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太宗用人的科学性与适应性

合集下载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及功过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及功过

第33卷 第2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 33No 22010年04月Jo ur nal of Y ang tze U niversity(So cial Sciences)A pr.2010收稿日期:2010 01 16作者简介:焦兴青(1963 ),女,甘肃民勤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学研究。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及功过焦兴青(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与管理系,西藏拉萨850003)摘 要:唐太宗是杰出的政治家,其雄才大略与贞观之治密不可分。

主要从贞观之治出现的历史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唐太宗功绩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唐太宗;贞观之治;纳谏;用人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0)02-0349-02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重视历史上经验教训的借鉴,更注重治国方略、用人,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吏治清明、文化昌盛、对外开放等良好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一、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具有重视人才理念。

深知人才是统治的关键。

能安天下者,惟有得用人才!,隋朝被推翻,士族地主受到沉重打击;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寒微地主受重用获得参与政事的机会,统治基础扩大;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大批有才干的人形成大唐智囊团,巩固地主阶级统治基础。

不拘一格,惟才是举,数次颁发诏书求取人才。

他用人不避仇怨、门第、民族、兼收并用, 量才受职!;用人 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

! 君子用人如器,各随所长。

自古人君致治,难道能借才异代么?患在自己不能访求,奈何轻量当世?!;抛弃民族偏见,任用阿史那杜尔等少数民族将领。

因此贞观人才济济,为唐朝强盛各显其能。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故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1]他胸怀宽广,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封德彝、裴矩、李勣、秦叔宝、尉迟敬德等备受赏识, 房谋杜断!成为佳话,在位23年提拔20多名宰相,庶族出身的超过1/3,重视科举制度,增设科举考试科目,鼓励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君主,他统治下的大唐盛世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人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他以民为本的理念使得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一、选拔人才不分门第唐太宗非常注重选拔人才,他认为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应该因为出身贫寒或者门第不高而排斥他们。

在唐太宗的朝堂上,有很多出身平民、没有显赫家世的人担任要职,如魏征、杜如晦等。

这些人才都是凭借自己的才干和能力脱颖而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太宗曾说:“吾欲使天下无贵贱,惟贤是举。

”这句话表明了他选拔人才的原则,即不分贵贱,只看才能。

二、重视官员的道德品质唐太宗认为,一个好的官员不仅要有才干,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在选拔官员时,会严格考察他们的品行,对于那些品行不端、贪污腐化的官员,会坚决予以罢免。

唐太宗还提倡节俭,要求官员们勤政爱民,严禁奢侈浪费。

在他的影响下,大唐官场风气日益清正,官员们都以身作则,为百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三、鼓励民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唐太宗非常重视民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他认为民间人才是国家的根基,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人才可以使国家更加强大。

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民间人才的涌现。

例如,设立科举制度,让有才能的人们通过考试进入政府机构;设立学校,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文化熏陶;还有就是鼓励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使得民间人才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关爱人才,给予荣誉和待遇唐太宗非常关心人才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他会给予那些有才能的人以荣誉和待遇,使他们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

例如,对于那些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他会给予丰厚的赏赐;对于那些有卓越才能的文人墨客,他会给予很高的官职和优厚的待遇。

这些举措使得人才们倍受鼓舞,更加努力地为国家效力。

五、倡导民主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唐太宗深知权力需要制约,他倡导民主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浅谈唐太宗的用人策略与现代基层用人体制

浅谈唐太宗的用人策略与现代基层用人体制

浅谈唐太宗的用人策略与现代基层用人体制武定县发窝中学教师杨天会【摘要】唐朝前期是盛产贤明君主的时代,特别唐太宗更是一位明君。

他统治下的大唐帝国在经济、社会和用人策略等方面的佳话世界有目共睹;励精图治的治国策略也备受后人推崇,而在选才用人方面的独到见解对现今中国基层政权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太宗用人策略基层政权用人体制一、研究的历史背景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由唐高祖李渊建立起来的强大王朝,它与汉朝同成为中华民族兴盛的两个时代,并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繁盛的新纪元。

隋朝末年,当隋炀帝四处攘乱之际,驻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率大军进军关中,并于公元618年称帝建国,年号武德,建都长安,开启了李唐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

高祖李渊登基后立即着手消灭其它各部反隋势力,先后击败上邽(天水)的薛举,薛仁杲;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等反对势力,实现了统一大业。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迟、敬德、段志玄、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与自己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进而迫使其父李渊退位。

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数朝臣武将的拥护下继皇帝位,改年号贞观,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

贞观二年,太宗命兵部尚书大将李靖讨伐突厥,大获全胜。

从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对中原的威胁。

与此同时,太宗皇帝启用贤能人士,由魏征、高士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为宰相,辅助处理国家政事。

在其统治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国空前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在他执政的23年中,他始终把“选贤任能”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

在贤臣的大力辅佐下,加上他本人的政治才干,以致他统治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成就了“文景之治”以来的又一盛世“贞观之治”。

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太宗巧妙精明的用人策略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用人之道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中华帝国千古一帝,唐代第二位君主,唐高祖李渊之次子。

世民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4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16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

这时隋政已衰,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王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发动“玄武门之变”。

两天以后,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

八月,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他登基之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很快出现了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的升平景象。

这种景象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唐太宗实行一整套比较开明的人才政策则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一唐太宗人才政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

唐太宗即位之初,国内形势并不是很好。

一方面,唐王朝是在攫取隋末农民起义果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最后击败刘黑闼起义军是在武德六年,至唐太宗即位不过3年多时间,农民起义的余散力量同唐王朝统治者之间仍然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另一方面,建成、元吉余党既不甘心也不安心,总想侍机捣乱。

武德九年和贞观元年,地方上不止一次发生过局部变乱,这些都给唐太宗政权带来威胁。

历史的得失是唐太宗的一面宝鉴。

隋炀帝在治理国家中实行“骄矜自用”的孤家寡人政策,无法使“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对此,唐太宗深有感触地说:“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在时势面前,唐太宗认识到,“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把“用贤才”与“安天下”联系起来,其见解是客观的,同时又是辩证的。

应该说,这是唐太宗人才政策得以形成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

为了尽快地稳定局势,唐太宗必须恰当地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浅谈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浅谈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任用各种人才,励精图治,天下太平,国家蒸蒸日上,使唐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由隋末乱世转变为封建治世,形成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

因此,唐太宗被誉为中国封建历史中杰出的有作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但唐太宗的用人政策和用人思想却是最引人注目的因素之一。

贞观一朝人才之盛,历史上少有,著名的贤臣有魏征、萧瑀、长孙无忌、杜如晦等。

1 唐太宗用人思想的主要内容孟子曾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是对统治阶级统治经验的总结。

作为开明君主的唐太宗也深知这个道理,故对任贤和选人特别重视。

他的用人思想笔者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 治国理政,治乱所系,尤须得人靠什么人来协助他一起治理这个大国,是他一直考虑的大事。

唐太宗自始至终重视人才,早在他青年时代,便以善于笼络人才而著称。

晋阳起兵前,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等人结为密友,共商起兵大事。

攻取长安、李渊称帝后,又依靠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一大批文武贤才,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

即位后,他理所当然地把网罗天下人才作为安定天下、治理国家的前提条件。

武德九年(626)八月登位,九月设置弘文馆,表明他对为政得人是何等的重视。

唐太宗把得人视为致安之本,向宰相和大臣们下达的有关求贤的指示,表明了他对人才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思贤如渴的急切心情。

对此,魏征亦给予充分的肯定:“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

”1.2 才无全才,用人如器,舍短取长唐太宗频发诏书求取人才,仅《全唐书》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曾五次下达求贤举人诏。

在用人上,唐太宗有一条原则,即唯才是举。

只要是人才,不论是哪方面的人才,都委以重任,并提出在用人上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四海之家,不私于勋旧,不问尊卑贵贱”。

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唐太宗用人浅谈

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唐太宗用人浅谈

固原师专学报1978年第3期

,J,刀!户l户矛ùù护咬ù人ù得一在

ù惟珊

ù用ō

宗ù要献

确.沪一内,翻

月月阅

护-

-r、-JJ1

!

f

·。

!·-.,、

£一

,一,一,

一转

.--一--

一J

“尚贤者,政之本也,”①这是古来政治家所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尧、舜及周文、武王

代之所以“百工惟时”、“是循吏之效也。”而“尧、舜,五帝之盛帝,文、武,三王之显王,

不能去是而治,后世可乎哉?”、:唐太宗当然也“不能去是而治”。唐初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与唐太宗的“尚贤”有着直接的关系。唐太宗有句名言,是用舟与水的关系说明“黎

庶”的重要性的,这说明他认识到唯有“生存百姓”沙,才能保持天下安定,从而巩固自己的统

治。那么,怎样才能“存百姓”而不致于“覆舟”呢?这就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唐太宗认识了一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为政之道—“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长,必难致治

。④

就是说,要选拔任用一批能“推君之治而济之民”的良吏。因为“吏良,则法平政成;不良,则

王道弛而败矣”。忿在用人方面,唐太宗确是历代封建帝王中最开明的君主之一,我们考察太宗

用人,确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用人标准与原则

唐太宗用人的标准是“才行俱兼”。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对侍臣说:“

凡事皆须务

本,国以人为本。”⑧而选拔用人“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⑦太宗每下诏搜求人才,都强调“惟

在用得贤才”,或“惟有才行是任”,或“以德行、学识为本”。这里的“贤”、“才行

“德行”、“学识”,都是指德、才两方面而言,并有其既定的内容,所谓德,即“廉洁正

,

可以经国佐时;或孝佛淳笃,节仪昭显,始终不移,可以敦风励俗,”⑧才,则是指“或

识达公

方,学综今古”;或“儒术通明,学堪师范;或文章秀异,才足著述”。⑨显而易见,这种“才行”的内容是封建社会的标准,只有符合这两种标准,方可委以重任。但在实践中,吏部择人往往有重视才学,“惟取其言词刀笔”而忽视德行的倾向,对此太宗是坚决不允许的。在他看来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用人的――读史随笔10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用人的――读史随笔10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用人的――读史随笔10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两个强大的王朝,称汉唐盛世。

而唐朝的贞观之治是唐王朝的第一个盛世,为唐朝的强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说到贞观之治,就不能不说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一班部下。

唐太宗用人唯才,知人善任,不问文凭不问出身。

而且能够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并不因为自己官大就觉得自己学问也大。

而他的谋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也确有经略之才,非夸夸其谈,光会写诗真词之辈。

能否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判断君主贤明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唐太宗就有这个度量,魏征屡次犯颜直谏,气得他够呛。

有一次,他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说,总有一天要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是魏征什么什么的。

长孙皇后马上朝服拜贺,说魏征忠直,因为你是明主。

他才回过气来。

魏征死,唐太宗大悲。

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今失一鉴矣。

翻看历史书,却很吃惊地发现,魏征并不是一开始就跟李世民打天下的,而是他的死对头,其兄李建成的谋臣。

虽然李世民在打天下过程中功劳最大,但是唐高祖李渊依例立长不立幼,且他也更喜欢李建成,所以就立李建成为太子。

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一方,李世民为一方,双方进行皇位的争夺战。

魏征对李建成说,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要早下杀手。

最后皇位争夺战的结果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兄逼父当了皇帝,但对魏征,却没有追究,反而重用。

这种度量今天很多人都办不到。

我们单位,曾经开发过一种新产品,已经进行了初步试验。

但是由于权力斗争,换了领导。

新领导上台后,不仅把原来的中层干部换了,还以种种名义阻碍了这个新产品的进一步试验和投产。

最后被别人抢了先机,自己的产品没有了市场,只能为其它厂生产点应急配件。

管理精髓:唐太宗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管理精髓:唐太宗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管理精髓:唐太宗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

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

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建议,认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尧舜很丢面子,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

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人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

向皇上报告国家公务,详细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转达下属官员的汇报,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

处理繁重的事务,解决难题,办事井井有条,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

至于批评贪官污吏,表扬清正廉洁,疾恶如仇,好善喜乐,这方面比起其他几位能人来说,我也有一技之长。

”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而大臣们也认为王珐完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都说这些评论是正确的。

从王珐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在出唐太宗的团队里,每个人都各有所长。

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把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合适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进而让整个国家繁荣昌盛。

一些不合适的人,那就别指望他们能把该做。

让合适的人做会话的事,人尽其才,不仅能有效发挥人才的价值,”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这对企业和员工都是件十分有益的事。

因为在团队中人管理者用人的根本原则是“扬长避短,唯才是用”,人都有其短,也都有其长,要挑一个有长无短的人,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就要求管理者做到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总结管理者的任务在于知人善任,提供企业一个平衡、密合的工作组织。

未来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只依靠一种固定组织的形态而达作,必须视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团队。

所以,每一管理者必须学会如何组织团队,如何掌握及管理团队。

企业组织领导应以每个员工的专长为思考点,安排适当的位置,并依照员工的优缺点,做机动性调整,让团队发挥最大的效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唐太宗用人的科学性与适应性
“仁人如巧匠之制木,值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
角,无曲值长短,各种所施。明主之仁人也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
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唐太
宗的这段话放到今天,简单地说就是世上没有无能之辈,只有放错了位置的人,做
为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只有容纳不同的个性与特点,针对不同个性与特点的人进行
区别对待,量才使用,才能做到人尽其才。
从古到今,许多的先贤圣哲都有过这样对用人方面的阐述,老子说:“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天下是没有绝对的完人的,一个人即使在这里
是一个完人,换一个地方就可能是一个有缺陷的人,在这个地方是个了不起的人,
到了另一个地方可能是个无用的人。对事物与人的认知必须先把时间、空间、立场、
条件、环境、背景、角度等等考虑清楚之后,才会有一个比较真实的效果。在现代
企业中也流行这样一句话:“识人才能用人”。人海茫茫,你怎样才能识人?一些人
除了自负冷漠之外,还存在其它原因。识人的客观障碍有:人不能以科学的方法分
析试验。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外有所感于物虽同,内有所触于心则异;人的表
里未必如一,因为人心不同,就像人的外貌不同一样;人的内心活动,未必就流露
出来。所以孔子曾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汉高祖刘邦也跟他的群臣说过这样的话:我何故能得天下?而项羽又何故不能
得天下?他自己这样说,论运筹帷握,我不及张良,论政策、供应与保障,我不及
萧何,论打仗攻取,我不及韩信,他们三人是当世豪杰,我能依仗他们;而项羽只
有一个范增,尚不能用,故我能能得天下耳!
诸葛亮在识人用人上也与唐太宗的用人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说:“烦使之而
观其能,卒能问焉而观其智,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
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态,观其好恶而知短长,观其交友而知贤肖,杂之以处而
观其色,举其所美观其所终,远使之而观其终,近使之而观其敬,屈视其所亲,富
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领导者,如果想成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必须懂得
人是有个性、有特征的,只有了解人的个性特点,才能够真正领导好自己的部下。
古人指出:“用骏马去捕捉老鼠,不如用猫;饿汉得到珠宝,还不如得到一碗粥。”
用物、用人,在于使用得当;使用不当,埋没了宝物、人才,还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所以,作为领导者,应根据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办法识别和利用:
有德者不看重金钱——不能用物质利益引诱他,可以让他管理财政;勇敢者蔑
视困难——不能用艰险去强迫他,可以让他处理紧急事务;睿智者通于礼数——明
于事理,不能假装诚信去欺骗他,可以让他负责要事;愚拙者容易被欺骗——不可
让其从事谈判工作;不忠者容易动摇,不可让其知道商机;贪图钱财者容易被引诱,
不可让其管理钱财;重情者容易变换观念——不可让其做决策者;杂乱者容易把事
情弄得乱七八糟——不可让其从事井然有序的和长效性的工作。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于比较,,而比较的过程就是慧眼识珠,揣摩
体会的过程,就是把握分寸、量才为用的过程。在一个团队里,一些人的大潜力被
无谓的浪费掉或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是很常有的事。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领导者,
为了团队的利益与事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下属进行考察:
他有没有雄心壮志?优秀者必然有取得成就的强烈愿望,他会通过更好地完成
工作,不断地去寻求发展的机会。
有无需要求助于他人?如果你发现有许多人需要他的建议,意见和帮助,那他
就是你要发现的“明星”了,而他的思想方法将为其他人所尊重。
他能否带动别人完成任务?
他是如何做决定的?
他能解决问题吗?
他是否勇于负责?
做为一名现代社会的领导者,又如何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当中识别与发现潜在
的人才呢?唐太宗的用人理念还是很有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按照唐太宗
的用人理念入手:
一是听其言识其志。潜在人才都是尚未得志者。他们的话,绝大多数是在自由
场合下直抒胸臆的肺腑之言,是不带“杂音”的本质之音。因而更能真实地反映和
表达其真实的感情。
二是观其行别其求。一个人的行为,体现着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一旦进入了
自己希望进入的角色,就会为了保住角色而多多少少的带点“装扮相”,只有那些处
在一般人中的人才,他们既无失去角色的担心,又不刻意寻觅表现自己的机会。所
以,他们一切言行都比较质朴自然。领导者若能在一个人毫无装扮的情况下透视出
他的“真迹”,而且这种“真迹”又包含和再现出某种可贵之处,那么大胆启用这种
人才,十有八九是可靠的。
三是析其异辨其才。既是人才,就必然具有人才的先天素质,或有初生牛犊不
怕虎的胆略,或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可贵品格,或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举。
总之,既是人才,就必有不同于常人之处。作为一位善于识人用人的“伯乐”,就正
是要在“千里马”无处施展拳脚之时识别出它与一般马匹的不同。
四是闻其誉察其性。人们一般对潜在人才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是心口一致的。
用人者如果听到大家对一位普通人进行赞扬时,一定要引起注意,古往今来许多人
才都是用人者听到别人的赞誉而得知的,如刘备之得到诸葛亮,周文王之得到姜太
公。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领导者,对于古圣先贤的用人理念,只能进行批判地吸收,
不可全盘照搬,也不能全盘地否定。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只有明辨是非,不偏
听偏信,关爱自己的下属,真正地理解下属的所需所求,才能真正地用好人才。

李文伟
2013.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