒿本 :+苍术
4、现代运用
血管神经性头痛 慢性鼻炎 鼻窦炎所引起的头痛 ----属风邪上犯者。 ----属风邪上犯者。 属风邪上犯者
老中医:四剂疏风止痛的“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处方一《中国药典》:川芎茶调散【药方名称】川芎茶调散【处方】川芎120g,白芷60g,羌活60g,细辛30g,防风45g,薄荷240g,荆芥120g,甘草60g。
【性状】为暗黄色的粉末;气香,味辛、微苦。
【炮制】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疏风止痛。
用于风邪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用法用量】饭后清茶冲服,一次3~6g,一日2次。
【注意】孕妇慎服。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川芎茶调散处方二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川芎茶调散【药方名称】川芎茶调散【处方】川芎(四两),荆芥穗(四两),细辛(去心,一两),白芷(一两),甘草(一两),羌活(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薄荷(蜜炙,八两)。
【功能主治】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言语声重。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常服清头目。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川芎茶调散处方三《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药方名称】川芎茶调散【处方】薄荷叶(不见火)八两,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
香附子(炒)八两(别本作细辛去芦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
常服清头目。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处方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川芎茶调散【药方名称】川芎茶调散【别名】茶调散(《世医得效方》卷十)。
【处方】薄荷叶(不见火)240克,川芎、荆芥(去梗)各120克,香附子(炒)250克(别本作细辛去芦30克),防风(去芦)45克,白芷、羌活、甘草(爁)各60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疏风止痛。
主风邪头痛,或偏或正,或巅顶作痛,作止无时,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川芎茶调散_银海精微卷上_减法方剂树

川芎茶调散_银海精微卷上_减法方剂树川芎茶调散_银海精微卷上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川芎1两,防风1两,羌活1两,甘草1两,石决明1两,木贼1两,石膏1两,炒荆芥1两,菊花1两,薄荷叶1两。
(2)1.2.功效:一切热泪,眼弦湿烂。
(2)1.3.来源:《银海精微》卷上。
(2)2.太白散 (2)2.1.减:防风、羌活、石决明、木贼、炒荆芥、菊花、薄荷叶 (2)2.2.组成:石膏(煅)2两,川芎半两,甘草1分(一方无甘草)。
(2)2.3.功效:头痛。
(2)2.4.来源:《普济方》卷四十四引《仁存方》 (3)3.羌活汤 (3)3.1.减:川芎、石决明、木贼、石膏、炒荆芥、菊花、薄荷叶 (3)3.2.组成:羌活、防风、甘草。
(3)3.3.功效:疟疾,邪气浅在表。
(3)3.4.来源:《脉因证治》卷上 (3)4.防风散(《普济方》卷一○五引《指南方》。
) (3)4.1.减:川芎、石决明、木贼、石膏、炒荆芥、菊花、薄荷叶 (3)4.2.组成:防风1两,羌活半两,甘草1分。
(3)4.3.功效:贼风口㖞。
(3)4.4.来源:《普济方》卷一○五引《指南方》 (3)1.原方1.1.组成:川芎1两,防风1两,羌活1两,甘草1两,石决明1两,木贼1两,石膏1两,炒荆芥1两,菊花1两,薄荷叶1两。
1.2.功效:一切热泪,眼弦湿烂。
1.3.来源:《银海精微》卷上。
2.太白散2.1.减:防风、羌活、石决明、木贼、炒荆芥、菊花、薄荷叶2.2.组成:石膏(煅)2两,川芎半两,甘草1分(一方无甘草)。
2.3.功效:头痛。
2.4.来源:《普济方》卷四十四引《仁存方》3.羌活汤3.1.减:川芎、石决明、木贼、石膏、炒荆芥、菊花、薄荷叶3.2.组成:羌活、防风、甘草。
3.3.功效:疟疾,邪气浅在表。
3.4.来源:《脉因证治》卷上4.防风散(《普济方》卷一○五引《指南方》。
)4.1.减:川芎、石决明、木贼、石膏、炒荆芥、菊花、薄荷叶4.2.组成:防风1两,羌活半两,甘草1分。
川芎茶调散方剂

川芎茶调散方剂川芎茶调散【方剂名】川芎茶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0g),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各60g) ,细辛一两(30g) ,防风去芦一两半(45g) ,薄荷不见火八两(240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食后清茶调下。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方解】本方所治乃为风邪外袭,阻遏清阳所致。
风邪外袭,上犯头目,故头痛目眩,由于风性数变,故其痛或偏或正,或巅顶作痛,或牵引眉棱骨痛,若头痛作止无时,称为头风。
风邪束表,卫阳不宣,邪正抗争,则恶寒发热,肺气不利,则鼻塞,舌苔薄白,脉浮为风邪外袭之征。
治宜散风邪,止头痛。
因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方中用川芎祛风止痛,为治各经头痛的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两侧或巅顶痛),又辛散活血止痛,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为君药。
薄荷、荆芥辛散轻扬,疏风止痛,清利头目,且薄荷用量独重,以其辛凉之性,制其诸风药之温燥,为臣药。
羌活、白芷、细辛、防风疏风散邪治头痛。
其中羌活镇痛力强,善治太阳经头痛(后头痛牵连项部),白芷善通窍止痛,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棱骨痛),细辛散寒止痛,长于治少阴经头痛(头痛连齿),并宣通鼻窍,防风疏风解表,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缓和风药之燥性,服时用清茶调服,取其苦凉轻清,清上降下,使升中有降,不致升散太过,共为使药。
诸药合用,疏风药众,止痛效宏,又引经用药,诸经头痛均治。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风邪头痛的常用方,以头痛,鼻塞,脉浮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所致的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所引起的头痛,属风邪为患者。
【使用注意】本方辛散药物较多,故凡久病气虚、血虚,或肝肾不足,阳气亢盛之头痛,则非本方所宜。
川芎茶调散方歌

川芎茶调散方歌【名称】川芎茶调散【方歌】川芎茶调白芷羌,荆防细辛薄荷襄,疏散风邪头痛止,鼻炎脑漏效亦良《中国药典》:川芎茶调散【处方】川芎120g 白芷60g 羌活60g 细辛30g 防风45g 薄荷240g 荆芥120g 甘草60g【性状】为暗黄色的粉末;气香,味辛、微苦。
【炮制】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疏风止痛。
用于风邪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用法用量】饭后清茶冲服,一次3~6g,一日2次。
【注意】孕妇慎服。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川芎茶调散【处方】川芎(四两)荆芥穗(四两)细辛(去心.一两)白芷(一两)甘草(一两)羌活(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薄荷(蜜炙.八两)【功能主治】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言语声重。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常服清头目。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处方】薄荷叶(不见火)八两,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
香附子(炒)八两(别本作细辛去芦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
常服清头目。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川芎茶调散【别名】茶调散(《世医得效方》卷十)。
【处方】薄荷叶(不见火)240克川芎荆芥(去梗)各120克香附子(炒)250克(别本作细辛去芦30克)防风(去芦)45克白芷羌活甘草(爁)各60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疏风止痛。
主风邪头痛,或偏或正,或巅顶作痛,作止无时,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用茶清调下。
【备注】方中川芎善治少阳经头痛(头项两侧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后脑、前额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眉棱、额骨痛),均为主药;荆芥、薄荷、防风升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香附行气宽中,兼能疏风(现配方多用细辛,祛风散寒止痛),配合荆、防、薄荷,增强疏风止痛之效;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使升散不致耗气;用茶清调服,乃取茶叶苦寒之性,既能上清风热,又能监制风药过于温燥升散,使之升中有降。
川芎茶调散注意事项

川芎茶调散注意事项川芎茶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广泛用于调散血脉、舒筋活络、治疗头痛、痛经等症状。
然而,作为中草药,使用川芎茶需要妥善操作和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以下是川芎茶使用的注意事项:1. 川芎茶适用于风寒或气滞血瘀引起的头痛和痛经,不适用于阳虚或阴虚体质的人群。
在使用川芎茶之前,最好请教中医师或中药师进行咨询,了解自身体质是否适合使用。
2. 川芎茶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因此在服用川芎茶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血液循环问题。
3.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避免使用川芎茶。
川芎茶虽然属于天然草药,但其中的有效成分对特殊人群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4. 川芎茶的用量要适度,不宜过量。
一般来说,每次服用川芎茶的量应控制在5-10克左右。
如果用药过量,可能会导致头晕、心悸等不良反应。
5. 川芎茶是属于发散性的草药,因此不宜与同样具有发散作用的草药同时使用,以免产生过热、口腔溃疡等副作用。
同时,川芎茶也不宜与收敛性草药同时使用,以免相互抵消疗效。
6.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川芎茶时要谨慎,因为川芎茶有可能影响血糖的控制。
最好在使用川芎茶之前咨询医生的意见,以免干扰病情和治疗效果。
7. 川芎茶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防潮防暴晒,以免草药的有效成分被破坏。
最好将草药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8. 川芎茶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有些人可能会对川芎茶产生过敏反应。
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如皮肤瘙痒、红斑、肿胀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9. 川芎茶并非万能药,不能取代其他药物。
在使用川芎茶治疗具体疾病时,最好在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下进行,遵循专业人士的建议。
总结起来,川芎茶作为一种中草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个体差异、适量用药、避免与其他草药或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在选择和使用中草药时,最好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君药—川芎
【现代研究】(二)
苯酞类
主要涉及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以及肝、肾功能等方面
【相关文献】
[1]陈永刚,汪选斌.川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 房,2009,21(21):1675-1676. [2]冯全服,曾莉,李文林,杨斓.川芎嗪对癌症相关细胞因子作用的研 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3,24(4):433-436. [3]徐修礼,张建芳, 刘宝瑞,于文彬,张 惠.川芎素对大肠癌细胞moser 的 影响及其与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J].肿瘤,2002,22(2):107-108. [4]杨雪梅.川芎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0,31(3):215-217. [5]张晓琳,徐金娣,朱玲英,刘丽芳 ,李松林 ,徐宏喜.中药川芎研 究新进展[J].中药材,35(10):1706-1711. [6]金玉青,洪远林,李建蕊,李曦,王晓晓,吕光华.川芎的化学成分 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与临床,2013,4(3):44-48.
——
血头风妇 瘀痛湿科 气 痹经 滞 痛产 痛 证
…… …… ……
—
……
君药—川芎
【现代研究】(二)
化学成分:生物碱(如川芎嗪),挥发油(主要 为藁本内酯、香桧烯),酚类物质(如阿魏酸), 内脂素以及维生素A、叶酸、蔗糖、甾醇、脂肪油 等。 药理作用:扩冠、护脑、抗凝、镇静、降压、 抗组胺、利胆、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加速骨 折局部血肿吸收、促进骨痂形成;抗维生素E缺 乏等作用。川 芎 茶《 太 平 调 Nhomakorabea 民 散合
剂 局 方 》
方药组成及用法
川芎12g 4.5g 细辛3g 荆芥12g 防风
羌活6g
白芷6g
薄荷12g
甘草6g
研细末,每次6克,清茶调下
功 效 主 治
疏 风 止 痛
外顶鼻 感作塞 风痛、 邪,舌 头或苔 痛见薄 。恶白 偏寒, 正发脉 头热浮 痛、。 或目 巅眩
制 方 原 理
外 病头恶 散鼻 治 感 机痛寒塞 则 风 、发 邪 风目热 “邪 所 邪眩 ,, 外止 致 外阻苔 风痛 头 袭遏白 宜。 痛 ,清脉 散 上阳浮 ” 犯。 , 头 疏 风 — — ………… ………… …………
君:川芎 臣:羌活、白芷、细辛 佐:荆芥、薄荷、防风
使:炙甘草
特别——清茶
君 药 川 芎
辛 温 , 归 肝 、 胆 、 心 包 经 。
活 血 行 气 , 祛 风 止 痛 。
郁“ 上 行 头 目 , 下 调 经 水 , 中 开
结 , 血 中 气 药 ”
《 本 草 汇 言 》
—
——
君 药 川 芎
【 主 治 】
郁“ 结 上, 行血 头中 目气 ,药 下” 调 经《 水本 ,草 中汇 言 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