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中国专家共识
《冠心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冠心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心脏康复在中国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概念。
虽然中国的心脏康复已经开展近20年,但对很多心血管医生而言,心脏康复是遥远的、神秘的、高高在上的。
实际上,国际心脏康复体系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并且经历了由被否定、质疑到普遍接受的过程。
今日,心脏康复已然成为一个非常具体细化的系统科学,一项蓬勃发展的学科,发达国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得益于冠心病康复/二级预防。
荟萃分析显示,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可使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率下降15%~28%,心源性死亡率下降26%~31%,猝死降低37%。
同时,其通过生活方式改善,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
循证药物时代的到来和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使冠心病的治疗结局得到了极大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已呈现下降趋势。
但在我国,导致冠心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尚未得到控制,使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仍在不断攀升。
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其发病后的抢救与治疗,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大量发病后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反复发病、反复住院,医疗开支不堪重负。
因此,开展心脏康复/二级预防在中国非常迫切。
目前我国心脏康复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全国90%以上的心血管科没有开展心脏康复工作。
为了促进我国心脏康复工作的开展,提高心血管预防水平,改善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讨论并撰写了《冠心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本文就“共识”内容给予一定的解读。
1 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密不可分心脏康复的定义为通过多方面、多学科合作,采取综合干预手段,包括药物、运动、营养、心理和社会支持,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培养并保持健康的行为,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风险。
鱼油、鱼肝油,别再傻傻分不清

家庭医药 2019.0384健康生活·营养美食【保健品之窗】鱼肝油和鱼油仅一字之差,但实际上完全不同,错误服用,不仅起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损伤健康。
鱼油、鱼肝油不可混淆服用鱼油和鱼肝油的成分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同。
鱼肝油是从海鱼肝脏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脂肪油,主要成分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以防止由于维生素A缺乏而引起的夜盲症,同时有助于钙的吸收和促进骨骼钙化的功能。
鱼油是鱼体内的全部油类物质的统称,它包括体油、肝油和脑油,一般所指的鱼油主要功效成分是富含ω-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有助调节血脂、大脑发育等。
鱼油、鱼肝油不可混淆服用。
如果将鱼油按鱼肝油的剂量来服用,因剂量没有达到鱼油的有效剂量,鱼油不能发挥药物的功效;但是,若把鱼肝油按鱼油的剂量来服用,则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维生素A和维生素D均属脂溶性维生素,长期大剂量地服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维生素D水平过高会维生素D中毒,可以使钙沉积于内脏,有数据显示,同时补充1000mg钙与400IU 维生素D的绝经期后妇女肾结石风险可增加17%。
维生素A过量也会中毒,有规定可耐受最高摄入量:0~3岁的婴幼儿是2000IU,4~8岁3000IU,9~13岁5667IU,14~18岁9333IU,成人是10000IU。
成年人不必补充鱼肝油通常,为了预防佝偻病保证孩子健康的生长,从出生半月开始就被要求补充维生素D(人们习惯上说的缺钙实际是缺维生素D)。
含有维生素D的天然食品很少,只有鲭、鲑、沙丁鱼、青鱼的肝脏内含有大量的这种脂溶性维生素。
许多儿童专科医院推荐单一的维生素D滴丸,随时方便调整用量。
如每天400或800IU,或隔日交鱼油、鱼肝油,别再傻傻分不清□营养师 宋一辉替相当于每天600单位。
既往大家熟悉的鱼肝油,一般含有维生素A1500IU和维生素D500IU,如果需要800IU的维生素D就不能服用2粒,因为维生素A就超量了。
维生素A过多会妨碍维生素D的效果,维生素A也容易补充过量。
宁波市医护人员心血管疾病营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与分析

宁波市医护人员心血管疾病营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与分析徐斌斌;张慧琴;张晋;尚寒飞;谷荷丹【摘要】目的了解宁波市各级医院医护人员对心血管疾病的营养知识知晓现状,为提高相关从业人员营养知识水平并进一步为完善心血管康复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编制的"医护人员心血管疾病营养知识"问卷,对宁波市各级医院的297名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营养知识得分:女性总得分高于男性(P< 0.05),且康复师总得分均低于其他职业(均P<0.05).基础营养知识得分:女性得分高于男性,康复师的基础营养知识得分低于其他职业,综合性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得分均高于社区医院(均P< 0.05).临床营养知识得分:女性得分高于男性(P<0.05).得分合格率分布不均衡,其中临床营养知识合格率为78.79%,而基础营养知识合格率仅为50.51%.结论医护人员对心血管疾病营养知识知晓率偏低,可能导致相关心血管发病风险,应加强相关人员的营养知识培训.【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16(028)004【总页数】3页(P445-447)【关键词】医护人员;心血管疾病;营养知识;知晓情况【作者】徐斌斌;张慧琴;张晋;尚寒飞;谷荷丹【作者单位】315010 宁波,宁波市第二医院;315010 宁波,宁波市第二医院;315010 宁波,宁波市第二医院;315010 宁波,宁波市第二医院;315010 宁波,宁波市第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51;R18心血管疾病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发病年龄日渐趋于低龄化及逐年递增的医疗负担”等特征,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2]。
临床研究证实,在心血管事件发生后,有效的心血管疾病康复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改善生活质量[3]。
作为心血管康复重要措施之一的医学营养治疗(MNT)也被证实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4-5],同时还能有效改善难治性高甘油三酯血症[6]。
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专家共识(2022)要点

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专家共识(2022)要点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中国约有3.3亿CVD 患者,这亟需有效策略来管理CVD 并改善患者预后。
心脏康复是一种基于循证证据,采用患者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改变和运动训练等干预来改善CVD患者预后的综合干预措施,已被证实可以有效减少CVD患者再入院率、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改善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是现代CVD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脏康复中心的门诊心脏康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证实,在2018年全球约有55%的国家及地区提供了心脏康复项目,但其转诊率、参与率以及完成率都不甚理想。
我国人口基数大,开展心脏康复的医院数量为13.2家/1亿人口,且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参加门诊心脏康复,参与率及完成率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鉴于此,当前迫切需要有效策略来提高患者的参与度,而居家心脏康复(HBCR)则是目前国际认可的潜在策略之一。
与门诊心脏康复相比,HBCR可以帮助患者克服交通障碍、工作时间冲突、家务繁忙等问题,并扩大患者健康教育、康复咨询和康复监督的范围。
1 HBCR管理的路径及患者纳入标准HBCR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执行(图1)。
首先心脏康复患者需在心脏康复中心/医疗机构进行注册登记,并建立康复档案,同时进行心脏康复评估,根据危险等级分层。
经临床医生和心脏康复医务人员的评估后,低危患者可直接参与HBCR,门诊心脏康复计划顺利完成的中、高危患者也可参与。
高危患者,例如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有症状的心律失常患者、稳定性心绞痛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分级] 以上的患者、年龄较大患者(>75岁)、显著的肢体障碍患者(如间歇性跛行)或者心肺功能显著降低患者(例如<2METs)等,通常需谨慎评估,在监护下完成门诊心脏康复,并且再评估病情稳定后方可参与HBCR。
稳定性冠心病康复治疗与护理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4

稳定性冠心病康复治疗与护理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4摘要以运动康复治疗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对稳定性冠心病疗效确切,目前已被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在临床实践中正逐渐推广和普及。
近年来国内外稳定性冠心病康复治疗技术规范和护理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康复师护理联盟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本共识,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稳定性冠心病康复治疗和护理实践的快速规范发展。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s,CVD)患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1]。
研究显示,心脏康复(cardiacrehabilitation,CR同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和再住院率,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年内猝死风险降低45%,全因病死率降低8%~37%,心血管病死率降低7%~38%[2];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指出基于运动的康复治疗与心血管疾病全因病死率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运动康复可使不良事件减少20%~30%[3]z有效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再住院率、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CR 已被中华医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ESC等多个权威学会纳入临床指南,推荐应用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康复(A类证据/1级推荐)[4,5]。
稳定性冠心病(stablecoronaryarterydisease z SCAD)包括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是冠心病康复治疗和护理实践的重要阶段[6]。
本共识对稳定性冠心病在心脏康复评估、运动危险分层、运动处方、物理治疗与护理实践等核心环节明确流程和方法要点,通过康复团队合作,致力于推动稳定性冠心病在住院期、门诊康复和家庭康复过程中,高质量实施康复治疗和护理,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状态,同时强调SCAD的预防工作,有效控制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康复治疗师及护理人员提供实践操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养心氏片在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养心氏片在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摘要:心脏康复是一种用于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的结构化多学科干预手段,是应用运动训练㊁心理支持㊁规律用药㊁改变生活方式㊁风险因素教育等干预方式,旨在降低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及死亡率,提升生活质量㊂药物㊁运动㊁双心㊁营养㊁戒烟成为心脏康复的 五大处方 ㊂在探索中国特色心脏康复药物管理模式的研究中,中药干预管理具有标本兼治㊁多途径㊁多成分㊁多靶点等优势㊂养心氏片作为一个上市25年的心血管疾病用药,在心脏康复领域积累了较多循证医学证据,并逐渐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 养心理论 ㊂结合中医理论㊁专家经验,同时参考现有文献制定养心氏片在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高心脏康复质量提供应用参考㊂关键词:心脏康复;中西医结合;养心理论;养心氏片;运动耐量;双心治疗中图分类号:R493 R289.5文献标识码:A 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19.09.001Chinese ExpertsᶄConsensus on the Application of Yangxinshi Tablets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ommittee of Cardiology,Chinese Associa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ine,Professional Committee on Cardiovascular Drug Research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bstract:Cardiac Rehabilitation is a structured and multi-disciplinary intervention method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which is an intervention way of applying exercise training,psychological support,regular dose taking,lifestyle change,risk fac-tor education and so on.It aim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Medi-cine,exercise,psycho-cardiology,nutrition and smoking cessation have become five prescriptions for cardiac rehabilitation.In exploring the management mode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drug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intervention manag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advantages of treating both symptoms and root causes,multi-way,multi-component,multi-target and so on.Yan-gxinshi tablets,as a kind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rug which has been on the market for25years,has accumulated more evidence-based medical evidence in the field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and gradually summed up the"theory of yangxin"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of treating cardiovascular 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xpert experience,and referring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the Chinese expertsᶄconsensus on the application of Yangxinshi tablets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Integrativ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established,which provides an application reference for clinici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Keywords:cardiac rehabilitation;integrativ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theory of yangxin;Yangxinshi tablets;exercise tolerance; psycho-cardiology treatment心脏康复通过多方面㊁多学科合作,采取综合干预手段,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培养并保持健康行为从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多种危险因素,以此限制疾病对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1-5]㊂临床上将心脏康复分为3期,包括院内康复期㊁院外早期康复期和院外长期康复期[5-6]㊂不同康复时期,康复治疗目标不同,用药管理也需随之调整㊂在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的管理应遵循的原则中,建议给予规范化药物处方同时要关注药物对运动耐量的影响[7]㊂近年来,养心氏片在组方药理学引用信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养心氏片在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9):1281-1285.研究㊁网络药理学研究以及临床研究方面都积累了较多提高运动耐量的医学依据,同时养心氏片临床应用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能够多环节㊁多靶点综合调节,可作为提高运动耐量药物的新选择㊂此外,201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把抑郁作为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8]㊂ 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指出:注重患者心脏功能康复的同时要关注心理健康[3]㊂201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双心学组相关专家制定的‘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推荐:养心氏片可用于治疗气虚兼见血瘀证的双心疾病[9-10]㊂1养心氏片与 养心理论养心氏片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老中医周次清教授的临床经验方,由人参㊁黄芪㊁山楂㊁丹参㊁醋延胡索㊁党参㊁葛根㊁灵芝㊁当归㊁淫羊藿㊁地黄㊁黄连㊁炙甘草13味药物组成[11]㊂方中以补益心脾㊁气血双调的人参㊁黄芪为君药㊂党参㊁灵芝㊁葛根㊁当归四药相配,辅助君药增强健脾益气;丹参㊁延胡索㊁山楂三药辅助君药增强活血祛瘀化浊,七味药共为臣药㊂淫羊藿㊁地黄温肾阳,滋肾阴,养血通脉;黄连清热泻火,交通心肾,三味药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药,益气通脉,养心安神㊂养心氏片组方围绕着心主血㊁心主脉㊁心藏神的生理功能,体现了治疗 气虚血瘀㊁心脉瘀阻㊁心失所养所致的胸痹心痛 的组方特色,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代表中成药制剂[12]㊂在陈可冀院士指导下,并在中医理论和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由高学敏教授㊁张聪博士等总结撰写形成 养心理论 ,提炼出治疗胸痹心痛 以补为养,以通为养,以安为养 的学术思想,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㊂养心理论包含了三种学术内涵:① 补气养血,益阴温阳,以补为养,治病求本 ,通过补益心气,补益心血,补益心阴,补益心阳,达到推动血行,畅通血行,滑利血行,鼓动血行之功,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10-12];② 祛瘀化浊,行气止痛,以通为养,标本兼顾 ,通过祛瘀化浊,行气止痛以缓解胸痹心痛,同时活血化瘀,化浊降脂,通脉养心,以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10-12];③ 调补心脾,交通心肾,疏肝解郁,以安为养 ,通过调补心脾,交通心肾,疏肝解郁,安神定悸,使心神得养,身心同治,以达到形神并调的目的[10-12]㊂2养心氏片药理学研究2.1促进血管新生有研究将急性心肌梗死Wistar 大鼠模型分为高㊁中㊁低剂量的养心氏片组㊁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瑞舒伐他汀组,4周后观察HE染色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和检测缺血区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各剂量养心氏片具有明显的促进VEGF蛋白表达,促进缺血区心肌血管生成作用,且与其剂量高低呈正相关㊂结果提示养心氏片有促进血管新生作用,其机制主要是促进VEGF 的表达[13]㊂2.2保护血管内皮在动物模型试验中发现,养心氏片含药血清对缺氧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表现为养心氏片含药血清可抑制缺氧内皮细胞生成丙二醛(MDA)㊁血栓素A2(TXA2)㊁VEGF及内皮素;提高缺氧内皮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促进前列环素(PGI2)㊁一氧化氮(NO)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合成[12]㊂另有研究提示养心氏片对氮自由基㊁羟自由基和氮氧自由基都有明显的清除作用[12]㊂2.3改善血液流变性养心氏片对血液流变性影响的研究显示:高剂量养心氏片组对红细胞比容和血浆黏度有明显改善作用(P<0.01),结果提示养心氏片可通过调节模型大鼠红细胞比容和血浆黏度来改善其血液流变性[12]㊂另有药理研究发现,养心氏片具有血管舒张,抗血栓活性,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㊁三酰甘油(TG)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游离脂肪酸(NEFA)的含量,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作用,从而达到改善血液流变性目的[12]㊂2.4保护心肌作用养心氏片能够明显降低气虚血瘀证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肌酸激酶(CK)㊁乳酸脱氢酶(LDH)㊁丙二醛(MDA)含量,升高SOD,改善动物模型的心肌缺血,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肌缺血损伤[14-15]㊂高剂量养心氏片能显著缩小冠状动脉结扎法构建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及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小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细胞水肿程度,减少炎症细胞浸润,结果提示养心氏片能明显预防和治疗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㊁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16]㊂2.5改善心肌能量代谢2018年,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杂志报道了养心氏片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代谢组学研究:养心氏片可以通过回调再灌注损伤大鼠部分能量代谢生物标志物发挥保护心肌作用,生物标志物涉及氧化应激㊁能量代谢㊁脂肪酸代谢㊁氨基酸代谢等;养心氏片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作用机制包括:提高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在体内的能力;通过加速细胞内肉碱转运加快脂肪酸氧化提供能量;通过减轻心肌神经酰胺以减少心肌细胞凋亡[17]㊂目前,养心氏片改善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正在开展,研究发现,养心氏片能够增强心肌细胞能量代谢,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以减轻缺血性心力衰竭的程度㊂其内在机制可能是养心氏片能够通过激活PI3K-mTOR和AMPK/ PGC-1α信号通路来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降低耗氧量,抑制心肌细胞凋亡㊂2.6抗抑郁作用养心氏片抗抑郁蛋白组学研究显示:利用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技术(ITRAQ)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养心氏片对血管性抑郁小鼠(VD)海马组织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对一些差异蛋白整合分析发现,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㊁钙信号通路(calcium-signaling pathway)㊁GABA能突触传递(GABA ergic synapse)㊁胆碱能突触传递(cholinergic synapse)㊁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neurotrophin signaling path-way)等㊂研究表明:养心氏片主要是通过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㊁神经递质的传递和释放㊁神经可塑性㊁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等过程来达到抗抑郁作用[18]㊂2017年,养心氏片抗抑郁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养心氏片能够全面抑制血管性抑郁,主要机制是通过调节氨基酸㊁三羧酸循环和磷酸甘油酯代谢来实现[19]㊂另有药理研究显示:养心氏片能升高血清和海马中的5-羟色胺(5-HT)㊁去甲肾上腺素(NA)㊁多巴胺(DA)水平,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㊁白细胞介素6(IL-6)㊁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能够改善和缓解慢性不可预知刺激抑郁㊁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血管性抑郁症状,其作用效果与氟西汀等效[20]㊂3养心氏片临床研究养心氏片Ⅱ期临床研究对养心氏片治疗的312例冠心病患者与复方丹参片治疗的95例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养心氏片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8.72%,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67.31%;复方丹参片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为88.42%,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58.95%㊂结果提示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片,且养心氏片具有降血脂㊁血糖,改善血液黏度㊁心功能,提高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无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对肝肾无损伤㊂养心氏片Ⅲ期临床研究观察养心氏片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24例,结果显示:治疗胸痹显效率为52.47%,总有效率为92.28%;治疗心绞痛显效率为51.85%,总有效率为91.67%;改善心电图显效率为20.99%,总有效率为70.66%㊂试验过程中除6例出现口干不适外,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㊂一项纳入14项随机对照试验(RCT)且纳入1517例患者的Meta分析中,对照组给予冠心病心绞痛常规药物治疗(阿司匹林㊁他汀类㊁β受体阻滞剂㊁硝酸酯类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㊁复方丹参相关制剂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养心氏片㊂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及心电图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通过整个荟萃分析显示,养心氏片单用可改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与常规治疗药物联用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21]㊂3.1提高运动耐量3.1.1提高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一项RCT 共纳入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对照组(55例)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㊁美托洛尔缓释片㊁缬沙坦㊁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二甲双胍㊁阿卡波糖等常规治疗药物㊂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养心氏片3片(每片0.6g),每日3次,疗程12周㊂结果显示:治疗组6min步行距离增加(222.3ʃ10.3)m,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增加(118.2ʃ6.7)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研究提示治疗组相当于提升运动耐量1.46METs㊂另一项RCT探讨了养心氏片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对照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㊁阿司匹林和舒瑞伐他汀钙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养心氏片每日3次,每次3片(每片0.6g),观察12周,结果显示:治疗组6min步行距离为(526ʃ57)m,高于对照组的(481ʃ52)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养心氏片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提升6 min步行距离[23]㊂一项随机㊁对照㊁双盲研究探讨养心氏片治疗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对照组(30例)给予基础治疗和养心氏片模拟剂;试验组(30例)给予基础治疗和养心氏片,结果提示养心氏片能延长患者运动平板的总运动时间,增加运动耐量[24]㊂3.1.2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一项纳入14项RCT包含140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Meta分析,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养心氏片,每次3~4片(每片0.6g),每日3次㊂结果显示:治疗组6min步行距离优于对照组,平均差(MD)=47.21,95%CI为(37.45,56.97), 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㊂一项纳入11项RCT的Meta分析,干预措施:治疗组给予心力衰竭常规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断剂㊁利尿剂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㊁洋地黄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养心氏片,每次3~4片(每片0.6g),每日3次㊂结果显示:治疗组6min步行距离优于对照组,加权均方差(WMD)=46.39,95%CI (37.28,55.50),Z值=9.9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㊂一项纳入6项研究559例患者的养心氏片治疗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㊁β受体阻断剂㊁利尿剂㊁硝酸酯类),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养心氏片,结果显示:养心氏片可明显提高心力衰竭患者6min步行距离[WMD=49.97,95%CI(33.22,66.71), P<0.00001][27]㊂在养心氏片联合西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研究中[28-32],患者运动耐量最高能够提高1.1METs㊂3.2双心管理3.2.1抗抑郁一项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伴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共纳入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疗程12周㊂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阿司匹林㊁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㊁舒瑞伐他汀钙片㊁单硝酸异山梨酯片㊁氟西汀),治疗组加服养心氏片3片(每片0.6g),每日3次,疗程为12周,结果显示:治疗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为(6.5ʃ1.7)分,低于对照组的(10.7ʃ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与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伴抑郁症的疗效相比,加服养心氏片疗效更加显著[33]㊂3.2.2抗焦虑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胸痛伴焦虑效果研究共纳入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养心氏片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介入术后常规治疗(阿司匹林㊁氯吡格雷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㊁β受体阻滞剂㊁他汀类降脂药),养心氏片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养心氏片,每次1.2 g(2片),每天3次㊂结果提示养心氏片能够改善患者焦虑程度,改善患者胸痛㊁胸闷症状[34]㊂另有一项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伴焦虑症的研究: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阿司匹林㊁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㊁舒瑞伐他汀钙片㊁单硝酸异山梨酯片㊁氟西汀),治疗组加服养心氏片3片(每片0.6g),每日3次,疗程12周,结果显示:在预防心血管事件及改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㊂3.2.3改善睡眠一项养心氏片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药物(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㊁阿司匹林和舒瑞伐他汀钙片,根据血压㊁心率情况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养心氏片,每日3次,每次4片(每片0.6g),观察4周㊂结果显示:对照组显效率为64%,治疗组有效率为78%,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㊁睡眠质量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研究提示养心氏片能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36]㊂养心氏片对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研究纳入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强心㊁利尿㊁扩血管等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养心氏片,每次3片(每片0.6g),每日3次,观察8周,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37]㊂养心氏片联合针刺治疗冠心病失眠患者的临床研究纳入80例患者,对照组(40例)在常规冠心病治疗(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㊁硝酸酯类药物㊁他汀类药物等)基础上口服酒石酸唑吡坦片(思诺思),治疗组(40例)在常规冠心病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配合养心氏片治疗,每次3片(每片0.6g),每日3次,观察4周,结果提示养心氏片主要优势是改善睡眠质量㊁睡眠效率㊁睡眠时间等[38]㊂3.3养心氏片安全性研究养心氏片多中心安全性评价研究共纳入3002例患者,采用药物源性㊁多中心㊁回顾性㊁非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5例发生不良事件,主要为胃肠道(包括口干㊁胃部烧灼)㊁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反应(包括阵发性头痛和心悸),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17%,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39]㊂一项纳入1404例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养心氏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其不良反应均可耐受[25]㊂另一项纳入857例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联合养心氏片治疗心律失常与单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西药相比,副作用相对更小,安全性更高[40]㊂4养心氏片在心脏康复的临床应用建议4.1应用范围推荐以下情况应用养心氏片:①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心悸气短㊁胸闷㊁心前区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症候者㊂②用于心脏康复的不同人群:稳定性冠心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㊁血运重建(PCI/CABG)术后㊁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非阻塞性冠脉疾病患者㊂③用于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管理:改善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状态;改善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状态;改善心血管疾病相关失眠症状㊂④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标准化治疗基础上作为心脏康复二级预防的联合用药㊂4.2使用方法4.2.1常规应用每次2~3片(国药准字Z37021102,每片0.6g),每日3次;口服4~6片(国药准字Z37021103,每片0.3g),每日3次㊂4.2.2最大剂量养心氏片最大剂量可每次服用4片(每片0.6g)/6片(每片0.3g),每日3次㊂4.2.3长期使用用药12个月后,继续服用可每半年进行肝功能㊁肾功能㊁心电图检测,若无异常,可继续长期使用㊂4.3注意事项①孕妇禁用;②服药后出现口干,可减量服用;③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如胃部烧灼㊁恶心㊁腹胀等,建议饭后30min后服用;可服用胃黏膜保护剂;严重时建议停药;④出现皮疹等不适时,建议停药,可服用抗过敏类药物;⑤出现阵发性头痛㊁心悸,建议停药,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予以积极处理㊂5结语养心氏片是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心血管治疗药物,上市以来的临床证据表明:养心氏片在心脏康复过程中提高运动耐量㊁双心管理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轻微,可以作为心脏康复领域临床应用的新选择㊂随着后期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获取,本共识亦将同步更新㊂共识撰写组长:吴宗贵,张聪执笔:薛金贵,王贤良共识专家组成员(按照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安冬青,卜培莉,陈晓虎,戴小华,丁彦春,杜廷海,符德玉,葛志明,宫丽鸿,林谦,刘红旭,刘培良,刘中勇,卢健棋,鲁卫星,陆峰,鹿庆华,吕英刚,毛静远,沈玉芹,史大卓,王肖龙,于海初,于勤,钟孝正,朱明军学术秘书:郭彩杰,王辉参考文献:[1]QUAIT A A,DOHERTY P,GUTACKER N,et al.In the modern era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is cardiac rehabilitationengagement purely a patient or a service level decision?[J].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2017,24(13):1351-1357.[2]YANG X,LI Y,REN X,et al.Effects of exercis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Scientific Re-ports,2017,7:44789.[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4):267-274.[4]丁荣晶.‘冠心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19(2):123-126.[5]胡大一.用康复医学带动中国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19(2):121-122.[6]美国心肺康复协会.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项目指南[M].王增武,译.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83.[7]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1):7-11. [8]LICHTMAN J H,F R OELICHE R E S,BLUMENTHAL J A,et al.De-press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poor prognosis among patients withacute coronary syndrome:systematic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4,129(12):1350-1369.[9]陈晓虎,朱贤慧,陈建东,等.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4):1659-1662.[10]金德庄,郭彩杰,张聪.基于养心理论框架下的心脏康复临床实践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8,13(6):1553-1558.[11]张德芹,高学敏,张聪,等. 养心理论 构建与养心氏片组方理论探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244-247. [12]高学敏,张聪.养心理论与临床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120-257.[13]张雪娟,韩迪,张杰涛,等.养心氏片在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6,51(24):2163-2168.[14]张聪,欧阳竞锋,洪毅,等.养心氏片对气虚血瘀证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8):2107-2110.[15]姜作玲,高莉,王辉,等.养心氏片对大鼠冠脉结扎致心肌缺血模型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5,10(4):553-556.[16]高越,陈安妮,赵亚红,等.养心氏片防治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及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试验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16,34(5):403-407;415.[17]ZHANG H,ZHAO Y,XIA Z,et al.Metabolic profiles revealed anti-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of Yangxinshi tablet in rats[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8,214:123-133.[18]刘世钰,何丹,赵亮,等.养心氏片抗抑郁作用的蛋白组学研究[J].中南药学,2018(5):593-601.[19]DU H,ZHANG H,ZHAO Y,et al.Metabolic analysis of the antide-pressive effects of Yangxinshi tablet in a vascular depressionmodel in mice[J].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2017,214:124-133.[20]陈安妮,高越,刘世钰,等.养心氏片抗抑郁症的药理作用[J].中成药,2017,39(6):1256-1260.[21]苏继源,张艳达,代现良,等.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1-4. [22]于雪莲,张雪娟.养心氏片对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6):113-114.[23]丛蓓,徐龙,仇同革,等.养心氏对冠脉多支病变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6,11(9):1779-1781;1785.[24]李津阳,齐国先,王永权,等.养心氏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5):2119-2123. [25]陈琴月,戴小华.养心氏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2):129-133. [26]杜健鹏,郭明,史大卓,等.养心氏片治疗心力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28-31. [27]郑宇昕,李益萍,王肖龙,等.养心氏片治疗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8,13(8):2063-2067.[28]张航,牛天福.养心氏片治疗气虚血瘀型舒张性心力衰竭34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4):3148-3150.[29]李清.养心氏片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7,39(8):1222-1227. [30]盘锋.养心氏片辅助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80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8):39-41.[31]袁昊.养心氏片辅助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75例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2,24(2):145-146.[32]张为,鲁卫星.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115-118. [33]邵中兴.养心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伴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6,11(11):2329-2332.[34]刘丽伟,陈晶,于波涛,等.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胸痛伴焦虑的效果[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7,53(5):587-588;592. [35]李坚.养心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伴焦虑症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6,11(10):1974-1977.[36]杨威,宁微,李滕,等.养心氏片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8,13(3):614-615. [37]姜先昭.养心氏片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7,12(7):1538-1539;1543.[38]张俊,贾秀丽,闫学辉.养心氏片配合针刺治疗冠心病失眠40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1,6(6):504-505.[39]武红莉,王刚,闫充岱,等.养心氏片上市后多中心安全性评价[J].药物评价研究,2016,39(6):1061-1065.[40]许笑雯,李益萍,阮小芬,等.养心氏片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2):1633-1638.(收稿日期:2019-03-07)(本文编辑郭怀印)。
心脏康复和健康管理五大处方介绍

心脏康复和健康管理五大处方介绍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体现心脏康复内涵,推动我国心脏康复和健康管理发展——心脏康复和健康管理五大处方介绍作者:胡大一[1] 丁荣晶[1]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文章号:W100625循证医学时代的到来和冠心病血运重建技术的发展,使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显着改善,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
但在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仍然严峻,患病年轻化,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快速攀升,心血管疾病带病生存人数不断增加,心脏病患者不仅劳动能力下降,而且需更多医疗服务维护,给家庭和国家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和劳动力损失。
如何使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使患者活得有尊严,避免心血管事件再发、反复住院和英年早逝,更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是临床医学目前最值得研究的话题之一。
国外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控制经验可我们借鉴。
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结束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经济危机,冠心病及其它心血管疾病开始在人群中“泛滥”,1960年代开始了与心血管疾病的斗争,到1980年代后期,美国冠心病死亡率较1960年代下降50%。
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持久改善心血管病患者预后,通过综合干预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培养并保持健康的行为习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坚持循证药物治疗,可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在延长患者的寿命同时显着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这就是现代心脏康复的精髓。
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均将心脏康复列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最高级别I级推荐。
1 现代心脏康复的内涵及演变1980年代以前,心脏康复的核心以运动训练为主,其目的主要在于恢复及提高患者的功能能力,减少卧床并发症和长期体力活动不足导致的体能下降,减少残疾,促使患者重返工作和社会角色。
19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多次召开心血管病专家会议,讨论心脏康复发展。
CGP专家共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

CGP专家共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双心医学(pycho-cardiology)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精神-心脏病学,是一门由心脏病学和心理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学科。
双心医学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强调在关注心血管疾病改善的同时,关注精神心理状态对躯体的影响,以达到最佳的患者预后、治疗效果和疾病转归。
为完善并提高我国双心医学诊治能力,加强早期识别、早期筛查、规范诊治、合理用药和及时转诊管理,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医疗服务能力。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组织专家查阅文献、开展研讨,基于《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和《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结合分级诊疗的卫生政策,制定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以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双心门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开展双心门诊医疗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工作,不断健全我国双心医疗服务体系,为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适宜的门诊诊疗服务,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的识别率和治疗率,降低误诊、误治率,从而改善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患者的预后,并有效降低患者家庭和国家医疗负担。
1.建设双心门诊的意义大量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现有数据显示,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中31.18%存在抑郁状态,30.46%存在焦虑状态,其中轻中度抑郁状态和轻中度焦虑状态分别占比30.30%和27.62%。
轻中度焦虑状态、轻中度抑郁状态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疾病,由于其临床症状以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因此心血管内科医生需担负起鉴别诊断、对症治疗和发起联络会诊的首诊责任。
双心门诊为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症状的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提供规范诊治的场所,以提高诊治效率。
2.双心门诊设置2.1双心门诊组织架构双心门诊原则上由双心专业医师、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护师组成,有条件的可以增加精神心理专科医师及康复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征集意见版本)前言膳食营养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
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从膳食中摄入的能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过多,以及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而合理科学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包括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可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措施之一,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且经济、简单、有效、无副作用。
因此,我国与许多国家的医学专业学会或协会都将膳食干预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和康复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将心血管疾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的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起草此共识。
本共识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证据,对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病防治等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总结,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膳食现状和特点,规范心血管病医学营养治疗的原则和步骤,以便临床医师、临床营养师、护士等医疗保健人员掌握和使用,更好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服务。
一、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许多膳食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鱼和鱼油(富含二十碳五烯酸即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即DHA)、蔬菜和水果(包括浆果)、富含亚油酸、钾的食物、以及规律的身体活动与减少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饱和脂肪酸(豆蔻酸和棕榈酸)、反式脂肪酸、高钠摄入、大量饮酒、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心血管病发生风险;维生素E补充剂与心血管疾病似乎没有明确的关系。
-亚麻酸、油酸、非淀粉多糖(膳食纤维)、全粒类谷物、无盐坚果、叶酸和植物甾醇很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膳食胆固醇和未过滤的熟咖啡很可能增加风险,与硬脂酸没有关系。
摄入类黄酮和大豆制品可能减少风险,而富含月桂酸的脂肪、-胡萝卜素补充剂和胎儿营养不良可能增加风险。
膳食营养因素与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证据水平见表1。
(一)膳食脂肪酸和胆固醇1.饱和脂肪酸大量关于膳食脂肪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与冠心病之间的动物实验、人群观察研究、临床试验和代谢研究均证明脂肪酸和膳食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强相关[11]。
脂肪摄入量过高,尤其是饱和脂肪酸摄入增多可升高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这些饱和脂肪主要是存在于畜、禽肉和奶制品中的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和月桂酸(C12:0)。
硬脂酸(C18:0)对血胆固醇没有显著影响,即不升高也不降低血胆固醇水平,且在机体内很快转变成油酸[12]。
大量的随机临床研究显示,用亚油酸或不饱和植物油代替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可显著降低冠心病风险。
2.反式脂肪酸常用植物油的脂肪酸均属于顺式脂肪酸。
植物油部分氢化过程中产生大量反式脂肪酸。
代谢研究和人群研究证明反式脂肪酸摄入过多不仅升高血LDL-C,而且还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风险[13]。
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氢化植物油(如起酥油、人造奶油)及其制品如酥皮糕点、人造奶油蛋糕、植脂末、各类油炸油煎食品等、高温精炼的植物油和反复煎炸的植物油。
目前,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还很低,但还是推荐尽可能的减少氢化植物油及其制品的摄入,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
3.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研究证明,用单不饱和脂肪酸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14],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单不饱和脂肪酸降脂效果更好。
油酸是唯一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茶油、橄榄油、菜籽油和坚果。
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
n-6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豆油和葵花籽油中含量丰富。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来自植物油的-亚麻酸和鱼及鱼油中的EPA和DHA。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对血脂和脂蛋白、血压、心脏功能、动脉顺应性、内分泌功能、血管反应性和心脏电生理均具有良好的作用,并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炎作用[15]。
EPA和DHA有较强的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升高HDL-C,对预防冠心病有一定的作用。
4.胆固醇血胆固醇主要来自膳食胆固醇和内源性合成的胆固醇。
动物食品如肉、内脏、皮、脑、奶油和蛋黄是主要的膳食来源。
尽管胆固醇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的研究证据尚不完全一致[16],但是膳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升高血浆胆固醇水平,因此应尽可能少膳食胆固醇的摄入。
蛋黄富含胆固醇,但蛋黄不含饱和脂肪酸,如果肉类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摄入量得到控制,就不需要非常严格地限制蛋黄的摄入。
研究显示,每天不超过1个蛋黄,对健康有益,但冠心病患者应减少摄入量[17]。
对于血液胆固醇水平正常的患者,推荐每天摄入的胆固醇总量在300mg以下,对于血胆固醇水平已经升高的患者,建议每天摄入的胆固醇总量控制在200mg以下.(二)植物甾醇植物甾醇广泛存在于油脂和植物性食物中例如米糠油、玉米油、芝麻油、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及谷物。
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证实,植物甾醇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每日摄入1.5g-2.4g的植物甾醇可减少膳食中胆固醇吸收30%-60%,平均降低血液LDL-C水平10%-11%[18-20]。
2000年美国FDA 批准的健康声明是:每日最少摄入量为1.3g的植物甾醇酯,(或0.8g 游离甾醇)作为低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膳食的一部分,可以降低引发心脏病的危险[21]。
我国卫生计生委已经批准植物甾醇为新资源食品,包括植物甾烷醇酯,摄入量<5克/天(孕妇和5岁以下儿童不适宜食用);植物甾醇,摄入量为≤2.4克/天(不包括婴幼儿食品);植物甾醇酯,摄入量≤3.9克/天(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现有的证据已经足够支持推荐成人摄入植物甾醇降低LDL-C。
(三)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不能被人体消化酶水解为单糖而利用,但是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纤维素包括水溶性纤维素和非水溶性纤维素,水溶性膳食纤维包括果胶、树脂、植物粘液和一些半纤维素;非水溶性膳食纤维包括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许多研究显示,绝大多数膳食纤维可降低血浆胆固醇和LDL-C,高膳食纤维以及富含全谷类的食物、豆类、蔬菜、水果的膳食可降低冠心病风险[22-24]。
(四)抗氧化营养素(剂)、叶酸和类黄酮理论上,抗氧化剂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荟萃分析病例对照研究和前瞻性观察研究结果显示,膳食维生素A和E与心血管病风险负相关[25]。
但心脏预后评估试验HOPE临床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单纯补充维生素E对男女心肌梗塞、中风或因心血管原因而引起的死亡没有影响[26]。
对心脏保护的研究结果显示,高危人群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没见明显益处[27]。
在许多用膳食维生素C降低冠心病的研究中,增加维生素C摄入似乎有一定作用,但目前尚无确切的临床试验证据。
观察性群组研究认为,类胡萝卜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4个随机实验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却增加了心血管死亡的风险[28]。
因此,只有从天然食物摄入的抗氧化营养素才有益于健康。
叶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多数是通过其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得出的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很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和中风危险因素。
血浆叶酸的下降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有很大关系,补充叶酸可以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护士健康调查显示,通过膳食和补充剂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6可以预防冠心病[29]。
荟萃分析显示较高的叶酸摄入量(0.8mg)可以使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下降16%,中风的风险下降24%[30]。
类黄酮是多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茶叶等食物中。
前瞻性研究显示膳食类黄酮与冠心病负相关。
(五)钠和钾[31-32]动物实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均证明,钠摄入量与血压直接相关。
据估计,每天的钠摄入量减少50mmol可以使需要降压治疗的人数减少50%,使因中风而死亡的人减少22%,使冠心病的死亡人数减少16%。
前瞻性研究显示24小时尿钠排泄量与急性冠心病呈正相关,尤其是超重男性。
对32项实验进行系统分析显示,每天减少70-80mmol钠摄入量,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4.8和1.9mmHg,正常人血压分别降低2.5和1.1mmHg。
临床试验还证明从小限制钠的摄入,可使血压持续保持低水平到成年。
包括中国在内的低钠膳食干预实验结果表明24小时尿钠为70mmol左右的低钠膳食是安全有效的,干预组血压大幅度下降。
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证明,提高钾摄入量可使正常人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下降1.8/1.0mmHg,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4.4/2.5mmHg。
大样本人群研究发现,钾摄入量与中风呈负相关。
虽然证明钾补充剂对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有保护作用,但没有迹象显示必须长期使用钾补充剂才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建议多摄入蔬菜和水果保障足够钾的摄入。
(六)维生素D传统观念上,维生素D的功能研究多关注于保持体内正常的矿物质平衡及骨健康。
近年来发现,维生素D的受体遍布全身多个脏器,能够保护机体对抗多种疾病。
许多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人体内较低浓度的25-羟基维生素D(25(OH) D)与心血管疾病、癌症高发及全因死亡率相关[33-35],但目前缺少干预研究证据,应用维生素D防治心血管病时应慎重。
(七)食物1.蔬菜水果许多前瞻性研究显示冠心病和中风与蔬菜、水果摄入呈负相关[36-37]。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多食用一份蔬菜或水果(约100克,2两)可减少4%冠心病的风险和5%的中风风险。
在控制高血压的膳食法(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研究证明混合膳食有益于降压,但与对照组相比,蔬菜和水果膳食也能降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了2.8/1.1mmHg。
2.鱼绝大多数人群研究证明吃鱼可降低冠心病风险。
每周至少吃鱼一次可减少冠心病风险15%。
一项系统综述表明,只有高危人群才能从增加鱼摄入量中获益。
据估计,高危人群每天摄入40-60g高脂海鱼可以使冠心病死亡率减少约50%。
第一次心肌梗死的生还者一周至少吃两次脂肪含量高的鱼(fatty fish),2年的死亡率可降低29%。
根据36个国家的研究数据显示,吃鱼可以降低各种死亡危险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38-40]。
因此,建议每周至少吃鱼两次,其中一次为富含脂肪的鱼类。
3.坚果大型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经常吃坚果与冠心病低风险有关。
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很低,有助于降低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