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

_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
_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

2007年4月 第28卷 第2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C a p i t a l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A p r.2007

V o l.28 N o.2

·专题报道·

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

王秀娟 许利平 王 敏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摘要】 中药所致肝毒性的临床表现与常见肝病相似,可出现急性肝细胞损害、肝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升高、肝肿大、黄疸、胆汁淤积、慢性肝炎伴纤维化、肝硬化、暴发性肝衰竭或肝脏肿瘤等各种病理变化。停药后,多数肝脏损害是可逆的。常见的具有肝毒性单味药有黄药子、苍耳子、雷公藤、麻黄、苦楝子、番泻叶等;常见的肝毒性复方制剂有壮骨关节丸、疳积散、复方青黛丸、克银丸、小柴胡汤等。中药配伍及中西药联合用药均可导致肝毒性的发生;中药的药性与肝毒性也有关;引起肝毒性的原因除与中药本身的毒性有关外,与医者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及与患者本身体质也有关,季节、地域等因素也是引起肝毒性的重要原因。只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提高医术,合理用药,才是防止中药及复方制剂引起肝毒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中药;复方制剂;肝毒性

【中图分类号】 R285

H e p a t o t o x i c i t y C a u s e db y C o m m o n l y-u s e d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a l H e r b s a n d

C o m p o u n dP r e p a r a t i o n

W a n g X i u j u a n,X u L i p i n g,W a n g M i n

(S c h o o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C a p i t a l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A B S T R A C T】 T h e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o f h e p a t o t o x i c i t yc a u s e db y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a l h e r b s a r es i m i l a r w i t ho r d i n a r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M a n y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a l t e r a t i o n s o f h e p a t o t o x i c i t yc a nb es e e n,s u c ha s 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 d a m a g e,l i v e r d i s f u n c t i o n,i n c r e a s e ds e r u m t r a n s a m i n a s e, h e p a t o m e g a l i a,j a u n d i c e,c h o l e s t a s i s,c h r o n i ch e p a t i t i sc o m p l i c a t e dw i t hf i b r o s i s,h e p a t i cc i r r h o s i s、f u l m i n a t i n gh e p a t i cf a i l u r e,l i v e r t u m o r,a n d e t c.I n m o s tc a s e s,t h el i v e rd a m a g ei sr e v e r s i b l ea f t e rd i s c o n t i n u a t i o n.T h ec o m m o n l y-s e e nh e r b sw h i c hm a yc a u s e h e p a t o t o x i c i t ya r e H u a n gY a oZ i(T u b e rD i o s c o r e a e B u l b i f e r a e)、C a n g E rZ i(F r u c t u sX a n t h i iS i b i r i c i)、L e iG o n gT e n g(R a d i x T r i p t e r y g u m)、K uL i a nZ i(F r u c t u s M e l i a e A z e d a r a c h),e t c.,a n dt h e c o m p o u n d p r e p a r a t i o n s a r e Z h u a n g G uG u a n J I eW a n(T h e P i l l f o r A s t h r i t i s),K e Y i nW a n(T h e P i l l f o r P s o r i a s i s),X i a o C h a i H uT a n g(X i a o B u p l e u r i D e c o c t i o n),a n d s o o n.I na d d i t i o n,t h ei m p r o p e r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We s t e r nm e d i c a t i o na n d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a l h e r b sm a ya l s ob r i n ga b o u th e p a t o t o x i c i t y.E x c e p tt h et o x i c i t yo fh e r b s t h e m s e l v e s,t h e o t h e r f a c t o r s i n c l u d et h e d o s a g e,t i m e,t h e b o d y c o n s t i t u t i o no f p a t i e n t s,s e n s i t i v i t y,s e a s o n s,a n dg e o g r a p h i c r e g i o n s, e t c.T h e r e f o r e,t h e m e d i c i n a l h e r b s a n dt h e i r p r e p a r a t i o n s s h o u l db e u s e d r a t i o n a l l y u n d e r t h e g u i d a n c e o f t h e t h e o r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a n d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 s y m p t o m s,a n dt h em e d i c a l s k i l l s h o u l db ei m p r o v e d,w h i c ha r et h ee f f e c t i v em e a s u r e sf o ra v o i d i n g h e p a t o t o x i c i t y.

【K E Y WO R D S】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a l h e r b s;c o m p o u n dp r e p a r a t i o n;h e p a t o t o x i c i t y

肝脏作为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而中草药是由各种化学成分所组成,这些成分在体内发挥药效的同时,也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甚至对肝脏造成毒性损害。重视这个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和杜绝药源性肝病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单味中药引起的肝损害

中草药所致的肝损伤没有特异性[1],其临床表现与常见肝病相似,停药后,多数肝脏损害可逆转。据文献报道[2],引起肝损害的常用单味中药有:黄药子、雷公藤、苍耳子、麻黄、何首乌、苦楝子、川楝子、苍术、金不换、番泻叶、槲寄生等。常见中药肝毒性的临床报道如下:

黄药子常用于治疗甲亢、甲状腺瘤、多发性纤维瘤等。肝中毒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3-6],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厌油腻、尿黄,肝功能异常。天门冬氨酸转氨酶(S G O 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 L T)和胆红素升高。引发肝损害的日用量为15~36g,总量为90~3500g。发病时间为服药后6d~14周。黄药子引起肝损害的潜伏期及病情的轻重与药物的剂量有关,剂量越大,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多数患者在服药总

第2期王秀娟等: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

量达500~1500g后发病。发病后肝炎症状较重,与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引起的肝损害相似,并有死亡病例报道。

雷公藤[7,8]引起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似急性病毒性肝炎,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黄、巩膜黄染等症状,肝脏肿大,有压痛,血清转氨酶升高,胆汁瘀积明显。临床有死亡病例报道,主要死因是肝功能损害,同时合并有粒细胞减少。据报道,雷公藤片较雷公藤多甙片更易引起肝损害。

苍耳子中毒的潜伏期约1~10d。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及头痛头晕、抽搐、嗜睡、烦躁等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症状,继之出现肝区疼痛、肝肿大、黄疸、A L T升高及血糖降低,并可出现心、脑、肾等实质脏器的损害及广泛出血,最后死于肝、肾功能或呼吸循环衰竭。发病时间数h至数d不等。有报道[9]儿童服用苍耳子5~6粒即引起中毒。其急性中毒者肝脏肿大[10],病情迁延者肝脏轻度萎缩,包膜下有散在出血;镜下呈弥漫性改变,肝窦明显扩张,肝细胞大部分变性坏死,多数细胞核固缩破裂或溶解。口服苍耳子致药物不良反应(A D R)[11]均发生在服药时间超过1个月以上的患者,可能与服药时间长造成积蓄中毒有关。

近年来麻黄被西方国家作为饮食添加剂、减肥剂或健身强壮剂等广泛应用,导致许多不良反应。1996年Y o s h i d a等[12]报道4例患者因服用中药麻黄方剂发生急性肝炎,其中1例63岁的妇女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及时行肝移植术后得救。切除的肝脏显著萎缩,切面只有很小的再生结节。镜下可见广泛的肝小叶中央坏死,汇管区周围可见胆小管增生和炎症。一位女性病人服用麻黄3周引起严重急性肝炎[13],另一位58岁的女病人在服用麻黄4个月后发展为具有自身免疫特点的暴发性肝炎。

服用青鱼、草鱼、鲤鱼、鲢鱼的鱼胆都有中毒的报道。口服鱼胆可致急性肝、肾功能损害,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黄疸和转氨酶升高;少尿、无尿、全身浮肿,甚至死亡。患者多因眼、胆疾病或咳嗽、便秘而自服鱼胆,或误服鱼胆而产生中毒。临床表现[14]轻者仅有轻度消化道症状。中毒剂量为食用1个或数个鱼胆,常于服后30m i n至数h出现症状,1d至数日内出现肝损害。鱼胆毒素吸收后有些可导致中毒性肝病,严重者可引起肝功能衰竭,毒素主要由肾脏排泄,故可引起肾小管变性,坏死及阻塞等,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同时伴有心脏、呼吸、神经系统的损害与出血倾向,并可因肝、肾、呼吸及心脏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致死。鱼胆中毒与鱼胆汁所含的胆酸、胆汁毒素、氰化物及组织胺类物质致敏有关[15]。

生首乌引起肝损害的表现是轻度或中度黄疸,常因为乌发或其他目的服用首乌药材或含单味首乌的片剂所致。有人[16]认为生何首乌用量大导致的中毒性肝病(50~100g/d),发病短,病情急,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肝区疼痛、巩膜黄染或中重度黄染、肝脏肿大。实验室检查:A L T升高至200U/L~500U/L不等。另有报道[17],生何首乌可致家族性急性肝损伤。某家族同用均有黄疸发生,因此认为其发病的原因可能与患者遗传性肝脏代谢酶缺陷有关。

苦楝子肝中毒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肿大、肝区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纳差等消化道症状,伴A L T 升高,同时可兼见呼吸、神经及循环等系统症状和体征。中毒剂量差别很大,有报告[18]食入果实6~8个即引起中毒性肝炎,亦有因食用苦楝子中毒致死的猪肉而引起中毒性肝炎。朱天忠[19]总结国内有多例中毒死亡报道,多因自行驱虫而超量服用或误食所至。实验研究表明[20],苦楝素主要是损伤肝细胞,可见肝细胞重度肿胀,细胞核缩小,染色质融合成片,肝窦狭窄等。毒性可随单次剂量增加而增强,作用缓慢而持久,且有蓄积性。

金不换长期用作镇静止痛剂,未曾重视其肝毒性。W o o l f等[21]报道7例健康成人服用金不换片剂平均20周后,发生急性肝炎,表现为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瘙痒、腹痛,体征有黄疸和肝肿大,停药2~30周后逐渐恢复。

含苍术苷的苍术具有显著的肝毒性。地中海地区的儿童可因咀嚼其胶状分泌物中毒,北非地区人则常将其根浸出液用于退热、催吐、利尿或堕胎而导致中毒。苍术中毒可发生致命性的广泛肝坏死,伴有低血糖和肾功能衰竭[22]。

番泻叶常用作缓泻剂,长期服用可引起肝炎。番泻叶所含番泻叶苷、大黄素等有强烈的泻下作用,多服可致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临床有中毒的报道。长期服用轻者导致低血钾,重者导致肝硬化。可能是番泻苷经肠道细菌作用后,其分解产物的化学结构类似二羟蒽醌,后者为众所周知的损肝性泻药[23]。

221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第28卷

据国外文献[24]报道,槲寄生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哮喘和乳腺癌等可以引起所谓的“槲寄生肝炎”。临床上出现肝炎症状及肝功能异常,停药后症状消失。

千里光及其制剂的安全性问题,近年来已引起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机构(M H R A)关注,M H R A禁止含有千里光属内服药品的销售。2003年3月,产自中国的千柏鼻炎片在英国市场销售引起了M H R A的注意。千柏鼻炎片是含有千里光的中成药制剂,千里光是千里光属植物种类成员,该属植物含有毒性的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 A s),诸如千里光碱、千里光菲林碱、千里光碱N-氧化物、千里光菲林碱N-氧化物,化学结构类似野百合碱。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 A s)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导致人类肝小静脉闭塞症(V O D),需要进行肝脏移植并可导致死亡[25]。千里光[26]所含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是目前已知的最主要的植物性肝毒成分,其中毒症状表现为:疲乏无力、恶心、呕吐、腹胀、黄疸、尿少、腹水等,还可导致肝癌、肺癌以及畸胎等。

解毒敛疮的外用中草药毒性研究[27]表明,含水解型鞣质的药物对肝脏严重损害,这些中草药是:虎杖、地榆、石榴皮、黄沧叶、酸枣根皮、五倍子、桉叶和诃子等。

有文献报道[27,28],引起的肝毒性的中药,尚有砒霜、雄黄、苍耳子、蜈蚣、四叶对、苏铁、四季青、艾叶、蓖麻子、土三七、鸦胆子、白花丹参、农吉利(野百合)、防己、五色梅、丁香、土荆芥、大风子、大白顶草(含千里光生物碱)、天花粉、西门肺草、广豆根、芫花、金粟兰、决明子、贯众、肉豆蔻、白及、青黛、大黄、姜半夏、密陀僧、蒲黄、红茴香、金果榄、猫尾草、大白顶草、常山、乌头、柴胡、黄芩、望江南子、油桐子、红娘子、七叶一枝花、自消容(含野百合碱)、合欢皮、麦角(生服)、芸香、蟾蜍、穿山甲、铜绿、麝草、喜树、老虎泡叶、橡碗等。

2 复方制剂引起的肝损害

中成药引起肝毒性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肝肿大[3]。中医主要辨证分型为湿热壅盛、蕴蒸肝胆,湿热内蕴、肝脾失调两型。实验室检查以肝细胞损害为主,但不乏以A L P 和谷氨酰转移酶(γ-G T)明显升高的胆汁淤积型肝炎。

复方制剂引起的肝损害以壮骨关节丸报道居多,其次是治疗皮肤病的克银丸、消银丸、消银片、消癣宁等,其他常见中药复方[24,29,30]如小柴胡汤、复方青黛丸、华陀再造丸、大活络丸、追风透骨丸、天麻丸、润肤丸、脑安、益脑宁、脑力衰、消石丹、复方咳喘散、化淤丸、松刚益肝丸、昆明山海棠、消渴丸、消石丹、天麻丸、首乌片、消咳喘、安络丸、华陀再造丸、大活络丸、牛黄解毒片等多有报道。

壮骨关节丸[2]引起肝损害的发病率较高,平均潜伏期为46.8d,女性多见,平均年龄57.1岁,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和黄疸,碱性磷酸酶(A L 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 G T)明显升高,临床诊断以胆汁淤积型肝炎较多见。

牛黄解毒丸(片)中的雄黄毒性最强,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含砷约75%、硫24.9%,遇热易于分解,变成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砷的剧毒作用[31]在肾脏可致慢性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在肾外可致脊髓和周围神经炎、胃肠炎、肝损害、皮疹等。

复方青黛丸在用药过程中多有肝损害等不良反应[32,33]。临床主要出现全身乏力、纳差、尿黄、皮肤及巩膜黄染和肝功能异常,易被误诊为甲型病毒性肝炎,一般停服后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若重复服用后再次出现类似症状,应立即停药并禁止重复应用。治疗银屑病[2]的中药,如复方青黛丸、克银丸、消银片等,引起肝损害的病理改变以肝细胞坏死为主。

小柴胡汤主要用于治疗发热、乏力和消化不良。目前在日本用于治疗门诊慢性肝病病人。服用小柴胡汤[34]平均2个月后可引起急性肝炎。实验室检查显示停服药后2~6周恢复正常。I t o h等[35]报道40例服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患者,9例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转氨酶升高及黄疸,肝组织活检证实为急性肝损害,停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中4例再次用药后,重现肝损伤,说明小柴胡汤确实能诱发急性肝炎。该方剂引起肝损伤的机制[36]可能与柴胡和黄芩的原浆毒有关。

六神丸[37]中的明雄黄含有毒性物质砷化物,长期或大量服用后会发生砷中毒,药物可在体内蓄积,引起肝脏、肾脏及多脏器损害。方中的蟾酥含有蟾酥毒,具有洋地黄样作用。

疳积散[38]中所含广丹和朱砂均属有毒物质,其主要成分分别为四氧化三铅及硫化汞,超量或久服可引起小儿肝损害。

222

第2期王秀娟等: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

3 联合用药产生的肝损害

联合用药产生的肝毒性是传统中药配伍理论难以解释的,这对中药配伍应用的作用机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有文献报道[39],参莲胶囊与乳癖消片联合应用致肝损害2例。其用药时间均较长,分别为2个月和4个月。由于中成药成分复杂,尚难以确定由何种药物导致肝损害。参莲胶囊主要含苦参、山豆根、防已、杏仁、丹参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适用气血瘀滞、热毒内阻而致的肿瘤。乳癖消片含鹿角、蒲公英、鸡血藤、三七、海藻、元参、红花、昆布等,具有软坚散结,活血消痈作用,适用于乳癖结块,乳痈初起,乳腺囊性增生及乳腺炎前期。从药物组成看虽无十八反、十九畏的禁忌,但其药理作用有相似之处。

含杏仁、桃仁、白果的中成药[40],因其含氰甙,若与西药安眠酮、利眠宁、安定等合用,可过度抑制呼吸中枢,并损害肝、肾功能导致不良后果。四季青、黄药子可损害肝脏,与异烟肼、四环素合用毒性作用增加,复方丹参片与争光霉素合用可促进肿瘤转移。药酒[41]是含乙醇的中成药,若与鲁米那、苯妥英钠、安乃近、甲苯磺丁脲同服,因乙醇能增加肝脏酶的活性,可使上述药物在体内代谢加速,疗效降低,加重不良反应。

4 中药药性与肝毒性的关系

有研究[42]认为,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及有效成分与肝毒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常用中药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寒性、热性药肝毒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平性及无药性记载的药物;具有苦味、辛味的药物肝毒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咸味的药物,目前发现有3种具有肝毒性;中药归经与肝毒性的关系,以归肝、脾、肾经3类药物的肝毒性较为明显。

5 中药有效成分与肝毒性的关系

引起中毒性肝损害的中药所含成分[43]主要可分为:1)含羟基双稠吡咯啶生物碱类的中药:野百合、千里光、土三七、猫尾草、大白顶草等;2)含毒皂、萜类的中药:黄药子、川楝子、艾叶、贯众等;3)含毒性植物蛋白类中药:苍耳子、蓖麻子、油桐子等;4)含鞣质较多的中药:五倍子、石榴皮、四季青等;5)毒蕈类。有研究认为,中药肝毒性的发生在碱类及苷类中药中均较显著。因此,在临床上慎用含萜类药物对于减少肝毒性的发生是有意义的。

中药引起肝毒性的原因很多,除了中药自身的毒性之外,与医者给药剂量、用药时间等都有关系,与患者本身体质及其地域、季节等各因素也都有关。

然而,对中药不良反应不能“谈毒变色”,有毒中药运用得当,常获良效。如斑蝥素是斑蝥所含有毒成分,可以抑制癌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能刺激骨髓,引起白细胞升高,降低癌组织激素水平及影响癌细胞核酸代谢,彻底杀死癌细胞[44]。还有资料[45]表明,斑蝥素对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贲门癌、肠癌及肝硬化等也有一定疗效。砒霜经科学方法精制纯化成注射液,具有选择性对肝细胞有诱导凋亡作用而不损伤正常细胞[46]。公认的“毒药”经过科学合理用药一样可以造福人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科学地、合理地应用中药,完全可以减少和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故提高临床医生用药水平,辨证施治,依法遣方用药,因人、因地、因时用药,是减少中药肝毒性发生的重要措施。

6 参考文献

[1] 徐列明.对中草药引起肝损害的认识及防治[J].现代医

药卫生,2005,21:379-380.

[2] 陈一凡,蔡皓东.中药引起肝损害的调查分析[J].药物

不良反应杂志,1999,1:27-32.

[3] 郭丽珠.中成药致肝炎的病例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

志,2004,4:231-235.

[4] 程懋坪.药物与肝脏[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20

-225.

[5] 金安萍.黄药子引起肝功能异常1例[J].中国中药杂

志,1996,21:377.

[6] 吴绪祥,钟洪,臧坤堂.黄药子致肝损害1例[J].时珍国

医国药,2000,11:186.

[7] 邓培媛,傅琪.116例药源性肝损害分析[J].药物流行病

学杂志,1998,7:144-145.

[8] 温泽淮,许卫华,赖世隆.38例雷公藤不良反应因果关系

的判断与分析[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50-

53.

[9] 庄国康,刘瓦莉.中药中毒与解救[M].北京: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1991:106-110,133-137,122-127. [10]王希海.中草药引起中毒性肝病的病理变化[J].临床肝

胆病杂志,1997,13:16-19.

[11]梁进权,王宁生.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

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56-68.

223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第28卷

[12]L a k e J R.C h i n e s e h e r b a l m e d i c i n e i m p l i c a t e di nl i v e r f a i l-

u r e[J].H e p a t i t i s We e k l y,1997,24:3.

[13]B e r kB S,C h a y aC,B e n n e r K C,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

h e r b a l t h e r a p y f o r l i v e r d i s e a s e[J].H e p a t o l o g y,1999,30:

478.

[14]古云霞,袁惠南.1993,1994年中药不良反应文献综述

[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502.

[15]陈志周.急性中毒[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707.

[16]叶亲华.服用何首乌致急性中毒性肝病1例[J].中国中

西医结合杂志,1996,16:732.

[17]盛家琦.中药首乌所致家族性急性肝损伤[J].中华肝脏

病杂志,1998,6:59.

[18]康永贞.食用中药苦楝子致死的猪肉引起中毒性肝炎1

例报告[J].上海医学,1981,4:44.

[19]朱天忠.试论中草药的肝毒作用[J].中医药信息,1989,

15:12-16.

[20]洪庚辛,陈业洲,谢裕英.苦楝子与山道年对肝脏毒性的

比较[J].广西医学,1982,4:71.

[21]Wo o l f GM,P e t r o v i c L M,R o j t e r S E,e t a l.A c u t e h e p a t i-

t i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t h e C h i n e s e h e r b a l p r o d u c t J i nB uH u a n

[J].A n nI n t e r nM e d,1994,121:729.

[22]赵国兴,孟庆荣,孟春娥.实用药源性疾病诊断治疗学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285-290. [23]B e u e r s U,S p l e n g l e r U,P a p e GR.H e p a t i t i s a f t e r c h r o n i c

o f a b u s e s e n n a[J].L a n c e t,1991,337:372.

[24]程懋坪.药物与肝脏[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20

-225.

[25]柯家菁.中草药千里光的化学成分、药理及制剂在临床

上的应用[J].桂林医学院学报,1994,S1:75-77. [26]程刚,夏东胜,李馨龄,等.千里光的安全性研究现状及

其对策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569-

571.

[27]冯世杰.烧伤收敛结痂中草药的毒性研究[J].医学研究

通讯,1982,9:23.

[28]刘丽萍,王颖,陈玉玲.50例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观察与

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379-380.[29]邓培媛,傅琪.116例药源性肝损害分析[J].药物流行病

学杂志,1998,7:142-145.

[30]贾毅婕,王育琴,常红军,等.77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与

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231-234. [31]赵金芳,许录山.中成药牛黄解毒丸(片)的不良反应及

其防范措施[J].基层中药杂志,2001,15:63.

[32]韦诗云.复方青黛丸致药物性肝炎2例[J].中国中西医

结合杂志,1994,14:539.

[33]张立军,苏海峰.复方青黛丸致肝功能损害一例[J].中

华皮肤科杂志,1993,26:28.

[34]王兵,刘平,唐志鹏.植物药的肝毒性[J].江西中医学院

学报,2004,16:78-80.

[35]陈达民.草药小柴胡汤引起的肝损害[J].国外医学·消

化系统疾病分册,1996,16:61.

[36]廖莉琴.试析中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J].中西医结合肝

病杂志,2001,11:63-65.

[37]陶向东.六神丸致药物性肝炎1例报道[J].武汉医学杂

志,1995,19:38.

[38]王招定,王光利.中草药致小儿肝脏损害18例报告[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20:19.

[39]黄意,赵建华.浅谈一些中成药的不良反应[J].浙江临

床医学,2002,4:337.

[40]赵俊东.中药不良反应因素及中西药配伍禁忌分析[J].

光明中医,1998,13:5-6.

[41]刘红农,张爱珍,王红梅.试述中西药合用发生不良反应

的机理[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45.

[42]宋秉智,施怀生.肝毒性中药及其与药性和有效成分的

关系[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18-19.

[43]李健,王修齐,杨桂仙,等.药源性消化系疾病[M].北

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08-409.

[44]王会丽,陈健民.虫类药物对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J].昆虫知识,1996,33:361-366.

[45]谭娟杰.中国药用甲虫-芫青科的资源考察与利用[J].

昆虫学报,1995,38:324-331.

[46]尹立公,刘汝莉,王兰君,等.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

新价值[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32-33.

(收稿日期:2007-01-16)

224

常见肾毒性药物有那些简述

常见的肾毒性药物有哪些? 1、抗生素及其它化学治疗药物: ①常损害类:两性霉素B、新霉素、头抱霉素Ⅱ等; ②较常损害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磺胺药等; ③偶见损害类:新青霉素(Ⅰ、Ⅱ、Ⅲ)、氨等青霉素、羧苄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头抱霉素(Ⅳ、Ⅴ、Ⅵ)、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2、非类固醇抗炎镇痛药:消炎痛、布洛芬、保泰松、炎痛喜康、阿斯匹林、复方阿斯匹林(APC)、非那西汀、安替比林、氨基比林、扑热息痛及甲氧萘酸等。 3、肿瘤化疗药:顺铂、氨甲蝶吟、光辉霉毒、丝裂霉素-C、亚硝基脲类、5-氟尿嘧啶等。 4、抗癫痛药:三甲双酮、苯妥因钠等。 5、麻醉剂:乙醚、甲氧氟烷等。 6、金属及络合剂:青霉胺、依他酸盐等。 7、各种血管造影剂。 8、其它:环抱霉素A、甲氰咪哌、别嘌吟醇、甘露醇、汞撒利、海洛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哪些药物有肝毒性 1.金属类药物如锑、汞、砷等。

2.麻醉镇静药如乙醚、氯仿、吗啡、冬眠灵、巴比妥类安眠药,以及苯妥英钠等 抗癫痫药。 3.解热镇痛药如保太松、复方阿斯匹林、扑热息痛及消炎痛等。 4.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呋喃类、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 5.抗结核药如异菸肼、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平等。 6.其他如驱虫药、抗癌药、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塞、利尿酸等)。 7.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甲哌氯丙嗪及其他吩嗪类药物和氯哌啶醇、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 8.类固醇类如同化类固醇、避孕类固醇可致胆汁阏积。 9.抗甲状腺药如甲亢平、他巴唑、甲基硫氧嘧啶,硫尿嘧啶可引起肝细胞-毛细 胆管型损害,丙基硫氧嘧啶可致肝细胞损害。 10.中草药也会引起药物性肝炎。 肾毒性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最早症状可为蛋白尿和管型尿,继而可发生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肾衰和尿毒症等。肾毒性可为一过性,也可为永久性损伤。可导致肾毒性的常见药物有某些抗菌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麻醉药、碘化物造影剂、碳酸锂、氨苯蝶啶等。目录

中草药与肾毒性

中草药与肾毒性 背景 ?据 WHO 数据,传统医学作为主要治疗或者辅助治疗,用于全世界 75%-80% 的人口,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传统医学包括中医,中草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替代治疗已风靡世界。数据显示,中草药已出口至日本、韩国、印度、德国、荷兰及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在内的 175 个国家和地区,估计 2012 年总市值 831 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 20%。鉴于中草药无需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故潜在危害需要全球提高重视。 ?中草药主要由天然化合物和复杂的有效成分组成,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但经常被医生和患者认为无害而忽视。中草药所致的肾损伤发病率很难评估,由于药物的副作用通常是自愿上报,而中草药的副作用报道很少,数据的缺失给人安全的错觉,特别是肾毒性方面。本文将综述中草药的肾毒性。 中草药与肾毒性相关 ?大量的基础研究关注于中草药相关肾毒性,发现主要的肾毒性成分是马兜铃酸和生物碱化合物。马兜铃酸是一类致癌、致突变和肾毒性的植物化学物质,它们主要来源于马兜铃属植物;肾毒性生物碱来源于雷公藤;另外中草药可能含有蒽醌,类黄酮和具有肾毒性的糖苷。 与中草药相关的肾毒性表现

?AKI:中草药的肾毒性大多来自患者报告,许多中草药相关 AKI 病理未明确,最常见原因是急性肾小管坏死及急性间质性肾炎。1994 年有学者报道了 2 例因金松双黄酮导致的 AKI,是一种从大红豆杉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曾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肾活检提示急性间质性肾炎伴急性肾小管坏死;2006 年报道了一例口服热水浸泡柏木后出现 AKI、急性肝衰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症,因富含黄酮类化合物,肾活检显示为急性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及血红蛋白管型。另有报道穿心莲内酯导致的 AKI,主要病理表现是急性肾小管坏死,机制尚不明确。 ?中草药与 CKD:中草药与 CKD 关系最密切的是马兜铃酸,故通常被称作中草药肾病。2008 年 Vanherweghem 及其同事首次描述了 9 名年轻比利时女性进行性慢性间质纤维化及晚期肾功能衰竭,发现均正使用中草药减肥,肾活检显示有 8 人表现为广泛的间质纤维化而肾小球改变轻微,自此以后发现马兜铃酸为可能的致病因子,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大多数来自亚洲。过量摄入马兜铃酸是马兜铃酸肾病及巴尔干肾病的主要原因,马兜铃酸肾病典型表现是肾功能快速下降(6 月-2 年),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高血压、严重贫血、代谢性酸中毒,超声检查肾脏缩小,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的风险很高,约为 40%-46%;巴尔干肾病是一种慢性肾小管间质病,表现为异常高频率尿频,可能由于暴露水平低,肾功能减退进程缓慢(10-20 年)。体内及体外试验已经阐明了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生机制:(1) 内质网应激和损伤 (2) 氧化应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1、肝毒性中药 川楝子: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较强,可发生中毒性肝炎 ALT、AST显著升高。 配伍:白芍。一收一散,疏肝之中兼敛肝阴,补肝体而和 肝用,刚柔相济。 栀子:有毒成分:栀子苷 血清中ALT↑、AST↑、TBIL↑。 肝组织微粒体细胞色素CYP3A2的含量和活性均降低。 机制:可能是栀子苷能抑制CYP3A2使毒性成分代谢减慢、蓄积而使中毒反应明显。 补骨脂:血清中AST、ALT、ALP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肝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 何首乌:有毒成分:由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组成的蒽醌类 化合物. 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 一时一毒”关系 款冬花:有毒成分:吡咯烷类生物碱 血清中ALT 、AST、TBIL的含量均升高, 肝组织水肿,点状坏死甚至碎片状坏死,也可见少量的炎 细胞浸润。 山豆根:醇提物和水提物均可造成肝损伤,但是水提组分的毒性大于

醇提的.并呈现“量一时一毒”关系。 血清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 氧化物酶)含量下降.MDA(丙二醛)含量增加,其含量 的变化可能与氧化损伤有关。 山豆根致肝损伤涉及许多基因的改变.PPAR(过氧化酶 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信号通路与其相关。 苍术:有毒成分:苍术甙 致命性的广泛肝坏死,伴有低血糖和肾衰。 苍耳子:水提物的肝毒性要明显大于醇提物,长时间和大剂量的用药会加重肝损伤。 血清中氨基转移酶升高,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 肝组织的DNA受到损伤,DNA的合成受到影响。 ? 性和致癌性的潜在危险,人们对大黄安全性的忧虑还波及到 何首乌、芦荟、决明子、番泻叶、虎杖等众多的含蒽醌类成 分的中药。 ?传统中药理论与肝毒性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的是在五味理论中,资料表明具苦、甘、辛、成四种气昧属性的中药之间肝 毒性的发生率虽无明显差异,但均有发生 性的中药缺如,是否能提示与酸性生津养阴和酸能人肝的中 医理论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肝脏有损伤的中药

对肝脏有损伤的中药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对肝脏有损伤的中药一般认为,中药大多是植物、动物、矿物药,性平毒性小,流传着中药“有 病治病,无病健身”、中药治疗属“自然疗法、安全、药食同源”等观点。然而,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俗话说:“是药三分 毒”,中药既能防治疾病,同样也能损害人体,导致生理机能的紊乱,甚至组织 结构的改变。所以,应用中成药或中草药治病疗疾时也应谨慎,必须在医生的指 导下使用,以确保用药安全。药店药师在工作中也应严格审方,防止医生开错药 给患者带来用药安全隐患。下面是一些较常见的对肝脏有损害的中药,药店药师 在销售这些药物时,应向顾客做出提醒。 克银丸、复方青黛丸主要作用是治疗银屑病。这些中成药中含有土茯苓、青 黛等对肝脏有毒性作用的成分。治疗剂量可致皮肤瘙痒、小便发黄、皮肤巩膜黄

染、转氨酶升高等药物性肝损害的表现。可导致此类肝损害的中药还有葛根素和 复方丹参。 川楝子此药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楝子、苦 楝皮中的苦楝素对肝脏有毒性作用,正常剂量既可导致药物性肝炎,出现黄疸、 肝肿大和转氨酶升高。 苍耳子、雷公藤这两种药是治疗鼻炎、头痛和肾病的常用药。苍耳子所含的 毒蛋白和毒甙能引起肝损害,甚至引发肝功能衰竭。雷公藤或雷公藤多甙片可致 可逆性转氨酶升高及肝肿大,还可引起肝炎。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与 苍耳子、雷公藤合用,有可能加重药物对肝脏的损害。老年患者要谨慎使用苍耳 子和雷公藤。 五倍子、石榴皮这些中药含有的水解型鞣质,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长 期使用可引起脂肪肝,甚至肝硬化。 蝮蛇抗栓酶该药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常用药。一般患者在用药10~14天时,

肝功能相关指标在中药肝毒性损伤中作用与毒性相关程度分析_孙蓉

8毛小平,陈子均,毛晓健,等.蜈蚣的部分药理研究.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22(3)B1~3 9肖泓,萧庆慈,毛小平,等.地龙对妊娠影响之初探.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3)B41~42 10萧庆慈,毛小平,赵霞,等.妊娠禁忌药斑蝥的部分药理研究.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3(1)B7~10 11毛小平,毛晓健,萧庆慈,等.蝉蜕对生育影响之初探.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2)B9~11 12周宁娜,毛晓健,张洁,等.莪术妊娠禁忌的药理学研究.中医药学刊,2004;22(12)B12~14 13李卫民.中草药抗生育研究.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14王秋静,于晓凤.刘宏雁,等.复方甘遂制剂宫内给药终止动物中期妊娠及毒性实验.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4;20(5)B461~463 15贺捷.中药甘遂引产537例小结.青海医药,1982;(4)B26 16胡利民,姜民,凌霜.合成冰片对小鼠一般生殖毒性研究.天津中医药,2005;22(5)B371~37417杨秉炎,王世瑄,庄留琪,等.天花粉引起胎盘功能与形态的变化.生殖与避孕,1980;(1)B16~19 18张文学,杨林松,裴云飞.牛膝水煎液的抗着床作用及其对子宫肥大细胞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4)B80~82 19毛晓健,毛小平,萧庆慈,等.水蛭虫对小鼠妊娠的影响.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8;19(5)B34~36 20林玉贞,林坤成.姜半夏对小鼠早妊毒副反应及胚胎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1)B42~43 21张淑真,崔秀君.中草药抗生育研究进展.吉林中医药,1995;(1)B 41~42 22盖燕.扶桑花醚不溶物HR-2对体外培养的人绒毛膜组织及小鼠离体子宫活动力影响.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0(3)B175-178 23夏林纳,李超荆.半夏蛋白对小鼠的抗生育作用及抗早孕的机理探讨.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85;12(3)B193 24杨守业,皮晓霞,何民,等.妊娠禁忌中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中医药信息,1991;(2)B36~38 肝功能相关指标在中药肝毒性损伤中作用与毒性相关程度分析* 孙蓉1,杨倩2,黄伟2,吕丽莉1 (1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 摘要目的:对肝功能相关指标在中药致肝毒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毒性相关程度进行综述与分析。方法:对近十年来国内用肝功能相关指标评价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临床和实验文献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血浆清蛋白(A LB)、谷丙转氨酶(ALT)、间接胆红素(IB I L)、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胆汁酸(TBA)、羟脯氨酸(H yp)是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灵敏指标,且都与剂量依赖相关;其中间接胆红素(IB I L)、谷丙转氨酶(ALT)呈现一定的毒性与时间依赖相关性。结论:肝功能相关指标评价是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一级筛选指标,尤其是谷丙转氨酶(A LT)、间接胆红素(IBIL)更是反映"量-毒"与"时-毒"关系的重要指标,且与临床肝毒性损伤表现相吻合,应为中药肝毒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进一步明确中药致肝毒性损伤的途径、靶点和临床早期诊断与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肝功能相关指标;中药致肝毒性损伤;毒性相关程度分析 肝脏具有生物转化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的功能和生成、分泌胆汁及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作用。中药致肝毒性损伤分为直接肝毒性损伤和间接肝毒性损伤(变态反应性肝毒性损伤)。目前较明确的中药致肝毒性损伤机制有:脂质代谢异常、肝细胞损伤、肝脏胆汁生成和排泄异常、肝脏纤维化、肝细胞膜稳定性和钙内流变化。据报道,药物性肝损伤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1],中药致肝毒性损伤可占全部药物性肝损伤的30%。迄今为止发现致肝毒性损伤的中药主要有:(1)含生物碱类中药:如千里光、款冬花、菊三七、山豆根、北豆根等。 (2)含黄樟醚类中药:如细辛、肉豆蔻、土荆芥、大茴香、小茴香等。(3)含皂苷类中药:如黄药子、柴胡等。(4)含蛋白毒素类中药:如巴豆、苍耳子、蓖麻子、相思子等。(5)含鞣质类中药:如五棓子、四季青、诃子、石榴皮等。中药致肝毒性损伤已成为令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目前在中药肝毒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涉及到的肝功能相关指标有:葡萄糖(G l ucose,G lu)等糖代谢调节指标;甘油三酯(T r i g l y ce ri de,TG)、胆固醇(Cho leste ro,l CHO)等脂代谢调节指标;血浆总蛋白(T ota l prote i n,T P)、清蛋白(A l bu m in, A LB)、球蛋白(G l obu lin,G)等蛋白代谢调节指标;总胆红素(T ota l b ilirub i n,T BIL)、直接胆红素(D irect b ilirub i n,DB I L)、间接胆红素(Ind irect b ili rub i n,I B IL)、胆汁酸(To ta l b ile ac i d,TBA)等肝胆摄取排泄指标;谷丙转氨酶(G l u ta m i c py ruv i c transa m-i nase,A LT)、谷草转氨酶(A sparta te transam inase,A ST)、碱性磷酸酶(A l kali ne pho sphatase,ALP)等肝细胞膜完整性指标;羟脯氨酸(H ydrox ide pro ti ne,H yp)等肝细胞慢性损伤指标。本文旨在对中药致肝毒性损伤时上述肝功能相关指标的作用及其与毒性相关程度进行综述与分析。 1肝功能相关指标与毒性相关程度分析 1.1糖代谢调节指标肝糖原(G n)的合成与分解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肝毒性损伤时Gn合成与分解功能降低,尤其 82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672649)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常见肝肾毒性得中药 1.肝聲性中药 川棟子:对肝脏得奉性作用较强,可发生中專性肝炎 ALT、AST显著升高。 配伍:白芍。一收一散,疏肝之中兼敛肝阴,补肝体而与肝用, 刚柔相济。 桅子:有奉成分:梔子昔 血清中ALTT、ASTT、TBILt。 肝组织微粒体细胞色素CYP3A2得含量与活性均降低。 机制:可能就是梔子昔能抑制CYP3A2使索性成分代谢减股、蓄积而使中毒反应明显。 补骨脂:血清中AST、ALT、ALP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 肝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 何首乌:有毒成分:由大黃素、大黃素甲醛、大黄酸等组成得蕙醍类 化合物、 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得“量—时一 毒"关系 款冬花:有毒成分:毗咯烷类生物碱 血清中ALT、AST、TBIL得含量均升高, 肝组织水肿,点状坏死甚 至碎片状坏死,也可见少量得炎细胞浸润。 山豆根:醇提物与水提物均可造成肝损伤,但就是水提组分得毒性大 于醇提得?并呈现“量一时一毒”关系。

血清中SOD (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酶)含量下降.MDA(丙二醛)含量增加,其含量得变化可能与氧 化损伤有关。 山豆根致肝损伤涉及许多基因得改变.PPAR(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 活型受体)信号通路与其相关。 苍术:有奉成分:苍术戎 致命性得广泛肝坏死,伴有低血糖与肾衰。 苍耳子:水提物得肝毒性要明显大于醇提物,长时间与大剂量得用药 会加重肝损伤。 血清中氨基转移酶升高,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 肝组织得DNA受到损伤,DNA得合成受到影响。 /由于大黄所含得大黄素等蔥醍类成分被认为有肝瘁性、肾聲 性与致癌性得潜在危险,人们对大黄安全性得忧虑还波及到何首乌、 芦荟、决明子、番泻叶、虎杖等众多得含葱a类成分得中药。 /传统中药理论与肝毒性之间得关系比校明显得就是在五味理 论中,资料表明具养甘、养成四种气昧属性得中药之间肝奉性得发 生率虽无明显差异,但均有发生,唯独“酸”味属性得中药缺如,就是 否能提示与酸性生津养阴与酸能人肝得中医理论有关,尚有待进一步 研究。 2、肾毒性中药 柴胡;有毒成分:挥发油及柴胡皂昔。 常用董:3—10go 中律量:3%以上。可致敏。 天花粉:有毒成分:天花粉蛋白0 常用量:3?12g。

三种中药材可能致肝损害

三种中药材可能致肝损害 三种中药材可能致肝损害 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很多中草药具有保肝作用,但延边大学药学院在对50余种中草药进行保肝药物筛选工作中却不测发现,覆盆子、夏枯草和阴行草等能加重小鼠CCl4(四氯化碳)性肝损伤。为知道这三种药材本身的毒性,研究人员又进行了这些药材水提物对正常小鼠血清丙氨酸基移换酶(ALT)和血清天门冬氨基移换酶(AST)影 响的实验。 研究人员将小鼠随机分为药材组、药材CCl4组、空白组和CCl4组,每组12只。药材组和药材CCl4组用药材水提物灌胃(Q,2毫升/10克体重),天天早晚各一次,连续给药4天,其他两组给同体积自来水。于第5天灌胃两小时后,药材CCl4组和CCl4组腹腔注射0.1%CCl4色拉油溶液(O.1毫升/10克体重),药材组和空白组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24小时后(取血前禁食12小时)从眼眶取血,离心分离血清测定ALT和AST。 结果发现,覆盆子和阴行草水提物对小鼠ALT和AST无显著性作用,而夏枯草水提物使小鼠ALT值明显升高(lt;0.05),并使AST值升高非常显著(lt;0.01)。覆盆子CCl4、阴行草CCl4、夏枯草CCl4及CCl4组ALT值和AST值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lt;0.05~0.01),且覆盆子CCl4、阴行草CCl4和夏枯草CCl4组较CCl4组ALT和AsT值也有明显升高(lt;0.05~0.01)。 日前认为,CCl4通过破坏肝细胞及其内膜结构,损伤或杀死肝细胞,致使胞浆中的酶如ALT、AST等溢至血中。因此,血清中ALT和AST水平凹凸可以敏感地反映肝脏损伤的程度。本实验表明,夏枯草水提物使小鼠ALT和AST值明显升高,说明夏枯草有肝脏毒性作用。别的,覆盆子CCl4、阴行草CCl4和夏枯草CCl4组较CCl4组ALT值和AST值也有明显升高,提示这三种中草药可加重CCl4性肝脏损伤。“***有”版权所 国内的资料显示,中草药引起的肝病在我国药物性肝病中占有不小比例。国外中药安全性探讨中,中药性肝损害也是重点涉及内容。而日前国内文献多数侧重病例的报告和总结,中药安全性研究较少,故应重视中药性肝病或肝损害的研究和防治。本实验提示,夏枯草本身具有不可忽视的肝脏毒性,所以临床应用中应注重用法、用量,从而幸免引起中药药源性疾病。当然,此次研究仅对夏枯草的肝毒性进行了初步知道,对其肝损伤机理和病理变化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别的,当今中西药联合使用日趋普遍,中西药合理的联合应用可以增效或减毒,而不合理的合用可能造成更多的不良反应,包罗肝损伤等。本研究揭示,覆盆子和阴行草本身对小鼠ALT和AST没有影响,但却加重小鼠CCl4性肝脏损伤,故也应重视联合用药的毒理学研究。

对肝脏有损伤的中药

对肝脏有损伤的中药 一般认为,中药大多是植物、动物、矿物药,性平毒性小,流传着中药“有 病治病,无病健身”、中药治疗属“自然疗法、安全、药食同源”等观点。然而,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既能防治疾病,同样也能损害人体,导致生理机能的紊乱,甚至组织结构的改变。所以,应用中成药或中草药治病疗疾时也应谨慎,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用药安全。药店药师在工作中也应严格审方,防止医生开错药给患者带来用药安全隐患。下面是一些较常见的对肝脏有损害的中药,药店药师在销售这些药物时,应向顾客做出提醒。 克银丸、复方青黛丸主要作用是治疗银屑病。这些中成药中含有土茯苓、青黛等对肝脏有毒性作用的成分。治疗剂量可致皮肤瘙痒、小便发黄、皮肤巩膜黄染、转氨酶升高等药物性肝损害的表现。可导致此类肝损害的中药还有葛根素和复方丹参。 川楝子此药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楝子、苦楝皮中的苦楝素对肝脏有毒性作用,正常剂量既可导致药物性肝炎,出现黄疸、肝肿大和转氨酶升高。 苍耳子、雷公藤这两种药是治疗鼻炎、头痛和肾病的常用药。苍耳子所含的毒蛋白和毒甙能引起肝损害,甚至引发肝功能衰竭。雷公藤或雷公藤多甙片可致可逆性转氨酶升高及肝肿大,还可引起肝炎。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与苍耳子、雷公藤合用,有可能加重药物对肝脏的损害。老年患者要谨慎使用苍耳子和雷公藤。 五倍子、石榴皮这些中药含有的水解型鞣质,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长期使用可引起脂肪肝,甚至肝硬化。 蝮蛇抗栓酶该药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常用药。一般患者在用药10~14天时,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铅丹、铅粉、密陀僧常用于治疗癫痫、银屑病、精神病等。因含有氧化铝等物质,可致铅中毒,表现为腹痛、肝肿大、黄疸及转氨酶升高等。 黄药子黄药子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常用中药,但却含有薯蓣皂甙等毒性物质, 使用两周后有可能引起黄疸(或无黄疸)型肝炎,也可出现腹水或肝昏迷。 蓖麻子是常用的泻下药,因其含有蓖麻毒蛋白,易伤害肝脏而致中毒性肝炎。 千里光、农吉利、天芥菜因含有吡里西啶类生物碱而具有迟发性肝毒性,长期使用可导致肝静脉闭塞,出现黄疸和腹水。 望江南、马桑、广豆根内服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并致肝细胞损害。 半夏、蒲黄、桑寄生、天花粉、山慈菇如长期服用可致肝功能损害。 土荆芥、石菖蒲、八角茴香、花椒、蜂头茶、千里光这些中草药中含有黄樟醚、青木香、淮木通、硝石等硝基化合物,如使用不当,不但损害肝脏,还有诱发肝癌的可能。

中药马兜铃肾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药马兜铃肾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年级:×××级××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中药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主要致肾毒性物质是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 AA)。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后引起的肾损害疾病称为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N)[1]。马兜铃酸(AA)引起肾损伤的主要特点是肾小管坏死,肾间质进行性纤维化,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存在许多观点。 【关键词】马兜铃马兜铃酸马兜铃酸肾病机制 【Abstract】The main toxic component of Aristolochia debilis is Aristolochic acid(AA). The renal injury caused by drugs which contain AA is commonly called 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N. The main features of AA to cause kidney damage tubular necrosis and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it is not specified. There is a lot of perspective of the mechanism of it at present research.【Key word】Aristolochia debilis AA AAN mechanism 中药马兜铃[2]是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或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功能主治为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喘、痰中带血、痔疮肿痛、出血等症。此外,本品还具有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主要化学成分有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 , AA)、马兜铃次酸、木兰碱、青木香酸等。 马兜铃中的马兜铃酸是致肾毒性主要物质,大量服用后可导致急性肾损伤。自1993年比利时人V anherweghem等[3]报道“中草药肾病”以来,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即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N)受到了肾脏病学界的广泛关注。下面就AAN进行综述。 1.AAN的临床分类 AAN的病理表现主要为肾小管变性、萎缩及坏死和(或)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临床上有三种基本类型:慢性型AAN、急性型AAN和肾小管功能障碍型AAN。 1.1.急性型AAN 急性型AAN常在短期内(甚至只服用1次)大量服用含AA中药后发生,临床表现主要为少尿或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可伴有肾性糖尿,还常有肾外表现,如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血液系统表现贫血、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

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基于胆汁酸代谢网络分析中药黄药子的肝毒性_徐英

基于胆汁酸代谢网络分析中药黄药子的肝毒性徐英1, 陈崇崇1, 杨莉1, 2*, 王君明1, 季莉莉1, 2, 王峥涛1, 2*, 胡之璧1 (1.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中药新资源与品质评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上海 201210; 2. 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 上海 201210) 摘要: 本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UPLC-MS) 胆汁酸代谢网络分析方法评价黄药子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ion, ET) 和单体化合物黄独素B (diosbulbin B, DB) 致小鼠的肝毒性。通过小鼠毒性实验, ET和DB给药组小鼠都可见明显的肝脏毒性。血清胆汁酸含量测定结果经主成分分析后, 空白组和给药组区分明显, ET和DB给药组矢量方向一致, 但两者之间也有一定距离, 提示DB是黄药子致肝毒性的主要毒性成分之一。 经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后, 结果表明牛磺酸结合型胆汁酸对表征ET和DB致小鼠肝毒性具有重要的贡献, 且以牛磺酸结合型为主的胆汁酸与ALT和AST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因此以牛磺酸结合型为主的胆汁酸可作为评价黄药子致小鼠肝毒性的生物标识物。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评价黄药子致肝毒性及致毒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胆汁酸; 黄药子; 黄独素B;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1) 01-0039-06 Evaluation on hepatotoxicity caused by Dioscorea bulbifera based on analysis of bile acids XU Ying1, CHEN Chong-chong1, YANG Li1, 2*, WANG Jun-ming1, JI Li-li1, 2, WANG Zheng-tao1, 2*, HU Zhi-bi1 (1. The MOE Key Laboratory for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 and The SATCM Key Laboratory for New Resources 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10, China; 2. Shanghai R&D Centre for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 Shanghai 201210, China) Abstract: Metabolic profile of bile acids was used to evaluate hepatotoxicity of mice caused by ethanol extraction of Dioscorea bulbifera L. (ethanol extraction, ET) and diosbulbin B (DB), separately.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f all kinds of endogenous bile acids including free bile acids, taurine conjugates and glycine conjugates. Obvious liver injuries could be observed in mice after administrated with ET and DB. Based on the analysis using 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toxic group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ir control groups,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variance of the contents of bile acids could evaluate hepatotoxicity caused by ET and DB. Meanwhile, ET and DB toxic groups were classified in the same trends comparing to control groups in the loading plot,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oxic groups could also be observed. DB proved to be one of the toxic components in Dioscorea bulbifera L. Bile acids of 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 (TUDCA), 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 (TCDCA), taurocholic acid (TCA), taurodeoxycholic acid (TDCA), cholic acid (CA) and others proved to be important corresponds to ET and DB induced liver injury according to analysis of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s and toxic groups (P < 0.01). Furthermore, good correlation 收稿日期: 2010-08-0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701104, 81073027);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 (09YZ125);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09QA1405500). *通讯作者 Tel / Fax: 86-21-51322506, 86-21-51322519, E-mail: cpuyl@https://www.360docs.net/doc/9e10041152.html,, wangzht@https://www.360docs.net/doc/9e10041152.html,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部分中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其中肝毒性是中药毒性的主要方面之一。本文在查阅近年发表的关于中药肝毒性的多篇文献基础上,列举出报道提及的具有肝毒性的中药,并对目前取得的关于中药肝毒性的产生原因、药物分类、有毒成分、病理特点、诊断指标以及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做一综述。 关键词:中药肝毒性性味归经有毒成分诊断预防治疗 中药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各类疾病的防治中得到广泛使用,其临床疗效在实践中得以肯定,但中药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的同时,部分中药由于药物本身、用药方法、患者体质等问题,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1]随着中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其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肝脏是药源性组织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药物进入人体循环后,都将被肝脏摄取或被肝脏代谢,因此肝脏极易受到药物的损害,肝毒性是中药毒性的主要方面之一。[2]全世界已发现350多种植物含有肝毒性的生物碱,国内报道引起肝脏损害的单味中药有70多种,加强对中药致肝损害的认识及防治十分迫切。[3] 列举近年来文献提及的具有肝毒性的中药: 植物药:黄药子、菊三七、苍耳子、何首乌、雷公藤、川楝子、金不换、千里光、望江南子、昆明山海棠、乌头、大黄、五倍子、地榆、虎杖、柴胡、款冬花、番泻叶、苦参、山豆根、巴豆、鸦胆子、麻黄、细辛、石菖蒲、野百合、薄荷、天花粉、防己、贯众、石榴皮、土茯苓、土荆芥、火麻仁、艾叶、栀子、白屈菜、白果、半夏、石蒜、四季青、山慈菇、合欢皮、夹竹桃、肉豆蔻、苍术、泽泻、相思子、蚤休、槲寄生、桑寄生、芫花、大白顶草、常山、蒲黄、青黛、叶下珠、鸡骨草、甘草、肺叶草、缬草、延胡索、黄芩、决明子、补骨脂等。 动物药:熊胆粉、鱼胆、蛇胆、蛇毒、斑蝥、蟾酥等。 矿物药:雄黄、朱砂、自然铜、胆矾、砒霜、铅丹、密陀僧等。[1] 中药引起肝毒性的成因: 1.部分中药本身含有毒性成分(详见下文) 。 2.加工炮制过程不当。炮制工艺不科学,或以生代制,如川楝子的成熟果实有小毒,毒性成分可能为毒性蛋白,内服过量可出现中毒反应,主要为肝脏损害、中毒性肝炎等,炒制后可降低毒性,所以入药川楝子多用炮制品。[4] 3.配伍不当。中药在配伍应用时有增毒或减毒效应。例如,生姜可减弱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当归可明显减轻黄药子对肝组织的损伤程度。[5] 4. 中药品种繁多,来源产地不同,质量优劣不一。故药效和毒性不尽相同,而采集收购药材常无科学的客观标准。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辨品种相互混用的现象。如药典规定使用的沙苑子,系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种子,而不是豆科植物猪尿豆的种子,后者含有野百合碱,对肝脏

中药肝毒性的是与非 [兼容模式]

中药肝毒性的是与非 安徽省中医院 胡大庆

中药使用概况 今日的中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传统行业,新兴产业”。新兴产 据中国医药统计年报统计,2006 年以来, 2012年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资产总额、从业人员在我国制药产业中的占比接近或超过三分之一。

中药使用的背景 随着健康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医药的健康服务能力日益受到的到来中医药的健康服务能力日益受到 世界各国接受在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上发世界各国接受,在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上发展前景良好。

中药存在“毒性” 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偏性””,“以偏纠偏以偏纠偏””是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把中药毒力分为版)把中药毒力分为““大毒、有毒、典?“是药三分毒”,盲目认为“天然药物无毒性”是宣传误导 片面的中药的广泛使用由此引起不良反应日益受到重视 中药的广泛使用,由此引起不良反应日益受到重视: 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相?一些中药的不良反应导致有些国家采取限制该类中药使用的严厉措

中药存在肝毒性 中药所致的肝损伤占临床药物性肝损伤总4.8%~32.6%*,呈逐年上升趋势。病例的年升趋势?全世界已发现350多种植物含具有肝毒性的生达上百种。 传统认为“无毒”的部分中药现代临床发现?传统认为无毒的部分中药,现代临床发现,

合理使用中药出现肝损伤的因素 一.中药中含有直接导致肝损伤的毒性成分:?肝损伤往往可以预测,潜伏期相对较短,发 的相关性。 常同时伴有肾脏或其他脏器的损伤 ?常同时伴有肾脏或其他脏器的损伤。

所有毒性中药中毒解救方法

--- 所有毒性中药中毒解救方法 上篇医疗用毒性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 一、乌头类药物(一)乌头类药物和含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 1.中药材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 2.中成药追风丸、活络丸、追风透骨丸、小活络丸、三七

伤药片、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小金丸、风湿骨痛胶囊、祛风止痛片、祛风舒筋丸、正天丸、右归丸等。(二)中毒机理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Aconitine )。一般中毒量为0.2mg,致死量为2~4mg。 (三)中毒表现 1.神经系统 2. 循环系统 3. 消化系统(四)中毒原因 1.过量服用为主要原因。 2.用法不当,如煎煮时间太短或生用。 3.泡酒服用或与酒同用。 4.个体差异引起蓄积性中毒。(五)中毒解救 1.清除毒物,在无惊厥及严重心律失常情况下,反复催吐、洗胃。 2.肌注阿托品0.5 ~1.0mg,根据病情可注射数次。如未见症状改善或出现阿托品毒性 反应,可改用利多卡因静注或静滴。 3.对呼吸衰竭、昏迷及休克等垂危病人,酌情对症治疗。 4.绿豆、甘草、生姜、蜂蜜等煎汤内服。二、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一)含马钱子的中成药 九分散、山药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伤科七味片等。(二)中毒机理 30mg即一次服即可中毒,马钱子含番木鳖碱即士的宁,毒性大。成人服用5~10mg 用可致死。(三)中毒

表现(四)中毒原因(五)中毒解救1.人需保持安静,避免声音、光线刺激(因外界刺激可引发惊厥痉挛),吸氧。病 除毒物,洗胃、导泻。较大量的静脉输液,以加快排泄。 2.清 ~对症治疗,痉挛时可静注苯巴比妥0.2 3. 。钠0.3g 桂煎汤或甘草煎汤饮服。4.肉三、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药(一)含蟾酥的中成药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梅花点舌丸、麝香保心丸、麝香通心滴丸等。(二)中毒机理蟾酥毒素有洋地黄样作用,小剂量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大剂量则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 ---

肝毒性中药及其与药性和有效成分的关系_对55种中药肝毒性文献资料的分析报告

肝毒性中药及其与药性和有效成分的关系 ———对55种中药肝毒性文献资料的分析报告 宋秉智,施怀生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 目的:研究有关文献资料中中药肝毒性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55种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肝毒性有一定相关性。肝毒性主要集中在寒、热类,苦、辛类,归肝、脾、肾经类和有效成分中碱、甙类药物方面。结论:中药药性理论及有效成分均与肝毒性有一定的关系,应用归类分析的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是中药毒性研究中确实可行的方法。关键词 中药;肝毒性;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58(2001)01-0018-02 The relationship bet w een H erbs with hepatotoxicity and its property and active components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n hepatotoxicity of 55kinds herbs. Song B i ngz hi et al. (S hanxi college of TCM ,Taiyuan S hanxi 030024) Abstract objective :Study the reports on the hepatotoxicity (HTX )of herbs in certain literature and the rela 2 tion between the HTX and four characters (FC ),five tastes (F T ),channel distributions (CD )and active compo 2nents (AC )of herbs.Met hods :Applying literature statistic method ,add up ,classify and analyze 55herbs with HTX.Results :There are certain relation between FC ,F T ,CD and AC of herbs ,and HTX.HTX mainly oc 2curs among the herbs that are cold or heat in property ,bitter or acrid in taste ,distribute to liver ,spleen or kid 2ney channel and their AC including alkaloids ,glycosides ,etc.Conclusions :There exists some relation between herbs property and HTX.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harm of herbs with literature statistics method is feasible.K ey w ords Herbs ;hepatotoxicity ;four characters ;five tastes ;channel distribution ;active components 宋秉智,男,47岁,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从事中药研究工作 中药肝毒性的发生机理尤其是与中药药性的对应性关系的研究,学术界至今鲜有报道。我们在对部分中药肝毒性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中发现,许多中药肝毒性的发生与其有效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密切相关,且与中医关于该药的药性理论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现将55种中药肝毒性文献资料分析情况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全国中草药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中药大辞典》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中草药不良反应及防治》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版)所收集的有关中药肝毒性报告较为完整的药物 为统计分析对象,共计55种。其中,关于药性理论 的内容以江苏新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大词典》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所记载的内容为主要依据,适当参考其它典籍关于药性的记载,部分地方性药物无相应药性理论者不作统计。 1.2 相关性判定方法 1.2.1 肝毒性的判定 凡文献报告中有关肝昏迷、 致癌、死亡以及肝功能异常、黄疸和肝肿大、缩小、肝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者,皆判为肝毒性中药。1.2.2 药性与肝毒性相关性判定 中药四气中寒与凉合并为寒性,温与热合并为热性,平性保留,五味中酸、苦、甘、辛、咸保留,按照《中药大词典》的记载归类。归经部分以十二经脉为基础,典籍中无性味归经记载者单独统计,一药多气味和多经者,每气味每经各统计一次,分别统计分析各项目与肝毒性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气味和归经之间肝毒性的发生率。1.2.3 药物有效成分与肝毒性的相关性判定 选择多数中药最常见的生物碱、甙类、蛋白、萜类、酯类、重金属等已知与肝毒性关系较为密切的成分作为参数,判定其与肝毒性的关系,文献中无有效成分记载者单独统计,一药多成分者,每种成分各统计一次,并比较不同有效成分的中药其肝毒性的发生率。2 结 果 2.1 中药四气与肝毒性的关系 ? 81?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第2卷 第1期 200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