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型氟中毒成人氟骨症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

饮茶型氟中毒成人氟骨症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
饮茶型氟中毒成人氟骨症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

饮茶型氟中毒成人氟骨症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

了解四川省饮茶型氟中毒病区16岁以上人群氟中毒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探索饮茶型氟中毒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四川省饮用砖茶习惯的少数民族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所调查的地区饮茶型氟中毒患病率为45.7% ,调查的3个州中,阿坝州患病率最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藏族患病率高于其他民族,牧民的患病率也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并且随着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高而降低。影响氟中毒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藏族、羌族、回族、牧民、日饮茶水量,其OR值依次为1.757、12.770、5.918、3.229、1.162和1.201,保护因素主要有食用蔬菜、水果、文化程度、家庭年人均收入,经直线相关分析,日饮茶水量与氟斑牙和氟骨症的严重程度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50、0.159。结论饮茶型氟中毒在四川省有饮砖茶习惯的少数民族地区患病率较高,氟中毒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民族、职业、日饮茶水量。

饮茶型地氟病是流行于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群体的一种氟病新类型,其流行特点表现为“成人氟骨症重,儿童氟斑牙”,氟骨症成为饮茶型氟中毒主要临床表现。对饮茶型氟骨症开展流行病学研究,探讨其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可为制定该型地氟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此,对全省有可能存在饮茶型氟中毒病区开展了基线调查,查明甘孜州18个县、阿坝州11个县、凉山州1个县30个县存在饮砖茶习惯,对以上地区16岁以上人群开展了饮茶型氟中毒氟骨症的流行现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四川省有饮用砖茶习惯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16岁以上人群。

1.2抽样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每个调查县分为牧区、农业区、半农半牧区及城镇4层,每层各随机抽取1个乡(镇),共抽取4个乡镇。如果所调查县不具有上述4层,则在保证抽取1个城镇的基础上,根据每层乡镇数占该县总乡镇数的比例,在比例较大的层中抽取2个乡镇,比例较小的层中抽取1个乡镇。在抽取的项目乡(镇)再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进行成人氟中毒调查。

1.3调查内容

1.3.1问卷包括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饮食习惯、成人每年砖茶用量、每日砖茶水饮用量。

1.3.2临床检查采用Dean氏法检查氟斑牙;骨盆和前臂加肘关节的X线检查氟骨症。

1.3.3水、砖茶、尿氟理化检测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氟含量,计算饮水、砖茶水氟浓度算数均值和尿氟浓度几何均值。

1.4资料分析用access软件建立数据库,EPI INFO4.3.2软件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调查地区16岁以上人群饮茶型氟中毒的患病率、饮茶型氟中毒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饮茶量与氟中毒的相关关系(直线相关)等。

2 结果

2.1氟骨症的地区分布供查出患病人数5 571名,患病率为45.7%。其中阿坝州患病率为5

3.8%,甘孜州为42.9%,凉山州为5.5%,3地区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402.221,P<0.05)。各县间氟骨症检出率较高的有阿坝州若尔盖县(76.57%)、阿坝县(69.75%)、壤塘县(53%)、马尔康县(58.3%)、红原县(49.01%)及甘孜州的甘孜县(71.07%)、道孚县(59.25%)、雅江县(50%)和色达县(41.41%),检出率较低的有乡城县(2.45%)、丹巴县(3.75%)、德格县(3.8%)、木里县(5.5%)、九龙县(8.54%)和泸定县(15%)。

2.2 氟骨症的人群分布男性患病率为4

3.8%,女性患病率为47.1%,女性高于男性( 2= 13.404,P<0.05);藏族患病率最高(50.5%),汉族、回族、彝族及其他民族的患病率均低

于20%,患病率的民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822.326,P<0.05);文盲患病率最高(54.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病率最低(20.8%)( 2=628.484,P<0.05);16~29岁年龄段患病率最低(21.6%),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 2=1786.316,P<0.05);牧民患病率最高(57.8%),干部患病率最低(19.8%)( 2=362.783,P<0.05);家庭年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患病率最高(49.6%),3000~5000元的对象患病率最低(39.4%)( 2=121.947,P<0.05)(表1。

2.3饮茶型氟中毒的影响因素

2.3.1 单因素分析为探索饮茶型氟中毒发生的影响因素,对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家庭年人均收入、食用蔬菜、水果频率、每日饮茶氟摄入量等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9个变量结果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 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9个变量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变量赋值情况见表2,结果如表3所示。

2.4饮茶量与氟中毒严重程度相关分析对日饮茶水量与氟骨症严重程度、氟斑牙严重程度之间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159,0.150,P均<0.01。

3 讨论

阿坝、甘孜、凉山州饮茶型氟中毒患病率差异较大,阿坝州患病率最高,凉山州患病率最低,氟中毒患病率较高的县份均位于海拔较高的草地县,原因可能与当地居民以放牧为主,饮食结构单一、气候寒冷,饮茶量大有关。检出率低的县份位于大流河河谷和金沙江流域,地势低、气候温暖,居民饮茶量小。

女性饮茶型氟中毒患病率高于男性,与樊永贞、白京兰等[2]的调查结果不一致。也与我们先前开展重点调查时的结果有出入。究其原因:①本次调查样本量大,易发现差异;②女性的对氟骨症的症状较男性更敏感,如疼痛、麻木等症状,容易被临床发现。实际上,病区的男性较女性饮茶量更大,从X线拍片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的X线氟骨症检出率要大于女性[3]。藏族的患病率最高,达50.5%,职业以牧民的患病率最高,达57.8%,与卫生部饮茶型氟中毒专家调查组的结果相同[4],由于生活习惯,藏民饮用砖茶较多,有些地区,尤其是牧区, 副食品和蔬菜缺乏, 人们常常以茶代菜, 一口饭一口茶,一日三餐离不开茶[5]。砖茶性温御寒, 味道香浓, 且价格低廉,为广大牧民群众喜爱, 长期以来形成特殊饮食习惯, 导致摄氟量增高, 形成氟中毒[6]。

在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上,氟中毒患病率皆随着等级的升高而降低,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高,对饮砖茶会导致氟中毒的危害知晓率也较高,会有意识的减少饮茶量,而家庭人均收入越高的家庭,肉类、奶类等高蛋白、高营养食物摄入较多,这些食物对氟中毒有拮抗或解毒作用,从而降低氟中毒的患病率[7]。

随着年龄的增大,饮茶型氟中毒的患病率也随之升高,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高达73%以上,这一点与饮水型和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的特点一致[8],说明年龄越大,氟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

饮茶型氟中毒均发生在有饮砖茶习惯的少数民族地区,由饮用大量含氟高的砖茶所致,有明显的民族分布特点,藏族的相对危险度是汉族的12.770倍,羌族的危险度是汉族的5.918倍,回族的相对危险度是汉族的3.229倍,在以往的调查中[9-12],饮茶型氟中毒多发生于藏族和哈萨克族,本次调查中羌族和回族的相对危险度较高,可能是调查涉及的这些民族的对象散居在藏族人群中,饮砖茶的习惯与藏族居民类似。饮茶型氟中毒一般处于低氟环境,水、食物含氟量较低,饮茶为主要氟的来源,有时占总量的90%以上[13],调查发现,消耗量高的对象患氟骨症的相对危险度是消耗量低的1.201倍。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的人群,家庭年人均收入相对较高,生活质量水平也相应提高,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的摄入增多,Carol等的研究[14]发现,高蛋白所引起的尿氟排泄增加降低了动物实际上保持的氟吸收盐,氟化物的重吸收不能完全满足高蛋白饮食所要求的高肾小球滤过率,因此,文化程度和家庭年人均收入都为氟中毒的保护因素。食用蔬菜和水果的频率越高,摄入的维生素就越多,尤其是维生素C,张爱君,郝春华研究发现[3],维生素C可促进机体对氟的排泄,减弱氟的毒性,加快受氟损害组织的恢复。张铁锁、杨水珍、孙阳等研究发现[15],维生素C改善了胶原代谢。张聪格报道[16],氟骨症患者血浆维生素C含量明显低于健康者,因此维生素C可减少氟中毒的发病,食用蔬菜和水果是氟中毒发生的保护因素。

日饮茶水量与氟斑牙和氟骨症的严重程度皆呈正相关关系,日饮茶水量越多,氟斑牙、氟骨症的严重程度越重,其原因是饮用的茶水量越多,其摄氟量越多,超过机体的代偿作用就能引起牙齿、骨髂及机体的各个系统的中毒[4]。

综上,饮茶型地氟病氟骨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防制策略应当以食用低氟砖为主,采取健康教育,提倡喝淡茶,多吃蔬菜、改膳营养、发展经济等综合防制措施。

致谢:本文数据处理得到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帮助,特此感谢!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标准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标准 本标准是在长江三峡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措施研究和饮水型与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同步流行病学调查对比分析工作的基础上,查阅了国内外有关防治及研究资料,并参考有关标准而编写的。 本标准代替《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标准(试行)》(中地办发〔1981〕6号)中的病区划分标准。原标准环境氟含量指标中只有饮水氟含量,只适用于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划分,本标准根据我国病区类型复杂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增加了缺损型氟斑牙患病率和总摄氟量,制定出既适合于饮水型病区的划分,又适合于其他类型病区的划分。本标准采用了原标准中饮水含氟量的指标,因为该项指标经多年防治工作实践证明,对不同程度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划分是适宜的客观环境指标。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氟病研究所负责起草,由中国医科大学流行病教研室、河北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玉富、戴国钧、杨世明、顾諟栋、滕国兴。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确定和病区程度的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以自然村(屯)为单位的饮水型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确定和病区程度的划分。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医`学教育网整理。 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 GB16396—1996地方性氟骨症临床分度诊断 WS/T87—1996人群总摄氟量卫生标准 3病区确定与划分条件

汞及其化合物中毒试题及答案

汞及其化合物中毒试题 考试学员:方青 总分值100.0分 您的考试成绩:90.0 第 1 题. 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神经、消化和造血系统损害为主。 A. √ B. ×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A 案: 第 2 题. 制造铅合金、旧法印刷业、制造蓄电池等行业都是铅中毒的职业接触行业。 A. √ B. ×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A 案: 第 3 题. 人体内90%—95%的铅存储于骨内。 A. √ B. ×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A 案: 第 4 题. 控制融铅温度,减少铅蒸汽逸出是职业性铅中毒的常见原因。 A. √ B. × 标准答 B 案: 您的答 A 案: 第 5 题. 铅中毒患者长期用药,应注意避免“过络合综合征”。 A. √

B. ×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A 案: 第 6 题. 体内的铅主要经尿液排出,因此尿中铅排出量可代表铅的吸收状况。 A. √ B. ×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B 案: 第 7 题. 我国《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37-2002),将急性铅中毒分为轻度, 中度,重度三级。 A. √ B. × 标准答 B 案: 您的答 A 案: 第 8 题. 饭前洗手,下班后淋浴,注意个人卫生是预防铅中毒的有效措施之一。 A. √ B. ×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B 案: 第 9 题. 口腔疾病是从事铅作业劳动者的职业禁忌证。 A. √ B. × 标准答 B 案: 您的答 B 案: 第 10 题. 铅及其化合物主要以粉尘、烟和蒸汽的形式污染作业环境。 A. √ B. × 标准答 A

您的答 A 案: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5.0分,共50.0分) 第 1 题. 铅中毒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 A. 肌肉麻痹 B. 腹绞痛 C. 腹绞痛 D. 腹绞痛 标准答 B 案: 您的答 A 案: 第 2 题. 铅中毒的主要吸入途径是()。 A. 呼吸道 B. 消化道 C. 皮肤 D. 眼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A 案: 第 3 题. 进入体内的铅最终在骨骼内沉积的形式为()。 A. 磷酸铅 B. 磷酸氢铅 C. 磷酸氢铅 D. 血浆蛋白结合铅 标准答 A 案: 您的答 C 案: 第 4 题. 铅化合物的毒性主要取决于()。 A. 比重 B. 溶解度 C. 吸附性 D. 表面张力 标准答 B

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预防知识

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防治常识 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就是由于人们通过饮水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引起以骨骼和牙齿损害为主的全身慢性蓄积性氟中毒。 一、引起原因 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就是当地群众长期饮用含氟较多的泉水、沟水或井水所致;摄入了过量的氟,长期如此,即发生氟中毒。 二、表现症状 氟中毒最突出的表现是骨骼和牙齿受损害。骨骼损害引起氟骨症,出现全身关节疼痛,四肢或躯干麻木,手足抽搐、僵硬,严重时还有关节活动困难,弯腰驼背,胸廓变形,甚至不能直立行走,丧失劳动能力。牙损害发生氟斑牙,也叫氟牙症,表现为牙齿表面粗糙、没有光泽,出现白垩、黄色、棕黑色的花纹、斑点或缺损,尤以门牙损害最严重。7-8岁以前摄入氟过多就会引起氟斑牙,8岁以后摄入氟过多就会引起氟骨症。氟斑牙一旦形成,可遗留终生。此外,摄入过多的氟还会损害身体其他许多重要器官并影响一些重要的代谢活动,致使体力、脑力和抗病力等功能下降,身体发育较差。 三、预防措施 地方性氟中毒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关键在于预防。减少机体对氟的摄入,增加对氟的排泄,改善生活条件,增加机体抵抗力。 目前主要是针对饮水型氟中毒病区,以改换饮用低氟水,如打建新的低氟水源井、引用低氟的河、水溪、泉水以及物理化学方法除氟。主要的除氟剂有硫酸铝、氯化铝、碱式氯化铝、骨炭、羟基磷灰石等。提倡喝淡茶水、多喝牛奶、多吃新鲜蔬菜、多食用汤菜,改善营养也不失为有效的防治方法。 四、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常识 1.我们这里流行的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的原因是:饮用水中的氟含量较高。 2.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的人体造成的危害是:氟斑牙、氟骨症。 3.预防饮水型氟中毒最好措施是:改水。 4.自己掌握的氟中毒防治常识应该向父母和邻居讲,主要讲引起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的原因、主要表现、预防方法等。

铅冶炼主要职业危害和预防措施

编号:SM-ZD-99136 铅冶炼主要职业危害和预 防措施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铅冶炼主要职业危害和预防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铅冶炼过程中的职业危害主要有 (1)铅中毒。铅的熔点低(327.5℃),在400~550℃便有显著的挥发,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多。铅矿石在鼓风炉还原熔炼时,由于鼓风炉内温度达1200℃以上,铅的挥发很大,炉渣中也含有2%左右的铅,在流出时铅同样挥发;在铅矿中含有一定量的铅、砷、锑形成铅冰铜和砷冰铜。冰铜排放时,铅的挥发更大;熔融金属铅的流出也造成铅蒸汽的形成。铅蒸汽在空气中迅速凝聚、氧化而成氧化铅(PbO),呈气溶胶散布于作业环境中,而铅及其化合物都是毒性很强的毒物。 铅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以蒸汽、烟及烟尘的形式存在,主要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在呼吸道内的吸收远较消化道完全和迅速。由于经常不断地进入和蓄积于人体内,引起操作人员的铅中毒。 铅中毒能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造血机能的减退。

宁夏某县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居民病情现状调查

宁夏某县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居民病情 现状调查 作者:侯绍章,王海升,马轶,景丽,杨继华,张建中 【摘要】目的了解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居民病现况,为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诊断、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调查计算居民氟斑牙检出率、氟斑牙指数,骨关节疼痛症状、骨关节僵硬、骨关节活动障碍检出率。结果病区人群氟斑牙检出率平均61.62%,氟斑牙指数平均1.2256;骨关节疼痛症状检出率69.5%,骨关节僵硬检出率57.0%,骨关节活动受限检出率41.9%。结论高氟区居民的氟斑牙发生在30岁以前以极轻度改变为主,30岁以后以轻度改变为主;氟斑牙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加重趋势,骨关节症状检出率也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加重趋势。 【关键词】高氟区;氟斑牙;骨关节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饮用高氟水而引起的氟中毒,是我国地氟病的主要类型[1],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氟斑牙,慢性骨关节疼痛和肢体功能障碍等。在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过程中,常将这些表现作为临床诊断,病区确定,病情监测和防治效果评定的指标[2]。对宁夏某县高氟区人群进行医学流行病学调查,以掌握我区病人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病变,为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诊断、防治提供参考。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调查地点根据本自治区原有的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历史病情病区分布,饮水型氟病区按照饮用水氟含量的高低,选择宁夏某县高沙窝乡南梁村、李记圈村、张庄村,青山乡营盘台村、方山村,城郊乡沟沿村、四墩子村等7个中、重度病区的村庄为调查地点。居民无饮砖茶习惯,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该地选择长期居住且饮用病区水的居民为暴露组人群,选择该县非氟病区居民为非暴露组人群。氟病区和非氟病区被调查人年龄限于80岁以下。以上部分调查地点虽然进行了改水,但是居民饮用水的来源任然是当地的地下水。7个村庄共调查了298人,其中男159人,女139人,年龄7-74岁,各年龄段人数见表1。非氟区实际调查了288人。 1.2方法: 采用Dean氏法[3]对氟区和非氟区居民进行氟斑牙检查、诊断和分度,计算检出率、氟斑牙指数;根据地方性氟骨症临床分度诊断标准调查居民一般状况和骨关节等症状,计算检出率。

地方性氟中毒的危害与流行特

地方性氟中毒的危害与流行特征 云中杰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副主任医师 边建朝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生导师 一、地方性氟中毒的概念 地方性氟中毒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它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主要是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介质,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的全身慢性蓄积性中毒。它是以侵犯牙齿和骨骼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对于牙齿的损伤叫氟斑牙,对于骨骼的损伤叫氟骨症。统称为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 二、地方性氟中毒的危害 地方性氟中毒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之一。它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在牙齿和骨骼上。过量的氟不仅对牙齿、骨骼等硬组织有损伤作用,还可损伤其他软组织器官。氟对牙齿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氟斑牙,氟离子可破坏牙釉质的正常结构,使牙齿表面失去光泽,呈现粉笔样的白色,称为白垩;或出现着色,牙釉质呈黄色或褐色;牙质变脆,出现缺损或过早脱落。氟斑牙是在牙釉质形成期摄入过量的氟引起的。主要危害7~8岁以下的婴幼儿,一旦形成残留终生,轻则影响牙齿的美观,重则由于严重缺损、磨损或过早脱落,影响咀嚼消化功能,危害健康。氟离子对骨骼损害的主要表现是骨硬化、骨疏松、骨软化和骨周软组织及关节韧带骨化,引起氟骨症,使骨及骨关节麻木、疼痛、变形,出现弯腰驼背等功能障碍,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乃至瘫痪。氟离子可使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变性,脊髓和椎管内韧带异常骨化,致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可引起疼痛或瘫痪。氟可使肌肉蛋白合成受到障碍,造成肌纤维数减少,肌肉萎缩,也可因骨质增生压迫神经系统,引起继发性肌肉损伤。氟可使钙调节激素发生紊乱,血钙降低,引起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高,使骨代谢紊乱。体内的氟主要通过肾脏排出,故可对肾脏产生损伤,使肾功能降低。高氟还可引起动脉血管中层钙化,可发生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氟能抑制许多酶的活性,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特别是对抗氧化物和自由基的影响使抗氧化能力降低,加重机体损伤。 由于地氟病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不仅给病人造成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病区形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局面,严重制约着病区的经济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 三、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概况 地方性氟中毒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地方病之一,在全球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如印度、中国、朝鲜、前苏联、保加利亚、西班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南非、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在美国的新泽西州水氟含量高达30mg/L,是西半球水氟含量最高的,其次澳大利亚南部水氟也高达20mg/L,并且发现有绵羊氟中毒。全球大约有地氟病人7000多万。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性氟中毒分布最广、病情及其严重的国家之一,除上海市与海南省外,其他各省(市、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病区类型复杂,有饮水型、燃煤污染型、饮茶型。我国自上世纪30年代发现地方性氟中毒,60年代开展了局部地区的调查,8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进行病情普查。截至2004年,全国统计有病区县1308个,占全国总县数的46.45%,受威胁的病区村人口1.16亿,有氟斑牙患者3950万,氟骨症患者288万(其中残废性氟骨症病人有20多万人)。 山东省是全国受地氟病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区省份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我省以氟斑牙为线索进行了饮水含氟量测定和系统的定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我省属于饮水型地氟病病区。高氟饮用水源大多数为浅层地下井水,部分为深层地下井水,少数为温泉水。根据水源性质和地理分布特点,我省高氟地区可分为五种类型:①盆地浅层地下水型:主要分布在鲁东地区的胶莱盆地,是全省最为严重的病区,最高含氟量为20mg/L; ②平原浅层地下水型:分布在鲁北山前倾斜平原和鲁西南冲积平原的低洼地区,病区范围较大,中毒情况严重,最高含氟量为16.4mg/L;③平原深层地下水型:主要分布在鲁北冲积平原,最高含氟量为6.2mg/L;④山区浅层地下水型: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鲁东丘陵的山间平原或谷地,病区散在,最高含氟量为4.5mg/L; ⑤温泉型:集中在胶东半岛地区,含氟量在2.9~14.8mg/L。2000~2002年全省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省地氟病病区涉及17个市、113个县(市、区)、11 656个村,病区村总人口979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

前言 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原标准GBll504—1989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根据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展,本次修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将原标准中的“铅吸收”一项改为“观察对象”。尿铅指标由原 0.39μmol/L(0.08mg/L)调整至 0.34μmol/L(0.07mg/L),以利于铅中毒的预防。 2.根据临床经验,将尿铅诊断起点值由原0.39μmol/L(0.08mg/L)调整为0.58μmol/L (0.12mg/L),以减少假阳性。 3.根据3588例的调查中,引进职业接触限值(可接受上限值)与诊断下限值(诊断值)的概念,并以诊断值作为诊断分级的基础,对原标准中的轻度中毒诊断起点作了较大的修改。既体现了单项指标的作用,也突出了多项指标综合诊断的重要性,使诊断更趋合理。 4.在治疗原则中加入了口服络合剂二巯丁二酸。 5.原标准中将多种测定方法列作标准的附录,鉴于多数与现已一致认可的标准化方法相同,故加精简。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西安市中心医院负责起草,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江西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沈阳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湖南医科大学卫生系、广西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四川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株洲冶炼厂职工医院、绍兴市防疫站、甘肃省白银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景德镇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镇江市卫生防疫站、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研究室。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

西藏昌都市饮水型氟中毒监测结果分析

西藏昌都市饮水型氟中毒监测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22T14:21:38.9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3期作者:尼玛仓决格桑宗吉马仁力嘎松龚弘强郭敏[导读] 超过国家饮用水氟含量卫生标准的(1.0~1.2mg/L)的有芒康县曲孜卡乡、木许乡、如美镇。 西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所西藏拉萨 850030 摘要:目的了解西藏昌都市五个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县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监测点所有的饮用水进行氟含量检测,随机抽取8-12岁儿童572名检查氟斑牙(用Dean氏法)患病情况。结果共检测水样120份,水氟含量范围在0.02~3.1mg/L。8-12岁人群中氟斑牙检出率在47.8%~81.9%之间;氟斑牙指数在0.65~1.34之间;氟斑牙检出率为68.7%,氟斑牙指数为1.08,属于中度流行。结论超过国家饮用水氟含量卫生标准的(1.0~1.2mg/L)的有芒康县曲孜卡乡、木许乡、如美镇。调查发现芒康县儿童氟斑牙指数相对较高,氟斑牙流行情况与生活饮用水浓度成正相关关系。除芒康县外各监测点饮用水水氟含量未超标,但儿童氟斑牙检出率较高。关键词:饮水型;氟中毒;监测;西藏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因长期接触环境中高氟引起的地球化学性疾病,轻者可引起氟斑牙,重者可导致氟骨症,是一种必须长期有效预防控制的地方性疾病【1】。为了解昌都市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水氟含量分布情况以及人群氟中毒病情现状,为指导改水降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对昌都市5个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县36个村进行了水氟监测,同时对其中4个县21个村(中心小学)的572名8—12周岁儿童进行了氟斑牙患病情况调查,现将调查结果作如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的选择以昌都市五个病区县所有病区村数为基数,以村为单位进行调查。 1.2 调查内容与指标 1.2.1 饮水氟检测:在每个调查点随机采集居民饮用水样品进行水氟检测,水样的数量根据水源情况确定。 1.2.2 氟斑牙检查:在每个调查点,对所有在校的8~l2岁儿童进行氟斑牙患病情况检查。 1.2.3 判定标准和检验方法:水氟测定采用PI5100-F安莱立思氟离子计。氟斑牙诊断采用Dean氏氟斑牙诊断方法。病区判定及划分标准按国标(GB 17018—1997)进行。 2 结果 2.1 饮水氟检测结果 本次调查五个县所有病区村,对象为全部的饮用水,包括河水、自来水、井水和泉水等进行检测,共检测水样120份,水氟含量范围在0.02-3.1 mg/L 之间,超过国家饮用水氟含量卫生标准的(1.0~1.2mg/L)的主要集中在芒康县。详见表1。 3 讨论: 饮水氟是反映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氟源和环境氟的唯一客观指标,一些资料报道病情与饮水含氟量呈直线相关【1】。西藏饮水型氟中毒的历史病区分布在3个地(市)7个县,本次调查昌都市五个病区县的所有病区村,检测水样120份,除芒康县曲孜卡乡、木许乡、如美镇超标外,全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mg/L)【2】。这主要归功于历年来国家在此实施的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和卫生部门深入的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宣传,居民不再饮用高氟水,尤其是高氟的温泉水,而是把它当成一种旅游资源在不断的开发利用【3】。儿童氟斑牙检出率68.7%,指数1.08。芒康县儿童氟斑牙指数1.12,氟斑牙流行情况与生活饮用水浓度成正相关关系,采取的防治措施是否有效是地氟病防治成功与否的关键【7】,通过病情监测可以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氟斑牙是氟中毒较早的体征和反应病情的重要指标〔4-5〕。 在调查中发现水源水氟含量低,但氟斑牙病人检出率高。如左贡县水氟均达到国家标准,但当地的儿童氟斑牙检出率高达81.9%。初步分析西藏是饮砖茶型的人群分布多的病区,茶氟含量高,可能是氟斑牙的流行强度高的原因,说明病区群众受地方性氟中毒危害比较严重,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已迫在眉睫。本次监测结果表明,改水降氟使氟斑牙的检出率降低至控制水平,严重程度也降低。因此,有效的改水降氟使病情得到控制。在今后的地氟病防治工作中,首先应继续推广集中联片改水工作经验,建立健全改水井的运行机制,严格按照“先重后轻”的改水原则进行改水.最大限度发挥改水降氟效果[6]。此外,因疏于管理,设施陈旧、老化严重,导致供水系统不能正常供水;工程受季节限制,时有无法正常供水情况发生,个别已改水工程不能正常使用,饮水现状仍存在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防止高氟水再次侵害当地居民。建议对改水井要定时监测,加强管理措施,观察病情和水氟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改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把国家改水降氟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应健全基层防治队伍,保证防治队伍的稳定,而且要提高基层防治队伍的素质.加强对防治人员的培训,提高防治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基层人员的作用。再次要加强宣教工作,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总之,只有领导重视、加大投入、群众参与、部门协调、齐抓共管,才能搞好降氟改水工作。从根本上防治地氟病,使更多的病区群众早日摆脱饮水型氟中毒的危害。

慢性铅中毒的解读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解读 一、标准修订的意义 铅为灰白色软金属,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其应用范围广泛,常见的品种有十几种。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铅的行业有:铅矿开采和冶炼;蓄电池制造和维修;制造含铅耐腐蚀化工设备、管道、构件等;交通运输行业的火车轴承挂瓦、桥梁工程、船舶制造与拆修;放射性防护材料制造;印刷行业;电子与电力行业;军火制造;化工行业;食品行业;油漆生产、颜料行业;塑料工业;橡胶工业;医药工业;农药工业;玻璃陶瓷工业;自来水管道和暖气管道连接铅封等。铅及其化合物的烟和粉尘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人类很早就认识到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铅中毒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职业性铅中毒以慢性铅中毒为主,研制并及时修订其诊断标准,对指导临床医师明确诊断、实施临床救治、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合法权益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本次修订主要变化 本标准适用于在职业活动中,较长时间接触铅烟或铅尘所致的慢性铅中毒的诊断及处理。本次修订对铅中毒的诊断起点和分级条件没有改变,只是在慢性轻度中毒诊断中删除了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指标,该指标在2002版标准中不是独立的诊断分级指标,且在实际诊断中很少应用,故标准修订对既往诊断病例不会有影响,保持了诊断起点和分级的一致性。为提高生物标本测定的准确性(血铅、尿铅等),本次修订提出了实验室测定的质量控制规范和质量保证措施。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铅中毒实验室检测指标应合理应用,血铅为接触铅的首选检测指标。但仅凭某一单项检测指标诊断铅中毒,往往有漏诊或误诊的可能,应该几项指标联合应用。

(二)作为用于诊断的实验室指标,有别于一般临床实验室要求。国内外的既往和现今的实践证明,要准确表达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铅的中毒各项指标,必须要从经常被忽视的样品采集、传递、运输及检测分析等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质量控制,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措施,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样品采集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对超出标准曲线的高浓度样品分析,应用检测方法使用的稀释剂准确稀释后进样;应以能准确表达基体相同或近似的标准物质作为评价检测质量的标准。作为复检,检测方法可选用:尿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18),血中锌原卟啉的血液荧光计测定法(WS/T 92),血中铅、镉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174),尿中δ- 氨基乙酰丙酸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WS/T 23)。 (三)络合剂驱排试验主要用于一些长期在铅浓度超标环境下工作的铅作业工人,有临床症状而铅实验室检测指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者,药物可用依地酸钙钠。收集24小时尿进行铅测定,对络合剂驱排尿铅值,应参考本标准并结合具体情况而定。

铅中毒的诊断与预防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铅中毒的诊断与预防措施 (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5690-63 铅中毒的诊断与预防措施(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诊断 根据患者的接触史、临床表现、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接触环境或接触材料的调查检测,进行综合分析,作为诊断对长期在空气中铅超过最高容许浓度环境作业的工人,有临床症状而化验指标仍属正常范围者,可用诊断性驱铅试验,方法同驱铅治疗一日用量,结果按以下诊断标准判定。 (1)铅吸收 有密切铅接触史,尚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尿铅≥0.39μmol/L(0.08mg/L)或0.48μmol/24小时(0.1mg/24小时);或血铅≥2.4μmol/L(50μg/100ml);或诊断性驱铅试验后尿铅≥1.44μmol/L (0.3mg/L)而<3.84μmol /L(0.8mg/L)者。 (2)轻度中毒

铅冶炼常见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

铅冶炼常见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 (1)预防铅、砷中毒。常采用的措施有: ①有尘毒飞扬的铅物料在运输、转移及生产过程中,均应采取密闭、排风和净化等措施。 ②铅作业场所,应设置吸尘式清扫装置,定期对设备、地面、侧墙和房顶进行清扫,以减少粉尘及二次粉尘的飞扬。 ③铅作业人员的工作服、口罩等,必须集中在厂内洗涤,有铅尘的工作服不得带出厂外,防止二次污染,尤其防止职工家属铅中毒。穿工作服不得进入食堂。 ④饭前、饮水时应先嗽口、洗脸、洗手,不得在作业场所吸烟和进食。更不得利用热的铅渣、铅冰铜及铅锭考煮食物。 ⑤对从事铅作业人员要定期进行体检;并对从事冶炼作业的职工,实行6小时工作制和定期进行疗养。 ⑥严格禁止铅鼓风炉低料柱作业,降低铅鼓风炉炉顶温度,减少铅蒸汽的生成。 (2)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加强生产厂房通风,定期进行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同时加强检修,防止泄漏。 (3)防止粉煤爆炸。常采取如下措施: 在粉煤系统的管道上,应设防爆阀,在分煤仓、分离器、旋风器等设备上,应分别设置防爆门、防爆门的面积与该设备的容积按0.4米2/米3取值,但不得小于90厘米2。所用防爆片应用厚度不大于0.5毫

米的薄铁板,并应在其上划有十字刻痕,安装时有刻痕面应朝外。 输送粉煤的管道,除通往燃烧器的一段外,不得有水平区段,更不得呈袋囊形。 粉煤制备系统的机械设备,应有保持良好的联锁装置;电气设备应采用防爆型。 所有输送粉煤的管道和制备粉煤的设备,均应有良好的接地,并定期检测其接地电阻。 应定期清扫设备系统外部、管道外表及厂房内地面、墙壁上的粉煤,以防自燃和二次爆炸。 制备粉煤的场所,严禁吸烟和动火。如检修需动火时,必须清扫彻底,经有关部门检查合格批准,持有动火证动火。在仓内清扫和修理时,应设人监护。如仓内残留的粉煤自燃,清扫人员应立即退出,将仓密闭,用蒸汽或二氧化碳灭火,确认无火源和有害气体后,才能进入仓内。 采用热风时,若煤种挥发分较高,热风温度不得超过160℃。 停送粉煤时,送煤机风压保持0.2千克力/厘米2(1.96×104帕),待粉煤全部送完后,再停空压机。 (4)防止氟化氢及四氟化硅的危害。具体措施如下: 进行上述作业时,均应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 各个贮罐,必须加盖并进行水封。 加强铅电解厂房内的自然通风,冬季送入的新鲜空气,需经预热。

铅中毒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编号:AQ-JS-02382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铅中毒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Symptom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lead poisoning

铅中毒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 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一、铅中毒症状 铅锌矿和冶炼厂,会导致铅中毒:脑力体力不支、关节疼痛、性欲减弱、不育等,应预防铅中毒。职业性铅中毒通常呈慢性,铅中毒的临床指标主要是尿铅超过0.08mg/l,血铅超过50μg/t,职业史和临床症状是诊断的依据。职业性铅中毒临床上有神经、消化、血液等系统的综合症状。 1、神经系统 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多发性神经病和脑病。神经衰弱,是铅中毒早期和较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头昏、头痛、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多梦等,其中以头昏、全身乏力最为明显,但一般都较轻,属功能性症状。尚有不少早期铅中毒者,上述症状也不明显。 多发性神经病,可分为感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感觉型的表

现为肢端麻木和四肢末端呈手套袜子型感觉障碍;运动型的表现有:肌无力,先是握力减退出现较早,也较常见,进一步发展为肌无力,多为伸肌无力;肌肉麻痹,亦称铅麻痹,多见于桡神经支配的手指和手腕伸肌呈腕下垂,亦称垂腕症;腓骨肌、伸趾总肌、伸庶趾肌节呈足下垂,亦称垂足症。脑病,为最严重的铅中毒;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高热、烦躁、抽搐、嗜睡、精神障碍、昏迷等症状,类似癫痫发作、脑膜炎、脑水肿、精神病或局部脑损害等综合症。国内由于劳动条件改善,较少发生。 2、消化系统 轻者表现为一般消化道症状,重者出现腹绞痛。消化道症状包括口内金属味,食欲不振,上腹部胀闷、不适,腹隐痛和便秘,大便干结呈算盘珠状,铅绞痛发作前常有顽固性便秘作为先兆。腹绞痛为突然发作,多在脐周,呈持续性痛,阵发时加重,每次发作从数分钟至几个小时。因疼痛剧烈难忍,常弯腰曲膝,辗转不安,手按腹部以减轻疼痛。同时,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可有呕吐。检查时,腹部平坦柔软,可有轻度压痛,无固定压痛点,肠鸣音减少,

劳动卫生学 考试试题 第一套 附答案

预防医学专业职业卫生考试试题第一套附答案 一、选择题(分*40=20分) A型题 1.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常见的心身疾病 A.中毒性类神经病 B.冠心病 C.原发性高血压 D.支气管哮喘 E.消化性溃疡 2.构成职业性有害因素致病模式的三个因素是 A.劳动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 B.易感者、病原、作用途径 C.易感者、接触机会、接触强度 D.接触方式、劳动者、有害因素种类 E.以上都不是 3.职业有害因素对职业性损害产生的机会和程度的主要取决因素不包括 A.生产环境因素 B.遗传因素 C.细胞免疫状况 D.生活方式 E.职业卫生服务状况 4.根据三级预防的原则,第二级预防不包括 A.劳动者的定期健康检查 B.早期识别职业性病损 C.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监护 D.对可疑及确诊病人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 E.对受损者做劳动能力鉴定 5.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劳动者是否发生职业性疾患主要取决于 A.接触浓度(强度)和时间 B.接触机会 C.接触方式 D.人体的健康状况 E.每次接触量 6.某喷漆女工,近期发现有时眩晕,皮下有出血点,经医院检查,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含量明显降低,应该对该职工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抓紧治疗 B.由临床医师进行职业病诊断 C.进行流行病学现场调查 D.详细了解该职工的职业史 E.申请职业病鉴定 7.经过测定,某制衣厂工人的劳动强度指数28,按照我国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方法,该工种劳动强度属于 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E.Ⅴ级 8.预防职业中毒的中心环节是 A.通风排毒 B.降低生产环境中毒物浓度 C.个人防护 D.安全生产管理 E.个人卫生 9.慢性铅中毒主要损伤 A.消化、造血、神经系统 B.神经、消化、循环系统 C.消化、血液、泌尿系统 D.消化、造血、心血管系统 E.消化、造血、免疫系统 10.刺激性气体的刺激反应不包括 A.眼结膜充血、流泪 B.流鼻涕、打喷嚏 C.呛咳、胸闷 D.接触性皮炎 E.咽痛、咽部充血 11.有关苯在体内代谢,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部分苯以原形从呼气排出 B.极少部分苯以原形经肾排出 C.部分苯氧化成酚类由尿排出 D.苯代谢产物可与硫酸盐结合随尿排出 E.一部分以原形储留在体内

“铅中毒”的危害及预防

“铅中毒”的危害及预防 铅(lead,Pb),灰白色金属,加热至400~5OO℃时,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 当前国内危害最重的行业是蓄电池制造,铅熔炼及拆旧船熔割。 铅及其化合物侵入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完整的皮肤不能吸收。 其临床特点为剧烈腹绞痛、贫血、中毒性肝病、中毒性肾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表现头晕全身无力、肌肉关节酸痛、不能进食、便秘或腹泻、肝脏肿大、肝区压痛、黄疽、血压升高。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四肢末端呈手套袜子型感觉减退,肌肉萎缩及肌无力。严重者发生铅麻痹,即垂腕、垂足症;铅毒性脑病,出现剧烈头痛、抽搐、谵妄、惊厥、木僵甚至昏迷。个别病人可发生麻痹性肠梗阻 职业性铅中毒多为慢性中毒,临床上有神经、消化、血液等系统的综合症状。 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多发性神经病和脑病。 神经衰弱,是铅中毒早期和较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头昏、头痛、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多梦等,其中以头昏、全身无力最为明显,但一般都较轻,属功能性症状。尚有不少早期铅中毒者,上述症状也不明显。 多发性神经病,可分为感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感觉型的表现为肢端麻木和四肢末端呈手套袜子型感觉障碍。运动型的表现有:1、肌无力,先是握力减退,出现较早,进一步发展为肌无力,多为伸肌无力。

2、肌肉麻痹,亦称铅麻痹,多见于桡神经支配的手指和手腕伸肌呈腕下垂,亦称垂腕症。 脑病,为最严重铅中毒。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高热、烦躁、抽搐、嗜睡、精神障碍,昏迷等症状,类似癫痫发作、脑膜炎、脑水肿、精神病或局部脑损害等综合征。 消化系统:轻者表现为一般消化道症状,重者出现腹绞痛。 消化道症状包括口内金属味,食欲不振,上腹部胀闷、不适,腹隐痛和便秘,大便干结呈算盘珠状,铅绞痛发作前常有顽固性便秘作为先兆。腹绞痛为突然发作,多在脐周,呈持续性痛阵发性加重,每次发作自数分钟至几个时。因疼痛剧烈难忍,常弯腰曲膝,辗转不安,手按腹部以减轻疼痛。同时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可有呕吐。检查时,腹部平坦柔软,可有轻度压痛,无固定压痛点,肠鸣音减少,常伴有暂时性血压升高和眼底动脉痉挛。 血液系统:主要是铅干扰血红蛋白合成过程而引起其代谢产物变化,最后导致贫血,多为低色素正常红细胞型贫血。 其他系统:铅对肾脏的损害多见于急性、亚急性铅中毒或较重慢性病例,出现氨基酸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及肾功能减退,提示中毒性肾病,伴有高血压。女工对铅较敏感,特别是孕妇和哺乳期,可引起不育、流产、早产、死胎及婴儿铅中毒。男工可引起精子数目减少、活动减弱及形态改变。 铅中毒的预防: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铅;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加强局部通风、排毒装置;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定期监测工作场所铅浓度。定期健康监护,包括就业前体检及每半年一次定期体检,血

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

地方性氟中毒病及其防治 什么是地方性氟中毒病? 地方性氟中毒病(简称地氟病)是一种地方病,是由于人体摄入氟过量引起的。人体摄入过量氟后,氟在体内蓄积,进而产生以侵犯牙齿和骨骼为主的全身性慢性中毒。氟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氟斑牙和氟骨症。氟斑牙的症状是:釉面光泽度改变、釉面着色及釉面缺损等,可影响咀嚼、消化功能,并导致牙齿过早脱落。我们这个地区经常看到的黄牙和黑牙就是氟斑牙。氟骨症的症状可表现为腰、腿及全身关节麻木、疼痛、关节变形,出现弯腰驼背、功能障碍乃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慢性氟中毒还可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造成危害。 地方性氟中毒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在中国,地氟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二种:燃煤型和饮水型。其中饮水型氟中毒涉及的人口最多,涉及范围最广。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过高时,长期饮用,使得氟化物在人体内积累过多,因此而引起慢性氟中毒。 环渤海地区,尤其是黑龙港流域是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河北省邢台市、衡水市、沧州市、廊坊市、山东省德州市、滨州市、天津静海等地均属于黑龙港流域。 小贴士:饮用水中氟的来源 氟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Ⅶ族最活泼的卤族元素,在地壳表面含量丰富。据

不完全统计,含氟矿物有150种左右。大量的含氟矿物所组成的母岩经过风化、 剥蚀、搬运至平原,使平原区部分地层中含氟矿物增多;在HCO3-、Cl-、总碱度 较高时地层中含氟矿物容易释放F-至地下水中,致使地下水中含有过量的氟化物。 高氟水主要是地下水,源于水文地质条件,当地层中有高氟矿物或高氟基岩时, 地下水含氟量就增高。当以高氟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时,氟可通过饮水途径摄入 人体,长期饮用高氟地下水导致人体摄入过量氟化物而导致氟中毒。 饮用水中过量的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自然科学基金研究专著《地方性氟中毒发病机制》对于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详尽的论述。这种危害包括:慢性氟中毒对牙齿的损害、慢性氟中毒对骨骼的损害、慢性氟中毒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损害。 (1) 慢性氟中毒对牙齿的损害:慢性氟中毒对牙齿的损害表现为氟斑牙。氟斑牙的症状是:釉面光泽度改变、釉面着色及釉面缺损等,可影响咀嚼、消化功能,并导致牙齿过早脱落。我们这个地区经常看到的黄牙和黑牙就是氟斑牙。 (2) 慢性氟中毒对骨骼的损害(氟骨症):氟骨症的症状可表现为腰、腿及全身关节麻木、疼痛、关节变形,出现弯腰驼背、功能障碍乃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氟骨症可表现为骨硬化、骨软化、骨质疏松、骨周软组织化、关节退行性病变等病症。长期饮用高氟水,易骨折。腿疼、腰疼、背痛等症状随着饮用高氟水的时间延长而不断加重。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肾脏损害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肾脏 损害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肾脏损害铅是作用于人体多系统的有毒化学物质,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由于接触铅烟或铅尘所致的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多年以来通过临床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铅中毒可对肾脏造成损害,现将有关铅中毒肾脏损害概述如下。 1肾脏的形态学改变 1.1肾脏的肉眼形态我们用B超观察了2例铅性肾病患者的肾脏,发现1例回声稍增强,1例未见明显异常,2例体积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关于铅中毒肾脏损害后肾体积的变化,国外报道53例死于慢性铅性肾病的病人中47例肾体积缩小。 1.2肾脏的病理形态肾脏的早期病理形态学改变主要是在近曲小管,晚期可见肾小球膨胀,球囊粘连,肾间质局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炎性细胞浸润。 动物实验发现铅对肾脏的损害可分为三期: 早期:接触铅时间短于1年,可见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有核内包涵体出现。尿铅增高,而肾功能正常。其亚微结构的改变是可逆的。

中期:接触铅时间长于1年,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形成核内包涵体的能力降低。肾脏间质有中等量的纤维组织增生。尿铅排泄减少。临床检查肾功能尚在正常范围。已形成的病变一般不易复原。 晚期:更长时期的铅接触,使肾间质纤维化更明显,引起间质性肾炎和肾萎缩。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少,最终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2效应标志物的改变 2.1尿蛋白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肾脏损害,尿蛋白增高是一个重要的效应标志物,主要的靶部位在肾小管,故低分子蛋白尿的测定应作为工作的重点,观察尿蛋白的含量和增高持续时间,可判断肾脏损害的程度,通常把低分子量的蛋白如β-MG作为肾小管早期损害的指标,如果β-MG 大量出现即可提示肾小管再吸收功能受损,但对铅性肾病的诊断特异性较差。有人提出α1-MG作为铅性肾病早期效应指标物要优于β-MG。 2.2尿糖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肾小管损伤后,肾小管对糖的重吸收受损,但在早期尿糖大多数正常。

预防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

课题预防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1课时 1.地方性氟病 教学目标 2.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 3.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改水是关键 教学重点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改水是关键 教学难点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改水是关键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地方性氟病 地方性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地方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贵州、陕西、甘肃、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发现可分为浅层高氟地下型深层高氟地下水型、高氟温泉水型、高氟岩矿水型和高氟茶水型等。 二、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 地方性氟中毒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之一。它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它主要表现在牙齿和骨骼上。 (一)氟斑牙过量的氟不仅对牙齿、骨骼等硬组织有损伤作用,还可损伤其他软组织器官。氟对牙齿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氟斑牙,氟斑牙是在牙釉质形成期摄入过量的氟引起的。主要危害7~8岁以下的婴幼儿,一旦形成残留终生,轻则影响牙齿的美观,重则由于严重缺损、磨损或过早脱落,影响咀嚼消化功能,危害健康。 (二)氟骨症主要发生在成年人,特别是20岁以后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儿童也可发病,但很少。摄入过多氟,会形成较易沉积的氟化钙,引起骨密度增加、骨质变硬、骨质增生、骨皮质及骨膜增厚,引起氟骨

症,使骨及骨关节麻木、疼痛、变形,出现弯腰驼背等功能障碍,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乃至瘫痪。 (三)其他系统氟可使肌肉蛋白合成受到障碍,引起继发性肌肉损伤。还会对肾脏产生损伤,使肾功能降低。高氟还可引起动脉血管中层钙化,可发生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 三、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改水是关键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预防只要改饮低氟水或尽量去除高氟水中的氟化物,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是完全可以防治的。另外,在减低氟摄入后肾脏仍有较强的排氟能力,血氟水平下降后又可使蓄积在骨组织和牙齿中的过量氟释放入血,并经肾脏排出体外,使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得以改善。因此通过降低饮水的氟含量来防治氟骨症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主要预防措施有:一是避免饮用高氟水,在高氟地区居民应尽量不饮高氟水,另寻低氟水源,如深井水、自来水、雨水或雪水等,同时还要定期测量水质;二是药物除氟;三是减少食物中含氟量,不食用高氟水及氟污染之食品; 四是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氟中毒之危害及其预防方法之认识。在南方,特别是食用含氟量高的温泉水的地方,打深井,食用非高氟水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改进不良的粮食储存与烹饪习惯,避免氟污染食物。 板书设计 地方性氟中毒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之一。它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它主要表现在牙齿和骨骼上。 教学反思:

地下水氟严重超标,当地人牙齿问题相当严重

地下水氟严重超标,当地人牙齿问题相当严重沧州地区属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氟病对当地人民的危害由来已久,早在经济不发达、靠天吃饭的农耕年代,沧州地区人民就有氟中毒的现象。可见,在没有现代化工厂的催化、环境污染的远古时代,仍存在着饮用水安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水量也不断增加。这就逐步加重了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因此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加之该地区地理特质,深层地下水氟含量大部分超标,超标指数在1.1mg/L~8.13mg/L之间(国家饮水标准0.5mg/L~1.0mg/L)。

长期饮用含氟量高的水可引起慢性中毒,特别是对牙齿和骨骼产生严重危害。轻者患氟斑牙,表现为牙釉质损坏,牙齿过早脱落等现象;重者则骨关节疼痛,甚至骨骼变形,出现弯腰驼背等症状,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记者在沧州地区走访时看到,这里绝大多数房子都烂了,裂开的路面渗出了水。一当地村民说:“渗出的是毒水,地下水的氟含量严重超标,到我们这里征兵,都不合格,个个都是因为骨头脆,牙齿酥。” 另一个村民也告诉我们。这都是附近一家名为“陡河”的发电厂造成的。这家厂发电燃煤产生的粉煤灰,通过“水除尘”处理,经高压排浆泵运输到距甘雨沟村400米的粉煤灰场储存。长年累月,因储存的水和粉煤灰越来越多,又没有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致使灰场周围的地下水位逐渐升高。像这种地下水被污染的情况,在全国许多地方屡见不鲜。

地下水污染程度日益严重,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专家组组长、北京联合大学王雅珍教授告诉记者,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全国有近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全国657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水源。此外,大量的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也取用地下水。但目前地下水污染程度日益严重。时下,整治地下水污染刻不容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