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普查

一.地质构造普查

(一)井田地层

孙家岔井田一半为掩盖区,井田除在乌兰木伦河、庙沟、车尔盖沟及燕家沟沟谷两岸有部分直罗组和延安组地层出露外,其余地段均被新生界地层所覆盖。井田内钻孔揭露的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三叠系中上统延长组(T2-3y)

为—内陆河流相沉积,是本区含煤地层延安组沉积基底。由于古风化剥蚀,顶界面起伏不平,井田内最大揭露厚度88.86m。区域厚度88~200m。该组地层岩性单一,为一套巨厚层状灰绿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一般可依据其灰绿色中粒砂岩的出现作为标志,并以此与延安组区分。

y)

2.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

2

假整合于延长组之上,为本井田含煤地层,全区分布,在井田东部乌兰木伦河沿岸及沟谷处,因受后期剥蚀,缺失上部地层,残存最小厚度仅64.89m;在井田西南部,保留完全,厚度最小212.71m,最大244.9m,一般228m左右。

z)

3. 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

2

假整合于延安组之上,为一套内陆河流~湖泊相沉积建造。该组地层因受后期剥蚀,仅在井田西南残存其下部地层,出露于庙沟、车尔盖沟、燕家沟等上游地段。其残存厚度最大77.7m,岩性以绿灰色、兰灰色、浅黄绿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有中、细粒砂岩。

j)

4. 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

2

不整合于侏罗系之上,零星分布于井田西部,出露于燕家沟、车尔盖沟、市政沟等沟谷上游,厚度小而变化大,西厚东薄,实测19.00m。下部为紫红色、棕红色块状粘土、亚粘土、亚沙土,具白色钙质网脉,含数层似层状钙质结核,弱固结。中上部为微显红色的亚粘土,具小型交错层理。

L)

5. 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

2

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主要分布于井田西部的塬峁丘地,出露于井田冲沟沟头两侧,呈块状展现,实测厚度 6.1m。岩性以浅灰黄色、淡红色黄土为主,夹不等厚浅红色砂质粘土,底部为亚沙土或细沙层。垂向节理发育,其中夹许多沿层面分布的钙质结核。

6. 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

3

s)

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全区零星分布。多出露于大沟的沟脑,沟帮和沟间塬上,实测厚度8.5m。岩性为土黄、褐灰、黑灰色细粉沙土、亚沙土的河湖相堆积物,底部有0.20m厚的浅黄色粉沙,具水平层理和微细交错层理,含较多有机质,为当地主要耕作层之一。

7. 第四系全新统现代冲洪积层及风积层(Q

4

现代冲洪积层(Q

4pl)呈带状分布于河谷底部及大支沟内。风积层(Q

4

eol)主要

呈席状分布于梁塬坡上,覆于其它地层之上。该地层厚度0~60.00m,一般6m 左右。洪积层由大小不等的角砾、泥砂、煤砾及有机质组成。风积层由浅黄色、灰黄色中、细粒沙、粉沙及亚沙土组成,呈固定、半固定及活动沙丘。

现阶段矿井主要开采一水平,开采1-2煤、2-2上煤、2-2煤、3-1煤层,前期回采及掘进过程中并未揭露地质构造现象,因此矿井地质构造类型为简单型。

(二)地质构造

孙家岔井田位于陕北侏罗纪煤田神木北部矿区中部。井田总趋势为一向西倾斜的缓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NE—NEE,局部有偏转,倾角1~5°,在煤层底板等高线上,坡降率一般10~15‰,局部可达30~40‰,具有一些十分宽缓的波状起伏和短轴褶曲。在尚家伙盘一带有一个短轴向斜构造,轴向NNE,长约3000m,宽约1500m,最大起伏约20m,东翼较陡,坡降率可达60‰,西翼较缓,坡降率约12‰。

井田内无岩浆活动,岩石裂隙除火烧区外不发育,断裂构造稀少。据地质填

图和钻孔控制,仅在区内东北部发现两条落差不大于20m的正断层F

1和F

2

,发

育状况见表1。

表1 龙华井田断层发育一览表

断层性质位置走向倾向倾角

F1 正断层位于井田北部105°南西76°

F2 正断层位于井田北部105°北东75°~76°

F 1正断层:位于井田北部,是朱盖塔井田F

6

正断层在本区的延展。由杨场圪

台进入井田,经园子渠、陈家湾以北8号小窑向东延伸,过乌兰木伦河而出井田。

该断层为一走向105°,倾向南西,倾角76°,NE盘上升,SW盘下降的正断层,地表落差10~15m,向深部逐渐减小。

F

2

正断层:位于井田北部,由12号小窑北起,经10号探槽向东延伸,过乌兰木伦河进入补连沟,与补连沟正断层相接。为一走向105°,倾向北东,倾角75°~76°,南升北降的正断层,落差10~15m,井田内延伸约7000m。该断层

与F

1

断层在井田东北形成一个地堑构造,破坏了附近煤层的连续性。

以上两条断层均整合至井田范围外,加至断距不大,对矿井影响较小。

现阶段矿井主要开采一水平,开采1-2煤、2-2上煤、2-2煤、3-1煤层,分为101、201、301三个盘区,现分别布置10102工作面、20101工作面、30111工作面进行回采。

1、10102工作面北临原杨昌湾煤矿采空区,南部为10101工作面采空区,该综采工作面现回采至402米。

2、20101工作面位于2-2上煤201盘区北部,为201盘区首采工作面,北临原杨昌湾煤矿、马不如湾煤矿、三卜树煤矿,南临20102工作面,东部为部分实体煤与三岔镇煤矿井田边界相邻,西临停采线距井田大巷保护煤柱420m。该综采工作面现推采至825米。

3、30111工作面位于301盘区,30111工作面位于301盘区中部,北临原庙梁煤矿采空区(已停产),西临30110工作面采空区(已回采),东临30108工作面采空区(已回采),南临副平硐,现已推采至498米。

矿井在前期回采及掘进过程中并未揭露地质构造现象,也未发现有规模较大的、影响较为严重的地质构造不良带,加之地质精查报告分析得该矿井地层平缓,地质构造类型为简单。

二. 含(导)水体、采空区、老窑(空)普查

(一)含(导)水体普查情况

本井田煤系地层含煤层数多,层间距较小,含水层相变较大,但各含水层渗透性差,富水性弱~极弱,烧变岩区裂隙发育,具有良好的储水空间,但补给不足,易通过下降泉排泄,其富水性较弱依据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结合邻区情况和

井田开拓方案,将含(隔)水层段划分:第三、四系松散层含(隔)水层段,直罗组底部砂岩—2-2煤含(隔)水层段(包括煤层,以下同),2-2—3-1煤含水层段,3-1—4-3煤含(隔)水层段,4-3—5-2煤含水层段,5-2煤以下50m含(隔)水层段。(一)、第三、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含(隔)水层段

第三、四系松散层分布于井田的西部,东部有零星分布。依据成因及富水性可分为:

1、河床冲积洪积沙、风成沙含水层段。

第四系河床冲积洪积沙,分布于乌兰木伦河河床、河滩及阶地中,一般厚12m左右,岩性为黄褐色、淡红色中细沙、粉砂及亚沙土,底部含砂岩碎块砾石,

孔抽水资料:水位埋深3.24m,单位涌水量0.21L/ 磨园及分选差。据大柳塔S

50

s·m,渗透系数2.30m/d,渗透性好、富水性中等。

第四系风成沙主要堆积于中、西部梁峁区宽缓地段,呈半固定或流动的沙丘,厚度变化极大,渗透性虽好,因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地段不含水,仅在低洼处含少量潜水,并于冲沟头或地形陡崖处渗出。

2、第四系萨拉乌苏组冲积、湖积沙含水层段。

萨拉乌苏组零星分布于中、西部梁峁地段,厚度变化大,区内实测残留厚度8.50m,一般厚0~5m。岩性主要为青灰、褐灰色细粒沙、粉沙及亚沙土、夹褐灰色淤泥条带,底部为红黄色、灰绿色中细粒沙,含小砾石,分选较好,渗透性好。该层基本不含水,仅在低洼处接受大气降水和上覆风成沙潜水的少量补给,于沟谷边缘仅有两个泉水出露,泉水最大流量0.1006L/s。

3、第三系上新统三趾马组隔水层

三趾马红土分布于井田的西部,厚0~19m,中、东部被剥蚀,岩性为棕红色粘土、亚粘土,夹似层状钙质结核,致密、可塑性强。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但在雨季,于钙质结核富集处,偶见间歇泉水渗出,最大流量0.2565L/s。(二)、基岩裂隙水

1、直罗组底部砂岩——2-2煤含(隔)水层段潜水

本含水层段半裸露于井田的中西部,上覆第四系风成沙或三趾马土层。本含水层段主要为灰绿、灰色、灰白色中粗粒砂岩、深灰色粉砂岩,含可采煤层及局部可采煤层,本段厚30.17~97.80m;平均厚59.58m,其中砂岩厚(大于1m以

上者并包括煤层)14.05~80.86m,平均厚40.04m。本段含水层主要为直罗组底部砂岩和2-2上煤层顶板砂岩。直罗组底部砂岩厚1~29.87m,平均厚11m,裂隙发育,底部有38个泉水出露,最大流量0.4765l/s,水位标高1157.35~1179.83m。据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00426~0.00164l/s·m,渗透系数0.00096~0.00576m/d(306、水9-8孔),为潜水。2-2上煤层顶板砂岩厚0~38.27m,平均厚13.3m,裂隙较发育。在井田的西部及西南部砂岩较为稳定。据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0216l/s·m,渗透系数0.00577m/d,水位标高1178.48m(水7-6),为潜水,本含水层段富水性弱,渗透性较差。根据目前开采情况来看,仅在构造破碎带附近淋水增大,但对矿井开采无灾害性威胁。

1-2煤与2-2上煤顶板砂岩间有0~30.42m,平均厚度9.24m的粉砂岩、泥岩隔水层。其厚薄交化似与2-2上煤层顶板砂岩厚薄成反比关系,故其隔水性能在局部地段较差。

2、2-2—3-1煤含水层段承压水

本含水层分布于井田的中、西部地段,上覆延安组第五段地层及第四系沙、亚沙土。含水层段主要为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厚27.07~41.93m,平均厚34.54m,砂岩厚2.80~28.37m,平均厚16.91m。其主要含水层为3-1煤层顶板砂岩,岩性为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为粗粒),泥质胶结、裂隙不发育,砂岩厚0~28.37m,平均厚11.94m。据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0109l/s·m(水7-6),渗透系数0.0096m/d,水位标高1127.73m,具承压性。根据前期开采情况来看,井田西部范围内顶板含水层富水性中等,采掘前应提前对顶板含水层水进行疏放。但对矿井开采无灾害性威胁。

3、3-1—4-3煤含(隔)水层段承压水

该含水层段分布于庙沟口和燕家沟口连线以西地区,厚54.99~73.32m,平均厚65.17m,岩性主要为中、细粒砂岩,深灰色砂岩、泥岩和4-2、4-3煤。含水层段内砂岩厚9.86~62.63m,平均厚39.26m。据水9-4孔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0.000163 l/ S·m,渗透系数0.000278m/d,水位标高1097.57m,为承压水。其渗透性极差,富水性极弱。

3-1煤与4-2上煤层顶板砂岩间普遍发育有较厚的粉砂岩、泥岩,厚7.33~33.68m,平均厚20.87m。由图知仅在310孔厚度0m,但其岩性为粉砂岩与细粒

砂岩互层,仍能起到一定的隔水作用;又如水7-6孔附近粉砂岩较薄(6.83m),但仍隔水。总的来看,本段中隔水层分布广泛、隔水性能较好。

4、4-3—5-2煤含水层段承压水

4-3—5-2煤含水层段分布于全井田,且无出露。含水层段厚44.16~73.22m,平均58.87m。岩性为浅灰、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深灰色粉砂岩,砂岩泥质胶结,裂隙极不发育,含5-1、5-2煤层。含水层段内砂岩厚17.15~51.31m,平均厚30.27m。燕家沟南砂岩较薄,其它地段均较厚。本含水层段内主要含水层为5-1煤顶板砂岩和5-2煤顶板砂岩。据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0000651(水7-2)~0.0000551(水9-4)L/s·m,渗透系数0.00000735~0.000120m/d,水位标高1043.94~1056.33m,为承压水。渗透性极差,富水性极弱。

5、5-2煤下50m含(隔)水层段承压水

延安组第一段地层与三迭统永坪组呈假整合接角,使部分地段两者砂岩直接接触,而划为一个含水层段。

本含水层段在井田内无出露,据钻孔揭露5-2煤下的岩性为浅灰、灰白色中粗粒、细粒砂岩,深灰色粉砂岩及泥岩;永坪组顶部为浅绿灰色中细粒砂岩,致密。该段内砂岩厚0~46.44m,平均厚9.70m,裂隙不发育。据水7-2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0765L/s·m,渗透系数0.0125m/d,水位标高1028.86m,为承压水,其渗透性极差,水循环极缓慢,富水性极弱。

5-2煤至永坪组顶面间泥岩粉砂岩厚2.2~29.89m,平均厚11.04m,其厚薄变化与砂岩相反,一般能起到隔水作用。

其中3-1煤层开采形成的导水裂隙带与2-2煤已贯通,可超过直罗组底界,在井田东部及沟谷处则达到地表;4-2上煤(包括4-2煤)的导水裂隙带高度未到3-1煤。4-3煤层开采后导水裂隙带可达4-2上煤;5-1、5-2煤层开采后的导水裂隙带则接近4-3煤,在乌兰木伦河沿岸导水裂隙带可达地表。因此本矿在开采3-1、4-3、5-1、5-2煤时,存在上部煤层采空区积水的威胁,当开采煤层的导水裂隙带与地表沟通后,需要注意地表水、雨水沿采空裂隙进入采场,从而导致涌水量增大,造成突水事故。

根据长安大学提供的《孙家岔龙华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各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导水性及动态变化特征,区内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条件良好,本区水文地质类型属裂隙及采空区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二)采空区普查情况

矿井现阶段主要开采一水平,开采1-2煤101盘区、2-2上煤201盘区、3-1煤301盘区。采空区及积水情况如下:

(一)、301盘区位于井田东部为矿井首个采区,已采工作面采空区内均有积水,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均构筑防水墙,采区疏水口位于副平硐2500米处,水量80m3/h。定期对采空区积水进行疏放。周边无采掘活动,对生产无影响。

(二)、101盘区位于井田西北部,北部与原杨昌湾煤矿采空区相邻,根据分析区内存在积水区一处,为10102采空区积水,积水面积461628m2,积水量138488m3,开采2-2上煤层前,需实施探放水工程。根据前期调查及10101工作面回采情况,原杨昌湾煤矿采空区内仅有少量积水。周边无采掘活动,对生产无影响。

(三)、201盘区位于井田西北部,20101工作面为采区首采工作面,根据巷道掘进情况北部及西部并无小煤矿采空区越界,主要受上覆1-2煤已采工作面10102采空区的威胁。周边无采掘活动,对生产无影响。

(三)老窑(空)普查情况

井田范围内原来有18家小煤窑,总生产规模1.83Mt/a,采区面积27.801km2,除大哈拉煤矿为国有煤矿外,其余均为乡镇及村办集体煤矿。小煤窑大都分布在燕家沟、车尔盖沟和庙沟沟谷及支沟内。小煤窑采空区范围见图1。

18家小煤窑现在已经经过置换全部搬迁出井田,但是,小煤窑的老采区遗留有许多采空区,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隐患。

小煤窑内,多数无水,少数有少量积水或顶板渗水。由于本井田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差,生产小煤窑从未发生突水现象。

小煤窑生产过程中矿井涌水量较小,对开采不具威胁,但是小煤窑置换搬迁后遗留的大量的采空区,在长时间积聚会形成形成老空积水。由于小煤窑过去开采的是上层的浅部2-2煤层和局部范围的3-1煤层,老窑积水一旦形成会对矿井下部煤层的开采造成影响,生产中应该注意探查,小煤窑采空区开采情况见表2、表3。

图1 小煤窑采空区范围

表2 孙家岔龙华煤矿整合区内原小煤矿开采情况表

小煤 矿名称

矿区 面积 (km 2

开采 标高 (m )

设计 生产 能力

批准 开采 煤层

实际 开采 煤层

开采 情况

越界 开采 情况 排界南 1.0902

+1145~

+1089m 15万吨/a 2-2上

、 2-2、3-1

2-2上

采出160万吨 采动314万吨 进入孙家岔 采出14万吨 采动24万吨 燕家沟 0.9725

+1119~+1100m 6万吨/a

3-1

3-1

采出101万吨

采动192万吨

王洛沟 1.2606 +1110~+1090m

9万吨/a 3-1

3-1

采出192万吨 采动365万吨

后杨 家沟 0.9525

+1108~

+1095m 9万吨/a 3-1

3-1

采出106万吨 采动205万吨 进入孙家岔 采出38万吨 采动72万吨 折家 伙盘

1.098

+1102~+1089m

9万吨/a 3-1

3-1

采出42万吨 采动80万吨

续表2 孙家岔龙华煤矿整合区内原小煤矿开采情况表

小煤矿名称

矿区

面积

(km2)

开采

标高

(m)

设计

生产

能力

开采

煤层

实际

开采

煤层

开采

情况

越界

开采

情况

王才伙盘9.8

+1125~

+1095m

15万吨

/a

3-13-1

采出420万吨进入孙家岔

采出124万吨

车尔盖沟0.446

+1095~

+1086m

6万吨/a 3-13-1

采出77万吨

采动141万吨

进入孙家岔

采出5万吨

采动8万吨

庙梁0.52 +1142~

+1088m

2-2上、

2-2、3-1

2-2上

采出22万吨

采动40万吨

进入龙华

采出13万吨

采动21万吨

进入三岔镇

采出29万吨

采动53万吨

表3 孙家岔北部小煤矿整合区原小煤矿分布范围及开采情况表

小煤矿名称

矿区

面积

(km2)

开采

标高

(m)

设计

生产

能力

开采

煤层

实际

开采

煤层

开采

情况

越界

开采

情况

大哈拉 3.3209 +1105~

+1088m

30万吨/a 3-13-1

采出221万吨

采动426万吨

三岔镇办2.290

+1172~

+1075m

9万吨/a

1-2、2-2

上、2-2、

3-1

1-2、2-2

上、2-2、

3-1

采出360万吨

采动625万吨

马如不湾1.2115

+1145~

+1080m

15万吨/a

2-2上、

2-2、3-1

2-2上

采出87万吨

采动160万吨

进入龙华

采出16万吨

采动28万吨

杨昌湾0.9601 +1170~

+1140m

6万吨/a 1-21-2

采出62万吨

采动125万吨

进入龙华

采出25万吨

采动48万吨

三卜树0.7592 +1156~

+1138m

9万吨/a 1-21-2

采出84万吨

采动167万吨

马连湾0.4905 +1138~

+1122m

9万吨/a 1-21-2

采出28万吨

采动53万吨

炭窑沟 1.4453 +1160~

+1080m

15万吨/a

1-2、2-2

上、2-2

1-2

采出12万吨

采动22万吨

崖窑峁 1.5938 +1155~

+1100m

15万吨/a

1-2、2-2

上、2-2

2-2上

采出13万吨

采动27万吨

大塔 1.66 +1085~

+1068m

6万吨/a 3-13-1

采出9万吨

采动18万吨

星火 2.1881 +1085至

+1070m

15万吨/a 3-13-1

采出48万吨

采动87万吨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最常见的两种基本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地垒、地堑)。 地表形态:地貌是指地球硬表面的形态或外貌。地貌(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是内力与外力形式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更新地球上的各种水体,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交换能量,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迁移物质,塑造着地表形态;(4)联系四大圈层,影响全球的地理环境。 解决水资源短缺: 开源措施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节流措施包括: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实现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工业集聚意义:①加强信息交流与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②共同利用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鲁尔区: 发展的区位条件: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较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交通⑤广阔的市场 衰落的主要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综合整治措施:①调整工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③发展第三产业④优化环境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2、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效率,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①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②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西气东输: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②增加就业机会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③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④缓解我国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的能源消费结构②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提高生活质量③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发展,利于轻、重工业结构调整 我国南水北调积极影响: ①社会效益:满足了缺水地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经济效益:缓解工农业用水紧张的状况,推动沿线经济发展。 ③生态效益: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减少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导致地面沉降问题。 我国南水北调积极影响不利影响:长江入海水量减少,海水上溯,河口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输水沿线的低洼地引发盐渍化。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自然原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②气候异常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不合理利用。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灌溉措施不当主要危害:荒漠化的发展使得土地自然生产力丧失,不仅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控制人口增长 雨林开发:①过度的迁移农业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③商业性伐木④开辟大型农牧场

地质构造普查

一.地质构造普查 (一)井田地层 孙家岔井田一半为掩盖区,井田除在乌兰木伦河、庙沟、车尔盖沟及燕家沟沟谷两岸有部分直罗组和延安组地层出露外,其余地段均被新生界地层所覆盖。井田内钻孔揭露的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三叠系中上统延长组(T2-3y) 为—内陆河流相沉积,是本区含煤地层延安组沉积基底。由于古风化剥蚀,顶界面起伏不平,井田内最大揭露厚度88.86m。区域厚度88~200m。该组地层岩性单一,为一套巨厚层状灰绿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一般可依据其灰绿色中粒砂岩的出现作为标志,并以此与延安组区分。 y) 2.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 2 假整合于延长组之上,为本井田含煤地层,全区分布,在井田东部乌兰木伦河沿岸及沟谷处,因受后期剥蚀,缺失上部地层,残存最小厚度仅64.89m;在井田西南部,保留完全,厚度最小212.71m,最大244.9m,一般228m左右。 z) 3. 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 2 假整合于延安组之上,为一套内陆河流~湖泊相沉积建造。该组地层因受后期剥蚀,仅在井田西南残存其下部地层,出露于庙沟、车尔盖沟、燕家沟等上游地段。其残存厚度最大77.7m,岩性以绿灰色、兰灰色、浅黄绿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有中、细粒砂岩。 j) 4. 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 2 不整合于侏罗系之上,零星分布于井田西部,出露于燕家沟、车尔盖沟、市政沟等沟谷上游,厚度小而变化大,西厚东薄,实测19.00m。下部为紫红色、棕红色块状粘土、亚粘土、亚沙土,具白色钙质网脉,含数层似层状钙质结核,弱固结。中上部为微显红色的亚粘土,具小型交错层理。 L) 5. 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 2 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主要分布于井田西部的塬峁丘地,出露于井田冲沟沟头两侧,呈块状展现,实测厚度 6.1m。岩性以浅灰黄色、淡红色黄土为主,夹不等厚浅红色砂质粘土,底部为亚沙土或细沙层。垂向节理发育,其中夹许多沿层面分布的钙质结核。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方案 一、背景和目的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表层构造、岩石物性、气候水文等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制定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范围和内容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方案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 灾害类型识别:对各类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进行准确识别和分类,建立灾害档案。 2. 风险评估与等级划分:通过对灾害隐患区域的地质条件、人居环境等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防灾准备措施。 3. 远程监测与预警机制建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灾害监测网络,实现实时数据上传、监测与预警。 4. 防灾减灾规划: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规划,确保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工作流程 1. 前期调研:对灾害易发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质条件、人口分布、建筑密集区等基本情况。

2. 数据采集: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获取灾害隐患区的高分辨率图像、地形数据等。 3. 档案建立:梳理相关数据,建立地质灾害档案,包括灾害类型、区域分布、历史灾害记录等。 4. 风险评估:根据采集的数据和档案信息,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确定灾害风险等级和防灾准备措施。 5. 远程监测与预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利用遥感技术、地下水位监测等手段,实现对潜在灾害隐患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6. 规划制定:根据评估结果和监测数据,制定防灾减灾规划,包括撤离路线、避灾场所建设等具体措施。 四、工作方案的实施 1. 组织架构:成立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工作任务。 2. 人员培训: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地质灾害识别和评估能力。 3. 设备采购:根据实际需要,购买无人机、遥感设备、预警监测仪器等,确保工作所需设备完备。 4. 工作安排:根据工作流程,合理安排每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贵州地质构造.

贵州地质构造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 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 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 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 碧痕运动:林树基(1994命名。命名地点在晴隆碧痕营。在那里早更

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

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 2017年4月1日

新疆中富矿业有限公司

新疆中富矿业公司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为了切实做好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确保新疆中富矿业公司煤矿长治久安消除或减小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要求,结合《新疆中富矿业公司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和《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第四章具体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领导小组 组长:李继水 副组长:常立志、马长录、孙喜、闵志华、段庆伟、张志成 成员:吉文、刘明刚、王彦春、陈飞飞、王新奇 二、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领导小组职责范围 组长:全面负责组织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开展,保证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需资金、设备、仪器仪表落实到位。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负责隐蔽性调查工作的跟踪、督促检查,负责自己专业内隐蔽致灾工作日常业务安排落实 成员:在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共同开展完成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并负责编制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整改方案工作,区队技术员负责本区队内的隐蔽致灾专业知识培训科室技术人员负责督促帮扶区队人员共同提高专业知识。 三、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范围: 1、地表防洪灾害的排查 ①相关科室对矿内及矿区周边的地表径流、塌陷裂隙区渗水情况、暴雨过后地表塌陷裂隙区积水情况巡查进行详细的排查勘测并在本矿相关图纸上及时准确的绘制出具体的位置。

②相关部门对矿周围的防洪排水沟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工作,及时清理防洪沟,保证防洪沟内的清洁,发现有损坏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保证防洪排水沟的完好。 ③在雨季期间加强防洪沟的巡查工作,对井口较低位置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防止强降雨期间,积水涌入井筒内,发生事故。 2、井下隐蔽致灾因素排查 1)采空区 ①经常深入井下现场,负责每月对全矿范围内采空区的监控检查,负责协调施工单位经常性地对矿山重点部位及井巷工程进行监督监测,协调本系统人员对重点部位的监测资料整理,圈定地表及井下采空区范围,并做好相关图件的归档工作。 ②坚持经常对新旧采空区进行实测,并及时准确的绘制当前采空区位置实测图,对在实测或井下隐患排查过程中,对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可能诱发大的地质灾害时,应及时向组长及副组长汇报。 ③根据采空区与我矿重点场所影响关系,以及井巷工程、保安煤柱、矿体的相互位置及影响程度,从技术上进行论证,确定我矿当前监测重点。 ④在采掘活动开始前确定矿区范围内地表采空区、地表塌陷区、地表错动区关系及影响范围。 ⑤推广应用在采空区监测地质灾害预测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负责研究采空区变化,并对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给与技术的论证并采取相关措 施。 ⑥确定的采空区影响范围,圈定并标识通知相关人员,防止人员误 入。

2021年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

2021年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为了切实做好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确保矿井长治久安消除或减小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要求,结合矿井实际建设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了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领导小组 组长:李成云(矿长) 副组长:崔世荣(总工程师)赵俊生(安全矿长) 成员:吴吉有(生产矿长)任宏斌(机电矿长) 廉树贵(通风矿长)邓兆金(地测副总) 李永刚(通风副总)张达(机电副总) 康智斌(防治水中心主任) 王建龙(地质测量科科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质测量科,邓兆金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地质灾害日常管理工作。 二、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领导小组职责范围 组长:全面负责组织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开展,保证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需资金、设备、仪器仪表落实到位。 成员:在组长的领导下共同开展完成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并负责编制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整改方案工作,区队技术员负责本区队内的隐蔽致灾专业知识培训科室技术人员负责督促帮扶区队人员共同提高专业知识。 三、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范围: (一)地表防洪灾害的排查

1、由地质测量科对矿内及矿区周边的地表径流、塌陷裂隙区渗水情况、暴雨过后地表塌陷裂隙区积水情况巡查进行详细的排查勘测,并绘制在相关图纸上。 2、由调度室对矿周围的防洪排水沟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工作,及时清理防洪沟,保证防洪沟内的清洁,发现有损坏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保证防洪排水沟的完好。在雨季期间加强“雨季三防”的巡查工作,对井口较低位置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防止强降雨期间,积水涌入井筒内,发生事故。 (二)井下隐蔽致灾因素排查 1、废弃老窑(井筒)井巷和封闭不良钻孔普查 (1)对矿区内及矿区周边的可能影响本矿的老窑及废弃井巷进行摸底,并在本矿的相关图纸资料上绘制出具体位置,并定期进行观测及排查。 (2)对井下已采完的工作面的防火密闭进行观测,并及时汇报出现的问题。 (3)定期了解相邻矿井的回采情况,如有开采的矿井,调查清楚其废弃井巷是否对本矿安全生产造成威胁。 (4)井筒、工业广场及附近汇水沟每年雨季前要清理附近杂物,疏通排水通道。 (5)在井下发现下涌水量有变化时或降特大暴雨、地表水体变化等特殊情况,要及时对井筒周边水位进行测量。 (6)若矿井后期对对井田范围内废弃井筒进行充填,对井筒充填方案和回填工程监督。

我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

我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 中华人民共与国地质矿产部 一、总则 1、滨海地区包含沿海岛屿、摈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与沿海地带的山前丘陵台地等。在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应考虑自然单元与国际图幅的完整性,工作范围可适当往内陆扩大。 2、在滨海地区进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目的是为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并为沿海地区的工农渔业、城镇港口、国防工程、围海

造田、土质改良等有关供水、排水与工程地质方面的专门性勘察工作提供设计根据。在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需水量不大的地方,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成果,也可作为供水技术设计的根据。 3、滨海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要紧任务是: (1)重点查明海水入侵的影响范围,咸淡水的交界面与淡水含水层或者淡水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埋藏条件、补给排泄、水质水量及动态变化等:(2)对地下淡水资源及其开采利用,作出远景评价; (3)调查沿岸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国防工程与海港建设的布局提供资料; (4)初步查明滨海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地区的沼泽、洼地的分布规律与形成原因,提出疏千排水与土质改良的途径: (5)概略熟悉水源污染的范围、程度与原因与与地下水因素有关的地方病; (6)注意综合找矿工作,对热水、矿水、肥水的利用远景作出评价。 4、在已进行过水文地质勘察的沿海岛屿、城镇港口与边防地区,应以综合研究为2,连点成面。在已完成区域水文地质测绘的滨海地区,要紧是补充勘探试验工作,以提高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5、为了保证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质量,野外测绘宜在旱季进行。普查工作中应紧密结合沿海岛屿、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山前丘陵台地等不一致类型的特点,抓住—要紧矛盾,选择相应的工作方法,着重研究与解决本地区的要紧水文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 6、在进行水文地质测绘的同时,务必充分注意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第四纪地质与新构造运动的调查研究。以便深入熟悉操纵地下水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的各类不一致因素。 7、在基岩广泛分布的山前丘陵台地6,应着重在沟谷发育、切割深、露头好的地段进行测绘。根据地质力学原理,分析在不一致构造条件下地下水含水性的变化规律,找出构造裂隙水、层问裂隙水、风化裂隙水的富集带。选择泉水排泄的有利地段,实测枯87水别流星及相应汇水区的范围计算地下径流率,作为评价基岩裂隙水富水性的根据。 8、在第四系广泛发育的滨海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地区要紧是通过水井、试坑、渠道、阶地、陡坎的实际观测与访问调查,初步熟悉下列水文地质问题:(1)咸淡水界线: (2)海岸或者河岸砂砾、贝壳、珊瑚层巾淡水透镜体的范围、厚度、水位、水量与动态变化; (3)三角洲的形成与变迁情况,河流冲积层与海相沉积层的分布、岩性、厚度,与这些沉积层中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量; (4)沼泽、洼地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 (5)地下水与河水;海水的水力联系与补给排泄关系。 9、在岛屿与海岸带地区着重调查: (1)海水入侵范围及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 (2)海岸的升降性质与幅度,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其与地下水形成条件的关系; (3)海滩与港湾的成因类型,淤积情况; (4)海下淡水泉的形成原因,补给来源,出露条件、水质水量与利用远景;

贵州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碧痕运动:林树基(1994)命名。命名地点在晴隆碧痕营。在那里早更新世早期地层(如坪地组)发生了明显的褶曲和断层,地层倾角局部达50°~70°,但上覆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积没有变形。林树基将使早更新世中晚期及其以前的晚新生代沉积发生变形的构造运动称为碧痕运动。从已有资料分析,它大致发生在距今约150~120万年前。是贵州地区晚新生代时期发生最激烈的构造运动,大致与云南的"元谋运动"对比。这场运动开始了贵州地壳大幅度整体性自西向东掀斜隆升的新时期。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侏罗山式褶皱带的特点是背斜和向斜的变形强度不同,较紧闭的褶皱和较开阔的褶皱相间并列,代表性的构造是隔挡式与隔槽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带占据了贵州扬子陆块的大部份,卷入褶皱带的地层从中元古界至中生界。虽褶皱样式多样,但以隔槽式褶皱最为发育和典型。它是由一系列的紧密向斜和平缓背斜相间平行排列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雁形排列。在广大范围内,普遍发育有与褶皱轴(主要是背斜轴)平行的冲断层,与上述褶皱一起构成褶皱-推覆构造。冲断面产状一般较为平缓,有时出现飞来峰或构造窗;有的则形成双重构造或叠瓦状冲断岩片。另外,区内另一类重要断层是与上述褶皱和冲断层斜交的走滑(平移)断层,它与前述的冲断层构成复杂的断裂网络。此外,在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的一些大断裂傍侧,还发育了小型拉伸构造-箕状断裂,常表现为半地堑盆地,其中堆积的晚白垩世磨拉石已发生轻微变形,这显然是喜山运动的表现。四川盆地边缘平缓开阔褶皱带:属四川盆地南部边缘,涉及范围仅限于我省赤水和习水两市(县)。区内构造变形较微弱,地层产状一般平缓,有的甚至水平,褶皱作用极其缓慢,主要由晚三叠世晚期至晚白垩世陆相碎屑地层组成的褶皱一般开阔,其型式以横弯顶薄者为主,仅有一些规模不大的舒缓的背斜和向斜,主要呈近东西向分布。断裂构造亦不发育,仅有一些小型的正断层。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一)为查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及时处理煤矿地质灾害,有效预防煤矿事故,根据《煤矿安全规程》(2016)第 22 条“煤矿企业应当设立地质测量部门,配备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及时编绘反映煤矿实际的地质资料和图件,建立健全矿井地测工作规章制度”以及《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中地质灾害与测量专业“制度建设”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总工程师具体负责煤矿地质灾害普查及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 (三)地测部门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程的要求做好地质灾害普查具体工作,及时查明致灾地质因素并提出防治建议。 (四)煤矿地质灾害普查需要查明的致灾地质因素主要包括:采空区、废弃老窑(井筒)、封闭不良钻孔,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瓦斯富集区,井下应力集中区,导水裂缝带,地下含水体、断层滞后导水、采动离层水,井下火区,古河床冲刷带、天窗等不良地质体及地表岩移沉降区、地面裂缝、地面塌陷区,排矸场,危坡,河流 ( 水利设施 )、 防洪排水设施等。

(五)采空区普查,应采用调查访问、物探、化探和钻探等方法进行,查明采空区分布、形成时间、范围、积水状况、自然发火情况和有害气体等。应将采空区相关信息标绘在采掘(剥)工程平面图和煤矿充水性图上,建立煤矿和周边采空区相关资料台账。 (六)废弃老窑(井筒)和封闭不良钻孔普查,应收集废弃老窑(井筒)闭坑时间、开采煤层、范围,是否开采煤柱和充填情况等资料。井田内及周边施工的所有钻孔都要标注在图上,分析每个钻孔封孔的质量。建立井田内废弃老窑(井筒)、水源井、封闭不良钻孔台账。 (七)断层、裂隙和褶曲普查,应查明煤矿边界断层和井田内落差大于 5m 的断层,查明煤矿内主要褶曲形态,收集煤矿裂隙发育资料,总结规律,编制煤矿构造纲要图。其中,断层普查主要包括断层性质、走向、倾角、断距,断层带宽度及岩性,断层两盘伴生裂隙发育程度,断层富水性、与强含水层导通等情况。 (八)陷落柱普查,了解周边煤矿陷落柱发育规律,查明煤矿内直径大于 30m 的陷落柱,主要包括陷落柱发育形态、岩性、周边裂隙发育程度、导水性等。 (九)瓦斯富集区普查,应查明煤层厚度、变化规律、煤质和瓦斯含量及赋存状况,系统收集煤矿所有的瓦斯资料和地质资料,编制瓦斯地质图,对煤矿瓦斯赋存情况进行分区,开展瓦斯防突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要求 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防灾减灾方面的要求更为迫切。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地质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城市规划普遍存在对隐蔽致灾地质因素不够关注和重视的现象,导致一些地质隐患问题常常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而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建立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概念和危害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指在地表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地质构 造和地质过程,但是它们可能对城市和人民造成潜在威胁,引起灾害事故。隐蔽致灾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地下水、地下河、灌溉渠道、地下建筑、地下通道、废弃矿山、地下沉降等。这些地质因素的存在和发展可能对周围的地基、建筑物造成影响,可能引起地下水位的突然下降或上升,或地下水动力特征的改变,进而导致各种灾害事故,如地陷、水灾、建筑物倾斜、沉降等。 值得注意的是,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灾难往往来势汹汹、 威力巨大,并且很难事先预测和防范,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建立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的必要性 对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普查工作,旨在通过监测和分析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提前发现和补救地质隐患问题,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从制度上来看,建立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的必要性 体现在以下方面: 1.把普查工作纳入城市规划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不仅仅是一个事后补救的工作,更 重要的是需要将它纳入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从城市规划设计开始,对城市规划区域进行全面勘测,将地质因素的普查工作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之中,使之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这样可以保证普查工作系统化、数据化、智能化,从根本上减少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发生。 2.提高普查工作的精准度和覆盖度 目前,各地在普查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地质隐患问 题普查不足,覆盖面不全。因此,建立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对于提高精准度和覆盖度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将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和地形图、水文地质、土壤类型、地震、气象、工程质量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以此确定受灾风险。通过强化监测、采集并挖掘地下隐蔽因素,提高普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应对各种地质灾害提供有力的依据。 3.引导地方政府主动履行责任 在建立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的过程中,有助于引导 地方政府履行责任,确保城市建设和管理更加安全可靠。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地下灾害监测和治理,建立相应的安全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并及时公开预警信息,做到及时保护公众安全,确保社会稳定。 建立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的具体措施 在建立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如 下具体措施:

(word完整版)《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编制提纲

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编制提纲 1.绪论 1。1目的、任务和依据 目的、任务、报告编写依据 1。2。煤矿概况 煤矿位置、范围、四邻关系、自然地理。煤矿和区内邻近矿井及老窑开采情况,自然地理、煤矿生产建设情况等. 1.3 以往地质工作 井田勘查各阶段进行的地质勘查和煤矿建设生产期间开展的各项补充地质勘探及井下探测,包括勘查单位、时间、内容、采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程量和成果及其质量等。 2.矿井地质 2.1井田地质 2.2煤层 2。3煤质 3。矿井水文地质 3.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3.2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3.3矿井充水因素 4。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 4.1采空区普查 通过采用调查走访、物探、钻探、化探等方法,结合以往地质勘查资料及近年来生产作业过程中揭露情况综合分析,查明矿井自身开采的采空区、井田内及周边采空、老空区情况。对采空区分布、范围、面积、形成时间、积水情况、积水来源、自然发火、有害气体等进行分析说明,预测采空区及积水区对本矿未来开采范围的影响程度。将采空区普查的相关信息标绘在采掘工程平面图和矿井充水性图上,建立矿井和周边采空区相关资料台账,分析相关隐患对煤矿生产建设带来的潜在威

胁。 4.2 废弃老窑(井筒)和封闭不良钻孔的普查 废弃老窑(井筒)的普查采用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进行。对废弃老窑(井筒)要做到查明其位置、闭坑时间、开采煤层、范围、及充填情况等,尽可能收集齐全以往煤矿采掘相关资料.将废弃老窑(井筒)、井筒标注在采掘工程平面图等相关图件上,建立井田内废弃老窑(井筒)、水源井孔台账. 通过整理分析井田范围内所有钻孔封孔资料和质量记录,对钻孔封孔质量进行评述,查明封孔不良钻孔的分布,以及封孔不良钻孔的封闭材料、封闭质量和封闭不良层段。对封孔资料不详、封孔资料不清的钻孔,应以封孔不良钻孔对待。将井田内及周边施工的所有钻孔标注在采掘工程平面图等相关图件上,建立封闭不良钻孔台账。 分析预测废弃老窑(井筒)和封闭不良钻孔对煤矿未来生产可能的影响及危害程度. 4.3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普查 利用地面物探和钻探、矿井地质编录、井下探测的成果资料及采掘过程中地质构造揭露情况,结合现场观测情况综合分析。①断层普查主要包括:断层性质、产状、断距、断层带宽度及岩性,断层两盘伴生裂隙发育程度,断层富导水性。②褶曲的观测和探查包括:查明褶曲位置、产状、规模、形态和分布特点及裂隙发育情况,探讨褶曲的形成方式。③陷落柱普查内容包括:发育形态、岩性、周边裂隙发育程度、导水性、对煤层破坏情况及影响顶底板情况等。 收集矿井裂隙发育资料,总结规律。分析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富导水情况、对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影响、是否存在瓦斯积聚及瓦斯突出危险。预测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对未来开采范围的影响及危害程度。对探查发现的断层、褶曲标注在编绘的煤矿构造纲要图上。 4。4瓦斯富集区普查 综合收集和分析煤炭勘查、煤层气勘探的瓦斯测试资料,以及煤矿生产过程测试的相关瓦斯参数资料、矿井通风数据、瓦斯等级鉴定资料等,在地质条件不清的区域,采用矿井物探、钻探等方法进行探测,开展瓦斯参数的相关测试。

地质构造详解

地质构造 定义1: 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应用学科: 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 定义2: 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地块和地层中产生的变形和位移形迹。地质构造按其成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应用学科: 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structures 或tectonic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

structures)与 地质构造 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 简介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是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国家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通过对地球物质特性、地表地质构造和地下矿产资源进行详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地质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地质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演化过程 以及与其相关的矿产资源,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地质调查的意义在于: 1.为经济建设提供依据:通过地质调查可以了解地下 矿产资源的分布、质量和储量,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 供科学依据,促进经济发展。 2.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地质调查可以提供宝贵的地 学数据,为科学研究提供实验场所和研究对象,推动科学 发展。

3.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地质调查对环境保护具有重 要作用,可以揭示地下水资源、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等信息,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矿产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矿产普查是地质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对矿产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了解矿产资源的质量、储量和开采条件,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矿产普查的意义在于: 1.发现新的矿产资源:矿产普查可以发现新的矿产资 源点,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矿产资源。 2.评估矿产资源质量:矿产普查可以对已知的矿产资 源进行详细评估,了解其质量和可用性,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的参考。 3.制定开发方案:矿产普查可以了解矿产资源的开采 条件、地质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信息,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

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的方法和步骤 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的方法和步骤包括: 1.文献查阅:通过查阅相关的地质学和矿产学的文献,了解研究区域的大致地质构造、地质历史和已知的矿产资源。 2.野外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地质构造形态、岩石类型、地形地貌和已知的矿产资源分布等情况。 3.样品采集:根据野外调查的结果,采集地质样品进 行分析,了解地质构造特征、岩石成分和矿种等信息。 4.实验分析:对采集到的地质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包 括岩石薄片观察、化学成分分析和矿物鉴定等。 5.数据处理和整理:将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的数据进 行处理和整理,绘制地质图、地质剖面图和矿产资源分布 图等。 6.报告撰写: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编写地质调查和 矿产普查报告,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地质灾害普查实施方案

地质灾害普查实施方案 【前言】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因地质因素造成的、对人类生活、财产和环境 造成严重危害的突发性灾害事件。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普 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就地质灾害普查的实施方案进行深入探讨。 【一、背景与目的】 地质灾害普查旨在全面了解特定地区的地质环境与灾害风险,为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防范和抢险救援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目的包括: 1. 确定潜在灾害点:通过对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的详细调查,找出潜在的地质灾害点,早期预警和构筑防灾基础。 2. 评估灾害风险:通过对历史灾害事件和现有地质条件的分析,评 估灾害的频率、规模和影响范围,为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3. 制定灾害防治措施:根据普查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 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高人们应对灾害的能力。 【二、实施步骤】 地质灾害普查的实施需要进行一系列步骤,以确保工作的系统性和 科学性。包括:

1. 数据搜集:收集与某地区地质灾害相关的历史数据、地质地形图、气象资料等。 2. 地质条件调查:对灾害调查区域的地质构造、地表形态、岩性、 地下水位等进行详细调查。 3. 灾害点勘察:对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其产 生原因、规模和危害程度。 4. 潜在灾害点识别:基于前期数据搜集和勘察工作,确定潜在的地 质灾害点,进行划定和分类。 5. 风险评估与等级划分:通过对灾害潜在点的影响程度、频率等因 素进行综合评估,划分出不同风险等级。 6. 制定防灾措施:基于风险等级及对应的防灾需求,提出相应的预 防与抢险措施。 7. 编制普查报告:汇总整理普查所得数据和研究成果,撰写完整的 普查报告,对发现的潜在灾害点和防灾措施进行全面描述。 【三、普查团队与资源】 地质灾害普查必须由专业团队来完成,以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普查团队需具备以下特点: 1. 多学科专业人才:包括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等相关 专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

铀矿地质普查规范

EJ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行业标准 EJ/T702-92 铀矿地质普查规范 1992-07-24发布1992-12-01实施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发布

EJ/T702-92 目次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2普查目的和任务 (1) 3普查工作基本准则 (1) 4普查工作程序 (2) 5普查工作程度 (2) 6普查技术要求 (3) 7 储量计算 (6) 8 普查区资源评价及矿床技术经济评价 (8) 附录A 铀矿地质普查成果标准(补充件) (9) 附录B 铀矿普查地质报告编写格式及附图、附表(参考件)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行业标准 铀矿地质普查规范EJ/T 702-92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铀矿地质普查阶段(下称普查)的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工作程序,工作程度、技术要求、储量计算、资源评价与矿床技术经济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铀矿地质普查的总体技术要求,也可作为铀矿普查工作质量监督、报告验收和制定工作细则的依据。 2 普查的目的和任务 依据铀矿地质资料和综合找矿信息,运用有效的技术方法,在选定的铀成矿远景区内,大致查明铀成矿地质背景、放射性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特征,圈出成矿远景地段,发现和评价铀异常点(带)、矿化点和矿点及查明是否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床(见附录A)或矿体,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3 普查工作基本准则 3.1 铀矿普查工作要以找大矿、富矿为目标,以提高普查效果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3.2 铀矿普查包括普查找矿和普查评价两个层次的工作。普查找矿要在铀矿区域地质调查或成矿预测成果基础上进行。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和交通、经济情况,优先选择下列地区进行普查工作: a. 区域地质调查确定的远景区; b. 各类物探、化探测量发现的异常点(带); c. 中、大比例尺成矿预测选出的找矿靶区; d. 已知矿区外围或其他方法发现的矿化点、矿点。 3.3 坚持区域展开、重点突破、面中求点、点面结合的工作方法,加强综合研究,提高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程度。 3.4 根据新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模式,积极开辟新区,探索新类型。因地制宜地采用综合找矿方法,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找矿效果。 3.5 坚持综合找矿、综合评价,重视共生矿、伴生矿的研究,扩大找矿领域。 3.6 普查工作中各专业的技术方法及其质量要求,必须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尚无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时,可暂按现行的规范、规程和规定执行),取全、取准各项技术参数,保证各项工作质量,满足铀矿普查评价的需要。 3.7 普查中必须使用经计量检定合格的仪器,并定期检查、标定,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1992-07-24批准1992-12-01实施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修改)

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 普查汇报 海力财富集团石桥煤矿 二0一六年十月 石桥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 普查汇报编审意见及编审人员 编审意见:1、按时巡查发觉隐患按照普查汇报及时采取措 施; 2、根据现场变化及时补充汇报内容。 技术科:年月日 安全科:年月日 地测防治水副总:年月日 通防副总:年月日 总工程师:年月日 矿长:年月日 目录 一、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目的 (1) 二、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主要内容 (1) 1、采空区积水 (1) 2、废弃老窑(井筒)、封闭不良钻孔的情况 (2)

3、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地下含水体、古河床冲刷带、天窗等情况 (3) 4、其他水源分析 (4) 5、气象 (8) 6、地震 (8) 7、地温 (8) 8、地压 (9) 9、探放水情况 (9) 10、瓦斯灾害情况 (9) 11、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自查 (9) 12、顶板治理自查 (10) 三、防范和治理措施 (10) 〔一〕地质构造方面 (10) 〔二〕水害防治 (11) 1、顶板水防治 (11) 2、老空水防治 (12) 3、断层水防治 (13) 4、地表水防治措施 (13) 5、对3401采空区突水积水采取的预防措施 (14) 四、煤层自燃灾害防治及措施: (15) 五、瓦斯灾害的防治及措施: (16) 六、顶板灾害的防治及措施: (16) 七、其他方面 (16)

石桥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 普查汇报 根据国家平安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的要求,我矿由矿长牵头组织了总工程师、地测等技术人员,按照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内容及要求,结合矿井近几年开采实际揭露,对全矿井进行了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 一、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目的 为强化和标准煤矿地质工作,查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及时处理煤矿地质灾害,有效预防煤矿事故。 二、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主要内容 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主要包含:采空区、废弃老窑(井筒)、封闭不良钻孔,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导水裂隙带,地下含水体,古河床冲刷带、天窗等不良地质体。 1、采空区积水 矿井经过十几年的开采,共有采空区27个,矿井在生产开采中采面有肯定量的顶底板砂岩水,水量0.1~0.2m3/h,经3到5天后疏干,并通过采空区密闭反水孔定期观测,除3401、3403工作面其他采空区无水。 3401采空区为井下突水,2006年6月2日,3401工作面运输巷以上20m 处底板渗水。水样经山东煤田地质局进行水质化验,确定水源为奥灰水,水量稳定在3/h出水位置深,最后根据专家建议,利用自流排放,定时观测,留设防水煤柱25m的方案。确定三线,按要求标注在采掘工程平面图、矿井充水性图等图件上。因此,由于采取治水方案及时正确,对采掘没有造成大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四篇)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 2、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范围:1)地表防洪灾害的排查 ①相关科室对矿内及矿区周边的地表径流、塌陷裂隙区渗水情况、暴雨过后地表塌陷裂隙区积水情况巡查、井田范围内农业灌溉引水渠沟进行详细的排查勘测并在本矿相关图纸上及时准确的绘制出具体的位置。 ②相关部门对矿周围的防洪排水沟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工作,及时清理防洪沟,保证防洪沟内的清洁,发现有损坏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保证防洪排水沟的完好。 ③在雨季期间加强防洪沟的巡查工作,对井口较低位置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防止强降雨期间,积水涌入井筒内,发生事故。 2)井下隐蔽致灾因素排查 1)采空区 ①经常深入井下现场,负责每月对全矿范围内采空区的监控检查,负责协调施工单位经常性地对矿山重点部位及井巷工程进行监督监测,协调本系统人员对重点部位的监测资料整理,圈定地表及井下采空区范围,并做好相关图件的归档工作。 ②坚持经常对新旧采空区进行实测,并及时准确的绘制当前采空区位置实测图,对在实测或井下隐患排查过程中,对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可能诱发大的地质灾害时,应及时向组长及副组长汇报。

③根据采空区与我矿重点场所影响关系,以及井巷工程、保安煤柱、矿体的相互位置及影响程度,从技术上进行论证,确定我矿当前监测重点。 ④在采掘活动开始前确定矿区范围内地表采空区、地表塌陷区、地表错动区关系及影响范围。 ⑤编写地质预报时要结合相关资料与矿山施工单位负责对矿山内地表塌陷区、错动区进行监测预报。 ⑥推广应用在采空区监测地质灾害预测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负责研究采空区变化,并对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给与技术的论证并采取相关措施。 ⑦确定的采空区影响范围,圈定并标识通知相关人员,防止人员误入。 ⑧在回采过程中,对地表采空区塌陷范围进行现场观测,对塌陷情况及时汇报矿总工程师,并制定出采空区塌陷超前情况或者老顶空顶面积大未垮落情况的相关技术措施。 2)废弃老窑(井筒)、井巷和封闭不良钻孔普查 ①对矿区内及矿区周边的可能影响本矿的老窑及废弃井巷进行摸底,并在本矿的相关图纸资料上绘制出具____置,并定期进行观测及排查。 ②对井下已采完的工作面的防火密闭进行观测,并及时汇报出现的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