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法律保护

合集下载

英国隐私权法律规定(3篇)

英国隐私权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隐私权是现代法治社会中的一项基本人权,保护个人隐私是维护个人尊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英国作为法治国家,其隐私权法律规定较为完善。

本文将从英国隐私权法律的历史发展、主要法律规定、法律实施及国际比较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英国隐私权法律的历史发展1. 早期隐私权法律在英国,隐私权法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当时,英国法院在处理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时,逐渐形成了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原则。

例如,在1890年的“R v. Heywood”案中,英国法院首次确认了个人隐私权的法律地位。

2. 20世纪隐私权法律的发展20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隐私权问题日益突出。

英国政府开始关注隐私权保护,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例如,1970年颁布的《数据保护法》(Data Protection Act 1970)对个人数据的收集、使用和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

3. 新世纪隐私权法律的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个人隐私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

英国政府进一步完善隐私权法律体系,相继出台了《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2000)、《隐私与电子通讯(合并)法》(Privacy and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EC Directive) Regulations 2003)等法律法规。

三、英国隐私权法律规定1. 《数据保护法》(Data Protection Act 2018)《数据保护法》是英国保护个人隐私的核心法律。

该法规定了个人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等方面的原则,旨在确保个人数据的合法、公正和透明处理。

(1)数据主体权利数据主体(个人)享有以下权利:①访问权: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查阅、更正或删除其个人数据;②限制处理权:数据主体有权限制对其个人数据的处理;③删除权:数据主体有权要求删除其个人数据;④反对权:数据主体有权反对对其个人数据的处理。

法律保护明星隐私权的案例(3篇)

法律保护明星隐私权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进步,明星的隐私权问题日益凸显。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个人生活、健康状况、家庭关系等信息常常被媒体过度关注和报道,严重侵犯了其隐私权。

在我国,明星隐私权的保护近年来得到了法律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起明星隐私权纠纷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我国法律在保护明星隐私权方面的实践和成效。

二、案例简介(案例名称:张某某诉某知名媒体侵犯隐私权案)原告张某某,某知名影视演员。

被告某知名媒体,因涉嫌报道原告张某某的私生活,引发争议。

2019年,某知名媒体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篇题为《娱乐圈重磅消息:张某某疑似出轨》的文章。

文章中,媒体不仅报道了原告张某某与某女演员的绯闻,还披露了原告的私生活细节,包括家庭聚会、朋友聚会等。

该报道一经发布,立即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对原告张某某的名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原告张某某认为,被告某知名媒体的报道严重侵犯了其隐私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停止侵权、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某知名媒体在未获得原告张某某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披露其私生活细节,侵犯了原告的隐私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公民对其个人生活、身体、健康等信息的保护权利。

被告某知名媒体的报道行为已经超出了合理报道范围,构成对原告隐私权的侵犯。

法院判决如下:1. 被告某知名媒体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删除相关报道;2. 被告某知名媒体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向原告张某某道歉,道歉内容需经法院审核;3. 被告某知名媒体赔偿原告张某某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5万元。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法院判决被告某知名媒体侵犯原告张某某隐私权,主要基于以下理由:1. 隐私权的法律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

隐私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格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犯。

2. 报道范围:媒体在报道明星时,应当遵守合理报道原则,不得超出合理范围。

隐私权法律规定(3篇)

隐私权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日益受到我国法律的高度重视。

隐私权法律规定,旨在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不受非法侵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隐私权的概念、法律规定、侵犯隐私权的认定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个人信息、私人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等不受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权利。

隐私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 个人信息权: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学历、职业、住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

2. 私人生活权:包括个人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健康状况、家庭关系等。

3. 家庭生活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事务等。

4. 其他隐私权:如通信秘密、名誉权、肖像权等。

三、隐私权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收集、使用、处理、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四、侵犯隐私权的认定1. 未经权利人同意收集、使用、处理、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2. 刺探、侵扰、泄露、公开他人隐私。

3. 恶意诽谤、侮辱他人,损害他人名誉。

4. 恶意侵犯他人肖像权。

五、法律责任1. 民事责任: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我国隐私权保护的法律现状及伦理浅析

我国隐私权保护的法律现状及伦理浅析

我国隐私权保护的法律现状及伦理浅析摘要: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人们生活中的个人自由与精神不被干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

也愈加注重人格权的发展与完善。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个人生活容易受到干扰和非法入侵,因此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日臻重要。

笔者将从隐私权的构成要件、有关保护隐私权的立法及其现状和对隐私的伦理分析来探讨有关我国隐私权立法和构建隐私伦理现行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隐私权;隐私伦理;冲突一、隐私权的构成要件要认识隐私权,我们首先就要从其构成要件分析,即隐私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一)隐私权的主体是自然人。

隐私权的主体是指在隐私权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隐私权作为一种绝对权,其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

在理论界,对自然人作为隐私权的主体是没有争议的,但涉及到法人能否作为隐私权的主体存在很大争议。

在此,笔者认为,法人不能成为隐私权的主体。

因为隐私权是基于生命而产生的,而法人作为法律拟制的社会组织,其存在无生命可言,更不用说精神上所应享有的权利了。

自然人对自己隐私的维护是为了不愿被外界干涉,既是精神上的追求也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特别是在这个新闻媒介过多侵入人们的私生活领域的社会环境下。

法人即使有秘密,也只能被称为商业秘密。

这种商业秘密除当事人以外,对外界来说是绝对的秘密,其大体上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而隐私的本质属性是与公众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

(二)隐私权的客体是个人隐私。

隐私权的客体是指隐私权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及义务主体所承担的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自然人的隐私都可以成为隐私权的客体而受法律的保护。

当个人隐私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优先考虑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

所以,隐私权的保护范围仅限于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无关的个人隐私。

民法典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与侵权法规定

民法典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与侵权法规定

民法典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与侵权法规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个人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利用,个人隐私保护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市民的个人隐私权益,我国于2021年正式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该法典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和侵权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旨在建立健全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和法律机制。

本文将探讨民法典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与侵权法规定,以期加深对此的认识与理解。

一、个人隐私权的确立与保护在民法典中,个人隐私权被视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格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尊重。

《民法典》第111条明确规定:“公民享有按照法律规定自主选择个人信息的权利,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

”这一规定为个人隐私的保护确立了明确的法律基础和法律保障。

为了切实保护个人隐私的合法权益,《民法典》对违反个人隐私权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禁止和追责规定。

对于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的行为,《民法典》第113条规定:“他人非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的,应当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受害人的名誉,消除影响,项目区拟制定‘土地征收与补偿管理办法’此次征收涉及的法律责任扩大不仅限于距离‘三权分设’只需继续深化。

悔过自新”,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

对于违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法律还可以根据情节严重性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民法典还规定了公民在发现个人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法院请求采取保护措施,制止和排除侵权行为。

法院可以依法采取扣押、封存、勒令支付保证金等措施,防止继续侵害个人隐私权。

这一规定的出台,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的个人隐私权益。

二、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机制建设《民法典》的实施加强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机制建设。

根据该法典的规定,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加工和传输必须遵守合法、正当和必要的原则。

未经个人同意,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和传输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主体:法律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和责任。

隐私权法律案例分析(3篇)

隐私权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给广大网民的隐私权带来了严重威胁。

某网络平台用户信息泄露事件便是其中一例。

该事件发生在2021年,涉及大量用户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传播。

本文将针对该事件进行分析,探讨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相关问题。

二、案件经过1.事件起因2021年,某网络平台用户小王发现自己在该平台的账户信息被泄露,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

随后,小王在平台上发现其他用户也遭遇了类似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这些信息被非法获取、传播,涉及用户数量众多。

2.事件发展事件曝光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受害者纷纷要求平台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同时,有关部门介入调查,要求平台提供相关信息,协助追查泄露源头。

3.事件处理(1)平台采取措施:该网络平台迅速响应,关闭了泄露信息的接口,对泄露事件进行调查,并对涉事人员进行处理。

同时,平台加强了对用户信息的安全管理,提高系统安全性。

(2)监管部门介入:当地网信办、公安等部门介入调查,对泄露事件进行调查。

经调查,发现该事件系平台内部员工泄露用户信息,已对涉事人员进行处罚。

(3)受害者维权:受害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平台和泄露者赔偿损失。

三、案例分析1.隐私权法律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收集、利用、处理、传播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在本案中,平台和内部员工泄露用户信息,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

2.平台责任作为信息处理者,平台有义务对用户信息进行严格保护。

在本案中,平台未能有效防止内部员工泄露用户信息,导致大量用户隐私权受到侵害。

因此,平台应对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受害者维权途径受害者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权:(1)与平台协商:与平台沟通,要求其采取措施保护个人信息,并赔偿损失。

(2)向监管部门投诉:向当地网信办、公安等部门投诉,要求其介入调查。

隐私权相关法律法规

隐私权相关法律法规

隐私权相关法律法规小编希望隐私权相关法律法规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经查找相关法律资料,我国法律涉及隐私权内容主要有如下条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40.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141.盗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称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侵犯姓名权、名称权的行为。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七)问: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答: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

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法律保护明星隐私权的案例(3篇)

法律保护明星隐私权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娱乐产业日益繁荣,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个人隐私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明星被偷拍、泄露隐私等事件屡见不鲜,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某明星被偷拍事件为例,分析法律在保护明星隐私权方面的作用。

二、案例背景2019年,某明星在参加某综艺节目期间,被一名男子偷拍并上传至网络。

该男子利用偷拍到的照片和视频,在网上大肆传播,严重侵犯了明星的隐私权。

事件发生后,明星及其团队积极维权,最终法院判决男子赔偿明星经济损失并公开道歉。

三、案例分析1. 偷拍行为构成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男子偷拍明星的行为,明显侵犯了明星的隐私权,属于违法行为。

2.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1)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个人信息和私人活动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在我国,隐私权属于人格权的一种。

(2)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此外,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9条、第110条等条款也明确了隐私权的保护。

在本案中,明星的隐私权受到了侵害,法院依法判决男子承担侵权责任,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明星隐私权的保护。

3. 维权途径(1)协商解决明星及其团队可以与侵权方进行协商,要求其删除侵权内容,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2)提起诉讼如果协商不成,明星及其团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方承担侵权责任。

四、结论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同样享有隐私权。

在现实生活中,明星隐私权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本案中,法院依法判决男子承担侵权责任,保护了明星的隐私权,彰显了我国法律对明星隐私权的重视。

同时,这也提醒公众,尊重他人隐私,遵守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2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进步,明星的隐私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摘要: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隐私权立法体系,在司法实践中,也只是运用相关的司法解释将隐私权认定为名誉权进行间接的保护。

立法与司法中对公民隐私权保护的不周全,使得我国隐私权的侵权现象比较普遍。

鉴于此,笔者在认真分析中外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并合理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试从立法、司法、公民守法等角度对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提出
了自己的建议与看法,希望能为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倡导在全社会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全民共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点薄力。

关键词:隐私;隐私权;法律保护
一、隐私权的概念与相关内容
笔者认为隐私权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隐私保护权,包括隐私隐瞒权和隐私维护权。

顾名思义,隐私隐瞒权即权利人有权将其个人隐私“深藏不露”,不让外人所知晓,权利人以外的其他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对其负有不可非法侵犯的义务,这是承认和保护隐私权的首要前提,是隐私权最基本的内容和权能。

另一类为隐私控制权,包括隐私利用权和隐私支配权。

所谓隐私利用权是指隐私权人有权自主决定如何利用自己的隐私,可以在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利用其隐私满足自身或他
人的物质或精神需求。

二、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由前面对隐私权与名誉权的分析比较可见,应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在法律上予以规定和保护。

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只在宪法和其他法规及司法解释中对隐私权相关内容作了零散的规定,至今尚未将隐私权保护纳入一般人格权范畴,而是在司法实践中将其纳入名誉权的范畴予以间接的救济,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这样对自然人隐私权的保护无疑是不周的,是不充分的,是不合理的。

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另外,三大诉讼法都将涉及个人隐私的情况视为不使用公开审理的理由之一,在程序上对公民的隐私权也作了一定的司法保护。

可见,目前我国对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规定是非常零散的,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并且具有相当的立法滞后性,因此,加强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与完善是相当迫切的。

三、对于改进和完善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1、立法建议
目前,我国只在宪法、民法等法律中对隐私权的保护作了一些零散的、间接的规定,隐私权在立法上的缺失是导致我国对隐私权保护不周的首要原因,因而,加强和改善我国隐私权的保护,首先应从完善立法着手。

(一)、民事立法建议
首先,应在《民法通则》或未来的民法典将隐私权独立于名誉
权,将其作为一项单独的人格权在立法中予以体现。

其次,尽快出台一部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使其成为与《婚姻家庭法》、《保险法》、《票据法》等相平行的民商事法规。

这是因为即使将来隐私权在民法通则中得以单独规定,也只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因而需要制定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对隐私权的概念、特征、范围、内容、侵权构成要件以及侵权责任等作出具体、详细的规定,这对于形成一套完整的隐私权法律体系是必需的。

对此,可借鉴美国的隐私法、《隐私权保护法》等国外成文法。

(二)、刑事立法建议
目前我国只在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二百五十三条中规定了对公民私人信件的隐私保护,可见刑法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范围是十分狭窄的,建议在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侵犯公民隐私权罪”,并尽可能详尽地规定诸如第二百五十二条、二百五十三条等法条所规定的具体罪名和刑事责任。

2、促进公民守法建议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几项具体措施:首先,政府法制宣传部门对此责无旁贷,应充分发挥其在普法宣传工作中的指导功能和带头作用,尽可能多地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力量进行相关的法律宣传,各级财政部门也应对此项工作予以有力支持;其次,要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报纸、电视等媒体普法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普法形式,因此电视、电台、报纸等各媒体部门应多开设相关的法
律栏目,寓教于乐,使群众逐渐认识隐私权、了解隐私权、尊重隐私权;其次,各高校法学院应继续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普法活动。

参考文献:
[1] 参见傅林达.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中国法院网. 2004.
[2] 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m].中国方正出版
社.2008.3.
[3] 杨立新.关于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的几个问题[j].问题研讨.2007.1.
[4] 许海建. “博客侵犯隐私”该如何界定[j].新华网. 2006.[5] 周志刚.新闻采访报道与隐私权冲突的思考[j].中国法院网.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