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的用法

“于”的用法
“于”的用法

“于”的用法

㈠作介词

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到”、“向”、“从”、“对于”

例:

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在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在,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在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在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在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在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在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项脊轩志》到

而母离立于兹——《项脊轩志》在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到

青,取之于蓝——《劝学》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对于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对于

②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例: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③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

④“在…方面”,“在…中”

例: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⑤由于

例: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⑥与,跟,同

例: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㈡复音虚词。“于是”

①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相当于“于此”,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在这时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种情况下

于是予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因此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从此

②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的“于是”相同

例:

于是项伯复夜去——《鸿门宴》

于是遂去——《鸿门宴》

于是六国之士——《过秦论》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之”的用法,总结起来不外乎作代词、助词、动词。 一、“之”作代词用,用在动词的后面。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夏蚊成雷……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童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择其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分析以上例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物”、“趣”、“洲”、“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童趣》)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这种情况下,“之”一般用在时间副词的后面。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三、“之”作动词用,“往、前往”的意思。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发现“之”的后面都跟了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古汉语中“相”和“见”的特殊用法

古汉语中“相”和“见”的特殊用法 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就是“相”和“见”。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这一用法,多见于汉以后的文献中。现分述如下: 相 “相”可以称代三种人(物)称。例如: 1.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百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这句的意思是:现在大王和我早晚之间就要死去,可是你拥有几万士兵,不肯救我。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的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是从一条根上长出来的,煎熬我怎么这么急迫! 3.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后汉书?冯鲂传》)这句的意思是:你知道悔过服罪,现在一切都赦免你。 4.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韩愈《答李翊书》)这句的意思是:向我韩愈问的人多,考虑你的话用心不急切为利,姑且为你说这些。 5.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现在就立即答应他家(指代太守家)吧,马上成就两家的婚姻。 6.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这句的意思是:渐渐地出来靠近它,提心吊胆地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例1、2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一人称的人,例3、4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二人称的人,例5、6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三人称的人和物。 由上所述,可以明确以下两点有关“相”的用法: 1.各句的“相”都用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加点的词,除例4是介词以外,其他全是动词。画浪线的“相”与动词或介词组成的语言单位,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相"的这种用法,从成语中可以看到。如:拔刀相助、倒屣相迎、豆萁相煎、反戈相向、刮目相看、降心相从、解囊相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 2.要和范围副词的“相”区别开来。表示范围的副词“相”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既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又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此为"互指"。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中的“相”是指“爷和娘”,义为互相。表示范围的副词“相”又可表示动作行为一个一个地相继出现。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赵策》)中的“相”是指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此为“递指”。回顾前文的“相”只表示一方发出的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由于主语只表示施事,而受事者又不出现,只有用它指代,此为“偏指”。互指和递指的“相”,表示范围,所以叫范围副词,偏指的“相”除了表示动作的单向性以外,即表指代,所以叫指代性副词。 见 "见",作为指代性副词,也和“相”一样,在语言形式上,它是副词作状语,其语意类似宾语。例举如下: 1

以字的用法(古汉语)

以(yǐ,)yǐ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

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也”字的用法

“也”字的用法 (一)“也”字作助词的用法: 1、“也”字表示判断语气的用法:一般译为“是”“就是”。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也”字作句末语气词的用法: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也”字用在句中或句末的用法: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也”字用在句末的用法: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也”字用在句末的用法: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也”字作句中语气词的用法: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虚词以字用法完整版

'. “以”字用法 〈介词〉 1. 把,拿——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祖逖北伐》 以牒为械《公输》 悉以咨之《出师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 乃以箸掷月中《崂山道士》 乃传以诀《崂山道士》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 必以信《曹刿论战》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 亦以天下人为念《与妻书》 2. 凭借,用,让——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条件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世说新语》乘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细柳营》 将以下骑送迎《细柳营》: 以授之于有司《答司马谏议书》 即以斧破其背《干将莫邪》 客以剑拟王《干将莫邪》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师无以用《戴震难师》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列子 以残年余力《愚公移山》——列子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列子 以刀画地《强项令》 守以卑者,贵《周公诫子》 守以畏者,胜《周公诫子》

守之以愚者,哲《周公诫子》 守之以浅者,智《周公诫子》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在位以贞白称《古文二则》——私心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与妻书》 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与妻书》 ;. '. 3. 按照,根据——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方式 不以其道得之《论语》十则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今以蒋氏观之《捕蛇者说》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与妻书》 4. 从——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时间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潮》 受命以来《出师表》 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 吾自违汝以来《与妻书》 <连词> 1.来,用来,以便——表目的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以膏泽斯民《答司马谏议书》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以啮人《捕蛇者说》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 以致——表结果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照相馆的冲突——像、相、象的区别用法

照相馆的冲突 ——像、相、象的区别用法 陕西省镇安县城关小学张鹏程 学校评选校园之星。阿璀被评为礼仪之星,阿璨被评为阅读之星。校园橱窗要张贴他们的照片,妈妈领着他们到照相馆照相,以便给学校提供相片。 两家照相馆毗邻,哥哥要进“照相馆”,妹妹要进“照像馆”。 妹妹眼锐,一眼发现两家之别,嗤嗤笑着说:“呵呵,你进吧,现代通假字先生!” 哥哥虽然眼拙,妹妹一提醒,反应倒挺敏捷:“招牌用字不一样?是呀,哪家错了?” 哥哥想了想,说:“还是写作照相馆对。” 妹妹说:“写作照像馆,也没错啊!” 兄妹相持,谁也说服不了谁。 妈妈说:“国家公布了异形词整理表,其中就有‘照相—照像’,建议使用照相。” 纷争平息了。妹妹还是表示要求得真相。 妈妈一听,顿时来了精神:“真相—真象是一个词,国家语委建议写作‘真相’。要搞清真面目,就得考证象相像三个字。” 阿璀说:“象,我知道。曼谷小象——你看,‘象’的篆体

字的形体多像大象啊!” 妈妈说:“对。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仓颉造字的时候,‘以类象形’,‘象’就是象形字了。先民造‘象’字之后,又根据大象的特征,把一些有形可见的物体、形状、范围、甚至天气变化称为表象、景象、象限、气象等,因此,‘象’指自然界或、物的本来样子。大象很大,人们印象深,但又不易见到,常常谈起大象的样子,就有了‘想象’一词。” 妹妹说:“嗯,我懂了:象形字是先民们对事物的相对简单的模拟描绘,当某些字造出来之后,觉得字的意思不够用,又给他加一些其他部件,构成新字,表示新的意思。‘像’就是这么造出来的。这样的情形:也有你从镜子里看自己的样子,给自己画像,可以写作像片,看哥哥的样子,给他雕像,旅游时,妈妈还会录像摄像。‘像’指用比较、模仿的方法获取事物的样子,也指用光线反射折射获取的相同或相似的样子。‘像’还有好似、如同的意思。” “相,篆文是,我似乎看到一个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察视、审视一截木头,看看它能做什么用。”哥哥说。 “我似乎看到一个盲人拄着拐杖在探路。”妹妹说。 “由此可以看出,‘相’是事物的外观形态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妈妈总结说。 “嗯。于是就可以表示对事物作出判断,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相机而断’;还引申出辅助、帮助,如丞相、宰相,由人和木头的两者的关系引申用于互相。”妈妈补充说。

孔雀东南飞中19个相字的用法归纳

《孔雀东南飞》中19个"相"字的用法归纳《孔雀东南飞》中相”字出现的频率极高,量化统计可知,它共出现了十七次。理解好如此之多的“相”字,不仅有助于同学们较全面地掌握它的多个含义,也有利于对文句的准确把握。鉴此,笔者对其做了分类梳理,下面结合例句加以具体解释。 一、读xiāng,其词性有如下两类: 第一类,作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译为“互相、相互”,如: ①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②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④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从意思上看,①②的“相见”显然涉及夫妻双方,因而当是互相见面。③中“相覆盖”的是“枝枝”,“相交通”的是“叶叶”,④中“相向鸣”的是“双飞鸟”,它们都涉及多方或双方的行为,因而“相覆盖”译为相互覆盖,“相交通”译为互相交接,“相向鸣”就是面对面哀鸣。 第二类,做人称代词,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一方,不可解作“互相”。按照人称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一是作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如: ⑤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⑥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⑦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上述三句的⑤⑥句是刘兰芝对焦仲卿说的话,第⑦句是刘兰芝对小姑之言。这里的“相”都不是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三个句子都表示说话者(刘兰芝)希望对方对待自己(即“相”)的某种态度和行为,“相”均指代说话人。“相遣归”就是把我休回娘家,“莫相忘”就是不要忘记我。 二是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如: ⑧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⑨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⑩誓不相隔卿 ⑾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⑿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此处的⑧句是焦母回绝儿子求情时说的话,“会不相从许”就是(我)一定不会答应你。⑨⑩⑾句是焦仲卿对刘兰芝所讲的,“相迎取”就是迎接你,“誓不相隔卿”就是发誓不断绝(与)你(的恩情),“不相负”就是不辜负你。⑿句是焦母对媒人所言,“不得便相许”就是(我)不能就答应你。这些句子都表示说话者对待对方(即“相”)的某种态度,“相”都指代听话人。 三是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如:⒀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⒁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⒃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上述四句中的“相”分别出现在对话句和叙述句中。⒀是兰芝叮咛小姑要好好侍奉婆母,所谓“相扶将”就是服侍她。⒁是兰芝对兄长的答语,让他赶快答应媒人的婚聘,“相许和”就是答应他(媒人)。⒂⒃是兰芝听到仲卿的马嘶后的反应,

于、以用法归纳

“于”字用法归纳 1、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构成复音虚词“于是”。 (1)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 如: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秦王不怿。 (2)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这”“从这”。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以 1、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用(凭)什么身份“”按照“。等。 如: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引出宾语。可译为“把“。 如:秦亦不以城予赵。 (3)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相当于“在”“于”。 如:余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5)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余以四人拥火以入。 2、连词 (1)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目的关系。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3)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4)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余以四人拥火以入。 (5)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偏指副词“相”“见”用法探微

偏指副词“相”“见”用法探微 古汉语中,作为副词的“相”和“见”用于动词前,有时表示动作行为只涉及一方,或动作只从单方面发出,有称代作用。 1. “相”用于动词前,可指代第一、二、三人称,相当于“你”“我”“他”“它”等。例如: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我”。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你”。 ③“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她”。 ④“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此句中的“相”可释义为“它”。 2. “见”则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称代前置的宾语),而且句中要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一般只能指代第一人称,可译作“我”或者“自己”。例如: ①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见丁宁”即“丁宁我”之意。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这里的“见录”意思即为“记得我”。 ③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此句中“见恕”可译为“宽恕我”。 (1)翻译下面句子,注意“相”的用法。 ①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②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③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 ⑤穆居家数年,在朝诸公多有相推荐者。(《后汉书·朱乐何列传》)

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2)翻译下面句子,注意“见”的用法。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②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晋书·列传第五十九》) ③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与彭宠书》) ④岳父见教的是。(《儒林外史》) ⑤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世说新语》) ⑥“见谅”“见告”“见怪”。 参考答案: (1)①现在大王和张耳很快将要死了,然而您拥有数万军队,却不肯救我。 ②不久一定回来,我对天发誓永远不辜负你。 ③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我不会忘记你们。 ④你我本来都是同一个根苗生的,煎熬我为什么这样急迫呢? ⑤朱穆在家闲居多年,朝廷上的官员有很多人推荐他。 ⑥一年三百六十天,刀一样的风,剑一样的霜,无情地摧残它(指花枝)。(2)①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这里“见背”即“背我”。) ②我对待你很好(非常优厚),你为什么背叛(背离、辜负)我呢? ③做事不要让自己亲近的人感到痛心、而让仇视自己的人感到高兴。 ④岳父大人指教(我)很对。 ⑤张祖希如果想认识我,自然应该来拜访我。 ⑥原谅我、告知我、怪罪我。

虚词以字用法完整版

“以”字用法 〈介词〉 1. 把,拿——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祖逖北伐》 以牒为械《公输》 悉以咨之《出师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状语后置) 乃以箸掷月中《崂山道士》 乃传以诀《崂山道士》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 必以信《曹刿论战》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 亦以天下人为念《与妻书》 2. 凭借,用,让——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条件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世说新语》乘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细柳营》 将以下骑送迎《细柳营》: 以授之于有司《答司马谏议书》 即以斧破其背《干将莫邪》 客以剑拟王《干将莫邪》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师无以用《戴震难师》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列子 以残年余力《愚公移山》——列子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列子 以刀画地《强项令》 守以卑者,贵《周公诫子》 守以畏者,胜《周公诫子》 守之以愚者,哲《周公诫子》 守之以浅者,智《周公诫子》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在位以贞白称《古文二则》——私心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与妻书》 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与妻书》

3. 按照,根据——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方式 不以其道得之《论语》十则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今以蒋氏观之《捕蛇者说》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与妻书》 4. 从——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时间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潮》 受命以来《出师表》 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 吾自违汝以来《与妻书》 <连词> 1.来,用来,以便——表目的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以膏泽斯民《答司马谏议书》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以啮人《捕蛇者说》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 以致——表结果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3. 因为,由于——表原因 子无以鲁国骄士《周公诫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且以汝之有身也《与妻书》 汝不必以无侣悲《与妻书》

的字的用法

《“的、地、得”的用法》微课教学设计 桐城市东关小学朱际红 教学目标: 1.了解“的、地、得”的区别和用法。 2.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正确使用“的、地、得”。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用法。 2.“的、地、得”是连接文章中词与词、字与字之间的桥梁。所以,用对“的、地、得”,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正确用法。 二、新授: 1.教学“的” (1)出示短语,寻找规律: 美丽的花儿温暖的怀抱干净的衣服 茂密的树林可爱的孩子勇敢的战士 (2)带的字的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教学“地”。 (1)出示短语,归纳规律: 认真地想开心地笑大声地歌唱 专心地看慢慢地骑认真地读书 (2)带地字的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教学“得”。 (1)出示短语,总结规律: 跑得快跳得远看得清 起得早飞得高好得快 (2)带得字的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形容词 4.为了更牢固地掌握这些规律,下面,我教你们一个口诀,想学吗?跟我读吧! “的、地、得”用法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5.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1)出示短语。 鲜艳(的)红旗勇敢(的)战士观察(得)仔细 胜利(地)到达感动(得)流泪迅速(地)前进 (短语练习简单吗?我们来个有难度的。请看题目) (2)句子练习: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清晨,可爱(的)花花兴高采烈(地)来到金灿灿(的)葵花园里。她兴奋(地)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轻轻(地)摸摸,一会儿细细(地)闻闻,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你看,她跳(得)多好。 三、总结: 1.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2.同学们,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de”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 教学反思: 汉字中的“的、地、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极易出错。本节微课,通过“谈话导入引出知识点——在短语中发现并归纳出规律——学习顺口溜强化记忆——梯级练习强化训练——复习顺口溜牢记知识点”这五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讲练结合,教学效果明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文言虚词“相”“见”的特殊用法

文言虚词“相”“见”的特殊用法 文言学习 0302 1322 文言虚词“相”“见”的特殊用法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文言虚词考查不会再过多地纠缠于名词术语,而会想方设法地把对虚词的理解落实到对原文的把握上,出题者越来越重视那些有碍于文章阅读的文言虚词,“相”“见”的一些特殊用法正属此种类型。 “相”充当文言虚词时读作“xiāng”,有两个义项:①[副词],译成“互相”;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②[代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或从单方面发出,而非互相的关系。如:《孔雀东南飞》:“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其中第二个义项就属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正如上例,由于“相”所处的位置是在动词的前面,很多学生会把它翻译成副词“互相”,而实际上,它是代词,是一种宾语前置。如果在翻译时不知道此用法就往往会出错,贺之章的名篇《回乡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处的“相”字翻译成“互相”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的,而你如果知道“相”的第二种用法,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相”字的这种用法在课文中的例子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见”充当文言虚词时读作“jiàn”也有两个义项:①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如《孟子·尽心下》:“盆成括见杀。”《荆轲刺秦王》中“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②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君实:司马光。或:或许。恕:原谅)今有熟语“见教”(指教我)“见谅”(原谅我)“见示”“见告”(告知我)。应该说,这两种用法都比较特殊。如果不加以正确掌握,势必会变成文言文理解的障碍。

文言虚词“于”“以”的用法例析

“于”、“以”等文言虚词的介词用法例析 “于”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词性比较固定,一般只作介词,可带宾语。因语境不同,“于”有多种含义和作用。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又分为几种情况: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4)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5)邑~歧山之下居焉《梁惠王下》 (6)则塞~天地之间《公孙丑上》 (7)吾闻出~幽谷迁-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滕文公上》 (8)裸将~京《离娄上》 (9)舜往~田《万章上》 (10)放太甲~桐《尽心上》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刑~寡妻《梁惠王上》 (4)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这种形式的句子与作状语后置句在结构上非常相似,有人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文言虚词者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字的用法 《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 说明:“别”,区别、辨别;“别事”,辨明事物;“别事词”,是一种标志词,它标志着这句话是要说明此事物的某些特点。 另有一种解释是,“别事词”即指示代词。按照这种解释,“者”属于“特指代词”,它指代着它前面的事物。 现代释义: 者 一、“……的”。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短语”中的“的”。它可以把方位词、形容词、动词以及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名物化,相当于“……的(人、事、物……)”“……的样子”(“……似的”)等等。这种情况下的“者”,一般称之为代词,也有人称之为助词。 1、“……的(人、事、物……)” ①前者、后者(前面的、后边的) 强者、老者(强的人、年老的人) 读者、胜者(阅读的人、取得胜利的人[一方])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学习的人)——《劝学》 ③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塞翁失马》 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复言…为质的人)——《触龙说赵太后》 ⑤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蔚然而深秀的地方)——《醉翁亭记》 2、“……的样子”(“……似的”)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苛政猛于虎》 3、“……的”,后置定语的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长而窄的桃核)为之。——魏学洢《核舟记》 ③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烧死淹死的人马)甚众。——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村中少年好事者(爱生事的少年)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的。”,语气助词“的”,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这样的“者”,也会有指代的含义,但主要是表达语气。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庖丁解牛》 二、表提示、停顿 1、“者”放在主语后,在句中构成“者……也”结构,这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判断句式。其中包括“一般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在一般判断句中,“者”起着提示、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史记·陈涉世家》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字的用法

析论古代汉语中“以”字的虚词用法 董丽 论文摘要:本文在介绍“以”字来源,字形的演变及“以”字词性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以”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用法从介词、连词、副词及连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着重对“以”字的7种介词用法,10种副词用法分别进行分类举例说明。 关键词:古代汉语以虚词介词连词副词连用结构 “以”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词,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它的用法不断扩展,词义不断增加,词性有所改变,它不仅是一多义词,而且还是一个多性词,了解它、掌握它正确地使用它,对我们说汉语的人和学汉语的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是一个多性词。“以”字在甲骨文中作为和。古文作“吕”。《说文·已部》:“耜,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已意已实也。象形。”段玉裁注:“谓人意已坚实,见诸施行也。”或自行之,或用人行之。并把造字由象形改为指事亦象形。徐中舒认为,耜即耜的本字,象农具耜形,“耜为用具,故古文借为以字。以,用也。”“以”字最早作为动词“用”义,这是毫无疑义的了。 用作本义“耜”的“以”,在古代典籍中已很难见到,一般只用后起字“耜”。如“寿略其耜,俶载南亩。”(《诗经·周颂·载芟》) “以”字作动词用,表“率领”之意是比较早的。在甲骨文中,“以”字就不限于作动词“用”义了。例如: 1.乙亥,贞令佀眾□,受又(祐)。(郭沫若《卜辞通篡》106页) 这是一段表示征伐的卜辞,句中“以(佀)即为动词“率领带领”义。 2.庚辰王卜,才贞,今日其逆旅以执于东单。亡。 “以字应训为与,执指俘虏言之。这一条是说,今天应该迎接凯旋的师旅于东单,没有灾害的。”(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句中“以”应是连词。 到了西周金文,“以”有了更大发展,单独作谓语的已经非常少。例如: 3.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尸。(小臣簋) 4.王以侯内于寝。(麦方尊) 5.以乃师左比毛父。(班簋)

而字用法

而: A.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B.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C.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D.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E.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F.助词,表示时间的副词词尾。 而: A.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日出而林霏开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C.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 D.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E.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面山而居。 长跪而谢之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F.助词,表示时间的副词词尾。如既而儿醒,大啼 俄而百千儿哭 11、而:⑴蔚然而深秀:表并列⑵溪深而鱼肥:表并列⑶学而时习之:表承接⑷野芳发而幽香:表承接⑸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6)而乐亦无穷也:表承接⑺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⑻温故而知新:表承接⑼学而不厌:表承接⑽再而衰:表承接,就⑾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⑿临溪而渔:表修饰⒀默而识之:表修饰⒁呼尔而与之:表修饰⒂朝而往:表修饰⒃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⒄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以字的用法

以字的用法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相在古文中的用法

相在古文中的用法 古文,是指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相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相在古文中的用法,欢迎阅读文章中相在古文中作为动词的用法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看”、“观察”等意思。例如: ①大丈夫相时而动。(曹雪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大丈夫要看好时机行动。 ②非相度不得其情。(钱泳•《治水必躬亲》) ;;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 三.作名词用,读xiànɡ。常作官名,或称呼,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宰相”、“丞相”“相国”或“相公”。例如: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宰相”、“丞相”等)难道是天生的吗?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还有像您(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相在古文中作为副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交互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互相”或“相互”、“彼此”等意思。例如: ①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沈括•《梵天寺木

塔》)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持,塔当然不会晃动。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民歌•《木兰诗》)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 ③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如果富贵了,可不要互相忘记。 ④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2.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实际上起代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你”、“他”、“她”、“它”等意思。例如: ①儿童相见不相识。(贺知章•《回乡偶书》) ;;儿童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②杂然相许。(列子•《愚公移山》) ;;全家人都赞同他的移山主张。 ③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龄•《狼》) ;;狼不敢上前,只是瞪着眼睛朝着他(屠夫)。 ④士别三日,即便括目相待。(司马光•《孙权劝学》) ;;跟读书的人分别三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⑤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这种用法,“相”常作动词宾语,且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相知”

乎字的用法

“乎”字的用法 (一)“乎”字用作语气助词的用法: 1.“乎”字表疑问语气,用于疑问句末,要求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可译为“吗”“呢”“呀”。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④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乎”字表示反问语气的用法:用于疑问句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不要求对方作出回答,而答案就在其中。可译为“吗”“么”“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乎”字表揣测或商量语气的用法:可译为“吧”“吗”。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乎”字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的用法:可译为“啊”“呀”“呢”“吧”,

有时不译。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5.“乎”字表示停顿预语气的用法:一般不译或译为“呢”。。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6、“乎”字用于形容词尾词尾的用法: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同上) ④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二)“乎”字用作介词的用法: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乎”字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到”。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⒉“乎”字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对象的用法:可译为“在”“于”。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④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涉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