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翻译史带有着鲜明的文学性。

中国近代翻译史带有着鲜明的文学性。

中国近代翻译史确实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中国的翻译界开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他们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注重保留原作的文学风格与特色,努力使译文更贴近原著的艺术语言风格。他们注重情感的表达、诗意的再现和形象的生动性,通过翻译使中国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外国文学作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国古、近代的翻译工作简介

中国古、近代的翻译工作概述 一、中国古代的翻译工作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专人从事翻译工作,远在商周时期就有人开始做类似工作。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发署名“王东峰”的文章,对中国古代的翻译工作进行了梳理。 文章中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又与其它国家保持外交关系和友好往来。民族相异,国家不同,语言和文字就千差万别,因此,历朝历代都设有专人专职或专门机构从事翻译工作。仅就官职而言,周代有“寄”、“像”、“译”等;秦汉时期有“九译令”、“译官令”、“译官丞”;南北朝有“译令史”;隋唐时期置“通事舍人”;宋辽金时期分别有“润文史”、“译史”、“通事”;元朝设“怯里马赤(蒙古语,指口语翻译)”;明朝有“译字生”;清朝设“通译官”。 这些翻译人员的级别不高,一些朝代的翻译人员甚至没有品级。清代的通译官一般为七、八品,光绪年间,各使馆的头等通译官始提高待遇,定为正五品,限额一名,严禁超编。 古代的翻译工作远在商周时期就开始进行了。据西汉伏胜《尚书大传》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像”是翻译官,“重译”就是多次翻译的意思,越裳国包括今越南大部和柬埔寨部分地区,与中国相距遥远,言语不通,所以需要翻译成汉文才能看懂。 从史料记载来看,从南北朝至唐代,官方的翻译机构和译员主要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 南朝梁惠皎《高僧传.佛陀什》云:“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京邑诸僧闻什既善此学,于是请令出焉,以其年冬十一月集于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称为《五分律》。”另外比较著名的,就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他从印度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典520夹、657部。回到长安后,住大慈恩寺,专心译经,前后共翻译佛经1300多卷,同时,将《老子》等中文经籍译成梵文,传入印度。 宋辽金时期,为了适应对敌国斗争的需要,在生员考试中增加了翻译女真文、契丹文和西夏文的内容。而西夏、辽和金国,为了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特别重视翻译工作。 西夏仁宗时,专门设立“刻字司”,翻译《孙子兵法》、《六韬》、《贞观政要》等大量汉文典籍。辽国则在州以上行政机关设立专门的译文机构。为了激励译员的工作积极性,辽道宗下诏制定了译史的升迁等级,按照供职时间长短和工作水平的高低决定其是否升职。金世宗下令成立译经所,先后将《孝经》、《易》、《书》、《论语》、《孟子》等汉文典籍译成女真文。

中国翻译理论史

中国翻译(理论)史概论 1.翻译的二字由来: 据文字记载,早在周代就有了翻译活动,从事翻译的人员被成为“象胥”/ “象寄”。 从汉代起,“译”逐渐成为了总称。 从东汉起,“翻”字也开始使用。 在南北朝时期,佛经译著中已开始使用“翻译”二字。 2.中国翻译史上重要的四个次时期: 1). 西汉至隋唐时期的佛经翻译 2). 明末清初的自然科学翻译 3). 近代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4). 新中国成立后 关于佛经翻译“ 西汉哀帝刘欣时期的《浮屠经》当为我国最早的佛经译本。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大举兴佛,开启了佛教发展的新高峰,佛经翻译也走入高峰期。唐朝以后,佛教活动逐渐走向平淡,以潜在方式成为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佛经翻译日趋衰落。 北宋译经尚有余响,南宋已将近销声匿迹了。 佛经翻译名家及名论:支谦(三国): 在《法句经序》提出了“文”与“质”两种对立的翻译观,即翻译的文质之争。支谦在理论上提倡“文质并举”,而在实践操作中却遵循“因寻本质,不加文饰”。为早期的直译说。 道安(东晋): 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主张直译要求“案本而传”,是直译理论的代表。 鸠摩罗什(东晋): 主张“意译”。追求译作有“天然西域之语趣” 玄奘: (唐朝):“即需求真,又需喻俗”。相当于今天的“忠实,通顺” 明末清初的自然科学翻译: 西方的传教士,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使中国人首次接触到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一时期翻译活动的代表作首推中外合作翻译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据不完全统计,耶稣会传教士在华200年间,共翻译西书437种,其中宗教书籍251种,自然科学书籍131种,人文科学55种。: 代表人物:利玛窦(?-1610)意大利传教士,学习过汉语,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他外表儒雅,会说中国话,熟知“四书”、“五经”,1583年来中国后,很快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打开了新的局面。利玛窦与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利玛窦还与另一些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如李之藻、杨廷筠、叶向高等人合作,翻译了一些有关天文、历算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书籍徐光启(1662——1633)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杰出的爱国科学家和科学文化的领导者,是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扩大到自然科学的翻译家。他认为,科技翻译就是吸取别国多年积累的科技成果,尽快地为我所用,以此壮大自身。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年,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中国翻译史话)一般认为,“五四”以前,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第一次高潮始于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盛行。 据史家考证,最早的佛典汉译始于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 继安世高之后译经的是支娄迦谶,

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即多音译。 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一直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继安世高、支娄迦谶之后的又一译经大师支谦“颇从文丽”,开创了不忠实原著的译风,对三国至西晋的佛经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翻译中的“会译”(即将几种异译考校对勘,合成一译)体裁,以及用意译取代前期的音译.也均由支谦始。 到了前秦时代,佛经翻译由私人事业转入了译场翻译,释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创译场制度,采用“会译”

法来研究翻译。他主张严格的直译,并总结汉末以来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指出五种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来面目的情况和三种不容易处理的情况。 释道安晚年时请来天竺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继道安之后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集体审校的先河。罗什倾向意译,其译经重视文质结合,既忠实于原文的神情,读来又妙趣盎然,能“以实出华”,传达原经的文体美和修辞美。他反对前人译经时用“格义”(用中国哲学的传统概念比附和传译佛学概念)的方法,创立了一整套佛教术语。

隋唐时期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历史较短,译经不多。其中彦琮提出“八备”,即做好佛经翻译工作的八项条件,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玄奘即通称的“唐三藏”或“三藏法师”,他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十七年后归国。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比过去在组织制度方面更为健全的译场。在十九年间译出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二三五卷。他不但把佛经由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史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历史 姓名:学号:班级: 摘要: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翻译的历史。中国的翻译事业源远流长,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传统,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 翻译活动。在这一岁月的长河中,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翻 译高潮的出现都带着自身显着的特点。翻译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事 业”,翻译不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或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与政治、宗教等意识 形态有关。历史上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 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 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在这里,我们主要了解。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的特点和翻译成果进行探究和梳理,以期望让大家更好地 了解这段特定时期的翻译发展史。 关键词:新中国,翻译,历史,翻译学家,成就。 中国翻译史概述 翻译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活动与交流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翻译几乎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④“如果把手势语、图形文字之类的也算作语言,把符号翻译也算作翻译的话。那么,显然翻译的历史也就与语言的历史同时开始”①。虽然古代原始社会的口译或笔译无文献可查,但我们可以设想,在原始社会不同部落间的交流一定是离不开翻译的。以我国为例,据《周礼》和《礼记》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翻译的官职了,如《周礼·秋官》中说:“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秋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马祖毅1998:2)。从这段记述来看,当时的“象胥”是一种官职,其职责就是翻译。 漫长的中国翻译史,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五四”至1949年前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把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最需要了解的“大众文化”,即无产阶级文化。俄国的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列主义,前苏联社会政治书籍和文学作品成为新中国初期国家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基础 和主要价值参照。此时的译者更多地把目光瞄准了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作品,即“红色作品”。这种出版物有利于教育人民和打击“资产阶级”。在“红色作品”中,马列着作被放在了首位。“1953年1月成立了马列着作专门编译机构——中央编译局。它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地翻译全部马列着作”②,因为这些译作将作为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翻译事业呈现出新的面貌,翻译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飞跃的发展。1949年前,中国的翻译活动有着明显的“散兵游勇”式的个体翻译特征,而在1949年后,翻译成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中国政府专门设立了翻译局等机构,系统地引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着作、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科技文献等。正如矛盾在1954年的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

中国近代文学概述

中国近代文学概述 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起始于19世纪中叶,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期间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等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特点深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文学开始逐渐摆脱传统束缚,向现代化转型。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小说为主,特别是长篇小说成为主流。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此外,晚清文学还出现了大量的翻译作品,如《鲁滨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这些作品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元素和风格。 进入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加多样化,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都有所涉及。同时,中国文学也开始与世界文学接轨,许多外国文学名著被翻译成中文,如《哈姆雷特》、《傲慢与偏见》等。此外,鲁迅、茅盾、巴金等一批杰出的文学家也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风格和主题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作家开始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同时,这个时期的文学还受到了苏联文学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学作品,如柳青的《创业史》、梁斌的《红旗谱》等。此外,这个时期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如郭沫若、艾青、贺敬之等,他们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文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涌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借用当代译学理论来阐释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和实践;也有学者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对晚清翻译活动包括梁启超的翻译活动的影响。但从“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视域和维度对梁启超进行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本文旨在对梁启超翻译活动、思想和实践加以阐释,重新审视这位“鸿儒”的翻译主张及其目的,解读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巨大贡献。 一、梁启超翻译的时代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在痛苦和屈辱中深刻反思,并逐渐觉醒,同时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应对策略。当时的译书机构把大量有关工程技术、军事武备和自然科学类的西方著作介绍到中国。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梁启超慧眼独具,看中了翻译这一高效的工具,把兴西学与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救国之道。他把译书的重要性和强国的政治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译书为强国第一义”。1896年,梁启超撰写了著名的《西学书目表》,反复强调翻译西书之急,认为国家存亡兴衰之关键在于输入西学;还列举出当时急需翻译的300多种书籍。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客居日本,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因“戊戌六君子”的喋血而改变,而是以更新、更有力的形式付诸行动,积极探寻救国救民之路。日本的所见所闻,使他摆脱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自我优越感”的限制,放眼世界,开始通过翻译和办报等方式,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思想。他是提倡翻译政治小说的第一人,为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思想,从而为迎来清末文学翻译的高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 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的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目的制约;译文好不好,视乎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依然把翻译作为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有力武器,以译介西方文学作品——尤其是政治小说来引进西方的启蒙思想,抨击朝政,改造社会。

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可不知的大家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专著提出“善译”,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严复:原京师大学堂校长,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翻译了《原富》、《法意》、《天演论》。翻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林纾:不会外语的奇人,却掀起了五四运动翻译的狂潮。与王寿昌合译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作品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贼史》《王子复仇记》《快肉余生述》《黑奴吁天录》(分别是《雾都孤儿》《哈姆莱特》《大卫科波菲尔》《汤姆叔叔的小屋》)。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13岁到英国读书精通11种语言,人称“中国第一语言天才”。获文、哲、理、工、神等13个博士学位,英译《论语》、《中庸》、《大学》,对外国作品过分意译,尊之者称其怪杰毁之者称其怪物。此狂儒与托尔斯泰通信被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马君武: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共产党宣言》的纲领部分,就是他在1906年夏译成中文登在《民报》上的。他还第一个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即现在人们熟知的《物种起源》),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编译了《德华辞典》等书,翻译过席勒的《威廉退尔》还有《法兰西革命史》一书。 陈望道:翻译日文、英文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问世。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它的刊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成仿吾:翻译家、文学家,与郭沫若合译歌德、海涅等合著的《德国诗选》,与徐冰把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合译成中文。 郭大力: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人,翻译出版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约翰·穆勒的《经济学原理》,耶方斯的《经济学原理》,伊利的《经济学大纲》,洛贝尔图的《生产过剩与恐慌》。和王亚南合译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欧洲经济史》,还与李石岑合译了《朗格唯物论史》。 鲁迅: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其翻译思想涉及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见解独到,对现今的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仍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与众多翻译理论相比,鲁迅的翻译思想朴实无华,大多通过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表达。翻译从《域外小说集》开始着重东欧和北欧文学的评价坚持翻译“唯信使上、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标准。 瞿秋白:部分翻译《论列宁主义基础》,翻译斯大林著作《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列宁主义概述》部分。《国际歌》的最早翻译者,英特纳雄奈尔(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le)。 郭沫若:翻译《少年维特之烦恼》,认为“写作即处女、翻译即媒婆”。还翻译了《茵梦湖》、《雪莱诗选》、《石炭王》、《艺术的真实》、《浮士德》、《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战争与和平》。

作为翻译家的梁启超-最新文档

作为翻译家的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虽不是中国小说翻译第一人,他却是中国“小说界革命”的发起者、译介政治小说的第一人。他集政治家、文学家、翻译家于一身,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因其“大力创办译书院,从政治的角度影响了我国的译业,以宏观论作用最大”,故方华文认为将梁启超、严复及林纾三人确立为清末民初时期的译界“三杰”,且梁启超应冠“三杰”之首。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常被誉为“维新志士”,凸显其在政治领域的地位;同时很多人也将他赞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褒扬他的学识渊搏。诚然,梁启超在这两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急先锋”。然而他在另外一个领域的成就,往往为人忽视,那就是他对翻译西学的提倡和对翻译的独到见解。与同时期著作等身的严复与林纾相比,梁启超的确稍逊一筹,但在翻译方面的贡献上,可与之平分秋色。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及翻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等,直到今天仍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一、为政治维新而译书 梁启超的翻译活动是和他从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 同时开始的。1895年,他在北京参加会试期间曾协助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是该刊的主要撰稿人,先后写了大量介

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同年12月,清政府勒令《中外纪闻》停刊。1896年3月,梁启超在上海与黄遵宪、汪康年等人创办了《时务报》,他也是主要撰稿人。 这一时期,梁启超精力充沛,思想先进,他不仅注意到政治、经济问题,对文学艺术的价值与作用也很看重。在中国文化界,他最早提出小说的社会效果向题,翻译外国小说也是他首先倡议的。梁启超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是与其维新、改良及爱国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896年,他在《时务报》上连续发表了轰动一时的长篇巨著――《变法通议》,其中第七章专门论述了翻译西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翻译人才、如何从事翻译。其中《论译书》一文是中国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文学的论著。在文章中他阐述了翻译事业的重要意义,引申说:“泰东西诸国,共盛强果何自耶。泰西格致性理之学,原于希腊,法律政治之学,原于罗马。欧洲诸国各以其国之今文,译希腊罗马之古籍,译成各书,立于学官,列于科目,举国习之,得以神明其法,而损益其制,故文明之效,极于今日。……大彼得躬游列国,尽收其书,译为俄文.以教其民.俄强至今。今日本书会,凡西人致用之籍,靡不有译本。故其变法灼见本原,一发即中。遂成雄国。” 梁启超的这种为中国走上维新道路而译书的思想是始终如一的。 二、译介政治小说 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梁启超不仅首先提出“政治小说”的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是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中,中国的翻译事 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本文将对这段翻译史进行历史演进的分析,以期向读者展现出这一时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一、如何定义中国近代翻译史 中国近代翻译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中 国翻译事业所经历的历史进程。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翻译事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仅翻译出现了大量的新题材、新领域,而且翻译内容的形式和语言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二、翻译的“穿越时空”特点 1、近代中国翻译的国际背景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走上“开放”之路。随着外国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国人开 始对外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也促使着中国人对这些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解,而翻译就成为了这种理解的重要途径。 2、翻译中的文化“传承” 近代中国的翻译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传承”。中国文化曾被许多 外国人称为“成书制度最完善、内涵最厚实的文化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之于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而翻译,则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重器”。 三、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 1、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

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界线是“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的划分。境内翻译以翻译中国古典著作为主,而境外翻译则以翻译外国文化传入中国为主。这两种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在当时,由于境外翻译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现代化,更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从“名译派”到“实用主义” 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著名的翻译派系便是“名译派”和“实用主义派”。名译派 主张将西方文化翻译成汉语,强调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学价值;而实用主义派则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和实际效果,更加重视对外流行、对内发展的利益。这两种翻译观念在当时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但也为中国翻译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启示 1、翻译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至关重要 近代中国的翻译事业是中国文化长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的传承。翻译不仅可以让中国文化得以向外世界展示,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翻译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翻译的内容和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在当今的时代,随着信息爆炸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引导 翻译是人类交流、了解和认识外来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翻译 人才的培养和引导。翻译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和文学素养,更需要具有开放的思想、宽阔的心胸和创新的精神。 结语:

五年级语文上册《石榴又红了》的教案及资料

五年级语文上册《石榴又红了》的教 案及资料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郑振铎,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自读、自我检测,深入理解文本,体会文中所流露出来的深刻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郑振铎敬佩和赞叹之情。 (2)体会做着爱戴、思念父亲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品读句子,体会作者是怎么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音乐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选读 1.见ppt课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关注借物抒情的文章,以提示新课) 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第14课,和《酸枣情》一样。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作者借得什么物?抒发得怎样的情呢?我们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吧! 二、自渎课文,掌握生字,整体把握课文。

1.出示自读提纲:见pps 2.开火车说积累的好词,好句。 3.同桌互相交流,大声地读出来,要互相正音,补充词语库。 4.教师检查:见pps指名学生读字词。中间出示郑振铎资料,介绍郑振铎先生生平(见pps连接) 三、深入学习 1.出示课文的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分析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其实是隐含着我们阅读课文的精髓问题。我们不但不能忽视阅读提示,而且还要认真地分析其给我们带来的信息。(见pps,两张幻灯片出示了不同的阅读提示。相比之下,后一张幻灯片红字部分其实是完善了阅读提示的内容)要求学生边读边画,根据提示学生展开自读。 2.指名反馈问题。 *文章围绕“石榴”来讲故事,线索清晰;讲了哪几个故事? 第一件事情在石榴上刻上所有孩子的名字,待石榴成熟再分给孩子们。 第二件事情和一个南方的小姑娘打赌石榴能否在盆里开花结果。 第三件事情最后一次石榴节前父亲临别的嘱托。 板书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来塑造“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些词句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细致而饱满呢?找1-2句做批注。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自己认定“石榴”这条主线,感知作者是怎么表达了对父亲深切地怀念之情。在字里行间找到体现父亲形象的字、词、句,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点点滴滴,更要学会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学生的不同感知侧面,会找到不同的句子,但学生一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伴着音乐导入最后一部分的教学,pps最后一张整个环节到下课再音乐中进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慈爱,童心未泯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命,懂得生活的父亲却永远离开了我们。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的途中因飞机失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试论清末民初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文化的构建意义

试论清末民初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文化的构建 意义 提要:中国近代文化在冲决封建旧文化的网络中构建、发展新文化。其构建形式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和对西方文化的译介、借鉴和接受,它涉及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建设两大层面。清末民初指甲午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前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适逢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处在民族存亡、保国存种的严重时期。特殊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决定了清末民初的翻译必将肩负着构建中国近代文化的厚重历史使命。译者面对民族存亡择书而译,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大力传播西方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创造了新的文本存在形式,增添新思想、新内容,开拓新方法、新境界,极大拓展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视野、艺术视野、文学视野、学术视野和政治视野,构建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论文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化,清末民初,翻译,文化构建 甲午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前即所谓的清末民初(1898-1919)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处在民族存亡、保国存种的严重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语境是中国处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潮并存的时代,处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相互激荡和撞击的文化洪流中,同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更加激荡复杂的内外矛盾中。中国面临外部强权势力的威逼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其文化心态已失去了“求知于世界”的和平心态,而“以将亡而始兴学”的焦灼心情正视西方文化,审慎选择翻译西书,寻求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近代化。梁启超在《论译书》(1897)中说“处今日之天下,则必须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郭延礼1998:12)。特殊的历史环境、文化语境和文化心态决定、制约着这一时期的翻译,也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构建呈现其独特性。这一时期的翻译不再是在从前和平悠然的环境和心态下展开,而是在外强坚船利炮的压力下,为了抗夷、制夷而师夷之长技,采外域文化精粹而纳之。译者以自觉的心态,强烈的动机和综合的眼光从事这一翻译文化事业。这些有识之士“心怀求道取经救国救民之愿望” (王克非

我国翻译史简介

英汉翻译教案

三、第三阶段——现代 即解放以后,出现了非常多的翻译家. 傅雷,(1908-1966)字怒安。上海南汇人,现代翻译家、学者。1924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次年参加“五卅”运动,1927年冬赴法国入巴黎大学文科学习。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傅雷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成绩卓著。傅雷以其严谨的作风,广博的学识,穷毕生之精力,为文艺界、读书界提供了十几部世界名著,为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张谷若(1903-1994)原名张恩裕,山东烟台人,北京大学教授。他于20世纪30年代以成功地翻译了英国文学大师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还乡》一举成名。他一生从事教授英国语言文学和翻译工作,以治学专注执着、做人正直厚朴而为人尊重。译有七部、约400万言英国古典文学名著,除《苔丝》与《还乡》外,还有哈代的《无名的裘德》、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亨利·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史》、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肖伯纳的戏剧《伤心之家》以及唐诗英译等。这些译作屡经再版,数十年来拥有海内外广泛的读者,以其译文忠实精雅、注释详尽深入而享有盛誉,成为高等院校外文翻译教学、研究及实践的范本。他旗帜鲜明地提倡以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则在于翻译家的地道做人。此主张得到翻译界业内同行相当广泛的认同。 著名翻译家张维:原名张元洪。浙江人。在50年代到60年代,他一直为中央领导选译内参书籍。张维选译了一些国家有关经济建设方面的参考书,当时曾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好评,并向外事、新闻和宣传部门加以推荐。几十年来,他除在工作中审议别人译稿外,还翻译了有价值的《各国纪行》、《今日美国》、《赫鲁晓夫主义》、《杜鲁门回忆录》、《120毫米榴弹炮》(中译英)、《白宫岁月》、《2000年的欧洲》、《中国投资指南》、《外交官》等28部著作。值得一提的是:张维先生在离休后,整整用了三年时间,编著了《英语常用词疑难词典》一书。本词典共选录800多个词条,约1200个词和词组,近1万个例句。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外交学院的教授们誉其书为“英语词典之精粹”、“现代英语翻译之必备工具书”等。张维先生,多次介绍和翻译美国出版的一些名著,特别是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的全部著作,都是由他主持翻译定稿的。1984年应美国国际交流总署和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联合邀请,他以国际访问学者的名义,赴美考察。至美后,他受到美国国务院的特别邀请,并在美国国务院就自己对基辛格博士著作的研究及其翻译过程作了一个多小时的即席演讲,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冯亦代:著名文学翻译家、作家、文学评论家、学者,冯亦代一生中著作等身,曾组织编译《当代美国小说选》,与人合译欧文肖的长篇小说《富人穷人》,译海明威的剧本及短篇小说《第五纵队》及其他……另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文学评论、散文、随笔,已出《冯亦代文集》五卷。 梅绍武:著名翻译家,梅兰芳之子。梅绍武翻译作品包括约卡伊·莫尔的长篇小说《一个匈牙利富豪》,《任性的凯琴姑娘——特罗洛普中短篇小说选》和奥尼尔的剧本等。他翻译的阿瑟·米勒剧本《炼狱》在国内上演之后影响巨大。此外,他也是第一个介绍纳博科夫进入中国的人——尽管纳氏在西方被称为“小说之王”,但他的文字生僻难懂,故而在中国知名度不高。 巴金:作为伟大作家的巴金,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他一生写了上千万字,译了数百万字。巴金翻译最多的是俄罗斯作品。如普式庚(即普希金等著的《叛逆者之歌》(诗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处女地》、《散文诗》等、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屠格涅夫》和《草原集》、赫尔岑巨著的《往事与随想》等。 吕同六:吕同六是荣获意大利总统颁发的骑士勋章、爵士勋章和科学与文化金质奖章三大殊荣的惟一一位中国学者。他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常务副所长,《外国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中国国际文化书院院长,全国意大利文学学会会长等。译著有《莫拉维亚短篇小说选》、《葛兰西论文学》、《皮兰德娄戏剧集》等。

2023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历史试卷(含解析)

秘密★启用前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青铜器龙纹在商代晚期盛行,风格粗犷庄严,形象夸张神秘,指向原始力量。而西周时期的龙纹风格则从雄奇庄重向讲求秩序和实用转变。这一转变反映了 2.汉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 “文景之治”的到来 “与民休息”的政策 3.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表1中宋人诗句与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4.图1为元代教煌莫高窟六体文字碑,它是佛教人士驱魔消灾的宗教崇拜行为的见证。图中观音像上方及左右两侧各刻“六字真言”两行,每行一种文字,计有梵、藏、汉、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鹘等六种文字。该石刻可用于研究元代 ①商业发展的状况②社会的宗教信仰 ③民族交融的趋势④地方的行政管理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②④ 5.仁宣时期,明政府大力推行招抚流亡政策,规定:凡前道负(注:拖欠)官物,悉皆蠲免,复业之后,仍免税粮及差役三年。此政策一经推行,山东不少地区的流徙人口陆续返乡复业。明政府此举旨在 6.1887年,重庆的天顺祥票号在四川为云南铜矿承办招股业务;1907年,从官商合办改为商办的川汉铁路

翻译史研究的一部新力作——《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评介

翻译史研究的一部新力作——《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 年以前部分》评介 易经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0)004 【总页数】5页(P183-187) 【作者】易经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1.引言 近年来,国内学者日益重视翻译史的探讨,相关研究所涉维度更多,对问题的洞悉更深刻。相关的代表成果有: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史》(1984)和《中国翻译通史》(2006),孙致礼的《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1996),方华文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2005),王克非的《翻译文化史论》(1997),李伟的《中 国近代翻译史》(2005),李亚舒、黎难秋的《中国科学翻译史》(2000),黎难秋 的《中国科学文献翻译史稿》(1993)和《中国科学翻译史料》(1996),陈玉刚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1989),郭延礼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1998),热 扎克·买提尼牙孜的《西域翻译史》(1994),陈世明的《新疆现代翻译史》(1999),

陈福康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1992)和《中国译学史》(2011),臧克伦的《中 国翻译史话》(1991),谢天振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穆雷的《通天塔的建设者——当代中国中青年翻译家研究》(1997)以及查明建的《中国 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2007),等等。 笔者在自己的博士论文(2009)中曾讨论了翻译史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翻译实践史、翻译理论史和翻译专题史是构成翻译史学的三个主要分支。翻译实践史和翻译理论史研究方面涉及中国翻译史、世界翻译史和区域翻译史,而就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上来讲,这些方面都存在通史和断代史研究。专题史分支的已有研究则主要包括如下方面:译家研究、译作研究、学科翻译史、翻译史与文化、翻译机构发展史、翻译教学发展史等。在翻译史学的所有分支中,学科翻译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科翻译史即不同文本体裁的翻译史,如文学翻译史、科学翻译史和宗教翻译史。文学翻译史可以更加细化为小说翻译史、诗歌翻译史、散文翻译史、戏剧翻译史等,科学翻译史则大致可以分为人文社科翻译史和自然科学翻译史。 我们看到,上面列举的那些翻译史研究成果都是以这些分支中的某一个或几个为视角,有的探讨翻译实践史,有的讨论翻译理论史(当然实践史和理论史是不能截然 分开的),有的研究特定文体翻译史,有的关注特定地域的翻译史,还有的以特定 时期的翻译家为专题研究对象。这些成果大多涉及文学翻译及诗歌翻译,不少还专门讨论文学翻译史。但是,专门研究汉译英诗的成果可说是罕见的。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翻译诗歌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的近现代翻译史上, 诗歌的翻译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诗歌是主要的文学体裁之一,对其翻译发展历程的考究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翻译史研究分支而存在。翻译史研究发展到今天,对文学翻译史开展更为全面、更加细化的研究显然成了一种必然趋势。不过实际情况却令人遗憾,虽然翻译史学及文学翻译史的研究有着长足发展,但是鲜有学者对中国的诗歌翻译史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更不用说一部真正意义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第一讲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一、中国近代文学的分期问题: 1.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几个时期?为什么要分这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即由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期、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把近代文学分成这四个时期,便能将中国近代文学在急剧变化的大动荡时代所经历的萌芽、发展和衰微等不同发展阶段明晰地疏理出来,反映出中国封建时代文学蜕变与近代化的过程。 2.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八十年的文学史,我们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则,在参考历史发展时,既考虑政治斗争、经济变化,也考察思想,文化的演变。在考察文学本身的发展时,也全面考察各种文学不同的发展情况,从文学思潮的嬗变和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创作不平衡的状态中,找出某一种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所代表的整个文学发展的方向,从而确定文学史的分期。 3.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文学创作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矛盾加剧,时代动荡不安,新世的思想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反映在文学上也就出现了反对模拟,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新的文学观点,文学创作也开始出现新的

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1)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的散文和揭露现实关怀时事的诗歌,张维屏、朱琦、林昌彝等反映鸦片战争表现爱国思想的诗篇,以及冯桂芬反对桐城“义法”,表达改革思想的诗文,都与鸦片战争前的文学不同,反映了近代的社会矛盾和时代精神。(2)太平天国的革命诗文,冲破封建传统文学束缚,表现出“朴实明晓”的风貌,直接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服务。(3)优秀的民间文学,更以歌谣和故事传说等形式,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基本内容。 第二讲中国近代文学思想的流变 1.何谓“宋诗运动”? “宋诗运动”(又称“宋诗派”),是鸦片战争前后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诗派。清朝乾嘉年间,翁方纲为纠正诗坛鄙薄宋诗之弊,提倡以学为诗,以扩大宋诗影响。至首、咸年间,由朴学家程恩泽、祁隽藻等加以提倡,形成了宋诗运动。他们崇尚以文字训诂为诗,强调博学根柢,注重读书和反对模拟盛唐的俗滥之风。强调学习江西诗派黄庭坚,进而学杜、韩等唐宋名家,提出作诗要有“性情”、“学问”。对扩大宋诗的影响有一定意义。但他们又走上了以考据学问为诗的形式主义倾向,其作品大多脱离生活,远离现实。宋诗运动的理论为后来“同光体”诗派所继承。 2.宋诗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其理论主张如何? 这一诗派的发端人物为程恩泽,代表诗人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江湜、金和也曾被认为是宋诗运动的健将。

世纪回眸说译事 百年巨变话沧桑 读方华文教授《20世纪中国翻译史》

世纪回眸说译事百年巨变话沧桑读方华文教授《20世纪中 国翻译史》 吕俊 【摘要】中国翻译史的研究近年来吸引了学术界的注意,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翻译中的问题层出不穷,有必要对于中国翻译的历史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则在于,西方当代翻译理论近年来高潮迭起,多种思潮汇聚于翻译理论之中。所以,当六十余万言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置于案前时,我不禁怦然心动,及至披览阅读,更为 【期刊名称】《博览群书》 【年(卷),期】2005(000)010 【总页数】1页(PP.) 【作者】吕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教科文艺 - - * - - * * - 一 + - * * * + - 一一 - 一一 a 读书时空 - + + 一一一一一 - + + * 一一 * * - - - * 一一读方华文教授《 2 0 世纪中国翻译史》吕俊中国翻译史的研究近年来吸引了学术界的注意,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翻译中的问题层出不穷,有必要对于中国翻译的历史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则在于,西方当代翻译理论近年来高潮迭起,多种思潮汇聚于翻译理论之中。所以,当六十余万言的《 2 0 世纪中国翻译史》置于案前时,

我不禁怦然心动,及至披览阅读,更为其史料的丰富,视角的独特所吸引。不出十余日,厚可盈寸的巨作就已读完了,其间既没有 感到一般读史时的枯燥,甚至没有感到夏日常有的困倦,我想这主要 应归功于作者的笔墨酣畅,书的内容的丰富多彩吧。读过之后有几 点感想,想写出来以就教于作者及诸同好。 一、内容丰厚,史料详实二十世纪被人称作是翻译的世纪,这足以 说明在这个世纪中翻译活动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但是写下这 些翻译活动却又不很容易。因为历史绝不是史料的堆砌与罗列, 而是由某种思想贯穿着,让这些事件与现象之间产生联系,从中 发现规律,并对当下的现实有意义,否则写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在这方面,方华文教授的《 2 0 世纪中国翻译史》(以下简称《译史》)做了个很好的尝试,在写史的方法上也有所突破,是值 得注意的。史并非史料的罗列,但史料不够丰富不准确也不行。《译史》可说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该书长达六百五十余页,这 个大容量为展示史料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全书涉及译者一百二十 余家,以及部分外籍译者,译著数以百计。这里有他们的生平与业绩,也有他们的理论观点、他人的评价,更有不少译作的精彩片断,是目前国内内容最为丰富的部译史。作者阅读了大量史书典籍、报刊和文章,许多鲜为人知的译人译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而 其他同类书文中已有介绍的译人译事,又以该书内容更为详尽。例如译家周作人在《译史》中虽然是放在第二编第一章以“ 大文学家,大翻译家鲁迅” 为题目的同一章中,但对他的介绍与评价竟达十页之多。作者对周作人的译作介绍详尽,评价公允,其中不仅有他个人的生平2 0 0 5 / 1 0 @-*+a读书时空吕俊方面是因为当前翻译中面则在于,

《比较文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 ( )世纪末。 A 、19 B 、18 C 、17 D 、16 答案:A 2、在浪漫主义运动中,著名的理论著作《论文学》和《论德意志》作者是( )。 A、莎士比亚 B、斯达尔夫人 C 、赫尔德尔 D 、歌德 答案:B 3、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是在( )书中。 A、《比较文学》 B、《比较历史》 C、《比较的文学》 D、《比较文学教程》答案:D 4 、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 )。 A、卡雷 B、基亚 C、梵﹒第根 D、巴登斯贝格 答案:C 5 、俄苏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强调( )的指导。 A、马克思主义 B、神学 C、唯心主义 D、实证主义 答案:A 6、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在翻译上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是( )。 A、胡适 B、林纾 C、鲁迅 D、严复 答案:B 7、鲁迅在比较文学研究上开拓性贡献的著作是( )。 A、《故事新编》 B、《野草》 C、《比较文学论》 D、《摩罗诗力说》答案:D 8 、( )是中国大学首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的学校。 A、北京大学 B、北洋大学 C、厦门大学 D、清华大学 答案:D 9、中国比较文学的概念始见于( )时期。

A、五四 B、清末 C、建国后 D、解放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的标志有( )。 A、理论著作的出版 B、高校课程和机构的设置 C、学者的演讲质量 D、国际会议的召开 E、学派争辩的高低 答案:ABD 2、比较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几个流派。 A、法国学派 B、德国学派 C、俄苏学派 D、美国学派 E、东亚学派答案:ACD 3、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 A、奥尔德里奇 B、巴登斯贝格 C、梵﹒第根 D、卡雷 E、基亚 答案:BCDE 4、我国比较文学发展初期,参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大家有( )。 A、周作人 B、老舍 C、茅盾 D、闻一多 E、郭沫若 答案:ACD 5 、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我国比较文学学者的代表著作有( )。 A、《比较文学绪论》 B、《中国神话研究》 C、《管锥编》 D、《美学散步》 E、《攻玉集》 答案:CDE 三、判断题 1 、1816 年,第一部出现“比较文学”一词的书是《比较文学论》。 答案:错 2 、维尔曼被称为“比较文学之父”。 答案:对 3 、卡雷是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答案: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