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焦炭热态性质的因素

合集下载

煤化学-复习要点汇总知识讲解

煤化学-复习要点汇总知识讲解

绪论煤化学的概念:煤化学是研究煤的生成、组成、结构、性质、分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煤的主要用途:燃烧、炼焦、气化、低温干馏、加氢液化以及其他深加工产品等。

煤炭的产量逐年增加的原因:钢材、水泥、焦炭、电力、电解铝。

CCT(洁净煤技术)是指在煤炭开采、加工、转化、利用的过程中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新技术的总称。

主要包括①煤炭开采②煤炭加工③煤炭燃烧④煤炭转化⑤ 污染物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第一章煤的生成煤的定义: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又经过物理化学的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

我国的主要聚煤期: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植物的有机族可以分为四类1、糖类以及衍生物(碳水化合物)2、木质素3、蛋白质4、脂类化合物(包括脂肪、树脂、蜡质、角质、和孢粉质)成煤环境1、首先需要大量的植物的持续繁衍2、其次是植物遗体不致全部被氧化分解3、地质作用的配合煤炭的成因类型:根据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划分的煤炭的类型称为成因类型。

主要是:腐植煤、腐泥煤、残植煤、腐植腐泥煤。

煤炭的成煤过程:植物——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泥炭化煤化作用泥炭的有机组成主要包括:1、腐植酸2 、沥青质3 、未分解或未完全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4 、变化不多的壳质组,如角质膜和孢粉等变质作用因素: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时间第二章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的组成及其复杂,是由无机组成和有机组成构成的混合物。

无机组成主要包括黏土矿、石英、方解石、石膏、黄铁矿等矿物质和吸附在煤中的水;有机组分主要是由C、H、O、N、S 等元素构成的复杂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工业分析是确定煤化学组组成的最基本方法,他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将煤的组分分为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

煤炭中的水分可分为游离水和化合水。

煤中的游离水是指与煤呈物理态结合的水,它吸附在煤的外表面和内部空隙中。

煤中的游离水可以分为两类,即在常温的大气中易失去的水分和不易失去的水分。

第二章 室式炼焦过程与配煤工艺

第二章 室式炼焦过程与配煤工艺

第二章室式炼焦过程与配煤工艺第一节煤在焦炉炭化室内的结焦过程一、炭化室内炉料的动态变化焦炉的炭化室是一个带锥度的窄长空间,煤料受两侧炉墙传递的热量加热,下面我们分析炼焦过程及其特点,并由此分析炭化室内各部位焦炭质量与特征。

1、成层结焦与温度变化在煤化学中我们知道,粘结性煤加热过程中,经历了干燥、热分解、形成塑性体、转化为半焦和焦炭的过程。

过程所需要的热量,由两侧炉墙提供。

绘出图(表明两侧加热),因煤和塑性层导热系数低,因此在整个成焦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内,炭化室内与炉墙垂直方向上炉料的温度梯度较大(图2-1左)。

这样在结焦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内,离炭化室墙面不同距离的各层炉料因所受到的温度不同而处于热解过程的不同阶段,整个炭化室内炉料的状态随时间而变化(图2-1右)。

靠近炉墙附近的煤先结成焦炭,而后焦炭层逐渐向炭化室中心推移,这就是常指的“成层结焦”。

炭化室中心面上的炉料温度始终最低,因此以结焦末期炭化室中心面的温度(焦饼中心温度)作为焦饼成熟度的标志,称为炼焦最终温度。

如图2-2所示,由于各层炉料距炉墙的距离不同,传热条件也就各不相同,最靠近炉墙的煤料升温速度最快,约5℃/min 以上,而位于炭化室中心部位的炉料升温速度最慢,约2℃/min以下,这种温度变化的差别必然导致焦炭质量的差异。

常规炼焦采用湿煤装炉,结焦过程中湿煤层被夹在两个塑性层之间,这样湿煤层内的水汽不易透过塑性层向两层外流出,致使大部水汽窜入内层湿煤中,并因内层温度低而冷凝下来,这样内层湿煤水分增加,加之煤的导热系数小,使得炭化室内中心煤料升温速度缓慢,长时间停留在水的蒸发温度以下,煤料水分愈多,结焦时间就愈长,炼焦的耗热量也就愈大。

2、炭化室内膨胀压力焦炉炭化室内产生膨胀压力的原因是成层结焦的结果,两个大体上平行于两侧炉墙面的塑性层从两侧向炭化室中心移动,炭化室底面温度和顶部温度也很高,在炭化室内煤料的上层和下层同样也形成塑性层,围绕中心煤料形成的塑性层如同一个膜袋(见图2-3),膜袋内的煤热解产生气体由于塑性层的不透气性使得膜袋产生膨胀的趋势,塑性层又通过外侧的半焦层和焦炭层将压力施加于炭化室的炉墙,这种压力称之为膨胀压力。

焦炭反应后强度和热强度

焦炭反应后强度和热强度

焦炭反应后强度和热强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焦炭是一种高度含碳的固体燃料,通常用于冶金和煤化工生产中。

在燃烧过程中,焦炭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这些反应不仅会影响焦炭的强度,还会影响其热强度。

本文将探讨焦炭反应后的强度和热强度,并分析其对焦炭质量和应用的影响。

焦炭在高温下燃烧时,会发生一系列氧化反应,主要包括碳氧化反应和硫氧化反应。

碳氧化反应是指焦炭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这些气体会随着燃烧过程释放出来。

硫氧化反应则是指焦炭中的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或三氧化硫,这些气体也会排放到大气中。

这些氧化反应会导致焦炭的质量和强度下降,因为碳和硫的氧化产物会使焦炭失去一定的燃料价值。

除了氧化反应外,焦炭还可能发生其他化学反应,如焦炭的煤化学反应和水解反应。

焦炭的煤化学反应是指焦炭中的有机物质与热解副产物反应,可能生成一些气体和液体产物。

水解反应则是指焦炭中的水分与焦炭中的氢气或氧气反应,可能生成一些氢气和二氧化碳等产物。

这些化学反应会影响焦炭的热强度,因为产生的气体和液体会影响焦炭的热值和燃烧性能。

焦炭的强度主要受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一般来说,焦炭的密度越高、孔隙率越低、结晶度越高,其强度也会越高。

焦炭在高温下燃烧时,会发生一些热化学反应,如焦炭的炭化、气化和熔化等反应。

这些热化学反应会改变焦炭的结构和形貌,进而影响其强度。

焦炭的炭化反应是指焦炭中的有机物质被高温裂解生成炭质颗粒,这些颗粒会填充焦炭中的孔隙,增加焦炭的密度和强度。

焦炭的热强度主要由其热值和燃烧性能决定。

热值是指单位质量焦炭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通常以焦炭的高位发热值或低位发热值表示。

高位发热值是指焦炭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不考虑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气凝结热。

低位发热值则是指焦炭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考虑了水蒸气凝结热。

燃烧性能主要取决于焦炭的燃烧速度、燃烧温度和热值。

在焦炭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焦炭的强度和热强度至关重要。

焦炭热态性能预测模型

焦炭热态性能预测模型
h v et ra d t i n a ly a l g r e fc n h tp o e t f c k a e b t d i v t a d C p a e fe to o r p r o o e,a p e it n mo e s c n tu td e i y n r a y rd c i d li o sr ce o wi l v ra el e e r s in a ay i.W i a d l e a c r c fp e c o fc k o r p r s h t mu t a it n a r g e so l ss i i r n h h mo e c u a y o r d t n o o e h t o t i tt t h t i i p e y
1 前 言
变质程度 的煤炼制 的焦 炭热态性能差别 很大 , 见表 1 。
表 1 不同 的单种煤炼 制焦炭 的热态性能 %
% Ta 1 Ho r p ris o o e b. t p o ete fc k c k n t i g e t p fc a t i e e t o ig wi sn l y e o o l wi d f r n h h
W a e ,M i o Yi g i ng f i a n b n,Guo Rui n yo g,LiZh n o eb
( o eadR f c r t isPa t agh i ln d syC . Ld , agh , ee, 6 2 o C k n er t yMae a l ,T sa J o gI ut o , t. T nsa H bi o 4 o ) ao rl n n n a n n r n
总 第 16期 9 2 1 第 4期 0 2年
河 北冶全

焦炭知识

焦炭知识

焦炭知识汇总一、焦炭定义烟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到950-1050℃,经过干燥、热解、熔融、粘结、固化、收缩等阶段最终制成焦炭,这一过程叫高温炼焦。

由高温炼焦得到的焦炭用于高炉冶炼、铸造和气化。

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经回收、净化后的焦炉煤气既是高热值的燃料,又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工业原料。

冶金焦是高炉焦、铸造焦、铁合金焦和有色金属冶炼用焦的统称。

由于90%以上的冶金焦均用于高炉炼铁,因此往往把高炉焦称为冶金焦。

铸造焦是专用与化铁炉熔铁的焦炭。

铸造焦是化铁炉熔铁的主要燃料。

其作用是熔化炉料并使铁水过热,支撑料柱保持其良好的透气性。

因此,铸造焦应具备块度大、反应性低、气孔率小、具有足够的抗冲击破碎强度、灰分和硫分低等特点。

二、焦炭分布从我国焦炭产量分布情况看,我国炼焦企业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和东北地区。

三、焦炭用途焦炭主要用于高炉炼铁和用于铜、铅、锌、钛、锑、汞等有色金属的鼓风炉冶炼,起还原剂、发热剂和料柱骨架作用。

炼铁高炉采用焦炭代替木炭,为现代高炉的大型化奠定了基础,是冶金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为使高炉操作达到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冶炼用焦炭(冶金焦)必须具有适当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包括冶炼过程中的热态性质。

焦炭除大量用于炼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冶金焦)外,还用于铸造、化工、电石和铁合金,其质量要求有所不同。

如铸造用焦,一般要求粒度大、气孔率低、固定碳高和硫分低;化工气化用焦,对强度要求不严,但要求反应性好,灰熔点较高;电石生产用焦要求尽量提高固定碳含量。

四、焦炭的物理性质焦炭物理性质包括焦炭筛分组成、焦炭散密度、焦炭真相对密度、焦炭视相对密度、焦炭气孔率、焦炭比热容、焦炭热导率、焦炭热应力、焦炭着火温度、焦炭热膨胀系数、焦炭收缩率、焦炭电阻率和焦炭透气性等。

焦炭的物理性质与其常温机械强度和热强度及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焦炭的主要物理性质如下:真密度为1.8-1.95g/cm3;视密度为 0.88-1.08g/ cm3;气孔率为 35-55%;散密度为400-500kg/ m3;平均比热容为 0.808kj/(kgk)(100℃),1.465kj/(kgk)(1000℃);热导率为 2.64kj/(mhk)(常温),6.91kg/(mhk)(900℃);着火温度(空气中)为450-650℃;干燥无灰基低热值为 30-32KJ/g;比表面积为 0.6-0.8m2/g 。

炉体温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炉体温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211学术论丛炉体温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庞健 张岚 李云婕鞍山盛盟煤气化有限公司摘要:焦炭资源的获得是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炼焦温度直接影响焦炭的成焦过程,换而言之,炉温高低直接影响焦灰的块度、气孔率等方面,一旦炉体温度把握不到位的话,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焦炭的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炉体温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

为此,本文分析了炉体温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希望可以促进焦炭生产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炉;温度;焦炭;质量一、前言煤的成焦过程是由三个阶段组成的,第一个阶段为煤的干燥脱气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温度要保持在常温到300摄氏度之间,释放出来的产物为水分,并析出甲烷、一氧化碳和氨气;第二阶段是以解聚和分解反应为主,在这一阶段中的温度是维持在300摄氏度到600摄氏度之间,此时的煤粘结成半焦;第三阶段是半焦变成焦炭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中温度要保持在600摄氏度到1000摄氏度之间,此阶段是以缩聚反应为主,产生大量煤气,主要是氢气为主,半焦经收缩形成有裂缝的焦炭。

焦炭在结焦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炉体温度的影响,一旦不合理控制炉体温度,对焦炭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明确炉体温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降低炉体温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焦炭的质量。

二、结焦过程中不同部位的特征分析探讨炉体温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首先从结焦过程中不同部位的特征入手,而这主要从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分别是温度变化与炉料动态、不同部位的焦炭特征、不同煤种的焦炭裂纹特征,以此来明确这一部分的内容。

(一)温度变化与炉料动态炭化室的内料结焦过程所需要的热能由于单向供热而是从高温炉墙侧向炭化室的中心逐渐传递,由于煤的导热能力较差,尤其是胶状体的更差,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距离炉墙不同距离的各层煤料的温度不同,炉料的状态也就不同。

各层处于结焦过程的不同阶段,总在炉墙附近先结成焦炭而后逐层按照焦炭层、半焦层、塑性层、干煤层、湿煤层等逐层向炭化室的中心推移,因此,炉内温度的变化,与炉料的动态成正比例关系。

焦炭热态性质预测模型的研究

焦炭热态性质预测模型的研究

焦炭热态性质预测模型的研究 JN__(-_.8<王光辉范程田文中(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武汉430081)O__|'1B>_X^___R~~_L随着高炉的大型化和富氧喷煤技术的应用,高炉对焦炭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衡量焦炭的质量指标有冷态强度和热态强度。

焦炭冷态强度(M40和M10)预测模型的建立已有讨论;焦炭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是表征焦炭热态强度的重要指标,焦炭与CO2的反应程度直接反映了焦炭在高炉中的行为。

用传统的小焦炉进行配煤炼焦试验存在试验周期长、工作量大等不足,采用焦炭预测模型公式来指导配煤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i _zwUS!5e_fk_{_0_d_1 预测模型的建立 @d_EiVF`4:1.1 模型变量的选取 {x@|VuL=_影响焦炭热态强度的因素很多,主要为煤的变质程度、煤的粘结性、炼焦工艺和煤的灰分组成。

煤的变质程度可以通过干燥无灰基挥发分来表征,当炼焦用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偏高时,焦炭气孔率明显增大,同时也增加了与CO2反应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焦炭气孔壁的强度,使焦炭的热态强度有所下降。

tSHFm_-_q`研究报导表明,煤的粘结性与焦炭热态强度有较强的关联,只有当煤的粘结性位于合适的范围内时,才能获得满足高炉生产要求的冶金焦炭。

$k_PH_xD!"试验也表明,随着结焦时间的增加,焦炭的粒度、CRI和CSR均有所改善,焦炭的微观结构也有明显变化,各向异性结构的增加导致焦炭热态强度的提高。

这主要是因为结焦后期的热分解与热缩聚程度提高,有利于降低焦炭挥发分和氢含量,使气孔壁材质致密性提高,从而提高了焦炭的显微强度、耐磨强度和反应后强度。

但气孔壁致密化的同时,微裂纹将扩展,因此抗碎强度则有所降低。

|yY`__s6Uq在焦饼加热均匀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焦饼温度,使加热速度加快,胶质体固化温度区间加大,可以改善煤的粘结性,同时焦炭挥发分充分析出,炭化程度提高,焦炭结构致密,对CO2侵蚀的抵抗力增强,焦炭反应性减小,因此适当提高炼焦温度,可以改善焦炭热性能。

分析焦炭质量对高炉炼铁的影响

分析焦炭质量对高炉炼铁的影响
分析焦炭质量对高炉炼铁的影响
焦炭为高炉炼铁重要原料之一,其质量对高炉生产有直接影响,特别是在炼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局势下,对焦炭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首先应明确高炉炼铁受焦炭质量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有效的解决方法。
1高炉炼铁受焦炭质量影响分析
1.1焦炭强度
高炉炼铁将受到焦炭强度直接影响。当M40增加1%时,利用系数将增加0.04t/(m3·d),同时综合焦比将降低5.6kg/t;当M10增加0.2%时,利用系数将增加0.05t/(m3·d),同时综合焦比将降低7.0kg/t。根据焦炭强度综合水平进行推算,对于利用系数,其平均值不能低于2.099t/(m3·d),且应处在1.989-2.210t/(m3·d)的范围内,而综合焦比的平均值应保持在498-528kg/t范围内[1]。
(2)目前很多企业的焦炭质量都有所提高,但却在热态性能及灰分、硫分方面存在很大的波动,对高炉生产带来负面影响。
(3)企业外购焦炭在质量上往往不够稳定,影响到高炉正常和高效生产。对此,应对外购焦炭予以严格的质量控制。
(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对中块焦的分析研究,探究合理可行的中块焦利用途径,解决焦炭利用方面的困境。
(3)加强对中块焦的分析研究
在高炉中使用的焦炭,其粒度为40-80mm,为满足这一要求,需要对焦炭进行筛分处理,筛分后产生的部分数量巨大,对其进行高效利用是现在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相关企业和技术人员应切实加大研究力度,探究合理可行的利用途径。
3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下列几条结论:
(1)高炉生产将受到焦炭质量直接影响,除了基本的冷态指标,还会受到热态强度影响,需要将其纳入到质量考核体系当中。
1.2焦炭粒度
这是对焦炭质量进行衡量的关键指标,通常,其应保持在50-55mm范围内,当焦炭力度保持均匀时,可提高高炉的透气性。然而,粒度能否保持稳定主要取决于焦炭的实际强度大校当焦炭的强度较低时,需要提高粒度范围下限;而当焦炭的强度较高时,可对其粒度范围的下限予以放宽,此时需要注意,放宽下限并不表示可以忽视焦粉及碎焦控制。可见,在选择焦炭粒度时,应充分考虑焦炭的能对钢铁企业的影响[J].河北冶金,2018(12):7-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焦炭热态性质的因素
灰分对热性质影响
(1)灰分对焦炭的影响分两方面:一方面是灰分中的SiO:、脉石等颗粒状岩石对其影响【1;另一方面是灰分中的碱金属对其影响.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原料煤中灰分含量增加焦炭的CO 反应性变大,反应后的强度变小。

这是
由于灰分中SiO:等颗粒状的岩石在高温情况下的热膨胀性与焦炭不同.导致以它们为中心产生放射性裂纹,使得焦炭与C0:接触面变大,加快反应速度(2)灰分中的矿物质即是指煤中矿物质的氧化物.它包括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矿物质对焦炭在高炉内降解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通过对溶损反应的催化作用。

使焦炭溶损反应加剧,反应后强度降低。

另一条途径是矿物质可以直接与碳作用。

如高炉内直接还原反应.TiC形成,钾、钠的层间化合物形成等【2j。

Ad矿物质即是指煤中矿物质的氧化物,对焦炭的碳溶反应有催化作用,它包括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盐类。

考虑全部的酸、碱成分后的校正酸碱
指数:
图1 灰分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图2 碱度指数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MBr_—Na20

+K

~O+C丽aO +Mg O+F:而e203+TiO

2+MnO (1)
由图2可知,当碱度指数增大时,焦炭的CO:反应性也增大。

而焦炭反应后强度逐渐降低。

说明碱金属对焦炭的溶损反应主要起着正催化作用,它们的存在严重的影响焦炭热性质,在生产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碱金属的含量。

以便提高焦炭的热性质。

2.2 煤化度指标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由图3可见。

煤的挥发分与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单种煤的挥发分含量增大,焦炭的CO:反应性变大,反应后强度逐渐降低。

尤其是挥发分含量在20%~24%之间的煤,其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较好。

这是由于在炼焦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挥发分逐渐析出,挥发分含量越高,焦炭的孔隙越多或越大,使得焦炭的孔壁变薄及比表面增大,与CO 接触面增大,加快其反应速度。

图3 挥发分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图4 镜质组反射率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煤的镜质组反射率是表征煤化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影响焦炭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由图4可见。

随着单种煤的镜质组反射率的变大,焦炭的C0 反应性降低,而焦炭反应后强度逐渐变大。

当在1.3~1.8之间时,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较好。

2.3 粘结性指标对焦炭热性质影响
图5表明。

单种煤的粘结指数与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基本规律是随着单种煤的粘结指数的增大.焦炭的反应性降低,但反应后的强度却随之增大。

2.4 硫分对焦炭热性质影响
由图6可见。

原料煤中的硫分与焦炭热性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随着煤中硫分的增加,焦炭的热性质变好.表现在反应性降低,反应后强度增大。

究其原因是焦炭中的硫以有机形式存在的,形成C—S—C键.加长了分子链还使分子间形成网状结构.加固了焦炭的结构。

因此使得焦炭的热态性质变好∽呈rJ∽rJrJ 图5 粘结指数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S“
图6 硫分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李运勇I3]等人在其文章中也证实了硫化物的存在对焦炭的反应性有抑制作用。

在H.C.Wikison的研究中.也认为煤中的硫也能使焦炭的反应性增加。

由于实际生产中硫对后续的高炉生产会造成不便.所以还应控制硫的含量。

3 建立数学模型
3.1 焦炭Co:反应性预测模型
影响焦炭热性质因素很多.主要的有原料煤的煤化度、粘结性指标、碱度催化指数等。

本文选择了灰分、硫分、煤化度、粘结指数、碱度催化指数等指标进行不同组合,建立了焦炭CO 反应性指标预测模型。

表述如下:
CR 15.722 51—0.4124A O.433 282V -
0.215 19G+l44.025 9MBI’-7.747 84 d(2)
= 一0.473 75,tvZ1.597 362,

=1.506 53,
tc=1.927 17,tMB 4.187 902
a=0.2,=1.363,I rAI<
所以认为对CRI影响不大,可以从方程(2)中剔除.
于是有方程:
CRI=1 1.276 79+0.480 049vd 6.059 04S
0.229 99G+140.807 6MBr (3)
R=0.94518,F::25.13384,s-2.435224
当n=17。

a=0.05。

查相关系数R表和F分布表,
得R-0.641,F=3.01,所以该回归方程有95%的把握在一定范围内是可靠的,且在a=0.0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

CRI=7.313 158+0.622 57V 0.284 39G+147.058 3MBr (4)
R=0.93 1 66,F-:28.491 65,s-2.603 278
用来代替建立焦炭的co 反应性预测模型.得方程:
CR 33.076 95—0.336 53G+165.681 3MBI 一
—— 0
7.257 76R
一(5)
R-0.917 72,l23.127 74,s=-2.8461 91
检验方法同式(3),检验结果表明式(4)、(5)都有95%的把握在一定范围内是可靠的,且在a=0.0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

3.2 焦炭反应后强度预测模型
与焦炭的CO 反应性预测模型相同,选择原料煤性质指标不同组合建立焦炭反应后强度预测模型.
模型表述如下:
c5R=56.955 97—0.008 4 d'-0.3 1 7 07
0.770 489G--273.816MBr (6)
R-0.916 24.F_15.691 25。

S=5.216 949
CSR=56.950 48—0.316 87 0.770 414G--
273.8O7MBr (7)
R=0.916 24。

.F=22.665 13,s=5.012 283
一n
CSR=44.349 07+3.255 481R一+O.800 981G一
284.375MBI (8)
R-0.914 63,F=22.178 83,s-5~058 04 3
检验式(6)、(7)、(8),表明这3个方程存在着相关性.且在a=0.0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

采用霍州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的小焦炉试验数据
来检验式(3)、(4)、(5)、(6)、(7)、(8)的正确性及实用性,结果如图7、图8所示。

图7 CRI预测值与实测值比较
图8 CSR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比较
由图7、8可以看出,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都很稳定,由于这些模型是针对皖北煤所建立的,用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上就表现出一定的系统误差,这种误差可以通过修正常数项来校正消除。

比较各模型的标准误差,模型(3)、(7)相对其他几个模型较小,建议使用。

4 结论
(1)煤中的灰分含量越高,焦炭的热性质指标越差。

灰分中的碱性氧化物对焦炭的溶损反应起着正催化作用,其含量越大,焦炭的反应性越大,反应后强度越低。

(2)挥发分含量在2O%~24%之问,镜质组反射率在l-3~1.8之间的煤,其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较好。

随着单种煤的粘结指数的增大,焦炭的反应性降低,反应后的强度随之增大。

硫的存在能抑制焦炭的CO 反应性,随着含量的增高,焦炭的反应后强度有所提高。

(3)建立的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