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钙化的CT表现

合集下载

颅脑肿瘤的CT诊断(3)

颅脑肿瘤的CT诊断(3)
泸医附院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小脑星形细胞瘤
约占儿童颅内肿癌的8%,预后较好。 约占儿童颅内肿癌的8%,预后较好。 好发于小脑半球,多有囊性变, 好发于小脑半球,多有囊性变,环壁较 可有钙化。 厚,可有钙化。 CT表现 小脑偏心的、 CT表现:小脑偏心的、大的低密度或 表现: 等密度灶,其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 等密度灶,其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偶 可见水肿,有脑积水。 可见水肿,有脑积水。
泸医附院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脑干间变性星型细胞瘤,女,9Y, 脑干间变性星型细胞瘤, 9Y, CT平扫、增强 CT平扫 平扫、
泸医附院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泸医附院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3) 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③环形强化的星形细胞瘤: 环形强化的星形细胞瘤:
要与脑脓肿、单发转移瘤相鉴别: 要与脑脓肿、单发转移瘤相鉴别:脑脓肿 的壁多规则,厚薄均匀, 的壁多规则,厚薄均匀,强化环比较圆 因为脓液的张力等有关), ),无壁结节显 (因为脓液的张力等有关),无壁结节显 示等;转移瘤发病年龄多较大,强化环厚 示等;转移瘤发病年龄多较大, 薄不均匀,内缘凹凸不平, 薄不均匀,内缘凹凸不平,一般瘤周水肿 多较重。 多较重。
泸医附院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儿童头颅X片正常及异常影像表现

儿童头颅X片正常及异常影像表现

第一节头颅平片正常X线表现新生儿颅骨与面骨之比例为4:1(2岁时为3:1,3岁时为2.5 :1,成年人为1.5:1)。

颅顶骨较薄约为1mm。

额骨及枕骨相对较厚,约为2mm。

内外板及板障未分化,顶骨常骨化不全,颅缝可有重叠。

但数日后增宽。

前囟、后囟、前外侧囟、后外侧囟及小脑囟等为结缔组织构成。

有时可见副囟,如顶骨间囟。

眉间囟。

副囟多见于未成熟儿及发育延迟小儿。

小儿颅底较扁平,鼻孔较大。

额骨可被额缝分成两半,额缝上宽下窄与前囟相连接。

乳突未发育,无气化蜂房。

枕骨共4块,鳞部两侧上下之间(顶间部和上枕部)有自外向内上的裂隙,边缘光滑,称为假缝,上缘正中有纵裂,基底部12~20岁之前与蝶骨体间有蝶枕软骨联合。

两块外侧(即外枕部)与鳞部基底部之间早年(小千2~4岁)分别由后及前外枕软骨联合连接并环绕形成枕骨大孔。

蝶骨体内有蝶鞍,前有前床突及鞍结节,后有后床突及鞍背。

鞍底之下为蝶窦,新生儿期骨松质无气化。

两侧蝶骨大翼与周围颅骨构成蝶额缝、蝶顶缝、蝶筛缝和蝶鳞缝。

正常儿童颅骨逐渐发育与成年人相似,但颅骨大小形态及蝶鞍大小,个体差异很大。

后囟于生后2个月闭合,前外侧囟于生后3个月闭合,前囟及后外侧囟1.5~2岁闭合。

生后10个月,颅骨内板、外板及板障开始形成,顶骨厚度约为2mm。

2岁以后板障静脉沟开始出现,并有轻度指压痕。

副鼻窦主要为上额窦已充气,但气腔较小。

3岁时顶骨厚度3~4mm,超过额骨厚度。

乳突呈板障型.并开始气化。

颅缝宽1mm。

脑膜中动脉沟可出现。

至6岁时顶骨厚度约5mm,额骨厚度约3mm,颅缝多数<1mm。

乳突发育成气化型,但气化蜂房较小。

额骨、顶骨、后枕上部脑回压迹明显可见。

额骨及顶骨可见浅的血管压迹。

10岁时,颅缝呈锯齿状,开始愈合,颅缝两侧骨影致密,顶骨后部及枕骨指压痕更明显。

顶骨中线两侧可见蛛网膜粒凹,使局部顶骨变薄、外突,重者其直径达2~3cm,外突处可触及包块。

额窦气化明显可见,但气腔不大。

CT检查报告单

CT检查报告单

CT检查报告单
CT检查报告单是一份医学文档,用于记录患者进行CT(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的结果和相关信息。

以下是一份标准格式的CT检查报告单的详细内容:
报告单编号:CT-2021-001
患者信息:
- 姓名:张三
- 年龄:45岁
- 性别:男
- 就诊日期:2021年1月15日
检查项目:
- 检查部位:头部
- 检查方法:螺旋CT
检查结果:
1. 头部CT平扫:
- 无明显异常密度影像
- 颅内结构正常,脑室形态正常
- 颅骨结构完整,未见明显骨折或畸形
- 颅内血管走行正常,未见异常扩张或狭窄
- 颅内占位性病变:未见明显异常
- 颅内出血:未见明显异常
- 颅内钙化灶:未见明显异常
2. 头部CT增强扫描:
- 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灶
- 颅内占位性病变:未见明显异常
- 颅内出血:未见明显异常
- 颅内钙化灶: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
根据头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未见明显异常。

脑部结构正常,未发现颅
内占位性病变、出血或钙化灶。

建议结合临床症状综合评估,进一步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诊断。

注意事项:
1. 本报告仅针对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不能作为单一诊断依据,结论需与临
床医生综合判断。

2. 如有其他症状或体征,请及时就医并提供本报告。

3. 本报告仅供医生和患者参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用于其他用途。

以上为CT检查报告单的详细内容,该报告单以标准格式呈现,包括患者信息、检查项目、检查结果、结论和注意事项等部分。

该报告单旨在提供详尽准确的CT
检查结果,以协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

脑钙化灶数量、形态、大小观察

脑钙化灶数量、形态、大小观察

脑钙化灶数量、形态、大小观察摘要目的了解脑钙化数量、形态、大小,为深入探讨脑功能障碍或脑部病变提供参考。

方法凭东芝Aguilion16层螺旋CT机对3563例无意识障碍和无头面肢体瘫痪的脑钙化者进行颅脑平扫,记录钙化灶数量、形态、大小。

结果钙化灶1、2、3、4、5、6、7、8、9个分别为1005、636、1310、340、181、50、18、13、5例,12、13、14、18、19个各1例,平均每例2.56个。

钙化灶呈小点小片状2350例、不规则形501例、类圆形468例、方形59例、条形49例、三角形46例、半月形30例、哑铃形17例、梭形12例、串珠形10例、灌铸形8例、叹号形3例、石堆形3例、箭头形2例、扫把形2例、葫芦形2例、靴形1例。

非精确测量CT最大单层水平切面钙化灶面积10 mm 273例。

结论通过量化显示出钙化灶数量和大小不一,钙化灶数以1、2、3个居多,4个以上较少,形态以小点片状者居多,次为不规则形和类圆形,方形、条形也有一定数量;面积是小的多大的少;钙化灶少小的病例多无脑损伤反应,多发性大面积者则肯定有一些临床症状发生。

关键词脑钙化灶;数量;形态;面积;螺旋CT机颅脑CT把钙化呈现为高密度影、境界清楚,判定容易,诊断最有价值[1],作者从业神经病学50年,2001年起坐阵门诊,凭借CT设备,于2005年1月~2012年2月對自愿接受检查的4700例依次进行CT扫描,目睹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区的人群中共查出脑钙化者3563例,总体上钙化率不低,钙化分布于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具体包括脑干、小脑齿状核、松果体、尾状核、豆状核、丘脑、侧脑室下角、四脑室、放射冠、半卵圆中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大脑镰等多个部位,有的甚至为双侧结构功能一样的部位,可谓范围广泛,但对于脑钙化作系统性描述的文献有限,有关钙化灶数量、形态、大小还很少提及,现本文将其当为重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12年2月在自求脑CT检查的人群中依次收集无意识障碍和无头面肢体瘫痪的脑钙化者3563例,其中男1691例,女1872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89岁,平均年龄(43.16±16.95)岁。

颅脑CT解剖

颅脑CT解剖

脑出血其它危险因素
淀粉样变性 脑肿瘤 出血倾向:血液疾病
尿毒症 SLE 肝脏疾病 抗凝血治疗
淀粉样变性 多发于脑皮质内,多发倾向,反复发作,老年人多见
出血掩盖肿瘤征象 多形性胶质瘤
肺癌脑转移伴出血
肿瘤出血伴明显占位,术后病理症实 为少枝胶质瘤
白血病伴脑内多发出血
其它危险因素
血管性疾病 AVM 动脉瘤 静脉性血管畸形
陈旧性脑内出血
陈旧性脑内出血表现为脑软化灶和邻近 脑萎缩
外囊出血 完全吸收呈囊样改变伴邻近脑组织萎缩
陈旧性脑血肿呈囊样改变伴邻近脑组织萎缩
Wallerian变性:大脑皮质运动区,放射冠及内囊部位发生脑血管障碍 或外伤,细胞体和轴突出现坏死,在坏死端以下的轴突和髓鞘发生离 心性分解直至末端.沿皮质脊髓束,锥体束发生退行性变.CT表现为 中脑大脑脚和桥脑的萎缩.
常) 征象:脑室扩大,以侧脑室额角和第三脑室
为最敏感
阻塞性脑积水
先天性导水管阻塞引起明显阻塞性脑积水
阻塞性脑积水
小脑血肿第四脑室受压引起阻塞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 脑膜 炎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轻度脑积水的认识
第三脑室和 侧脑室颞角
脑室的扩张以第三脑室及侧脑室颞角最敏感,正常时第 三脑室呈现细缝状,当有脑积水时就变成圆形.
血肿扩大伴脑疝
SAH:网膜 下腔出血,IVH:脑室内出血
丘脑血肿
IVH:脑室内出血
基底节出血伴脑室内出血(IVH),继发蛛 网膜 下腔出血(SAH)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系列片显示 吸收表现
脑干出血
脑干出血破入脑室
小脑出血破入脑室
小脑血肿破入脑室并压迫第四脑室而引 起阻塞性脑积水

CT检查报告单头颅

CT检查报告单头颅

CT检查报告单头颅头颅CT检查报告患者信息:性别:男年龄:40岁检查日期:2024年1月1日临床症状:本次检查患者因头痛、眩晕和视力模糊等症状就诊。

过去没有类似的症状,无外伤史。

无明显的其他疾病史。

检查方法:头颅CT扫描,使用64层螺旋CT进行检查。

扫描方式为层厚5mm,间隔5mm。

检查结果:脑干和脑回正常,颅骨未见明显异常。

以下是具体的检查结果:1.头颅结构:-颅骨:未见明显异常,未发现颅内骨折线索。

-颅底:未见异常充盈缺损,基底池未见明显异常。

-窦道:未见明显异常,洞房副窦通畅。

2.脑部结构:-大脑半球:形态、密度均匀,对比剂未见明显强化或病变。

脑室大小和形态未见明显异常。

-小脑:大小、密度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脑干:形态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第四脑室:大小适中,形态正常。

-脑池:脑池通畅,未见明显异常。

3.血管影像:-颅内动脉:未见明显异常,脑血管通畅。

-颅内静脉:未见明显异常,静脉系统通畅。

-血管壁:未见明显钙化或脂肪沉积。

4.颅内软组织:-脑实质:未见明显强化或异常密度区域。

未见占位性病变。

-海马体:大小及形态正常,无异常信号。

诊断意见:1.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排除颅内结构病变的可能性。

2.根据临床症状,可能是原发于头部其他部位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意见与建议:患者的症状可能与其他头部疾病有关,并非来自颅内结构异常。

建议进一步检查以下内容以明确诊断:-颈椎CT或MRI:排除颈椎相关病变,如椎动脉供血不足等。

-视力检查:排除眼部疾病导致的视力模糊。

-全面体检:排除慢性疾病、代谢紊乱或药物不良反应等其他可能。

注意事项:1.本次检查只对颅内结构进行了评估,未对其他头部病变进行检查。

2.仅依据CT图像进行诊断报告,最终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

&颅内肿瘤为常见病,约占神经系统疾病的1/4。

按来源分:原发性肿瘤: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

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按部位分:幕下肿瘤:常见于婴儿及儿童。

幕上肿瘤:常见于成人。

&肿瘤定位征:①颅壁局限性变化;②蝶鞍变化;③岩骨及内耳道变化;④钙斑; ⑤松果体钙斑移位。

&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 以20-40岁多见,其临床症状、体征随肿瘤分级和部位不同而异。

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影像学表现] X线:可正常或仅有颅压增高或钙化。

2. CT:⑴Ⅰ、Ⅱ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颅内均匀低密度病灶,CT值18~24 HU多数与脑质分界不清,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不明显。

②增强:Ⅰ级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级可表现为连续或断续的环形强化。

(2)Ⅲ-Ⅳ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略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②增强: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有时可呈边界不清或清楚的弥漫性或结节性强化诊断要点:①癫痫、脑损伤的定位征象,高颅压表现②Ⅰ、Ⅱ级星形细胞瘤CT以低密度为主,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少。

③Ⅲ、Ⅳ级级星形细胞瘤CT以混杂密度为主,呈花环状,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均有强化④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瘤中有囊,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阻塞性脑积水。

⑤MRI示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少突胶质细胞瘤1.CT表现:①多为混杂密度肿块,边缘不清楚;囊变区呈低密度。

②瘤内有钙化(70%),呈条状、斑点状或大而不规则,其中弯曲条带状钙化有特征性。

③瘤周水肿轻,占位效应轻。

④增强示肿瘤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不强化;不典型病例可表现为皮质低密度,类似脑梗死灶。

刘旋辉-颅内感染

刘旋辉-颅内感染

检查路线
症状和体征 病史
CT或MRI
实验室检查
立体定向活检
脑膜炎的分类
根据病因的不同脑膜炎可以分为3种类型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又称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又称淋巴细胞性脑膜炎 慢性脑膜炎,可以由结核或球孢子菌等引起
脑膜炎的并发症
主要包括脑积水、脑梗塞、硬膜下/硬膜外脓 肿、脑实质感染和脑室/室管膜炎等,无菌性硬膜 下积液主要见于小儿脑膜炎。其中硬膜下/硬膜外 脓肿最常见于术后感染和静脉窦感染,由脑膜炎 引起的占少数。脑膜炎的并发症可引起严重不良 后果
结节病
影像学优选检查路线
MRI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病灶及其并发症和颅内
结节病病灶均较CT敏感,但MRI显示钙化的能 力远不如CT
如有条件,对怀疑结核性脑膜炎和结节病者,
应首选MRI检查
不能行MRI检查者,可行CT扫描
化脓性脑炎和脑脓肿
化脓性细菌引起局限性脑炎,继而脑组织软化
坏死形成脓腔,称为脑脓肿




脑脓肿CT
化脓性脑炎呈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形态不规则,斑片状明显强化
平扫
增强
脑脓肿MRI
影像学优选检查路线
化脓性脑炎的影像学检查以CT平扫加增强为首选 若临床高度疑诊本病,而CT未见明显异常者,应
进一步行MRI扫描,MRI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CT
对疑有脑脓肿者,直接首选MRI平扫加增强检查
临床表现
急性型: 脑炎、脑脊髓炎—头痛、昏睡、抽搐等 慢性型: 表现肉芽肿致颅压增高和局灶癫痫
平扫
增强
脑血吸虫病
CT 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脑水肿,病灶边界不清,不强化。慢性型表现
为局灶性肉芽肿,病灶平扫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后病灶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