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

合集下载

谈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

谈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

谈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1. 引言1.1 电影与小说的共同点电影与小说在表现形式上有着许多共同点。

它们都是一种叙事艺术形式,通过角色、情节、对话等元素来传达故事内容。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引人深思的主题。

电影和小说都是可以产生深远影响的艺术形式,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共鸣。

无论是通过文字还是影像,都能够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电影和小说都是可以通过不同的风格和手法来表达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无论是执着于现实主义描写,还是追求幻想般的想象力,都可以在电影和小说中找到体现。

电影与小说具有共同点,是因为它们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是可以引发人们思考和感受的媒介,都是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来呈现丰富的故事内容和情感。

1.2 互文性的概念互文性指的是电影和小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现象。

在创作过程中,电影和小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电影和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自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手段,但它们也有着共同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在创作过程中,电影和小说常常会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形成一种互文性的关系。

互文性的概念涵盖了电影和小说之间的多种关系,包括改编、影响、互相参照等。

电影如何改编小说,小说如何影响电影,以及互文性对创作的影响等方面都体现了电影与小说之间互文性的重要性。

通过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创作者们可以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获得灵感和启发,从而创作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作品。

互文性也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交流,从而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传承。

【2000字】2. 正文2.1 电影如何改编小说电影如何改编小说是一个涉及到创作、审美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

在电影改编小说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小说中的文字和情节转化成画面和对话。

这需要导演、编剧和制片人共同努力,通过剧本和场景设计等手段来还原小说中的故事情节。

谈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

谈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

谈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电影与小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文性。

互文性指的是不同作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引用、相互借鉴、相互反思的现象。

电影与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它们之间的互文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电影与小说可以相互改编。

许多经典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如《红楼梦》、《杀死一只知更鸟》等。

电影改编小说可以为观众提供另一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将文字转化为影像,通过声音、画面等元素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电影改编小说也可以为小说原著的推广提供帮助,吸引更多的观众去阅读原著。

电影和小说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

电影中的一些成功的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对白等,可以成为小说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小说中的某些场景、描写、心理描写等,也可以成为电影创作的参考和借鉴。

电影《霸王别姬》在剧本创作时参考了小说《霸王别姬》,并且对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进行了改编和发展。

第四,电影和小说可以相互批判和反思。

电影和小说的创作都离不开对社会现象和人类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一些电影以及小说呈现了社会的丑恶和不公,通过揭露和批判来引发观众和读者的反思和警醒。

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都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黑暗时期进行了揭露和反思,使观众和读者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电影与小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文性。

它们可以相互改编、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和借鉴、相互批判和反思。

这种互文性丰富了两种艺术形式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也促进了两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创新。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它们都可以通过与对方的互动,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

互文性阅读,简单地讲就是比较阅读,让具有相同质素(人物

互文性阅读,简单地讲就是比较阅读,让具有相同质素(人物

互文性阅读,简单地讲就是比较阅读,让具有相同质素(人物、主题、题材、技巧、语言、结构)的文章同时呈现。

互文性阅读要求我们关注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关系线索,关注这个文本与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关注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所造成的意义衍生对这个文本意蕴的影响。

从文本之间的关系网中去寻找意义衍生的踪迹,通过意义衍生、流变的过程去捕捉、感受和思考文本的丰富蕴意。

这对于新诗教育而言尤为重要。

教师如果能够在日常的研究和现代诗歌的教学与阅读指导当中有意识地进行比照和互文性阅读,一定会空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水平,尽快地提升阅读的能力。

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与韩东的《山民》的阅读,同题诗如高尔基的《海燕》和郑振铎的《海燕》的比较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李广田的《乡愁》诗的比照阅读,这都会起到相当有效的阅读效果。

互文性说的是在文学和文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却又常常被人们忽视了的一种现象,即任何一个文本实际上都和别的文本有着某种关联,每一个文本都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互文性理论通过互文现象的普遍存在力图说明,作品的产生和作品的意义并不完全来自作者自己的创造,它还和别的作品和别的作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说,我们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大概都会惊叹这首在文字上极其精致、简洁的小令,蕴涵的意味竟然如此丰满。

把一个在深秋季节还飘泊在外的孤独旅人的悲凉感受,表现得那么深切感人。

能够做到这一点,马致远个人的艺术功力当然不可忽略,但是,如果作更细致地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秋思》的意境是借助于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造成的,其中蕴涵的意味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马致远对别的诗歌和诗人的“借贷”。

意思是说,“枯藤”、“昏鸦”、“小桥”、“流水”这类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已被众多的诗人描述和渲染过,它们在进入马致远的小令之前,已被其他诗词赋予了丰富的寓意和情调——“枯藤”、“老树”不仅仅是植物的名称,它们还和“苍凉”、“荒芜”的氛围相关;“昏鸦”、“瘦马”也并非仅指动物,同时还含有“凄苦”、“孤独”的意味;“小桥流水人家”也不是日常生活场景的白描,其中还有“温馨”、“安逸”和“亲情”的蕴含……总之,这些语汇因为经过无数诗篇和无数诗人的营造,已经成了寓意丰富的审美意象,人们一看见它们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与之相关的情景和感受油然而生。

互文性讲座

互文性讲座

语篇的互文性分析一、什么是互文性?de Beaugrande, R. & Dressler, W. 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Seven standards of textuality: cohesion, coherence, intentionality, acceptability, infomativity, situationality, intertextuality. 他们将互文性定义为:It concerns the ways in which the production and reception of a given text depends upon the participants’ knowledge of other texts.“互文性”这一概念由保加利亚裔法国符号学家克丽斯蒂娃(Kristeva)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

互文性又译为“文本间性”、“文本互涉”,其拉丁语词源“intertexto”,意为纺织时线与线的交织与混合。

互文性就是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的一种性质。

Fairclough(1992: 84): Intertextuality is basically the property texts have of being full of snatches of other texts, which may be explicitly demarcated or merged in, and which the text may assimilate, contradict, ironically echo, and so forth.艾伦(Allen, 2000:2))指出,互文性一词是当今批评词汇中使用最广而又误用最多的术语之一,任何试图澄清并纠正这一混乱局面,以便给它下一个根本性定义的努力注定要失败;我们需要做的是回到这个术语的历史并提醒自己它是怎样以及为什么获得了它现在的各种意义以及各种不同的应用。

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

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

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音乐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音乐和文学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创造出美妙的艺术作品。

本文将探讨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音乐与文学的共同点音乐和文学都是艺术的表达方式,它们都通过语言和符号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需要艺术家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音乐和文学都可以通过节奏、韵律、情感等元素来打动人心,引发观众或读者的共鸣。

二、音乐对文学的影响音乐对文学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音乐可以为文学作品提供灵感和背景音乐。

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听音乐,以此来激发灵感和情感。

音乐可以帮助作家进入特定的情绪状态,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音乐可以为文学作品增添情感和氛围。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会引用音乐的名字、歌词或旋律,以此来表达人物的情感或描绘场景的氛围。

音乐可以通过声音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情感,与文字相辅相成,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三、文学对音乐的影响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同样也是双向的。

首先,文学可以为音乐提供歌词和故事情节。

许多音乐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例如歌剧、音乐剧等。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为音乐作品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其次,文学可以通过文字的表达方式来影响音乐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一些音乐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音乐家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和诠释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四、音乐与文学的互文性案例分析1.《悲惨世界》《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原著。

音乐剧《悲惨世界》通过音乐和歌词的形式,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音乐剧中的歌曲旋律和歌词表达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雨果的作品。

2.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一部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音乐作品。

互文性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

互文性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
评估内容:学生对互文性阅读的理解程度、对相关文本的掌握情况、对互文性阅读技巧 的运用能力等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对互文性阅读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 学效果
Part Four 互文性阅读教学的实践
案例
案例一:同一主题的互文性阅读教学设计
案例背景:介绍同一主题的互文性阅读教学设计的背景和目的 案例实施:详细描述互文性阅读教学设计的过程和具体操作 案例效果:分析该教学设计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作用 案例总结:总结该案例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通过互文性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 合作,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互文性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 力,通过多种文本的互文性解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设计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活动
确定互文性阅读的主题和目标 选择适当的互文性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进行互文性阅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互文性阅读讨论,促进交流与思考 总结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效果,反思并改进教学方法
评估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效果
评估标准:学生对互文性阅读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通过课堂测试、作业、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评估
教师需要具备良 好的课堂掌控能 力和应变能力, 能够应对课堂中 的突发情况。
教师需要具备创 新意识和探索精 神,能够不断尝 试新的教学方法 和手段。
教师需要关注学 生的学习状况和 反馈,及时调整 教学策略以满足 学生的学习需求。
Part Six 互文性阅读教学的未来
发展
探索更多的互文性阅读教学实践模式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主题和文本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互文性阅读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 色扮演等。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互文性理论如何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我们将首先阐述互文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文学批评和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性,然后分析诗歌翻译过程中互文性的体现和影响,接着探讨如何利用互文性理论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和精度。

通过对具体诗歌翻译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将揭示互文性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和价值,以期推动诗歌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理论指导。

二、互文性理论概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源自法国文学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1960年代提出的理论。

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是许多引语的汇集,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这一理论强调了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认为一个文本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始终处于与其他文本的交互关系中。

互文性理论在文学批评和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诗歌翻译中,互文性理论提醒我们,诗歌文本不仅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信息。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诗歌时,不仅要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和结构,还要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互文关系,以确保翻译能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义和韵味。

互文性理论也提醒我们,诗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特点和限制。

通过运用互文性理论,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诗歌中的文化元素和互文关系,从而实现诗歌翻译的文化交流和审美享受。

互文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诗歌的本质和特点,同时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三、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与策略诗歌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它要求译者在语言的互文性框架内,尽可能保留原诗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文学史知识:文学作品的互文性和文化深度

文学史知识:文学作品的互文性和文化深度

文学史知识:文学作品的互文性和文化深度文学作品的互文性和文化深度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学作品的发展与传承中,互文性与文化深度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实例阐述互文性与文化深度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一、文学作品的互文性互文性是指文学作品之间相互引用、相互联系的现象。

在文学创作中,著名的作家们经常会引用其他作品中的语言、情节、人物或主题,这种相互关系的呈现反映了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也促进了文学作品之间的互补和提高。

常见的互文手法有借用、仿写、模仿等。

诗人李白曾经在其《将进酒》中写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个句子后来被文学大师鲁迅引用,并在其《狂人日记》中加以转化,写道:“既已如此,何必又要求他们呢?……天生我才必有用。

”这个句子被后人称为鲁迅原创的名言,实际上是对李白原文的改编和回应。

这种互文性的表现,不仅展现了文学作品间的相互呼应,也体现了作家对于前辈文学遗产的传承与致敬。

甚至在不同国家的文学、文化中也会有互文的现象。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曾经有一段描述主人公利用斧子砍杀老女人的情节,这个情节后来又被英国作家康拉德引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在《黑暗之心》中,康拉德作家描述了主人公托马斯·蒙特谋杀中西部源流公司的一位老板,而这个情节的描写细节几乎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文一致。

这种跨国、跨文化的互文性不仅扩大了文学作品间的联系与参照,同时也增强了作家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学习,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

二、文学作品的文化深度文化深度是指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

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思维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其所表现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理念。

在文学史上,经典作品和现代作品皆有涵盖广泛的文化深度,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关于人类生活和文化情感的理解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文性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已经大大突破了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批评术语的范围,它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和力量文本化,一切语境无论是政治的、历史的,或社会的、心理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样文本性代替了文学,互文性取代了传统,自主、自足的文学观念也随之被打破。

互文性理论将解构主义的、新历史主义的,乃至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合理因素都纳入了其体系之内,从而也使自身在阐释上具有了多向度的可能。

具体而言,互文性理论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由文本显示出来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而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和文本具有互文性的理论也成为了互文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文本分析策略,不过它结合了自身诞生于结构主义文论的特色,将之改换了文本和文本的互文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

所以,互文性理论所遵循的思维模式也能清晰的窥见,它不是单纯地以文本来分析文本,否则它也将落入形式主义文论的窠臼。

互文性理论以形式分析为切入点,最终让自己的视线扩展到整个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的视域之内,即一个从文本的互文性到主体的互文性(也可称之为“互射性”或“互涉性”)再到文化的互文性的逻辑模式。

互文性理论以“影响”为其核心要素,将众多的影响文学创作的因子纳入其关注的领域,从而也使自己超越了单纯的形式研究的层面,而进入到多重对话的层面。

而互文性理论的对话主要是从三个层面进行:文本的对话、主体的对话和文化的对话,下面本文就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对互文性理论多重对话特质做进一步的分析。

文本网络“互文性”(Intertex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

”[1]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概而言之,互文性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2];二是“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譬如,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对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3]。

“互文性”概念强调的是把写作置于一个坐标体系中予以关照:从横向上看,它将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进行对比研究,让文本在一个文本的系统中确定其特性;从纵向上看,它注重前文本的影响研究,从而获得对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系统认识。

应当说,用“互文性”来描述文本间涉的问题,不仅显示出了写作活动内部多元文化、多元话语相互交织的事实,而且也呈示出了写作的深广性及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蕴和社会历史内涵。

从第一个层次来看,“互文性”概念更偏重于文学的形式研究层面,这正与它脱胎于结构主义是相一致的。

在文本的层面,“互文性”强调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的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也即“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以理解这个文本。

”[4]所以对文本间的踪迹,即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关系的考察是互文性理论在实践操作中的第一步,文本的语词、修辞、题材、文体等都是文本间踪迹的表现,互文性批评也正是在文本的细节中获得批评可成立的前提条件。

对于这种文本间的踪迹,从狭义的范畴学上讲,它是一个文本和另一个它进行吸收、改写的文本,二者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构成一种互文性;而从广义的角度看,互文性注重的是在文本的海洋中,一个文本对其他文本的折射关系,罗兰•巴特贯之以网络学的新名词,“文本就意味着织物……主体由于全身在这种织物——这种组织之中而获得解脱,就像蜘蛛在吐丝结网过程中获得解脱一样。

”[5]也就是说,互文性视野下的文本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毋须其他的自我了,它们的生命力更在于它们是在一个文本之网中确定自我。

解构主义者米勒就此曾谈到,“一个文学文本自身并不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而是与其他文本的关系,而其他文本反过来又是与另外文本的关系——文学研究就是对文本互涉性的研究。

”[6]这样,互文性批评最终就必须要在文本和文本间的关系中寻找可追寻的踪迹,从而获得对整个文本群的整体认识。

当然,这种文本踪迹的追寻似乎又会带来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互文性批评如果不停地在文本的世界中寻找可能存在的互涉性,那么是否会在文本的海洋中造成自我的迷失?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互文性理论是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在文本的网络中,它必须由文本深入到更为广阔的影响文本的世界。

而与文本的间性直接相关的就是创作互文本的主体,在文本的互涉性性中,读者所看到的不仅仅是文本之间的传续与变异,更重要的是这种历史的转变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样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文本和主体就不再是两个独立的文学要素了。

主体的创作活动由于无法逃离文本的网络,因此也必然被其支配和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要从文本的互射关系的分析中,获得文本网络对创作主体影响的认识,这也就进入到了互文性理论的第二个层面——主体间性的层面。

主体间性文学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理论关注的重点,“互文性”理论之于结构主义的优势正在于它从纯文本的形式研究引入了更多的对创作主体的关注。

文学本身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文学所面临的各种关系也集中表现为“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互为主体的双方间的“对立、对峙——对话、交流”是双方能动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主客体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这种主体之间的交流首先是一种共同参与,一种主体的分有、共享或一种共同创造。

它强调相互间的投射、筹划,相互溶浸,同时它又秉有一种相互批评,相互否定,相互校正、调节的批判功能。

在此二者基础上展开了主体间本位的广阔天地,不断达成主体间的意义生成。

主体间性能够清晰地体现出它在语言和传统的运作中所具有的历史性。

互文性理论对于主体间性的关注又是与以往的作者研究的方式又是不一样的,互文性理论从后结构主义出发,认为语言形成了人类对文学艺术的先在理解结构,主体对语言的理解和解释是文学具有历史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主体对语言先在结构的不同认可度正反映出了不同主体对传统的不同历史性选择,从中也可以见出主体间性在文学的沿革中所起到的作用。

而文本作为最表层的证明,正是表现出了语言以及传统对作者的当代影响;同时,文本之间的互射关系和对话,其实就是更深层次的主体的对话。

互文性理论以主体间性入手,将文学的理解、阐释、再创造的过程视为双向的互动,形成了一种动态的文学史观,使文学交流实践同文本研究相结合,从而推动了文学研究走向更为开阔的境界。

对于这种主体间的理解与接受问题,解构主义批评家布鲁姆在其著名的“影响即误读”理论中指出:“影响意味着压根不存在本文;只存在本文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取决于一种批评行为,即取决于误读或误解——一位诗人对另一位诗人所作的批评、误读或误解。

”[7]也就是说,不存在任何原文,一切本文处于相互影响、转换、交叉重叠之中,影响关系支配着阅读,而阅读不过是误读而已。

布鲁姆从心理学角度为互文性理论提供了心理依据。

他认为:互文性阅读的产生源于一种“影响的焦虑”,即当代诗人或作家就像一个具有俄狄浦斯恋母情结的儿子,面对“诗的传统”这一父亲形象,在受前代伟人影响与压抑的焦虑中,只能采取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读”方式来贬低前人或否定传统,达到树立自己形象的目的,他说,“一部成果斐然的‘诗的影响’的历史……乃是一部焦虑和自我拯救之漫画的历史,是歪曲和误解的历史,是反常和随心所欲的修正的历史”[8]。

受这种影响之下的主体在文学创作时会极力突出个体在文学流变中的地位,而刻意忽视或者反叛诗的传统的影响,在他们的印象中往往会形成这样的错觉——仿佛某种风格是“我”首创的,前人反而似乎在摹仿“我”。

由此,影响意味着误读,误读又产生了互文性。

可以发现,互文性理论在主体间性这一问题上,不仅看到了主体间接受与传承的一面,更突出了创作主体对先在影响的反叛效应。

当然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接受与反叛是同时存在的,不然文学也就失去了前行的动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就是主体与主体间的交流何以成为可能以及如何成为可能,也即主体究竟采用何种姿态去面对文学史上的交流,这也是互文性理论在文本层次之外关注的另一个层面。

文化视野从文本到主体,显示出了互文性理论已经开始逐渐放弃了只关注作者与作品关系的传统批评方法,而转向一种宽泛语境下的跨文本文化研究。

在对文本和主体的研究中,互文性理论关注无所不在的文化传统通过文本对主体和当下文学创作的影响。

正如罗兰•巴特所言:“任何本文都是互本文;在一个本文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本文:例如,先前文化的本文和周围文化的本文。

”[9]罗兰•巴特一方面是强调从文本的形式层面探讨文本间存在的互文性,而另一方面则暗示出文本是作为文化的一种表意体系而存在的,文本间的互文性也恰恰就是文本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在这个无处不在的文化网络的影响之下,不同的文本内容得以形成。

互文性所关注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是两个层面的:即“先前文化”和“周围文化”。

前者更偏重于历史的维度,从历时的角度抽理出跨越时间的文化对该作者创作产生的影响,包括不同时代对文化传统具有什么样的认可程度、采取何种接受方式等;后者则更偏重于现实的维度,从共时的角度分析跨越空间的、与此文本有着或近或远关联的其他民族文化文本对此文本的影响,所以它更偏重于跨地域性的文化交流问题。

在一个纵横交错的文化系统中,互文性理论将文本(作为一种显性的存在)、主体(作为一种知性的存在)和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存在)三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强调文本影响研究的文学理论,也必然会注重文本背后的文化影响研究。

从纵向的时间角度来看,文化影响主要表现为当代文化与前代文化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

从统一面来讲,互文性理论注重研究当代文化蕴涵的前代文化的影子,反映出文化发展所具有的延续性;而对立面则反映出了不同时代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时间的层面则为文化的背离与叛逆,也即与文化传统的冲突。

文化冲突一直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后现代强调削平深度、消解传统正是一种文化叛逆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