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在18世纪60年代和19世纪70年代分别兴起了两次工业革命,它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两个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两次工业革命,突破了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的防线把全世界都囊括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学情分析

有关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对主要人物及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事件起因、影响都有所了解,学习本课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另外,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表现自我,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的能力,便于与学习伙伴合作讨论,当然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有待进一步引导。此外,本课相关资料在图书馆及网络等都能较容易地找到,可安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以便取得主富的学习资源。

教学方法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图片、影视《大国崛起》及相关情境资料,设疑引思,为学生提供知识脉络,解决知识性理论性难题。

2.让学生分组讨论两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其影响,加强合作探究,并派代表上讲台发言,并相互评价。

3.引导学生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学习方法

1.根据老师的课前预习提纲,自主探究问题,形成答案,以便在课堂上查漏补缺。

2.在讨论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分小组完成,在争鸣中分辨是非,掌握知识,请老师参与评论,共同概括要点。

3.由学生对本课进进行总结,列出本课知识要点,形成知识体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具体影响。

2.正确评价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3.正确评价电对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探究,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2.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比较的方法,学会通过概括历史特征得出结论的能力。

3.利用各种图表如工业革命成果表等,使教学内容直观化,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4.运用练习法,提高学生阅读材料以及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加深对工业革命产生条件的理解。

5.通过探讨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与社会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工业革命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工业革命的成果被迅速运用到工业生产上,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万能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使用,为两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动力,为其他各项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条件。

3.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等应用于实践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思考、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分析

重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及其影响。

难点

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和条件;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师讲解工业革命的概念: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一次飞跃,它是生产领域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变革,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工业革命最早发生于英国。

请同学们思考:18世纪中期,英国具备了哪些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学生:1.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

2.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各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

3.英国议会颁布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成为工业革命出现的一个重要保障。

4.煤铁、棉花等资源主富。

5.牛顿力学的创立和普及,为机械发明准备了知识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掌握工业革命的概况。多媒体课件显示:

多媒体课件湿示材料:

早在1624年,英国议会就通过专利法,当时称“垄断法”。法案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

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

请同学们阅读后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英国专利法的颁布与工业革命最初发生在英国之间有什么联系?在这场科技发明浪潮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

什么?

学生:反映了英国政府对科技发明的重视。

联系:提高了人们对科技发明的积极性,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条件。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万能蒸汽机的发明有何影响?

学生:1.技术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万能蒸汽机。这种蒸汽机消耗煤和水而产生动力,而且可以普遍应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部门。它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2.蒸汽动力克服了工业革命前人类使用的动力如畜力、风力、水力等所受自然条件的种种限制,可以随意移动,可以使工厂集中在城市进行生产。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使工厂一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3.蒸汽动力的使用,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铁路运输时代开始了。

教师:铁路运输在今天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在工业革命的初期,却是一个奇迹。铁路运输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1.铁路集中了工业革命的多项成果,而且耗资巨大,它的发展让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工业革命的威力。2.铁路运输不仅大大增加了对煤和各种重型产品(铁轨、机车、车厢等)的需求,而且使货物更快地由工厂到达销售地,从而缩短了时间。铁路的兴建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3.铁路旅行的盛行不仅加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律,还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工业革命对社会变迁的巨人影响。

多媒体课件显示:

19世纪初,英国蒸汽船“萨温那”号横渡大西洋

观察图片,结合史实说明蒸汽船试航成功有什么积极意义?

学生:蒸汽船试航成功说明人类在洲际联系方面又出现了一种新型、快捷、高效的交通工具,它大大促进厂洲际联系的加强,也更加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和扩张,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成功使资本主义开始真正走向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物质前提条件。

多媒体课件显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一西欧;比利时、法国一中欧;德国(包括奥地利)一东欧;俄国一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

材料二为什么不是英国一法国一西班牙、葡萄牙呢?难道是比利生斯山太高了吗?但阿尔卑斯山也并不低。

材料三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也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

材料四地缘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原因。比利时的佛兰德尔与英伦岛隔海相望,此地就成为英国与大陆贸易往来的集散地。

——《从曼彻斯特到硅谷》请回答:

(1)这四个材料讲述的是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三与材料四的观,工点是否相矛盾?试加以说明。

(3)你认为造成材料中工业革命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甲:介绍了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讨论这条路线的形成是否受地缘因素的影响。

学生乙:有矛盾。材料二、三否定了地缘因素对于工业化浪潮扩散路线的影响,材料四又肯定了地缘因素的影响。

学生丙: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社会制度的状况。

如英、美、法和德、俄、日等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各自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在当时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滞后。工业革命就难以扩散到这些地区。

教师:从材料看,工业革命的扩展对一些国家提出了要求,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了近半个世纪,才开始向欧美大陆扩散。为什么要相隔近半个世纪?

学生:1.英吉利海峡将英国与欧美大陆隔离开来,使英国能暂时孤立的发展。2.专利法的颁布,刺激了人们的发明热情,它也保证了英国的科技发明没有及时向外传播。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19世纪下半叶,人类历史迎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行业有哪些?

学生: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

教师多媒体显示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表,学生阅读教材后填写。

学生逐一填写表格:

教师:在这次工业革命中,最具影响力的发明是什么?有何影响?

学生: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最为突出。

影响:1.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生产的面貌,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迅速跨进了电气时代。2.电力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在电力生产上,发电、输电形成了配套的生产系统,一大批生产发电机、电动机、输电线、变压器等相关器材的新兴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在电力应用上,电报、电话、电灯、电梯、电影放映机等新兴电器相继问世,

电报电话公司、电影公司等企业纷纷建立。3.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有了电力这种高效、便捷的能源作为动力,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给人类文明带来深刻的影响,这是18世纪出现的蒸汽动力所望尘莫及的。

教师:同学们讨论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何特点?学生:1.开始的国家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德国、美国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同时开始.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科学家进行系统研究的科研机构取代了发明家孤零零的阁楼和工场.一些重大发明大多直接来自科学家的实验室而不是个别发明家的经验积累。3.第二次工业革命极人地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经济组织进入大工业时代.甚至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形式。

板书设计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在18世纪60年代和19世纪70年代分别兴起了两次工业革命,它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两个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两次工业革命,

突破了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的防线把全世界都囊括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学情分析

有关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对主要人物及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事件起因、影响都有所了解,学习本课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另外,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表现自我,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的能力,便于与学习伙伴合作讨论,当然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有待进一步引导。此外,本课相关资料在图书馆及网络等都能较容易地找到,可安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以便取得主富的学习资源。

教学方法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图片、影视《大国崛起》及相关情境资料,设疑引思,为学生提供知识脉络,解决知识性理论性难题。

2.让学生分组讨论两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其影响,加强合作探究,并派代表上讲台发言,并相互评价。

3.引导学生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学习方法

1.根据老师的课前预习提纲,自主探究问题,形成答案,以便在课堂上查漏补缺。

2.在讨论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分小组完成,在争鸣中分辨是非,掌握知识,请老师参与评论,共同概括要点。

3.由学生对本课进进行总结,列出本课知识要点,形成知识体系。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2.掌握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3.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各地的联系愈加紧密。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分析其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谈话法教学,与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交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历史的本质,在谈话中让学生理解工业时代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2.通过探究、讨论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与社会影响,以及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概况,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业革命的意义和世界市场的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工厂制度是伴随机器大生产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它规范了人们的生产活动,同时又使工人受到精密仪器的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早期工人的斗争是从破坏机器开始的。

2.两次工业革命大大增强了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物质基础。19世兰己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通过本课的学习,加强对学生进行毅力、科学精神、环境意识、人文主义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自主科学技术和进行科学创新。

重难点分析

重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三、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是怎样组织生产的,在工业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是什么。

学生:工业革命前,工场手工业多以发包形式分散在家庭里生产,集中生产的工场非常少见;在工业时代,为适应机器大生产的要求,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它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工厂制度下的工人,一方面受到严格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的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教师:阅读教材第42页《1788年一份雇用童工的契约》,同学们可以从中

得出什么结论?这份契约反映出当时雇用童工是很普遍的,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这段材料反映出童工的工作时间很长;工厂的制度、纪律严格。雇用童工的原因是:1.童工的工资可能相对于成年人较低。2.在工厂中,由于成套机器设备的使用,工人的任务被降到简单操作的水平,妇女、儿童可以很快掌握,于是他们作为廉价劳动力被工厂大量雇用。

教师: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特点是怎样的?

学生:1.工业时代早期,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它们雇用十几个、几十个工人进行生产。

2.大企业时代,企业规模空前,它们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甚至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在经营模式上,这些大企业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教师:大企业时代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代表性的企业?

学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同时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工业,如电力、石油工业,从一开始就需要巨额资金。美国的摩根、洛克菲勒、梅隆、杜邦等;日本以家族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法国的“二百家族”;德国的通用电气、西门子电气、莱因一威斯特伐利亚煤业等。

教师进一步设问:这些企业规模空前,它们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甚至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这些企业形成垄断组织,追逐垄断利润,势必影响广大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意味着加强对广大人民的掠夺;此外,它们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与国家机器,势必使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部分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加强殖民扩张,力图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有更多的亚、非、拉美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殖民争霸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教师:在经营模式上,这些大企业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大企业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使企业管理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一部分拥有雄厚资本的人坐食其利,坐享垄断利润,不再参与企业生产,成

为社会的寄生虫。

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教师多媒体显示:世界市场的含义

广义的世界市场指商品、劳务、外汇和信贷资本等的国际流通领域,即包括国际商品市场、劳务市场和金融市场。

狭义的世界市场指世界各国间商品交换关系的总体,即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即国际商品市场。

教师:新航路开辟以后,通过西方商人和殖民者的活动,通过殖民掠夺与殖民争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两次工业革命大大增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实力,最终形成了以欧洲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一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有哪些?

学生: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

1.国际贸易。工业革命后,欧洲工业化国家生产出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产品;同时,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国际贸易得到很大发展。交通运输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发明则进一步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在19世纪的国际贸易中,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长期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其他国家共同满足它的多种需要,随着欧美其他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它们开始分享英国这一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2.人口和资本的流动。在19世纪,大约有6000万人离开欧洲到海外定居,这些国际移民给移入国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有利于国际市场的形成。

3.资本的流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达到空前规模,它加强了投资国资金接受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4.武力威逼。欧美工业国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除了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商业活动外,还经常动用武力逼迫一些落后国家满足它们通商、投资的要求,甚至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思考:欧洲国家间的贸易和欧洲与海外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欧洲国家间的贸易以工业品为主,是在主权独立国家之间签订的贸易条约和关税协定的基础上进行的相对平等、双赢的贸易;而欧洲国家和海外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是不平等的,是前者强迫后者接受的,前者通过向后者倾销工业品和投资,从而获得巨额利润及所需的原料和初级产品。在分析资本的流动时,教师设问:欧美工业国对南美洲进行资本输出,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欧美工业国在南美洲的投资,大多数用来修建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这些投资不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还间接为投资国销售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服务,粮食和原材料全由当地农民和其他劳动者负责生产。欧美工业国在生产领域内的投资,无形中引导了拉美国家的生产方向。许多国家成为某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国,经济开始畸形发展,如巴西种植咖啡、橡胶,智利出产硝酸盐、铜,玻利维亚生产锡等。

关于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学过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概括。

教师提供线索:1.16~18世纪中期,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2.18世纪中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期;3.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进一步设问: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有何表现?

学生:两次工业革命。

表现:1.除日本外,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赢得政治独立的拉丁美洲各国在经济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强。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坚船利炮,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网撒向全球的各个角落。

2.至此,欧美工业国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它们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它们之间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它们中的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市场最终形成了。

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 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完整word版)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教育.doc

一、单选题 1.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 ) A. 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 B. 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 C. 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 D. 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与统一 2.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是巨大的,有顺口溜称:“一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一汽长春解放牌,飞机南昌又沈阳。”关于“一五计划”表述正确的是( ) A. “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到1958年完成 B. “一五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等 C. “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 D. “一五计划”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3.“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D.改革开放的教训 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B.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 C.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5.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背景 B. 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较高 C. 青年学子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 D. 干部选拔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 6.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十课分析

合阳县路井中学2014级学案:历史期数:第6期时间:2012年2月27日 教师寄语: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编写:雷院欣同智强领导审核: 班级: 组名: 姓名: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问题导读单 【课标要求】: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重点】:分析各个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 【感悟历史】张謇创建的国内第一所博物馆 张謇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 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 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 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张謇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 物苑。1915年建立了军山气象台。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全力投入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18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1922年,商业精神领袖、“状元企业家”破产。1926年7月17日,一代“状元企业家”在无限的寂寥和落寞中黯然离世。他的陪葬品是: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 【思考】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1、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_______________。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的限制。 2、表现: (1)、民间出现办厂的热潮,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2)、企业由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 扩展。 3、影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原因:(1)、内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为民族的 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和海外华侨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 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 过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国,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 影响:由于,农民可以获取一部分粮食,所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 三、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粮食产量高)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多样性、不平衡。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汉代时的经济中心)、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中唐的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最主要)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商周青铜器,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 2、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4、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归纳整理word版本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资料 重点难点精归纳 一、我国四大发明对中西方的不同作用 (一)对中国 1.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指南针的发明早期有利于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后来成为进行迷信活动的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后来火药却成为搞迷信,敬鬼神所使用的物品。 (二)对西方 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的远洋航行,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4.火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特别提醒】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作用大不相同,说明科技发挥何种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长期繁荣的原因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一)特点 1.科技内容:实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缺少科学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并使生产力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发展程度:在传统科技领域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二)长期繁荣的原因 1.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重视:统治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发展给与重视及相应支持。 3.技术交流: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使古代科技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4.主观因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以及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知识。(三)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1.经济因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 2.政策因素: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人才因素: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条件。 归根到底,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特别提醒】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既呈现出灿烂辉煌,世界领先的一面,又有明显不足的一面,如重实用、轻理论和发展动力不足。自然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双重的:明清以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其长期繁荣;明清时期则开始阻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混易错点整理 1.《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楚辞属于浪漫主义。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2.诗是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曲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这三种主要文学形式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词出现于唐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元曲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散曲,是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3.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特色各具,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 4.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明清小说时,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发展为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学逐渐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的结果。明清小说中的很多作品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现实反映。 5.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形成,而不是京剧的形成。京剧也不是北京的地方戏,它是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而形成的新剧种。

高中必修二历史第十课笔记

一、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中国的近代化。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二、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推动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冲击着中国旧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2)由于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阻碍因素 (1)先天不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2)后天畸形。民族工业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现畸形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3)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4)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对外开放 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基础: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原则:平等互利 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1、经济特区的设立 (1)设立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宣布: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 12月10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的厦门经济特区。 1988年4月13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思考:国家为什么选择这些地区兴办经济特区? ①靠近国际市场。 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③交通便利。 ④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程标准: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学习要求: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表现,洋务运动的基本概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表现; (2)理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原因; (3)探究洋务运动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表格梳理、问题探讨、情境创设等方式学习、认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列强入侵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但也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2)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固守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 学习重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特点。 学习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习过程: 变动一:“瘦死的骆驼”——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合作探究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三,谈谈你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含义的理解。

(3)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变动二:“挣扎的帝国”——洋务运动的兴起 [自主学习一] 阅读、梳理教材: [合作探究二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材料三: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形,铁路四达,果足恃欤?——郑观应材料四:洋务运动顺应世界潮流,为缩小中外差距做了最彻底的努力,实现了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缓慢地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李时岳材料五: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饷源;同时也为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依赖……培养人才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在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洋务运动史》(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并指出其为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2)有人说,“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也仅仅只迈出了第一步”,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的认识。 (3)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请结合材料一、四论证该观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建构】 一.黄老之学 西汉初年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需要实行的政治指导思想,主张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其统治地位至汉武帝中期因不适应中央集权发展需要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二、董仲舒新儒学 (1)内容: ①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道之大原出于天”“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③以刑辅德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

用之处。” ④三纲五常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尊阴卑,由此论证“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特点:(汉儒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在天人观方面,先秦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此处继承《淮南子》、《吕氏春秋》思路,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在一起。在政治主张方面: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①先秦儒学倡导积极入世,新儒学主张“天人感应”,具神秘色彩。 ②先秦儒学倡导民贵君轻,新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尊君卑臣” (3)结果:(为何董仲舒新儒学会被汉武帝采纳?) 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为统治思想的举措,适应西汉中期国力强盛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 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概括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被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图片和数据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一战”期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因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方法。 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民族工业成长的艰辛和不屈,发掘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难点: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板书设计 一、结晶——近代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1.工业结构: 2.分布地区: 3.经济地位: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三、精神——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卢作孚像。说明他们是近代中国的精英企业家,我们追寻他们一生的事业,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的发展。新课: 一、结晶——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在地图上展示上述企业家的重要企业并作简介。 张謇:张謇的事业在南通。1896,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大生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包括纺织、面粉、造纸、火柴、电气、航运、金融的综合性企业。 荣氏兄弟:荣氏兄弟以面粉业起家,又衍生出纺织业,成为近代中国的纺织大王和面粉大王,其企业主要分布于上海、无锡等地。 范旭东:范旭东的心血倾洒在化学上。1917年他开始开始创办天津永利碱厂,1926年终于成功生产。1937年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投入生产。毛泽东誉其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卢作孚:卢作孚是近代中国航运业巨子。企业在重庆,起名“民生”。 ▲据地图、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民族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按时间叙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同时教师画示意图并改正预习题中的普遍错误。 1.初步发展: 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给了中国极大的震撼。《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的赔款也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求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1896年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舆论极为轰动。轰动的原因在于他是1894年的状元。 材料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物理),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年) ▲张謇认为西方强大的根本在哪里?中国发展工业能达到什么目的?由此可见张謇办实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短暂的春天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复习提纲 (金沙县第五中学万飞制) 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知识迁移注重实战 本书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展示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复习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 【核心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本单元掌握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区域分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 、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B 、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核心内容】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4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成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与扩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壮大了西方国家的实力,闭关锁国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导致了洋务运动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交通通讯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 、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B 、资

本主义国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核心内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尼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内容;罗斯福新政、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等相关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学习建议】 ●学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认识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的价值,以及这些成就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史实,关注古代科技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体会古代科学家的勤劳与智慧。

●适当安排有关科技或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究实验活动。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文字发明以后,人们尝试过多种书写材料。例如,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牛骨,其次是将文字铸刻在青 铜器和玉石器上。春秋时竹木简牍 盛行并开始使用丝帛书写。墨子曾 说:“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 直到汉朝,竹木简牍和丝帛仍是重 要的书写材料。西汉刘向校定皇家 图书时,都是先写在竹简上,以便 于改动,整理完毕的定本才誉写在 丝帛上。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十万多字的珍贵文献,文字都写在帛上,称为“帛书”。但简牍太笨重,丝帛价值昂贵,远不能适应汉代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为满足社会对书写材料的需求,汉朝人发明了纸。 ◎四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 术成就。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

2021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曲折发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 A.19世纪50—60年代 B.19世纪60—70年代 C.19世纪70—80年代 D.19世纪80—90年代 2.国货运动发端于20世纪布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这一现象 A.是单一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的结果 B.体现国人自觉排外的理性心理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了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根本转变 3.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这些措施客观上 A.加强了国家对军事的控制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推动了官僚资本的发展 D.为持久抗战提供一定物质基础 4.一战期间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部门在一战结束后受打击也最重,这主要说明()A.民族工业投资总量较小,规模较小B.战争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密切相关 C.民族工业应重点发展重工业D.帝国主义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5.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从政治角度对中国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 A.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 B.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

人教版必修二第九课教案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教学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第二课主要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及其中的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行探讨。第三单元主要介绍自鸦片战争后至抗战结束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高中历史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本课的内容标准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这就需要从经济生活的角度阐释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引起的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 【教学目标】 内容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 体自然经济 的概念 自然经济 解体的表 现及原因 自然经济 解体的影 响 演示法、 自主学习 法 认识经济 是立国的 基础,认 识不断发 展变革的 重要性, 关注我国 经济的发 展,唤醒 爱国责任 感。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 背景、目 的、人物、 口号 洋务运动 失败的原 因 洋务运动 的评价 自主学习 与探讨研 究相结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的时间地 点和条件 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的原因及 特点 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与探讨研 究相结合

【重点难点】 1.重点: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依据: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列强侵略有着紧密联系,它们是当时中国社会环境的反映。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和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突破以上重点内容。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依据: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近代化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和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鼓励学生总结归纳,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 1.教法:采用口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型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结合相关图片及史料来授课; 2.学法:学生已对这段时间的历史背景较熟悉,和已学习初中经济史和第一学期政治史,但对经济仍较陌生。鉴于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首先是学生独立思考课堂问题,再是分组讨论,最后对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相关探究性课题。 3.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40分钟) 【导入新课】(3分钟) 回忆鸦片战争,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提问学生后,再点评学生的回答中缺少对经济变动的了解,由此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三个子目,找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三大表现,形成本课的知识的框架,逐一探究。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三大表现: 变动之一: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时间轴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魏晋 东汉 南北朝 唐 南宋 北宋 清 元 明 原始社会末 1840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宋朝不抑兼并 重 农 抑 商 有 所 放 松 重心南移完成 王一景牛治一理人 黄 河 经 济翻重 心车 开 始 南 移 曲辕犁犁评筒车 石器锄耕 土地国有制(贵族) 集体耕作 西周·井田制 重 农 抑 商 开 始 土 地 私 有 制 确 立 商 鞅 变 法 都 江 堰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牛 耕 推 广 早期:耦 犁 中期:犁 壁 晚 期:二 牛 抬 杠 北魏均田制 土均南地田方兼制超并崩过严溃北重 方 (中唐)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铁犁牛耕出现、自耕农 小农经济出现、男耕女织 农作物种类增多、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青铜器出现 官营手工业 工商食官 木 炭 冶 炼 铁 钢 私 营 手 工 业 出 现 家 庭 手 工 业 出 现 炒钢法 青瓷、水排 丝国、汉代开始用煤冶铁 灌钢法、白瓷 邢窑白瓷、越窑青瓷 普遍用煤冶铁、瓷都 缂丝技术 棉纺织业出现 开始焦炭炼铁 黄道婆 彩瓷:青花瓷、釉里红 资本主义萌芽 五彩、斗彩、松江(棉布) 粉彩、珐琅彩 西 周 ————明 中 期, 官 营 手 工 业 占 社 会 主 导 地 位 明中期后,私营手 工业占主导地位 私商出现 工商食官 (秦—唐以前)重 农 抑 商,商 业 发 展 缓 慢 唐朝繁荣: 邸店、飞钱、柜坊 周——唐,实行坊市制,政府直接管理市场,集市有空间(坊市分开)和时间限制(日中为市) 宋朝出现纸币、打破坊市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集市,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瓦子、勾栏)。元朝商业繁荣,宋元对外贸易发达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会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但实行海 禁、闭关锁国,阻碍了发展。 1765—1850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