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9-2020年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1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教科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

精选2019-2020年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1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教科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
精选2019-2020年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1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教科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

精选2019-2020年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1 走进实验室:学习

科学探究教科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

第1题【单选题】

如图,小明把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某位置时,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恰好与蜡烛A所成的像完全重合.仅根据这步实验,小明就提出:“若将蜡烛A移到其他位置,玻璃板所成的像始终是与物等大的”.他这一提法属于( )

?

A、猜想

B、评估

C、设计实验

D、实验结论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在实验室内不可能重现

B、进入实验室后,首先要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C、科学家有广博的知识,不需要进行科学探究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D、实验完毕后,不需要整理仪器,这是实验员的事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如图,小东在探究“比较水和铁砂的吸热能力”.实验中选取的是初温相同的水和铁砂,下列关于此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使实验更科学合理,应该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

B、实验中所需要的测量仪器有温度计、天平和秒表

C、用酒精灯对质量水和铁砂进行均匀加热,只需记录加热时间,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

D、此实验的正确结论支持“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的说法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小明在球场上打篮球,他发现篮球落地反弹的高度不同,于是他想“篮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什么有关呢?”,一起玩的小刚说:“篮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下落的高度有关。”于是他们让同一个篮球从不同高度处放下,观察反弹的高度。小刚说:“篮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下落的高度有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以下研究方法与研究通过乒乓球跳动的高度反映出振幅的大小的方法相同的是( )

A、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引入光线

B、研究光时将它分成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C、通过蜡烛火焰的情况来判断声音是否可以传递能量

D、研究影响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采用控制钢尺长度不变来控制音调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现有量杯、水、盐水和一块橡皮泥,通过实验测橡皮泥:

①体积,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③质量,④密度,⑤在水中受到的压强.能完成的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明的认为这个步骤是科学探究中的哪个步骤( )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分析论证

D、进行实验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豆浆和油条是我国北方居民的传统套餐.众所周知,热豆浆在夏天冷却得较慢,而冬天冷却得较快.提出一个有科学探究意义并且易于操作的问题( )

A、液体冷却的快慢跟季节、室温及其质量有什么关系?

B、液体冷却的快慢跟它和环境间的温度差有什么关系?

C、液体冷却的时间跟它和环境间的温度差有什么关系?

D、液体冷却的速度跟季节有什么关系?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实验中,需要控制以下一些变量,多余是( )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B、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

D、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为了研究单摆摆动的周期与摆线长度的关系,应保持( )

A、摆线的长度和摆球的质量不变,改变摆动的幅度

B、摆线的长度和摆动的幅度不变,改变摆球的质量

C、摆动的幅度和摆球的质量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

D、摆动的幅度和摆球的质量,摆线的长度都不变,改变摆球的形状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下列事例中,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相同的是( )

1)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2)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3)探究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4)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A、(1)与(3)

B、(2)与(4)

C、(2)与(3)

D、(1)与(4)

【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小东的邻居有一位黄爷爷,他多才多艺,心灵手巧,经常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做些能发出动听、美妙声音的乐器。小东就看见黄爷爷用下图这个饮料瓶做成乐器,吹奏出不同的音调。他发现饮料瓶上有两排大小不一、高低位置不同的孔,上部的细管是吹气管。小东在物理课上学习了可提出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请你也帮助小东根据此自制乐器提出一个影响音调因素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3题【实验探究题】

我们可以利用矿泉水瓶做几个小实验来说明一些物理知识.

将这个矿泉水瓶立放在水平桌面上,轻轻用力推它的顶部会翻倒,但用同样的力推它的底部却会在桌面上滑动,这表明______.

往空矿泉水瓶内注入少量的热水,摇晃后倒掉并立即盖紧瓶盖,过一会儿发现瓶子慢慢向内凹陷,这表明______.

在开口的矿泉水瓶侧壁不同高度的地方扎出上、下两个小孔,可以观察到水从两个小孔流了出来,其中下方的小孔流出的水喷的最急,这表明______

将矿泉水瓶慢慢浸入水中时,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人会感到吃力,这表明______.

【答案】:无

【解析】:

第14题【实验探究题】

该实验中,利用加热时间表示______.

上表中______(填序号)三次实验,是探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是否有关.

通过数据分析,水吸收的热量除了与质量有关,还与______有关.

为了进一步探究,给一定质量的冰加热,利用实验数据描绘出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甲和乙,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可见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还与该物质的______有关.

生活中人们利用水来取暖或制冷,就是利用了水的吸放热能力______(选填“强”或“弱”)的特点.

【答案】:无

【解析】:

第15题【实验探究题】

某物理兴趣小组学习了导体电阻的知识后,对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提出了以下猜想:

①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浓度有关.

②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质量有关.

③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中两点间的距离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将电路中的a、b两金属片分别插为甲、乙、丙、丁溶液中所示的位置(金属片a、b每次插入溶液中的深度都相同)进行探究:

本实验电路中接入电阻R0的目的是______

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可以由______来判断;

将金属片a、b分别插为甲、乙所示位置可探究猜想______(选填序号),为了探究猜想②应将金属片a、b分别插为______两图所示位置;

将金属片a、b分别插为乙、丁所示位置,若I乙≠I丁,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答案】:无

【解析】:

【初中物理】走进实验室教学设计 教科版

第2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 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器材: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1)计量的重要性;(2)测量长度的要点;(3)了解误差的概念;(4)综合的测量活动。教师讲述计量的重要性 第1课时 一、从木工尺到米原器 1.引入: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量,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以鲁班制定中国木工尺为例,说明了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选其中之一进行实际测量,比如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的宽,必然得出不同的结果。教师就此向学生指出,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得出统一的结果呢?通过这个活动和鲁班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建立长度标准的必要性,同时认识长度单位以及国际单位制。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适当介绍,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2.长度的单位(SI): 1)基本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um, n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全汇总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

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第一章简单的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 内容 二、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 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 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波:利用录像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4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1、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 可降低难点。 2、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初二物理上册内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

初二物理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测试题

初二物理第一章走进实验室专项练习 题型1长度的估测: 1、一支未使用过的2B铅笔的长度最接近于( B ) A.10cm B.20cm C.1.3dm D.80mm 2、1.76×106μm,可能是() A. 一本书的长度 B. 一个人的高度 C. 一座山的高度 D. 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3、一名粗心的学生的测量记录中忘记写单位,他的记录数据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是m?( ) A. 一支新铅笔的长度:0.185 B. 一名同学的高度:16.4 C. 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0.21 D. 一本外文字典的厚度:0.135 4、下面是同学对长度单位的估测值,其中基本正确的是() A. 普通26自行车车轮的直径大约是70㎝ B. 普通教室房门的高度一般都有3m C. 教室中标准日光灯管的长度大约是2.1m D. 一只钢笔的长度大约是1dm 5、物理测量练习中,同学们得到了很多的答案,其中错误的是:() A.物理课本的长度是2.5dm B. 教室高度是30dm C.一张纸的厚度是30mm C. 墨水瓶的高度大约为6cm 6、下列是一位同学测量记录的结果,正确的是( ) A.一本字典的厚度3.5mm B.一支新铅笔的长度0.175m C.一枚壹角硬币的厚度2.4cm D.一根头发丝的直径7×10-3m 7、现有1km、10m、2m、1dm、1cm、1mm、1μm六个长度值、请分别选择其中的一个完成填空:一角硬币的厚度最接近______ ,小手指的宽度最接近于______ ,教室门的高度最接近于______ 。 8、请在下列数据上填上合理的单位: 课桌长1.21cm______ ;物理书的宽18.41_cm_____ ; 太阳的半径大约是7×105______ ;王刚的身高大约是161__cm____ ; 课桌的高是80cm______ ;头发直径和纸的厚度70______ ; 成年人的腿长是1_m_____ ;手机的长度大约是12__cm____ ; 题型2刻度尺的读数: 1、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以下几种记录数据中正确的是( ) A.50.40毫米B.50.5 C.50.5毫米D.5.050厘米 2、某同学测得物理课本的长度为26.12厘米,则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练习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走进实验室练习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教室内一盏日光灯正常工作电流约为1A B.泰山山顶上的大气压约为1.8×105Pa C.一支新 2B 铅笔的长度约为 50cm D.中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为5km/h 2 . 如图所示,是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长度的示意图,下列所记录的测量结果中,正确的是() A.7.25 cm B.2.25 cm C.2.3 cm D.2.251 cm 3 . 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约为1mm B.飞机正常飞行的速度约为60km/h C.—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200g D.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 4 . 小滨同学喜欢物理,平时很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量,他收集的下列估计值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中学生的身高大约160cm B.成年人的体重约为50N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D.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5 . 下列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A.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 B.普通教室的高度为7dm C.一名中学生的体重为50N D.北海夏天温度为50℃ 6 . 从图中读出金属球的质量、体积大小,则(). A.该金属球的质量是75 g B.若将该金属球放到月球上去,它的质量变为约14g C.若该球是铁质空心球(已知ρ铁="7.9" g/cm3),则空心部分体积是8cm3 D.若金属球是实心的,则该金属球的密度是3.95 g/cm3 7 . 某同学用一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17.81cm、17.82cm、17.83cm和17.58cm,其中错误的是 A.17.81cm B.17.82cm C.17.83cm D.17.58cm 8 . 下列各种说法中的有关数据.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A.中学生的体重约50N B.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105km/s C.教室里的黑板长约4m D.小明跑步速度可达7m/s 9 . 在使用天平时,取砝码要用镊子,其主要原因是 A.轻拿轻放,不至于损坏天平 B.不致把砝码弄脏、弄湿,避免锈蚀,影响称量的精确度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全集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基本单位:______。成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为________。课桌的高度大约是_______。Pm2.5颗粒物直径小于________。长城长________。 2、长度的其他单位以及换算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首先要看清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如何正确放置刻度尺:___________(注意有没有从0开始、厚刻度尺如何放置)。 (3)读书时,视线要_____刻度线,读数时读到________的__________(至少读三遍)。 即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除刻度尺外其他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 4、特殊的测量方法: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化曲为直法(测曲线长度)。 5、时间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时间的其他单位以及换算关系:_________________。 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误差_____消除,只能_______。减小误差的主要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导体电阻的大小应用的方法是其中的______________。错误_________消除。 7、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错误的数据要先删除,剩下的数据求平均值。平均值要与题目中所给数据位数一致(四舍五入)。 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两种题型: (1)告诉研究物和参照物,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研究物的运动状态。 两者位置发生改变:研究物是运动的 两者位置没有发生改变:研究物是静止的 (2)告诉研究物以及运动状态,根据研究物的状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研究物是运动的:选和研究物位置发生变化的。 研究物是静止的:选和研究物位置不发生变化的。 2、研究物的选择标准: (1)研究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是研究物本身。即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做参照物。 (2)无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认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一般选大地为参照物。 3、相对静止应满足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二物理上----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复习) 一、知识点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 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 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 =103m。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记" 测量值是由准确数字、估计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实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33691 km=1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 nm 31μm=10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 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 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 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 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 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 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 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 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实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 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 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关于初二物理上走进实验室

关于初二物理上走进实 验室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复习) 一、知识点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2、科学探究的工具: 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 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 =103m。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准确数字、估计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二、练习题 1、下列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分米的是: A、兵乓球的直径; B、拳头的宽度; C、火柴盒的长度; D、保温瓶的高度。 2、测量长度时,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度取决于: A、测量工具的种类; B、测量工具的最大测量范围; C、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 D、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3、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A、=×1000=1800mm; B、=×1000=1800mm; C、=×1000mm=1800mm D、=×1000mm=1800mm。 4、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原因: A、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 B、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物理专题练习

八年级物理专题练习 一、作图题 【光的反射做图】:1.作出图中的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3. AB 、CD 是某一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线,请画出它们的反射光线,标出点光源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2)如图,MN是平面镜,A为发光点,B为反射光线上的一点。试画出经过B的点的反射光线和与这条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4.如图所示,一条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竖直向下射入井中,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标出法线。 【 光的折射作图】:5. 如图,是不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光的光路情况,请你在图中画出该入射光的折射光线的大概位置。 【 A (1)(3) .S (2) (4) (6) .B .A (8) (7)

8.如图,在凸透镜焦点F处放一平面镜MN,BF为一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请将图补充完整。 【力的示意图】 1.如下图,物体A从斜面上匀速滑下,画出物体A所受力的示意图 2.如图,一个盛水的杯中悬浮着一个小球,杯子放在斜面上,画出此时小球受到的力的示意图。 3.物体A的质量为5kg,在图中A物体进行受力分析(g=10N/kg ) 30度角的拉力。已知拉力大小F=50N ,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 二、基础知识训练题 1.声音是由 产生的。 停止,发声与就停止了。 2.声音靠 传播,真空 传声。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 。一般固、液体传声速度 气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______m/s 。声音在____体中传播最快,在___体中传播最慢。 3.回声与原声时差大于 s ,人耳可区分出它们。 4.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 称为响度。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的。_______越大,响度就越大。人耳所能感觉到的声音的 称为声调。声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________越高,音调就越高。________用来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5. 是发声体作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 6.物理学中,用 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 7.控制噪声途径:防止噪声_______;阻断噪声的______;防止噪声________。 8.声音的三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减弱噪声的途径:(1) ;(2) ;(3) 10、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和_______。 【光】 1.“日出日落”这句话中研究的运动物体是 ,是以 为参照物的。 2.小明同学陪爸爸到公园散步,他看到了柳树上左右摆动的柳枝在湖水中的“倒影”。则“倒影”相对于 是运动的,相对于 是静止的。 3.在下列空格填上合适的单位。 (1)乒乓球的直径为4 ;(2)头发丝的直径约为70 ;(3)一名中学生走了两小时通过的路程大约是3 105 。 4.你身体上最接近35mm长度的是( ) A.大拇指指甲的宽度 B.大拇指指甲的长度 C.头发丝的直径 D.肩膀的宽度 5.如图1所示,四个图都是用刻度尺测量一长方体的边长,其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6.如图4所示,铅笔的长度为 cm 。 7.甲、乙二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对于地面: (1) (2) (3) (4) 图4

初二物理第一章走进实验室测试题

初二物理第一章走进实验 室测试题 一、选择 题 (每空3 分,共27 分) 1、一支未使用过的2B铅笔的长度最接近于( ) A.10cm; B.20cm; C.30cm ; D.40 cm 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错误叫误差 B.误差是由于不遵守操作规则造成的C.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D.选择精密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3、下列是一位同学测量记录的结果,正确的是( ) A.一本字典的厚度3.5mm B.一支新铅笔的长度0.175m C.一枚壹角硬 币的厚度2.4cm D.一根头发丝的直径7×10-3m 4、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A、减小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而产生的误差 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减小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 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5、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以下几种记录数据中正确的是( ) A.50.40毫米 B.50.5 C.50.5毫米 D.5.050厘米 6、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是() A、采用正确测量方法 B、只要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 C、只要多次测量求其平均值 D、既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又多次求其平均值 7、甲、乙两位同学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直尺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甲的记录是23.06厘米,乙的记录是23.063厘米。你认为符合测量要求的是() A、甲 B、乙 C、都符合 D、都不符合 8、用同一根刻度尺按正确方法测量一物体长度,共测了四次,其结果不同,这说明:() A、该物体的真实长度是不定的 B、这四次测量结果都是不可靠的 C、测量不可避免地有误差 D、测量次数多了反而得不到正确结果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知识点全汇总!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检测题(含答案)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检测题 (满分70分,7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以下长度的估测中最接近3m的是() A. 教室的高度 B. 课桌的高度 C. 物理课本的宽度 D. 一名同学的身高 2. 下列仪器用于测量时间的是() A. 卷尺 B. 游标 C. 螺旋测微器 D. 挂钟 3.下列长度测量的数据用的是同一刻度尺测量的是() ①0.39dm ②6.85cm ③11.0mm ④2.76m ⑤8.26mm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4.用托盘天平测出一枚邮票的质量,下列做法中最合理的是() A. 把一枚邮票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B. 先测出一枚邮票和一螺母的总质量,再减去螺母的质量 C. 先测出200枚邮票总质量,再除以200 D. 先测出200枚邮票的总质量,再加一枚邮票测出201枚邮票的总质量,求其差就是一枚邮票的质量 5.班主任老师用一把刻度尺4次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下列记录数据中错误的是( ) A. 18.77cm B. 18.76cm C. 18.74cm D. 18.89cm 6.咱校校长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 A. 1 cm、5.50 cm B. 1 cm、8.30 cm C. 1 mm、2.8 cm D. 1 mm、2.80 cm. 7.要比较准确的测量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A. 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皮卷尺进行测量 B. 打开地图,根据地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再进行换算. C. 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 D. 将公路等分成n 段,测出每段的长度,再由ns算出. 8.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时,某小组有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做法,正确的做法是() A. 图甲所示的做法,只需一次测量 B. 图乙所示的做法,需要多次测量 C. 图甲所示的做法,需要多次测量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走进实验室》章节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 A. 日 B. 小 时 C. 分 D. 秒 2.测量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的细铜丝的直径,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cm B. 读取图中刻度尺的示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C. 测得图中线圈的总长度为15cm D. 实验中需要数所绕铜丝的圈数 3.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 A. 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 斜 B. 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 C.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 直 D. 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 4.某同学进行长度测量得到的正确结果是,则该同学所选择的测量工具 是( ) A. 米刻度尺 B. 厘米刻度 尺 C. 毫米刻度 尺 D. 分米刻度尺 5.一名同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在调节天平时,他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后,忘记了移动游码,当时游码处在的位置,就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测量时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放入50g、10g、5g的砝码各一个,指针正好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则被测物体的质量是() A. 65g B. C. D. 无法确定 6.一架天平的游码指在处,小明同学忘记将游码拨回横梁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就调好平衡了,称量时,物体放在左盘,然后在右盘放了50g砝码后,天平刚好在水平方向平衡,则物体的质量是()

A. B. C. 50g D. 55g 7.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砝码因长期使用被磨损,导致测量出的质量() A. 相等 B. 偏 大 C. 偏 小 D. 无法确定 8.用最小刻度值为1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下列记录结果中正确的是() A. 毫米 B. 厘 米 C. 毫 米 D. 分米 9.如图在玻璃瓶装满水,然后用带有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塞紧瓶口,用力挤压玻璃瓶壁,发现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了,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小明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1:力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猜想2:手挤压玻璃瓶壁时,使瓶内水的温度升高. 于是小明进行如下探究:先用较大的力挤压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松手后水面迅速回到原位置;再用较小的力挤压玻璃瓶,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高度变小,重复多次,现象均相同,对于此探究() A. 只能验证猜想 1 B. 只能验证猜想2 C. 既能验证猜想1,也能验证猜想2 D. 既不能验证猜想1,也不能验证猜想2 10.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跟下面哪个因素有关() A. 摆锤的轻重 B. 摆动的角 度 C. 摆的形 状 D. 摆的长短 11.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错误的是() A. 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第一章 复习 《走进实验室》(含答案)

课题:八年级物理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复习 设计人: 审核人: 学习 预设 问题与活动 规则 与评价 教 学 (学习) 目 标 1.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及其换算,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22.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学会“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认真阅读 明确目标 导入 新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自主 学习 合作探究 第一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一、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一切巧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出其中的 和 , 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二、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 三、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 、 、 、 、 、 、 。 四、建立你的家庭实验室 第二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一、从木工尺到米原器 1. 测量是将待测量与一个 基准进行 的过程。这个公认的基准量就叫 , 2.为了方便国际间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称为 制。 3.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符号 。 4.长度的常用单位: 二、实验: 测量长度 要求: 1、先独立思考 2、组内交流讨论,补充完善 3、十分钟后小组展示。 同学们完成后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质疑,老师完善,评价激励 装 订 线 103 103 103 103 10 10 10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km m dm cm mm μm nm

降落伞比赛 达标检测1.这个学期起开设了物理课程,小刚很喜欢,下列说法和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相信书本上的知识,因为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来源:学。科。网Z。X。X。K] C.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 D.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2.关于家庭实验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建立家庭实验室后,我们在家里就可以像科学家那样进行实验探究了 B.生活中的易拉罐、气球等都可以成为家庭实验中的材料 C.家庭实验室可以配置简单的测量器材和装置 D.家庭实验室必须配置专业的实验仪器和装置,不然无法完成实验探究 3. 1.60×106μm可能是() A. 一个人的高度 B. 一本书的长度 C. 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D. 一座山的高度 4.下列长度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 A.78cm=78cm×10mm=780mm B.78cm=78cm×10=780mm C.78cm=78×10=780mm D.78cm=78×10mm=780mm 5.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得一块玻璃的长度是320.6mm,如果换用分度值 为1cm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玻璃的长,测量结果应该是() A.320.6cm B.32.06cm C.32cm D.32.1cm 6.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误差只能是尽量减小,而不能消灭 B.测量时可以做到没有误差 C.测量中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 消灭误差 D.测量中的误差是由于错误而造成的,因此可 以避免 7.如图所示量筒的分度值为 ml,量程 为 ml,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ml,读 要求: 独立完 成。积极 动脑, 做完后, 举手回 答。让思 路方法不 一致同学 介绍自己 的解题情 况, 教师引导 学生开展 质疑评价 。

初二物理上册经典题目汇总

1. 下列现象中, 属于液化的是( ) A .夏天, 盛冷饮的杯子外壁上出现小水珠 B .寒冷的冬天, 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C .放在盘子里的水, 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D .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 2. 1.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3. A .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在平面镜中不能成像 B .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物体的实像 4. C .人离平面镜越远,在镜中成的像越小 D .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总是相等的 5. 2.唐诗《浪淘沙》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 6. 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是船行”所选参照物分别是 1.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 ) A .千克/米3 B .克/厘米3 C .千克/分米3 D .吨/米3 2.一般一只鸡蛋和一个初中学生的质量分别约为:( ) A .0.5g 60mg B .5g 60g C .50g 60kg D .500g 60t 3.如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4.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 ) A .逐渐增大,且总是大于入射角 B .逐渐增大,且总是小于入射角; C .逐渐减小,且总是小于入射角 D .逐渐减小,且总是大于入射角; 5.下面几个物理量中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种类的是:( ) A . 质量 B .密度 C .体积 D .温度 6.小明家安装自来水管时,将一根水管截成长短不同的两段,则这两段水管( ) A . 质量相等 B .密度相等 C .体积相等 D .以上都不对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将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减弱噪声 B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低 D .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直接对话 7. A .船和山 B .山和船 C .地面和山 D .河岸和流水 8. 3.如图1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 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 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 9. A .靠近透镜 B .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10. C .远离透镜 D .靠近透镜和远离透镜都可以 图1 B 山在水中的倒影 A 屏幕上的手影 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D C 花瓶在平面镜中的像 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