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谈背诵

合集下载

国学大师南怀瑾语录

国学大师南怀瑾语录

国学大师南怀瑾语录1、临危而不惧,途穷而志存;苦难能自立,责任揽自身;怨恨能德报,美丑辩分明;名利甘居后,为理愿驰骋;仁厚纳知己,开明扩胸襟;当机能立断,遇乱能慎行;忍辱能负重,坚忍能守恒;临弱可落泪,对恶敢拼争;功高不自傲,事后常反省;举止终如一,立言必有行。

2、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3、道为古,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4、我常常感到,国家亡掉了不可怕,还可以复活,要是国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

5、所有其它的佛经典,对这个世界都是厌恶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

《华严经》则不然,主张这个宇宙一切的一切都是至真、至善、至美。

如何做到呢?只有一念明心见性就做到了,你就看到真实的一面。

换言之,我们现在看到这个世界生、老、病、死,无常、苦、空、无我,是一个影子。

你没有看到这些现象的后面是常、乐、我、净。

6、我们学佛,不但要通达佛经,连世间的一切知识技能也要通,在家是好子女、好父母,在社会是真正有贡献的人,这样可以算学佛。

7、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怕一辈子太享福,太顺利,太平安了。

没有忧患意识,象吃了毒药一样,把自己毒死了。

8、有人指出你的烦恼,指出你的业障和染污的心理,自己还不服气,还不肯改,然后还抱住那习气业力的心理,把它当宝贝。

唉!就让你去缠绵吧,反正六道轮回也蛮好玩的,多滚几回,我在那边等你就是。

9、学佛的人不应该犯这个错误,因为是无有定法可说,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不过他认识真理的一点,认为这一点才是对的,其它错的,其实是他错了。

真正到达了佛境界是包容万象,也否定了万象,也建立了万象,这是佛境界。

10、世界上最会讲比喻讲得最好的是宗教家。

《新旧约》圣经基督教十分之六七都是比喻,最多的比喻是佛经。

每一句话都是比喻,如梦是比喻,如幻是比喻,水月比喻,空花比喻,东一个故事西一个故事都是比喻,因为世界上有许多真理没有办法讲,只有比喻才懂。

我的父亲是南怀瑾

我的父亲是南怀瑾

龙源期刊网 我的父亲是南怀瑾作者:南一鹏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2016年第06期在我年幼的时候,我的父亲南怀瑾亲自参与了我的成长。

有趣的是,我从小感受最多的,都是父亲自己的亲身经历,甚至现在,我也重复着他所影响我的一切,体验和验证他的所为。

要读书更要实践在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拿了几本书,要求我每天背诵,而且每天默记一段文字。

读这些书,我读起来都很容易,感觉那种押韵的句子就像唱歌一样。

但是要牺牲游乐时间,来默记这些文章,那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这样的读书让我经由中华的文学,产生对中华文化的喜好。

父亲很早就叫我读《朱子治家格言》。

刚开始,我只是被要求读一读这篇文章,可是后来父亲要求我践行。

原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是要我来做的啊,不过父亲也早起,他一生都遵循着他小时候读的《朱子治家格言》的道理来要求自己。

每天晚上他必然读书静坐,从未间断。

我从小学六年级起,在他还没有回家前,都喜欢到他的书房,看看他昨夜在读什么书,后来还学他一样在书上做笔录、划重点。

因为这些都是父亲自己亲力亲为,我自然就看在眼里,不自觉得跟着做了一辈子。

父母能够影响子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身体力行。

子女不会喜欢去做被父母强迫的事情,更不会喜欢去做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

子女最喜欢做的是先像父母一样,然后才会做得更好。

待人接物要热情小学时期,每当夏日炎炎的夜晚,父亲的许多老友会来家里摆龙门阵。

父亲总是叫我去端桌子、搬椅子,先到院子设置好,然后还要端茶给长辈们,也要向他们请安。

事后当然还要帮忙收拾瓜子皮、柚子皮,环境也要打扫干净。

父亲对我的另一个大的影响,就是入乡问俗、敦亲睦邻。

我们每隔数年搬一次家,每次搬好以后,父亲都会带着我到左邻右舍敲个门,自我介绍一下,同时了解一下我们的邻居。

这种远亲不如近邻的做法,我一生受用。

无论到哪儿,我总是能够主动与邻居互动,融入邻里。

对于邻里的事也愿意积极参与,维护乡梓权益。

子女懂得良好的待人接物态度,那么自然就会受到欢迎,自然会得到帮助。

“读”字当头,文言的触摸与发现

“读”字当头,文言的触摸与发现

“读”字当头,文言的触摸与发现本文是关于“读”字当头,文言的触摸与发现,感谢您的阅读!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

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所占比例很小,这是因为小学生是以学习现代的鲜活语言为主的。

关于文言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既然文言文学习定位于诵读层面,那么它就要遵循诵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初中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

然而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由于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完全不了解,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

如何解决?我们认为:“读”字当头,以读促悟,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当是不错的方法。

南怀瑾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

尤其是中国的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与文字的会意和音韵。

”几千年的时空距离,造成古文与现代学生的隔膜,要冲破这道隔膜,读,应成为基础和前提。

只有读,才能辨味文言的语言,才能加深对文言的理解,才能被文言文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

但是,小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差,自控能力弱,在诵读经典文言文的过程中随着新鲜感的消逝,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提不起兴趣,因此激发诵读兴趣,探索诵读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白对读,引发阅读期待小学生好奇心强,初学文言文有着浓厚兴趣。

合理地利用这一心理需求,适当讲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轶闻趣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可以激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好奇心。

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借助文本语言所提供的信息,用讲故事、读译文、说典故的方式,为学生建立一个具体的语言交际场景,使学生主动地、设身处地地触摸文本的字、词、句,领悟其中的内涵。

孩子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孩子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外教一对一孩子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阅读分为精读与泛读,英语是这样,中文的阅读也是这样。

培养孩子广泛的阅读爱好非常重要,但也要选出一些有价值的,在孩子目前阶段适合的书籍让孩子阅读、精读。

你的孩子二年级,应该是父母陪伴孩子一起精读,或者只是精读一本好书中间的某一段或某一个章节,读完之后,让孩子复述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注意引导孩子将事情讲述清楚。

看图写话时,引导孩子将图上的内容说一遍,引导她说得有条理,有顺序一些,如果孩子说得很干巴,就要引导她用上平时阅读中学会的好词好句。

将所说的,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看图写话呀。

请教老师怎样启蒙孩子英语,给他磨耳朵,他听不懂,提不起兴趣。

答:不知道您的孩子的具体年龄。

其实从三四岁就可以开始给孩子播放英语儿歌,韵律诗等磨耳朵。

最初,以欢快的儿歌,有韵律的诗歌为主要内容,听不懂没关系,吸引孩子的是旋律。

此外,对于熟悉的东西,孩子普遍容易接受。

所以,磨耳朵时,也应该精听与泛听相结合,家长要有个计划,一周,以某一首或某两首儿歌为主,经常性的播放这两首相同的儿歌,但也要播放其他的儿歌,其他的儿歌为辅,这两首熟悉了之后,再以另外两首为主。

这样慢慢积累,而且要经常性的复习重播已经播放过的儿歌。

孩子不爱背书,认为背书有什么意义呢?不是学会就好了吗?我自己也觉得是,就为了考试时应付嘛,所以就用“我们小时候也要背书的”,拿不出有说服力的理由。

孩子三年级了,一直不愿背书。

可是每课都要求背啊。

刚开始我和她一起背,想告诉她其实背书很容易。

可她就每回都要求我和她一起背,我也觉得背书挺无聊的,于是就发脾气:“学习是你的事情”。

父母要怎样引导孩子对待背书这件事情呢?答:其实家长的提问中已经表明了家长的态度:“背书挺无聊”“背书没有意义”,所以,才会导致孩子有这种观念和这种态度。

背书到底有没有意义?背诵法,是人类原始但也是经典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更好发展的经典的学习方法。

南怀瑾谈背诵的好处时,曾说:“读书,就要高声朗诵高声背诵。

南怀瑾: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南怀瑾: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南怀瑾: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展开全文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家,少承旧学,博览群经,无所不涉,极为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

以下为南怀瑾说中国文化及人生智慧妙语集录,从其大量著作中精心摘选而出,共七七四十九句,细品,必受用不尽。

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多读历史我还有个主张,希望大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经济政治问题,要多读历史才好。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我们小时候读历史是最重要的课。

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

观察个人事业的成功失败,要拿古代做镜子,古代每个时代,怎么失败的?怎么成功的?没过去就没现在。

有缺陷才是正常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

《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知生灭便是觉悟生命就是这样,年年都有个春天,年年也有个冬天,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念头、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永远都是这样。

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证得菩提。

……为什么佛教到中国,很容易就被吸收呢?因为中国文化的老祖宗《易经》,也讲过这个道理。

英雄与圣贤之别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

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

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古代经典要从小开始背当年我读四书五经,都是要背的。

小朋友们要放学了,心里高兴,一边嘴里唱着一边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

这样读书,心里会记住,一辈子忘不了。

想起来的时候心里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南怀瑾经典名言28句

南怀瑾经典名言28句

南怀瑾经典名言28句1、你能不取于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

2、做学问要不怕孤独、不怕凄凉。

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3、事实上,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毕竟的福报。

4、英雄能够制服天下,不能制服自己;圣贤不想制服天下,而制服了自己。

5、什么叫作魔境界?就是求欢乐、求享受、求快感。

6、功成身退数风流,只有人类的心不愿死,永久想在不行把握中冀求把握。

妄想违反自然,何其可悲!7、人生该这样过活: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能在身、技在手、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8、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学问,学问是从人生阅历上来。

9、能掌握早晨的人,方可掌握人生。

一个人假如连早起都做不到,你还希望他这一天能做些什么呢?10、人修持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11、对人,学问并不肯定珍贵,但是文人有学问,最喜爱乱叫。

12、真正的修养,是把自己恢复到儿童阶段的活泼天真,那就洁净了。

13、才智不是财产或世间福德所能换来的,是要多生累积福德来的。

14、学佛不是要度一切众生吗?善人当然要使,恶人更要度了。

好人要爱惜,不好的人更值得怜悯。

15、没有认生观,跟着大家走那是很有问题的。

问舍求天本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这才是人生的目标。

16、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就是达到挫其锐的程度,把尖锐的聪慧棱角都磨下去了。

17、人历长途倦老眼,事多失意怕深谈。

明知众生度不尽,偏向红尘恒抛心。

18、一個人先要會享受孤独,才可能了解人生,才會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19、少年戒之在色,壮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

20、人之所以不能得道,就是被两样东西困住了,一个是空间观念,一个是时间观念。

21、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做了三件事后走路,自欺欺人被人欺,自骗骗人被人骗。

22、大彻大悟是才智的境界/,而不是功夫的境界。

23、所谓天堂地狱与因果轮回,皆此一心结实妄想之所建立。

24、苏东坡一再讲,孟子、庄子、史记,这三部书的文章背得了以后,文章会写得很好。

中小学生必背经典诗词100首(五色石之一)

中小学生必背经典诗词100首(五色石之一)

中小学生必背经典诗词100首(之一)编者按:南怀瑾老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

”《颜氏家训》也讲到:“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本篇精选了100篇经典古诗词,并对字词及文化常识作简要注释,可用于中、小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基本功之用。

1、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渔歌子:词牌名。

2、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3、鳜(guì)鱼:淡水鱼,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4、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5、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6、不须:不用、不要。

2、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诗人登上幽州台,吊古伤今,表达了怀才不遇、孤寂压抑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全诗大意为: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2、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3、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3、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写,充分透露了鱼儿戏水的欢乐之情,让我们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众人采莲的欢快场面。

2、诗中"东"、"西"、"南"、"北"并列,本来很容易显得呆板。

儿童为什么要背诵经典

儿童为什么要背诵经典

儿童为什么要背诵经典作者:南怀瑾关于儿童的教育,我们过去推广叫做“儿童读经”,有很多人根据五四运动以后的观念,反对“读经”这个名称的,甚至反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趋势、观念还没有完全改过来,大家搞不清楚,一听到读经,好像就莫名其妙的害怕,也莫名其妙的废止,这都是很奇怪的事。

所以我们避开用“读经”这个名称,免得有些人不懂,有所忌讳,而一时又说不清楚,因此我改了,我说是“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包括“儿童智慧开发”也好,“儿童智德启发”也好,做的就是这个。

现在儿童所读的偏向于唐诗、宋词等文学方面,我也表示过不大赞成,我说儿童读经也好,儿童智慧开发也好,都是为培养中华民族下一代的国民成为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才。

并不是要他们读了唐诗、宋词以后,会作诗作词而已,诗人更多的是对个人情怀的发挥,发发牢骚诉诉苦而已,光靠诗人治不好国家的,即使培养很多像李白、杜甫一样的诗人,这对国家社会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后一代的国民,有真正的思想学问,真正使这个国家社会,走向长治久安、天下太平之路。

所以我说老是背文学诗词干什么?诗词不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是附带的。

我们自己编的儿童经典读本首先是《大学》、《中庸》、《老子》、《庄子》、《三字经》、《千字文》,其他都推到后面,诗词更少。

我们的目标是让儿童的中(中国文化)英(西方文化)算(心算)基础打好。

像香港和台湾都很注重了,由心算班开始,同时兼带读古书,这是香港、台湾方面的努力。

再说人家觉得我们提倡的儿童读经,不过是提倡背诵而已,背诵不是几十年被人攻击吗?说中国文化衰落科学不发达,就是因为过去读书,只晓得背古书,所以害了中国。

嘿!这个话太武断了,完全不对。

中国传统教育几千年来至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的初期,读书素来是要背诵的,不只是儿童要背而已。

中国过去上古两三千年以前,有文字没有纸张和笔,开始是雕刻文字在甲骨文上,后来发展雕刻在竹简上面,然后把一片片竹简打洞用牛皮筋穿起来,这样认字很困难,所以读一篇书都要背诵,背了以后重新刻过,这样传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怀瑾谈背诵
一般人不懂,这是中国人已丧失的基本教育方法,也可以说,西方人也忘记了。

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

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

高声朗诵,有什么道理呢?这个含意很多,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

换句话,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

不管中文、外文,高声朗诵,慢慢悟进去,等长大了,音韵学懂了以后,将来的学问就广博了,假使学外文,不管英文、法文、德文,统统会悟到音韵的拼法,一学就会。

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法,大家都会的。

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没有文化根基。

我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古书,任何一段,像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不给他讲解,偶然稍稍带讲解一点。

这样背下去以后,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

不但中国文化要背,外文也要背。

背诵的方法,不但不妨碍社会的发展,反而使社会文化发展更发达,更精详。

可是现在人不懂,以为背书是背死书。

至于背书的理论基础,这就牵涉到修养的科学,以现在来讲,牵涉到脑的科学。

背书非专一、安定不能背起来。

小孩子背东西是不痛苦,是很快乐的。

因为专一唱歌、专一背书,脑筋就更宁定。

思想行为都要变的。

这个就要讲到脑波的问题,是使脑神经专一思维,专一思维,就宁定,使身体生理机能改变,健康起来。

脑子变健康,那幺思想行为也变健康了。

背书有很多很多好处的,现在一般医学,尤其脑科医学,还没有作详细研究。

关于脑科医学这点,我也不是专家,只是大概提一下,背诵的作用可增加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使头脑就更细腻、更精详。

孩子们背诵古书,真的把古文背好,智能开发以后,读现在学校的教科书,一看就懂了,这效益已经出来了。

我们看到现在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书包越背越重,眼镜越戴越厚,晚上做功课到九、十点,天天考、年年考,考了高中,初中读的东西不要了,考了大学,前面的东西都不要了,这都是浪费。

如果用背诵的方法,把文字基础、文化基础打稳了以后,读这些教科书,并不要花几年时间,只要几个月,中学教科书就都会、都懂了。

这样可以节省好多时间,节省好多办学经费。

他们背熟了,中国字认多了,读学校的教科书认得更快了,自己也理解进去,不会增加压力,反而使他们更轻松愉快地打开脑中的思想,增加知识,一点都不妨碍。

我倒认为现在的教育制度,都在浪费青年的头脑、精力,乱读的书都没有用。

「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像唱歌一样,不用动脑筋。

现在的教育,假如是用脑筋强记,把脑筋都记坏了,这不是背诵。

像有些人,大学毕业了,再去背书,用的方法是强记,不是背诵。

因为他已经成人,就是强记,背诵是小孩,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内涵,并不知道的,就是会唱、会念、这个叫背诵。

背诵是是脑子表层的作用。

比如一个小孩子学普通流行的歌曲,随便一听就背来了,他不要用心的,就永远记得了,这就是背诵。

硬记的不算数。

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

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差饷),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

甚之,有的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学读书。

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们的脑力和健康,一味的迫孩子们读书学习,不知道“爱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

尤其是现代化的学校和课外补习等的教育方法,简直是“竭泽而渔”的办法,使一般还未成年童子们的脑力健康,受到过分负荷的伤害,最为严重。

其实,一般的人们,太过年青现代化了,根本不知道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的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歌唱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

古人所说“弦歌不绝”,就是这种境界。

尤其是所采用的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叫做“经典”。

而且所谓这些“经典”的古书,它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学”的“艺术”,一定可以朗朗上口,便是很有韵律的歌唱。

无论古文和现代的白话文,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

因此古人把最难记的“算术”,和其他“天文”、“地理”、“物理”等学识,都编成“歌诀”来唱,声声“朗诵”。

那便是最高明的方法,使儿童不用绞尽脑汁去背记,自然而然地进入记忆,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

而且犹如现在的电脑一样,意识一动,就在嘴上背诵出来了。

只要有内行的好老师,懂得这种不是“注入”
式的教育法,就可很自然地达到“启发式”的“注入”效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