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2例分析

合集下载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8例分析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8例分析
作者 简介 : 孙巧梅 , , O , 科, 女 4 岁 本 毕业 于山西 医科 大学 , 副主任
医 师 。E mal 2 1 1 3 8 qC I — i :1 7 7 8 2 @q .O I T
情况 , 采用不 同的治疗 方法。①切 口渗液少 , 愈合 不 良, 部分 拆
除暴露 的缝线 , 清除液化和坏死组织 , 持引流通 畅 , 保 用生理盐 水和过氧化氢 冲洗 2d 4d 同时 内置 庆大霉素盐水纱条 引流 , - ,
目前尚无统 一的术后 切 口出现脂肪液化 的诊断标准 Ⅲ ① : 发生在 术后 5d 7d 除切 口有较多 渗液外 , - , 无其他 自觉症 状 ;
部分患者于常规检查 切 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 , 按压切 口 皮下有较多渗液 ; ②切 口愈合不 良, 皮下组织游离 , 渗液 中可见
10例患者碎石治疗成 功 9 ,手术 时间 5 n 2 i, 0 7例 一 5m n mi
平均 1 n手术成 功率 达 9 %, 中 2例 因结 石过 大 、 硬 , 5mi. 7 其 过 导致碎石失败 , 中膀胱穿孔 1 ( %)改行开放手术 。2 术 例 1 , 2例
( 2 术后 出现轻微 肉眼血尿 ,  ̄ 2 %) 1 2 d d血尿消失 。并发 尿道感
基层 医学论坛 2 1 年第 1 卷 9 01 5 月上旬刊
每 日换药 1 2 。2  ̄  ̄次 3 d d待组织新 鲜后 , 在伤 口内倒 满高渗糖
( 白糖或 5%葡萄糖 )再 以蝶形胶布 固定 , 日 1次返 院 , ~ 0 , 隔 5d 1 后拆除蝶形胶布。 0d ②切 口大量渗 出液 , 全层均不愈合 , 皮下 组 织游离 , 拆除缝线 , 用生理盐水 、 氧化氢 冲洗 , 用无菌纱 过 再 布清创 , 吸净渗 液 , 将 糜蛋 白酶 2m 均匀撒 于创 面 , g 最后用 无 菌蝶形胶布 固定伤 口, 消灭死腔 , - 3d 5d后换药 。开始 时即

32 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与护理

32 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与护理

32 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与护理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并发症的原因,并针对发病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策略和方法。

方法对我院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并发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2 例,对其发病原因及护理方法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肥胖、妊娠期水肿、糖尿病、手术使用高频电刀等,这些因素提升了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病率;经我院进行相关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无感染病例。

结论对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处理时应遵循早发现,早处理的原则。

通过对高危因素进行合理的预防及发病后及时有效地处理,可以明显降低疾病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脂肪液化是妇产科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如不及时治疗将引发感染,甚至可以危及患者生命。

我院对2013 年1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32 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研究,对其引发因素及护理方法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研究过程及相关数据简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2 例患者经确诊均为腹部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而入院治疗,患者年龄在22-48 岁之间,平均年龄28.6 岁;按手术类型分类:妇科手术9 例,剖宫产23 例;按手术切口分类:纵切21 例,横切11 例;患者病程在4-11 天之间,平均病程6.4 天;临床症状:患者手术后均未出现高热、切口红肿等明显症状,在术后伤口换药过程中出现切口处渗出淡黄色液体。

伤口观察,伤口愈合不良,未见明显红肿。

部分患者体温升高。

1.2 处理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检查及病情进行系统的治疗。

整个治疗过程可按如下步骤进行:①原发病治疗:对患者的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原发病进行对症治疗;②伤口护理:患者腹部手术后要加强对切口的护理,手术48 小时后对切口进行微波治疗,2 次/日,起到加速水肿和渗出物的吸收,加速伤口周围血液循环,促进愈合的作用;③小量渗出液处理:当切口出现淡黄色渗出液并未感染时,根据渗出液的多少,1-2 次/日挤压切口,将渗液挤净后,用碘伏纱布覆盖伤口,并配合相应的物理治疗;④大量渗出液处理:当切口处出现大量的渗出液时,应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2例分析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2例分析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2例分析作者:吴明月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3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2例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患者肥胖、高频电刀的使用、贫血、糖尿病以及术中切口暴露时间过长、缝合技术不过硬等有关。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人群明显增加,而且由于各种原因选择剖宫产手术的妇女普遍增加,因此,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概率也越来越高。

脂肪液化是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脂肪液化虽然不是细菌感染,但它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导致了切口延期愈合或不愈合,如处理不当,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

因此,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是医患双方都很关心的问题。

本文针对我站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站妇产科自2010年5月~2013年5月共收治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2例,妇科手术6例,其中合并肥胖2例,贫血2例,糖尿病1例,无合并症1例;剖宫产手术26例,合并肥胖14例,贫血4例,妊娠水肿2例,滞产1例,术后咳嗽1例。

1.2临床表现 32例患者大多数并没有感觉异常,但在术后3~10d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及血性渗出液,挤压切口处,渗液可增多,切口外观无明显的红肿现象,但可见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易于分离。

4例为术后第3d,21例为术后第4~6d开始,5例为术后第7d 拆线时发现,2例拆线出院以后3d内发现。

32例患者中仅8例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 ,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升高。

1.3方法术后第3d每日检查切口,根据切口渗液的时间、多少及愈合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

如术后第3d发现腹部切口有少量淡黄色油状渗出物时,应及时清除分泌物,并给予微波理疗30min,2次/d。

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措施,提高对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其发生率。

方法:①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剖宫产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②针对原因自2012年1月至12月采取术中生理盐水冲洗及放置皮片引流等预防措施。

结果:2012年1月至12月采取预防措施223例剖宫产未再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二次缝合病例。

结论: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预防剖宫产术后【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157-02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进行剖宫产术465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2例,发生率为6.88%,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

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是医患双方都很关心的问题,因此及早发现和恰当的处理,做好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讨发生原因,术中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及放置皮片引流、术后腹部切口红外线理疗等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现对我院32例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病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2例,纵切口25例,横切口7例,合并肥胖1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例,贫血8例,胎膜早破、试产时间较长8例。

1.2临床表现:32例患者均为足月妊娠,年龄17—32岁,多于手术后3~7d腹部切口出现淡黄色或淡褐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患者亦无自觉症状,但可见愈合不良,渗出物细菌培养均阴性。

32例患者中4例术后体温升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12例患者术后3d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7例术后5d出现切口脂肪液化,3例患者术后7天出现切口脂肪液化。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2例分析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2例分析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2例分析标签: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病人的增加、剖宫产率的增加及妇科手术逐年增加,使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呈增多趋势。

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使切口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无形中增加了患者及家属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早期发现并恰当处理可缩短疗程。

现将我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42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2007年至2010年发生脂肪液化42例,年龄23~54岁,其中妇科发生脂肪液化12例,剖宫产发生脂肪液化30例。

其中合并肥胖30例,妊娠水肿4例,贫血5例,滞产2例,糖尿病1例。

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后3~7d发现切口脂肪液化,手术后患者切口有淡黄色油状渗出物以及血性渗出物,切口外观没有明显红肿,部分可见有硬结,渗出物细菌培养为阴性。

2、治疗方法根据切口渗液的多少及愈合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渗液较少,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者,采取延迟拆线,挤出渗液、适当拆除1~2针缝线,内置盐水纱条引流,每天换药直至切口愈合;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皮下坏死组织游离者,及时拆除数针缝线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并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及时行Ⅱ期缝合或胶布拉合伤口,以缩短愈合时间。

同时使用微波或红外线照射切口。

3、结果所有患者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无一例出现细菌感染。

4、讨论4.1诊断标准:目前诊断切口脂肪液化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可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多发生在术后4~7d,大部分患者切口处敷料上大量渗液,无其他自觉症状。

按压切口皮下较多渗液。

(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

(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

(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4.2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肥胖、糖尿病、贫血是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重要原因,妊娠期水肿、滞产是剖宫产术后切口裂开的另一重要原因,并与术中是否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关系。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机理、发生原因、及脂肪液化的预防及治疗。

方法对2008年至2011年我院普外科和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2例患者经过积极的局部和全身处理,均恢复良好,顺利愈合。

结论术前积极纠正基础疾病,术中有效的处置,均可有效的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

术后,特别是发生液化后的有效处理可明显缩短液化切口的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脂肪液化腹部切口肥胖电刀缝合技术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旦发生,必然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加重了患者及其家人的思想和经济负担。

及早的发现和处理可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

近年来,由于物质条件的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肥胖病人的比例逐年增高,加上电刀的广泛应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逐渐增高。

我院2008年至2011年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共32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32例,均为肥胖病人,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36岁,上腹部手术13例(胆囊切除10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2例,胃癌根治1例)下腹部手术19例(阑尾切除11例,剖宫产术8例),所有病人于术后3-7天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油性渗液,渗液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

切口边缘无发红、肿胀,局部皮温无增高,无明显压痛。

渗液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

1.2治疗方法:术后定期检查切口情况,如切口有渗液,淡黄色,肉眼可见油性液体漂浮,镜检见大量脂肪滴,同时切口周围无明显红肿、压痛,皮温无增高迹象,即可判定为切口脂肪液化。

如切口渗液量较少,每日挤压切口两次,挤尽渗液,外敷酒精敷料,视切口缝线张力程度,决定是否拆除缝线,如缝线张力较高,在不影响切口对合的前提下间断拆除部分缝线,如缝线张力不高,暂不拆除。

如切口渗液较多,且愈合不良,则拆除愈合不良处的全部缝线,敞开切口,清理脂肪层内线结及坏事失活组织,创面生理盐水冲洗,每日换药两次,内置引流纱条,保持引流通畅,待肉芽生长。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0例分析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0例分析
更 换浸 湿 的敷 料 。另外 红外 线 照射切 口部位 , 次 每 3 分钟 , O 并用 7 %的酒精纱 布外敷 , 日 1 。 5 每 次 随着 切 口愈合情 况 , 继拆除愈 合处 的缝 线 。 未愈合 的 相 对 脂肪 创面较 大而又 拆除缝 线较多者 , 以上 处理 , 经 待
破裂 的病人 也应 适 当增 加洗 涤 次数 , 以减 少 胆 汁 的
污染 较多 时 , 清洗 量可增 加 1 0 ml 0 0 。对 肝 5 0  ̄2 0 ml
并 轻轻 按压 切 口以利液 体充 分 流 出 , 必要 时用 腰 穿
针抽 出。 根据渗 液多少 以及皮下脂 肪愈合 情况 , 并 尽
量 少拆 除原 缝线 , 大小 适宜 的 生理 盐水 纱 布蘸洗 用 未 愈合 的创 面 , 以清 除 肉眼难 以看见 的坏 死脂 肪 组 织。 之后 , 生理盐 水纱条 引流 , 持引流通 畅 , 时 放 保 及
总之 , 于失 血性休 克患者来说 , 中快速 有效 对 术 使用 自家血 回收机 、 回收丢失 到体腔 内的血 液 , 时 及 回输 给患者 , 提高 了抢救 的成 功率 和患者 的存活 率 , 并发症 少 , 不但 能节省大量 的血 液资源 , 能减 轻患 且
者的经 济负 担 。 参考 文献
细 菌生长 , 镜下 可见许 多脂 肪滴 。
对本 组 病 例 的处理 , 除合 理 使用 抗生 素 预 防感 染 及必 要 的支持 治疗 以增强 病人 抵抗 力 外 , 切 口 对
局 部 均 及 时 采 取 措 施 进 行 治 疗 。 首 先 采 取 适 宜 体 位
生凝 固。清洗 时 , 常规 清洗一罐 血用 l 0 ml 理盐 O0 生 水 , 对红 细胞破 坏严重 , 中人 体组织 颗粒或其 它 但 血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0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0例临床分析

进愈合。术后行红外线或微波照射切 口, 保持
切 口干燥 ,有利于防止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渗出处部分皮肤或皮下裂开 , 渗出液涂片存在
( 二) 妇产科腹部切 口 脂肪液化的原因分

6 . 对产程延长及滞产者 , 要及时进行识别和处 理 ,提高助产人员及产科医生技术水平。7 . 术
较多脂肪滴 ,连续3 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体温
液化2 2 例, 发生率1 . 6 4 %。术后患者多无 自觉
症状 ,于术后3~ 7 d 发现切 口处有黄色油性或 血『 生 渗出物 ,切 口处无明显红肿热痛 ,但可见
浮的脂肪滴;③切口 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 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
见大量脂肪滴 ,连续3 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过紧可使组织坏死 , 缝扎过松止血不彻底 ,渗 出物较多,缝合时留有死腔 , 可扩大局部炎症 反应 , 缝合组织层次对合不 良 致切 口 裂开,均 可导致脂肪液化。近年来高频电刀在临床上广
泛的应用,也增加了切 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手术室器械的刺激 ,止血 的不彻底 ,时间过长 均可以造成脂肪无菌 『 生 坏死 ,从而导致脂肪液
高 ,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明显增加。

条引流 , 待渗出停止后拔除。2 . 合理使用高频 电刀 , 避免损伤皮肤真皮层 ,对肥胖患者应慎 用 电刀,必须使用时 , 应将 电刀强度调到以恰 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 ,
同时尽量缩短 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 ,以 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变性坏死 。3 纠 正贫血 、 低蛋 白血症 ,术后行必要的抗感染治疗及营
产科手术后腹部切 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换药、切 口加压包扎 ( 腹部压盐袋 ) 、清创缝合治疗后 ,患者均痊愈 出院。结论:妇产科腹部切 口 脂肪液化与肥胖、医生缝合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2例分析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0-03-04 11:41:00 ] 作者:刘冬梅姜鸿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相关因素治疗护理预防措施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通辽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产科1948例腹部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对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抗感染、支持治疗,患者均预后良好。

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与肥胖、贫血、术后咳嗽、糖尿病、妊高征水肿、滞产、缝合技术、术前未使用抗生素密切相关。

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以减少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的愈合有深远的意义。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1948例,发生脂肪液化32例,发生率1.64%,其中妇科716例,发生脂肪液化7例,发生率0.98%;剖宫产1232例,发生脂肪液化24例,发生率1.94%。

术后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所有患者术后3~10天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按压切口处渗液可增多,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但可见愈合不良,切缘两端皮下组织易于分离,有时仅有表皮相连,渗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中性分类不高。

3例为术后第3天出现切口渗液,14例术后第5天,8例7天拆线时发现,7例为拆线出院术后第10天发现。

7例患者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

并发症:32例患者中均有并发症:合并肥胖者15例,合并贫血者13例(HGb均<90科病例;滞产2例;合并2项以上者7例,其中妇科4例(均为糖尿病合并肥胖),产科3例(均为贫血合并肥胖)。

方法与结果
术后每日检查切口,如发现切口有少量渗液者,排除切口感染后,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净;然后于切口表面覆盖碘伏纱布,并予以红外线理疗仪照射每日2次,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者,应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同时拆除该处缝线。

用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后加压包扎,术后5~7天后发现切口渗液较多者,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隔日换药1次,将α-糜蛋白酶2ml均匀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固定创口,消灭死腔。

如渗液量大,切口愈合不良,或经上述处理不愈合者,则拆除大部切口缝线,祛除脂肪层线结,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待肉芽组织新鲜后Ⅱ期缝合。

部份患者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支持治疗。

32例全部治愈出院,其中3例Ⅱ期缝合,无1例切口感染。

愈合时间9~15天。

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脂肪液化的诊断没有统一标准,多数人认为术后出现以下表现可以诊断:①术后4~7天切口愈合不良,有淡黄色渗液;②切口无红、肿、热、痛及坏死现象;
③渗出液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镜下可见大量脂肪滴;④体温、血象不高。

发病原因:①肥胖是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肥胖,切口渗液较多,加之坏死脂肪组
织未被及时清除、脂肪组织较厚,造成缝合困难。

②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影响胶原合成均与切口愈合不良有关。

③局部水肿,增加了局部张力,且压迫血管,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④医生缝合技术不当,也是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在缝合过程中,缝扎过紧可使组织坏死,缝扎过松止血不彻底,渗出物较多,缝合时留有死腔,可扩大局部炎症反应,缝合组织层次对合不良致切口裂开。

术中或术后消毒时酒精进入切口,使脂肪组织破坏、液化。

近年来高频电刀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增加了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⑤术后咳嗽、腹胀、曾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使脂肪液化发病率增加,不利于切口愈合。

预防措施:①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术前调节血糖水平,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 /L以下再手术。

术中、术后严格监测血糖水平,控制糖摄入。

对于贫血者,术前纠正贫血使血红蛋白达90g/L以上。

对于妊娠水肿患者则应积极处理原发病以减轻或消除水肿,将中重度水肿控制在轻度及以下者可使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降低。

②术中术者应谨慎操作。

做腹壁切口时,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层,避免多次反复切割脂肪层。

止血要彻底,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手术时,注意用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缝合时应对合良好,避免错位。

不留死腔,脂肪厚者分层缝合,缝合间隙应适当,缝线松紧适度,需要时应行减张缝合。

另外应注意腹膜缝合后用生理盐水将脱落的脂肪组织等清洗干净。

尽量缩短切口暴露时间,雷氏等报道脂肪组织厚达4cm以上的切口,应用医用几丁糖涂布脂肪层后连续缝合,对预防下腹手术纵切口脂肪液化及裂开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可靠的方法。

③对产程延长及滞产者,要及时进行识别和处理,提高助产人员及产科医生技术水平。

④术后注意严密观察。

对于存在肥胖、糖尿病、贫血、水肿等以及手术持续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多的患者,事先考虑到发生本病的可能,术后换药时,注意敷料上沾染渗液的色和量并观察切口的清洁度,看切缘周围是否有红肿发硬或皮温增高的现象,可于切口两侧适当加压观察是否有渗液渗出。

⑤对于切口已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应及时在无菌条件下对切口进行处理,注意预防感染,另外可补充营养,静脉输注白蛋白,对全身情况给予纠正。

α-糜蛋白酶为蛋白分解酶,可迅速分解坏死组织,使其变得稀薄利于引流排除,加速创面净化,从而有利肉芽组织生成,治疗脂肪液化方法简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可进行辅助治疗,即给予微波治疗以加强切口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吸收,从而促进切口愈合。

总之,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需要术前、术中和术后多方面的注意和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