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实验内容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物化学实验实验⼀1、糖类的颜⾊反应1. α-萘酚反应糖在浓⽆机酸(硫酸或盐酸)作⽤下,脱⽔⽣成糠醛及糠醛衍⽣物,后者能与α-萘酚⽣成紫红⾊物质。

注意:因糠醛及糠醛衍⽣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 间苯⼆酚反应在酸作⽤下,酮糖脱⽔⽣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酚作⽤⽣成红⾊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因为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2、还原作⽤许多糖类由于其分⼦中含有⾃由的或潜在的醛基或酮基,因此在碱性溶液中能将铜、铁、银等⾦属离⼦还原,同时糖类本⾝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产物。

糖类这种性质常被利⽤于检测糖的还原性及还原糖的定量测定。

本实验所⽤的试剂为斐林试剂和本尼迪克特试剂。

它们都是Cu2+的碱性溶液,能使还原糖氧化⽽本⾝被还原成红⾊(颗粒⼤)或黄⾊(颗粒⼩)的Cu2O沉淀。

实验⼆脂肪碘值的测定碘值(价)是指100g脂肪在⼀定条件下吸收碘的克数。

碘值是鉴别脂肪的⼀个重要常数,可⽤以判断脂肪所含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脂肪中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个或多个双键,能与卤素起加成作⽤⽽吸收卤素。

常⽤碘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起加成作⽤。

脂肪的不饱和程度越⾼,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越多,与其双键起加成作⽤的碘量就越多,碘值就越⾼。

故可⽤碘值表⽰脂肪的不饱和度。

I2+-CH=CH--CHI-CHI-本实验⽤溴化碘(Hanus试剂)代替碘。

⽤⼀定量(必须过量)溴化碘和待测的脂肪作⽤后,⽤硫代硫酸钠滴定的⽅法测定溴化碘的剩余量,然后计算出待测脂肪吸收的碘量,求得脂肪的碘值。

加成作⽤:IBr+-CH=CH--CHI-CHBr-剩余溴化碘中碘的释放:IBr + KI KBr + I2再⽤硫代硫酸钠滴定释放出来的碘:I2 +2Na2S2O3 2Na2S4O6+2NaI思考题:何谓空⽩溶液和空⽩实验?空⽩实验有何意义?在各种分析⽅法中,为消除⼲扰,⽤与测定试样时完全⼀致的条件进⾏测定的溶液。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命体系中化学成分和物质转换过程的科学,其实验研究对于揭示生命的本质、改善人类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介绍一次生物化学实验的设计、过程和结果。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旨在从多个方面探究某种生物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功能,以及探索该物质在生命体系中的作用。

具体的实验目标包括:1. 通过化学方法及相关仪器对该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分析和测定;2. 对该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进行测定,并探究其可能的氧化还原反应机制;3. 通过光谱分析、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确定该化合物在生命体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4. 总结实验结果,探讨该化合物在生物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及前景。

二、实验步骤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提取目标化合物。

选用某一生物体组织作为原料,在适当的化学反应条件下,经过酶促反应、液液抽提、柱层析等步骤,旨在获得目标化合物的高纯度样品。

2. 分析结构。

使用核磁共振(NMR)、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现代科学仪器和技术,对提取的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和测定,以揭示化合物分子结构,及其性质和可能的反应机制。

3. 氧化还原性测定。

利用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对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进行测定,及探究其可能的氧化还原反应机制。

4. 酶活性测定。

通过对该化合物活性酶的特定底物的催化反应,测定其反应速率及相关动力学参数,以推测该化合物在生命体系中的作用方式及机制。

5. 总结实验结果。

根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对该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功能进行总结,即探讨其在生物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及未来前景。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通过化学反应及柱层析等步骤,我们从生物体组织中获得了目标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分析,揭示了化合物的结构;2. 通过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我们测定了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并推测了其可能的氧化还原反应机制;3. 通过酶活性测定等方法,我们推测了该化合物在生命体系中的作用机制及性质,具体表现为一定的生物活性及催化能力;4.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总结了该化合物在生物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并探讨了可能的发展方向及挑战。

生物化学实验(整理版)

生物化学实验(整理版)

生物化学实验(整理版)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技能。

3.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深入了解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实验内容1. 氨基酸的分离与鉴定2. 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3. 酶的催化作用与活性测定4. 糖类的分离与鉴定5. 脂类的提取与鉴定6. 核酸的分离与鉴定7. 代谢途径的探究三、实验操作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所需试剂和仪器等。

2.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

四、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的格式: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讨论、实验结论等部分。

2. 实验报告的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分析深入、讨论充分、结论明确。

五、实验拓展1. 结合实验内容,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2. 尝试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对生物化学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3. 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拓宽生物化学知识面。

生物化学实验(整理版)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技能。

3.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深入了解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实验内容1. 氨基酸的分离与鉴定2. 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3. 酶的催化作用与活性测定4. 糖类的分离与鉴定5. 脂类的提取与鉴定6. 核酸的分离与鉴定7. 代谢途径的探究三、实验操作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所需试剂和仪器等。

2.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

四、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的格式: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讨论、实验结论等部分。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课件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课件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课件第一章:生物化学实验基本原理1.1 实验目的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1.2 实验原理介绍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如光谱原理、色谱原理、电泳原理等。

1.3 实验材料与仪器列出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并进行详细介绍。

1.4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操作步骤,包括样品处理、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1.5 实验注意事项提醒实验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第二章:蛋白质实验2.1 实验目的学习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和纯化,了解蛋白质的性质。

2.2 实验原理介绍蛋白质提取、分离和纯化的原理,如盐析、凝胶色谱等。

2.3 实验材料与仪器列出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并进行详细介绍。

2.4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操作步骤,包括样品处理、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2.5 实验注意事项第三章:酶实验3.1 实验目的学习酶的活力测定和性质研究,了解酶的作用机制。

3.2 实验原理介绍酶活力测定和性质研究的基本原理,如动力学方法、抑制剂作用等。

3.3 实验材料与仪器列出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并进行详细介绍。

3.4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操作步骤,包括样品处理、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3.5 实验注意事项提醒实验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第四章:糖类实验4.1 实验目的学习糖类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了解糖类的性质和功能。

4.2 实验原理介绍糖类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原理,如糖的降解、糖醇的鉴定等。

4.3 实验材料与仪器列出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并进行详细介绍。

4.4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操作步骤,包括样品处理、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4.5 实验注意事项第五章:脂质实验5.1 实验目的学习脂质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了解脂质的性质和功能。

5.2 实验原理介绍脂质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原理,如脂质的水解、脂肪酸的鉴定等。

5.3 实验材料与仪器列出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并进行详细介绍。

5.4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操作步骤,包括样品处理、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全)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全)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目录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 (1)实验二糖的还原作用 (3)实验三多糖的实验 (4)实验四糖的旋光性和变旋现象 (5)实验五血糖的定量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法) (7)实验六人血清中总胆固醇的测定 (8)实验七牛奶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9)实验八牛奶中酪蛋白的提取 (11)实验九牛奶中酪蛋白含量的测定 (12)实验十氨基酸的纸层析 (14)实验十一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 (16)实验十二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18)实验十三蛋白质的沉淀反应 (20)实验十四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 (22)实验十五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23)实验十六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25)实验十七紫外光吸收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26)实验十八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测定 (28)实验十九过氧化物酶的作用 (29)实验二十溶菌酶的提纯结晶 (30)实验二十一酵母RNA的提取 (31)实验二十二 RNA的定量测定(苔黑酚法) (32)实验二十三 DNA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33)实验二十四荞麦中总黄酮的定性定量研究 (33)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实验目的及要求]1. 掌握莫式(Molisch)试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塞式(Seliwanoff)试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3. 掌握杜式(Tollen)试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1.莫式试验:糖经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а-萘酚生成紫红色缩合物。

2.塞式试验: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成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红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成鲜红色溶液。

3.杜式试验:戊糖在浓酸溶液中脱水生成糠醛,后者与间苯三酚结合成樱桃红色物质。

[实验仪器及用品]仪器:水浴锅。

器皿:吸管、试管。

实验药品:蔗糖、葡萄糖、淀粉、果糖、阿拉伯糖、半乳糖、а-萘酚、浓硫酸、95%乙醇、间苯二酚、盐酸、间苯三酚。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学习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2.掌握生物化学实验中的常用仪器和试剂;3.熟悉生物化学实验的实验流程和数据分析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试剂1.设备:显微镜、恒温水浴、酶标仪等;2.试剂:无水乙醇、苯酚、硫酸、甲醛、五氯酚、硫化碳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实验一:蛋白质定性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未知蛋白质溶液;(2)在试管中加入Biuret试剂;(3)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如果出现紫色,则说明蛋白质存在。

2.实验二:酶的活性测定步骤:(1)将一定量的酶溶液和底物溶液分别加入试管中;(2)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中保持固定温度;(3)根据一定时间内底物消耗量的测定结果,计算酶的活性。

3.实验三:核酸磷酸化实验步骤:(1)将一定量的核酸溶液加入试管中;(2)加入适量的磷酸和反应媒介;(3)通过显微镜观察核酸的磷酸化程度变化。

4.实验四:脂质酯化实验步骤:(1)将一定量的脂质溶液和酸性催化剂加入试管中;(2)加热试管,在高温下反应一定时间;(3)观察产物和溶液颜色的变化,判断酯化反应的进行程度。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室的安全,操作时佩戴实验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具;2.注意使用实验设备和试剂的正确使用方法;3.在操作中要细心、准确,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4.实验完成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五、实验数据分析1.对于蛋白质定性实验,根据试剂对蛋白质溶液的反应结果来判断蛋白质的存在;2.酶的活性测定可以根据底物的消耗量来计算酶的活性;3.核酸磷酸化实验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核酸的磷酸化程度变化来判断实验结果;4.脂质酯化实验可以通过产物和反应溶液的颜色变化来判断酯化反应的进行程度。

六、实验总结与体会通过完成这些生物化学实验,我学习到了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仪器试剂的使用方法。

在实验中,我注意了安全操作,遵循了实验步骤,得到了准确的实验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我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果,并从中深化了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生物化学试验课件

生物化学试验课件

目录
实验一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操作性) 4学时 实验二 考马斯亮蓝结合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操作性) 3学时 实验三 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验证性) 5学时 实验四 动物肝肝脏DNA的分离与鉴定 (操作性) 3学时 实验五 血液中葡萄糖的测定 (操作性) 3学时 实验六 血清中总胆固醇的测定 (操作性) 4学时 实验七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 (综合性) 4学时 实验八 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 (操作性) 4学时 实验九 脂肪酸的β-氧化 (操作性) 4学时
【注意事项】
1.醋酸纤维素薄膜的质量对结果影响很大,最好选用 同一批号、薄膜厚度均匀、质量良好的醋酸纤维素薄膜。 2.血清或其他电泳样品应新鲜。 3.点样应细窄、均匀、集中。点样量不宜过多,点样 位置要合适。 4.盐桥要放置平整,保证电场均匀。 5.电泳槽盖应密封,盖内空间不宜过大。 6.较低温度下电泳一般能获得较好的图谱,故室温不 宜过高。 7.选择合适的缓冲液离子强度。
【实验步骤】
1.薄膜准备 2.点样
3.电泳
4.染色和漂洗 +
白蛋白(A)
α2
β
γ
α1
5.薄膜和透明
6.定量
(1)洗脱法
每种蛋白占总蛋白量的
百分数(%)
该种蛋白管光密度读数 各管光密度读数之和
100 %
注意!白蛋白因加入NaOH的量比其他管多,其光密度值 应乘以稀释倍数,得到数值再代入上式中计算。
8.两电泳槽内缓冲液面应在同一水平。 9.要控制好电流,电压和电泳时间。 10.电泳槽内缓冲液可以多次使用。但操作时应尽量减 少缓冲液的污染、水分蒸发、pH及离子强度的改变, 并应防止霉菌的滋长。 11.染色、漂洗及洗脱时间要控制好,才能获得重复性 良好的定量结果。

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蛋白质分子量测定——凝胶层析法二、实验目的:1. 了解凝胶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学习利用凝胶层析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实验原理:凝胶层析法是一种利用凝胶作为固定相,通过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在凝胶孔径中的移动速度差异来实现分离的方法。

在凝胶层析中,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凝胶内部的孔径,而小分子物质可以进入孔径,从而在洗脱过程中,大分子物质先流出,小分子物质后流出。

通过测量不同分子量蛋白质的洗脱体积,可以计算出其分子量。

四、实验材料与试剂:1. 凝胶层析柱(直径1.5cm,长30cm)2. 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3. 蛋白质样品(已知分子量)4. 标准样品(已知分子量)5. 洗脱液(Tris-HCl缓冲液)6. 显色剂(考马斯亮蓝G-250)7. 移液器8. 旋转混匀器9. 分光光度计五、实验步骤:1. 准备凝胶层析柱:将凝胶倒入层析柱中,用洗脱液充分浸泡凝胶,直至凝胶膨胀并固定在层析柱中。

2. 准备样品:将蛋白质样品和标准样品分别稀释至适当浓度。

3. 加样:将蛋白质样品和标准样品分别加入凝胶层析柱中,用洗脱液洗脱,收集不同洗脱体积的洗脱液。

4. 显色:将收集到的洗脱液加入考马斯亮蓝G-250显色剂,室温下显色10分钟。

5. 测量: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显色液在595nm处的吸光度值。

6. 数据处理:以标准样品的分子量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根据蛋白质样品的吸光度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得蛋白质的分子量。

六、实验结果:(此处插入实验数据表格,包括标准样品和蛋白质样品的分子量、洗脱体积、吸光度值等)七、实验分析:通过凝胶层析法,成功分离了蛋白质样品,并测定了其分子量。

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样品的分子量与标准样品的分子量相符,说明实验操作正确。

八、讨论与心得:1. 凝胶层析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蛋白质分离方法,可用于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凝胶层析柱的制备、样品的加入和洗脱液的收集等操作步骤,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学实验内容————————————————————————————————作者: ————————————————————————————————日期: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适用专业:本科临床学专业课程总学时:实验学时:32实验指导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开课实验室名称:生化实验室一、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实验性较强的基础医学课程.随着医学的发展,该学科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和医学实验的研究工作。

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既有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系统。

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基本技能的要求,开设了大分子物质的常用定量分析法、酶活性分析、电泳法、层析技术、离心技术及临床生化,使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有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基本要求1.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观察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各种现象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3.通过对各类实验的操作和总结,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进行本学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各种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操作。

三、考试方法及成绩评定方法占总成绩之比总分分数分配考核目的要求30% 30 移液管正确使用方法10考察学生平时对移液管的使用是否正确与熟练程度移液枪的正确使用方法10考察学生平时对移液枪的使用情况是否正确与熟练程度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10 考察学生平时对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情况是否正确与熟练程度四、说明实验教材及参考书:1.揭克敏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

科学出版社,2010参考资料:1..袁道强主编:生物化学实验(第1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五、实验项目数据表序号实验名称学时类别要求类型设备套数每组人数每组常规仪器设备名称,数量每组主要消耗材料名称、数量、消耗额1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3 2 0 1 3 10人水浴锅1台试管2支、滤纸3张2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3 2 0 1 310人水浴锅1台试管5支3 血清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6202 1 25人电泳仪1台电泳槽1台薄膜条1张干4 血清胆固醇的测定3 2 0 1 1 25人分光光度计1台试管3支5 转氨基作用6 20 1 1 25人烘干箱1台层析缸1个层析滤纸1张6 血清尿素氮的测定3 2 0 1 1 25人分光光度计1台试管2支、移液管4支7 动物组织基因组DNA的提取6 2 0 2 1 25人分光光度计1台EP管6支、移液枪3支8 实验基本操作考核2 2 0 3 125人分光光度计1台试管1支、移液枪1支、移液管1支[注]1)类别:2:指为技术(或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教学实验项目。

2)要求:0:必修1选修3)类型:0:演示1:验证2:综合3:设计4)每组人数:指教学实验项目中一次实验在每套仪器设备上完成实验项目的人数。

六、各实验项目教学大纲实验一蛋白质的沉淀反应【预习要求】预习四个小实验的具体实验原理和操作内容。

【实验目的】1. 加深对蛋白质胶体溶液稳定因素的认识;2.了解沉淀蛋白质的几种方法及其实用意义。

【实验内容】(一)蛋白质的盐折1. 原理大量中性盐类如硫酸铵((NH4)2SO4)、硫酸钠(Na2SO4)和氯化钠(NaCl)等加入到蛋白质溶液后,可引起蛋白质颗粒因失去水化膜和电荷而沉淀。

各种蛋白质分子的颗粒大小和电荷数量不同,用不同浓度中性盐可使各种蛋白质分段沉淀。

例如血清中的球蛋白可在半饱和硫酸铵溶液中沉淀。

当硫酸铵浓度达到饱和时血清中的白蛋白使沉淀下来。

盐析沉淀蛋白质时能保持蛋白质不变性,加水稀释降低盐浓度,能使沉淀的蛋白质重新溶解,并保持其生物活性。

因此,利用盐析法可达到分离提纯蛋白质的目的。

2. 操作步骤①取小试管1支、加入5%鸡蛋清溶液20滴,饱和硫酸铵溶液20滴,充分摇匀后静置5min,记录结果。

②另取1小试管置于试管架上,插入准备好的滤纸和漏斗。

将操作“1”之混合液倾入漏斗内过滤。

观察结果。

③向操作“2”的滤液中逐步加入米粒大小固体(NH4)2SO4, 边加边摇匀,直至饱和为止。

观察结果。

再向管内加入少量蒸馏水,观察结果有何变化。

④将操作“2”的滤液漏斗置于1支小试管上,用玻棒戳穿滤纸尖部,加少量蒸馏水将滤纸上的沉淀粉洗入试管内,摇匀后观察和解释结果。

(二)重金属盐和三氯乙酸沉淀蛋白质1.原理重金属粒子如Pb2+、Cu2+、Hg2+、Ag+等可与蛋白质分子上的羧基结合生成不溶性蛋白质金属盐而沉淀。

三氯乙酸属于生物碱试剂,能与蛋白质分子上的氨基结合而沉淀。

它们均可引起蛋白质分子的变性和失去生物学活性。

2.操作步骤①编号2支小试管,各加5%鸡蛋清溶液20滴。

②向试管1加入0.1mol/L NaoH溶液1滴,混匀。

加入3%CuSO4溶液4滴,混匀。

③向试管2加入5%三氯乙酸溶液10滴,混匀。

④记录结果。

(三)乙醇沉淀蛋白质1.原理某些可与水混合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和丙酮等,能破坏蛋白质的水化膜,降低其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当加入少量中性盐如NaCl等或溶液pH接近等电点时,蛋白质胶粒上的电荷被中和。

加入上述有机溶剂可使蛋白质沉淀。

反应在0—4℃下进行,并应立即分离沉淀物,否则蛋白质会变性。

2.操作步骤a) 编号2支小试管,各加5%鸡蛋清溶液10滴。

b) 每管内均加入95%乙醇20滴,边加边混匀,静置片刻后观察结果。

c) 向试管1内加入饱和NaCl溶液1—2滴,观察结果。

(四)、加热沉淀蛋白质1、原理:几乎所有的蛋白质都可因加热而凝固,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则容易出现沉淀。

在酸性、碱性条件下,蛋白质则易变性,此时若温度升高,虽变性并不出现沉淀,在冷却后加酸或加碱调节PH值达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则有沉淀析出。

2、操作:1)取试管4支,编号,按下表操作ﻩ管号试剂(滴) 1 2 345%蛋白质溶液20 20 20201%醋酸_ 1 __10% 醋酸_ _ 10_10% NaOH _ _ _ 102)将上述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加热,观察并记录各试管出现的现象,解释变化原因。

3)取出试管,冷却后于第3管中慢慢滴入10%氢氧化钠溶液并观察现象。

4)向第4管中慢慢滴入10%的醋酸溶液并观察现象。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指导学生操作3.课堂提问4.课外实验报告作业【复习思考题】1.什么因素可导致蛋白质的沉淀作用?举例说明。

2. 蛋白质的沉淀有几种?试举例说明。

3.蛋白质的沉淀与变性之间有何关系?蛋白质在发生沉淀和变性后,其性质发生哪些变化?实验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预习要求】预习各小实验的具体实验原理和操作内容【实验目的】验证酶的特异性,观察影响酶促反应的一些因素,加深对酶性质的认识。

【实验内容】1)、实验原理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生成的麦芽糖属于还原性糖,能使班氏试剂中二价铜离子还原成一价亚铜,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

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所以不能产生具有还原性的葡萄糖和果糖,蔗糖本身又无还原性,故不与班氏试剂产生颜色反应。

唾液淀粉酶可催化淀粉逐步水解,生成大小不同的糊精及最后水解成麦芽糖。

淀粉及糊精遇碘各呈不同的颜色反应。

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糊精按分子的大小遇碘可呈蓝色、紫色、暗褐色和红色。

最小的糊精和麦芽糖遇碘不显色。

根据颜色反应,可以了解淀粉水解的程度。

由于在不同的温度、不同的酸碱度下唾液淀粉酶活性高低不同,所以淀粉水解的程度也不同。

因此,通过与碘产生的颜色反应判断淀粉水解的程度,来了解温度、pH、和激活剂与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2)、实验操作1、稀释唾液的配制将痰吐尽,用水漱口,再含蒸馏水做咀嚼运动,2分钟后吐入烧杯中,再用滤纸过滤后待用。

2、酶的特异性实验取2支试管标号后按下表加入试剂。

试剂管号缓冲液(pH6.8)淀粉溶液(1%)蔗糖溶液(1%)稀释唾液1 20滴10滴- 5滴2 20滴 - 10滴 5滴各管混匀后,放入37℃水浴中保温10分钟,然后每管加入班氏试剂20滴,放入沸水中煮沸,观察结果。

3、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1)取三支试管,编号,每管加入pH6.8缓冲液20滴。

1%淀粉溶液10滴。

(2)将第一支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第二支试管放入沸水浴,第三支试管放入冰浴。

(3)放置5分钟后,分别向各试管中加入稀释唾液5滴,再放回原处。

(4)10分钟后,分别向各试管中加入碘液1滴,观察三支试管中颜色的区别,说明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4、pH 对酶促反应的影响(1) 取3支试管,编号后按下表加入各种试剂。

pH5.0 缓冲液pH 6.8 缓冲液pH8.0 缓冲液淀粉溶液 1%稀释唾液1 20滴 - - 10滴 5滴 2 - 20滴 - 10滴 5滴 3--20滴10滴5滴(2)将上面三支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中保温10分钟。

(3)取出试管,分别加入1滴碘液,观察三支试管颜色的区别,说明pH 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5、激活剂和抑制剂的影响 取4 支试管,编号,按照下表加入试剂。

将上面4支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中保温10分钟。

取出分别滴加碘液2~3滴,摇匀,观察现象,说明原因。

试剂1%淀粉溶液(滴) 1%N aCl(滴)1%硫酸铜(滴)1%硫酸钠 (滴)蒸馏水 (滴)稀释唾液(滴)1 20 2 - - - 102 20 - 2 - - 103 20 - - 2 - 10 420---210试 剂 管管【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指导学生操作3.课堂提问4.课外实验报告作业【复习思考题】1、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2、酶的特异性分了几大类,我们实验当中验证的是哪一类?3、何为激活剂?何为抑制剂?实验三血清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预习要求】预习实验原理和各步操作【实验目的】1、掌握血清蛋白质电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过程。

2、熟悉血清蛋白质醋纤维素薄膜电泳图谱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实验内容】一、实验原理带电颗粒在电场中向着与其电性相反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电泳时不同的带电粒子在同一电场中泳动速度不同。

带电颗粒( 球形分子)在电场中的电泳速度(V),从上式看出,带电颗粒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V) 与颗粒带电荷量(Q) 以及电场强度(E) 成正比,与球形分子的大小(半径为r ) 及所在介质的粘度(η) 成反比。

因此,在同一电场、同一介质中进行电泳时,带不同电荷,不同大小的颗粒就可以通过电泳而被分离。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不考虑不同电压对电泳速度的影响,我们常用迁移率(move rate,M)来表示带电颗粒的电泳特性,迁移率指带电颗粒在单位电场强度下的电泳速度,即可见,带电颗粒的净电荷越多,分子颗粒越小,在电场中的迁移率就越快;反之越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