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致仕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作者:谢宪来源:《视野》2009年第21期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

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

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

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

唐代时,开始出现“退休”一词,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后写的。

官阶越小,退得越早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

《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

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

”而古时候平均寿命不长,7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是等于终身制了。

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60岁退休。

特别是到了清朝,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皆根据职务大大提前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官越小退得越早。

这与两宋时期文官年满70退休,武官则可延长10年到80岁退休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对退休年龄有具体规定,但也有很多例外,因为皇上就是苍天,圣旨就是制度。

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年逾70后屡次申请退休,但皇上就是不准,结果86岁时,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

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退休之后,国家供养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退休后的待遇,这是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首先是政治待遇上,《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

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

到了唐朝,对致仕官员要举行欢送仪式。

与现在发一个“光荣退休”的证书,虽然形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

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

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其次是经济待遇上,退休后会优厚对待。

汉代规定,年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拔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制度实现。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官
员。

此外,还有举荐、保举、门荫、捐纳等多种方式。

2.考绩制度:官员的考绩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考绩制度以“德、能、勤、绩”为主要考核内
容,分为“岁考、季考、岁终考”三个层次,根据官员的表现和业绩进行评定和奖惩。

3.监察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中设有监察制度,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和履行职责的情况。

监察官员的职责是纠劾
违法、监督风纪、监督司法等,以确保官员履行职责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4.俸禄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是根据官员的品级和职务给予相应的俸禄。

俸禄包括土地、实物、货币等形式的
收入,同时也有一些福利和津贴。

俸禄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官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护官僚队伍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5.退休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中还规定了官员的退休制度。

官员退休称为“致仕”,一般按照品级和职务给予相
应的待遇。

退休官员可以享受原俸禄的一定比例,同时也有一些福利和津贴。

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养老制度浅析

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养老制度浅析

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养老制度浅析作者:蒋雅娜王宗礼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11期摘要:当今社会的许多人,尤其是体制内员工十分关注“延迟退休”的话题,那么在社会保障体制十分不完善的中国古代,体制内的古代官员又是如何退休养老的呢?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以礼治国是悠久亘古的传统美德,文章着重将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养老制度作一番比较与归纳,纵观历代官员退休制度的沿革变迁和利弊得失,望浅析所得对当代退休养老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官员;退休;养老《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如此说明,早在礼记诞生的周朝时期就有关于官员退休具体年纪的规定记录。

也就是约定俗成的70岁是退休的年龄,但在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仅限于国家管理者即各级官吏。

官吏退休,史称致仕。

《春秋公羊传》上“退而致仕”,书中进一步注解为:“致仕,还禄位于君”。

也就是“致仕”即交还其权利于君王之意。

一、官吏致仕条件(一)请老归山主动致仕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上说:“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跌跨之属是以退之”。

是指一个男子七十岁是他进入衰老的年纪,开始行动变得迟缓,开始老眼昏花,是时候退休养老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身体的机能,处事的精力,对事物的判断力都大幅度下降,难以胜任治国安邦的重任,告老退休,安享晚年,让出职位给正当盛年的官吏,也是一种贡献,更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亦有诗《赠陈通其致仕熙寿轩》云:“七十退休人所共,一生清苦独推贤。

枝凄腹饮知安分,骨耸神清合永年。

静引儿孙黄卷下,间驯龟鹤小池边。

恬夷益得冲和力,无病无忧一地仙”。

该诗描绘了退休后的休闲怡然的生活状态,也侧面证明了退休年纪是七十岁。

大多数朝代都是以礼记中七十岁退休为标准,但当然其中也有例外,存在推迟或提前的现象。

年龄固然是官吏退休的主要及首要的条件,但是根据历朝历代不同的大背景以及个人的情况,有一定的差异也属于自然变通的范围内。

所谓“乞骸骨”,一般先由到达年龄的官吏自己向经皇帝提出请求批准,力不能及,需要离任。

中国古代致仕制度述论

中国古代致仕制度述论

作者: 李红琼
作者机构: 文化部办公厅政策研究室
出版物刊名: 文献
页码: 54-63页
主题词: 致仕制度;官吏致仕;封建社会;夏商周三代;官僚体系;退休制度;官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官员;建立与完善
摘要: <正> 致仕制度,即官吏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云'退而致仕',何休注云:'致仕,还禄位于君。

'《尚书·大传》云:'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有所谓'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

旧题重做----文化常识

旧题重做----文化常识
旧题重做----文化常识
改错
• 1、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 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 2、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 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 3、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 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 4、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 的四月一日。 • 5、“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 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 16、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 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 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 贬或同情的称号。 • 17、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 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 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 岁才为成年。 • 18、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 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 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 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 19、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 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 20、“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 究生的称呼。
• 36、“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 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 37、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 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 擢,以及左迁等。 • 38、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 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 39、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 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 的最高长官。 • 40、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 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 泛指军队。
• 31、“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 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 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 的意思。 • 32、“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 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 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 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 皆是。 • 33、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 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 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 34、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 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 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 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 事”“下车”“告归”“乞骸骨” 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 35、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 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 学问最渊博的人。

古代人事变动关于退休的古代文化常识有什么

古代人事变动关于退休的古代文化常识有什么

古代人事变动关于退休的古代文化常识有什么随着新高考的改革的不断进行,越来越注重文化常识的考查,随着考查知识点难度的增加,更需要一本系统的古代文化常识的书籍,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

《蝶变高中必背古代文化常识》不仅对书本上的古代文化常识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还有相关的课外延展。

接下来和一起走进蝶变教辅书中看一看古代人事变动关于退休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哪些吧!关于退休的古代文化常识【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退休。

,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

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常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古代宫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所以请求退职为乞身。

【移疾】古代辞去官职的委婉说法,也称“移病”。

【解官】辞去官职。

【告老(请老)】官吏年老辞去官职,即退休。

《蝶变语文高中必背古代文化常识》内容介绍《蝶变语文高中必背古代文化常识》,分别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人文思想、文学艺术宗庙礼法、姓名称谓、教育科举、官爵仕途和衣食住行几个类别。

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

每一个类别,都分为“脑图记个模块脑图记忆模块,帮助考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框架从而对知识体系进行“鸟瞰“式把握知识详解模块,对古代传统文化知识分门别类做出翔实讲解,其中配有插图、表格,更利于考生理解和记忆。

例题模块,针对知识点给出相应的练习题,并配有答案和解析,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帮助考生更好地消化和运用知识中的重点、难点。

北宋官员七十而致仕的礼与法

北宋官员七十而致仕的礼与法

北宋官员七十而致仕的礼与法作者:张若衡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8期摘要致仕制度是官员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年老官员的养老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官僚队伍人员结构的更新,对官员的整体活力及对行政效能的提高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因此,自古即有优老恤贤、功遂身退,俗称“告老还乡”、“挂冠”等不同表达形式的致仕。

致仕最初是作为“礼”载入《礼记》:“大夫七十而致事”,由此可见官员致仕最初是被当作一种礼而执行的。

然而由于致仕在官僚体系中的影响,两汉至隋唐,都相继制定了一些相关的规定,宋代做为官制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对这一制度也“尤所重之豍,制定了一系列条例法定,致仕制度的礼制更进一步向法制倾斜。

关键词致仕制度北宋礼制法制中图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188-02从制度上来说,北宋是致仕制度的逐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执行,然在现实中,远没有我们想象中执行的那么完善,礼与法的时彼消长。

在此,我们先大致了解北宋致仕制度的条件下,从七十而致仕与不致仕的各种原因,来探讨致仕制度完善过程中礼与法的冲突。

一、北宋致仕制度的变迁太祖一朝、太宗中前期,社会尚未完全稳定,值用人之际,故并没有明确的致仕制度在执行,直到太宗淳化元年(990年),颁布了《致仕给半俸诏》,发原俸一般给致仕官员遂成宋代定制。

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诏令,强调有脏罪者不许致仕,并把官员在任的政绩列入是否可以致仕的条件之一。

神宗朝,因官阙矛盾恶化问题,进一步制定致仕制度并贯彻执行,对年七十的官员施行“以利诱之也”、“以法绳之也”两方面的措施,并对年老而未到致仕年龄的官员“以赏劝之也豎。

神宗即位初年(1067年),便对年过七十、精力衰减或有脏罪的官员“具姓名取旨,直除致仕并不予恩荫。

王安石变法更进一步规范了新的致仕条例,熙宁三年(1070年)颁布“致仕条法宰相以下并可带职致仕,自此,致仕制度较为完善起来。

清朝官员致仕制度特点研究

清朝官员致仕制度特点研究

清朝官员致仕制度特点研究【内容摘要】清朝官员致仕制度在清入关以前处于萌芽阶段,清朝入关以后,随着社会政局的稳定,官员致仕制度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康雍乾时期官员致仕制度不断得到发展完善。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清朝官员致仕制度的内容,从官员的致仕的原因到致仕的待遇再到官员致仕后的社会生活可以说非常的广泛。

清朝官员致仕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了鲜明的等级性、时代性、奖惩性、严密性等特点。

【关键词】清朝致仕特点中国古代官员退休一般称为“致仕”,还有致政、致事、乞骸骨、吿归、告老、谢事、休致等等的说法,在清朝官员退休一般常见的说法为“致仕”或者“休致”。

清朝官员致仕制度在清入关以前,战乱频繁,在《清史稿》、《清实录》等古籍文献中极少有官员致仕的例子,大多是卒于任或者亡于战场。

后金进入辽沈地区以后,清太宗根据时代的要求对机构进行改革,要求“凡事都照大明会典行,极为得策”,[1]于是行政机构,多仿自明制。

清朝官员致仕制度此时也因仿明制而有了初步的萌芽状态。

清朝入关以后,随着政局的逐步稳定,“因明遗制”,[2]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健全的致仕制度。

清世祖顺治时期。

福临谕吏部:“肤亲试词臣,量为分别,有堪授外任者,检讨以上官照词臣外转旧例,优与司道员缺;衰病者听其请告,肤仍优遣之。

”[3]这里的“衰病者”即年老有疾的官员,“请告”亦即“致仕”的意思,清朝官员致仕制度逐步确立。

康雍乾时期致仕官员致仕的原因逐渐多样化,致仕的待遇不断提升,致仕官员的考核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从京堂官不在甄叙之列发展到对京堂官进行甄叙,进而又扩大到对三品以下官员的甄叙,官员致仕制度的时效性也进一步增强。

清朝官员致仕制度的逐步完善。

在整个清朝官员致仕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其致仕制度便呈现出鲜明的等级性、时代性、奖惩性、严密性等特点。

一、清朝致仕制度的等级性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等级森严,致仕制度作为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着鲜明的等级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有一些官吏未到致仕年龄,却可以提前致仕,这是因为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任职效能。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即若身染疾病或受伤者,虽未到致仕年龄也可以致仕请俸;明朝亦有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的官吏,可随时勒令致仕。由此可见,提前致仕是容许的。
三、“致仕”后的待遇
致仕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致仕后的待遇,这关系到致仕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古代官吏的致仕制度发轫雨何时难以考察,但到周代,随着奴隶制官僚制度的完善,与之配套的各级官吏的致仕年龄和善后问题已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致仕制度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
致仕制度的内容
一、“致仕”一词的来源
“致仕”一词始见于唐宋文集,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中说到“致仕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中有“致仕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词句。何谓“致仕”?依古代而言,即是辞官于朝,退闲于家。
两宋时期对致仕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致仕。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与在职官员致仕少了一点实权。
明朝初期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致仕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有规定致仕官员一般清情况下不发放致仕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清朝基本上也按照明朝的致仕制度执行。(看来明清两朝品级较低的官员致仕后生活比较惨,这也不难理解,贪官会那么多了和他们在职加紧搜刮民脂民膏了)
三是客观条件,体弱多病,难当重任。如在唐太宗时,官吏致仕年龄是七十岁,对朝廷有大贡献者还可延缓致仕年龄。但开国元勋李靖,因自感伤病碍身,遂在六十四岁时“告病还乡”。
四是年限已到。也就是任职官员的年龄到了七十岁后,自动致仕。
五、“致仕制度”的作用
致仕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官吏终身制,保持了统治阶级的生气。官吏致仕后,国家为保证其特权,令其按级领取俸禄,使退职者老有所养,老有所安,又使在职者无后顾之忧,它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四、唐代的致仕制度
唐朝的致仕制度,随着阶级基础的扩大,致仕制度作为官僚制度的一部分,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特点如下:第一,致仕年龄教灵活。“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若精力旺盛,胜任职守,亦可缓退。“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第二、致仕手续简便,只要造册上报即可。“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由省奏闻。”第三,对致仕官员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很有人情味。“开元五年十月敕,致仕应请物令所有送至宅。”第四,致仕官享受优厚待遇。首先在政治上,三品以上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事决策。其次在经济上,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受皇帝特恩,可给全薪致仕。六品以下,则赐口分田养老。另外,高官致仕,允留一子领薪侍养。“致仕官子弟无京官者,其在外者,听一人停官侍养。”总之,唐王朝在致仕制度上,其政策规定较汉要完备得多。
五、两宋时期的致仕制度
两宋时期,致仕制度又有新的规定。宋制,文官年满七十为致仕之期,武臣可延长十岁。若自愿亦可提前致仕。但少数元老大臣,不在此限。
两宋对致仕官员的安置和待遇,优厚备至,无以复加。其特点:第一,宋神宗前,官员致仕皆解除原任官职,神宗以后允许带职致仕。官员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实处“半退”状态。第二,宋官致仕时,皆升转一官。第三,依据致仕官的品级,其子孙可“荫补”一定的官职。但中级官员如荫补子弟,即不能转官,称“守本官致仕”。宋朝开创了老子致仕、儿子顶职的先河。第四,从宋真宗起,职事官致仕后,食半俸,立有战功者,部分食全俸。 第五,有些官吏名义上致仕,实际上又安排了其它名誉职务,令领职务俸禄(全俸)。 此种“退居第二线”的官,称“祠禄官”。有些官吏告退后,安置于台阁,令写碑修书,撰国史,“卒老于文字之间”。有些官吏致仕后,因工作需要,朝廷又特命复出任职,时称“落致仕”赵宋王朝政府机构庞杂,冗员遍布,其症结何在?我们从其致仕制度上即可窥见一斑。
官员死后,朝典还有一种抚恤制度。主要内容是根据官员们身份地位的不同给予不同等级的赠赙(财物)、赠印绶、赠谥、赠冢地、赠各种葬具和明器等。如官吏系因公死亡,则厚加赏赐,并荫其后代。实行这些制度,目的显然是使官吏免除后顾之忧,更加兢兢业业地位封建王朝服务。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致仕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规定有致仕制度。一般沿袭先秦古制,以七十岁为致仕年龄,“七十悬车”似乎已经成为惯例。即使朝廷没有命令致仕,在职官员也多自以年老请求辞职,因为当时认为年老致仕是光荣的事情。致仕养老的官号,多加特进、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官号,以示优崇。这些官员并无职事,是作为领取俸禄、享受礼遇的依据。此外,赐钱帛谷物,赐衣茶,赐床帷被褥、几杖、安车驷马等,也是优崇致仕功勋重臣的礼制。一般官位越高,致仕后的待遇越优崇。
明清以后,破除古制,将致仕年龄提前10年以上,且带有强制性,这是是明清两代 高度集权政治所致,客观上也比较合乎实际。故六十岁致仕,相沿至今。
致仕制度评价
综上所述, 致仕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它的建立和推行, 改变了“躁競求进者多, 知止求退者少”的局面, 促进了官员队伍的新陈代谢, 提高了行政效率。既有利于开放政权, 延揽人才, 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形成良好政风。又可使官民比例趋于合理, 减少财政支出, 减轻人民负担, 缓和阶级矛盾, 保持长治久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又根据身体健康状况, 对身患疾病无法进行正常政务活动的官员提前致仕, 对文化科学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推迟致仕, 延长任职年限。这些灵活务实的特殊措施, 也值得称道。因此, 我们对古代官吏致仕制度应基本予以肯定。
二、“致仕”条件
首先,古代官吏致仕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条件。《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尚书大传》也说:“大夫七十而致事,老于乡里。”也就是说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
为何规定致仕年龄为七十?《白虎通义·致仕》作了解释:“臣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所以长廉耻远也。”一句话,人至七十,老而衰,不便在官场趋走办事了。后来的汉、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实行七十而致仕的规定,但是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
中国古代的致仕制度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官吏的致仕养老称为致仕、致事或者致政,意思是交还官职,“还禄位于君”。西周时已有致仕养老的制度,“大夫七十致仕,老于乡里”。卿大夫致仕称“国老”,士致仕称“庶老”······
【关键字】致仕 条件 年龄 待遇 作用
我国古代也有致仕制度,但仅限于官吏,它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春秋公羊传》载“退而致仕”,书中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即交换权利于君王。
首先是政治上的待遇,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到了唐朝,对致仕官吏要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与现在发一个“光荣致仕”的证书,虽然形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二是无心于官场。官员无心于官场,向往能够回到家乡,于是“告老还乡”。此种情形下的任何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告老还乡”提前致仕的想法,如人们熟知的晋朝彭泽县令陶渊明就是向往田园生活,主动请辞“告老还乡”。
又据《世说新语·识鉴》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张翰晋朝是大司马,字季鹰,由于一日,秋风乍起,触景生情思念起家乡吴地(浙江)的特产菰菜、莼羹、鲈鱼脍来了,突然领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图个快快乐乐,又何必要为了个官名而别乡数千里,还要备受羁绊呢?于是“告老还乡”。
不同时期的“致仕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致仕制度
西周已形成了官吏致仕养老制度。《礼记·王制》说,卿大夫“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注谓“致政,还君事”。官吏七十岁岁致仕致仕后,“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痒。虞痒在国之西郊”。例如,周公致政后,周成王使居洛邑,享受最高待遇。
春秋时期各国还对官吏建立了致仕制度。官吏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自动请求致仕,称为“请老”、“告老”或“老”。致仕后的官吏被称为“国老”,受到国人尊重,有专门的活动场所。致仕的年龄为70岁,即所谓“七十致仕”。
二、秦汉时期的致仕制度。
秦汉时期,尤其是两汉时期的致仕与优恤制度已经比较完备。致仕即致仕,条件是年老或有病(告老告病皆卑称“乞骸骨”)。致仕后,根据不同的官阶享受优恤待遇。两汉公卿大臣老病致仕后的待遇,一般由皇帝下诏书决定,情况差别很大。有的享受全俸,有的三公享受二千石俸,大多数人享受原俸的三分之一(《汉书》卷12《平帝纪》,元始元年正月,“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以此可供参考)。还有的享受一次性赏赐的钱、谷、黄金、房舍、和车马等。政治上地方官按时派人“存问”,有些德高望重的老臣还可依时朝见皇帝。
七、明清时期的致仕制度
明清之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对致仕制度十分重视。
关于致仕年龄,洪武元年(1368年)规定:“凡内外官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其有特旨选用者,不拘此例。”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弘治四年(1491年),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低级武官,致仕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一句话,武官官职愈低,致仕愈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