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

重庆工商大学《信息检索与利用》

课程报告

选题名称:关于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

学生姓名:朱*

学号:2009***

本课程班级:主校区

完成时间:2012 年04月20日

目录

1.课题分析 (3)

2.检索策略、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3)

2.1选择检索工具 (3)

2.2选择检索词 (3)

2.3检索式、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4)

2.3.1中国知网(CNKI)或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期刊论文) (4)

2.3.2超星电子图书或读秀学术搜索(图书) (5)

2.3.3 EBSCO或Springer或Emerald(期刊论文) (6)

2.3.4其他数字资源(学位论文或事实数值型数据库等) (9)

2.3.5 馆藏图书 (11)

2.3.6百度或google(图书期刊以外的网络资源) (13)

3.资料阅读 (15)

4.文献综述 (17)

5.排版格式: (20)

6.课题组成员分工及成绩(必填) (22)

7.课程报告注意事项 (23)

8.课题组成员分工及成绩(必填) (23)

9.学习本门课程的体会、意见或建议 (23)

1.课题分析

(1)选题理由:

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关于食物需求、生产和消费方面的文化现象,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食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 , 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地理学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强调饮食文化所反映的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的地理分异规律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人也更加关注饮食文化,合理膳食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地域辽阔,地方饮食文化各具特色,研究各地饮食文化的著作越来越多。

(2)文献调研目的:

通过文献检索和调研,获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最新论文、著作或信息,即关于这一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现状以及它的发展态势;了解关于中国饮食文化和地理环境关系的系统详尽的信息,包括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经过综合分析,形成一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和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综述。

2.检索策略、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2.3检索式、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2.3.1中国知网(CNKI)或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期刊论文)

1.姚伟均.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2002,(01).

摘要:长江流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名馔的摇篮。本文从文化地理学出发,主要探讨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与其地域之间的关系,并拟将长江流域饮食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生动活泼的系统,全面把握和综合研究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在这个特殊地域环境中形成、发展和各个不同区域饮食文化分异的过程、联系及其规律性,继而构筑未来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创新之路。

2.蔡晓梅,司徒尚纪.广东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特质及影响研究[J].热带地理,2008(02).

摘要:壮、瑶、畲族是广东的世居少数民族,其饮食文化特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壮族饮食结构以水稻为主,玉米、番薯和麦类为辅,副食品种包罗万象,饮料以酒为主;瑶族喜食糯米、山珍野味和油茶;畲族以玉米、番薯等五谷杂粮为主食,喜食黄米粿,喜饮三道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地理环境的改变、社会文化的进步,某些饮食文化特质慢慢消失,但却通过一些隐性或显性的形式反映在作为强势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饮食文化民系上。广东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和三大汉民系饮食文化相互影响,彼此交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融而不合,各自又保留着原有主体饮食文化特质。

3.朱国兴,金生琅,孙克奎.徽州菜肴的地理表征及感知分析[J].地理研究,2011(12).

摘要:菜肴是饮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自然地理条件为菜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现实性,并在一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下改进与发扬,形成菜系的特色。起源宋代,清朝至民国达到鼎盛、诞生于安徽南部的徽菜地方特色显著,擅长烹制山珍野味,菜品咸鲜、突出本味,讲究食补与养生,烹制过程中讲究重油、重色、重火功,充分反映着徽州山区地理环境对菜肴特征的影响,通过徽商的推广跻身于我国的八大菜系之列。本文在徽菜发源地进行了调研和问卷调查,并进行徽菜的感知差异分析,指出随着现代生产方式与生活条件的改变,尤其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徽菜既需要不断进行改良,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4.陈伟明.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消费与民俗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8(02).

摘要:本文从主食副食的生产消费及饮食民俗方面,阐述与探讨了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活动与特点,以从更多方面反映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状况与特色。

5.尕藏才旦.高原地理与青藏文化圈[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6(03).

摘要:高原地理与青藏文化圈尕藏才旦以青藏高原地域命名的青藏文化圈,被国内外学术界共认为是一种有独特色彩、内涵丰富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鲜亮夺目的宝石。青藏文化圈套的形成过程中,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何?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学术界对此问津的论文还...

2.3.2超星电子图书或读秀学术搜索(图书)

1.张宇光编著.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1

摘要:本书全面介绍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内容涉及古代的食祖、食材、饮食典故、宴饮及珍贵的饮食文献精选,通过追溯中国饮食的文化渊源、讲述古人与饮食的不解之缘,来梳理中国饮食文化的面貌,对年轻人、白领,以及对美食感兴趣的读者了解传统,丰富知识,开阔文化视野,激发对古代……

2.华国梁等主编.中国饮食文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2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系列教材:本书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中国饮食文化发展源流;中国饮食风味流派;中国饮食原料与烹饪技法等。

3.李炳泽著.多味的餐桌——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摘要:本书以中国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现象——食品的制作、餐具的选择、饮食的特点、进食场面的讲究等为对象,揭示了各民族独特的历史、信仰等文化内涵、展示了各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4.王利华著.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

摘要:本书以中古时期的华北地区为限,探讨了中古华北的生存环境、食物原料构成的变化、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烹饪方法与膳食构成、饮料的革命、文人雅士与饮食文化的嬗变等。

5.李自然著.生态文化与人:满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

摘要:本书作者主要分析了满族及其先民在不同时期吃什么、怎么吃和为什么吃,同时叙述了满族饮食时间轴的发展历程,叙述了清宫满汉全席的礼仪、器具和上菜程序等横断面的内容。

2.3.3 EBSCO或Springer或Emerald(期刊论文)

1.C. Bonacina, A. Pasteris, G. Bonomi and D. Marzuoli.Quantitative observations on 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Branchiura sowerbyi (Oligochaeta, Tubificidae). Hydrobiologia V olume 278, Numbers 1-3, 267-274, DOI: 10.1007/BF00142334.

Abstract: Cohorts of Branchiura sowerbyi were rea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initial population densities in order to obtain data suitabl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pulation dynamics in field populations. Percent hatching from cocoons reaches its maximum at 25 °C and decreases towards lower and higher temperatures. Embryonic development time, TE, was measured and the relative threshold temperature, 10 °C, calculated by extrapolation. The degree day requirement for embryo development is 195 °C d. The time of first cocoon laying (Tgm) was observed and the ratio TE/Tgm was seen to fit with that of other tubificid species cultured so far. Embryo mortality is rather high, while worm mortality is low or very low. Fecundity increases from 15 to 20 °C but decreases at 25 °C.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simula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ies with four size-stage compartments is suggested. It could be used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worm uptake (simulated as stage specific mortality) in mass cultures rear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Branchiura, to be used as food for fish fingerlings.

2. Nuria Navarro, Manuel Yúfera and Manuel Garcíhttps://www.360docs.net/doc/9f5175177.html,e of freeze-dried microalgae for rearing gilthead seabream, Sparus aurata L., larvae. II.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Hydrobiologia,V olume 452, Numbers 1-3, 69-77, DOI: 10.1023/A: 1011971810072.

Abstrac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test whether freeze-dried

microalgae are nutritionally adequate for rearing rotifers as food for gilthead seabream larvae.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C, N, H)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ere analysed in larvae of gilthead seabream, Sparus aurata L., rotifers Brachionus plicatilis and Brachionus rotundiformis and freeze-dried microalgae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Four larval feeding treatments were tested: (A) larvae fed rotifers cultivated with freeze-dried microalgae and daily addition of freeze-dried microalgae to the larval tanks; (B) larvae fed rotifers cultivated with freeze-dried microalgae and daily addition of live microalgae to the larval tanks; (C) larvae fed rotifers cultivated with freeze-dried microalgae, without addition of microalgae to the larval tank and (D) larvae fed rotifers cultivated with live microalgae and daily addition of live microalgae to the larval tank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larvae with treatment A (with freeze-dried microalga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larvae in treatment D that were obtained with the acceptable methods for culture systems (with live microalgae).

3. Navarrete-Bola?os JoséLuis, Jiménez-Islas Hugo, Botello-Alvarez Enrique, Rico-Martínez Ramiro and Paredes-López Octavio. An optimization study of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xanthophylls extraction from marigold flowers.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V olume 65, Number 4, 383-390, DOI: 10.1007/s00253-004-1615-5

Abstract: Marigold flowers are the main natural source of xanthophylls, and marigold saponified extract is used as an additive in several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In this work, the use of a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ensilage) process for increasing the yield of xanthophylls extracted from fermented marigold flowers was examined. The process consisted of a mixed culture of three microorganisms (Flavobacterium IIb, Acinetobacter anitratus, and Rhizopus nigricans), part of the normal microbiota associated with the marigold flower. These microorganisms had been previously isolated, and were identified as relevant for the ensilage process due to their capacity to produce cellulolytic enzymes. Based on experimental design strategies, optimum operation values were determined for aeration, moisture, agitation, and marigold-to-inoculum ratio in the proposed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equipment, leading to a xanthophylls yield of 17.8-g/kg dry weight. The optimum achieved represents a 65% increase with respect to the control. HPLC analysis indicated conservation of extracted oleoresin.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teractions were identified that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the heat and mass-transfer reactions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bioreactor. The insight gained allows conditions that limit growth and metabolic activity to be avoided.

4. Chaone Mallory. Locating Ecofeminism in Encounters with Food and Plac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DOI: 10.1007/s10806-011-9373-8Online First?.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feminism, food, and the philosophy of place. Using as example my own neighborhood in a racially integrated area of Philadelphia with a thriving local foods movement that nonetheless is nearly exclusively white and in which women are the invisible majority of purchasers, farmers, and preparers, the article examines what ecofeminism contributes to the discussion of racial, gendered, classed discrepancies regarding who does and does not participate in practices of locavorism and the local foods movement more broadly. Ecofeminism, it is argued here, with its focus on the ways that race, class, gender, and place are ontologically entangled, helps to highlight the ways identity and society are made and re-made through our encounters with food.

5. Robert W. Pemberton and Nam Sook Lee. Wild food plants in South Korea; market presence, new crops, and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Botany V olume 50, Number 1, 57-70, DOI: 10.1007/BF02862113.

Abstract: South Korean food markets were examined for the presence of wildgathered food plants between 1989 and 1995. One hundred twelve species belonging to 83 genera and 40 families were found. Plants used as leafy vegetables were the most common (73.2%), followed by fruits (22.3%), root vegetables (6.2%) and flower foods (4.4%). Nearly half of these plant species belonged to three families: Asteraceae (29) Liliaceae (10) and Apiaceae (7). As of 1992, 19 of these wild foods were also being grown as new crops, a development that involved more than 25000 farm households. At least eleven of these wild food plants were expor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94, where they are sold by Korean food markets.

2.3.4其他数字资源(学位论文或事实数值型数据库等)

1.史红梅.地理教学中我国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摘要:民以食为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发展的悠久历史以及复杂多样的地域自然和人文环境条件,造就了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地域饮食文化。像我国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汉族的大米白面,藏族的青稞糌粑,蒙古族的羊肉奶酪......比比皆是。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性,丰富性,首先是地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次是不同地域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影响。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形成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基础。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区域差异大:复杂多样的气候,西高东低的地势,多种多样的地形,不同的水热时空分布,造成农产品的地域差异,种类繁多,农业是人们的饮食物品来源,农业生产方式不同,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不同导,致饮食文化异彩纷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各民族间的生活方式不同,饮食习惯差异大:南方粮食作物主产大米,人们就爱吃大米,其中以大米饭为主。北方粮食作物主产小麦,玉米等,人们就爱吃面食,如馒头、饼、包子、饺子、油条、馄饨、麻花、面条和窝头等。

2.郭起华.清代赣南民俗文化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09.

摘要:清代赣南地区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清代赣南民俗文化即为客家文化的内容之一。清代赣南民俗文化包括礼节、风尚、习俗、节庆、传统等等,分为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及精神民俗文化三大类。客家人是汉民族中较有特色的一个群体,既有在中华整体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与其它族群相同的共性,又有受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个性与特质。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下,地方性知识日益被学者所关注,本文试图以清代、赣南这两个关键词审视传统社会下的赣南民俗文化,具体分析清代赣南民俗文化的生成背景,进而论述民俗文化类型及其特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3.王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D].华中师范大学,2002.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大混杂的时代。此时期北方少

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而中原一些人口则分别迁往东北、河西和江南地区,由此展开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在北方地区则是五胡(匈奴、鲜卑、氏、羯、羌)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交融。各民族的饮食生活也在这种交融中呈现出新的面貌。本文主要由前言、后记和三章主体构成。前言主要介绍研究饮食文化及其交流与融合对于研究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意义,以及在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胡汉饮食交融的概况。第一章探讨饮食的地区性差异和社会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各民族、各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人们获得食物的两个来源——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分布各有不同。

4.李燕.明清时期大理白族饮食文化论述[D].云南师范大学,200

5.

摘要:综观现今研究大理白族饮食文化的书籍和文章,发现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其一,对当代大理白族饮食文化现况的研究很多,但都只限于表面论述,并未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蕴等更深层次来把握大理白族的饮食文化实质;其二,比较而言,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饮食文化的研究较为丰富,而涉及明清时期的却很少,与近代研究相脱节,出现断层;其三,前人及近人对明清时期大理白族的饮食状况及其饮食文化的记载比较零散,没有作专门的辑录和研究。鉴于以上原因,对明清时期大理白族饮食文化的收集、整理、比较和研究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通过从多种大理地方志及其它古籍中,专门辑录与白族饮食状况及饮食文化相关的民俗资料,包括食物来源、食料生产、饮食结构以及变化发展等方面,涉及到粮食农作物、瓜果蔬菜、水产捕捞、畜牧、林、猎以及主食、风味食品、调味品、土特产、盐、糖、酒、茶等内容,以辑录的...

5.李玉麟.先秦荆楚饮食研究[D].兰州大学,2009.

摘要:该文章的研究对象是先秦时期的荆楚食材、食器和饮食文化。首先,对先秦荆楚饮食的食材特点和调味偏好进行综述,然后分析了地理环境因素对荆楚饮食的影响和作用。其次分门别类地考察了荆楚地区常用饮食器具。在此基础上,分析荆楚烹饪手法的特色。通过一场典型的燕礼,由点及面,对先秦宴饮概貌有所展现。最后从饮食活动中提炼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进而由先秦荆楚饮食得以管窥荆楚文化特色。

2.3.5 馆藏图书

检索结果如下:

二次检索结果如下:

1.赵荣光著.中国饮食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索书号:TS971/00092

馆藏地址:外借处

2.马宏伟著.中国饮食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9 索书号:TS/00115

馆藏地址:外借处

3.林乃身编.中国古代饮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索书号:G122/00028

馆藏地址:兰花湖图书外借处

4. 胡自山等编著.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索书号:TS971/00094

馆藏地址:外借处

5.王学泰著.中国饮食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索书号:TS971/00095

馆藏地址:外借处

2.3.6百度或google(图书期刊以外的网络资源)

1.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 [EB/OL].[2012/4/4]. https://www.360docs.net/doc/9f5175177.html,/Article/CJFDTotal-YNDL200902006.htm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行为、习惯和环境的时间沉积与空间相互作用的积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饮食文化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通过对文献的统计、收集与分析,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出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对饮食文化的地理区域分异、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饮食文化

的发展趋势和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学术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

2.薛润冰.中国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EB/OL].[2012/4/4]https://www.360docs.net/doc/9f5175177.html,/s/ blog_505ba05901008pxe.html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一点,从主食结构上也可看出,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贵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极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话下。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好后,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烫”更是全国闻名,可以说,没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谈不上“名吃”。如今,人们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还称其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于此。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真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说。

3.陈娟.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EB/OL].[ 2012/4/4]. https://www.360docs.net/doc/9f5175177.html,/magazine/Article/FJXB200304020.htm

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食物特色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就地取材。越是历史早期就越是如此。例如海边以海鲜菜著称;江湖以河鲜菜著称;而峡谷激流段的河鲜因鱼虾需抗急流才能生存,使肉具弹韧性,吃起来不只特别鲜美,还有特殊的口感;山区则以野味和山珍著称;干旱区的牛羊肉少膻味、瓜果菜质量佳。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暖温带气候,降水较少,大多为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粮食作物为小麦、谷子、高梁等旱作物,因此风味食品以面制品为主。馒头、包子、花卷、饺子、烙饼锅贴、都离不开面粉。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沛,水网密布,水稻广泛种植,因此风味食品大都用米制成。如米粉、糕团、粽于、汤圆、糍粑、堆油、沙糕等都是米制品,粥和饭的品种繁多。一般同一或地域相邻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相类似,其饮食文化差异相对较小;但若是自然地理环境反差较大,其饮食文化也会形成巨大反差。

4.杨丽.浅析饮食文化特色旅游. [EB/OL].[ 2012/4/4]. https://www.360docs.net/doc/9f5175177.html,/maGazine

/Article/YNDL200102006.htm

前言俗话说:“吃在中国”。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食”作为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历来为中外游客所关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游程中因为美食而诗性大发,留下传世的佳作。旅游者外出旅游,异地的山川、名胜固然是他寻觅的主要目标,但富有当地特色的佳肴小吃也无疑会大大丰富游客的旅游内容,增加旅游的情趣。

5.苏英春,陈忠暖.论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EB/OL].[ 2012/4/4]. https://www.360docs.net/doc/9f5175177.html,/magazine/Article/YNDL200404014.htm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东邻福建省,北界梅州市,西接汕尾市,行政上包括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及其所属的潮安、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揭东、普宁、揭西和惠来等县、市。其范围不但是平原地区,还包括其周围丘陵山地及属内海岛,土地面积共10362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8%,人口为1222.8万眼1演,占全省总人口的14.15%。潮汕地区是一个人口密集,历史文化悠久,具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著名侨乡。潮汕地区饮食文化的历史与特色潮汕饮食文化是粤东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文化。据古籍载,潮汕地区的先祖为夏周时期的闽族,后和许多南方少数民族被加以越称,并被列入“百越”族之中。

3.资料阅读

(1)参考文献列表(指精选的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各类型文献,按《文后参考文献著录项目》格式提供,至少20条):

[1] 张宇光编著.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1

[2]华国梁等主编.中国饮食文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2

[3]李炳泽著.多味的餐桌——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王利华著.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

[5]李自然著.生态文化与人:满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

[6]姚伟均.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2002,(01)

[7]蔡晓梅,司徒尚纪.广东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特质及影响研究[J].热带地理,2008(02)

[8]朱国兴,金生琅,孙克奎.徽州菜肴的地理表征及感知分析[J].地理研究,2011(12)

[9]陈伟明.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消费与民俗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8(02)

[10]尕藏才旦.高原地理与青藏文化圈[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1996(03)

[11]史红梅.地理教学中我国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12]郭起华.清代赣南民俗文化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09.

[13]王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D].华中师范大学,2002

[14]李燕.明清时期大理白族饮食文化论述[D].云南师范大学,2005.

[15]李玉麟.先秦荆楚饮食研究[D].兰州大学,2009.

[16] 赵荣光著.中国饮食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7]马宏伟著.中国饮食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9

[18]林乃身编.中国古代饮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9] 胡自山等编著.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20]王学泰著.中国饮食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1]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 [EB/OL].[2012/4/4].

https://www.360docs.net/doc/9f5175177.html,/Article/CJFDTotal-YNDL200902006.htm [22]薛润冰.中国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EB/OL].[2012/4/4]

https://www.360docs.net/doc/9f5175177.html,/s/blog_505ba05901008pxe.html

(2)重要信息源:

①选用的主要期刊(刊名及ISSN);(至少10种)

(至少3种)

1.南京师范大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9f5175177.html,/

2.武汉大学https://www.360docs.net/doc/9f5175177.html,/index.html

3.四川民族学院https://www.360docs.net/doc/9f5175177.html,/

(3)阅读笔记(至少20条,每条笔记都要提供文章的篇名、作者、出处)

[1].张宇光.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1 P2:(1)当风俗和地理参与进饮食中,两大饮食流派形成。

(2)北边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以周王八珍宴为代表,以孔府猜和满汉全席为高峰的北方菜系;南边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以楚王珍馐宴为代表、以谭家菜为高峰的南方菜系。[2].华国梁等主编.中国饮食文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2

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P2-7:

(1)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2)中国饮食主要由主食、副食和饮品三个部分构成。

[3].王利华著.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 P7 (1)生态环境是人类谋取食物及其他生活资料的自然基础,其对于人类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2)饮食生活和饮食文化的地区个性,无疑首先是根源于各地生态环境的特异性。[4].姚伟均.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J].中国文化研究,2002,(01).

(1)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 因此, 我们在考察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生成机制时, 应首先从饮食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的地理背景入手, 进而探讨长江流域的地域文化与饮食文化之间的联系。

(2)在一定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创造与发展, 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 特别是在物质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更为明显。古代长江流域各民族, 由于地理环境是川泽山林, 因此不仅创造了水田耕种、稻谷栽培的农业生产方式, 而且还创造了与此相适应、高度发达的饮食文化类型, 最终形成了重视农业, 讲究饮食的生活传统。所以说, 是得天独厚的长江, 滋育了流域内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5].刁子蔚,张亮,张鹏.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11):221-221 (1)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两大体系,即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中国饮食文化的技术体系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长期的饮食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文化成就。

(2)中国饮食文化的价值体系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长期饮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文化成就。

[6].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1(28):5-9

(1)中国和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是相当大的,这种差异的形成不仅由来已久,而且是取决于各自文化母体的特性,特别是取决于文化创造者的思维特性。

[7].刘明丽.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D].信阳师范学院,2011 P4-5 (1)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它以其特殊的构造方式,向我们昭示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化资源。汉字形体的演进变化透视出了不同时期的饮食状况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状况。

[8].史红梅.地理教学中我国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1)民以食为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发展的悠久历史以及复杂多样的地域自然和人文环境条件,造就了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地域饮食文化。

(2)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性,丰富性,首先是地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次是不同地域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影响。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形成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基础。

(3)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区域差异大:复杂多样的气候,西高东低的地势,多种多样的地形,不同的水热时空分布,造成农产品的地域差异,种类繁多,农业是人们的饮食物品来源,农业生产方式不同,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不同,导致饮食文化异彩纷呈。

(4)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各民族间的生活方式不同,饮食习惯差异大:南方粮食作物主产大米,人们就爱吃大米,其中以大米饭为主。北方粮食作物主产小麦,玉米等,人们就爱吃面食,如馒头、饼、包子、饺子、油条、馄饨、麻花、面条和窝头等。

[9].杨茗.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饮食消费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1)从地域文化会对地域消费模式产生影响的理论假设出发,遵循各因素内在因果关系安排文章内容结构。首先,阐释了地域文化对地域消费模式的影响作用,并分析了地域文化与消费主义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消费问题不应忽视地域文化差异的作用。

[10].马宏伟著.中国饮食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9

(1)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时代特征。

(2)中国饮食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齐和”为基本发展规律、以“中和”为基本美性特征的文化模式

[11]. 赵荣光著.中国饮食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中国饮食文化形成阶段取得的成就:

烹饪工具分门别类

烹饪原料品种繁多

烹饪工艺已趋于精致

烹饪名家纷纷涌现

(2)从烹饪原料增加、扩充、烹饪工具革新、烹饪工艺水平创新提高、烹饪产品丰富精美,到消费多层次、多样化等,都形成了独自的特色和系统,并由些形成了中国传统烹饪体系,为中国传统烹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

[EB/OL].[2012/4/4]. https://www.360docs.net/doc/9f5175177.html,/Article/CJFDTotal-YNDL200902006.htm (1)饮食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行为、习惯和环境的时间沉积与空间相互作用的积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2)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13].薛润冰.中国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EB/OL].[2012/4/4]https://www.360docs.net/doc/9f5175177.html,/s/blog_505ba05901008pxe.htm

(l)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2)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真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另外,东北地区吃辣还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吃辣可以驱寒。

[14].中国饮食文化. https://www.360docs.net/doc/9f5175177.html,/view/69086.htm

(1)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2)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15]. Nuria Navarro, Manuel Yúfera and Manuel Garcíhttps://www.360docs.net/doc/9f5175177.html,e of freeze-dried microalgae for rearing gilthead seabream, Sparus aurata L., larvae. II.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Hydrobiologia,

Volume 452, Numbers 1-3, 69-77, DOI: 10.1023/A: 1011971810072.

(1)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C, N, H)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ere analysed in larvae of gilthead seabream, Sparus aurata L., rotifers Brachionus plicatilis and Brachionus rotundiformis and freeze-dried microalgae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16].赵炜,何宏.国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J].扬州大苏烹饪学报,2010(27):1-8 (1)青木在其名物学中导人了虽然同样是考证学而不同于清朝考证学的近代考证学的方法,开启了通向新名物学之道的端绪。《华国风味》则旨在于介绍中国风味的饮食。而这两部书稿更处处透露着中国文化的种种相关知识、相关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2)美国的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当首推哈佛大学张光直(1931—2001年)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中的食物》∞J一书。该书由十位美国学者分头撰写,内容包括自上古到现代,史料极为丰富翔实,是一部研究中国饮食史不可多得的名作。

[17].曾晖.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

(1) 中国土地广袤、物产丰富、民族众多、人口繁荣。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的中国饮食,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和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功能,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18].杜莉,姚辉编著.中国饮食文化.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时期既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多次大移民、民族大融合、文化重心大迁移等这一系列客观刺激的必然

(2)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19]. Gennie Thi Nguyen. Water, Cultural Diversity,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Culture, Gender, and Vulnerability in a Vietnamese Refugee Community: Aftermath of Hurricane Katrina ,2012, Part 3, 225-236,

(1) Hurricane Katrina devastated the Gulf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the city of New Orleans, on August 29, 2005. Although New Orleans is famous for its French Quarter, Mardi Gras celebrations, riverboats, music, and Creole culture and cuisine, few people are aware of its vibrant Vietnamese community.

(2)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the Vietnamese community of New Orleans East, an area locally known as Versailles, was affected by Hurricane Katrina and why the task of rebuilding community in Versailles was distinct from rebuilding other areas of the city. In Vietnamese, the word for water, nuoc, also means ‘country’

[20]. 刘维锋.古代齐鲁地区饮食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11.

(1)齐鲁地区地处黄河下游,这一地区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农业基础深厚,人文环境优越,饮食文化也因之而积淀厚实,内涵多样。

(2)自先秦到唐代,黄河下游就是全国发达的经济文化区之一,其发达的经济文化不仅在区域内交流,而且其影响力北至我国京津、北方游牧区,西北达黄河中游,南至江南一带。反之,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也势必对黄河下游的经济文化产生影响。

[21].黄安辉.壮族饮食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11.

(1) 民族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饮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深层民族文化。壮族作为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决定的生

业方式,深刻地影响到壮族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壮族饮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2)壮族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远古一直延续到现在。按阶段来划分,我们可以将壮族饮食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史前时期壮族先民饮食文化的萌芽、商周至隋唐时期具有地方风格饮食文化的形成、宋元明清时期壮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和近现代壮族饮食文化的繁荣昌盛。

4.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所搜集到的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就选题所涉及到的重要概念或名词(至少2个),提供权威解释及资料来源;

(2)研究过程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3)文献中出现的解决办法;

(4)各种解决办法存在的问题;

(5)今后的发展趋势。

名词解释:

1.饮食民俗(folk custom of diet):主要指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包括饮食品种、饮食名称、饮食特性、饮食方式、饮食礼仪、饮食保存和饮食禁忌,以及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属于物质生活民俗。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6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人类周围的自然界。由法国地理学家E.雷克吕在1876年提出。学术界对这一术语有一般性和专门性两种解释:前者指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后者指地球表面特定的厚度层,苏联地理学家称之为地理壳。地理环境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部分的统一体。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5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文献综述:

关于饮食文化的内涵,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看法不一,可谓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也各有各的道理。在这里,我们认为,饮食文化可以等同于饮食民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关于食物需求、生产和消费方面的文化现象, 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食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饮食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下, 人们围绕饮食所产生的系列行为和规范。它包括与饮食有关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 前者主要表现为饮食来源、饮食加工、饮食结构、饮食器皿、饮食的色香味形, 以及居住、保藏所反映的饮食团体、饮食方式等; 后者集中体现在与饮食相关的政策、饮食观念、饮食卫生、饮食保健、饮食理论以及在宗教、祭祀、人生礼俗、人际交往、岁时节庆、艺术等方面

中国饮食文化史简谈

中国饮食文化史 (2009-12-19 14:19:10) 转载▼ 标签: 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 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当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们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周公旦所著的早期礼制全书《周礼》,对周代初期的官制进行全面描述。据该书记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员就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并且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的名称。稍后的《礼记》在其《月令篇》、《礼运篇》、《内则篇》等中又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其中提到周代“八珍”及周代的风味小吃饵(点心),成为中国有关方面的最早记录。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相对应,人们也开始研究和记录长江中下游的饮食文化,如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总集——《楚辞》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当时楚国的酒与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许多食品和饮料名称,被誉为中国最古的菜谱。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相应地饮食文化研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饮食物品,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杨雄的《蜀都赋》等。在王褒的《憧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其中王褒的《憧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山海经》等,为以后食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为世人假托“黄帝”所作。全书24卷,共81篇,是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体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的关系,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成为后来的中医“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理论依据。此外,《内经》还提供了治疗颜面神经障碍、孕妇胃膈闷胀、消渴病人的口感不适、妇女血枯等病若干具体方剂。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1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 一、名词解释 1、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合。 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4、孔孟食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5、果腹线: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一般表现为简单再生产)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量质食物的社会性极限标准。 6、果腹层: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的社会基础层次,由社会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是反映民族食生活基本水平的社会层次。该层次的食生活基本水准经常在“果腹线”上下波动。 7、饮食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 8、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风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位。 9、中华饮食文化圈:以历史上中国版图为传播中心,以相邻或相近受中华饮食文化影响较深、彼此关系紧密的广大周边地区连接而成的饮食文化地域空间的历史存在。 10、饮食文化层: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社会层次。 11、满汉全席:中国清代光绪初期形成的官场筵式,又称满汉大席或满汉酒席,是康熙年间满席-汉席、道光时期满汉席的承续发展。其基本特征是燕翅等海珍与烧烤菜肴的组合。 12、食医:见于《周礼》记载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后和世子的膳事营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13、《茶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成书于758年,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著者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成熟的标志,体现了系统的茶学思想和完备的茶道程序,对中国和世界饮茶风气与茶学发展影响重大深远。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品尝美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 三、传统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杂种”。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过分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数烧尾宴了,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为应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尚书令左仆射韦巨源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饮食文 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他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继承与发展 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法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又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步,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行为层次,包括烹调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饮食文化出现了这么四个高峰: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新的谋生手段,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大约50个世纪,创造出相当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三代在原始社会丰厚的食料生活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进行国土开发,在黄土高原、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片片以犁耕农业和沟渠工程相结合的井田,那时大抵能亩产一石,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稳产高产田,初步奠定了大农业的基础。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

中国饮食文化 阅读答案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品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

中美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 英语论文

淮阴工学院课程论文(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以中美饮食文化为例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英语任课老师:余洪虹 姓名: 植云 班级: 艺术1093 学号: 1092202325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以中美饮食文化为例 摘要: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以食表意,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而美国的饮食则是吃什么就是什么。在中西方文化互相交融的今天,美国文化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中华饮食文化的优点也要继承,本文着重从中美饮食文化进行比较,从而用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中西方饮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国饮食,美国饮食,文化差异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因此饮食文化也比较丰富,它也是祖国丰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都是以大杂居为主,远古时期以部落为单位,后来一直演变,直到现代社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团团圆圆一直是中国人的愿望,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家人都是吃一桌菜,并且大多数家庭是以圆桌为主,一家人围在一起,表示家人和和睦睦、团团圆圆。中国人的饮食很讲究色、香、味原则,三者缺一不可,为使食物色美,通常是在青、绿、红、黄、白、黑、酱等色中取三至五色调配,也就是选用适当的荤素菜料,包括一种主料和二、三种不同颜色的配料,使用适当的烹法与调味,就能使得菜色美观。食物香喷,可以激发食欲,其方法即为加入适当的香料,如葱、姜、蒜、辣、酒、八角、桂皮、胡椒、麻油、香菇等,使烹煮的食物气味芬芳。烹调各种食物时,必须注重鲜味与原味的保留,尽量去除腥膻味;譬如烹调海鲜时,中国人则爱用葱姜。因此适量的使用如酱油、糖、醋、香料等各种调味品,可以使得嗜浓味者不觉其淡,嗜淡味者不嫌其浓,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人口稠密,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因为主食的单一性,所以,只有在菜上面花功夫,因此,中国的菜大都比较注重口味,

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文化综合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魅力。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饮食文化与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饮食文化是发展饮食产业必不可少的媒介。挖掘饮食文化价值,将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有机融合,促进饮食产业发展,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关键词:饮食文化文化营销饮食产业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食物生产与消费活动中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受社会物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在食品的生产、营销和消费领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的重点是,在饮食消费日益商业化的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与揭示现代食品文化和食品消费服务文化,让饮食文化在商业中发挥精神旗帜作用、价值支撑和对未来发展的牵引作用,并成为发展商业的有效促进因素(李志刚,1997)。 饮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艺术等的文化综合体。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饮食文化就是以食品为物质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因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文化往往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内容可以国家、地域、民族、宗教、食源、生产工艺、炊饮器皿、消费层次、文化品位等进行分类。从饮食文化的内部结构可分为:饮食物态文化、饮食制度文化、饮食行为文化、饮食心态文化等。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狭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如饮食风俗、饮食思想、饮食行为、饮食技术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原料的几经变化、烹调技术的完善以及外部物质条件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地形成独有的特征(冯玉珠,2009)。 一是生存性。以“民以食为天”为例,可见对于饮食文化的生存性这一特征是没有疑义的。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世界上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而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营养。 二是传承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区位文化的长久迟滞及内循环机制下的代代相传,使得区域内的饮食文化保持着传承。诸如食物原料品种及其生产、加工,基本食品的烹制方法,饮食习惯与风俗等等。 三是地域性。由于食物原料分布地域性强,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在文化悠久和封闭程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许多风格不尽相同的饮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地。人类为了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努力观察、利用和改造环境,以便进行有效的文化活动,从而直接获取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即形成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的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精、美、情、礼。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川菜的美味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数千年的文化积存,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中国各地不同的食风、风格迥异的特色饮食及由来已久的我国岁时食俗和饮食礼仪等共同交织成多姿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川菜作为中国汉族四大菜系之一,也是最有特色的菜系,民间最大菜系,同时被冠以“百姓菜”,它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川菜历史悠久,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川菜以家常菜为主,取材多为日常百味,其特点在于红味讲究麻、辣、香,白味咸鲜中仍带点微辣。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川菜、川菜特点

绪论: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当时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成都。其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秦惠王和秦始皇先后两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时也就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对发展生产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秦代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了汉代就更加富庶。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西汉时国家统一,官办、私营的商业都比较发达。以长安为中心的五大商业城市出现,其中就有成都。三国时魏、蜀、吴鼎立,刘备以四川为“蜀都”。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分裂状态,但蜀中相对稳定,对于商业,包括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川菜的出现可追溯至秦汉,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蜀都赋》中便有“金垒中坐,肴隔四陈、觞以清酊,鲜以紫鳞”的描述。唐宋时期,川菜更为脍炙人口。诗人陆游曾有“玉食峨眉木耳,金齑丙穴鱼”的诗句赞美川菜。在宋代已经形成流派,当时的影响已达中原。宋代川菜越过巴蜀境界,进入东都,为世人所知。元、明、清建都北京后,随着入川官吏增多,大批北京厨师前往成都落户,经营饮食业,使川菜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地方菜系。明末清初,川菜用辣椒调味,使巴蜀时期就形成的“尚滋味”、“好香辛”的调味传统,进一步有所发展。现代川菜的诞生和四川文化在晚清的起飞分不开的,它主要由移民烹饪文化的混合,并在上层示范文化的鼓励下,包括烹饪学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5)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5篇)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说从古至今每一个中国人都对吃的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也造就了食物种类繁多、烹饪技巧复杂、讲究色香味等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 2.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 不同于复杂的中国饮食文化,西方的饮食文化相对而言简单了很多;西餐注重就餐礼仪,吃西餐要着装讲究,西餐的餐具也很是精美。西方人的饮食多以肉禽类为主,且经常配以美酒,在调味上更是注重用作料带出食物原本的味道,烹饪方式也以煎、烤、煮的制作方式为主。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饮食观念的差异 (1)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主要受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崇尚“天人合一”,在饮食上构成了“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中国人是极讲究吃的,能够说吃饭是人生第一大事,所以在烹饪时不仅仅注重食物的内在品质,也注重菜式的外在美观,任何菜式都要保证“色、香、味”俱全。中国人以“和”为贵的观念也深深扎根于饮食文化之中。最能体现这

种观念的便是传统的“五味调和”,基本上所有的中国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调料烹制。中国人认为,美味的产生,需要各种佐料的相互调和。 用餐礼仪方面,中国人喜“动”不喜“静”,惯用圆桌,且有严格的座位排序。一般主宾、地位高的人或长者要坐到主位,以示尊重。这是由中华民族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等级尊卑观念以及家庭观念决定的。中国人也习惯在用餐时相互让菜,劝酒,餐桌上的气氛是十分和谐的。 (2)西方人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崇尚自由,追求人的个性,且西方人的性格更加理性化,因此更多关注食物的营养,西方人的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观念。在很多西方国家,食物是用来饱腹的,饮食只是一种用来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人讲求平等,家庭结构也很简单,在用餐上也都使用长方桌,且座次随意,没有中国人那样严格的等级尊卑顺序。西方人平日好动,但吃饭时喜静,很少言语,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的、静静的享用自己的盘中餐。 2.用餐器具的差异 中国人的用餐器具多种多样,但最具唯一性、代表性的则是筷子。筷子能够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两根长长的细木棍凑成一双,用于夹取菜盘中的食物,体现了在中国人眼中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中国人吃饭时喜欢围成一桌,每个人都用一只手拿一双筷子,几双筷子能够一齐夹取同一盘中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区分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区分 摘要:中国美食是地域文化形成的产物。地域文化是地方美食的根植土壤。提炼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形成以“我”为核心的优秀文化积淀,通过人们对食物的体验收获和广泛认同,并得到长时间的传承与发扬,是中华美食遍及华夏大地的原动力和重要拓展方式。 关键词:分布现状原因地位特点内涵 一、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不是以行政区划来划分的,而是从历史形成的饮食特点这一角度来讲的。人类在维持生命和举行节日庆典时,渗透进自然、社会、历史因素而升华形成了饮食文化,包括饮食惯制、饮食结构、饮食口味、饮食器具和烹调方式 二、形成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1.经济条件局限 2.地理环境差异 3.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 4.心理因素影响 三、饮食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华夏文明中,饮食的确有其独特的地位。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到治国之道,小到人际往来,举凡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军事学、医学以至艺术理论、文学批评,无不向饮食学、烹饪学认同,从那里借用概念、词汇,甚至获得灵感。古人云:“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天”者,至高之尊称,也就是说“悠悠万事,惟此为大”。这是传统政治哲学精粹之所在。儒家认为民食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孟子的“仁政”理想在于让人们吃饱穿暖,以尽“仰事俯畜”之责(也就是上可以侍奉父母,向父母尽孝;下可以养活妻儿),甚至儒者所梦想的“大同”社会的标志也不过是使普天下之人“皆有所养”。 四、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吃饭分主食副食、用“炒”的烹饪方法、有自己命名菜肴的方式……这些有形的特征,使中国饮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五、饮食文化的内涵 琳琅满目、绚丽多彩、色、香、味、形的中国饮食制品不但是人们享受的口腹美味,而且是一座物态文化的宝库,有着深层次的内涵。这种内涵可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精、美、情、礼。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两者的关联是极其密切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亲不好。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而一个社会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时候。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早熟的特征。马克思就曾经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她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反观西方文明,则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的希腊文明,以其独有的浪温气息写入文明史,马克思曾经认为希腊文明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但这只是理想而已。战国之际,列国纷争,以实力相较,最终秦国因鼓励军功,奖励耕战而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天下纷争,百姓如何生活,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一统,才不至于“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语)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楚国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现实主义的思潮所笼罩和淹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以后的历史就是天子一统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这一统的局面,允许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复习过程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重庆交通大学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论文题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目: 授课老 师: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目录摘要 Abstract 关键字 一、前言 二、饮食文化 1、特点 1.1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1.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1.3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宗教性 1.4 中国饮食文化的开放性 2、现状 3、快餐文化 4、发展趋势 5、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结 四、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摘要: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发展离不开饮 食。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从商周开始,钟鸣鼎食,到满、清的满汉全席,每一样经典菜式,都是从生活中不断的研究而来。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长久发展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而如今步入二十一世纪,由于世界饮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快餐文化,使得我国的饮食文化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融合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Abstract : Living in the world,just food and clothing the two things . Review of the 5000 years, all the development can not do without food. So in total all kinds of dazzling delicacy is born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last a long time . From the Sha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it’s luxurious, and every classic dishes are from life in the continuous research.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360 industry for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while 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culture, in other word,it is a kind of "eat" culture.And now into twenty-first Century,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world's food culture, especially the western fast food culture, so that our country's food culture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onstantl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form food culture.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关键字:饮食文化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快餐文化融合与创新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教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食品、旅游等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的系统足够了解,对中国饮食思想、现象等问题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是学科理论方法的必要掌握,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大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可以参阅资料较多,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以及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有基本了解。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2、教学重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3、教学难点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二)八大菜系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 (2)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了解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