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鲷鱼的繁殖

马鲷鱼的繁殖

马鲷鱼的繁殖

马鲷繁殖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而且还会给鱼友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而且马鲷的繁殖相对简单,有时忽然就会发现缸里的马鲷已经含卵了,这惊喜常常使鱼友错手不及。但这一类的繁殖很容易产生杂交现象,使马鲷的品质下降。

在马鲷的繁殖期最好两条鱼单独捞到繁殖缸,以确保仔鱼的品质,避免杂鲷出现的情况,受精完成后把雄鱼捞回饲养缸。当然也有的鱼友省略了这一步骤,有两方面的原因,1、缸内只有一种马鲷,不用担心出现杂交的情况。2、繁殖鱼比较强势,不担心受到其他鱼的骚扰。

相信大家都对马鲷的口孵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在马鲷的繁殖期间公鱼变的更加的漂亮,已引起雌鱼的注意,而且会开放自己的领地,让雌鱼自由出入。雄鱼会引导雌鱼来回转圈催雌鱼排卵,雌鱼在排卵后,雄鱼紧随其后为这些卵受精。然会再由雌鱼将卵一颗颗的小心捡起,但这一过程中有的雌鱼或许是经验不足,有或许是是个急性子,在产下卵后迫不及待的就将卵捡起,导致大部分卵没有受精。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有的马鲷雄鱼在鳍上进化出了卵斑,形态与鱼卵相似,借此来干扰雌鱼,使卵有充分的时间来受精。在完成受精过程后雄鱼就会离去,去寻找下一个目标,雌鱼会带着卵经历20到30天左右的时间,真到小鱼完全孵化,可以说这一繁殖方式是马鲷乃至整个三湖慈鲷物种繁荣的关键。

在是人工的饲养环境下,马鲷繁殖就简化了很多过程,例如

含卵现在很多鱼友为了保证仔鱼的数量和为了雌鱼尽快恢复体力,进行下一次的繁殖,会在含卵一周左右的时间将卵从雌鱼的口中取出,放入专用的孵化器中进行人工孵化。

马鲷

燕鱼的繁殖方法

祥解燕鱼的繁殖方法有很多鱼友在网上讨论燕鱼的繁殖,断断续续很不全面,也有一些介绍燕鱼繁殖的文章,也都不太详细,还需要鱼友自己去摸索;也许这样会更有乐趣,但也会带来很多失败的苦恼和遗憾。在这里,我把自己繁殖燕鱼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写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共同提高。并希望能给那些想繁殖燕鱼或屡遭失败的朋友一些帮助,少走一些弯路。一、种鱼首先,我们来谈谈种鱼。选种鱼时,要选健康的、色彩对比强烈艳丽、体形好的小鱼,从小养大。关于“残疾”问题,要一分为二去看,有些残疾是要在选鱼时就坚决避免的,如:身体歪斜,头、咀变形等;但一般的外伤,鳞、鳍破损等,是小毛病,不会影响到繁殖的质量。养种鱼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要加大换水量,以少次多换为好;可以掌握在三天一次,每次30%;其目的在于刺激鱼的代谢功能。二是要注意防病防虫,燕鱼一旦发病,是不好治的,主要是不赖药,要以预防为主。燕鱼最大的病害是体内虫和肠炎,新鱼稳定后,先要喂药饵驱虫,第一次在稳定7-10天时,以后两个月一次,每次连喂三天,每天喂一次就可以了。预防肠炎也用药饵,每月一次,每次二天。小剂量用药是不会影响繁殖的。(药饵我用的是天津产的“珍宝”2号、3号三是要坚持饵料的多样性,避免单一,防止种鱼营养不良。四是要避免高温饲养,一般控制在25-26℃为好,高温对繁殖和种鱼的寿命都不利。种鱼养好了,配对是很容易的,就让他们自然配对好了,不必太苛求。自然配对一般发生在6、7个月大时,但配对不等于就要繁殖,还要再等1、2个月才行。如果你想定向繁殖,也可以两公一母混养,强制配对,时间掌握在6、7个月大,发现有自然配对现象时,成功率在90%左右。二、燕鱼的繁殖周期关于燕鱼的成熟期的问题,鱼友也很关心。有些资料说是6个月,也有说是10个月的;我掌握的时间是8-10个月,因不同品种和个体而有所差异,但多数是8个月;而公母间的差异不大,基本上是同步的,只有极少的公鱼会晚一些,有母鱼产两次卵,而公鱼不能受精的,这种情况很少遇到(我只遇到一次),如果遇到了也不用急,等他几天就是了,没有什么损失,因为燕鱼是极高产的品种. 关于燕鱼的繁殖周期和产卵量的问题。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燕鱼的繁殖周期并不明显,他们一旦进入成熟期后,就会不停的产卵,并无季节性可言;在一年中会有二、三次间歇,每次30-40天不等,应该是种鱼的恢复期。在产卵期,两次产卵之间的间隔也不固定,少的只有5天,多的有15天,但多数是8-10天,一个产卵周期能产15-20窝左右,每窝的产卵量大约是400-600粒。从开始产卵到第三、四窝时,产卵量达到最高峰,大约从第四个产卵周期开始产卵量逐渐减少,但这种减少并不十分明显。我最近记录了我的一对墨燕的产卵情况,他们是今年8月份开始产卵的,我从10月13日产卵开始记录,他们于10月13日下午、22日下午、27日下午、11月3日下午分别产下四窝卵,时间间隔分别为:9天、5天、7天,每窝产卵量在600粒左右;每窝卵都是48小时孵化,第7天下板。繁殖环境:繁殖缸50*35*40,上过滤,水温27℃,PH7.0,硬度10.0;用10*25厘米的绿色塑料产板,放置角度10度,离底,产板的上边在水面下3厘米左右;卵在孵化桶中人工孵化;喂颗粒饲料和自制汉堡;繁殖缸三天换水30%,直接用的自来水。幼鱼喂丰年虾幼虫,成活率在95%以上。三、燕鱼的繁殖o 繁殖的环境前面说了,不再重复,我不能肯定是不是最佳的环境,但肯定是有效的、成功的。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水,平时饲养用什么水,繁殖就用什么水,水温比平时高1℃就可以了,并按正常换水。我平时养鱼用的是自来水,所以繁殖也直接用自来水;换水时不加温,让繁殖缸的温度产生波动,这样对种鱼有很好的刺激作用。但要特别注意加水的速度,一定要慢,应控制在排水速度的一半左右,不能直接冲到鱼,可以加到上滤盒中缓冲一下。卵床用产板最好,我用过盆、罐、筒等,都可以,但燕鱼还是更喜欢板,对板的材料并不苛求,只要平整光滑就行;最好是长20-25厘米、宽8-10厘米的绿色塑料板,10-20度倾斜放置(模仿水草叶片的自然角度),下面离开缸底,产板的上边在水面下3厘米左右,燕鱼的卵一般产在水面下5-20厘米范围内。据我的观察,燕鱼产卵的时间一般都是在下午4-5点钟。四、鱼卵的孵化产卵结束后,如何孵化是个小问题,你可以不管他,

鱼类繁殖

中文名称:鱼类繁殖 拼音:yuleifanzhi 外文名称:reproductiveof fish 正文:鱼类重要的生命活动,通过这一活动,鱼类才得以保存和繁衍。由于各种鱼类进化进程的差异和对环境适应形式的不同,其繁殖特点也不同。 性分化受精卵发育至形成各胚层时即出现原始性细胞。随着性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逐渐发育形成生殖腺。鱼类性分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多数鱼类经过性分化之后呈雌雄异体,但不少种类却形成雌雄同体。 性成熟鱼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性细胞集中于腹腔,经性分化发育成熟达生殖状态,称为初次性成熟。不同种类初次性成熟时间不同,同一种类不同种群、同一种群雌雄之间也有不同。同一种鱼初次性成熟时间一般与体长有关,生理年龄并不经常反映性成熟的前后顺序。生长越快,达到性成熟时间越短,同一世代体长生长的差异,造成一个世代初次性成熟年龄的不同。 生殖周期与产卵类型不同种类生殖周期的长短不同,雌雄鱼也有差别,同一个体高龄阶段生殖周期往往会延长。多数鱼类生殖周期1年左右,但如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仅30-60天,一年繁殖多次,鲟科(Acipenseridae)鱼类则达2年或更长。鱼类的产卵类型中,按世代分有一生产卵1次、一生多次产卵;按产卵季节分为一个产卵季节一次、一季多次分批产卵。同一种类分布区域不同,产卵类型也可能会改变。 生殖方式和生殖过程多数鱼类行体外受精,少数行体内受精。体外受精鱼类雌雄鱼各自将成熟性细胞排出体外,在水中受精,发育和孵化。体内受精鱼类成熟卵在母体内受精,为把成熟镜子输送雌鱼体内,雄鱼一般具有特化的交接器,如软骨鱼类雄鱼腹鳍内侧鳍条特化呈生殖足。体内受精鱼类胚胎发育有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种类型:(1)卵生,卵在输卵管内受精,受精卵由卵壳包裹,由卵黄供应养分在水中发育孵化。(2)卵胎生,成熟卵在母体生殖道内受精,由卵黄和母体共同供给养分,产出体外时已长成幼鱼。(3)胎生,成熟卵在母体生殖道内受精发育,由母体供应养分,幼鱼孵化成形后排出体外。 生殖过程中,生殖鱼群依体长大小,组群的现象有明显差异。个体大小不同,在产卵场分布的位置也有不同。亲鱼体长--年龄不同,性细胞质量有差异。一般以中龄大型鱼性细胞的质量最高,低龄鱼或高龄鱼亲鱼较差,其受精率、孵化率和后代成活率均不高。因此,生殖初—中期后代质量和后代成活高于后期产出的后代。每一生殖季节多次分批产卵的鱼类,每批卵子质量也有差别,尤其以第一批卵子质量为高。鱼类一般以高生殖力补偿早期发育阶段的高死亡率。生殖力低的鱼类,除胎生和卵胎生种类后代在母体度过早期发育阶段外,多数种类有护幼习性。如营巢筑穴、口孵哺育,以提高成活率。 产卵期和产卵场鱼类在一年中某一特定季节生殖,是保障其幼体有最良好生长发育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幼体生长发育过程一般与水域中饵料生物繁殖状况相一致,也是其幼体发育所需环境条件(尤其是水温、光照周期)和避开敌害的最佳时期。根据生殖期间水温和光照周期变动趋势,鱼类生殖腺存在两种类型:水温上升期和水温下降期。除热带水域外,春季到夏季,水温上升,一天内光照时间延长。秋季到冬季,水温下降,光照时间缩短。在同一生殖期类型内,生殖期

海水鱼类繁殖影响因素及人工繁育技术

海水鱼类繁殖影响因素及人工繁育技术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海水鱼类的国家之一,海水养殖技术和养殖面积也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就养殖现状而言,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科学合理的开展海水养殖,重点发展鱼类增养殖,是我国水产领域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介绍了外界环境包括营养物质、温度、光照、水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对鱼类繁殖的影响以及重要的人工繁育技术。 关键词:海水鱼类;鱼类繁殖;影响因素;人工繁育 21世纪是人类向海洋进军的新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战略高度,把海洋看作是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寄希望于蓝色国土对人类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撑,也期望获得更多的蓝色海洋食物。海洋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将成为重要的蓝色海洋食物的来源之一,因此,海洋鱼类的繁殖显得尤为重要。 1 海水鱼类繁殖的影响因素 鱼类是变温动物,其繁殖活动既受体内激素诱导对性腺发育的制约,也受外界环境包括营养物质、温度、光照、水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1.1 营养物质鱼类繁殖的影响 营养物质鱼类在性腺发育过程中,卵巢增重约占鱼体重的20%左右,因此需要从外界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脂肪,以提供卵子生长发育所要积累的大量卵黄。充分的优质食物是保证鱼类肥育和性腺发育的基本条件,因此应重视夏秋季节亲鱼的培育。为处于生长期的卵母细胞提供原料。春季亲鱼卵巢进入快速生长期,必须强化培育,投喂富含蛋白质的饲料。但若只给予丰富的饲料而忽略了其他生活条件时,则亲鱼虽可长得很肥,性腺发育却受到抑制,反而不利于繁殖。 1.2温度对鱼类性腺的发育、成熟具有显著影响。 由于同种鱼达到性腺成熟期的积温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我国南方或温热水培育的亲鱼,持续水温高,性腺发育成熟早,就可提前产卵。水温是影响鱼类繁殖的最重要因素。同种鱼类在不同地区的产卵季节是有差异的,如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在海南繁殖季节为3月,在广东是4月,在上海是5月,在东北是6月。尽管在时间上差异较大,但其水温却基本相同,一般都是在22~28℃之间繁殖[1]。生活在热带地区的鱼类,由于终年温度对鱼类繁殖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鱼类产卵的温度阈值,每种鱼在某一地区开始产卵的温度是一定的,一般低于这一温度就不能产卵。如长江流域家鱼产卵水温为18℃。正在产卵的鱼,遇到水温突然下降,往往发生停产现象。所以家鱼人工繁殖时,特别要注意天气变化,催产后能有几天时间保持适宜水温,才可能使产卵、孵化成功。 1.3光照对鱼类繁殖的影响 光照时间的长短与鱼类性腺的发育成熟有关,光线刺激鱼类的视觉器官,通过中枢神经,引起脑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影响性腺的发育。鱼类的生殖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受光照时间长短的调节。在春季产卵的鱼,只要延长光照期,就能促进性腺发育,使亲鱼提早成熟产卵,而对秋冬季产卵的鱼类,需要缩短光照期才能促进性腺发育和提前产卵。 1.4水流的影响 流水对某些鱼类的性腺发育成熟及产卵显得特别重要。流水除对亲鱼有刺激作用外,还提高了水中的溶氧。江河中的家鱼所选择的天然产卵场,往往在产卵季节,因降暴雨使水位猛涨,水流湍急,经数小时亲鱼即可完成从Ⅳ期卵巢向Ⅴ期卵巢的过渡

鱼类的生殖

鱼类的生殖 l.鱼类性成熟的年龄 鱼类性成熟指鱼类从孵化后经生长发育,性腺达到成熟能排精产卵。不同鱼类性成熟开始年龄不相同。即使同一种鱼,也因外界环境条件的差异,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变化。此外,同一种鱼的不同种群或雌雄两性到达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差异。 一般说来,分散生活的种类,性成熟的年龄较迟。如国家珍贵保护动物中华鲟,开始性成熟的年龄是4龄。欧洲鳇鱼性成熟时间为16龄。集群生活的鱼类,性成熟时间稍早,如中上层生活的青鳞小沙丁鱼和金色小沙丁鱼,1龄即达性成熟,而中下层的大黄鱼性成熟时间大多在3~4龄。也有一些更早熟的如食蚊鱼,出生后1个月即能产卵。同一种鱼,在低纬度的南方比在高纬度的北方性成熟早。如鲤鱼,在南方2龄性成熟,而在北方则要5龄才能性成熟。鲻鱼、梭鱼的雌鱼在4龄开始性成熟,而雄鱼则在2~3龄性成熟。有些鱼类的性成熟是同步的,如大银鱼,1龄全部性成熟,且雌雄同步。而有些鱼类,如黄海的鲷鱼,1龄时只有4%雌鱼性成熟,雄鱼45%性成熟,2龄鱼全部性成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鱼类资源遭受过度捕捞时,鱼类趋向小型化,性成熟年龄也提早。 2.鱼类性成熟的第二性征 有些鱼类可以从外部形态特征区别雌雄,如身体大小、体色、泄殖孔向外开口等。又如板鳃鱼类的鳍脚,鳉鱼雄鱼的交接器,鳑鱼的产卵管等。它们的两性异形是稳定的。大多数鱼类只能从其内部的精巢和卵巢区别其雌雄,而不易从外形上区别。不过有些鱼类在性成熟的繁殖季节出现第二性征。如鲤科鱼类中,有些种类雄鱼身体各部多具鲜明色彩,而雌鱼多呈暗淡的灰黄色。粘皮虎鱼的雄鱼深灰色,两背鳍皆较大,第一背鳍上有黄色和黑色斑块各一个。腹鳍吸盘宽圆,棕黑色。雌鱼灰黄色,第一背鳍上有黑色条纹,第二背鳍上也有黑色条纹。腹鳍吸盘较窄,乳白色。海洋中的隆头鱼,雄鱼橙黄色,自眼部向后有5~6条蓝色条纹,而雌鱼为红色,没有条纹。 许多鱼类在繁殖季节身体出现鲜红的色彩,或原来的色彩变得更加鲜艳。一般在雄鱼中表现特别突出。生殖季节过后,色彩即行消失,这种色彩称婚姻色。

祥解燕鱼的繁殖方法

祥解燕鱼的繁殖方法 有很多鱼友在网上讨论燕鱼的繁殖,断断续续很不全面,也有一些介绍燕鱼繁殖的文章,也都不太详细,还需要鱼友自己去摸索;也许这样会更有乐趣,但也会带来很多失败的苦恼和遗憾。在这里,我把自己繁殖燕鱼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写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共同提高。并希望能给那些想繁殖燕鱼或屡遭失败的朋友一些帮助,少走一些弯路。 一、种鱼 首先,我们来谈谈种鱼。选种鱼时,要选健康的、色彩对比强烈艳丽、体形好的小鱼,从小养大。关于“残疾”问题,要一分为二去看,有些残疾是要在选鱼时就坚决避免的,如:身体歪斜,头、咀变形等;但一般的外伤,鳞、鳍破损等,是小毛病,不会影响到繁殖的质量。养种鱼要注意四个问题: 一是要加大换水量,以少次多换为好;可以掌握在三天一次,每次30%;其目的在于刺激鱼的代谢功能。二是要注意防病防虫,燕鱼一旦发病,是不好治的,主要是不赖药,要以预防为主。燕鱼最大的病害是体内虫和肠炎,新鱼稳定后,先要喂药饵驱虫,第一次在稳定7-10天时,以后两个月一次,每次连喂三天,每天喂一次就可以了。预防肠炎也用药饵,每月一次,每次二天。小剂量用药是不会影响繁殖的。 三是要坚持饵料的多样性,避免单一,防止种鱼营养不良。 四是要避免高温饲养,一般控制在25-26℃为好,高温对繁殖和种鱼的寿命都不利。 种鱼养好了,配对是很容易的,就让他们自然配对好了,不必太苛求。自然配对一般发生在6、7个月大时,但配对不等于就要繁殖,还要再等1、2个月才行。如果你想定向繁殖,也可以两公一母混养,强制配对,时间掌握在6、7个月大,发现有自然配对现象时,成功率在90%左右。 二、燕鱼的繁殖周期 关于燕鱼的成熟期的问题,鱼友也很关心。有些资料说是6个月,也有说是10个月的;我掌握的时间是8-10个月,因不同品种和个体而有所差异,但多数是8个月;而公母间的差异不大,基本上是同步的,只有极少的公鱼会晚一些,有母鱼产两次卵,而公鱼不能受精的,这种情况很少遇到(我只遇到一次),如果遇到了也不用急,等他几天就是了,没有什么损失,因为燕鱼是极高产的品种. 关于燕鱼的繁殖周期和产卵量的问题。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燕鱼的繁殖周期并不明显,他们一旦进入成熟期后,就会不停的产卵,并无季节性可言;在一年中会有二、三次间歇,每次30-40天不等,应该是种鱼的恢复期。在产卵期,两次产卵之间的间隔也不固定,少的只有5天,多的有15天,但多数是8-10天,一个产卵周期能产15-20窝左右,每窝的产卵量大约是400-600粒。从开始产卵到第三、四窝时,产卵量达到最高峰,大约从第四个产卵周期开始产卵量逐渐减少,但这种减少并不十分明显。 我最近记录了我的一对墨燕的产卵情况,他们是今年8月份开始产卵的,我从10月13日产卵开始记录,他们于10月13日下午、22日下午、27日下午、11月3日下午分别产下四窝卵,时间间隔分别为:9天、5天、7天,每窝产卵量在600粒左右;每窝卵都是48小时孵化,第7天下板。繁殖环境:繁殖缸50*35*40,上过滤,水温27℃,PH7.0,硬度10.0;用10*25厘米的绿色塑料产板,放置角度10度,离底,产板的上边在水面下3厘米左右;卵在孵化桶中人工孵化;喂颗粒饲料和自制汉堡;繁殖缸三天换水30%,直接用的自来水。幼鱼喂丰年虾幼虫,成活率在95%以上。 三、燕鱼的繁殖o 繁殖的环境前面说了,不再重复,我不能肯定是不是最佳的环境,但肯定是有效的、成功的。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水,平时饲养用什么水,繁殖就用什么水,水温比平时高1℃就可以了,并按正常换水。我平时养

鱼类增养殖

淡水水域:盐度低于5‰的水域半咸水水域:盐度为5‰~16‰的水域咸水水域:盐度为16‰以上的水域 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两部分。鱼类养殖是将鱼放人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繁殖、生长,长大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鱼类增殖是指对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等)原有渔业资源进行繁殖、保护以及鱼种人工放流,增加鱼类资源贮存量,形成渔产量的过程。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该学科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以提供合适的养殖水域和工程设施为前提,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研究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 生理生态产卵:将生态法与生理法结合运用,既注射催情剂又提供合适的生态条件的产卵方法。 多次产卵鱼类:繁殖周期多次产卵的鱼类,此类型鱼类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是不同步的,卵母细胞分批成熟,分批产出。 一次产卵鱼类:繁殖周期(通常一年)只产一次卵的鱼类。 放流增殖: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的活动。 合理放养:包括合理的放养对象、确定放养种类间的合理比例、合理的放养数量和良好的鱼种规格。摄食发生率:又称初次摄食率或开口率。 饱食量:满足鱼类生长发育所需的进食量。 摄食量:鱼类在一定时间内摄食的食物数量或生物量。 摄食率:单位重量的鱼体摄食的饲料量。 摄食效率:成功捕食到食物对象的反应次数占已进行过的捕食反应次数的百分数。消化率:饲料中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称为可消化营养物质,可消化营养物质占食入营养物质的百分比。 饥饿期:仔鱼在卵黄囊耗尽时没有从内源性营养转入外源性营养,进入了饥饿期。混合营养期:随着鱼体内鳔的充气,消化道、眼、鳍等初步发育,并建立了巡游模式,鱼苗一边吸收卵黄,一面开始摄食外界食物,该时期叫混合营养期。 自身营养期:刚孵出的鱼苗绝大多数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的这一阶段。 仔鱼危险期:仔鱼发育到某一阶段出现生理缺陷或饵料不足导致大量死亡的现象。(即临界期,仔鱼由内源性营养期向外源性营养转换时的一个高死亡率的时期)。开花育苗:把水花(鱼花)培养到7“朝”鱼苗的过程。 亲鱼:指已达到性成熟并能进行人工繁殖的雌雄鱼类。经营管理:包括经营和管理两部分内容。经营就是以市场为对象,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手段,为实现企业的长远性总目标所进行的制定方案等一系列组织活动。管理是对企业的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按市场和生产要求进行有效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利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经营决策:为了解决企业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通过民主化、科学化的手段在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以达到一定目的的过程。 受精率:受精卵占卵数的百分数。 孵化率:初孵仔鱼与受精卵数量之比值。出膜期不易准确统计,一般用出膜期前期活胚胎占受精卵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成熟率:能催产的亲鱼尾数占所培育的适龄亲鱼总位数的百分数。 主养鱼类:不仅在放养数量上占较大比例,而且是投饵、施肥和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主要的养殖鱼类。 搭配鱼类:是处于配角地位的养殖鱼类。它们可以充分利用主要养殖鱼类的残饵以及水中天然饵料很好地生长。 半人工繁殖:在整个亲鱼的培育过程中,为了缩短较长时间的性成熟周期,缩短亲鱼培育时间,捕捞接近性成熟的鱼体作为亲鱼,用于人工繁殖。 全人工繁殖:从亲鱼培育至鱼苗孵出都在人工控制下进行,可按计划大量生产鱼苗的繁殖方法。 杂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取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食物,有动物性也有植物性的,亦食部分水底腐殖。 肉食性鱼类:肉食性的鱼类有分为伏击式猎食性、追捕式掠食性和吮吸式猎食性。滤食性鱼类:滤食性的鱼类主要靠鳃耙、鳃耙管、鳃弧管、腭褶组成的滤食器官滤食水中的单细胞藻、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 草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的主要饵料是水草。典型的草食性鱼类的主要是草鱼、团头鲂、和鳊鱼等,草鱼的鳃耙短而少,咽齿强壮,呈梳状,角质垫发达,切割有力。鱼类人工繁殖:是根据鱼类的自然繁殖习性,在人工控制下,通过生态、生理的方法,促使亲鱼的性产物达到成熟、排放和产出,获得大量的受精卵,并在适当的孵化条件下最终孵化出鱼苗的生产过程。 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 开口饵料:大多数鱼类的鱼苗只能依靠吞食方式来获取食物,而且其食谱范围也十分狭窄,只能吞食一些小型浮游生物,生产上通常将此时摄食的饵料称为开口饵料。不可逆点:指仔鱼因饥饿抵达某一时间点,尽管还能生存一段时间,但其身体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故也称不可逆饥饿点或生态死亡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