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进文本
利用通感,走进文本

能简单赏析一篇作 品的情韵美 了。 在声乐层面上, 文本教学还可 以引入歌 唱与朗诵。入乐与 否是区分歌
、
利用文本 。 走 进 文 本
因而诗都是 可 以配 乐成歌 的。语文教 学 中, 如果能适 时转化 文学是个体生活经验 的结 晶, 最终 汇聚成民族 的生命体验 。文学具有 与诗的标尺 。
二、 利用 音 乐 , 走 进 文 本
中国文学的许 多体裁 , 都和音 乐关 系密切。诗词 歌赋 , 几乎都 是音 乐
左传 ・ 晋公子重耳之亡》 载: “ 公子赋《 河水》 , 公赋 《 六月》 ” , 可见 独特 的。既然“ 一千个 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教师就不能指 望用单一 作品。《 说教 和枯燥灌输代替学生 感悟文本 的心 灵之旅 。语文教 师需 要精心 体味 在庙堂之上吟咏歌 唱, 曾经是必备 的外交 才能。同样 , 语文教学 中 , 如果 引
美国现代诗歌意象明朗、 情感单纯 的风格 , 这与《 蒹葭》 的朦 胧含蓄 、 上 下求
笔者 以为 , 司马迁“ 要之死 日, 然后是非乃定” 的慷慨 抑郁情 怀。文本朗诵可 以推
教学文本与学生认 知之 间 的已有联 系, 了解 学 生的探 究热 点乃 至个 体兴 入音乐元素, 往往能收到奇异效果。 趣, 这样才能在学生和文本之 间架设有效桥梁 , 帮助学生理解课 文。 在文本层面 上, 音 乐元 素体现在 三个 方面 : 其 一, 文本 的章节 , 是否具 《 阳关三叠》, 就 以重章 叠 唱突 出苍 劲悲凉 笔者以为 。 单纯就文本讲述 文本 的教学 模式 . 反 映的是教 师 为核 心 的 有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 。比如 , 文本 的语言 , 是否具有规律 性的节拍。文言 写作 , 多 以单音 教学思想。这种思想下 , 教师永远是权威 , 语文教学 只以灌输 为主 , 学生只 的情绪。其二, 但某 些作 品则节拍 清晰 , 可 分 为二 字拍和 三字拍 , 读来 朗朗上 能成 为被动的接受者 。 学 习缺 少主 动 自觉性 , 很 难培 养起 文学兴 趣。而利 节词为 主 , 用人 类共有的通感思维 , 巧妙 导入音 乐 、 美术、 建 筑等 艺术形 式 , 通过 文本 R。 其 三 。 文本 的韵 脚 是 否 押 韵 以 及 如 何 用 韵 。 如 果 压 了 开 口 呼 的 韵 , 则 对照、 音乐体悟 、 美术摄影 、 大众传媒 、 社会 实践等诸 多方式 , 能够 帮助学生 多为快乐情调 ; 如果压 了闭 口呼或 齐齿 呼的韵 , 则多为 悲伤情 绪。这三个 学生就 突破 视野局限和思维惯性 , 更好地领悟 文学 , 获得 真知。谨据教 学心得 , 总 方面是考量文本音 乐美的关键要素。有 了这 三个方面的 系统分 析 , 结相 关方法如下 , 供同行参考和批评 。
巧用五种方法,走进文本深处

地名注释需要研究, 地名注释教学值得重视。 期望地名注
释 及 其教 学能让学 生受益 更 多。豳
江苏进文本深处呢? 走进文本深处 , 就是慢慢走, 仔
细欣 赏: 就是沉入词语, 和文本亲密接触 ; 就是引发一种对语 言的敏感, 明察秋毫; 就是倾 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见微知 著: 就是从语言出发, 回到语言; 再 就是穿行在文本话语之间,
如余映潮老师执教 《 “ 》 用 “ 说 屏” , 如果没有这一段… . 展 . ”
开话题, 其实是侧面入手正面解读。 黄厚江老师执教 《 我们家的 男子汉》 让学生圈点文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作为,片段标题, , J 、 其 实是提取信息窥斑见豹。 田大璜老师执教 《 幽静悲剧》 用补白 ,
地名注释教学中, 对于一些地名的由来可以采取质疑的态 度, 通过搜集材料、 引经据典、 讨论论证等环节, 进行探究式教 学, 培养 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地名 “ 甘 四桥” 教材的解释有理据吗? , 还有哪些关于二十四桥地名由来 的解释呢?提出种种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这也是漫谈式议论文的普遍特征。 怎么办? 不妨先查字典写出
“ 求甚解 ” 不 的原 意 , 然后 读书 , 圈画出与词 义相近 的句子 ( 这
其实就是相关段落的 “ 主句”) 再将这些句子重新组合, , 遂形 成一篇课文 “ 浓缩文” 这个过程,“ 而有致, 。 直” 不但有助于理 解论点, 而且有助于领会作者论说的脉络。 径直走, 可以有效避免阅读活动的旁逸斜出、 拖沓臃肿, 从而目 标纯粹, 深入核心。
段 的主句, 学生写 “ 文浓 缩文 ” 课 。
四、 迂回走
迂回走, 就是 “ 侧面入手, 正面解读” 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育资料】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个儿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育资料】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个儿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3 三个儿子学习目标:1、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
识记字形,规范生字的书写。
2、读懂故事,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3、通过本课学习让大家体会妈妈的辛苦,懂得关心、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及难点:识记字形,规范生字书写;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情感,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课前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风车转盘,录音机,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教学过程:一、巧设悬念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好奇心,为学习本课激趣)1、出示图片,看到几个儿子?2、出示老爷爷说的话: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设疑:明明三个儿子,老爷爷怎么说一个儿子呢?4、揭题:23 三个儿子(齐读课题,指导轻声)二、初读感知感受情趣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认识它)给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空间、时间。
2、趣味检查识字情况小黑板出示:(词语做成苹果状)我会读嗓子晃荡胳膊停下拎着水桶沉甸甸既聪明又有力气1)同桌互读(抢摘苹果)2)个别展示读(我能行)3)指导难读的字,以沉甸甸一词为例。
举例ABB式词语。
4)单个生字认读,设计大风车游戏。
3、指导写字:胳膊重点是写好左窄右宽的字(同桌反馈)三、创设氛围情动你我1、课中操,(进入情境,创设氛围,引出重点句)2、引读重点句段: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四、多样练读领悟情感1、分层朗读1)指导学生试读,交流情感。
你感受到什么?2)谈自己的妈妈。
(说说是怎么累怎么辛苦)体会真情3)感情朗读,读出对妈妈的感情。
2、升华情感1)默读课文找出妈妈夸儿子的话。
1、一个妈妈说:我的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围绕观点,论证多样——《为人民服务》微课堂设计

围绕观点,论证多样——《为人民服务》微课堂设计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课前任务单的检查分析以及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清课文层次,对文体(论述文)的了解,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接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人活着为什么”,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过程设计:一、初读课文,理清条理1、感悟文体不是写人的,不是记事的,不是写景的,也不是状物的,它非常特殊,它是一篇———议论文。
他是毛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的演讲词。
2、理清条理现在请前后四个同学合为一小组,再对每个自然段进行归纳,也可以用小标题进行批注。
(一)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二)死的意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三)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四)团结互助: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五)开追悼会:寄托哀思团结人民【设计意图:本环节紧扣文体特征来组织教学,议论文、演讲辞,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
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迎刃而解。
理清条理,使教学思路也非常清晰。
教学上能形成一个整体,学生易于掌握,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同时也抓住了教材的特点。
】二、紧扣重点,感悟写法在我们就以第二自然段为例,一起来研究一下,毛主席师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2、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毛主席师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片段一:司马迁说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引用)(1)指名读。
(2)为什么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知道司马迁吗?他是(什么年代的人?)(司马迁师西汉年间很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我国古代的名人,引用他的话,是为了以理服人。
语文文本解读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如何细读一注重文本,在阅读文本时要多疑和善思,一步步走进文本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总体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家写出的只是文本,文本潜在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而它们的意义确定,必须依靠读者阅读,对它具体化,读者把文本转变为作品,作品的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成了文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
因此,作品最终必须由读者完成,也只能由读者完成。
这就是我们“走进文本”的理论依据。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产生于英国、40年代在美国得到发展的新批评派理论,更强调对具体的个别的作品的研究,他们强调文本是文学活动的本源,文本是文学的本体,研究文学就是通过对作品的仔细阅读,去发现构成文学的特殊性质。
因为他们强调细读,这种批评也被称为细读法批评。
这种理论,对于细读文本,有直接的指导和示范意义。
所以,走进文本,就是带着情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涵泳感悟,解读文本。
《故乡》有这样一段话:“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里的“别人”指谁呢?教参认为指杨二嫂。
我发现把杨二嫂理解为“辛苦恣睢”生活的典型,与小说的内容不符,细读文本,从小说主题和杨二嫂的生活实际两方面加以分析,闰土和杨二嫂虽有主次正反之分,但他们都应是“辛苦麻木”生活的一类人,再者,杨二嫂的生活虽不检点,作为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弱者,为了生活,到处贪小便宜,蝇营狗苟,用这种可怜的手段,做些可鄙的事情,然而和那些公然抢劫,仗势欺人且无法无天的放纵凶暴,任意胡为的“恣睢”者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不可同类而语。
我从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解读。
一是品味悠悠的追忆之情。
文本既有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有对初到台湾早年生活的回顾和眷恋之情,文中有相当篇幅把现在的台北生活和以前相对比,点明现在的台北已无处可听雨,其间还穿插和恋人雨中躲在三轮车油布篷里的风情,回忆或是想象冷雨中初恋的浪漫与淋漓。
适度拓展使文本丰厚起来如何让文本教学内容丰厚起来

适度拓展使文本丰厚起来如何让文本教学内容丰厚起来为了让学生走进适度进行阅读的境况,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对文本材料进行拓展性改革。
但是,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对文本的拓展不着边际,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等现象。
因此,语文课堂里的拓展必须适度,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上,让课堂教学彰显出更加浓郁的语文味,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向深层,把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向更高。
一、点拨让学生适度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往往会按照作者写作的思路,把字词、语句作为文章的切入口来感受文中人物的形象,从而领悟文中人物的形象,把握文本中的情感。
这些关键性的词句,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有的能够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所以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一些字词句段来进行讲解,不断鼓励学生读懂语句,进而透过语句读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读出自己的情感,甚至读出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
例如,《花瓣飘香》一课,主要是以情景对话形式展开的,《花瓣飘香》的香味如何才能飘出来呢?“情”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但是却是课文教学的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动情”,还必须借助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品词析句。
只有在你给过扎实的训练中,才能让情有所依,感有所靠,依据年段特点和课程要求,本人通过训练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对话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和分析人物的性格。
教学时抓住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姑娘?然后围绕“懂事”,立足于三组对话,展开研究性学习。
还有教师问: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此时教师在“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下面加上着重号。
同时让学生全体学小女孩摘花,教师示范读自然段。
二、适度让学生多元理解在阅读教学时,我们经常发现很多文章风格不一样,逻辑思维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却可能描写的是同一主题或者同一内容。
教师如果能让学生阅读时由此及彼,多多思考,在对同一内容的材料进行对比思考后,用心阅读,用心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感受。
例如,《蒲公英》一课师:种子带着一个个小小的降落伞,带着自己的梦想,都做出了自己不同的选择。
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关键词 文本 ; 对话 ; 高 中语 文教 学 中图分类号 : G 6 3 3 . 3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2 — 7 6 6 1 ( 2 0 1 5 ) 3 4 — 0 2 3 3 — 0 1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是高 中语 文教学中一种较 为常见 的教学 类型 , 其 主要结合学生 的实际学 习情况 , 引导学 生对 文本 中的 内 容进行有效的理解 , 实现 与文本 的有效对话 , 有助于进一步激发 学生 的语文学 习热情 , 实 现语文学 习上更大 的进步 。 下面针对于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 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的策略进行研究 。
2 0 1 5年 第 3 4期 ( 总第 2 7 4期 )
走进 文本 , 与文本进 行有效对话
涂 志红
( 晋江市养正 中学, 福建
摘
晋江 3 6 2 2 6 1 )
要 伴随着我 国社会 经济的不断发展 , 也相 应地促进 了我 国高中教育的发展 , 在 高 中语 文教 学中 ,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文
基础 , 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
赏的地 方 , 学生可 以在 学习 中、 写作 中加 以借 鉴 , 而学生批判 的 地方 , 学生 可以说 出理 由 , 并 且可 以保 留 自己的批判意见 , 有 助 于学 生更好 的对文本进行理解 。例如 , 在《 囚绿记》 中, 作者 与常 春藤绿枝条 的一段 “ 交往” 经历 , 描绘了绿枝 条的生命 状态和“ 性 格特点 ” , 也写出了作者 的生存状况 和真挚心愿 。学生在 阅读 的 过程 中 , 一方面应该理解常春藤顽强的生命 力。另外一方面 , 学 生应该 与本文进行对话 , 了解作者的深层含义 , 而作者 主要是含 蓄的表达 了华北 地区人 民面临 日本帝 国主义侵略 的苦难命 运 , 象征 着作 者和广大人 民坚贞 不屈 的民族气节 。②学生 与文本 的 对话形式 之二 就是对文本进行补充 。很多 的文本在结尾是 开放 性, 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 例如 , 卞 之琳 的《 断章》 “ 你站在桥 上看 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 饰了你 的窗 , 你装饰 了别人 的梦。”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卞之琳 的《 断章》 进行补充 , 而这 也是与《 断章》 进行有效 的对话 。学 生可以根据 自己对 《 断 章》 内涵 、 结构 、 作者的写作情 感的理解 , 对《 断章 》 的结尾进行补 充, 进而给《 断章》 一个合适 的结尾 , 这样一来 , 学生将 自己的思
《心田上的百合花》教学设计

《心田上的百合花》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朗读为主线、自主探究为主法,将朗读训练、口语训练、思维训练、情感熏陶和习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走进文本,品味林清玄式语言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走出文本感悟作者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材简析】受世俗的束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生命才更完满,这就是《心田上的百合花》这个优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本课主要讲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断崖边上,长在杂草丛中的一株百合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不顾身旁杂草的冷嘲热讽,努力释放内心的能量,终于绽放出花朵,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山谷里成片的百合花吸引着百里外的城市、乡村的人们赶来欣赏,博得了人们无数的赞美。
课文通过拟人的手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描写,赞扬了百合为实现自身的价值,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向着目标迈进的精神。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鄙夷、千里迢迢、谨记、偏僻”等词的读音、词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味本文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读懂百合花形象,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意。
3.引导学生确立像百合一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设计意图:以上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百合花形象,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1、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结合本文特点,根据课标要求,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2、读书指导法。
(根据本文语言特点,采用读书指导法.)3、问题讨论法。
(通过问题讨论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百合花开在心田上”。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1.谈话导入课题:同学们见过百合花吗在你的心目中百合应该长在什么地方可有一株百合却长在人的心田上,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日常的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老师们非常重视“读书”形式的多样化,虽做到了“书声琅琅”
但这样的朗读没有多大效果,学生对文字的感悟极其肤浅,对文字所蕴藏的内涵挖掘得少,
对文本的理解也是穿衣戴帽式的,只限于表面,没有扎根内心。如何才能有效地克服这种局
面呢?我想结合所听的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1、温馨评价,唤起欲望。学生初触文本对文章的理解非常简单,回答当然也会出现错误,
此时,教师若和蔼可亲地说:“还没来得及读文吧,我相信你在读文之后,一定会有更深刻
的理解”这种诚恳的语言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又能点燃他主动读文的欲望,使他内心深处
产生一种强烈的需要,这种“需要”驱动他去读文,在文章中寻求答案。
2、品词析句,捕捉中心。首先抓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有效指导,细细品位。如一位老
师在教学《圆圆的沙粒》一文时,抓住句子“一颗圆圆的沙粒十分真诚地向同伴们说:‘我
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材’。”紧扣 “十分真诚”一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体会到
“沙粒想变成珍珠的心情很迫切”,“沙粒的信念很坚定。”“想变成珍珠的心很真。”通
过品词析句学生悟到“成功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另外抓标点,巧设问题。教师出示文中
独立成段的标点问:“它省略了什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沙粒会遇到那些困难?它又是怎
样想怎样做的呢?”学生通过想象明白“要成功必须不怕困难,经受磨难。”学生抓住关键
词语、标点,在读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与文本拉近了距离,使阅读教学有了含金量。
3、抓住重点,兼顾联系。众所周知,牛的苦涩的咀嚼指向的是一杯甘甜的乳汁。同样
真正走进文本还需像牛反刍一样反复咀嚼,这样师生将都会喝到一杯营养价值极高的“牛
奶”。有位老师在执教《黑孩子罗伯特》一文时,让学生理解最后一句话“教堂外面的玫瑰
花开得好红啊!”将文章中出现玫瑰花的句子全部找出来,让学生联系所处的地方反复朗读,
理解体会。初次默读,学生认为这句话表现了罗伯特被丽莎的爸爸拥抱,被白人所接纳时的
愉快心情。老师及时鼓励后又进一步引导,“请大家联系课前对种族歧视的了解,联系上面
的内容,看看课文还要表现什么?”学生再次细读。有人说:“还应表达作者消除种族歧视,
呼唤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相处的美好愿望。” “ 你的悟性很高,谁敢和他比。”激将式
的语言促使学生又一次扎进了文本,片刻之后,纷纷举手“我认为表现了罗伯特对丽莎的思
念。”老师契机追问:“为什么?”“因为前面罗伯特把红玫瑰花比作丽莎,把丽莎比作红
玫瑰写出了他对丽莎的喜欢,这一次又出现玫瑰花,而且是在丽莎的葬礼上,自然体现了罗
伯特对丽莎的思念。”老师很激动:“你能抓住重点,兼顾前后联系,真让老师佩服。”“表
现了丽莎的在天之灵对罗伯特的接纳、感谢和看到爸爸接纳了罗伯特时的愉快心情。”此刻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已达到了较高境界,课中学生三次读文,在老师的启发、引导、激励下碰
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新的理解,新知识的比重大大增加,使这一句子的内涵更加丰富,学
生对文本的感悟达到了高潮。
4、注重积累,向外拓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就要不断的积累。尤其是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自创名言既提高写作水平又激活了思维。如学
完《圆圆的沙粒》学生说出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目标并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就会成
功。”“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遭磨难怎能成功。”“只要功夫深,沙粒变珍珠。”学完《黑
孩子罗伯特》一文后,学生感悟的名言有:“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白人、黑人共享一片
蓝天。”“用心倾听世界,用爱拉近距离。”
走进文本,学生悟情悟理悟法,情感得到熏陶;走出文本,学生积累名言,铸就了写作“大
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