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界定——以燕赵文化为例
燕赵文化

邯郸磁县西南部讲武城一带的漳河沿岸,遍布着130多个大大小小的土丘,这是一片古 墓群。长久以来,这些土丘被认为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北朝墓群中俗称“天子冢”的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墓
涉县娲皇宫,为国家 AAAA 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 北齐,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氏 “ 炼石补天,抟土造人 ” 的地方,由朝元 宫、停骖宫、广生宫和娲皇宫四组建筑组成,占地面积 550 亩。
武安平调
武安地方戏曲,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北省邯郸 市的武安、涉县、磁县、邯郸县、永年、曲周、大名、临 漳,邢台市的沙河、邢台、南宫,以及豫北、晋东南地区。 传统剧目有200多出,多为反映历史故事、神话、民间传 说的大型剧目。平调行当齐全,有“四梁八柱”和“十二 行”之说。四梁指红脸、黑脸、旦角、小生。十二行即四 生、四旦、四花脸。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崇尚特技。唱腔 属梆子腔系,板腔体,五声徵调,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 板、二板、散板、垛板、倒三梆等,还有少量的杂曲小调, 如〔一串铃〕、〔打枣干〕等。代表剧目《盘坡》 、 《徐策跑城》等。
• • •
二、丧 葬
• 丧葬俗有“富者富埋,穷者穷葬”的说法,旧时仪式大致如下: • 1、为死者净面、更衣、备棺。棺由儿子备,衣服由女儿备。 2、孝子赴本族和亲友处磕头告丧,门楣糊白纸,丧事由本族长者主持。 • 3、搭灵棚开吊,生前友好、亲友吊唁,孝子叩头致谢。合棺时,子女环立, 高呼 “躲钉”。合棺前,“后代”(孝子外祖父家)察视死者的棺木、铺盖、 衣着是否妥贴,有 的吹毛求疵,借故刁难孝子,实为陋习。 • 4、和尚、道士做道场,超度亡魂。吹鼓手奏哀乐。 • 5、出丧埋葬。停丧日期有三、五、七天不等,富有家庭有排“三七”(二十 一天) 或更长时间者。出丧时,孝子摔瓦盆,披麻戴孝,打“引生幡”(子 为全白,孙为红 绿),服孝者柱哀杖,男前女后,号啕而行。吹鼓手吹奏, 放鞭炮,沿街而转,然后入 坟埋葬。葬后,按死亡日算起,每七日上坟烧 纸奠祭, 至“七七”(49天)称尽七止。 此后烧百天纸和周年纸。 • 解放后,丧葬仪式较前为简,并推行追悼会和火葬,佩黑纱白花。但近年旧 俗抬 头,农村更甚,且甃墓成风,耗财占地。
对燕赵文化的探析

对燕赵文化的探析摘要:现今河北省是燕赵文化副区的核心部分。
太行山雄踞西部,层峦叠嶂,绵亘千里;燕山山脉屏障其北,巍峨壮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辽阔坦荡的华北大平原展布于燕赵大地,南接中原,直趋江淮,东临渤海,汪洋无涯;海河水系的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扇形河系,汇流天津而东注渤海。
千百年来,燕赵儿女不仅为创造中华文明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而且在这块土地上铸造了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
关键字:燕赵文化武术民间艺术戏剧旅游胜地河北唐代著名的著名的文学家韩愈曾经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千古名句,高度概括了燕赵文化的本质和特征。
的确,无论从燕赵武术到地方戏曲,从民间艺术到风情民俗,无不体现了燕赵文化粗犷、豪放、激越、慷慨的铮骨侠风。
1、燕赵武术,威震四海武术又称武艺。
燕赵武术是中华武术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是“南拳北腿”的中华武术中北腿武术的故乡。
燕赵武术始于春秋战国时代,2000多年来,尚武成风,名将辈出。
战国时期,赵国的乐毅、廉颇战功卓著,威镇六国;东汉后期,刘备,张飞(均为涿州人)、赵云(常三人,今河北正定县)和关羽(蒲州人,今属山西省)桃园结义,打出三国鼎立的天下;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于涿州的四世将门之家,曾有“三十二式长拳”的套路传至后世,他以“一条杆棒打天下”,扫平乱世,四海归一;宋徽宗时,燕赵武侠如云,大名府的卢俊义,蓟州的公孙胜和石秀、沧州的柴进、清河的武松等人,揭竿而起,聚众梁山泊,宋室山江为之震撼;明、清二季,武术极盛,一批又一批武林高手,为国争光,驰名中外。
孟村拳师丁发祥、河间县内家高张占魁、沧州全能武术家王子平、静海县迷踪拳师霍元甲等,都曾先后以其精湛高强的武艺挫败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俄国与欧美大力士,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在推动中华武术事业方面,燕赵武术家近世以来作出了巨大贡献。
仅在南京原中央国术馆任教的沧州拳师就有30余人,该馆从馆长、副馆长、少林门长、武当门长到教务处长、编审处长和各路拳术教授,大部分均为燕赵武术家。
燕赵文明演讲稿

燕赵文明演讲稿【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燕赵文明的概述2.燕赵文明的特点3.燕赵文明的历史贡献4.燕赵文明的现代价值5.燕赵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篇1正文燕赵文明,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地域性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燕赵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文明特点鲜明,历史贡献卓越,现代价值显著,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传承发扬。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燕赵文明的概述。
燕赵,古代的地名,涵盖了今天的河北、山西等地区。
这里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燕赵文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燕赵文明。
其次,燕赵文明的特点是其鲜明的地域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燕赵之地,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燕赵文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性强、民族融合度高、艺术成就突出等方面。
再者,燕赵文明的历史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燕赵大地上,诞生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如荆轲、赵匡胤等,他们的英勇事迹和伟大成就,对推动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燕赵文明还是我国古代诗词、书画、建筑等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其艺术成就影响深远。
燕赵文明的现代价值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燕赵文明中包含的许多优秀传统,如忠诚、勇敢、诚信、包容等,都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这些优秀的传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我们要谈到的是燕赵文明的传承与发扬。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燕赵文明的传承与发扬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燕赵文明,传承其优秀传统,发扬其时代精神,以推动我们的社会进步。
总的来说,燕赵文明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地域性文明,其特点鲜明,历史贡献卓越,现代价值显著。
篇2 目录1.燕赵文明的概述2.燕赵文明的历史渊源3.燕赵文明的特点4.燕赵文明的现代价值5.燕赵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篇2正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燕赵文明。
燕赵文化

燕赵英雄榜(燕赵之地名将、英
雄辈出 ……)
燕赵文化的发展
战国之后,燕赵文化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推动发展的主要是战争。战争促进了民族 融合孕育了燕赵文化,战争和民族融合又 发展了燕赵文化。相争与相融成为燕赵文 化发展的一种动力。 从战争的因素看,一是农耕的汉族与北方 游牧族的战争,二是汉族内部不同阶级和 利益集团之间的争霸,有时二者交融在一 起。置而导致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地发生,加速胡 汉民族文化的交融,燕赵人沿袭了游牧民族性格中征服和 抗争的意识;燕赵之地世代传承一种“任侠尚义、不事农 商”的尚武遗风,使燕赵大地出现了很多慷慨悲歌的壮士、 义士,行诸于诗文便形成了慷慨悲歌这一鲜明特色。 • 燕赵地势险要,山川巩固,内跨中原,外控朔漠,水甘土 厚,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北有南山山脉和万里长城,西 有太行山,东边濒临渤海,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 燕赵文化地理特征十分明显,从北向南依次是草原、山区、 平原和海洋,这种地理特征决定了它文化融合地域特征。
燕赵之地
燕赵之地气候相对干冷,农业以栗、 燕赵之地气候相对干冷,农业以栗、豆类为 畜牧业也占相当地位。 主,畜牧业也占相当地位。
燕赵之地
从文化特征上看,燕赵区域也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燕赵地区的人们性情耿烈、慷慨悲歌、好气任侠。 由于燕赵物质环境和社会结构上的特点,这里自然 就成为农耕族与游牧族争斗的前哨,农耕族内争霸 的战场。炎黄之后,战争不断。仅在战国时期,燕 齐、秦赵、燕赵间便有七次大规模的战争。残酷的 战争和战争中产生的求生存、谋福祉的渴望,锻造 了燕赵人民勇武。
• • 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上看,燕赵 文化是一种平原文化、农业文化、 旱地农耕文化。 从地貌看,山地、高原、丘陵、平 原、盆地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 从气候看,古河北(至少在唐代以前) 湿润多雨,故山高水深,森林茂密, 禽兽繁多。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湿润 的气候,推动着农耕、畜牧和狩猎 业的发展,影响着这里的人们的生 活方式,使燕赵人既有游牧文化的 粗犷、又有农耕文化的平和,具刚 柔相济的复调特征。 在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 的文化、文物中,都可以明显地看 出燕赵文化所夹杂的草原游牧文化 色彩。
燕赵文化

燕赵文化在谈论这个宏伟的主张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定义文化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民间文学艺术应该是某个地区像蜘蛛网一样受到社会意识形态支持的文化的一部分。
就像文化的一个子集。
民俗可以反映某种文化,但不能涵盖文化。
近年来,文化概念经常被滥用,因此出现了流氓文化和厕所文化的言论。
也许恰恰是因为文化概念所代表的意义范围太广,使得人们总是无意识地和潜意识地滥用该词。
在本文中,文化的定义被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E·B·泰勒)引用,他是第一位对文化定义产生重大影响的人。
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古典的。
在原始文化的“文化科学”一章中,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而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所有其他能力,以及人们成为社会成员所养成的习惯。
”文化的概念以及该概念所涵盖的特定类别,例如信仰,艺术,道德和民俗,在一定时期内从未被确定。
以中国文化为例,朝代的兴衰不断为这个词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
某个地区的文化可以按时间划分。
但是,如果在历史的某个阶段或某个阶段形成的文化始终被用来覆盖该地区从远古时代到现在的整个人文精神形态,那么很显然根本没有注意到时代。
所以我想在这里提出,所谓的燕赵文化就会想到河北文化;当提到三晋文化时,您想到的是山西文化。
当我们提到齐鲁文化时,我们认为山东文化等已经将时空的概念分开了,但并不是真正地覆盖了当地文化。
无论是燕赵文化还是齐鲁文化,都只能是对一定时期历史上该地区人文精神的概括反映,而不能代表该地区的整个历史进程。
由于地区原因(例如巴蜀地区),尽管历史上当地文化的人文精神相对完整,但传承却较少。
但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省界文化的原始表现形式已无法覆盖整个历史过程中所表达的文化形式。
尽管没有必要推翻燕赵,齐鲁,景初等地域文化的代名词,但这些代表一定时期的古老地域文化概念早已不复存在。
燕赵这个词代表的国家太早了,齐鲁,三晋,荆楚,三琴(或关中),中原和武岳等与这两个国家形成系列的区域文化基本上是每个附庸国的领土。
中国地域文化-燕赵文化的精神特质

中国地域文化-燕赵文化的精神特质燕赵文化,尽显民族风骚。
其精神特质大体有:革新精神。
革新是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国强民富的基础。
战国时赵武灵王为富国强兵,抗衡北方胡、狄与诸侯国之间的兼并,坚持实行"胡服骑射"的革新措施,即穿胡人的衣服,学习骑马射箭,改革车战为"胡服骑射",但却遭到赵武灵王叔父公子成的反对。
公子成认为,中国是圣贤教化、诗书礼乐和仁义道德实行的地方,是四方少数民族和他国向往效法的地方,而今君王穿胡人的服装,变革古人的教化,变易传统的大道,违逆人的思想,叛逆学术原则,背离中国传统。
"胡服骑射"不应该实施。
赵武灵王回应说:"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理之循……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故礼世也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
"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古今的风俗、礼法亦随之变化,当今应根据时势的实际情况制定法令和礼仪,法度政令,应唯变所适,衣服器械应便于使用,治世不必效法古道,终于使"胡服骑射"的改革得以实施。
纵观历史,任何革新变法,总会触犯既成制度礼仪、既得利益,因而遭遇反对、阻挠、破坏,唯有坚持不懈地革新,才有获得成功的希望。
和乐精神。
人总有所向往,有所理想,这是精神获得愉悦的一种度越需要。
荀子,战国时赵国人(今邯郸)。
他认为和乐能使精神获得提升,情操获得超拔,气质得到陶冶。
譬如乐教,让人在性情的、美感的、快乐的享受中接受道德的教化。
乐沟通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乡里族长之间的情感,唤起了追祀祖先的情思,增强了宗法社会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使各阶层的人际在享受美妙的音乐中达到和敬、和亲、和顺的目标。
荀子认为,乐的推行,礼的修成,礼乐互济,相得益彰,尽管"乐合同,礼别异"。
别异是社会等级差异的现实需要;合同是调和等级差异所产生的种种冲突。
长城历史

人类历史的奇迹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的。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
……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美国前总统尼 克松在参观丁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所以说,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之无愧。
文文化化宝宝藏藏,,历历史史丰丰碑碑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伴随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 建社会行进。
众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国文明史,封建社会是最丰富最辉焊的篇章, 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长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
金戈 铁马、逐鹿强场、改朝换代、民族争和等在长城身上都有所反映。
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 物丰碑,将水文在中华大地。
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 富,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 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 客、诗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边塞诗词已成了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流派。
如李白 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
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还广泛传唱着。
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 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 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
这种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前进。
旅游观光不仅是 游山玩水,而且还兼有强健身体、增加知识、联系友谊以及进行经贸等活动的综合功能。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旅游事 业更是作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多民族丰富多采的 文化艺术,是有中国特色旅游的强大支柱。
燕赵文明演讲稿

燕赵文明演讲稿(最新版2篇)目录(篇1)1.燕赵文明的概述2.燕赵文明的特点3.燕赵文明的历史价值4.燕赵文明的现代意义正文(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燕赵文明的演讲。
燕赵文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接下来,我将从燕赵文明的概述、特点、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四个方面,为大家详细阐述这一璀璨的文明。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燕赵文明的概述。
燕赵,古指战国时期的燕国和赵国,位于今天的华北地区。
燕赵文明,就是由这两个国家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性文明。
它起源于商周时期,繁荣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燕赵文明的特点。
燕赵文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文化、风俗、艺术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北方民族风格。
同时,燕赵文明兼容并蓄,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燕赵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燕赵的文学艺术。
诸如《诗经》、《楚辞》等名篇佳作,以及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都为我们展现了燕赵文明的绚烂与辉煌。
此外,燕赵文明在思想、哲学、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燕赵文明对于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现代意义呢?首先,燕赵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激励着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燕赵文明的兼容并蓄告诉我们,在今天的世界多元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最后,燕赵文明在诸多领域的辉煌成就,鞭策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燕赵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让我们携手,继续传承和发扬燕赵文明的优秀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目录(篇2)1.燕赵文明的历史背景2.燕赵文明的特点3.燕赵文明的现代价值4.燕赵文明的传承与发扬正文(篇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燕赵文明的演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1 页 地域文化的界定——以燕赵文化为例 地域文化的界定——以燕赵文化为例 一、地域的界定 燕赵文化是在燕赵区域内产生的一种地方文化,燕赵区域的划分应当以今黄河为它的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是燕赵区域的西界和北界。 燕赵区域不能仅仅依据战国时期燕、赵两国的疆域来划分,一是因为战国时期在燕、赵两国中间还有另外一个大国中山国存在,二是因为燕、赵两国自己的疆界也常因战争的胜负而变化不定。 以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赵成侯二十五年,燕文侯十二年)为准,燕国境内的城邑有武阳,即燕下都,在今河北易县南;造阳,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涿,在今河北涿县;武遂,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北;桑丘,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南;曲逆,在今河北完县东;阳城,在今河北望都县东;武垣,在今河北河间县西南;阿,在今河北安新县西南;易,在今河北雄县西北;高阳,在今河北高阳县东;鄚,在今河北任丘县北;渔阳,在今北京怀柔县东;方城,在今河北固安县西南;临乐,在今河北固安县西南;徐州,又称平舒,在今河北大城县;无终,在今河北商县等。稍后到燕昭王时,燕国强盛,在乐毅伐齐的第二年,燕将秦开又北攻东胡,拓地千余里,新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 第 1 页 共 1 页
西、辽东五郡。此时燕国的疆界除覆盖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外,还延伸到了山东北部、山西北部、辽宁大部、内蒙古东南部以及朝鲜半岛等广大地区。 赵国境内的城邑有:邯郸,在今河北邯郸市;代,在今河北蔚县东北;安阳,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汾门,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北;观津,在今河北武邑县东南;河间,在今河北献县东南;武城,在今河北故城县南;巨鹿,在今河北平乡县西南;柏人,在今河北柏乡县西南;元城,在今河北大名县东;沙丘,在今河北巨鹿县南等。稍后到赵武灵王时赵国强盛,北伐燕、代,灭中山,西北伐林胡、楼烦,新置云中、雁门、代郡,也拓境千余里。疆域除覆盖今河北西部、西南部外,还延伸到了山西北部、陕西东北角和内蒙古河套地区。 与此同时,中山国境内的城邑也有:中人城,初期都城,在今河北唐县西;顾,中期都城,在今河北定县;灵寿,后期都城,在今河北灵寿县西北;房子,在今河北高邑县西南;鄗,在今河北高邑县东;扶柳,在今河北冀县西北;石邑,在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南;肥,在今河北襄城县西;封龙,在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南;元氏,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南;昌城,在今河北束鹿县南;宋子,在今河北赵县东北;下曲阳,在今河北晋县西;昔阳,在今河北晋县西北;九门,在今河北冀城县西北;东垣,在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宜安,在今河北囊城县南;宁葭,在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北;井陉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北;番吾,在今河北灵寿县 第 1 页 共 1 页
西南;权,在今河北正定县北;南行唐,在今河北行唐县东北;曲阳,在今河北曲阳县;左人,在今河北唐县西等。公元前323年(周显王四十六年),中山与燕、赵、韩、魏四国同时称王,国力强盛,疆界北部到达由今安新县经徐水县向西的燕长城,南部到达今赞皇、高邑县一带,西到太行山东麓,东至衡水,大致相当于今保定和石家庄地区。 所以,虽然燕赵区域以战国时期燕、赵两国的疆域为主体,但是完全依照两国的疆域来划定燕赵区域的界线则是不够确切的。 燕赵区域也不能以今河北省的省界为界线。今河北省又别称燕赵,其省界大体与战国燕、赵二国疆界相合。然而一般所理解的地域文化,是指在(一个大致区域内持续存在的文化特征,其地域的区分往往是比较模糊的自然区分,因为历史上持续存在的文化特征绝不会由人为的行政区划而截然分开。今河北省的行政设置开始于1928年,由直隶省改为河北省,至今不过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因此用河北省这一行政区划来涵盖以往数千年的文化发展也是不够确切的。特别是在河北省行政区划的四围之内还独立出了北京市和天津市。有人认为北京自西周初年分封燕国以来,经历辽代的南京(燕京〉、金代的中都、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北京、清代的京师,是六朝古都,这种说法不够精确。因为在分裂状态下一国之都的性质和意义与统一状态下全国的首都是不相同的,以往几千年间曾经作过分裂国家都城(包括临时都城)的地 第 1 页 共 1 页
方数不胜数,周代燕国的都城其性质和意义都与赵都邯郸相差无几,而这一类的大小都城在河北省境内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三十个以上。只是到了明代以后,北京成为全国的首都,才具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性质和意义,它的历史和文化确实不再与任何一处地方的区域性历史和文化相同。所以自近现代以来北京史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不再和河北省的历史、文化研究混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燕赵文化等同于河北省的文化,就会给对元代以前北京的研究带来不便。 今河北省简称为冀,其渊源来于冀州,是《尚书·禹贡》所记载的古九州之一。冀州的范围起初很大,包括今山西大部和山东西北部在内,到汉武帝以后辖境缩小,成为十三刺史部之一,治所设在今河北境内。在冀州成为一级正式的行政设置以前,它是一个地区的泛称,其界线划分比较模糊,唯一可以确切作为标志的.就是黄河。《尔雅·释地》和《周礼·职方》二书都说“两河间曰冀州”、“河内曰冀州”。事实证明以黄河等大河、大山自然屏障来划分地区以及这一地区的文化是十分有效的,具有一种模糊的准确性,比用某一时代的行政设置来划分更加确切,也更加稳定。 当然,黄河的河道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西汉以前黄河绕出龙门、砥柱以后转向东北,几乎横贯今河北省的中部,大略沿今撑沱河一线入海,另在荥阳附近分出一支济水东流入海,当时黄河下游的位置较今偏北很多。但自汉代以后,黄河虽屡次变迁,基 第 1 页 共 1 页
本上是自砥柱东流入海,占据了原来济水的河道,与今黄河走向大体相符。所以,以今黄河划分燕赵区域的南部界线是切合实际的。唐代贞观年间划分全国州郡为十道,开元年间划分为十五道,河北道居其一。宋代至道年间改道为路,划分全国为十五路,河北路仍居其一。熙宁年间河北路再分为东西二路,称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在诗文中河北又别称河朔,河北与河朔的称谓在当时是非常通行的,而且也非常准确,确实是指黄凋以北这一地区。唐代河北道的北部包括今北京市、河北省和辽宁省大部,南部包括今河南省和山东省黄河以北地区。宋代河北路的北境面积缩小,但是南境仍旧包括今河南省和山东省黄河以北地区在内,是名符其实的河北。u 4`$? @!fUiBN[?*|?jCy K\#V=GGZ Z_R-W"66wen. ^3gEp{/)2 第 1 页 共 1 页
cww\7c-HvAX??w po 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是燕赵区域的西界和北界。由于燕赵区域东面濒海,太行山和燕山就成为除黄河以外界定燕赵区域的重要标志。 太行山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但基本上是南北走向的。只是到了邻近黄河的沁阳(即古代的河内)以后,才向西转,中间经过著名的王屋山,最后延伸到崤华。先秦至汉唐时期通称包括燕赵区域内的黄河下游广大地区为山东,所指即崤山、华山和太行山以东,足见以太行山划定地区界线是比较合理的。论文地域文化的界定——以燕赵文化为例来自.66WEN.免费论文网 燕山山脉在燕赵区域的北部,东西走向。东面到海,留下山海关一条通道。西面与太行山的北端相接,中间仅隔一道有桑干河流经的山谷。 从文明的发展进程上看,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战国秦汉时期,燕赵区域内的先民居住点和人口聚居的城邑,都是沿着太行山东麓一线和燕山南麓一线排列的。文明起源和发展于山脚,那里有条条小河和道道山谷,为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而在深山之中,平原深处以及像黄河那样的大河附近,先民的居住点和城邑就十分稀疏。不过,并不能认为燕赵文化是一种山岭文化,它仍然是平原文化。太行山和燕山只是为燕赵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环境,并具有了独到的特色。在民族冲突剧烈时,太行山和燕山是 第 1 页 共 1 页
保护内地的天然屏障;在和平到来时,通过山海关和桑干河谷等众多通道,平原内地与山外草原之间可进行广泛的交流。在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文物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燕赵文化所夹杂的草原游牧文化色彩。 太行山和燕山都是一条山脉,其横向的宽度有限,可以在短时间内越过。在这里没有可能产生出独立的山岭文化,太行山和燕山都只是内地与草原之间的交叉和过渡。这里的经济可以是半农半牧式的,文化可以是半内地半草原式的。 现在河北省的行政区划中,有在燕山山脉北麓的承德和与内蒙古高原接壤的坝上张北高原,所占面积不少。如果把承德和张家口二地区的面积加在一起,大体上刚好是河南、山东两省所辖黄河以北安阳和德州二地区的面积了。在历史上,燕、赵二国的北部边境也时常越出山脉,燕国甚至拓境到今辽宁省大部和朝鲜北部地区。不过,在文化上,各地所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均有历史的渊源,不由行政区划决定。这些地区的文化毫无疑问受到了内地的更多影响,但其主体应该是属于关东类型和草原类型。在燕赵文化方面,它们不是典型。所以,虽然燕赵文化的影响可以远播至辽东、朝鲜,但是其区域主体是在平原内地,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成为这一区域的西部和北部界线,从而鲜明地将燕赵文化和与之相邻的东北文化、草原文化、三晋文化区分开来。跨过太行山就到了三晋文化区,跨过燕山山脉就到了草原文化区和东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