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比较

合集下载

书写性,书法的最高境界

书写性,书法的最高境界

书写性,书法的最高境界书写性是个大范围,它包括从临摹到创作整个过程,比如节奏、气息、情感、法度、思想、心性、自由、连续性,等等,甚至更多。

具体到创作中,“书写性”缺乏主要会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用墨涩或者过浓,过度涨墨;第二,结构与结构之间没有关联,虽然每个字都是书写的,放在整体来看关联度不够;第三,顿挫起伏频繁,影响了流畅;第四,作品装饰性太重,有美术化倾向,以及比较分散、没有整体感、过度制作等。

中国书协最近很多展览都对这些问题有特别的提示,可见这也是当今书坛的共性问题,即书写性不足。

从当代一些书家的创作视频可以看出,有的人在描字,有的人书写有美术化倾向,这都属于书写性的缺失,或者说对书写性内核领会不深。

如何呈现书写性以及书写过程中是否具备书写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体现了书法的本质书写性对书法本质的体现无论是所谓的纯粹性也好,区别于其他艺术也罢,我们都要回到“书写性”的“书写”两个字上来考量。

用什么来书?用什么来写?首先要有毛笔。

早期没有毛笔,比如甲骨文刻画的符号或是一些文字等,都没有书写的过程。

有了毛笔以后,会带来什么呢?那就是有了笔法,有了线与线之间的关系。

甲骨文给我们带来两个基本的概念。

第一是书写的顺序。

书写是从上向下、从右向左,这个顺序延续到现在成为基本的书写规则。

第二是字的体势。

早期是纵向取势,通过早期甲骨文书写就能看出它的线条是有粗细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事实上就是一种节奏感,同时线条具有不同的形状、形态,这就是笔法。

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具备了,体现了快速书写草化的趋势,也就是说,草写是伴随着汉字而产生的,且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有书写,就有行草化的倾向。

这也就可以解释当下一些篆隶楷书体为何有行草化倾向。

快速书写直接推动了从篆到隶的演变,在隶向楷、向草演变的过程中,都有草化的倾向,并且秦简、楚简、汉简里都有,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种真正的书写状态。

书体演变也是不断规整的过程,篆书的规整有了秦小篆,隶书的规整有了东汉隶书,楷书的规整有了唐楷。

魏晋南北朝书法、美术概述

魏晋南北朝书法、美术概述

书法浅论之魏晋南北朝书法魏蜀吴三分天下鼎立之后,汉代书法遗风余烈。

特别是魏武帝重视书法刻碑,出现了韦诞、钟繇等许多知名书法大家,从《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开始,楷书成了行世之主要书体,从此以后以楷书为主的五大书体开始并行运用,发展甚快。

楷书创始人钟繇被魏文帝封为武亭侯,汉末举考孝廉,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好学多才,致力于写字,三十七年如一日,“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入厕忘出”。

首创法帖《宣示表》、《力命奏表》。

独创了“横笔轻直笔重”楷书特有的风韵,誉为“楷书之祖”。

楷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汉字最终定型,草书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之体已经发展齐全,以汉字为依据的中国书法,沿着篆、隶、行、草五体所创的道路,稳定的向前发展。

晋代东迁之后社会动乱,上层部分人厌世享乐之风盛行,以弄翰玩墨为乐事寄托情怀,或“悟言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之外”。

加之传统师承影响以及书法理论的发展,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应运而生,其中造诣最深、声望最高的当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羲之誉为“书圣”。

王羲之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

七岁起自幼学书卫夫人的楷书,后学钟繇、张芝,博采众美推陈出新,集众家之大成,有铁画银钩之誉,名辉书坛震古烁今,为历代敬仰。

书法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两大派,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北朝则盛行刻碑。

当时,贴作行草流利为美,碑刻宜作隶书,以古朴方严为尚,雄奇方朴富有豪气。

隋朝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动乱局面。

刻碑一百多种,是魏碑转化为唐楷的过渡和关键,智永禅师《真草千字文》的影响极深。

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一.六朝三杰的绘画艺术六朝三杰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的三位著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同源研究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同源研究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同源研究作者:郝靖靖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2期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決決大国,纵观中国传统书画的历史,不难发现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同源,而且同流,书法和绘画始终是珠联璧合的。

我国古代许多书画家,也对书法和绘画有着“书画同源”一说。

但此“源”为何?本文将引古及今对“书画同源”,作一浅谈。

关键词:中国书法;绘画;渊源;笔法;意趣一、载体相同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使用工具最基本的都是离不开毛笔、墨水与宣纸。

写一幅书法或创作一幅中国画作品,都是先用圆锥形的毛笔醮上墨水,然后在宣纸或绢布上用点用线写出画出,只是中国画比书法多了种色彩。

“骨法”指形体结构,就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

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

也只有通过那遒劲有弹性的钩线、点戳,来追溯出那种至高的骨力。

因为线条是书画艺术的生命力,任何一幅作品中每一根线条的强与弱会直接关系到此幅作品的成功与否,极其重要。

而线条的产生就必须能过毛笔勾勒出来。

所以说中国书画相同的是;第一绝对离不开毛笔。

其次,不能离开宣纸。

因为只有在宣纸上写写画画才能产生出那种特殊的艺术韵味。

就比如画一张写意国画,如果你不选择渗透力很好的宣纸,而用其他纸张代替,就是功力很高的大师,也不可能表现出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书法同样道理,如果写楷书时,却选用渗透力极强的生宣纸,就不可能写出理想的字。

墨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其本来就是中国书画的血液。

在国画中墨色运用非常讲究墨分五色,通过那焦、浓、重、淡、清之间的相互转换与结合,干湿明暗对比来达到画面中骨肉相益,血脉相通,但书法就非也。

有人认为书法作品墨色基本单一,整幅作品只有黑、白两种全概括。

二、笔法相通同的用笔用墨技巧;笔墨是中国书画的特色精华、物化载体与精神折射。

不同的行笔、和墨色的千变万化会使书画作品变得更有情有趣、有气有韵。

如果一幅作品中缺少笔墨,就难言成为传统的中国书画。

两者在用笔和章法的错落处理上简直如同出一辙。

《浅谈诗书画印》

《浅谈诗书画印》

《浅谈诗书画印》严雪【摘要】:正我国的绘画综合了诗文、书法、印章等艺术,形成我们民族绘画上的特殊风格。

一般来说,历代有成就的大艺术家、绘画大师,都是大学问家。

诗、书、画、卬皆精,所谓“画外之功”正是如此。

如王维,是唐代大诗人,又是大画家,诗的境界非常美,画也很美,可谓”书画同源”、”诗情画意”。

1. 书法与绘画关于”书画同源“,是说画之道在书法中,要明绘画笔法,先研究书法。

我国古代画论中对此就有叙【关键词】:书画同源书法绘画中国画用笔文人画诗与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艺术家【正文】一、中国画的定义和发展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醮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1840年以前的绘画都统称为古画。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精品文章认识。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

表面上,中国画是以题材分为这几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

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

中国画之所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其实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二、中国书法在中国画中重要的因素我国著名书法大师启功老先生,开始时学习中国画,当他认为自己的画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指出,在画而上的书法落款太差,使作品的艺术效果大大打了折扣。

在这方而的“故事”很多,它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画如果有一个好的书法功底,是中国书画艺术成功的基础。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同源说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同源说

第3 期
翁海村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同源 说
・ 3 1 7 ・
工, 同样利用 兽毛加木 杆制通 连 , 气 隔行 不断 。惟王 子敬

的矿物或植 物颜料等等 。载体 与工 具的类 同 , 这 些都在 某种程度上 强化 了二者的 同源特征 。我1 ' 1 ]
的遗迹 ,如分布在 内蒙古 自治 区的 阴山岩画 , 先 人用工具在岩面 上凿刻 出他们 当时 的生活场景 ,
收稿 日期 :0 6 0 — 9 2 0 — 30
作者简介 : 翁海村 (9 o_ ) 男, 17 _ , 上海市人 ,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
维普资讯
通 常把使 用相 同器材 和 相 同载 体 的艺术 形 式 归 为一 类 , 比如 书法 和 中 国画 , 因此 也就有 了今天 的“ 书画” 一说。 三是相通互 济的技 法。明代 陈继儒将类似 的
很清 楚 : 苍颉之 初作 字 ,盖 依类 象 形 。故谓 之 “ 文。” 就是原始绘 画的符 号化, 都是针对 中国文字 的象形性而言 的。绘画 曾是文字 的产 婆 , 不仅 这
着人们认 知水平 的进 一步提 高 . 字也 随着进 一 文 步规 范化 . 但一 些 字 的象形 倾 向是 明显 的 , 看 一 字形就 知道 是何 表意 。到 了秦 始皇 统一文字 。 秦 灭六 国将大篆简 化为 小篆 . 由于此时 的文 字 已经
其 中有 野 生动物 、 猎 战争 、 狩 祭拜 、 蹈等 等 , 舞 形
象拙朴生动。岩 画有着与 文字相 同的最原始的记 事功 能 . 在最 早 成熟 的 甲骨 文 中 , 字就 画成 一 鹿 只矫健 的鹿 形 。 、 牛 羊等就 画一个 牛头 、 羊头来代
表. 齿字 就画一 个张大 的 口中有上下 两牙齿 的图 画 , 是用 线条 概括 , 略 了岩 画 中 的一 些细节 只 省 描绘和色 彩装饰 。从商 代 甲骨 文到西 周金文 。 随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种类与流派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种类与流派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种类与流派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其种类与流派繁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下面将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种类与流派进行一一介绍。

一、人物画人物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物形象的审美表现。

它起源于西汉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人物画主要受到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注重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精神境界,形式上尤其注重用笔用色的细致和生动。

唐代的吴道子、明代的仇英和清代的石涛等均是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二、山水画山水画,也称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门类。

它的创作与中国的文化、哲思息息相关。

山水画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神韵、气韵和境界,包括天地、山川、水流、云雾、动植物等等。

山水画在唐、宋、元、明、清五代间有了很大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山水大师,如唐朝的王维、宋朝的李唐、元朝的黄公望、明朝的董其昌等。

他们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山水画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

三、花鸟画花鸟画是中国绘画中的又一常见门类,它在描绘色彩、华美和细节方面具有很高的技巧和审美价值。

花鸟画可以表现季节和人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大的运用。

唐代至清代,花鸟画经历了黄金时期的繁荣与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和作品。

比如宋代的郑灵,他的画描绘了大自然中的细节和花卉的世界,颇具特色。

四、书法书法是中国绘画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

它是中国神韵、情致、气韵的表现,被视为一种绘画艺术。

书法可以体现出历代文化思想和道德伦理,从秦汉时期的篆书,到隋唐时期的楷书,再到明清时期的行书、草书等,书法一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五、人物漫画人物漫画,指的是以漫画的形式表现出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构造、表情、行动等进行夸张和夸展,并通过漫画的方式传递给观者。

它可以将人们的情感和表情以极具传神的方式表现出来。

人物漫画在近年来逐渐流行,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文化形式。

书画考级试题及答案

书画考级试题及答案

书画考级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哪位画家被誉为“画圣”?A. 齐白石B. 徐悲鸿C. 张大千D. 吴道子答案:D2. 中国传统绘画中,工笔画的特点是:A. 强调写意B. 强调写实C. 强调色彩D. 强调光影答案:B3. 下列哪一项不是书法的“四体”之一?A. 楷书B. 隶书C. 行书D. 草书答案:D4. 以下哪种颜色在古代中国绘画中常用于表现山水的远景?A. 青色B. 红色C. 黄色D. 黑色答案:A5. “颜筋柳骨”是指哪两位书法家的书法风格?A. 颜真卿和柳公权B. 颜真卿和柳宗元C. 颜真卿和柳永D. 颜真卿和柳如是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______的作品。

答案:王羲之2. 书法中的“飞白”技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笔触______,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答案:断续3. 中国画的“四君子”指的是______、竹、梅、菊。

答案:兰4. 唐代画家______的《步辇图》是一幅著名的人物画作品。

答案:阎立本5. 书法中的“悬针”是指笔画末端的______。

答案:尖锐部分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答案:中国山水画起源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宋代进一步成熟,元明清时期则更加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

2. 什么是“泼墨”技法?答案:“泼墨”技法是一种中国画的绘画方法,通过将墨水泼洒在纸上,利用墨水的自然流动和扩散,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3. 请列举三位中国书法史上的著名书法家。

答案: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4. 简述“六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性。

答案:“六法”是中国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它们指导着画家的创作实践,是评价绘画作品的重要标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论述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

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

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

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

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

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

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

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

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

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 式 和 笔 墨 运 用 上 探 求 书 与 画 的 共 同规 律 , 得 技 法 上 相 通 互 济 。最 早 的是 唐 人 求
节奏 、 境 的 创 造和 生命 意 识 的 投 注 方 面 意
都 有着 相 同相 近 之 处 。 因 而 , 它们 结 为 近 亲 , 有互 补 。 多
在 中 国古 代 书 论 画 论 中 , 张 书 画相 主
能 会 此 , 知 书画 本 来 同 。 陈 继 儒 说 :画 须 ” “
者 , 书 象 形之 一 , 古 人 金 石 钟 鼎 篆 隶 , 六 故 往往如画 , 画家写水 、 兰 、 而 写 写竹 、 梅 、 写
画 均 以 不 似之 似 为真 似 , 者 都 在 抽 象 性 二
上 充 分发 挥 , 又 非 越 过 意 象 门 槛 走 向 纯 而
相 声界以往在 “ 剖析 ” 声 为 何 走 下 坡 路 时 存 在 不 少 误 区 。 相 误 区 之 一 便 是 认 为 电 视 媒体 和 综 艺 晚 会 的审 查 制 度 限 制 了相 声 的 创作 , 为 让相 声不 好 笑 的罪 魁 祸 首 。按 理 说 电 视 只 是 一种 传 成 播 手段 , 曾 帮 助 了 相 声 走 进 干 家 万 户 。 造 就 了 一 个 又 一 个 相 它 也 声 大 腕 和 明 星 , 在 这 些 腕 和 星 们 反 过 来 指 责 是 电 视 “ ” 他 现 害 了 们 , 块 板子 打 在 电视 的屁 股 上 , 可 谓 是 又 痛 又 冤 枉 。 这 真
艺 术 在 精 神 的 内 层 上 受 到 儒 、 、 哲 学 道 一 共 的大 框 架 下 的 艺 术 思 维 ,并 最 终 以主 、 客
观 的 统 一 , 与 自 然 的 统 一 为 归 宿 , 心 人 以
与物 游 , 手两 忘 , 我 浑 融 为最 佳 状 态 。 心 物 书与 画 同具 重 表 现 、重 意 象 的 审 美 特 征 . 其 本 质 皆 为 写 心 ,是 内 在 灵 性 的 呈 现 . 是 生 命 才 情 的 写 照 。 为心 画 , 亦 心画 。 书 画 真
通者 为 数 甚 多 。 代 杨 维 桢 说 :书 与画 一 元 “ 耳 , 大 夫 工 画 者 必 工 书 , 画 法 即 书 法 士 其 所 在 。” 《 夏 文 彦 图 绘 宝 鉴 序 》 (元 ) 如 果 不 是 在 文 字 起 源 意 义 上 说 书 与
画 相 通 而 是 在 书法 作 为 艺 术 的 意 义 上 说
中 国 书 法 与 中 国 画 在 中 国 文 化 中 有 着 密切 的联 系 。 它们 在 同一 文 化 背 景 上 起
心 性 的特 点 。
抽 象 。说 中 国画 是 “ 抽 象 ” 难 理 解 , 半 不 而 言书法非“ 抽 象” 人置疑。其实 . 纯 令 书法
宗 白华 先 生 同 时 还 说 过 : 中 国 画 以 “ 书 法 为 骨 干 , 诗 境 为 灵 魂 , 、 、 同 以 诗 书 画 属 于 一境 层 ” 这 “ 。 同一 境 层 ” 的 是 书 画 指
“ 书画 同源 ” ,认 为 书法 与绘 画 皆 为心 画 . 书画 用 笔 上具 有共 同规 律 性 . 论 是 符 实 所
的 。因 为这 种 说 法 , 足 于 中 国 水 墨 艺 术 立
的本 体 , 仅 可 以 揭 示 书 画 审 美 特 征 相 近 不 相 通 之处 , 且 可 以 看 清 中 国 美 术 史 上 特 而 有 的“ 入画 ” 文 的抒 情 写 意 和 草 书 的 表 现
飞 白 木 如 籀 , 竹 还 应 八 分 通 , 还 有 人 写 若
正 的绘画之境 , 不在 形 而 在 神 , 其 形 写 以
其 神 , 其 意 略 其 迹 。重 “ 象 ” 构造 无 取 意 的 疑 是 中国 画 创 作 的本 质 特 征 。 国 书法 是 中 从 象 形 符 号 发 展 到 意 象 式 象 征 符 号 才 得 以 真 正 形成 的 ,纵 横 有可 象 者 , 得 谓 之 “ 方 书 ” ( 邕语 ) 形 与意 的关 系而 言 , 与 。蔡 从 书
源、 变, 演 二者 除 了 表现 工 具 相 同 以外 , 同
属 视 觉 造 型 艺 术 . 笔 墨 的 运 行 、 条 的 在 线
虽 以 意 符 的 文 字 为 表 现 对 象 , 从 创作 和 但
接 受 过 程 看 , 象 以取 意 , 象 而 尽 势 , 观 以 乃 至以象评书都不离象。 因 为 书 与画 在 审 美特 征 上 相近 相通 , 使 得 不 少 书 家 画 家 都 自觉 地 从 艺 术 表 现
张 彦远 在 《 历代 名 画 论 ・ 用 笔 》 中提 出 论 “ 画 用 笔 同法 ” 。其 后 . 书 法 与 绘 画 书 说 论
相 通 者 不计 其 数 。 熙说 :说 者 以 为 王 右 郭 “
军 喜鹅 , 在 取 其 转 项 如 人 之 执 笔 转 腕 以 意 结 字 , 正 与 绘 画 用 笔 同 ; 世 之 多谓 善 此 故 书 者 往 往 善 画 ,盖 由 其 转 腕 用 笔 之 不 滞 也 ” (林 泉 高 致 ・ 诀》 赵 孟 叛 说 :石 如 。《 画 ) “
艺 廊 回 声
. ‘ 】 一
中 国 书 法 与 中 国 画 的 比 较
■刘重 秋
【 摘要 】 中国书法与绘画有共性之处 , 可以互补; 也有差异之处 , 以参 照。本 可 文通过对 两者历史沿革和审美特征 的比较 , 提醒 书画 家们对 “ 互补”应有清醒 的态
度, 要有 个 “ 度”的把握 , 互补并非是各 自消亡、 相互取代 , 而是保持其各 自的独立。 【 关键词 】 中国书法 中国画 艺术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