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第 1 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是农村学生,理解诗歌和欣赏诗歌的能力相对弱于城市学生,但借助多媒体的力量,相信学生会有大的提高。

3、重点难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

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习

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第 2 篇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歌的感情。

2.学习本诗,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

【学习重点】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2.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比较阅读,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

预习案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天崩地坼拆迁乾坤弃笔从戎

气(器)宇轩昂轩窗涕泗横流

2.根据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

二、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2.赏析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借助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将作者所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②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

③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作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3.诗歌颈联和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诗歌从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吗?请简述理由。

【知识小结】

常见的用来概括意境特点的词语:

意境是由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组合成的场景,是耐人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要准确掌握意境,我们只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表述常见的意境的词语有: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等。

三、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对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抒发登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第 3 篇

一、学习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二、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三、相关链接

1、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2、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四、课文预习

说出诗句大意: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

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课堂探究

(一)导入课文

由前面的背景介绍过渡,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结束语:

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一堂课,我们进一步熟悉了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重视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体会诗歌所再现的意境,并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进行赏析,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陶醉在中国古典诗歌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之中

六、巩固训练

1、背诵本诗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

公开课《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一、导入 他从巍巍大唐走来,从小就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在世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偏逢安史之乱,一生漂泊坎坷,在动荡与烽火中,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状,于是他“穷年忧黎元,叹息场内热”他是谁呢?他就是诗圣“杜甫”。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杜甫来到洞庭湖畔,岳阳楼上,聆听杜甫用他孱弱的身体发出生命的慨叹。 PPT展示题目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找出诗歌意象,分析意象,体会诗歌雄浑阔大的意境; 2、通过“坼”、“浮”炼字的赏析,掌握诗歌炼字的方法。 3、通过由点及面地分析诗歌,感受杜甫个人孤苦的境遇,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三、知人论世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 (由学生先说,教师补充) 三、解题 1、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明确:登临诗(登高抒怀诗) 2、登临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登临何处;所见何景;抒发何情。 3、我们学过的登临诗还有哪些?(学生回答)

《登高》、《望岳》、《登幽州台歌》等 四、初步感知 1、诵读(学生齐读) 2、诵读要求,注意纠字正音、停顿、节奏 3、再读(读准字音、节奏) 五、诗文解析 1、读全诗思考,前两联与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明确:前两联写登临所见之景;后两联写登临所生之情。 2、诗的前两联给我们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给我们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 明确: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 意象特点:辽阔雄伟、开阔博大意境:雄浑博大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4、这两句诗中表现力最强的字分别是哪个?妙在何处? 明确:坼、浮。 换成“裂”“映”怎样? “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分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 “裂”显示不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映”也显示不出日月星辰随湖水波动而飘荡起落的雄浑壮阔。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 《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群文鉴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群文鉴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群文鉴赏 【课标要求】 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单元目标】 1.初读四首诗歌,感受唐诗、宋词、明曲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2.精读四首诗歌,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传达的不同情感。 3.研读四首诗歌,从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方面对比阅读,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4学习写作诗评,表达个人阅读感受和见解,积累、丰富、提升诗歌鉴赏经验。 【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属于古诗词诵读单元,、由一首唐诗《登岳阳楼》,两首宋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过洞庭》和一首明曲《游园》组成。 【设计说明】 四首诗歌的编排顺序体现了诗歌的发展过程,需要给学生普及诗词曲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而把握这三种表现形式不同的诗歌样式。在对每首诗歌进行鉴赏分析之后,找出诗歌间的异同点,进行对比阅读,加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然后用诵读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用写作诗歌短评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鉴赏经验。 第1 课时登临赋诗多悲情:《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群文鉴赏 【教学目标】 1.精读两首诗歌,从意象、技巧、情感等角度欣赏,运用知人论世、比较等方法,理解诗歌内涵,获得审美体验,发现诗人独特的艺术创造。 2.撰写诗歌推荐词,与同学交流体会,做到有理有据,语言准确。 3.梳理归纳登临诗的文化内涵,探究其原因,尝试创作登临诗。

【评价任务】 1.能否叙述诗人生平,语言是否简洁;能否有意识地结合诗句,从意象、技巧等角度赏析,能否表述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情感意蕴,能否对诗歌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解读,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流畅;鼓励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 2.推荐词是否有自己的观点,评论角度是否恰当,推荐理由是否充分,语言是否流畅、生动。分小组交流评选,选出三篇优秀推荐词进行朗诵与展示。 3.能否梳理出至少三点文化内涵,提纲是否清晰,语言是否准确、简练。 4.创作的诗歌能否基本表达诗意,是否押韵。展示同学们的诗歌作品,以投票形式选出“十佳登临诗作"。 【学习过程】 预习任务: 1、背诵两首诗词 2、搜集关于古典诗词题材分类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登临诗。 课堂导入: 子曰:“君子登高必赋。”登高望远,不仅可以遍插茱萸,赏菊放歌,将一切爽朗开阔的美景尽收眼底,更能诉说人们寄予山川河流的动人生命体验。 情境呈现: 我校团委准备举办一次以“登临"为主题的读书沙龙活动,鼓励同学们一起读诗,一起体悟人生。 活动任务一:奇文共赏话因由 1、请你从《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中选一首,填写表格,并结合表格内容写出推荐理由。 提示:紧扣文本,有理有据,字数不限。可以在你所读到的情感的精深处、表达技巧的精到处、意象的精妙处等方面尝试微写作。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朋友严武已去世,他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当时杜甫沿江

杜甫登岳阳楼教案

杜甫登岳阳楼教案 导语:《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杜甫登岳阳楼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杜甫登岳阳楼教案范文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在四川呆不住了,就坐船顺长江东下,到处飘游到荆州也呆不下,又沿洞庭湖向南飘游,这时杜甫已58岁,还不到60岁,但身体已衰弱

不堪了。右臂偏枯瘦,耳朵聋了,而且是老肺病。他全家都住在小船上,飘泊不定。到了岳阳,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放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想不到转过年来的冬天,他就在水上的一条小船里与世长辞,永远停止了歌唱。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朗读 三、整体感知 ⒈请用明白晓畅的语言疏通文意。 从前听说过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阳城楼。吴楚两地被洞庭湖分隔在东南两方,日月星辰好像在洞庭湖上漂浮。亲人朋友没有一个字的音信,年老多病,孤身一人,只有一只船伴随着自己。关山以北依然硝烟四起,倚着栏杆我不禁潸然泪下,泪水奔流。 ⒉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前两联侧重于写景状物,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 四、课内探究 ⒈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状物有何特点? 状写吴楚、乾坤、日月之景。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雄浑阔大,景象宏伟绮丽。

登岳阳楼教案(4篇)

登岳阳楼教案(4篇) 登岳阳楼优秀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一、课程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下面我们再看看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简介 请大家看到课本的解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 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 语文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在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深切感情。 3、当堂背诵诗歌。 4、培养学生喜欢读诗的习惯,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导入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山西运城鹳雀楼。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宏伟的气魄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岳阳楼整体建筑没用一颗铁钉,没用一道横梁。主楼三层,长方形,楼顶似一顶将军的头盔。在初中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面有很多描写岳阳楼美景的句子,比如写洞庭湖气势的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而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 五、回顾旧知 (一)如何读懂诗歌? 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形象+手法+语言为什么写——情感 (二)方法——五读法 1.读题目 2.读作者 3.读注释 4.读意象(梅兰竹菊松等) 5.明典故

6.读选项问题:范围、要求等 ①读题目 登:点明题材(登临诗),如《登高》《登鹳雀楼》《登幽州台歌》等 岳阳楼:交代地点 登临诗词鉴赏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义相似。诗人在登高时所作的诗歌,内容一般为登高见闻,借登高来抒发某种情感、志向。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自古及今,文人所赋之深情,从总体上看这些情怀可分为以下几类。 1.对如画风景、“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热爱或欣赏。《望天门山》 2、登高怀人、客中思乡,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抒怀励志,鼓舞人心。表达自我的人生理想与胸襟抱负。登鹳雀楼王之涣 4.对历史上或现在的事件、时事及人物的是非、成败、得失、进退的评价 上汝州郡楼李益 5.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重在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 宣州谢朓(tiǎo)楼饯别校(jiào)书叔云李白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 6.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表达对宇宙无穷,时光荏苒,人生短暂的思考。 如:《登幽州台歌》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如:《兰亭集序》抒发了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 ②读作者: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三吏”,

登岳阳楼教案公开课

一、教案设计理念: 从20XX年开始,广州市已经连续两年的中考古诗鉴赏题都涉及到课后的十首自读的古诗。可见,初中的古代文本的阅读、鉴赏已经具有向课外转移的趋势。 古诗本来就是教学上的难点,再加上课外古诗也要考,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很犯难:如果一课一课讲,没有时间,而且学生死记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讲,学生无法落实知识点,读不懂,自然无法得分。在反复地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与其吃力不讨好地一课一课教,不如教会学生读懂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抓手”,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堂课——通过一首课内古诗的讲授,概括出读登临类素材古诗的基本方法,从“初读,把握基调”到“再读,赏景悟境”,“三读,探究主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共同指向“读懂”的目标,为下一阶段“鉴赏”奠定基础。在课堂设计中,我还安排了拓展运用的环节。通过类似题材的课外登临诗歌的阅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自行解读、学习,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这堂课的内容充实,能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化繁为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其一)》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陈以义,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在经历靖康之难后,他的创作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始效仿老杜,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写下了系列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 这首诗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怀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临类诗歌创作。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读诗的感性基础,能通过朗读,找字眼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基调,基本把握诗意。而且从7年级开始通过课内外的诗歌学习,学生也具备诗歌解读的基本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欠缺系统化,缺乏对登临类主题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纳。 五、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六、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完整版)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 、背诵本诗。 2 、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 、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 、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

杜甫《登岳阳楼》优质教案

杜甫《登岳阳楼》优质教案 许多诗人面对岳阳楼吐露心声,历古常新,至今广泛传诵的首推杜甫的五律《登岳阳楼》,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杜甫《登岳阳楼》优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登岳阳楼》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了解诗人及相关背景; 2.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诗歌赏析方法,能准确把握诗歌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诗歌;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比较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歌,感受岳阳楼的风景和人文之美; 2.激发对古典诗歌及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和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诗歌赏析方法,能准确把握诗歌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岳阳楼的风景和人文之美,激发对古典诗歌及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和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此次竞赛所在地常德的桃花源引出教者家乡岳阳的岳阳楼,导出课题。 二、赏析《登岳阳楼》 1.展示,听读

(首先,让我们一道来听听诗圣杜甫为岳阳楼写下的不朽诗篇。) 2.导入方法 (这是一首登临写景的诗作,绘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是这类诗歌的共同特点。我们该如何来欣赏这样的诗歌呢?“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可谓最佳途径。下面,我们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解读这首《登岳阳楼》。) 3.自由朗读,自主赏析诗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 (“置身诗境”的基础是熟悉诗歌,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并找出诗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进行自主赏析。可以试看运用老师提示的赏景方法。) 诗歌景物品赏方法提示: 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可以从意象入手,把握其特点;可以从诗眼(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词)入手,分析其妙处;可以从手法入手,体会其用意;也可以展开想象,再现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可以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从其他诗文中找到感觉相似的描写进行类比,把握景物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抓意象——诗句描写的意象是洞庭湖,它有着神奇伟力,可以使吴楚大地割裂开来;它壮阔无边,可以承载整个乾坤。这已经超出了诗人眼前的洞庭,更确切地说这是诗人心中的洞庭。 (2)扣诗眼——“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析手法——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洞庭湖能分裂大地,吞吐日月,在夸张中体现景物特征,尽显诗人心胸。 (4)想象再现——一湖洞庭水,那般浩渺无垠,那般汪洋动荡,让

教学设计1:登岳阳楼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第5课《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会《无题》中所表达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和悲喜交集的心理,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特点,背诵两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和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和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难点:领会《无题》中所表达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和悲喜交集的心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上一课时导入。 二、初步感知 1.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关于律诗和绝句。 (见课后练习五)

此诗作于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当时杜甫57岁,漂泊于湖南一带,正值国家动乱,人民多难之际,他个人境况又异常困苦,加之既老且病,心情悒郁苦闷,杜甫晚年饱经磨难,却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律诗创作上日趋成熟。这首五律正是诗人晚年诗歌艺术造诣高深的代表作之一。 4.熟读、背诵、了解大意。 5.找出押韵的字,并指出押何韵。 6.找出对偶句,并分析其特点。 三、分析理解 ※首联: 1.分析对仗。 2.上联反映了诗人怎能样的心情?下联呢? 明确:上联:心仪已久的仰慕之情 下联:如愿已偿的兴奋之情今昔对比 3.律诗开头两句本可为必对仗,作者却破格写成一联且自然流畅,是何用意? 明确:加强“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登楼赏景,夙愿得偿的兴奋之情。 ※颔联: 1.分析对仗。 2.此联主要写什么? 明确:描写洞庭湖的雄浑壮阔的景象。 3.大意? 明确:吴楚这片辽阔的原野从这里东南分割,天地万物在你的怀抱中日夜沉浮。 4.上下联各侧重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下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5.“浮”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明确:自然贴切,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登岳阳楼课堂实录教学一等奖

登岳阳楼课堂实录教学一等奖 摘要: 一、引言:介绍岳阳楼及其历史背景 二、课堂实录:教学过程的详细描述 1.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介绍岳阳楼的价值 2.学生自主阅读:感受文本,理解内容 3.讨论交流:分析文本,探讨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4.教师总结:梳理知识点,强调重点 三、教学成果展示:学生的作品和感悟 四、结语:总结全文,强调岳阳楼的文化价值 正文: 【引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它们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其中,杜甫的《登岳阳楼》堪称千古传世之作。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岳阳楼美景的赞美,还透露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如今,一堂关于《登岳阳楼》的课堂实录教学一等奖课程,让我们再次领略这部经典诗作的魅力。 【课堂实录】 在这堂课上,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登岳阳楼》。课程开始,教师首先介绍了岳阳楼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这座古建筑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其中的意境。

【学生自主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被杜甫笔下的岳阳楼美景所吸引,为诗人的才华所折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 【讨论交流】 阅读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们积极参与,分析文本,探讨杜甫创作这首诗的意图。在讨论中,大家发现杜甫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透露出他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 【教师总结】 讨论结束后,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了总结,梳理了诗歌的基本结构、作者情感和写作背景等知识点,并强调了岳阳楼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成果展示】 在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收获颇丰。他们纷纷创作了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岳阳楼的敬意。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部分学生的作品:(学生作品1) 登上岳阳楼,心旷神怡, 俯瞰万里长江,水波荡漾。 诗人杜甫,才子佳作, 忧国忧民,情怀天下。 (学生作品2) 岳阳楼美,美在山水, 杜甫笔下,更显风华。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全市一等奖

气魄宏大,忧思深远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培养分析古诗的景物、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其情感的能力; 体会作者触景感怀、相互衬托的手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宏大壮阔的意境,理解作者感慨身世、忧虑国家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质疑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手段:自制幻灯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岳阳楼(播放视频),引出岳阳楼的名联“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导入杜甫登岳阳楼。 一、知人论世: 1、检查学生预习:说说你了解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 2、教师明确:这首五言律诗为诗人晚年作品,写于诗人逝世前二年。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二年。大历三年(768)三月,杜甫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时已是深冬。这一年诗人已五十七岁, 年老体衰, 贫病交加, 加上北归无望, 全家人以舟为家。此时诗人登上岳阳楼,写下这首览胜之作。 二、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然后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2、整体把握内容和结构: 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教师引导。 首联,即揭示登楼的题旨; 颔联,颔联紧承首联的“水”和“上”,写登楼后所见洞庭湖景; 颈联,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孤身漂泊之感; 末联,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为之落泪。 全诗前两联是登楼所见,重在写景;后两联是登楼所感,重在抒情。 三、赏析探究: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简要分析。 学生探讨,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点拨。然后适当明确。 多年的向往实现了,能不高兴吗?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凭轩涕泗流”来看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

登岳阳楼 教案

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背诵全诗,在理解诗句的内容基础上准确默写。 2.诵读诗歌,通过分析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意境,学习古诗词炼字题的解题方法。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广阔胸襟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鉴赏诗歌意境,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结合作者经历和时代背景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时数: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课件填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称杜工部,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素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在唐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他却只能在漂泊困顿中度过了自己的大部分人生。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登高》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风沉郁顿挫,诗艺精湛,影响深远,被称为“诗史”。 我们高中学过杜甫的诗歌《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五)、《登高》、《蜀相》等。 2、诗歌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时年57岁的杜甫携家眷出三峡,漂泊在今天湖南湖北一带。这时距杜甫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他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完全靠饮药维持生命。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今湖南岳阳市)寓居。一天,杜甫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3、诵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个别字词含义,质疑: (个别难理解词语:坼、戎马、凭轩、涕泗)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关于岳阳楼的诗句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以言诗。——周元鼎题岳阳楼 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此楼。——黄道让题岳阳楼 (二)诵读,解疑,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翻译诗句(提出不懂的字词,讨论释义)(学生小组内交流)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出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的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倚窗遥望胸怀国家涕泪交流 2.古诗词朗读指导 朗读要求 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 诵读技巧: 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发音正确、清楚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是说不能把字音读错,对形近字要注意分辨,对多音字要按字意确定读音。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有力,韵母读得充沛响亮,声调要准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不然的话,吐字不清,模模糊糊一大片,文章的内容也表达不清楚,思想感情也表达不出来。另外,朗读时还要注意不能丢字,不能加字,也不能字句颠倒或错行。 注意停顿,把握节奏。停顿,就是朗读过程中词语、句子之间的间歇,也是语音节奏的一种具体表现。朗读中的停顿,不仅是换气的需要,也使控制语速、转换情绪、正确表达语句和段落含义的需要。停顿的一般规律是段落停顿大于句子,句号、问号、叹号的停顿大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的停顿大于逗号,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顿号的停顿大于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一个词语的几个音节之间,不易有明显的停顿,如果停顿处理不好,读破了词语和句子,读断了章节,就会破坏文章内容的表达。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一、背景介绍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君山岛,历史悠久,是中国著 名的文化名胜,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岳阳楼建于南北 朝时期,历经多次修建和扩建,其如诗如画的风景,世人所称赞。 登岳阳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登岳 阳楼》一诗中深情讴歌了岳阳楼壮阔的景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使得岳阳楼的名气大涨。 登岳阳楼已成为文化史、旅游业的热门话题,深受学生喜爱。 本教案以登岳阳楼为主题,结合《登岳阳楼》一诗,涵盖语文、 历史、美术、音乐、体育等多个教学领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岳阳楼的历史及文化地位。

(2)了解《登岳阳楼》的背景、作者及诗意。 (3)学习《登岳阳楼》的诗句及结构特点。 (4)学习用水墨画和音乐表现《登岳阳楼》的氛围和情感。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欣赏文化名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造力和文化兴趣。 三、教学活动 1.文化探究

(1)展示岳阳楼的图片,介绍岳阳楼的历史、文化、风景等,并让学生了解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建筑结构等。 (2)观看《中国名胜诵》中的《岳阳楼》视频,学生了解岳 阳楼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沿革。 2.语文学习 (1)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了解其背景、作者、诗 意及诗歌形式,并结合课文分析。 (2)学习《登岳阳楼》的关键词,表达自己对诗中景物和情 感的理解。 (3)学习写诗,自己创作《登岳阳楼》的诗句,加深对岳阳 楼的理解和感悟。 3.美术创作

(1)学习水墨画的基本技法,简单画一幅岳阳楼的水墨画, 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岳阳楼的美。 (2)根据《登岳阳楼》的诗意,自己创作一幅水墨画来表现 这首诗所描绘的场景及情感。 4.音乐表现 (1)听一段中国古风音乐,感受其氛围和情感,了解古琴和 古筝的演奏方法。 (2)了解《登岳阳楼》的音诗韵律,学习古琴或古筝的演奏,以音乐表现诗中的情感。 5.体育活动 (1)在室内或室外的庭院里摆出一个类似阶梯的格局,让学 生模拟登岳阳楼的过程。

《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自主阅读,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3、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触景感怀这一手法。[教学难点] 如何品味“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型] 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设备

重点古诗词五首练习题 一、填空 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2分) 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 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四、简答题 1、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出人生的孤独感。

[登岳阳楼 杜甫教案]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杜甫教案]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篇1:岳阳楼记教案板书设计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翻译课文。 2、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介绍“江南三大名楼”导入:江西的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闻天下,湖北的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而声名远播。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也是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而名扬天下;到了宋代,更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熠熠生辉。人说: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确如此。而要观赏洞庭湖的无限风光,最佳位置莫过于站在湖边的岳阳楼上。登上岳阳楼,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水尽收眼底,登上岳阳楼,也便置身于洞庭湖朝晖夕阴的万千气象之中。我请你来设想一下:面对如此浩瀚无际、变化多端的水域,范仲淹会有怎样的感触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本文的记述,做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心语吧!

二、你知我知 1.作者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3.有关故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三、感知课文 1、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语句的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同桌互读一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朗读,并解决部分生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找出该生的误读或语气的轻重不当等问题。 4、再次听读课文后,齐读课文并注意以下字词。

登岳阳楼初中杜甫经典语文教案一等奖3篇

1、登岳阳楼初中杜甫经典语文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译诗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2022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一等奖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20xx 登岳阳楼教学设 计一等奖 一、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雄伟庄重,宏伟壮美,古往今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它甚至汇成了一股中华文化雄浑激流。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宏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理想。宋代闻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随着陈与义登上岳阳楼来了解他的心境。 二、初步了解 1、出示诗题目(书写课题):登岳阳楼 让同学齐读,以不同感情读,兴奋的、哀痛的 读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何人?何地?何时?何景(看到)何事?(做了哪些事)。。。。。。。 2、齐读文章,幻灯出示整首诗,正音。 师:结合注解,同桌之间相互逐句翻译,初步感知诗文,了解诗文大意。 师:通过解释的解读,同桌的关心,认为正确而不怀疑

你可以回答以上的问题了 老师可以依据同学的反应敏捷引导同学分析文章 3、朗读文章,分析情感 ①探寻意象触摸情感 思索:孟浩然登上岳阳楼看到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宏伟景观,那么陈与义登临岳阳楼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划出景色 预设: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你能否绽开自己的想想来描绘出诗人眼中所见的景? 同学相互沟通想象的作品 追问:从刚才的描述中你加入了哪些词语,可以看到诗人笔下的意象有哪些特点? “夕阳迟、欲暮时” 生:解释:黄昏,惨淡的夕阳缓缓下沉,洞庭湖覆盖在沉沉暮霭中。 师:在许多古典诗词中,不乏有“夕阳”影子,你能背几句吗?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4篇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那么意味不同,可能 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 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 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土,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下面的注释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五、置身诗境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飘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六、缘景明情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外表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七、自主赏析 下面请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拟与本诗的异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