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充满语文课堂
诗意语文近在课堂

诗意语文近在课堂发布时间:2023-03-16T01:42:38.741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1期作者:许智敏[导读] 诗歌鉴赏专题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仅次于文言文教学的第二大教学板块许智敏赤峰市元宝山区平煤高中诗歌鉴赏专题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仅次于文言文教学的第二大教学板块,所用课时较多。
但即使是高三学生,经过了专题复习和二轮综合复习之后,仍觉得诗歌鉴赏试题难度大,把握起来比较吃力。
尤其是对尖子生而言,得满分的可能性比较小,很难在诗歌鉴赏的试题中体现出优越性。
这样耗时多,收益小的试题,学生就不愿在此多浪费时间,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
所以,诗歌鉴赏的备考一直都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难题。
每次外出学习或者参加学校请来的专家讲座,都希望能听到对诗歌鉴赏专题的更多讲解,指导自己的诗歌教学能少走弯路,更高效更扎实。
在多次的学习总结后,反思自己的诗歌教学,写下几点努力方向:一.诗歌当歌咏,在吟咏中品味诗情当下流行的一句话“爱,就要大声唱出来”。
可能是个人性格内向的原因,也可能是自身嗓音条件的限制。
多年来的诗歌教学功利性明显,愚昧地认为,只要能读懂诗歌,能答对试题,得分是重中之重。
而当岁月沉淀,无论是诗歌还是文言文教学,越来越欣赏古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摇头晃脑地,在吟咏中品味诗情,品味诗意,这何尝不是一种原始的但却是能让孩子们真正陶醉于文字美的最简单的方式。
本届高一以来的教学中,尽管本人不能为学生亲自做朗读示范,但自己却在尝试通过音频视频,让学生感受大家的朗读魅力,也通过学生中的朗读佼佼者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我很欣慰自己的这点转变。
但也一直有一种遗憾,未能为学生起到朗读的示范作用,毕竟教师“学高为范”。
以我曾经参加过的全国中学诗歌课堂教学研讨会为例,当时举办单位西安曲江一中,西安是大唐的府邸,曲江是诗歌的源头,本次活动,让每位与会者徜徉于诗意的世界。
当时进行展示的是赵雪莲老师和朱建斌老师,他们的教学方式就带给我很大的震撼,也同时带给我扽诗歌鉴赏教学一些新的启示。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诗意的芬芳

释 , 读 是 生 活 的 体 验 . 文 是 生 活 的 再 现 。语 文 教 学 不 阅 作 应 该 固 守 课 堂 , 守 课 本 , 应 该 建 立 大 语 文 观 . 导 学 固 而 引 生 走 向课 堂 之 外 的 万 水 千 山 , 本 之 外 的 万 紫 千 红 我 们 课
己 的课 堂 语 言 字 字珠 玑 , 采 飞扬 。诗 意 语 文 大 师 王崧 文
舟 在 教学 《 相 思 》 课 时说 :在 王 安 石 的 眼 中 , 愁 是 长 一 “ 乡 那 吹 绿 了 江 南 岸 的 春 风 , 到 了 张 继 的 笔 下 . 愁 又 成 而 乡
了 一 封 写 了 又 拆 , 了 又 写 的 家 书 , 么 , 纳 兰 性 德 的 拆 那 在
情 , 老 师 本 身 的 语 言 准 确 练 达 , 行 云 流 水 般 优 美 流 畅 当 如 时 , 生 才 能 充 满 激 情 , 能 在 这 样 的 语 言 文 字 的 浸 染 中 学 才 聪 慧 起 来 , 意 起 来 , 雅 起 来 。 这 对 教 师 素 质 提 出 了更 诗 高 高 的 要 求 . 要 求 我 们 不 断 进 行 自我 充 电 , 富 精 神 境 它 丰 界 , 养 情 感 世 界 。 面提 升 自己 的文 学 素 养 , 力 使 自 滋 全 努
文性 和超 功 利 的审 美 意识 和 熏 陶 功 能化 为轻 烟 。 为 泡 成 能 够 从 老 师 富 有 启 发 性 的 语 言 中 迅 速 理 解 教 学 内 容 并 内 化 为能 力 。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 用 恰 如 其 分 的 比 喻 、 谐 幽 默 的 夸 要 诙
张 、 体 生 动 的 描 绘 、 情 四溢 的 情 绪 去 吸 引 学 生 。 我 们 具 激 常 常 发 现 ,当 老 师 拥 有 真 情 灵 动 的 语 言 和 浪 漫 鲜 活 的 诗
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十年前,我刚刚走上语文教学岗位,对于语文教学的认识还很模糊。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了一位前辈讲授的《背影》一课,他的课堂导入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从此使我的语文教学有了追求的方向。
“如果说母爱是一湾港,那么父爱就是一座山;如果母爱是一把伞,那么父爱就是一棵树。
父亲永远无言的隐蔽着自己的儿女,父爱永远无言的围绕在儿女身旁,就像今天我们读到这位伟大而平凡的父亲。
”我沉浸在这诗意的语言当中,心中不自觉地想:语文课堂就该是这样的。
一堂课,他就用诗一样的语言诠释着朱自清父亲伟大的爱,带领我们每一个听课的人感受着朱自清的拳拳赤子之心。
从那一天开始我告诉自己,我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充满诗意的。
营造诗意栖居的语文课堂从此成为我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呢?一、营造诗意的氛围语文课包罗万象,生活中的所有色彩都在为语文课堂着色。
语文课上我们可以欣赏美丽的图画,可以聆听优美的旋律,可以观赏雄伟的建筑,可以感受历史的苍茫,可以展望未来的美好。
当生活的画卷在学生眼前一一铺展开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更好的进入到这幅画卷当中,营造诗意的氛围,走进作品,走进作品所呈现的意境。
(一)音乐创设诗意的氛围音乐可以使人的心灵靠岸。
当我们在讲授诗歌、散文或者游记等体裁的文章时,往往可以借助音乐使学生浮躁的心冷静下来,进而走入文学作品,走进诗意的境界。
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三单元写景散文、九年级下册一单元爱国和思乡诗歌和许多古代写景散文的时候都运用音乐作为营造课堂氛围的帮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选择音乐作为营造氛围的手段,必须以了解文章内容和音乐主题为前提。
避免音乐与课文格格不入,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诵读朗读是语文的主要教学手段,也是学生要学习的一种重要技能。
好的朗读可以把听课的人带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一般情况下,语文课文都有现成的朗读录音。
但是我有一个原则,凡是自己能范读的文章,绝不用他人的脚本;凡是能当堂诵读的,绝不录制音频材料播放。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

“ 诗 会 ” “ 诗 知识 积 累 大赛 ” “ 赛 , 古 , 古诗 名句 接 龙 ” ,
“ 绎 诗 歌 ,再 现 经 典 ” 等 ,不 断 保 持 学 生 积 累 古 诗 的 热 演
语言 使语 文 课堂 充满 了浓厚 的文 学 气息 。试 想 ,学 生 长
的语 言 ,丰厚 的 人文 ,绵 绵 的情 思 ,深 邃 的哲 理 ,对 学
加任 务 .应 该 注意 熏 陶感染 ,潜 移 默化 。把 这 些 内容 贯
学生 学 以致 用 。融会 贯 通 ,可 引导 学生 在 写作 中恰 当地
引用 或化 用 古诗 词 ,既 复 习 了古 诗 词 ,也 可使 文 章增 色
不少 。
2拓展 背 诵 法 。根 据 课 文 内容 进行 拓展 延 伸 ,如学 . 了 《 山奇 松》 后背 诵 描写 黄 山的 诗句 ,描写 其 它 山 的 黄 诗句 ;学 了 《 果树 瀑布》 黄 ,背 诵描 写瀑布 的诗 句 ;学 了
一
、
熟 背 古 诗 — — 丰 富 积 累
生而 言 ,能启 迪 心智 、增 长见 识 、陶冶性 情 ,诱 发 不尽
的遐 想 ,更重 要 的是 ,独 具魅 力 、富 有诗 意 的语 言 在使
学 生 获 得 美 感 的 同 时 ,也 让 学 生 在 潜 移 默 化 中 丰 富 了 自 己 的语 言 积 累 。 营 造 了浓 浓 的 文 学 氛 围 。
“ 厚积 薄发 ” ,积 累是创 作 的基 础 。 “ 熟读 唐 诗 三百 首 ,不会 作诗 也能吟 。 ”不背诵 则谈 不上 积累 ,背诵 的方
法有 很 多 :
1分 类 背诵 法 。教 会 学 生进 行 古 诗 词分 类 整 理 的方 . 法 。例如 按季 节分类 ,整 理 出写春 、夏 、秋 、冬 的诗 句 ; 按 情感 分 类 ,整 理 出写表 达 思 乡 、爱 国 、欢 喜 、悲 伤 等 的诗 句 ;按 自然 景物 分类 ,整理 出写 花 鸟鱼 虫 等等 的诗 句等 。接 着 ,可 结合 语 文综 合性 学 习与 综合 性 活 动来 帮
让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课堂

二、 诗一样 的语言, 谱写语文课堂的诗意乐章
苏霍姆林斯基说 : “ பைடு நூலகம்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 的程
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们深 信, 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 因
情怀 , 和 诗人一起去欣 赏那一片片红枫 , 感受生命 的壮美和活力 。这样美 的配 乐 、 美 的解说 、 美的画 面, 充分调 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 使其 置身于诗句 描绘 的美景中 ,使学生在心境愉悦 的环境中学 习,
感受到诗 的意境美。 当然 , 创设情境 的方法还有很 多 , 有表演法 、 音
、
诗一样 的情境 , 营造语文课堂的诗意氛围
儿童是用形象 、 色彩和声音来思维 的 , “ 正因为 有一条鲜明的对象 、 画面 、 知觉 、 表象的清澈 的小溪
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 田, 所 以儿童的记忆 才那么敏 锐和牢固” 。课堂中 , 教师应精心创设 情境 , 营造一
乐渲染法 、 故事法等。总之 , 教师要 因地制宜 、 不拘
的意境有何不同?” “ 一座座 山重重叠叠 , 一条条水
生: 我认 为蘑菇该奖给小 黑兔 , 因为小黑兔知 道比不过骏马 , 所 以才和小乌龟 比 , 说明它有 自知
之明。
究竟哪种说法对呢?面对这一“ 节外生枝 ” , 笔 者顺势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再次读书 : 请 同学们静 下心来 , 把课 文再读 上几遍 , 抓住人物 的对话想象 故事情节 , 看看谁最出色。
语文教师 。研究方 向 : 小学语文教学。
口读,让语文课堂弥漫诗意

定 要 活 下去 !我 一 定要 写 完这 部 史 书 ! ) 师 : 不 久 , 苦 又 缠 上 身 , 想 自 己深 受 宫 刑 的 可 痛 回
只眼睛看纸 面上 的文字 , 另一只眼睛看字的背后 , 就 惨状 , 也 想到 他人 的轻视 和嘲 笑, 又一次想血溅 墙 头 , 他
是要读 出文章 中暗含着 的意思 。 在文本 的空 白处 , 引导 了此残 生,但他转念 又想: 学生接 着读——人 总是要 ( 学生插一 想 象的翅 膀 , 出文本背后隐含的东西 , L 读 学生 死 的 … … )
≯
澎
珍夜宿古寺》 一文中的句子“ 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我 又发现 了什么规律。使学生明白这些 词语左侧 的是观 ,
引 导 学 生 : 里 的 “ ” 成 “ ” 不 好 , 什 么 ?学 生 察 到的 , 这 啃 换 吃 好 为 右侧 的是作者 的想象 , 两者 结合 , 泉水更增 使
感悟 、 熏陶。
教学 《 九色 鹿》 文时 , 一 我在讲解 “ 起誓 ” 一词 时告
在教学 《 泉城 》 的第一 自然段时 , 我用课件 出示一
诉 学生 : 我们 来 看 “ ” , 面是个 “ ” 下 面是 个 组 词 语 : 誓 字 上 折 , “ ” 古人 起誓是 十分郑重 的事 , 言 。 常常 手拿枝条 , 说完
品读, 让语文课堂弥漫诗意
鲍 钟琴
语文课要 突 出语文教 学 自身 的特点 , 致力 于学 生 过纸张 的缝隙 , 弥漫在孩子 的心灵 。
教 法 探
索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要让 学生通过语 文实践 , 不断
又 如 ,珍 珠 鸟》 文 中有 两个 地方用 到 “ ” , 《 一 啄 字
让语文教学绽放诗意的花朵

让语文教学绽放诗意的花朵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是对于生命的教育,它作用于学生的精神建构。
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由于人文教育的衰落和人文价值的迷失,如今的语文教学得了“诗意缺失症”,呼唤诗意的回归是语文教师不容忽视和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学教学语言教学环境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选进的语文教材,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作品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洗涤,闪烁着人类精神之光,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如果说语文课本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语文教师是辛勤的耕耘者,学生是圆实饱满的种子。
那么,在这片沃土上,教师如何耕耘才能绽放出诗意的花朵呢?一、营造诗意的课堂,语文教师要充满诗情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
试想,如果教师缺乏激情,语言晦涩,表情单一,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所以,只有教师深情投入的时候,才能用自己高昂的情绪感染和同化学生,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应。
可见,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那么,如何作一个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让语文教学流淌着诗意的清泉呢?1.语文教师要有情感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更是营造诗意的关键因素。
感情灌注于课堂,正如血液流动于全身,当教师情感的血液在课堂教学的有机体中流畅时,知识才能较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曾经听一位老师讲沈复的《童趣》,不断地分析文章的内容:这句是什么什么意思……其结果学生们目光呆滞,昏昏欲睡,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自身情感淡漠,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相反,另一位老师在上这一课时,饱含着对童年的追忆之情和学生一起分享童年的趣事,结果一堂课充满了趣味和活力。
一个富有诗情的教师,讲课时必然以激情再现丰满的艺术形象,或显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或表达缠绵悱恻、凄清婉约的情怀,教师用诗意来引导诗意的时候,学生才会于自然、人、社会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语文课堂才会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迷人的、令学生无限向往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是富有诗意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是富有诗意的课堂 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可以给人美感,给人美的享受。在这个课堂里引导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如何把握审美感受,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不仅有利于学习本身,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诗意的课堂不仅能丰富人的情感,对形成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和文化底蕴有重要作用,因此语文课应充满诗意充满灵气。 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诗意的语文教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教师呢?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带给学生的是精神的享受。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从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富有诗意的课堂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感染和文化的震撼。 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我听到过这样的语文课,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也回答不了。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上课,那么我们的教师真是个“大闲人”了。这个“大闲人”谁都能做。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我的小学经历了几位教师,有一位教师,整天的骂骂咧咧,说话冷嘲热讽,土话、粗话口不遮拦。学生几乎是在驯养中成长的,那么,谁还能喜欢老师,谁还能喜欢语文。另有一位教师,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日常的用语中,就能透出他的文学素养,他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都成为我们课下效仿的经典。这个老师看起来有点“一般”,可是在他的熏染下,我们确实受益很多。我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乐趣。 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教师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位校长在做报告的时候,很会用词,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起初感到校长很有文采,可是后来发现,每次报告都少不了这几句。于是,成了我们笑谈时的话柄。一个充满诗意、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师要有好“方法”,这“方法”就是艺术。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 性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 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诗意的语文教师,充满着自信与关爱,才华横溢,运筹帷幄。语言优美,风趣幽默。希望我们都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用智慧去点燃诗意的语文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诗意充满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
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
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
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意
我认为: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
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
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诗是语文
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可以想见,师生在课堂上进入
的是怎样一个境界: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来作比,或许
并不过分。
我以为,师生,尤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哲学意识与诗意审美感
受,是决定课堂美学追求成功与否的关键。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
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对人生经验、
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
集合起来。目前语文课堂缺少哲学层面的读解,尤缺悟读语文课堂
上师生最缺少的经验是读解。
令人扼腕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只在一个层面给学生读解。
就是在一个层面读解,也拿了条“标准化”的绳索,给学生的思想
来个五花大绑。这好比我们旅游时看到某处自然风光,比方一座山,
可以看成猪八戒背媳妇,也可以看成孙悟空出世,还可以看成唐僧
骑马,这完全是由于未经人工雕琢的天然的混沌状态才可能给游客
这多样的感受,但我们偏要把它搞成猪八戒背媳妇的准确形状,搞
得一点意思都没有。回到“诗意的呼唤”主题上来,我主要讲两点。
第一、我认为语文教育应重视诗歌教学。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
度。后来新教材编写注意到了,但是现在诗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
际并没有开展起来。高考一度允许学生作文写诗歌,现在很多地方
又取消了。赫兹里特说:“诗是构成生活的一种东西。”“生活中一
切值得记忆的东西,都是生活中的诗。”“诗是我们生活中的精细部
分,它扩展、净化、提炼我们的心灵,它提高整个人生。”
第二,我认为语文教育应当追求课堂诗意。以深厚的生活和精
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
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这里的“诗”,
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
师生感受到的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亮、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激荡。
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诗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以《清明》为例,若误读文体,将它作“小令”读:“清明时节
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即词以明快节奏,一扫原诗愁绪。如果我们再误读成“短剧”:“清
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
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人物)遥指(动作),
杏花村(远景)。”剧情展开,只见méng@①méng@①细雨中,行人快
速穿过田间阡陌,向杏花村酒店走去,留下长长的空白,暗示人生
匆匆,寄寓无限惆怅,则又是一种意义,这两扇“风景”都不错,
都可以引导学生去看一看。其实可以用两个词来区别合理的误读与
不合理的误读:一个是“误读”,一个是“读误”。
“误读”和“读误”都只能是插曲。我们应当突现另外一个词,
那就是“悟读”。悟是悟出内涵,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悟出适
于自我的人生哲理、永恒意义。因为解析不是终极,在审美沟通中,
尚有“沟通后”一环,其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举例:《读者文摘》上曾转述一位台湾作者的话。作家说,年轻
时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这对殉情的青年爱侣落泪,而人到中
年再看这部莎翁经典,他同情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父母。其实,
读解一般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认读,为泛览,感知阶段,先扫除
文字障碍,认知文本的表层结构,以期进入作者世界,不妨谓之
“读”;第二理解,为精研、沉思阶段,先反复诵读,待胸中豁然,
然后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妨谓之“解”;
第三创造,为发展、生产阶段,联系时代,贯通古今,必有意义的
重建,不妨谓之“悟”。“悟”最重要,是在汲取、滋养的基础上发
挥主观能动性。“悟”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归宿。
“养气”是产生课堂诗意的关键,是语文回归本体的前提要“悟”
得好,必须提到和“诗意”相关的一个词——“感觉”。感觉,尤
其是语文课堂上的感觉是师生各种情感、经验、体验蒸腾出来的,
不是可以任意挥霍的,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需要“养
气”。“养气”才能养出感觉的充沛与灵敏。就像气功师,发气不是
每时每刻都能发的,发一次功,他们要休息一段时间。语文课堂上
要“气盛”,须得在课后充足。现在的语文课堂之所以缺少诗意,
缺少悟读,主要是“气虚”。“养气”是产生课堂诗意的关键,是语
文回归本体的前提。
文本之间有着时空联系。《爱莲说》与《荷塘月色》两个文本相
距一千年,却在语言、思想、风格上互相发生联系;再往前寻踪,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说屈原:“濯淖淤泥之中,蝉蜕
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爝然泥而不滓也。”又与
之发生互文关系。由此可见,现代文本只有置入历史文本中去读解,
才能显示出厚度;历史文本须要与现代文本相联系,才能显示出深
度。同一时代的文本则必须嵌入与之相联系的文本系统,在整体中
才能显示出局部或个别的意义。一个教师不贯通中外古今读书,就
很难成“气”;一个课堂不纵横千里去勾连,就很难为“诗”。
这一点我们应当向于漪老师学习。于老师从教50年,总在认识
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她认为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的本领
与素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到
微量元素。她把闻一多先生作为楷模。闻一多先生研究《楚辞》,
对神话有癖好,对广义的语言学与历史兴味深厚,从人类学、社会
学中吸取了关于原始社会以及宗教、神话的知识“三年不窥园”,
数载不下楼。闻一多先生讲“什么是九歌”,“神光”照得天边通亮,
满坛香烟缭绕,学生几乎分辨不出讲坛上是闻一多还是屈原大
夫……于老师说:“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
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育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
——我想说,这盏明灯,名字就叫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