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笔记

社会学笔记
社会学笔记

社会学笔记

1.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社会学努力遵守负责地言说的严格规则,而常识则不用;

社会学与常识用作判断材料的来源范围不同;

社会学和常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

常识具有显而易见、不证自明的特征,社会学需要用陌生人的视觉去验证

2.社会学学科建构的基本努力:研究对象:涂尔干的社会事实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为

研究目的:揭示社会运作和发展的规律

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观察、实验、比较、历史

——社会科学研究的量化努力:社会调查

研究结论的证实:自杀论

3.奥古斯特·孔德主要观点:社会学研究对象:人的理性及其心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是如

何发展的

人类智慧发展的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

社会静力学:秩序和稳定性问题,即社会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够

成为一个整体并持续下去

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问题,即究竟是什么使社会发生变化并

决定这些变化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4.社会事实论:提出者:埃米尔·涂尔干

含义:社会事实是“个人每时每刻都遵守的、存在于个人之外的集体行为和思维方式之现实;

社会事实都具有外在性、强制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5.社会学方法论原则:坚持实证主义原则,这是最根本的原则;

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物;

坚持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必须把功能分析与因果分析区分开来

6.异化:马克思提出。人类自己创造的力量作为外部力量又反过来支配人类。

7.公社社会:涂尔干的机械团体滕尼斯的共同体

特点:劳动分工程度与角色的专门化程度不高;

家庭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制度;

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都是人格化的和持续的;

社会行为主要由习俗和传统来加以规范

社团社会:涂尔干的有机团结滕尼斯的社会

特点:存在着广泛的劳动分工和攻读专门化的角色分类;

家庭的影响有所丧失,家庭的一些活动分别被经济、宗教、政治等其他一些社会组织所取代;

许多社会关系都是非个人化的、短暂的社会行为由法律而非习俗来管束8.角色扮演与调试:角色学习→角色领悟→角色表现

角色期待

9.社会互动: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

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的过程: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别问题

评议阶段:成员们需要考虑自己对此情境持何种态度

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境作些什么

10.文化:文化是我们所知透过社会传播的习俗、知识、有形物质以及行为模式的总称;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包括一群人的思想、价值观、习俗和人工制品

11.种族中心主义:认为自己文化与生活方式应该作为规范,并认为自己文化优于其他文化

的倾向

文化相对论:用他人文化的观点来看待他人的行为

媚外主义:一种信仰,它认为自己社会的产品、风格及想法劣于其他地区

12.意识形态:某一阶级、群体或其他社会部分在与其他群体为争夺特权与统治的斗争中,

为使自己的利益合法化或正当化

13.社会化: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社会性的过程。也就是社会

成员如何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教导生活技能:一是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

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能力

传递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两类

完善自我观念: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包括自我评价、

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卑感等以

及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

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培养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

性别角色

14.同辈群体:又称“伙伴群”,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人

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15.儿童时期的社会化任务:学习走路、说话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读写算等抽象思维

和逻辑思维能力;

与父母、兄弟姐妹和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对相关社会

团体的积极态度,扮演性别角色;

对日常生活有初步的认知,建立其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概念系统,

内化为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形成价值判断的标准

16.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的关系:①相互作用,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正式结构以正式

规则通过合理化的方式追求组织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组织通过建

立一种非正式的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团体来满足组织成员的个

人需求。在一定的条件下,非正式结构可以弥补正式组织结构的

不足,但有时也会干扰正式结构的运行;

②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正式结构通常只关心组织目标,不

关心成员的多方面需求;非正式结构关心成员的特殊需要,但又

容易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17.科层制的特征和功能:

特色正面价值负面价值(对个人)负面价值(对组织)

劳动分工提升组织运作效率造成专业盲点窄化视野,造成小格局

权力阶层化清楚知道谁是领导人物在决策过程中丧失发言权容许错误的隐瞒

成文法规使员工了解组织的期望扼杀主动精神和想象力造成目标置换

非人性化减少成见造成疏离感降低员工向心力

因才任用降低个人好恶,减少不降低个人自我发展的动机促成彼得原理的效应发生必要的竞争

18.越轨:指那些为某一个社会群体成员判定为违反其规范、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

感受或行动。

默顿的越轨失范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人类对变态社会结构的“规范的”反应

在理解越轨行为方面,两个因素极为重要:

①以文化或规范的方式描述的目标;

②以结构的方式描述的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

默顿把越轨当做是要实现目标却没有合法手段的文化压力的结果社会标签理论:(属于互动论)企图解释为什么特定的人们会被视为越轨行为者,而其他有类似行为的人却没有被这种严厉的眼光看待。

越轨行为只是在它被公开而实在地贴上越轨的标签之后才存在,越轨者共同具有的是被人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并按越轨者来对待的经历。

越轨形成过程:越轨行为的发现阶段、粘贴标签阶段、加入越轨群体阶段19.社会控制:指人们依靠社会的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进行约束,确定

与维护社会秩序,使其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的过程。

20.社会分层与社会地位:社会分层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

判断社会地位的依据:必须有公认的用于划分地位的等级秩序;

必须由一些可广泛理解的符号(地位象征)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社会地位是社会角色的内在依据。

21.社会流动: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

变。通常表现为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动。

22.社会制度:是一种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形成、建立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共识之上、具有内

在关联性的、复杂的、稳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23.家庭发展趋势:组建家庭的基础:父母之命转变为自由恋爱

成员之间关系:男尊女卑和长幼有序转变为成员之间的地位日趋平等

家庭结构:逐渐以核心家庭为主

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逐渐减弱,情感支持的功能逐渐增强

24.社会现代化:指一种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进

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

程。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性别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九章性别社会学理论 29.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性别社会学与女性主义思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得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直接来自于女性主义理论。其中,对性别社会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背景和代表人物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权主义早期理论的表现形式。它的思想文化背景是资产阶级启蒙

运动,其政治社会背景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人权宣言》。代表人物有沃斯通克拉夫特、泰勒和米尔等人。 (2)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①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框架是理性与感性问题。诉诸于人的本质和理性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首要理论依据。尽管男女有先天的生理差异,但其社会差异绝大多数是由社会化过程造成的,而不是先天生物性差异的结果。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的规范和法律,它们束缚了女性的发展。人生来平等,男女皆有一样的理性与能力,其地位权利均应平等,应该给予妇女全部的人权。 如: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她的代表作《为妇女权利辩护》一书中指出,女性在理性和智力上并非低于男性,而是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平等造成的。 米尔,在他的著作《对女性的征服》中也写到,女性的屈从地位是人类历史的野蛮时代的产物,是一群人压迫另一群人的结果,而不是一种自然的秩序,而是社会长期的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是压抑一方,激励另二方的结果。 ②主张纠正女性受教育的法律和制度的不公平,以法律为武器争取女性权利和男女平等。基于此,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提出的修改法律的要求。 首先,主张废除性别歧视的法律;其次,主张中性法律,要求在法律的制定上不分性别,对男女同样适用,不能因为性别而给予区别对待;再次,主张制定反歧视法律,用法律的力量规定不得有性别歧视;还有,她们主张用法律加速性别平等的实现。 2.激进的女性主义 (1)激进的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激进的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理论流派中发端较早的一种思想,但到20世纪60年代,它才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自我认定的理论。它强调自己的理论是关于女性的理论,是由女性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一、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内容 (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特征 ①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立法,对因社会和自然原因造成生活来源中断、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活动和制度。 ②社会保障的基本意涵是: a.社会保障是对基本生活困难群体的福利援助; b.社会保障具有社会性; c.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 ③社会保障的特征: a.针对基本民生; b.由政府组织实施; c.福利性; d.社会性; e.政治性。 (2)社会保障的内容 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三部分组成。 ①社会救助 a.社会救助是当因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某些人的基本生活遇到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时,由政府和社会对这些特殊群体予以援助,向他们提供现金或物质帮助的活动和制度。 b.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基本生活受到威胁的特别困难的群体。社会救助是对其基本(或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是政府对人们生存权的保障。 c.社会保障首先是从社会救助领域开始的,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②社会保险 a.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聚集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b.社会保险的特点:预防性;强制性;社会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 ③社会福利服务 a.社会福利服务是由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向失依儿童、残疾人、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服务。 b.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属于社会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和脆弱群体。 c.这种社会福利服务是一种服务保障。 (3)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是既互相交叉,又有不同的两个概念和范畴。 ①联系:社会福利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障的发展。 ②区别:a.社会保障一般指的是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体实施的社会援助,它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都是有限的。社会福利是由国家立法对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制度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b.狭义的社会福利是针对少数特殊困难群体的福利或保障。广义的社会福利指针对所有

社会学复习笔记

2010年——2011年度第一学期现代社会学教程复习笔记 1、社会学的定义: 答: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社会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 3、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1)物质条件——工业革命 2)理论条件——孔德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社会学产生的理论基础。 3)各门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4)社会调查统计科学的发展为社会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方便 4、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答:孔德按照物理学的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旨在研究社会各个不同组成部门的结构关系极其相互作用; 社会动力学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相互关系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 社会静力学——个人、家庭、社会;社会动力学——神学和军事阶段、形而上学和 法的阶段、科学和工作阶段。 5、社会学产生的几个时期: 答:1)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初创时期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脱节)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形成时期的社会学(逐步形成的时期) 3)现代或当代社会学时期(1、芝加哥学派;2、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3、冲 突和变迁理论;4、符号交往理论——布鲁莫) 6、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五个阶段: 答:1)从19世纪末——1925年是中国社会学的开创时期(以传入和介绍西方社会为主);2)1926年——1938年是中国社会学的建设时期(以研究农村和人口问题为主,力求使社会学中国化); 3)1939年——1949年是中国社会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集中在城市——重庆、成都和昆明); 4)1950年——1978年是我国社会学的停止时期(有关社会学领域的问题成为禁区); 5)1979年到现在是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时期(对社会学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 识) 7、社会学的社会作用: 答:1)认识作用:○1通过研究社会学从宏观上认识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规律,帮助人们从宏观上正确认识社会;○2社会唯实论:通过从微观上的研究,从微观的角度更好的认识社会;○3通过经验研究,为认识社会提供方法,技术帮助,为更好的认识社会改造客观事件有重大作用; 2)实践作用:○1它能以其科学系统的社会调查和科学预测为全国和各个地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对社会作出的各种规划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数据,或者提供必要的科学咨询,使这些计划和规划切实可行;○2它能以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实际研究,帮助党和国家进行实际决策;○3它能在对社会实行科学的管理中,提供各方面的实际知识和建议,并在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的引导和控制以及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工作实际解决上发挥别的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 8社会唯名论: 答:1)代表人物——法国的卢俊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思和德国的韦伯;2)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家庭和教育背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

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1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 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1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 《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 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25-30章)【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信任理论 25.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研究 (1)多伊奇 多伊奇(Deutsch)是研究信任问题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多伊奇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人际信任被看作是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多伊奇有关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信任研究的先河。 多伊奇将信任理解为对情景刺激的反应,而情景刺激决定了个体心理与行为。他又将信任理解为一种心理预期或期望,一种非理性的风险行为,这一思想影响了以后学者对于信任的界定。在多伊奇之后,众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将信任界定为一种心理期望或期待。 (2)罗特尔与赖兹曼 罗特尔(Rotter)与赖兹曼(Wrightsman)把信任看成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一种经过社会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罗特尔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赖兹曼认为,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良及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信任是对他人的动机、人格方面的信任。罗特尔与赖兹曼对于信任的看法不像多伊奇那样,认为信任是外在情景刺激的结果,而是内

在的个人经历、个人对人性的看法等使他(她)形成了对一般性的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一般性期望。信任只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3)萨贝尔 萨贝尔(Sabel)对于信任的研究较早地涉及社会信任。在他看来,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双方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萨贝尔对于信任的这一界定,说明他将信任理解为基于人际交往双方共有的信心或认识(如共有的概念、观念,道德或法律共识),并且这种信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萨贝尔所理解的信任就是一种相互信任。 (4)莱维斯和维格尔特 莱维斯(Lewis)和维格尔特(Weigert)等人对于人际信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它基于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他们依据人际信任的基础是理性还是情感,将人际信任分为认知性的人际信任与情感性的人际信任两种类型。前者是基于对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人际信任,后者是基于与他人的强烈的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人际信任。 2.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 社会学对于信任的研究基本上脱离了纯粹的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范畴,开始把信任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与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规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把信任本身看做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学家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法理(法规制度)或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有的社会学家将这种意义上的信任理解为“社会信任”。 (1)卢曼 卢曼以新功能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信任,认为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结构,信任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微观的个体信任或“私人信任”,而是宏观层面的“系统信任”。卢曼把行为者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接受;实证:现实而非幻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含糊;肯定而非否定; 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2、社会学产生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 (2)思想条件 (3)学术条件 3、马克思与社会学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形成 (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 (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社会学发展 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

社会学,生态相关 社会调查笔记B版

人类求知的方式:权威、常识、思辨、科学 社会研究的特征 (1)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和人,而非自然 (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而非思辨 (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价值判断的 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1.人的特殊性 2.研究的干扰性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5.研究的主体是人,“价值中立”很难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一:方法论 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和理论基础;研究者看待问题的视角;范式。 实证主义:模仿自然科学;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可被测量的;讲究科学性;研究过程应该是可重复的;追求事实和真实。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价值中立。 解释学:注重意义和移情的理解,认为需要通过认识局部的意义来了解整体的意义,同时需要在整体的背景里面了解局部的意义。源于人文主义: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动时,

需要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的区别,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韦伯:移情的理解。价值相涉。 后现代的方法论:质疑生产知识的系统的方法,讲究相对性的,强调研究者在发现所谓“事实”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权力 二、研究方式。 通常有四种研究方式的类型: 定量调查、实验研究、定性调查、文献研究 三、具体方法及技术。 问卷法、统计分析技术、访问法、定性资料分析技术、观察法、计算机应用技术、量表和测量法 第二讲:理论、选题与文献回顾 一、理论的层次 1微观理论 关注微观层次的现实,涉及的概念比较具体,不太抽象 2中层理论连接宏观与微观 3宏观理论 关心比较大型的集体:社会制度、整个文化体系,整个社会的运作等,使用较多抽象的概念。本质主义:客观,真实,不变。 社会建构主义:所谓事实是被社会和文化构建出来的,是可变的。 二、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1.理论是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的事业和框架。 2.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3.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1.经验研究中所获得的那些“不期而遇、异乎寻常而有关全局的资料”,常常成为某种理论的开创者。 2.经验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研究者探索现实、建立理论和检验理论的能力。 3.经验研究促使概念澄清。 处理理论与研究资料的两种方式 演绎:从理论出发。从抽象到具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来验证或者推翻理论(定量、定性)归纳:从资料出发。有一个主题,收集资料,从资料中提炼概念,发展出某些经验性的概括,建构微观或者中层理论。-扎根理论(定性) 扎根理论的宗旨就是要把分析过程与材料紧密结合,并逐渐发展出某些概念和理论模型去解释这些现象。 具体做法: 1)仔细地阅读材料; 2)确定一些主题; 3)把相关的材料与个案放到不同的主题下面进行比较和分析;不仅要考虑哪些材料归入哪些主题,而且要看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 4)根据不同主题之间的关系构建理论模型而且不断地用这个模型来检验资料,尤其注意那些不符合这个模型的个案,以便不断地修改理论模型。

城市地理学调研报告

城市地理学调研报告 ——验证“推—拉假说“实地调研 姓名:韩伟 班级: 城市规划1102 学号:201117020215 组员:韩伟马应龙胡石海刘晨 一、调研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他认为,前者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人口迁移的推拉假说在中国国情之下是否存在?具体影响因素有哪些?我们实地采访了一些农民工。 二、调查内容 调查时间:2014.5.29 调查地点:长沙市城区(各建筑工地) 调查方法:问卷+询问 姓名年龄籍贯进城原因 何兴国43 张家界农村工作少,家有几个孩子,没有什么 文化,感觉城市工作需求量多,工资高。

刘其贵47 江西城市建筑工地需求量大,收入可观,且 经亲戚介绍。但感觉城市生活不适应。刘亚龙44 江西家住农村,田地少,家里无固定工作, 感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快,工资高。吴俊强41 岳阳邻居在城里打工混的不错,经介绍而 来。但比较思家。 李所宗41 娄底农村太穷,太幸苦,城市就业机会多, 收入高,还可以开阔视野。 王建军36 岳阳初中毕业后就来城里打工,一直到现在徐宏53 益阳农村人多地少,收入微薄,城里就业机 会多,且隔家里进,回家方便。 丁龙45 益阳原以种菜为生,只是不赚钱,去过广州 海南等工作。一儿一女,已经结婚,自 己还打工补贴家用。 沼泽生55 张家界务农少,一直在外打工,无福利 赵盼25 岳阳租房,现如今负担不大,有钱想留在长 沙,公司无拖欠工资现象 刘跃进58 郴州老乡带出来,赚钱谋生,补贴儿子生活。程忠贵50 娄底城市务工,不拖累儿女,趁还能动多赚 点。 三、调查结果分析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埃米尔·涂尔千)【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 第三章埃米尔·涂尔千 埃米尔·涂尔干是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涂尔干的生平与基本理论关怀 1.涂尔干理论的社会背景 和理解其他思想家一样,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所针对或所欲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我们理解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 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地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以涂尔干自己的著作所涉及的内容和材料来讲,这些危机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经济危机 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生的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这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等著作当中最关注的现代社会问题之一。 (2)社会危机 具体表现为进入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激烈的劳资冲突。 (3)精神危机 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 2.涂尔干解决社会危机的的观点

在如何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社会所面临的上述危机这个问题上,作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人,涂尔干的观点总体上说属于孔德那一路。 (1)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一个“工业社会”的理论家,也是将工业化而不是资本主义或自由主义理解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特征; (2)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将工业社会看成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 (3)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将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当成是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将重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当作自己最基本的理论关怀——并且,可以说,涂尔干比孔德更加关注这个问题; (4)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主要是将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称之为集体意识)看作是包括工业社会在内的各类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真实基础,将“集体意识”的衰退看成是导致工业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将重建集体意识看成是在工业社会中重建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 (5)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既反对试图通过以阶级斗争改变财产制度的方式来解决现存各种社会危机的共产主义学说,也反对主张放任自流的各种自由主义学说,而主张将自由和秩序结合起来。 (6)涂尔干与孔德之间的差异也还是存在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叙述中将会随时指出。以下我们就以涂尔干几本最主要的著作为线索,围绕着“现代性的危机与处方”这个主题,来梳理一下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二、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社会转型与失范 涂尔干的理论关怀在他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社会分工论》中就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读书笔记

《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读书笔记 本书主要通过对城市中社会现象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为能够使人类在城市社会上能够更好的发展。城市的存在使得原本在道德约束下的人性有了宣泄的空间,“城市把人性中过渡的善与恶都展现出来”,人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本道德的限制,新的道德体系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人们在不同的道德体系下寻求适合自己的情感、利益、趣味,抑或堕落,抑或升华。但在城市的发展中,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19世纪末,美国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中有大量的外来农民和移民进入,使得人口剧增和城市的容纳量之间产生了矛盾,并由此衍生出了大量的城市社会问题。对象包括邻里关系、职业阶级和类型、新闻和社会流动、股票交易和暴民、危机心理和集团行动、党派政治和宣传、个人流动和道德区域。 文章指出“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可以看出城市包含了各个不同的组成成份,形成一个社会的有机体。城市所注重不仅仅是物质和空间上的创造,更重要的是城市社会的心理需求。帕克是一名生态学家,他将城市看成是一个生物,一个有生命的生物,城市的过程如同一切生物为生存而去适应或者改变环境的生态过程。 我认为如果认为城市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城市便会主动地去选择和重组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口的选择和城市的空间布局。首先对于人口的选择,如果城市人口大于城市的人口容纳量,城市便会自动将过剩的人口排出;反过来,如果城市无法满足流动中人口的需求,人口便会自动地撤出城市。因而城市得以继续生存。其次是对于空间的重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富人区会分布在外层郊区,白领分布在中层郊区,蓝领分布在内层郊区,中心城市变成了贫民窟的所在地,城市自发地形成同心圆的分布。这便是城市的对于空间的重新选择。但是如果城市能够自然地维持其形态,那便不需要规划了,但是没有进行规划的城市,往往会容易畸形发展,城市的畸形发展甚至会超出人类的预计,从而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 关于文章所提到的邻里在城市的为什么会解体的问题,邻里关系本身具有一种独立性,城市市民在忙碌的生活过程中越来越不重视与邻里的关系,这一方面跟城市建筑物的风格有关,建筑具有更加明显封闭性;一方面在城市道德约束条件改变下,人们可以自由地去选择是否要和邻居打交道,即不打交道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与邻居的关系好坏不会成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活的因素。一方面,在乡村人们可以通过跟邻里的交流来使自己的情感或者信息量增长,但是现在通讯和交通的便利,让居民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地域差异的限制。 但是邻里关系对于人的情感和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人们应该通过一些办法和技术措施来恢复和加快城市邻里的生活节奏,打破这个独立性和封闭性,建立社会性居住区,让人们能够通过交流接触来更好地发展自我,包括道德影响,心理健康和知识技术的交流,以促使社会和个人更好更快地发展。至少能够在偷窃发生、火灾发生或紧急事件有个邻居可以相互帮助,至少在过年或节日时候有个邻居能够一起庆祝。 城市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何能够使城市社会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研究城市,任何一种现象都不要轻易忽视,我们要从中吸取必要的经验和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进和创新。

法律社会学课程笔记(上)

苏力老师《法律社会学》课程笔记(上) 评 朱苏力 【关键词】 【点击次数】6166 【阅读次数】6166转贴一位同学苏力老师《法律社会学》本学期课程的笔记 说明: 这次把苏力法律社会学的笔记贴到雅典学院,实在有些不安。本人能力有限,理解可能会有偏差,所以各位在某些词句上千万不要太过认真,因为这已不是苏力原来意义上的讲义了。当然,大家可以对我的理解进行批评。另外一点是,笔记的公布是我自己的行为,苏力老师并不知晓,所以,在这里希望苏力老师见凉。 法律社会学 第一讲总论 一、 法律规则无疑具有重要性,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同时也对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罗斯福新政、里根改革等。 但是,相关的一点是,法律的重要性能到什么样的程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些法律变革并不是很成功甚至很不成功。有时候相似的法律变革却引起了不同的结果。(如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对比。)这种现象存在于不同国家、地区以及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时期中。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因为法律本身制定的好坏的问题吗?显然很难这样回答。 法律决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法律社会学正是要研究社会的基本条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这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法律,是法律社会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欧洲法律社会学的主要内容。比如,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其法律制度必然不可能是相同的。为什么农村不容易搞法治?也许有一个社会生活环境的问题。我们发现许多复杂的法律制度是配合陌生人社会即现代商业社会设计的。

另外,法律社会学也从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把法律的实施看作是社会博弈。一项法律制定出来后,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社会博弈,不可能要求人们完全的毫无反应的依法律而为。(“法律必须被信仰”,这句话所描述的状态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每个人对法律都会有所反应。 法律社会学是对法律形式主义的纠正。法律形式主义虽然作了奠基,但是它不能解决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最高院关于“奸淫幼女”罪的司法解释,如果单从刑法理论的角度考虑的话,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一旦放到社会中去,问题就出现了。比如,有可能触犯这一条罪的人可能是哪些人呢?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的回旋余地大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举证责任会有什么变化由此检查机关的资源配置又会有什么变化呢?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见苏力《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 法律社会学当然不能包治百病;但是,法律社会学可以看到社会条件、社会结构、政治结构乃至微观上的个人的行动对法律的影响。 很多问题都可以纳入法律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如女权主义、同性恋问题,以及在国际交往中出现的不同社会的不同做法如对待安乐死的态度问题,西方由于基督教的传统和某些技术问题而对安乐死相当慎重。(再如人工流产问题,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问题,等等。)我们仅仅通过概念法学的角度都很难理解这些问题。只有把部门法的边界打破,把学科的边界打破,问题才能达到很好的认识和解决。 正因为以上的原因,关于法律社会学,本课程旨在介绍一种思路、方法性的东西。而不是过多的实质性内容。 二、 法律社会学既是一门新的学科,又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萌芽在最古老的思想家的思想中就存在。早期的思想家都是杂家,他们的思考不是按照现代意义上的学科的边界来进行的,而是依靠他们的直觉和?如柏拉图是从社会正义的角度考虑法治的问题的,强调哲学王的统治,但他后来又发现这种哲学王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于是又提出法律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考虑也是关注了与政体相关的国家疆土问题以及中产阶级问题等。孔子曰:德在刑先。奥古斯丁、阿奎那讲自然法。再到霍布斯和洛克,他们虽然是谈法律,但其

《城市的精神》读书笔记

城与人——读《城市的精神》 曾橙2015.9.19 关于作者: 贝淡宁,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现为清华大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教授。他并非“中国盲”,早在英国读书时,他便与来自中国的女学生宋冰组成了跨国家庭。夫人特为他取了个中文名字:贝淡宁。这个音译名字的背后,蕴涵着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而哲学,恰恰是丹尼尔·贝尔的兴趣所在。他的中文水平也很高。在牛津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后,贝淡宁相继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教书,并在2004年加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讲授伦理学与政治学。艾维纳,生于耶路撒冷,也是在牛津大学取得的博士学位。 除了因为探亲、访学、讲座、参加学术会议等到柏林、巴黎和纽约等城市的亲身经历之外,他们为了写这本书还专门到这些城市进行考察和研究。他们不是采用社会科学研究常见的统计或实验的定量研究方法,而是采用逛街、随机采访、讲故事的方式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做出推理,同时结合政治哲学界最前沿的理论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 关于内容: 这本《城市的精神》从写作上与《城市的胜利》较为相近,由贝淡宁和艾维纳合作完成,主要通过两位作者的亲身经历、在各城市的生活、工作及他们的观察、与当地人的交流,谈论了他们对于几个城市的看法,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述他们认为的这几座城市的独特精神。城市精神,更多的指城市的气质、在那座城市里占主导思想的、社会大众最广泛具有认同感的精神上的认知。更多时候,看这本书,就像是看两位作者凭自己丰富的经历写出的类似于游记,或者他们对这九座城市的认识。 作者认为以下六个因素有助于推广城市精神,这六个因素中没有一个必要或足以创造、繁荣一种精神气质,但每一个因素确实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第一,这个城市得没有贫富差距或民族和种族群体间的巨大鸿沟; 第二,某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有长期的竞争关系,这往往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 第三,城市的身份认同受到外来力量的威胁,居民有强大的动力来维持这种身份; 第四,城市有实质性权威来推行法律、条例等以及保护和繁荣其特别身份和精神的规定; 第五,城市拥有或者曾经拥有伟大的城市规划者,推行旨在利于实现共同的公共思想的城市改造计划; 第六,一个外部机构如广告宣传活动或电影给城市贴上拥有某个特征的标签。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特点,历史的影响,民族的认识,长久的生活习性等,在逐步发展中均体现了不同独特的气质。在这样一个千城一面的发展节奏中,作者所选的这九个城市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同时,作者以一种偏人文主义的关怀和社会学的认识,脱去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外表,直析那里社会性的精神。在学习不同城市的过程中,也能改善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我们通过理解别人而认识自己。 耶路撒冷:宗教之城 耶路撒冷是一座几乎全民宗教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最重要的是对宗教的坚守及将坚持教义、维护教义看作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蒙特利尔:语言之城 主要讲述语言是蒙特利尔多年来社会、政治矛盾的焦点。作者从蒙特利尔的建城历史出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1.社会制度的含义 (1)社会制度的含义 ①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包含的意义有:社会制度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社会制度实际上是稳定的规范体系,而不是随时变化的个别规则,它的作用是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 ②社会制度的层次 a.宏观的即社会经济形态层次,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条件下实行的根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b.中观的即社会生活领域层次,是在人类的某一社会生活领域发挥作用的制度。 c.微观的即具体的社会活动层次,是具体地指导人们活动的规则,是组织中的一些具体的规定。 ③层次间的联系:较高层次的社会制度是由较低层次的社会制度构成并表现出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高层次的社会制度还原为具体的规定。 (2)社会制度的起源 ①自然起源论。自然起源论认为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或被重复使用的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它并非由人们先设计出来再去实践,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选择、积累的结果。自然起源论强调参与活动的行动者在制度形成过程中共同的作用,人类学对制度起源的考察主要持这种观点。

②人为设计论。人为设计论认为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有效地共同活动、实现目标而有意设计出来的。这种观点所使用的概念是制度安排,带有明显的经济学色彩。 2.社会制度的特征 (1)普遍性。社会制度作为系统化的行为规范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或者说,制度是人们有秩序地共同生活的基础。 (2)特殊性。社会制度的特殊性是指它的多样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生活领域不同背景下的人们也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制度。 (3)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会在相应的生活领域较长时间地发挥作用,这就是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还来自于规范的体系化。规范的体系化是指相关规范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发挥作用。 3.社会制度的类型 (1)本原的社会制度与派生的社会制度 ①本原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制度中,那些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基本作用的制度可以称为本原的社会制度。 a.本原的社会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较早出现,使人类生活成为社会生活。 第二,在人类的共同生活中发挥着基本作用,发生于人类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可能会衍生出新的社会制度。 b.本原的社会制度的两个基本制度是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在人类社会的存续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是基本的、重要的和持久的:

《社会学导论》笔记

徐珂社会学导论 (只考讲过的,不考马克思) 第一章 A brief history of sociology 一.Auguste Comte(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的命名人 1. 1978~1857,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 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 2.主要贡献 A.创造新词“社会学”(sociologie) a.以秩序、进步为原则提出其社会学构想(反对一切空想的、批判的学说, 把重整法国革命后社会动荡的希望寄托在工业社会自身的秩序上,最终以建立 一种普遍人性的新宗教作为他的社会学任务) b.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于社会研究领域 c.实证主义(Positivism)——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 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影响:实证主义对哲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 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度 娘) B. 人类理性发展三阶段论/人类进化三阶段论(A three-stage history development) a.神学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 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 b. 形而上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 c.实证科学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 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他所处的时代,神学思想已属过去,支配现代人的将是科学思想;封建君主制度正被以科学思想为指引的工业社会取而代之;人类理智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决定着社 会秩序的组成和社会进步的类型;与人类理性发展三阶段论相对应的社会组织 形式分别为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和共和政体。这样孔德就把人类社会历史完全 归结为人类的理智发展史,因而与理智发展最高阶段相匹配的社会组织形式— —工业社会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类的品格。——度娘) C. 现代社会的道德共识 人性宗教 二、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 1820~1903,英国哲学家,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 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 2. A.实证主义 B.结构-功能分析范式(功能主义开山祖师) 通过一个“结构功能”理论,把“结构”、“功能”、“分化”、“整合”等概念结合为一个有较高解释力的分析范式。 社会通过简单的体积增大、群体的结合与再结合,形成为一个整体,从同质向 异质变化,如,从各部分完全相同的简单部落社会,发展为具有结构与功能差

城市社会学调研报告

目录 一、关于城市停车难问题的调研计划 (2) 调研目的 (2) 调研时间 (2) 调研成员 (2) 调研安排 (2) 二、关于城市停车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3) 1、绪言 (4) 1、1 调研背景 (4) 1、2 调研目的及社会价值 (4) 1、3 调研范围及现状 (4) 1、4 调研思路及进程 (4) 1、5 调研方法 (5) 2、调研与分析 (5) 2.1 调研地区停车信息统计 (5) 2.1.1 调研地区概况 (5) 2.1.2 调研地区周边停车位调查 (5) 2.1.3 调研问卷相关问题分析 (6) 2.2 调研地区汽车使用基数统计 (6) 2.2.1 溪北路汽车保有量统计 (6) 2.2.2 溪北路日车流量及车位使用情况 (6) 2.2.3 溪北路时段车流量及车位使用情况 (6) 2.3 停车场管理 (7) 2.3.1 停车场使用分析 (7) 2.3.2 停车设施分析 (7) 3.调研存在问题 (8) 3.1 停车位不能满足停车需求 (8) 3.2 停车场设施落后 (8) 3.3 存在乱停乱放问题 (8) 3.4 停车规划不合理 (9) 3.5 停车管理不够重视 (9) 4.建议及总结 (9) 4.1 总结 (9) 4.2 建议 (10) 4.2.1 合理规划加大停车设施建设的力度 (10) 4.2.2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10) 4.2.3发展新型停车位类型 (10) 4.2.4 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 (10) 5.结语 (10) 附件1:调研问卷 (12) 附件2:调研图片 (13)

关于城市停车难问题的调研计划调研时间 2014年5月17日——2014年6月3日 调研人员 全体小组成员: 调研时间安排及任务 阶段时间任务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4月18日 第一次小组会议,确定调研内容及调研地 点,编写调研提纲 制定调研时间安排及任务分工表 4月19日—5月16 日 相关文献资料收集 编写调查问卷及调研计划 调研点基本情况资料收集5月16日 第二次小组会议,总结第一阶段情况,安排 中期调研各项事宜 第二阶段:中期调研5月17日 前往贵阳市花溪区 溪北路一带实地调 研 统筹安排 实地调研,观察车位 数、停车率、车流量 等 发放问卷、采访车主 拍照,收集图像资料5月21日 前往贵阳市花溪区 溪北路一带实地调 研 统筹安排 实地调研,观察车位 数、停车率、车流量 等 发放问卷、采访车主 拍照,收集图像资料 第三阶段:后期总结 5月31日 第三次小组会议,总结第二阶段调研情况, 安排第三阶段调研报告及调研终结写作分 工 6月7日—6月8日 调研报告写作 调研总结写作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侯钧生考研讲义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侯钧生考研讲义笔记绪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动力(见表0-1)★★ 表0-1 西方社会思想背景

考点二: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思想传统(见表0-2)★★★ 表0-2 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 考点三: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整合趋势★★ 1微观—宏观的整合 (1)早在古典社会学理论家那里,微观—宏观的关系问题就开始得到重视。

(2)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库利和米德为代表的早期芝加哥学派注重微观层次的个人及个人之间的互动。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帕森斯发展出了他的结构功能主义,从宏观层次上对社会结构或系统进行阐述。 (3)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开始关注美国社会学理论的这种微观与宏观的分裂。 (4)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瑞泽尔就开始寻求一种整合的社会学范式。这一范式旨在从主观形式和客观形式中将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相整合。2能动—结构的整合 (1)英国的吉登斯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将能动性和结构看成“二元性”,强调二者相互关联不能彼此分开。 (2)阿切尔则拒绝吉登斯的二元性主张,认为能动性和结构能够而且应该是分开的,为了区分这二者,我们要有能力去分析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3)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他的理论中以惯习和场域的关系来讨论能动和结构的主题。惯习是一种内化的精神结构或认知结构。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中的一种关系网络,场域的结构限制着能动者。 (4)德国理论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则是在“生活世界殖民化”的题目下讨论能动和结构这一主题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人们互动与交往的微观世界,系统植根于这一世界、来源于这一世界,但是系统最终却发展出自己的结构特征。 3理论的综合 (1)理论综合所涉及的是将两种或更多的不同理论进行综合,努力是普遍性的。(2)这种综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为不同理论流派相互承认和吸取吸收对方的理论观点,而不是力图发展出大而全的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讲义 部分

《城市社会学讲义》 一、城乡二元视角下的城市社会思想 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形成了与农村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剧烈的社会变迁,猛烈地冲击着当时的社会秩序,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价值系统紊乱、人际关系冷漠、心理秩序崩溃等一系列的社会解组现象,这些都引起了人们对城市社会问题的关注。由于作为工业化伴生物的城市社会及城市文化的发展,天然地潜藏着与农村和农业文明时代的道德、观念、文化的剧烈冲突。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腾尼斯在《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中对以乡村社会为特征的“礼俗社会”和以现代城市社会为特征的“法理社会”做出了描述和比较。“礼俗社会”是基于自然意愿而成的社会结合,其社会生活特征是亲密无间的,村民们一般都与家族和部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人们存在着“我们”和“我们的”意识。“法理社会”是指非传统的城市社会,这种社会是基于理性意愿而成的社会结合。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克姆在《劳动分工》中提出“机械结合”(一种以共同的信仰、风俗习惯和意识等相似性为基础的社会联系)和“有机结合”(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秩序)。劳动分工体系带来的社会后果:第一,劳动分工削弱了集体意识;第二,城市社会功能性互赖与整合。 齐美尔的城市社会思想:从人群聚居规模、社会分工和货币经济及理性这三个方面来解释与分析城市环境对城市人的精神生活影响。 二、城市的特征 1.集中性:相对于乡村而言,在人口、物质、功能上的聚集趋势和状态。 2.分割性:城市组织功能与城市居民社会角色的分化趋势和状态。 3.异质性:城市人口、生活方式、组织功能的多样化差异趋势和状态。因为城市相对乡来说其居民流动性较大,相互间交往具有陌生感强、时间短暂、无深入互动的特点,使得城市人口之间的异质性进一步加强。 4.法理性:城市主要以法律、法规等社会契约为交往和调控基础的趋势与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