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_李艳

合集下载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黄彦子等 [8]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为虚、瘀、毒,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
三者互为因果,对 胃 黏 膜 造 成 严 重 影 响.随 着 现 代 社
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若五脏内动,汨以七情,
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易滋生焦虑、抑郁情绪,
则其气痞结,聚 于 中 脘,气 与 血 搏,发 为 疼 痛.” 文 中
用.石维娜等 [24]将 四 君 子 汤 及 半 夏 泻 心 汤 化 裁 为 芪
疏肝 通 腑 泄 热;浊 毒 内 蕴 证,治 宜 抑 肝 扶 脾;肝 郁 血 虚
参益胃汤,用 于 治 疗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伴 胃 癌 前 病 变.
证,治 宜 养 血 柔 肝 和 胃
. 单 兆 伟 教 授 从 气、虚、瘀、
[
17]
苓 、黄 芩 、丹 参 、陈 皮 、莪 术 、白 花 蛇 舌 草 、甘 草 )治 疗
者中医证 候 积 分 及 血 液 流 变 学 指 标 均 有 显 著 改 善.
综 上 所 述 ,各 类 经 验 效 方 治 疗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疗 效
确 切 ,还 可 根 据 疾 病 证 候 特 点 及 兼 症 灵 活 用 药 ,值 得
t
l
zh2012@163
c
om
y
第一作者:陈珍珍,
E
Gma
i
l:
2337602106@qq
c
om
教授认为,“因滞致虚,因虚夹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
伤阴,络阻成瘀,发为本病 [10].
2 中药治疗

1 辨证论治 现 代 医 家 对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的 辨 证
分型各有不同.«慢性萎 缩 性 胃 炎 中 西 医 结 合 诊 疗 共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56 -2021,31(5):389-395.[23]董芝芳.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20,33(3):134-136.[24]熊浪.中药浴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状态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108-109.[25]苏西凤,张葵,陈丽霞,等.中医综合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22,38(11):69-70.[26] RICHARDSON C R,FRANKLIN B,MOY M L,et al.Advances in rehabilitation for chronic diseases: improving health outcomes and function[J]. BMJ,2019,365:12191.[27]陈汝专,莫素莹,谭高小,等.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智慧健康,2019,5(21):181-182.[28]张艳红,罗彩凤,米元元,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氧疗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护理学报,2021,28(15):35-41.[29]查慧贤,刘扣英,王晨,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J].护理研究,2021,35(22):3985-3990.[30] BOLTON C E,BEVAN-SMITH E F,BLAKEY J D,et al.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guideline o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adults[J]. Thorax,2013,68(2):ii1-ii30.[31]许碧香,陈水凤,危椠罡,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传统运动疗法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8):1495-1499.[32]李华芬,李平东,曾秋璇,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教育的最佳证据总结[J].护理学杂志,2022,37(3):79-83.[33]杨雪凝,李雪儿,王松,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训练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49-55.(收稿日期:2023-09-20)①承德医学院 河北 承德 067000②河北大学③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通信作者:王振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王泽文① 赵怡然② 王振强③ 【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且常常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合并出现,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现状及中医药治疗优势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现状及中医药治疗优势

二、中医药治疗
1、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CAG的不同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常见的证型 有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瘀血阻络型等。脾胃虚弱型宜健脾益气,常用方 剂有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肝胃不和型宜疏肝和胃,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 散、逍遥散等;
瘀血阻络型宜活血化瘀,常用方剂有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等。
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胃镜下可 见胃黏膜皱襞粗乱、黏膜下血管透见、色泽灰暗等表现。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 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可以观察到胃黏膜上皮细胞萎缩、腺体减少或消 失等病理变化。
在治疗方面,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等。对 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还需进行抗感染治疗。然而,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 胃炎的效果并不理想,病情易反复发作。
4、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是CAG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是CAG 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主,避免辛辣、 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推荐一些食疗方剂,如 山药粥、红枣粥等。
三、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与前景
中医药治疗CAG具有以下优势:首先,中医药治疗CAG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 治,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特点; 其次,中医药治疗CAG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不会产生依赖性和不良反应;最 后,中医药治疗CAG费用相对较低,适合广大患者使用。
总之,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然而,中医药治 疗CAG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等。未来需要 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完善中医药治疗CAG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为更多的 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型论治的研究_周萍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型论治的研究_周萍

2. 3 脾胃湿热夹瘀型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 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胃失 和降,不通则痛。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说: “致病之 由,多由纵恣口腹,喜 好 辛 酸,恣 饮 热 酒 …… 复 餐 寒 凉 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临床表 现有胃脘疼痛,痛势急迫,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 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湿热内 蕴,伤脾碍胃,气机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故见胃 脘疼痛,痛势急迫,恶心; 热毒上壅,故见口干口苦,口 渴; 湿热伤脾碍胃,纳运失职,故见纳呆; 湿热下注,则 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征。证 属脾胃湿热夹瘀; 治以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佐以活血 化瘀; 治疗常用清中汤、半夏泻心汤、藿朴夏苓汤、三仁 汤等方剂加减化裁; 常用药物有黄连、栀子、制半夏、干 姜、茯苓、草 豆 蔻、白 豆 蔻、陈 皮、黄 芩、党 参、柴 胡、甘 草、大枣、丹参、红花、延胡索等。 2. 4 胃阴亏虚夹瘀型 胃痛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胃 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若因热而 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临床表现有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 便干结,舌黯红少津,脉细数。邪热伤阴,胃阴不足,胃 失濡养,则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 阴虚津亏,上 不能泽口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润肠,则大便干结; 热扰 心神,则五心烦热; 舌黯红少津,脉细数,为胃阴亏虚夹 瘀之象。证属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兼夹瘀血。治以养 阴益胃,和中止痛,佐以活血化瘀; 治疗常用沙参麦冬 汤、益胃汤、一贯煎等加减化裁。常用药物有北沙参、 麦冬、玉竹、石斛、生地、杭白芍、当归、白及、生甘草、枸 杞子、川楝子、黄连、柴胡、黄精、延胡索、焦栀子、田七、 红花等。 3 病案举例

一贯煎合化肝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重度肠化生病案二则

一贯煎合化肝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重度肠化生病案二则

一贯煎合化肝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重度肠化生病案二则【摘要】一贯煎出自《续名医类案》,主治肝肾阴虚,肝气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而发生胸脘胁痛等症;化肝煎出自《景岳全书》,此方善解肝气之郁,平气逆而散郁火。

该文介绍一贯煎合化肝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重度肠化生病例2例。

【关键词】一贯煎;化肝煎;重度肠化生;中医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临床发病率较高,而胃黏膜肠上皮化生(GIM)作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则被公认为胃癌的癌前病变。

在胃镜检出的各型胃炎中,CAG占17.7%[1],在病理诊断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分别占25.8%和23.6%。

所谓化生,主要是指由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指化生现象发生于胃黏膜上皮,其主要特征是肠细胞类型替代胃柱状细胞,导致正常的胃黏膜上皮及周围腺体被类似肠型上皮及腺体的上皮组织所取代。

GIM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Hp感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治疗上,现代医学主要强调根除Hp及预防恶变,临床常予以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虽然可缓解临床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对于逆转肠化生,目前尚无特效的防治措施[1,2]。

根据一项由8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7955例参与者的荟萃分析[3]说明,根除Hp并不能逆转肠上皮化生并降低肠上皮化生患者的胃癌风险。

因此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证明是否根除H.pylori能逆转GIM。

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有丰富经验,但对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治疗尚有研究空间,本人在临床跟导师学习中发现一贯煎合化肝煎治疗GIM疗效显著,现将此二例病例作以下分享。

病例一:患者黄某,女,69岁,于2021年9月7日初诊。

3月以来时常感上腹部胀痛不适,患者常情绪焦虑,于外院查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胃窦萎缩(++),重度肠化生。

舌暗,苔白腻,脉弦数。

处方:北沙参 20g,麦冬12g,当归 15g,生地黄 15g,枸杞子12g,川楝子12g,青皮16g,芍药16g,牡丹皮16g,栀子 12g,盐泽泻16g,麸炒枳壳12g,醋香附12g,炙甘草6g。

中药配合针刺耳穴贴压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

中药配合针刺耳穴贴压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

中药配合针刺耳穴贴压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配合针刺耳穴贴压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给予口服中药治疗基础上,再进行针刺体穴联合耳穴贴压。

结果:治疗结果痊愈28 例,显效20例,有效2例。

结论:中药配合针刺耳穴贴压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肯定,简便安全。

关键词:中药;针刺;耳穴贴压;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

胃镜可见粘膜呈颗粒状、粘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1]。

电子胃镜的普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在不断提高。

此病病因复杂难愈,并发症多出现胃出血、贫血、胃溃疡、癌前病变等,西医临床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笔者采用中药配合针刺耳穴贴压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疗效肯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1 临床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第14次学术交流会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痞闷或胀满不适,进食后加重,病情反复且以情绪变化有关,常伴有嗳气、纳呆、嘈杂、恶心欲吐、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等。

所有病例均经过电子胃镜及胃黏膜活检病理确诊。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消化系统或其他脏器严重疾病者除外。

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诊断[2]。

肝胃不和证:①主症: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嗳气,泛酸;②次症:胸闷,食少,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1.2 临床资料选择2010—2013年我院中医门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病程最短3月,最长10年。

年龄38~65岁。

2 治疗方法2.1 中药:选柴胡温胆汤加减。

主方:柴胡12g、黄芩10g、党参20g、姜半夏10g、麸炒枳实6g、竹茹10g、陈皮15g、茯苓15g、麸炒白术15g、蒲公英30g、郁金10g、甘松10g、玉竹10g、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5g。

八味柴芍合剂对肝胃不和型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八味柴芍合剂对肝胃不和型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6.54%,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60.42%。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5讨论
传统医学并无胃炎一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满、嘈杂、胃痛等病证范畴[2]。中医证候中属肝胃不和者为临床常见,病机因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而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肝郁化火或久病失治误治耗伤胃阴[3]。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加服八味柴芍合剂(本院自制,甘药制剂字Z20170006,100ml/瓶),一次10ml~15ml,一日3次。以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制定。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病数+有效例数)÷该组总例数]×100%。
[4]张登本.中医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8-33.
作者简介:逯珍花(1976-),女,硕士,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为医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剂的研发及注册申报。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确诊的具有随访条件的肝胃不和型患者100例,治疗组52例病人,对照组48例病人。治疗组中男23例,女29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52.5岁。对照组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53.5岁。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中医药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临床研究方法、常用中药方剂、治疗机制等方面的进展。

重点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评价标准和治疗效果,以及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展望了未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中医药研究者投身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为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和成熟,主要包括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文献综述与数据挖掘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随机对照试验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随机分配患者接受治疗,以评估中医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的效果,为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观察性研究也是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中医药治疗的实际效果和患者的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8-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4 V ol.(6) No.31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A review on Ganwei Buhe style of atrophic gastritis李艳1舒劲2※(1.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4)31-0138-03 证型:IDBG【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对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方法:检索近十年来关于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近年来,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关键词】肝胃不和;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ew Ganwei Buhe style of atrophic gastritis in recent years. Methods: Literatures on researching Ganwei Buhe style of atrophic gastritis within recent years were retriev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Research on Ganwei Buhe style of atrophic gastritis has made some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Keywords】Ganwei Buhe; Atrophic gastritis; Review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4.31.077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又称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

CAG临床以胃脘疼痛、饱胀、痞闷、嗳气、纳呆等为主要表现,属中医“胃痛”、“痞满”、“胃痞”、“嘈杂”等范畴。

祖国医学将CAG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含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脾虚气滞证6个证型[1],其中肝胃不和证在临床上较多见,现就目前对肝胃不和型CAG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及现代研究1.1 病因病机张镜人[2]认为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殊性是木郁化火、横逆犯胃,病机发展以气滞为中心。

乔桂凤[3]认为肝胃不和型多见于CAG发病的初期,患者平素常有情志不遂、烦燥易怒、好生闷气。

金亚城[4]认为萎缩性胃炎其发病机理为脾胃素虚,遭受情志不和、饮食不节、湿热之邪等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肝胃不和。

李翠竹[5]认为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由肝气郁结,克伐脾胃导致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而成。

1.2 现代研究1.2.1 与食道胃内压关系有研究报导肝胃不和组慢性胃炎患者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屏障压(LESP-GP)、胃体压、胃窦压、幽门括约肌压力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胃镜下显示肝胃不和组患者胃窦运动减弱,蠕动次数减少,且42.31%(44/104例)的患者见有少量至中等量胆汁反流。

1.2.2 与胃肠激素的关系有研究发现肝胃不和组患者血浆MT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胰高糖素具有抑制胃肠运动作用,可引起胃排空延迟和胃节律紊乱,肝胃不和证患者胰高糖素的增高可能是其产生胃运动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亦有研究者测得肝胃不和证患者血浆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含量低于正常人。

如徐昌君[6]等用放免法检测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患者血浆中GAS、MTL、SS、VIP等胃肠激素的含量,结果显示,肝胃不和型患者空腹血浆GAS和MTL水平明显下降,而SS及VIP水平无明显变化,初步推测肝胃不和证的产生可能与GAS和MTL水平下降有相关性,而与SS 及VIP无明显相关性。

肝胃不和证的发生与相关胃肠激素的影响,研究报导不一,仍需进一步探讨。

1.2.3 与HP感染的关系郑昱[7]等通过对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的研究,发现慢性胃炎实证(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62.50%)多见,明显高于虚证(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

亦有研究测得肝胃不和证HP感染阳性率为58.67%(88/150),高于其他证型组,HP阳性患者胃黏膜活动性炎症远高于HP阴性患者。

1.2.4 与环核苷酸的关系有研究者测得肝胃不和组血浆环核苷酸(cAMP)明显增高,cAMP/cGMP比值较正常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证患者机体交感神经机能偏亢。

1.2.5 与PG I(胃蛋白酶原I)、PG II(胃蛋白酶原II)的关系马伟明[9]等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胃癌相关抗原MG7、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脾胃湿热组和肝胃不和组的PGI、PGII含量和PGI/PGII比值高于脾胃虚弱组和胃络瘀血证组,说明CAG脾胃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与MG7-Ag(血清胃癌相关抗原MG7)和PG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

1.2.6 与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关系孙良华[10]等对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200例CAG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证型CAG胃黏膜PCNA的表达水平,发现肝胃不和证的-139-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6卷第31期CAG患者PCNA表达很高,认为PCNA的高表达可能是肝胃不和证的诊断依据。

1.2.7 胃镜下表现张金丽、王春浩[11]等通过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6种证型胃镜像和病理学的表现,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以红斑渗出、出血点、胆汁反流多见。

侯媛[12]通过临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CAG患者156例,观察患者内镜下黏膜像,发现肝胃不和型CAG患者胃镜下见:胃黏膜明显萎缩,红白相间,小片状改变,常呈斑样充血,线状充血可常见于黏液斑,局部或大片发红,可见小丘疹状隆起,中央部有脐状凹陷。

李林青[13]发现肝胃不和型胃黏膜可见:胃黏膜明显萎缩,红白相间,线状发红或小片状改变,常呈斑样充血,线状充血可常见于黏液斑,局部或大片发红,可见小丘疹状隆起,顶部有脐状凹陷。

2 治疗进展2.1 西医2.1.1 一般治疗平时注意饮食卫生,以减少HP感染;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过热或过冷的食物;戒烟戒酒;少吃腌制、熏制的食物。

2.1.2 药物治疗2.1.2.1 根除HP治疗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理论上,根除HP可以有效降低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

为提高HP根除率,国际上推荐了一些新的根除方案[14],包括伴同疗法(concomitant therapy)(同时服用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PPI+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序贯疗法(sequential therapy)(前5d PPI+阿莫西林,后5d PPI+克拉霉素+甲硝唑,共10d)。

在国内,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相比无明显优势[15]。

国内仍推荐,铋剂+PPI+2种抗菌药物组成的四联疗法,抗菌药物组成方案有四种: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②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③阿莫西林+呋喃唑酮;④四环素+甲硝唑或呋喃唑酮[16]。

2.1.2.2 抑制胆汁反流和改善胃动力常用药物有消胆胺、硫糖铝,亦可选用熊去氧胆酸。

2.1.2.3 加强胃黏膜营养常用合欢香叶酯、也可选用活血素;或选用硫糖铝、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

2.1.2.4 其他对症治疗包括解痉止痛、止吐、助消化、抗焦虑、改善贫血等。

对于贫血,若为缺铁,应补充铁剂。

大细胞贫血者根据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分别给予补充。

2.1.2.5 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不典型增生者,应密切观察及定期胃镜活检复查,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应考虑采取手术治疗措施。

2.2 中医药2.2.1 经典方药许波[17]等总结其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对辨证为肝胃不和证的患者,治拟柴胡疏肝散等加减,常用药物:炙柴胡6~10g﹙或苏梗10g﹚,炒白芍15~20g,炒枳壳10g等,临床上每获效验。

郑伟伟[18]用加减柴胡疏肝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25例,与26例维酶素对照组进行临床和病理疗效的比较,发现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57.7%,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 自拟方药傅志泉[19]总结其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将肝胃不和证分为五型来论治:①肝胃不和证(肝胃不和型)基本型: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的“萎胃I号方”。

②脾虚型肝胃不和证(脾虚肝郁型):治宜健脾理气和胃;选用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的“萎胃Ⅱ号方”。

阴虚型肝胃不和证(胃阴亏损型):选用养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的“萎胃Ⅲ号方”。

④血瘀型肝胃不和证(气滞血瘀型):治宜健脾活血、理气和胃;选用“萎胃IV号方”。

⑤郁热型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型):治宜清热理气和胃;选用“萎胃V号方”。

张子明[20]总结其师张继泽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对肝胃不和证患者,用自拟验方“疏肝和胃汤”(当归10g,白芍15g,炒白术10g,醋柴胡5g等)。

诸药合用,共收疏肝和胃、理气降逆之效,临床上治疗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每获效验。

2.2.3 针灸邓明[21]采用薄氏腹针取穴加刺灸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发现中医证候临床痊愈率为76.7%,总有效率为100%,提示薄氏腹针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疗效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目前对肝胃不和证的机理研究比较多,这为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医肝胃不和证型的客观内在本质规律指出了一条可探之路,中医也只有以此作为切入点,才能排除人为辨证的主观性,从而最终为正确辨治肝胃不和提供客观的理论补充和支持。

在治疗研究方面,中医辨证论治疗效确切,其疗效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证候,特别是在证候兼夹之中,正确认识和把握肝胃不和证型的主要矛盾地位,成为治疗该型胃炎的关键。

关于肝胃不和证的各项研究,还应从广度深度方面继续开展研究,只有真正找到肝胃不和证的诊断参考指标,才能正确而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为中医辨治肝胃不和提供客观的理论补充和支持,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医。

参考文献:[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重庆).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S].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5,10(3):181[2]饶淑华,杨光华.张镜人与萎缩性胃炎证治规律发现[J].中医研究,2002, 15(2):38-39[3]乔桂凤.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辨识[J].中医药学刊,2005,23(5):885-886[4]金亚城.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症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 11(6):331-333[5]李翠竹.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08,24(2):36-37[6]徐昌君,吴晓黎.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与血浆相关胃肠激素水平的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7):84-85[7]郑昱,谢建群,李萍,等.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J].2007,25(6):1210-1211-140-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4 V ol.(6) No.31[9]马伟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胃癌相关抗原MG7、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4):293[10]孙良华,李群,王树庆,等.增殖细胞核抗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四川中医,2008,26(5):8-9[11]张金丽,王春浩,周文平,等.慢性萎缩性胃炎6种证型胃镜像和病理学表现研究[J].中医杂志,2012,53(1):942-944[12]侯媛.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炎的内镜辨证规律探讨[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2[13]李林青.微观辨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07,12:9[14]Malfertheiner P, Megraud F, O,Morain CA, et al.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IV/florence consensus report[J]. Gut,2012,61(5): 646-664[15]Y an X, Zhou L, Song Z, et al. Sequential therapy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in adults compared with tripie therapy in china:a multiplecenter, prospective,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abstract)[J].Helicobacter,2011,16 Suppl 1:87 [1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2012,江西).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S].共识与指南,2012,17(10):618-623[17]许波,叶柏.叶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河南中医,2013,33(6):861- 862[18]郑伟伟.加减柴胡疏肝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疗效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3[19]傅志泉.金亚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中医杂志,2005,46(5): 335-336[20]张子明.张继泽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8): 5-6[21]邓明.薄氏腹针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10编辑:段苏婷编号:EA-140327286(修回:2014-11-03)(上接137页)乳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后的相关知识;让患者知道乳腺疾病尤其是乳腺癌可防、可控、可治、不可怕,知道乳腺癌是当代医学治疗最成功的疾病之一;让患者知道数字乳腺摄影是发现早期乳腺癌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用实例告诉患者早发现的乳腺癌是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的畏惧心理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