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混凝土骨料的最佳配合比的试验和研究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强度试验研究

浅谈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强度试验研究摘要: 对华东地区再生骨料的基本性质进行检测,采用自由水灰比方法进行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讨论不同水灰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建议净水灰比取 0. 4。
通过对 90 组再生混凝土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分析,回归不同取代率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换算公式,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为该地区再生混凝土工程应用和结构早龄期强度推算提供强度指标。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抗压强度; 水灰比; 强度换算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利用废弃混凝土经破碎处理后形成再生骨料制作而成的混凝土称为再生骨料混凝土。
由于其可以有效地处理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减少对天然砂石等自然资源的需求,减轻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因此对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在国外得到广泛重视,我国在近几年也有很多学者对此开展了相关研究。
实际工程中受工期等条件限制,需要加快施工进度并准确预测混凝土不同龄期时的强度值,对于不同混凝土的强度增长规律研究提出了较高要求。
再生混凝土由于再生骨料来源广泛,受废弃混凝土龄期、原始强度、使用环境、产地等因素影响较大,各地区生产出的再生混凝土会存在较明显的性能差异。
1 再生骨料基本性能再生骨料由某工程废弃混凝土块经腭式破碎机破碎筛分后制成粒径为 5 ~ 20 mm 自然级配的粗骨料。
参考 jgj 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分别测得再生粗骨料的级配、含水率、吸水率、压碎指标等,结果见表 1。
试验所用砂为天然河砂,属中砂; 水泥为 32. 5 级复合硅酸盐水泥; 拌合水为普通自来水。
2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2. 1 配合比设计方法国内外对于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大致有几种思路。
一种是考虑到再生骨料的高吸水率特性,采用骨料预吸水工艺,将拌制混凝土的用水量分别按不考虑吸水的总用水量和扣除骨料吸水消耗的净用水量,计算与之相对应的总水灰比和净水灰比( 净用水量这部分水主要对水泥水化和流动性起作用,总用水量则是包括再生骨料吸水在内的混凝土总用水量) ,来分别探讨更合理的经验公式表达式。
商品再生骨料性能及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商 品再生骨 料性 能及再 生混凝 土配合 比研 究
口 深i J l l 市华威建 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所 口 深圳市华 威环保建材有 限公 司 陈为武 李文龙 关宇 杨正松
■啊 圈
华威环保建材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商品再生骨料,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本文利用华威商品再
凝 土 块 占8 8 %~ 9 2 %.其余 为 砖渣 。
合 料 用 再 生 骨料 制 备 出 2 8 d 强 度高 于 5 0 MP a 的混 凝 土 。李 青 林 等嘲 通过 制备 方 法 的改 进和 掺 加微 硅粉 可 以利 用废 弃混 凝土 制 备 出 2 8 d 抗 压 强 度 达  ̄8 0 MP a 的 高 强混 凝 土 。 但再 生 粗 骨 料 整形 、高 效减 水剂 的 添加 会增 加再 生 混凝 土 的制 备成 本 。 深 圳 市 华威 环 保 建 材 有限 公 司 ( 以下 简 称 为 华威 环 保 建 材 ) 根 据 深圳 市 建 筑废 弃 物 的 特 点 和现 有 的 前处 理 方 式 ,利 用 自主 研
发展 的一 大 趋势 ” 。
天 然 细 骨料 : 中粗 河 砂 .细度 模 数 为2 . 5 ,表观 密度 为2 6 1 2
k g/ m。 ;
天 然粗 骨料 :碎 石 .粒 径5 - 2 5 mm,连 续级 配 ; 减水 剂 :固牌缓 凝型 高 效减 水剂 ; 水 :普通 自来水 。 再 生粗 骨料 采 用华 威 环保 建 材 生产 的商 品再 生粗 骨 料 ( 如
于破 碎再 生 混凝 土 。陈 彦文 等 通 过加 入高 效 减水 剂和 掺入 活 性掺
图1 所 示 ) .颗粒 级 配 为 1 6 ~ 31 . 5 mm单 粒 级 配 ,生产 工艺 如 图2 所 示 。 如表 1 所 示 ,经 深圳 市 建筑 科 学研 究 院检测 .华威 环保 建 材
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的试验

再生混凝土的来源和制备
再生混凝土的来源主要是建筑废弃物中的混凝土块,这些废 弃物在拆除过程中产生,经过破碎、清洗和分级后得到再生 骨料。
制备再生混凝土时,需要将再生骨料和新骨料、水泥、水等 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经过搅拌、成型和养护等工艺过程 ,最终得到高性能的再生混凝土。
优化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通过合理的骨料、水泥、 水等材料比例,提高其强度、韧性和耐久性等性能指标。
提高性能表现和耐久性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开展高 性能再生混凝土的研发,提高其在抗 压、抗折、抗渗等方面的性能表现。
开展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试验,模拟不 同环境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为实际 工程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压力试验机、抗折试验机、耐久 性试验机、天平、搅拌机等。
试验步骤和方法
确定原材料配合比
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设计不 同的配合比方案,进行对比试
验。
搅拌和成型
按照确定的配合比,将原材料 搅拌均匀,然后制作成标准试 件。
养护和测试
将试件放置在标准养护环境中 养护一定时间后,进行抗压、 抗折等性能测试。
数据分析和处理
01
通过对比普通混凝土,评估再生混凝土在抗压、抗折、耐久性
等方面的性能表现。
探索最佳配合比
02
通过试验,确定再生混凝土的最佳原材料配合比,以达到最佳
的性能表现。
评估环境影响
03
研究再生混凝土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环境负荷,评估其对环
境的影响。
试验材料和设备
试验材料
再生骨料、水泥、水、外加剂等 。
试验设备
配合比的影响
再生骨料水泥混凝土的级配优化试验研究

第11卷第1期2008年2月建 筑 材 料 学 报J OU RNAL OF BU ILDIN G MA TERIAL S Vol.11,No.1Feb.,2008收稿日期:2007-04-27;修订日期:2007-06-18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06C113)作者简介:李九苏(1972-),男,湖南湘乡人,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湖南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废渣资源化利用、新型建筑材料. 文章编号:1007-9629(2008)01-0105-06再生骨料水泥混凝土的级配优化试验研究李九苏1,2, 肖汉宁1, 龚建清1(1.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2;2.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6)摘要:研究了5种再生骨料级配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试验表明,较小的最大公称粒径对混凝土强度有利.提出了微粉体系级配范围和关键粒径的概念,研究了硅灰单掺、矿渣和硅灰复掺、粉煤灰和硅灰复掺以及这3种掺和料复掺时的优化级配.指出了硅灰对获得紧密堆积体系不可缺少,且掺和料复掺时比硅灰单掺更为有效,这为堆积密实度计算结果所证实.流变学参数测定结果也表明,双掺15%(质量分数,下同)硅灰和15%粉煤灰时,浆体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最小,因而具有最优级配.关键词:再生骨料;矿物掺和料微粉;级配优化;再生混凝土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识码:ALaboratory R esearch on G rading Optimizationof R 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L I J i u 2s u 1,2, X I A O H an 2ni n g 1, GO N G J i an 2qi n g 1(1.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2.Highway Engineering School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6,China )Abstract :Influence of gradation of five types of recycled aggregate on st rengt h of recycled aggre 2gate concrete was investigat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 shows t hat smaller nominal maximum size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 nt ributes to st rengt h develop ment.Grading range and key grain size of micro 2powder system are p ropo sed.And optimized gradation is calculated in sit uation of adding silica f ume alone ,incorporation of anot her mineral powder ,or combination of silica f ume ,fly ash and blast slag.Addition of silica f ume is essential to intense packing whereas addition of several mineral blendings toget her is more effective due to it s more intense packing effect ,which is veri 2fied by calculated packing density.When double mineral admixt ures were used ,rehological pa 2rameters were measured and t he relatively lower yielding st ress and plastic viscosity prove t hat an optimum gradation is acquired in case of 15%(by mass )silica f ume and 15%(by mass )fly ash is added.K ey w ords :recycled aggregate ;mineral micro 2powder ;grading optimization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所谓再生骨料,是指废弃混凝土、砖块等经过解体、破碎、筛分等再加工过程,重新用于生产水泥混凝土的材料.其中再生细骨料由于粉尘含量高、吸水量大等缺陷一般不用于浇筑再生混凝土.所以,目前的再生骨料混凝土主要是指利用再生粗骨料制备的混凝土.由于再生骨料水泥混凝土技术带来的巨大环保效应和潜在经济效应,再生骨料的研究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再生骨料基本性质的研究[1,2];其次是对再生骨料进行强化处理[3,4];最后是对由再生骨料配制的再生混凝土性质的探讨.对于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5]、力学强度[6]、耐久性[7]和配合比设计[8]已有较多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尚未见有关再生混凝土级配系统研究的文献报道.由于再生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一定程度上劣于天然骨料,因此配制再生混凝土时,为改善混凝土性能,掺入矿渣、粉煤灰或硅灰等矿物掺和料已成为普遍的技术手段.再生混凝土中,再生骨料形成骨架,水泥和矿渣、粉煤灰、硅灰等掺和料填充在骨架之中.本文研究了再生骨料级配优化和水泥、掺和料的级配优化问题.1 再生骨料级配优化1.1 再生骨料级配固定净水胶比为0.28(本文所涉及的水胶比、砂率、掺量等除特别注明外均为质量比或质量分数);砂率为34%;胶凝材料总量为550kg/m3,其中P・O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375kg/m3,I级粉煤灰125kg/m3,硅灰50kg/m3;高效减水剂FDN掺量为胶凝材料总量的0.8%.再生骨料系强度等级为C40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经过颚式破碎机和反击式破碎机两级破碎,然后重新筛分、分级而成的粗骨料.研究了5种不同再生骨料级配对再生骨料水泥混凝土(以下简称为再生混凝土)28d抗压、抗折强度的影响.根据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 T G F30—2003)推荐级配范围,按级配中值设计了4种连续级配A,B,C,D和1种单粒径级配E.其中A,B,C,D分别表示4.75~31.50mm连续级配、4.75~26.50mm连续级配、4.75~19.00mm 连续级配和4.75~16.00mm连续级配,E表示9.50~16.00mm单粒径级配.1.2 再生骨料级配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骨料级配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如图1,2所示.图1 级配类型对试件28d抗压强度影响Fig.1 Influence of grading on compressivestrength图2 级配类型对试件28d抗折强度影响Fig.2 Influence of grading on flexural strength 由图1可见,4.75~16.00mm连续级配(级配D)再生混凝土的28d抗压、抗折强度最大.天然骨料混凝土中,由于骨料的强度较高,所以骨料强度并不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而对再生混凝土而言,因为再生骨料在解体、破碎等加工过程中容易受到损伤,使骨料内部产生了大量微细裂纹,因而会给混凝土强度带来不利影响.但与天然骨料比较,再生骨料具有相对粗糙的表面,且其表面往往包裹有部分旧的水泥砂浆,故与新拌水泥砂浆之间结合更好.因此再生混凝土中,再生骨料与砂浆基质之间的粘聚力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占有主导地位.随着最大公称粒径的减小,砂浆与再生粗骨料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增大了混凝土的粘聚力,从而使混凝土强度提高.另外,在水胶比一定的情况下,随最大公称粒径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骨料之间的浆体厚度变薄.而根据de 601建 筑 材 料 学 报第11卷 Larrard 等的研究[9],当水胶比相同时,混凝土抗压强度f c 与骨料最大浆体厚度M P T 之间满足方程f c ∝MP T -r ,其中r 接近0.13~0.16,即混凝土抗压强度随最大浆体厚度的减小而增大,可见,这一结论对于再生混凝土也是适用的.2 微粉级配优化再生混凝土中,水泥和掺和料组成微粉体系.用L S -601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了水泥(C )、粉煤灰(FA )、矿渣(BS )和硅灰(SF )的粒度分布,其粒度分析结果整理如表1所示.表1 不同种类微粉的粒度分布T able 1 P 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micro 2powdersParticle size/μm60.030.015.010.0 5.0 2.0 1.00.50.1C 100.072.050.332.120.610.0000PassingBS 100.047.923.511.3 4.9 2.00.80.30ratio/%FA 100.0100.094.261.725.88.3 2.50.80SF 100.0100.0100.0100.0100.0100.095.089.081.02.1 级配范围至今已有较多用来描述理想粉体级配的模型,较为广泛接受的是Andreasen 方程[10].根据Andreasen 方程,当粉体满足U (D )=100(D/D L )n 时可达到紧密堆积状态.其中:U (D )表示粒径D 对应的筛孔通过百分率、D L 为体系的最大粒径、n 为分布模数.Andreasen 指出,随着n 的减小,体系的空隙率减小;n =0.33时粉体可达到理想的紧密堆积状态;n 继续减小无实际意义.所以,级配上限可根据n =0.33计算.取n =0.70时的级配作为体系的级配下限.理想级配范围见表2.表2 二元、三元、四元微粉体系的优化级配及级配范围T able 2 Optimized grad ation of binary ,ternary and qu aternary micro 2pow der system and grad ation limits%System ItemParticle size /μm 60.030.015.010.0 5.0 2.0 1.00.50.1Binary system(w (C )∶w (SF )=85%∶15%)100.076.257.842.332.523.514.313.412.2Ternary system(w (C )∶w (FA )∶w (SF )=70%∶15%∶15%)100.080.464.346.733.323.214.613.512.2Ternary system(w (C )∶w (BS )∶w (SF )=80%∶5%∶15%)100.075.056.441.231.723.114.313.412.2Quaternary system(w (C )∶w (BS )∶w (FA )∶w (SF )=60%∶5%∶20%∶15%)100.080.665.247.232.822.814.813.512.2Upper limit100.079.663.355.444.032.525.920.612.1Lower limit 100.061.637.928.517.69.2 5.7 3.5 1.12.2 微粉组成根据级配范围和微粉的级配曲线,用Excel 电子表格进行计算和调整,以优化微粉比例.La 2bahn 等认为[11]:水泥熟料颗粒中,10μm 以下的颗粒对水泥砂浆早期强度有较大贡献,10~30μm 颗粒则对水泥砂浆7,28d 强度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大于60μm 的颗粒则难以水化;卢迪芬等[12]研究了矿渣颗粒尺寸分布对水泥砂浆强度的影响,结论认为:矿渣微粉中10~20μm 颗粒的含量对水泥砂浆7,28d 强度的影响最大;郝文霞等[13]经研究发现:粉煤灰中5μm 以下颗粒含量对水泥粉煤灰胶砂的流动度和抗压强度影响最大,10~16μm 颗粒次之.蒋永惠等[14]则认为粉煤灰中10~20μm 颗粒对水泥砂浆强度起主要贡献;硅灰中含有大量的0.1μm 以下颗粒,对填充效应的发701 第1期李九苏,等:再生骨料水泥混凝土的级配优化试验研究 挥起关键作用.由于60.0,30.0,15.0,10.0,5.0,0.1μm的粒径对胶凝材料特性影响很大,故选择它们作为关键粒径,微粉合成级配力求尽可能多的粒径接近级配上限,其他粒径则要求落在级配范围内.对单掺、双掺和三掺的“水泥-掺和料”二元、三元和四元体系进行级配优化.优化后的微粉配比和合成结果见表2.掺和料单掺时,由于水泥、粉煤灰、矿渣中均不含0.1μm粒径颗粒,水泥-矿渣、水泥-粉煤灰二元体系均不能满足0.1μm关键粒径通过百分率的要求,不能达到紧密堆积.根据0.1μm粒径合成级配要求,确定硅灰掺量大约为15%,故水泥-硅灰二元体系的优化组成为w(C):w(SF) =85%∶15%.结合表1,2可见,水泥的粒径分布远远偏离理想紧密堆积分布,即级配上限.掺入硅灰后,合成级配的0.1,30.0μm关键粒径通过百分率接近级配上限,其他粒径通过百分率都落在级配范围内.也就是说,硅灰的掺入使体系的堆积结构得到了大幅改善,更加接近Andreasen方程的紧密堆积状态.但是,仍有多个关键粒径偏离了理想级配.掺和料双掺时,微粉构成三元体系.同样,由于0.1μm粒径的要求,要达到紧密堆积,硅灰的掺入不可缺少,其掺量为15%左右.根据关键粒径通过百分率和级配范围要求,调整水泥-粉煤灰掺量和水泥-矿渣掺量,当w(C)∶w(FA)∶w(SF)=70%∶15%∶15%,w(C)∶w(BS)∶w (SF)=80%∶5%∶15%时,分别得到水泥-粉煤灰-硅灰、水泥-矿渣-硅灰三元体系的较理想合成级配.由表2可见,和单掺硅灰相比,合成级配粒径中有更多的关键粒径(0.1,15.0,30.0,60.0μm)通过百分率接近理想Andreasen方程,故硅灰和粉煤灰或矿渣双掺时,体系能获得更紧密的堆积排列,具有复合效应.另外,水泥-粉煤灰-硅灰三元体系和水泥-矿渣-硅灰三元体系相比,前者具有更紧密的堆积结构.这是由于矿渣颗粒较粗,矿渣掺入时的堆积密实效果不如粉煤灰所致.同时掺入矿渣、粉煤灰和硅灰构成四元体系,其优化的级配组成为:w(C)∶w(BS)∶w(FA)∶w(SF)=60%∶5%∶20%∶15%.此时,0.1,15.0,30.0,60.0μm等大多数的关键粒径通过百分率接近理想级配.2.3 CPM模型验证可压缩堆积模型(comp ressible packing model,CPM)是由法国混凝土专家de Larrand经过10多年的系统研究后提出来的,由于克服了Toufar模型[15]和Dewar模型[16]等经典密实度模型单一粒径假设的局限性,得到了各国研究者较广泛的认同.CPM模型是一个半经验的数学模型,其主要作用是可根据混合料中各种原材料颗粒的粒径分布和组成比例,确定混合料体系的实际堆积密实度,即体系中每个颗粒相互堆积并保持原有形状时固相体积占整个体系体积的百分率.CPM模型首先计算或实测各种原材料的剩余堆积密实度βi(即单位体积中其他粒级存在的情况下第i级单粒级颗粒所能占据的最大固体体积),然后根据堆积结构计算出具有不同粒径分布的固体颗粒在达到理想堆积状态时的虚拟堆积密实度γ,最后根据压实指数K(反映不同堆积过程中虚拟堆积密实度与实际堆积密实度关系)计算得到体系的实际堆积密实度Φ.对于存在部分交互影响的颗粒体系,用a ij,b ij分别表示小颗粒的松开效应系数和大颗粒的壁效应系数,则有γ=γi=βi1-6i-1j=1[1-βi+b ijβi(1-1/βj)]y i-6n j=i+1[1-a ijβi/βj]y j(1)a ij=1-(1-d j/d i)1.02,(j=i+1,…,n)(2)b ij=1-(1-d i/d j)1.50,(j=1,…,i-1)(3)K=6n i=1K i=6n i=1y i/βi1/Φ-1/γi(4)式(1),(4)中:y i,y j分别表示第i,j级颗粒的体积分数.对于水泥-掺和料粉体体系,假设由n种材料所组成,各组分所占固体体积比为Y i(i=1,…, n).每种原材料分别有各自的粒径分布曲线,但具有共同的m个粒级区间,每个粒级的特征粒径为801建 筑 材 料 学 报第11卷 d j (j =1,2,…,m ).设第i 种材料的第j 个粒级区间的颗粒在该种材料中的体积比为y ji ,其剩余堆积密实度为βji .则可以由式(5)将一个n 相体系转化为一个m 级混合体系.其中每级的粒径为d j ,固体体积为y 3j ,剩余堆积密实度为β3j .y 3j =6n i =1y ji Y i , 1/β3j =6n i =1y ji Y i y 3j βji (5) 首先,用最小需水量法实测测得水泥、粉煤灰、矿渣和硅灰的实际堆积密实度分别为0.629,0.666,0.619,0.536;接着根据式(4)反算它们的剩余堆积密实度βi ;然后由式(5)计算混合料各粒级区间的剩余堆积密实度β3j ;再由式(1)计算混合料的虚拟堆积密实度γj ;最后由式(4)求解水泥-掺和料混合体系的实际堆积密实度Φ.根据上述步骤编写Matlab 程序,分别计算二元体系、三元体系、四元体系优化级配的实际堆积密实度Φ,结果见表3.表3 实际堆积密实度计算结果T able 3 C alculated actu al p acking densityVarious system (optimized proportion )Packing density Binary system (w (C )∶w (SF )=85%∶15%)0.716Ternary system (w (C )∶w (FA )∶w (SF )=70%∶15%∶15%)0.734Ternary system (w (C )∶w (BS )∶w (SF )=80%∶5%∶15%)0.717Quaternary system (w (C )∶w (BS )∶w (FA )∶w (SF )=60%∶5%∶20%∶15%)0.737 由表3可见,无论硅灰单掺、粉煤灰与硅灰双掺、矿渣与硅灰双掺还是粉煤灰、矿渣、硅灰同时掺入,与不掺掺和料时相比,其堆积密实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从堆积密实度计算结果分析,堆积效果由优至劣的顺序为四元体系>三元体系>二元体系>单掺水泥.在三元体系中,从堆积密实度结果分析,硅灰与粉煤灰复配效果优于硅灰与矿渣复配时的效果.2.4 流变学参数水泥-掺和料净浆接近宾汉姆体,其流变学参数可以用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来表征.保持水泥用量为70%,水胶比为0.28,FDN 掺量为0.8%.改变粉煤灰和硅灰的掺量,制得净浆.用同轴旋转粘度计测定了水泥-粉煤灰-硅灰三元体系的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结果见图3,4.图3 水泥-粉煤灰-硅灰体系屈服应力Fig.3 Y ielding stress of C 2FA 2SF system 图4 水泥-粉煤灰-硅灰体系塑性粘度Fig.4 Plastic viscosity of C 2FA 2SF system 由图3,4可知,当粉煤灰掺量为15%,即w (水泥)∶w (粉煤灰)∶w (硅灰)=70%∶15%∶15%时,体系具有紧密的堆积结构,从而浆体具有最小的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3 结论1.再生骨料最大公称粒径影响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对于再生骨料,由于骨架作用的削弱,粘聚力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较小的最大公称粒径由于增大了总表面积,提高了粘聚力,从而对提高混凝土强度有利.建议采用4.75~16.00mm 的连续级配.901 第1期李九苏,等:再生骨料水泥混凝土的级配优化试验研究 011建 筑 材 料 学 报第11卷 2.微粉体系的级配范围为n=0.33和n=0.70时对应的Andreasen方程,60.0,30.0,15.0, 10.0,5.0,0.1μm关键粒径应尽可能接近级配上限.3.水泥的粒度分布远远不能满足Andreasen方程,不能实现粉体的紧密堆积排列.掺入适量的矿渣、粉煤灰和硅灰可使水泥浆体体系获得紧密堆积结构.由于硅灰中含有其他微粉中缺少的0.1μm以下颗粒,因此硅灰是水泥浆体体系获得紧密堆积不可缺少的掺和料.4.硅灰、粉煤灰、矿渣的掺入使水泥浆体体系获得更高的堆积密实度,因此具有更紧密的堆积结构.粉煤灰、硅灰双掺或矿渣、粉煤灰、硅灰复配比单掺硅灰有效,矿物掺和料之所以具有复合效应,是因为体系能获得更好的堆积排列.在紧密堆积状态下,微粉体系具有较低的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这为流变学参数的试验结果所证实.参考文献:[1] Dos SAN TOS J,BRANCO F,BRITO J.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wit h recycled aggregates[J].Structural En2gineering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 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IABSE),2004,14(3): 213-215.[2] 徐亦冬,周士琼,肖 佳.再生混凝土骨料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4,7(4):447-450.[3] KA TZ A.Treat ment s for t he improvement of recycled aggregate[J].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2004,16(6):597-603.[4] TAM V W,GAO X F,TAM C M.Quality improvement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J].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2006,(302-303):308-313.[5] 邱怀中,何雄伟,万惠文,等.改善再生混凝土工作性能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25(12):34-37.[6] XIAO J,L I J,ZHAN G C.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under uniaxial loading[J].Cement and Con2crete Research,2005,35(6):1187-1194.[7] L EV Y S M,H EL EN E P.Durability of recycled aggregates concrete:a safe wa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Cement andConcrete Research,2004,34(11):1975-1980.[8] RAJ KUMAR B,VIJ A Y K B,RAJ KUMAR R,et al.Proportioning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J].Indian Concrete Jour2nal,2005,79(10):46-50.[9] De LARRARD F.Concrete Mix Proportion:A Scientific Approach[M].London:E&FN Spon,1999.[10] 陆厚根.粉体工程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58,59.[11] LABA HN O,KO HL HASS B.Cement Engineers’Handbook(4t h Edition)[M].Wiesbaden and Berlin:Bauverlag Gmbh,1983.[12] 卢迪芬,陈森凤,吴建其,等.矿渣微粉颗粒分布对胶凝材料性能影响的灰色系统[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1):30-32.[13] 郝文霞,张 雄.粉煤灰颗粒群特征及其与水泥胶砂性能的关系[J].建筑材料学报,2005,8(3):244-249.[14] 蒋永惠,阎春霞.粉煤灰颗粒分布对水泥强度影响的灰色系统研究[J].硅酸盐学报,1998,26(4):427-429.[15] GOL TERMANN P,J O HANSEN V,PALBOL L.Packing of aggregate:an alternative tool to determine t he optimal aggre2gate mix[J].ACI Materials Journal,1997,94(5):435-443.[16] J ON ES M R,ZH EN G L,N EWLANDS M parison of particle packing models for proportioning concrete constituent sfor minimum voids ratio[J].Materials and Struct ures,2002,35(2):301-309.。
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性能浅议

关键词: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混凝土0引言建筑垃圾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处理时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为较好地应对上述难题,进一步提高固废资源的利用率,相关科技人员展开了建筑垃圾资源再生利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1]。
建筑垃圾资源再生技术,主要是对其中的部分固体废弃物进行筛选分拣,挑选出有用物质进行破碎,对其进行再利用,从而有效缓解建筑垃圾带来的环境压力,提升固废资源的利用率。
本文以建筑垃圾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粗骨料混凝土开展试验测试,获得相应的参数,希望能够对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性能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1原材料试验1.1骨料的级配建筑垃圾中,钢筋、混凝土,砖石等所占比例较大,是当前的建筑垃圾处理的重点。
对再生骨料开展研究,就是对上述物质实施分拣和破碎,并筛选出有用部分并加以利用。
在分拣工作中,主要是将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和钢筋进行分离,并采用破碎手段,将大块的混凝土变为小块[2]。
在筛选过程中,将破碎后的混凝土按照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标准进行筛选,从而明确混凝土骨料颗粒级配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混合骨料中那些颗粒直径小于4.75mm的细骨料在骨料中占据着较大比例,剩余的粗骨料占40%左右。
其中,对于粗骨料而言,尤其是那些骨料颗粒的直径在4.75~9.5mm的颗粒而言,砂率大概在60%左右,上述数据已经超出了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中的最高阈值[3]。
1.2骨料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等物理参数的分析根据表1的相关数据,将骨料颗粒大于4.75mm的再生骨料进行测试,采用多次检测之后取其平均值,就可以统计得到骨料颗粒直径为4.75mm的再生粗骨料的相关参数,包括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值等参数。
基于上述参数,对同等情况下的天然、再生粗骨料进行测试分析,其相应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等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知,与同等情况下的天然骨料相比,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及堆积密度值均有所降低,但是孔隙率却有所提升。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试验分析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试验分析发表时间:2019-07-03T11:06:59.10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作者:朱柱怀[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废弃砼再生骨料的制备及再生骨料各方面性质的分析,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再生骨料不同掺合量情况下,再生砼配合比的设计操作,并以试验测试的形式,研究并探讨不同掺合量情况下,砼自身强度性能的变化规律情况,进而得出再生砼处于再生骨料不同掺合量情况下,自身强度性能与具体的设计操作措施,便于更为充分地了解与把握再生砼配合比的设计及试验操作,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能够开展标准化、高效化地再生砼配合比的东莞市骏宇混凝土有限公司广东东莞 523000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废弃砼再生骨料的制备及再生骨料各方面性质的分析,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再生骨料不同掺合量情况下,再生砼配合比的设计操作,并以试验测试的形式,研究并探讨不同掺合量情况下,砼自身强度性能的变化规律情况,进而得出再生砼处于再生骨料不同掺合量情况下,自身强度性能与具体的设计操作措施,便于更为充分地了解与把握再生砼配合比的设计及试验操作,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能够开展标准化、高效化地再生砼配合比的设计及试验操作,不断提升再生砼配合比的设计及试验操作专业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再生砼配合比的设计效果及质量,保证再生再生砼配合比科学合理性。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分析前言:废弃砼及报废结构砼所产生建筑垃圾,不仅占用大量我国珍贵的土地资源,且还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的建筑垃圾均未经过任何的处理,就被随意堆放在露天场所当中,并以填埋方式加以处理。
这一做法不单单会占用大量的耕地,花费较多垃圾清运相关建设费用,且最为重要的便是会诱发严重程度较高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
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废弃砼再生骨料的制备、再生骨料性质进行总结分析,并研究再生骨料不同掺合量条件下砼配合比的设计问题,通过此次实验测试研究不同掺合量条件下砼强度性能变化情况,得出再生砼处于再生骨料不同掺合量条件下,其自身强度性能与相关设计建议等,望能够为相关专家及学者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或者依据。
碎砖骨料掺量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碎砖骨料掺量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摘要:本实验是对碎砖骨料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是否达到普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级,选择分别采用0%、10%、20%、30%、50%、70%、100%的碎砖骨料掺量比例来研究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碎砖骨料;配合比;不同掺量;力学性能Abstract:This experiment is about whether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tensile strength of recycled concrete with broken brick aggregate can reach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tensile strength grade of ordinary concre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cycled concrete are studied by using 0%, 10%, 20%, 30%, 50%, 70% and 100% proportion of broken brick aggregate respectively.Key words: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 with different mix ratio.引言当下我国全面号召走可持续道路绿色色发展理念贯彻全国,习主席制定绿色发展理念结合了东方发展的独有发展理念与当今大时代发展特征结合,是将生态文明融入发展中的理念。
谁也不能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
要做到在环境保护中发现和获取发展空间,用保护环境为发展的动力源泉,实现绿色发展,绿色经济。
再生混凝土的开发非常重要,它是在发展和环保中进行的,前景非常好。
再生混凝土的开发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保护有限的耕地,符合我国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在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工程应用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196 建筑与装饰2023年11月下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工程应用宋天霸四川钟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31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再生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混凝土是现代建筑工程中体量最大的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产生了很多破旧废弃的混凝土,造成占地、消耗、污染等问题。
本文通过对破旧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研究,循环利用废弃混凝土再生混凝土,对比原生骨料、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再生骨料、混凝土经过一定科学的加工、设计,搭配掺和料、外加剂等,可以满足一般建筑工程质量要求,不仅解决建筑垃圾污染、占地、消耗等问题,同时减少天然砂石料的开采,节约资源,降低工程成本,保护环境。
关键词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再生混凝土 Design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Recycled Concrete Mix RatioSong Tian-baSichuan Zhongm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Chengdu 610031, Sichuan Province, 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renewable resources receive people’s increasing attention and concern, concrete is the largest material in moder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long with the time, there are a lot of old and abandoned concrete, resulting in area occupying, consumption, pollution and other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recycled aggregate of old and discarded concrete and the mix ratio design of recycled concrete, discarded concrete is recycled to regenerate concrete,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primary aggregate and concrete are compared, recycled aggregate and concrete through certain scientific processing and design, in combination with admixtures and additives, can meet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gener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which can not only solve the construction waste pollution, area occupation, consumption and other problems, but also reduce the mining of natural sand and stone materials, save resources, reduce project costs, protect the environment.Key words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ed aggregate; recycled concrete引言 近年来市政、水利、道路等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产生了数量巨大的建筑垃圾;而建筑垃圾的合理处治成为政府、人民关注的问题;日本和欧美由于资源、环境等因素限制,很早就开始了再生混凝土研究和应用,在再生混凝土应用方面比较成熟;我国再生混凝土研究应用起步相对较晚,全国各地发展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