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参考答案

一.翻译中要达到完全等值是否可能?为什么?

翻译中不能达到完全等值。卡特福德对翻译的定义如下: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替换”与“等值”之间具有逻辑的联系,翻译既然可以等值,就只是一种替换行为。苏联的费道罗夫明确提出“等值论”:翻译的等值,就是表现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和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

然而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纯语言层面的活动,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语际翻译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因素多、范围广的复杂实践活动。其中的许多问题,如翻译者的主观因素、语言转换中的文化移植、影响翻译的社会、政治因素等问题,在语言学层面难以展开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翻译历史上的众多现象也无法做出辩证的解释。翻译的语言学研究途径暴露出的这些局限,使其他学科理论的介入显得非常必要。

二.何为狭义的翻译过程?试结合本章对狭义翻译过程经验性认识和理论性探索,谈谈你对狭义翻译过程的看法。

狭义的翻译过程,是指翻译者对具体文本的转换活动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在翻译者选择了一个要翻译的文本之后,将该文本由出发语向目的语转换的过程。

对狭义翻译过程经验性认识:

1 但凡对“翻译过程”或“程序”特别关注者,一般来说都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他们的认识往往是对自身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例如: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奈达在对《圣经》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翻译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他所说的“翻译程序”形成了独特的认识。他对“翻译程序”的理解和阐述从狭义的层面来说,狭义的“翻译程序”即他所说的“基本翻译过程”,包括:

(1)分析原文;

(2)将原语转换为译语;

(3)重新调整原文;

(4)约请有代表性的读者检验译文。奈达的论述具体实在,对译者的实践具有

较强的指导意义。

2 旅美翻译家思果在《翻译研究》一书的“总论”中,从如何翻译的角度,结

合自己的经验,就翻译的具体步骤及我们所关心的翻译程序提出了非常具体而又可资资借鉴的做法。看懂原文是基础,把原文的“文义”和“文气”译出来是关键。

3 国内一些成就卓越的翻译家对翻译过程也有着相当一致的认识,在具体做法上也一致。

诗歌翻译家江枫先生认为:翻译是一个过程,第一步当然是对原作的理解,而且必须力求甚解。谈到对原著的理解,许多翻译家都提到了对原作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意大利文学翻译家吕同六先生:文学翻译离不开文学研究,研究也需要翻译。研究是翻译的前提,是翻译的指导,并贯穿翻译的全过程。

中外翻译家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对狭义翻译过程的认识,是翻译家们的切身体会,对我们理解翻译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为我们从理论层面来认识翻译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对狭义翻译过程的理论性探索除了经验性认识,也有不少翻译家或翻译研究者在理论层面上,对翻译过程进行过比较有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别于一般的经验

总结,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翻译过程的多角度的考察,对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

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为处理这些矛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整个

翻译过程的步骤进行科学的分析,从理论上探索可行的翻译之路。主要有以下几种倾向:

1 选取某一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某种特征进行研究。

2 对翻译过程的全面考察,并借助某种理论,对其进行模式化探索。

3 对翻译过程的理论概括与理性剖析。

通过梳理和总结众多翻译家及翻译研究者对翻译过程的经验性或理论性的认识,我们对狭义的翻译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尽管不同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所借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但他们对狭义翻译过程的认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也就是:狭义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将出发语文本转换成最终的目的与文本的过程,而译者的理解与再表达是这一过程的两个基本步骤。在这两个步骤中,理解总是先于表达,它是一切翻译活动的前提。对原文本理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三.试分析“复译”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文本的生成,传播的生命历程来看,首先遇到的便是“时间”与“空间”。一个文本的生命,既有时间意义上的延续,也有空间意义上的拓展。而无论是时间上的延续还是空间的拓展,“语言”的问题便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语内翻译所涉及的原语与译入语之间主要是时间上的差距,而语际翻译,除了时间上的差距之外,还要面对不同空间或文化语境中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从理解层面上说,从前不可译的因素在新环境下可能变得可译,从表达层面上说,旧译本的语言可能变得不可理解甚至不可接受,这一切都召唤着复译的产生,以推动文本的生命继续发展。正是这种不断延续的翻译,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复译”现象。

四.试阐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的再生。

加拿大的维纳和达尔贝勒在《法英比较修辞》一书中明确指出:“译者总是从意义出发,在语义的范围内进行所有的转换活动。”也就是说,“意义”既是翻译的出发点,也是翻译的归宿。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有一句著名的言论:“翻译,即译意”。此外,古今中外众多翻译理论家在对翻译作出定义时,都把原文的意义的传达当作翻译的根本任务。于是,我们可以这么说:“意义”是翻译活动致力传达的东西,是翻译的核心和根本。

五. 简述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与传统语言意义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给翻译活动带来的启示。

1. 传统语言意义观

传统语言意义观即“语言为分类命名集”的观点。这一观点是相当普遍的,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种语言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将语言视作是“分类命名集”的观点首先强调了指称和概念的一一对应,有一个事物,就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名称。其次,这种语言观也暗示着指称和概念。由传统语言观,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语言的不同,只是外在的语言符号的差异,或者说只是“名”的差异。正是在这种语言观和语言意义观的影响下,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字对字、词对词的的翻译方法被许多翻译家当做最可信、最可靠且最可行的翻译方法,当做对原文忠实的根本保证。

2. 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

传统的语言意义观及由此产生的翻译观显然是与现实不符的。索绪尔对这种

传统的语言观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他认为把语言当做“名词术语表”并且把名称

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当做简单的单向联系是一种天真的想法。为了消除人们对“语言符号”所涉及的多重关系所产生的歧义,他首次提出“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影响。”在索绪尔看来,词语不是象征符号,

而是一种抽象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符号中表达形音的部分。“所指”即是该符号表达的意义,两者的联系是任意的。

3. 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对翻译的影响

指出价值和意义的区别,并揭示价值取决于系统这一深刻道理,索绪尔的目的旨在摧毁“词的任务是在表现预先规定的概念”这一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意义观。索绪尔的语言思想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对于翻译研究,特别是对意义的传达,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索绪尔的语言意义和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的翻译观,不再把翻译当成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而要充分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词的任务并不在于表现预先规定的概念。

其次,要在系统中去识别差别、确定词或语言其他要素的意义与价值的观点,有助于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树立语境和整体的观念,将语义的传达当做一个动态的行为,要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识别语义。

再次,索绪尔将意义与价值作了区别。通过他的对比分析可得出,不同语言在表示同一个概念的词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不同语言之间也可能存在着为数不小的缺项情况。

在理论上讲,索绪尔对意义与价值的区分,可以说是对语言意义理论的一大贡献。他的语言观为我们从新的角度探索语言与意义打开了一扇大门。

六. 试述让意义在翻译中得到再生的几点原则

1、去字梏

文本的意义不是每个词意义的简单相加。所以要想让翻译得到再生从原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不去除字存在的情况下,正确把握每个词的意义,细心揣摩作者意图,全面把握上下文的关系。

2、重组句

除去了原文的字梏,就必然涉及原文的句子,在精读熟读原文,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部把握住了,再根据不同的语言规律,破除语言的束缚重新组句。3、建空间

从理论上讲,建空间,是要在去除字梏重组句的基础上,为目的与读者建立一个新的文本,同时在阅读这个新的文本时,原文的阅读和想象空间尽可能保持不变。

七.如何认识译者的传统身份?为何同样的“透明”翻译策略在不同的翻译家那里会导致“异化”与“归化”两种背道而驰的结果?

1.受传统观念及翻译工作形式影响,中西方翻译学对译者的定位是服务于作者(或原作)及读者的“仆人”,这一角色定位历史地形成,并为译者本人及众多翻译家所接受。结合杨绛及杨武能的观点,译者要服务作者与读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切听从主人,不能加入个人主张,就算是体现在文学翻译中有再创造,也是在原著给定的范围乃至线路中进行,只许尽可能地遵循和贴近,不得随意偏离、自由放任,要做到顺从、谦卑、忘我,对读者负责。就译者而言,作为仆人面对作者时,他的基本任务是要正确理解并传达作者所言,而面对读者,则要让读者理解他所传达的作者之言。

2.“透明”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中完全遵循原作者或原作,不流露个人

主观色彩及主张,让译文不留痕迹地毕现原著精神,让读者感受不到译者的存在。“透明”翻译策略之所以会导致“异化”与“归化”两种不同结果是因为不同的翻译家对“透明”的理解不同。有的翻译家理解的“透明”就是翻译中不要留译者的个性和主观色彩,因此在翻译中,他们一切以原文为依归,试图调动一切手段,努力把原文的形式价值与精神风云都“原汁原味”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这就有了

“异化”说和“克己”论。而另一些翻译家理解的“透明”着重于译文中不留生硬牵强的痕迹,让译文读上去不像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写作,译者则不得不“以纯粹的母语”去处理原作中的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避免翻译腔,于是在理论上便导向了译者在语言转换上的“创造性”,将原文“化为我有”,于是出现了“归化”。

八. 论述意大利谚语“翻译者即反逆者”在译者主体性确立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翻译者即反逆者”的观点与“翻译是仆人”的观念构成了译者身份的两极:一极是仆人,一极是反逆者;仆人的品质为忠实,而反逆者的特点为背叛。以客观的目光去看待翻译活动,以清醒的头脑去分析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则需承认翻译有着与生俱来的局限,而这种局限又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所谓的“叛逆”。

第一,“翻译者即反逆者”这一谚语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翻译活动在本质上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

第二,“翻译者即反逆者”这一谚语以其揭示的朴素真理,给人们提供了理论的思考空间。一方面。由于翻译固有的局限,说明要求译者像仆人一样绝对地忠实原文只能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理想。另一方面,绝对地忠实原文,非但不能达到将原文的意义与神韵客观地传达给译文读者的目的,反而会导致原作的貌离神散,造成对原作本质的不忠,译作难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与接受心理,引起读者不满。由此悖论,引发了新的思考和新的探索:承认翻译局限的客观存在,根据这些局限提供给译者的活动空间,以看似不忠的手段,即对原文语言的某种“背叛”在新的文化语境和接受空间里以另一种语言使原文的意义获得再生,达到另一层次的忠实。

第三,对“翻译者即反逆者”这一谚语的重新认识为译者主体性的觉醒提供了可能。如果说翻译固有的局限和不可避免的“背叛”在理论上昭示了译者盲目忠实与绝对跟着原文走的负面后果,说明了纯语言层面转换的障碍,那么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迫使译者去思考一个问题:译者的忠实与客观并不能完全保证

其对原作的忠实,而面对翻译活动中所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因素,译者不能不从被动的忠实中去设想自己到底应持何种立场,应采取何种方法去处理各种矛盾。于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便有可能由被动走向主动,由消极的服从走向积极的参与,由“照模照样”的“复制”,走向赋予原作以新生的再创造,并为翻译主体性和译者在翻译中的中心地位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九. 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社会因素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这在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1)社会的发展呼唤翻译。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而人类社会越发展,越体现出一种开放与交流的精神。在人类社会走出封闭、走向交流和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翻译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类社会的交流与发展史。

(2)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翻译。社会的风尚对译者选择原文本及处理原文本也起着重要作用。处于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即便翻译同一作品,译者对文本的处理方式也会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3)社会的开放程度影响翻译。解放以来,中国的翻译事业与社会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信息传播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社会的价值观影响翻译。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价值观有可能给翻译带来消极或积极的影响。以追名逐利为特征的倾斜的价值观是造成当今译坛之风不正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就本质而言,翻译文本本身就是原文本在新的文

化语境中的生命的延续与拓展。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无不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

(1)一个国家所处的文化空间或一个时代的文化环境影响翻译。历史研究表明,文化与翻译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性的关系。一方面,翻译影响着文化(尤其是译入语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制约着翻译。

(2)文化立场影响翻译。一个译者,面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文化立场。而态度与立场不同,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必然有别。

(3)文化心理影响翻译。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这些特征都

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而文化心理对翻译的理解与表达有着直接的影响。

十. 试从“翻译什么”和“怎样翻译”两方面,举例说明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对翻译构成的影响。

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是翻译的主题因素,对翻译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20 世纪80 年代,德国的两位翻译理论家弗美尔和赖斯创立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他们提出的目的论,强调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察,为翻译理论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目的论强调的连贯原则,即语篇内部的连贯,就是指译作所体现的意愿与目标读者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意愿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具备这样条件的翻译,就可以被视作成功的翻译。

对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

才能解决翻译什么的选择,而这两个问题一旦找到明确的答案,如何翻译的问题便能在原则上得到解决。在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梁启超的翻译活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19 世纪末,梁启超曾在变法通义中专辟一章,详论翻译,把译书提高到“强国第一义”的地位。梁启超的翻译动机是强大而明确的。

翻译观的确立不仅仅对拟译文本与翻译策略有着重大的影响,对译者的具体的翻译方法和处理原则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从红与黑的各个译本中我们看到,在不同的翻译观的指导下,译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出现了不同的实践,产生了风格殊异的译文。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是直接起作用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

十一. 请结合自己学习翻译或从事翻译实践的经历,举出翻译中的一些状况和矛盾。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在翻译过程中,涉及

的众多因素构成了一个个矛盾,给译者提出了多种多样的难题。同时翻译活动会因时代的不同、涉及的语言不同和译者的条件不同而出现不同形式的困难和障碍。无论在哪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时期,对所有进行翻译活动的人来说,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和矛盾。20 世纪70 年代,徐渊冲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明确提出并逐一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三对矛盾,即理解与表达,忠实与通顺以及直译与意译之间的矛盾。

①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

在各种语言中,共性是广泛存在的。语言之间的共性构成了可译性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各种不同的工具和外壳,但是思维的基础是现实,思维是统一的,思维的规律是一样的,不管人们所利用的语言如何不同,它们总是反映出实际生活,这就是说,各种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出同样的实际。因此,人们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是可以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这就是可译性的依据。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某些语言现象在译文中无法表达,属不可译性。不可译是语际转换中永远存在的一种现象.原因为任何语言都带有很大的实在性和局限性,它从来也没有考虑到如何翻译其他文化的问题。应该说翻译中语言本身出现不可译现象是完全正常的和客观的

A: What makes a road broad?

B: The letter B.

②异与同之矛盾

“异”性对于“同”可理解为“不同”,没有“异”就没有翻译的必要性。“异”

既指语言层面的差异,又指语言差异之后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在语言中所沉淀的文化差异。

在这个意义上,翻译是因语言之“异”而产生的,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克服语言之“异”造成的障碍,以进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

“异”与“同”导致了“异化”与“归化”之争。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红楼梦》第六回有这样一个句子“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

来”大卫霍克斯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out of flour”

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其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③形与神之矛盾

所谓形似,是指在翻时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所谓神似,是指在翻译时要着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灵魂,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离。但鉴于两种语言在形式层面以及文化内涵的相异性,

要达到“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境界并非易事。

十二. 傅雷“神似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什么是“异”?请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谈一谈翻译时对待“异”与“同”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1.首先,“异”相对于“同”,可以理解为“不同”,这一释义强调“异”与“同”的对立性。对于翻译研究来说,翻译是因语言之“异”而产生,翻译的根本任务便是“克服”语言之“异”造成的障碍,以进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然而,这种对立性,不仅存在于语言层面,也存在于思维与文化层面。因此,既要克服“差异”,又要表现“差异”成为翻译所面临的一个难以克服的悖论。

其次,“异”与“同”也可以分别理解为“他者”与“自我”,这一释义强调两者的互存性。翻译研究所面临的“异”,从根本上说,构成了翻译的必要性,而翻译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保存这些“异”的同时,让这些“异”直接不隔绝,而是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以达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

2. 总的来说,译者在面对不同文化的“异”与“同”时,需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努力促进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首先,在观念和态度上,译者要要摒弃两种极端,既不能目空一切、唯我独尊,

也不能盲目崇洋媚外、丧失自我。译者应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一部分,协调好自己与

其他部分的关系,承认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互通有无、互相尊重、平等对

待文化差异。

其次,在语言上,对于目的语而言,既需要接受“异”,通过对语言的转换,对异

性因素进行加工、改造,使其融入新的环境,也需要利用“异语”改造和丰富自己。“灭异为同”或“以同害异”都是不可行的。要用尽可能多的“同”来显示尽可能

多的“异”,用两种语言相互重叠的部分来显示不重叠的部分。

(P195-6 傅雷“神似学说”的内容第187 页 from 倒数第9 行开始到本页最

后~)十三.在世界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关于维护“文化多样性”,“语言多元

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你认为在这一过程中,翻译应该或者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翻译有助于发展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元化, 而文化多样性、语言多元化则有

助于加强世界和平文化的建设。韦努蒂认为,在翻译所起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对文

化身份的塑造。一是翻译以其对异域文化的再现、对异域形象的制造,是异域文本

脱离赋予其意义的文学传统;二是翻译以文本和策略的选择为切入点,对异域文本加

以改造,甚至改写,使其符合目的语文化的主潮;三是通过对异域文本的改造,使目的

语文化形成一种对异域文化的基本态度:基于我族中心主义、种族歧视或爱国主义

至上的尊重或蔑视。孟华认为,在文化交流中,翻译具有传递“相异性”的功能,即

翻译“可在一国的文化传统中,亦即在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中植入相异性因素。”

韦努蒂是从反面提醒翻译在对文化身份塑造中可能起到的不同作用,孟华则是

从正面论述翻译在维持文化多样性中的积极功能。此外,孟华认为,越是本土化的,

就越容易被接受。在文化交流中只要翻译策略得当,相异性因素就可能转化为身份

认同。只有本土化了的相异性,才有可能被植入接受者文化体系;同时,这一本土化

的相异性也就以其携带的异国因素丰富了本土文化,为更新目的语文化作出贡献。

以目的语文化的认同性来激活相异性,达到更新目的语文化传统、丰富目的语文化的目的。

十四. 翻译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哪些翻译标准?它们各自具有哪些特点?

1 严复的信达雅:信指忠实于原文。达是指译文行文通顺流畅。雅指译文典

雅,有文采。

2 鲁迅: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3 罗新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傅雷明确提出:重神似而不重形似。把神似作为翻译的最高标准。傅雷的神似论应当理解为神与形的辩证统一,在重视形似,肯定形似基础上,突出神似对于文学翻译作品审美的重要性,所谓'依形写神,以形出神,神形统一'。

化境说以'化'为核心,强调翻译的忠实性,人化的翻译'对原作忠实的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读起来绝对不会像翻译出的东西'。

4 许渊冲提出优势竞赛论,其核心观点是文学翻译是艺术,是两种语言文化的竞赛,并明确指出在竞赛中取胜的方法是'发挥译文优势,或者说再创造'。十五. 何为翻译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于翻译研究的发展有何意义?

1. 翻译文化意识的日益觉醒与翻译文化关的逐步确立,将翻译理论与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和深度,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形成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转向”。

2.①德国的弗美尔在对翻译活动的历史及内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之后指

出:“总之,翻译是以中跨文化的转换。译者应精通两种或多种文化,由于语言是文

化内部不可分割的部分,译者也就相应的精通两种或多种语言。其次,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行为。换句话说它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

②根茨勒指出:“研究表明,翻译在全世界的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它表明了文化演变与其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

③在国内,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中,也以醒的文化意识,在翻译史,翻译基本理论等研究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王克非的《翻译的文化史论》是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研究著作。他认为:“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价值,又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的特征,因此不同文化需要沟通。这种沟通离不开翻译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可见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自觉的文化意识和明确的翻译文化关使王克非的研究以一种新的角度对中国的翻译史进行了有相当深度的考察与研究。

④刘宓庆则的《文化翻译论纲》则从翻译学视角的文化、语言中的文化信息、文化翻译新概念、文化与意义、语义的文化诠释、文本的文化解读、翻译与文化心理、文化翻译的表现原则与手段等各个方面对文化翻译理论构架的基本范畴、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了文化视界中的翻译研究逐步走向成熟。

翻译概论 重点整理

卡特福德英国《翻译的语言学概论》篇章等值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用另外一种语言的等值话语予以替代 行文对等形式对应 尤金·奈达美国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动态对等功能对等 巴尔胡大罗夫苏联《语言与翻译》 意义不变 尽可能完备的传达原文各种类型的语义,包括所指意义、实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 彼得·纽马克英国 表达功能------ 语义翻译 信息功能呼唤功能------- 交际翻译 卡瑟琳娜·莱斯,汉斯·威密尔,克里斯蒂安·诺德。德国功能学派 功能翻译理论 以原语为取向:竺法护西晋,尼古拉斯·封·维尔德国,赛珍珠美国 以译入语为取向:支谦康僧会唐朝,鸠摩罗什东晋,西塞罗贺拉斯古罗马 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标准威密尔德国 泰勒特“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 翻译标准:主观向客观、散论到系统、静态向动态、单一向多元发展 第三章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语言方面: 佛经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在语法方面,汉语受佛经翻译的影响也不少 文学方面: 印度寓言故事神话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题材内容有影响;对我国文学的思想情趣产生影响;汉译佛典对我国文学文体方面有巨大影响 哲学方面: 佛教对道教的影响;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沿用了佛学的辩证逻辑思路 翻译传递的是文化信息;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得以流传的载体,是文化的镜子。

译者的责任: 微观上,正确处理文字技术层面上的责任; 宏观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责任 译者在技术层面上的责任: 既不能对不起原作者,也不能对不起译文,往往也就是译者自己的国文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内 译者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责任: 要对社会负责;要有稳定的立场 译者的素质: 彼得·马克:本国语方面,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各种句型;精通外语;能顺利用本国语表达原著意义 尤金·奈达:熟悉原语;精通译语;充分了解所译题材;具备“移情”本领;具备语言表达的才华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 第六章 纽马克《翻译教程》交际翻译 将原语文本的语境意义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容易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地传递出来 汉斯·威密尔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功能学派)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 施莱尔马赫德国将翻译方法归为两类 1、尽量不动读者而将原作者拉过来,即归化 2、尽量不动原作者,而将读者推过来,即异化(施莱尔马赫本人推崇) 雅各布逊从符号学的角度将翻译分成三类: 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 总结:翻译不仅仅是纯语言间的文字转换,而首先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为了达到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特定交际目的 第七章 翻译活动的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边翻边译) 文体分类: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 活动方式分类:笔译、口译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1. 基本概念(互译) 补偿compensation 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untranslatable) 达/ 易懂intelligibility/expressiveness 等效原则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 等值翻译equivalent translation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se 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reader-centered for translation 对等物(词语)equivalent 对应(部分对应/ 完全对应)(partial /full )correspondence 翻译程序/步骤translation procedures 翻译体/翻译腔translationese 翻译学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Studies 风格style 佛经Buddhist Scriptures/sutra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改变说法rewording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归化domestication/naturalization/adaptation/endogenization/target-accommodating translation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 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解码decode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translatable)理解understanding/comprehension 流畅fluency 乱译/ 胡译excessively free translation 明析化explicitation 模仿imitation 目的论skopostheorie 诗学poetics 视点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 释义法/解释法explanation/paraphrase 死译/ 硬译mechanical translation 套译/ 仿译/仿拟imitation 通顺smoothness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透明(度)transparency 歪译(意义扭曲)distortion 伪译pseudotranslation 文本text 文本等值textual equivalence 文本为中心的翻译标准text-centere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文化沟(空缺/ 非对应)cultural gap 误译mis-translation 信/ 忠实faithfulness/fidelity 形合hypotaxis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 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 雅/ 优美elegance/gracefulness 异化foreignization/alienation/exoticization/ exogenization/source-oriented translation 译本/ 译著translated text/translational work 译借(语义转借)calque(loan translation) 译文target text, translation, target version, rendering, rendition 译语/ 译入语target language(TL), receptor language, receiving language 译语读者target-language reader/TL reader/receiving audience 译语文化target-language culture/target culture/receiving culture 译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translator-centere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译者隐形translator ' s invisibility 意合parataxis 意识形态ideology 意译free translation/liberal translation/semantic translation 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第一章 翻译概论和翻译标准

第一章翻译概论与翻译标准译例与练习 班级:对外汉语13班姓名:陈惠娜学号:07101306 导入: 1.别忽悠我!我不会上当! 2.“有人说北京是首堵。其实要我说,北京还是首都。 3.朱生豪译作分析: Othello:…Oh, now forever Farewell the tranquil mind! Farewell the plumed troop and the big wars That makes ambition virtue! Oh, farewell. Farewell the neighing steed and the shrill trump. The spirit-stirring drum, the ear-piercing fife. The royal banner and all quality. Pride, pomp, and circumstance of glorious war! …(OthelloⅢⅲ 347-354) 奥塞罗:啊!从今以后,永别了,宁静的心绪!永别了,平和的幸福!永别了,威武的大军,激发壮志的战争!啊!永别了!永别了,长嘶的 骏马,锐厉的号角,惊魂的鼙鼓、刺耳的横笛、庄严的大旗和一切 战阵上的威仪! 4. 钱钟书:“吃一堑,长一智。” 5.翻译的标准:A new dignity crept into his walk.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等值论:His daughter is rather weak in the head. 8. 等效论:幽默一则 顾客:“这盘菜里有只苍蝇!” 服务员:“咦?怎么搞的?我端上来之前,已经把苍蝇都拣出来了。”

翻译概论读书报告

从中西翻译大家看译者素养 -----《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 《中西翻译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谢天振等著,这本书共包括十五个章节---翻译与宗教,翻译与知识传播,翻译与民族语,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可见本书把中西翻译发展的历史放在一起进行描述,既强调中西发展史的共同点,也展示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各自的独特性。 在编写原则上,本书强调“三抓”:一抓主线,即抓住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事件;二抓主角,即抓住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三抓主题,即中西翻译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翻译思想和理论。我的心得体会便是从第二条主线入手的,即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代表性人物。 我想着重从翻译大家的身上总结一下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翻译专业的学生,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算合格甚至是优秀。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的所处的时代背景。罗马帝国时期的翻译家如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哲罗姆等都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从翻译大量的希腊文化典籍到翻译圣经。中国的翻译思想出现的时间虽然晚得多,但是也是从宗教典籍---佛经开始的。无论中西方翻译大家翻译宗教典籍的目的是出于政治统治,还是为了劳苦大众的信仰服务,我们都不难得出结论,他们的翻译工作正是因为顺应历史的要求才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 其次,再来看翻译大家各自的出身情况。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是在他任教皇达马苏一世的秘书时完成的。而我国著名僧人中诸如彦琮,玄奘虽所处朝代不同,但都是奉召主持翻译佛经的。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傅雷,上海市南汇县人,1927年赴法学习,主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而恰恰在1931年回国后,他便开始了穷其一生的法国文学工作,且译作丰硕,共30余种,且风格独特,备受好评。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翻译成就,和他几年的赴法经历不无联系 最后,个人因素。看了著名翻译家的详细介绍之后,还有两点共性不难被发现。一是他们对母语以及至少一门语的熟练应用。二是他们的博学。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国著名学者和作家钱钟书先生,他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成就卓著,其长篇小说《围城》被译成多种语言广为流传;他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其学术巨著《管锥编》以及诗论《谈艺录》,论文集《七缀集》等都是中国学界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一些列的史实,现在让我们听一下关于译者素养的问题,翻译大家们的看法是怎样的。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对译者该具有的专业素质进行了概括,认为译者应该在语言和相关的知识方面是行家,这样才能满足翻译的要求。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彦琮在他的翻译专论《辨证论》中对历代译经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和评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者所必须具备的八个条件,即“八备”说:“诚心爱法,益人,不殚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诠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耽於道术,淡於名利,不欲官衔,其备六也;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彦琮的“八备”说是我国翻译史上较早论及翻译主体译者

翻译概论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参考答案

在理论层面上,对翻译过程进行过比较有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别于一般的 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翻译过程的多角度的考察,对翻译过程中所涉及 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为处理这些矛盾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对整个翻译过程的步骤进行科学的分析,从理论上探索可行的翻译之路。 主要有以下几种倾向: 1 选取某一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某种特征进行研究。 2 对翻译过程的全面考察,并借助某种理论,对其进行模式化探索。 3 对翻译过程的理论概括与理性剖析。 通过梳理和总结众多翻译家及翻译研究者对翻译过程的经验性或理论性的认 识,我们对狭义的翻译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尽管不同学者研究的侧重点、 所借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但他们对狭义翻译过程的认识从本质上来 说是一致的。也就是:狭义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将出发语文本转换成最终的目的 与文本的过程,而译者的理解与再表达是这一过程的两个基本步骤。在这两个 步骤中,理解总是先于表达,它是一切翻译活动的前提。对原文本理解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三.试分析“复译”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文本的生成,传播的生命历程来看,首先遇到的便是“时间”与“空间”。 一个文本的生命,既有时间意义上的延续,也有空间意义上的拓展。而无论是 时间上的延续还是空间的拓展,“语言”的问题便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语内 翻译所涉及的原语与译入语之间主要是时间上的差距,而语际翻译,除了时间 上的差距之外,还要面对不同空间或文化语境中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从理解层 面上说,从前不可译的因素在新环境下可能变得可译,从表达层面上说,旧译 本的语言可能变得不可理解甚至不可接受,这一切都召唤着复译的产生,以推 动文本的生命继续发展。正是这种不断延续的翻译,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复译” 现象。 四.试阐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的再生。 加拿大的维纳和达尔贝勒在《法英比较修辞》一书中明确指出:“译者总是 从意义出发,在语义的范围内进行所有的转换活动。”也就是说,“意义”既是翻译的出发点,也是翻译的归宿。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有一句著名的言论:“翻译,即译意”。此外,古今中外众多翻译理论家在对翻译作出定义时,都 把原文的意义的传达当作翻译的根本任务。于是,我们可以这么说:“意义” 是翻译活动致力传达的东西,是翻译的核心和根本。 五. 简述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与传统语言意义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索绪尔的 语言意义观给翻译活动带来的启示。 1. 传统语言意义观 传统语言意义观即“语言为分类命名集”的观点。这一观点是相当普遍的,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种语言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将语言视作是“分类命 名集”的观点首先强调了指称和概念的一一对应,有一个事物,就有一个与之 对应的名称。其次,这种语言观也暗示着指称和概念。由传统语言观,我们可 以得到以下结论:语言的不同,只是外在的语言符号的差异,或者说只是“名” 的差异。正是在这种语言观和语言意义观的影响下,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内,字对字、词对词的的翻译方法被许多翻译家当做最可信、最可靠且最可行 的翻译方法,当做对原文忠实的根本保证。 2. 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1. 基本概念(互译) 补偿compensation 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untranslatable) 达/易懂intelligibility/expressiveness 等效原则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 等值翻译equivalent translation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se 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reader-centered for translation 对等物(词语)equivalent 对应(部分对应/完全对应)(partial /full )correspondence 翻译程序/步骤translation procedures 翻译体/翻译腔translationese 翻译学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Studies 风格style 佛经Buddhist Scriptures/sutra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改变说法rewording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归化domestication/naturalization/adaptation/endogenization/target-accommodating translation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 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解码decode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translatable) 理解understanding/comprehension 流畅fluency 乱译/胡译excessively free translation 明析化explicitation 模仿imitation 目的论skopostheorie 诗学poetics 视点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 释义法/解释法explanation/paraphrase 死译/硬译mechanical translation 套译/仿译/仿拟imitation 通顺smoothness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透明(度)transparency 歪译(意义扭曲)distortion 伪译pseudotranslation

《翻译概论》论文

归化与异化——读《小王子》有感 【摘要】“归化”与“异化”是两种并行不悖的翻译原则和方法,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需求、不同的读者对象以及不同的翻译目的来加以选择。本文以归化与异化为理论框架切入,通过阐述作者读《小王子》的程惠珊译本的后感,分析译者在翻译《小王子》时对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翻译概论的理解,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能译出既体现原作风貌,又为读者所接受的译文。 【关键词】归化异化小王子中西文化翻译策略 【正文】: 一、《小王子》内容概要 《小王子》出自飞行家圣爱克苏贝里之手,六年前他因飞机故障迫降在撒哈拉沙漠时遇见小王子,在交谈中得知小王子来自另一个星球,接着,小王子向他讲述了关于自己星球的一些事,尤其是小王子的那朵玫瑰花。作者又向我们转述了小王子在除了地球以外,其它六颗星球上小王子的所见所闻,以及小王子在地球上发生的事情,最后,小王子要走了,作者很伤心,写了这本书来纪念小王子,纪念与小王子共同生活的日子。 故事中的小王子是单纯的,好奇心强的,对什么事情都抱以认真的态度,什么事情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从不在心里留下问号;小王子也是孤独的,喜欢坐在椅子上看日落,欣赏着日落时斜晖脉脉的忧伤;小王子的心同样也是忧伤的。有一只玫瑰花骄傲又美丽,用自己独有的柔情眷恋着小王子,小王子也深深地爱着她。但是,敏感的小王子因为玫瑰的一次恼怒而开始对玫瑰的爱产生怀疑。小王子走了,离开了他爱的星星,离开了他爱的玫瑰花。一段孤独的旅行就此开始。小王子先后来到了六个星球,先后遇见了国王、爱慕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和一个老先生。直到他来到地球,碰到了小狐狸,并在小狐狸的主动申请下驯养了它。但是小王子终究是要离开它的,小狐狸却也是知足的。它拥有的麦子变成了金黄色,看到麦子,就会想到小王子金黄的头发,孤独的心又有了一丝希望。在与小狐狸在一起的日子里,小王子学会了爱,懂得了要对玫瑰负责,因为他驯养过玫瑰,就永远负有责任。小狐狸送走了小王子,并告诉他,事物的本质恰恰是眼睛看不到的。小王子发现自己无法回去,他徘徊着,思念着玫瑰。在充满思念却不能回去的日子里,小王子望着自己的星星,说:“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仿佛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小王子是脆弱的,他又无法忍受思念的孤独,他必须回去,却用毒液结束自己的生命,抛开笨重的身体,快点回到玫瑰的身边。最后,小王子抛开了笨重的身体,却也永远失去了见到玫瑰的机会。小王子就像一棵树一样轻轻倒了下去,柔软的沙地,连一点声音也没有。一切的一切只因他深爱着玫瑰,他的心被玫瑰驯服了。 小王子的故事是哀伤的,关于爱情,他尽力了。但他对玫瑰的爱是那么认真,那么纯洁,他把那种深深的痛苦留给了自己一个人,痛得令人心酸。《小王子》是一部童话,一部写给儿童的作品,写给“还是孩子时候的那个大人”。小王子最终没能飞回到玫瑰的身边,但他的灵魂一定飞回到他自己的星球,向玫瑰诉说着他的衷肠。整本小说的语言简单纯洁,又哀婉惆怅,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写出了令人感动,富有哲理的韵味,道出了爱情的艰辛。是一本可以在任何年龄让自己再感受一次纯真的爱,再为纯真的爱而感动一次的书。 二、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来“归化”与“异化”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翻译策略。所谓“归化”,通常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得原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降至最低;所谓“异化”,则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故意保留原语文本当中的某些异质性,以此打破译入语的种种规范。之所以说这两种翻

翻译概论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定义: 历史上?们对于翻译的定义分为三个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进?了研究: 1)传统语?学研究阶段:借助实际经验来理解翻译,对于翻译的定义往往是?喻式的。例如: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 2)现代语?学研究阶段:将?光集中在语?的对等上。例如: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本材料的替代,奈达认为翻译是原语信息的在现; 3)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研究翻译的教的变得多元,从?化、社会、符号、?理学等多个?度对翻译做定义; 由于翻译时?项极其复杂的活动,通过对翻译本质特征的简要归纳,尝试作出如下定义: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段,意义再?为任务的?项跨?化交际活动。 ?翻译活动 翻译活动不是?种置?于时空之外的静态活动,它是翻译主体在?定历史条件和?化背景中,通过具体的语?转换?进?的?种?的?分明确的实践活动,涉及众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 对内部进?纵向的思考和探讨——语?:三个层次 1)思维:根本上翻译活动赖以进?的基础是全?类具有思维活动的事实,?类思维的共性构成了翻译的思维层次; 2)语义:思维的实现需要语?,以达到传情达意的?的,??种语?符号传达另?种语?符号的意义,构成了翻译的语义层次; 3)美学:语?除传情达意之外,还具有审美功能,尤其是?学语?,更?层次的要求。 对外部进?横向的思考和探索——?化:三个层? 1)意愿:翻译活动具有?的性,它总与某种政治、宗教、经济或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因?翻译?的影响到了作品选择、翻译?场和翻译?法; 2)现实:不同国家民族在语?、?学、?化、?理??存在差异,阻碍翻译活动的顺利进?,促进?们对翻译可?性的思考; 3)道德:翻译主体——译者受社会道德的约束,?法从?所欲;对翻译的评价也?法摆脱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表现之?的道德的约束; ?翻译的特性: 1)社会性:翻译活动存在是因为?之间的交流需要,?与?之间的交流所形成的关系具有社会性; 2)?化性:翻译的本质作?——克服语?障碍的精神沟通,通过?化层?的交流得到;翻译活动也收?化语境的影响;翻译的实际操作——语?转换,不能不考虑?化因素; 3)符号转换性:巴斯奈特》翻译是?种语??为,本质上属于符号学范畴,翻译活动?先体现在符号的转换层?; 4)创造性:翻译的全过程是参与原?创造的能动的过程——语?结构重建、?化语境重建、新的读者和解读; 5)历史性:翻译随着历史发展不断丰富着内涵和形式;翻译能?随历史发展——新的翻译可?性;翻译?定本——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以及不断超越局限不断突破的必要性;

翻译概论课程学习之我见

《翻译概论》课程学习之我见 刘翔 翻译概论作为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之一,有助于我们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对翻译理论有更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但根据《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如何把翻译理论更好的应用到翻译实践和过程当中,是翻译专业硕士的老师和同学一直在探索和讨论的话题。我将以一年级口译学生的角度,结合我以往翻译工作的经验谈谈我对这门课程的想法。 一.授课内容与方法: 1.内容:侧重第六章《有什么因素影响翻译活动》和第七章《翻译活动会遇到什么矛盾》,主要探讨文化、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翻译动机、翻译观念与翻译能力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可译与不可译、异与同和形与神之间的关系。 2.方法:学生提前预习,老师课堂采取提问方式检验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重点内容进行拓展,结合老师自身翻译经验,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诱导学生对理论产生兴趣,促使学生课后阅读感兴趣的翻译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素质。 二.本人感兴趣的附加内容 1.西方翻译理论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1)布拉格学派马希修斯 2)伦敦学派福斯 3)美国结构派布隆菲尔德 4)交际学派奈达 2.口译教学学派 1)莱比锡学派 2)苏联学派 3)巴黎学派 3.口译笔译理论比较 1)口译研究理论相对不成熟,有待发展和完善。 2)笔译研究理论相对完善。 4.口译分类 Ⅰ按工作模式分类 1)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短交替传译(对话口译)Dialogue Interpreting b长交替传译(常规交替传译)Classic Interpreting

翻译概论总结

多项选择: 1. Roman Jakobson’s tripartite classification: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rewording),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roper), and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transmutation) 2. text types: technical, institutional, literary translation 3. outline of major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1) Chronologically (by the time of their birth or occurrence): the philological, hermeneutic, linguistic, communicative, sociosemiotic, skopos, manipulative, norm, post-structuralist, postcolonial (2) topologically (by the particular approach adopted or focus directed by their proponents): thei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ay be grouped into the philological, linguistic, functionalist, semiotic, cultural, philosophical. 重要概念: 1. translation studies: (1). The paper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written by James Holmes in 1988, marks the birth of the discipline of TS.

翻译概论术语整理

Source-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 1. 另翻译研究趋势有两个维度,一个方面就是坚持面向原文本的程度,以原文本为导向的是传统的规定性一方面聚焦于语言和产生的译本。把翻译视作语言文从原文本的视角分析翻译,翻译研究的显着特征。字间的转化,却忽视了文化语境。书中有提到一个三角图,三角图的左侧边代表原文本导底线最左端代表原文本,最右端代表目标文本,向,右侧边代表目标文本导向。最左端角过度强调原文本,以至很难区分翻译和直译的区别。在现实中这种情况不常发生。图中显示的语用对等,KollerCatford 的形式对等,Nida的动态对等,的异化和 对等都属于面向,以及VenutiBeaugrande基于文本的对等原文本的 翻译研究。Formal equivalence 2.(SL)语(TL)Catford把翻译界定为“用目的语中对等的文本材料取代原从而提语的等值成分视作翻译的中心问题,并把追求的文本材料,原形式对应指出翻译理论的使命就是在于确定等值成分的本质和条件。中尽可能占有与该原语范畴在原语中“机体”任何译语范畴在译语的占有同等地位。例如:用一个形容词翻译另一个形容词。形式对应涉及原文本的语言形式,将原语中的结构形式原封不动地照搬入目的语,以原语为中心,最大限度显示原文中的形式与内容。 3.Translation shifts 当无法遵守原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操作时,文本对应通过所述的

翻译转换所形成。当这两者概念发生分歧时,翻译转Catford 换尤其重要,其指从原语到译语的过程中偏离形式对应。设计两种主要的转换:层次转化和范畴转换。在层次转换中,位于一个语言层次的原语文本在译语的另一个层次中找到翻译对等。翻译中唯一的层次转换是语法-词汇转换。例如,原文本的文字游戏可能是通过利用目 标语词汇层面进行翻译从而在语音层面得以实现,。范畴转换是通用 术语,指翻译偏离形式对等。其分为四类:结构,类别,系统,单元转换。例如,原文本的形容词短语在目标文本变成副词短语。 4.Dynamic equivalence 动态对等指将原文本信息翻译成接受者语言时,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的心里反应要极为相似。主张翻译不必受原语中语言形式的各种束缚,在接受语中要考虑读者的反应,翻译要在内容上与原语内容对等,主张翻译就是意译,旨在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原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语读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 相同。动态对等包括以下程序:1.用更适合的目标语言文化材料替代较难接近的原语项目。2. 引用原文本中含蓄地内容使其在目标语言 中更加明确 3. 为便于理解控制表达的冗长。 5.Target-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 指翻译研究的趋势转向于以目的文本为导向的翻译研究,焦点在语言和译本,且随着研究的进程研究范围会越来越广。具体可以体现在将翻译研究作为整体的一个三角图,在这个三角图中,自下而上的研究

翻译概论简答题

1.形合:指从属的语言单位用关联词语与主要的语言单位相结合。 意合:指从属的语言单位不用从属连接词语而用话语意义的配合与主要语言单位相结合。例如:“他病了, 没来” 中的“他病了”本是一个原因从句, 但这里不用表原因的从属连词“因为” ,而是由前后分句的意合而产生偏正关系 简言之,“形合”是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是指不借助语言形 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前者注重语言 形式上的衔接(cohesion), 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 英语和汉语在发音、构词、句法、修辞以及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 两者之间虽不乏相通之处, 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英语作为音形合一的拼音文字, 在选词 造句、组织篇章等方面都表现出注重语言形式上的衔接, 即重形合。汉语作为音形分离的表义文字, 在造句、谋篇时较少使用或者根本不用形式词, 而是依据语义或语句间的 逻辑关系来实现连贯, 即重意合。 英语是一种非常强调外在逻辑形式的文字, 从句法到篇章都强调演绎和推理。而逻辑性也是西方传统思维模式的一大特征。西方思维模式注重分析和实证, 在论证和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规律, 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把握自然,因而强调天人对立、物我分离。汉语结构灵活、形式多样、组合自由, 无主句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分句与分句之间、句与句之间少见逻辑关系词。 总而言之, 西方形式逻辑的思维模式客观上要求在表述逻辑关系时必须倚赖各种连接手段, 承上启下, 脉络清晰, 因而印欧语言具有形合的特征。而汉民族重内省体悟,不重逻辑, 因而语言简约、意义模糊, 因而汉语表现出意合的特征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揭示了英语和汉语中形合、意合的语言背景及文化根源, 了解这些有益于英汉互译操作,能够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优美顺畅, 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 习惯。由于形合和意合的概念是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研究中找到的一组“最本质”、“最重要”的对应关系, 因此形合与意合成为“英汉句子互译之准绳” , 乃至在翻译中, 有人简单地认为英译汉就是省略一些连接词, 汉译英就是增添一些连接词, 这样必 然造成翻译及理解上的失误。通常, 一句简单的汉语需要考虑到语境乃至字面下深层次的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给英文读者。例如“你来, 我就走”这句话, 翻译成英语既可以 是“When you come , I' ll go .” 又可以是“If you come , I' ll go .” ,但究竟是“When” 还是“If” 就必须依据汉语的具体语境而定了。 英译汉时就要适当采取意合的方法。例如, The room was so dark that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see it clearly.此句中应用了so …that …句式, 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形合手法, 把其译成汉语时, 如果我们恪守英语的形合结构, 则得到下列的译文:“屋子是如此地黑暗, 以致他感到看不清楚。”虽然译文传达了原句的意思,但是明显地带着翻译的痕迹。

翻译理论论文

中图分类号:学校代码:1877 UDC:密级:公开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学期论文 解释学翻译下的理论研究 The Theoretical Study to Hermeneutics 论文作者姜婷指导教师王伟老师 学科专业英语专业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班级名称翻译1 班学生学号 4120090114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二○一一年十一

导读 解释学(Hermeneutics)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信使赫尔墨斯(Hermes),他主要的任务就是,把神旨传递并翻译给人间,在传递和翻译间有必要做一些解释的工作。解释学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人物有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加尔默尔,斯坦纳等人。在19世纪,施莱尔马赫提出了“普遍解释学”的构想,使理解和解释主体化,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有所谓的“前结构”主观的,且理解本身具有历史性,取决于观者先前的理解,因此理解要以“前理解”和“前结构”为前提。20世纪以后,基于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Truth and Methods)中提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以海德格尔的释义思想为基础,斯坦纳把哲学、语言学、诗学、文学批评和文化史学的理论应用于对语言的解释,阐述的重点落在翻译这个中心问题上。从阐释学角度来看,斯坦纳最为引人注目之处是提出了“理解也是翻译的观点”,他认为,无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或符号学翻译都是不同形式的翻译,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活动,它的最大特点在于理解。可以看出解释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最初的理论变得体制化,虽然每种翻译思想都存在自己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它们极大的推动了解释学的发展。关于解释学的研究仍在继续,以期将其完善。 本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解释学的定义及开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解释学的由来和它早期的发展,其次对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加尔默尔,斯坦纳四个人各自的翻译理论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从中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到他们各自理论的特色,并能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对比,并能很清晰的看到解释学理论的被发展,再次提到了解释学理解观与翻译研究,从中可以意识到在翻译中理解的重要性,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课程名称:翻译概论 学号: 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成绩: 任课教师: 2015年12月30日

目录 一、我国翻译理论概述 (1) (一)、佛经翻译 (1) (二)、西学翻译 (2) (三)、五四时期的翻译 (2) (四)、抗战建国以来的翻译 (3) 二、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3) (一)、翻译学科的创立 (3) (二)、翻译三原则 (4) (三)、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4) (四)、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4) (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5) (六)、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 (5) (七)、功能翻译理论 (6) (八)、多元系统理论 (6) (九)、翻译规范理论 (7) (十)、改写理论 (7) 三、重要翻译理论对比 (8) (一)、鲁迅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比较 (8) (二)、严复与泰特勒翻译理论比较 (8) (三)、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的比较 (8) (四)、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 (8) 四、总结 (9)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摘要:本文以课程内容、翻译理论原作以及相关研究文献为依据,综述了课程中涉及到的国内外重要的翻译理论,并对其中几个翻译家及其翻译理论进行了比较。关键字:翻译理论综述比较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urse content, some original works about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s, this thesis sums up the major translation theor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involved in the contend of the course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 ranslation”, and makes comparisons between several translators as well as their translation theories. Keywords: translation theories, summarization, comparisons 一、我国翻译理论概述 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中华文化好比一条长河,正是得益于翻译,才保证了河水没有枯竭。“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我国的翻译历史按时间顺序和译著类别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到清的科技翻译,清朝到民国的西学翻译,五四时期的翻译及建国以来的翻译。 其中佛经翻译就是从“印度来的水”,西学翻译就是从“西方来的水”,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一)、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又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安士高和支谦。安士高于翻译的经典义理明晰,文字允正,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也是将禅观带入我国的第一人。支谦在《法句经序》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支谦“翻译不易”的观点在翻译历史上具有史论价值。 第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安和鸠摩罗什。道安提出“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主张直译。同时,他的“五失本,三不译”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具有译论价值。所谓“五失本”是指1、经文乃外语,其词序由汉人看来是颠倒

翻译概论总结

多项选择: 1、Roman Jakobson’s tripartite classification: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rewording),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roper), and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transmutation) 2、text types: technical, institutional, literary translation 3、outline of major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1) Chronologically (by the time of their birth or occurrence): the philological, hermeneutic, linguistic, municative, sociosemiotic, skopos, manipulative, norm, poststructuralist, postcolonial (2) topologically (by the particular approach adopted or focus directed by their proponents): thei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ay be grouped into the philological, linguistic, functionalist, semiotic, cultural, philosophical、 重要概念: 1、translation studies: (1)、The paper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written by James Holmes in 1988, marks the birth of the discipline of TS、 The descriptive branch: product, process, functionoriented The theoretical branch: general & partial which includes medium, area, rank, text type, time, and problem restricted The applied branch: translation aids, training and criticism Note: though being lucid and inspiring in his theory, it shall be noted that description and theorizing are usually inseparable from each other in research、 (2)、The internal studies and external studies The internal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branch takes as its objects of study the natur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translation; the applied branch includes translation practice (text analysis and genre translation), T criticism, and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ors,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lation profession、 Specifically, translation practice includes text analysis and genre translation, and the former covers such areas of research as: source text analysis, parison of translations & their source texts, parison of translations and nontranslated texts (parable texts), translation with mentary; while the genre translation covers texts like drama, poetry, prose fiction, religious text, tourism texts, and multimedia texts、 The external translation studies are the derived or borderline parts of TS, covering areas where the internal TS interact or marry with other disciplines, such as history, soci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linguistics, psychology, theory of munication, 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c、For exampl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sociol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of T; T ethics; terminology management;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Or historical/cultural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ethics; terminology and glossaries; 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 The internal studies and the external studies of translation are related and 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n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ormer provide the latter with both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a practical focus of concern while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 external studies contribut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internal studies by providing new observations and new perspectives、 2、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Wilss (1995), translation is an action directed toward both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reader of the target language、Its procedure is determined by its function and it pursues a go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