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读书笔记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一班孟祥玮2011300290001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读书笔记

1.《荒原》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作者托马斯·艾略特,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父是牧师,曾任大学校长。父亲经商,母亲是诗人,写过宗教诗歌。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也正是因为一战的爆发将其隔离在英国无法返回美国,致使其终身遗憾为能被授予哈佛哲学博士学位。

《荒原》,就是艾略特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的一片荒凉的地方。该诗创作于1921年,发表于1922年。全诗共424行,分为五章,即《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作者运用六种语言、跳跃性的叙事方式、通过穿插引用不同的经典故事、巧妙的转化时间和空间、并借用不同人的口吻看似在描写被废墟充斥、沾满了死亡与腐朽味道的荒原,实则讲述了一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文明的破碎。他将现代文化形容为荒芜贫瘠干渴的荒野,描写了处于精神和文化危机中的现代社会以及从现代社会中寻求到的支离破碎的经验和相对稳定的文化遗产的冲突。

那么,“究竟什么是荒原?人类一步步走向绝境,这种“绝望”是由他们的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造成的,从19世纪开始感受到的世纪末的颓废,当然是西方的、伴随着工业化和商业化而来的和启蒙神话破灭的对整个精神文明的幻灭感,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到世界死一般的存在,才能超越它,才有可能建立新的准则和秩序。艾略特想要表达的荒原就是旧的世纪已经死去而新的世纪尚未诞生的阶段,或是说一个新的意义系统、信念尚未诞生时的一种状态。荒原可以说是神性消失后人类生活本身那种贫乏的、无聊的状况。“荒原”是最富20世纪特征的意象之一。”(引自《荒原》互动百科)

全文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希腊文、拉丁文及梵语书就。从开头就用Sibyl 的求死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接下来,作者大量引用了文学典故,如圣经旧约、Mylae海战、变形记、哈姆雷特、圣杯、但丁神曲、City of God、佛经、民歌等等,希望从传统中寻找新的灵感,在旧体系崩溃后破旧出新。他把各种意象进行了对比排列:过去的高贵和现代的腐烂,远期和近期的文明,去呼唤一个复杂焦灼而又脆弱的现代灵魂。最后,作者以Shantih, Shantih, Shantih (Peace, peace, peace)结束全诗,树立了整首诗完结后的基调。我们可以想像那种,当一场精彩的演出结束后红色幕布缓缓拉上时给观众带来的意犹未尽和深深的遐想。只不过艾略特的结尾过似沉重,在我们脑海里烙下了强烈的有关向往“生”与“希望”的人借“死”和“毁灭”而沉入自己,进而在死亡中涅槃,重新找寻希望和的重生的痛苦和辉煌。此外,作者还不断通过与读者的直接对话来激发人们的觉醒意识和共鸣感。

荒原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巨大轰动,直到今天很多诗人都受到这种文风的影响。“作为一战后表现文化危机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艾略特在这首诗歌中采用的对精神的内视,以及形式

创新成为后来现代诗人们的典型特征。在诗歌中,他摈弃了直来直去的写法,采用了突然的断句并在此加入一些完全迥异的场景的介绍或者解释,那些精确而又让人惊奇的意象,以及突然的断句都暗示了现代文化的不完整性。独特的语言风格对美国现代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荒原》还极大地影响了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温源宁、卞之琳、叶公超等诗人在当时诗歌创作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艾略特的影子。”

2.《变形记》

是寓言,还是梦魇?是一场恶梦,还是人类无法抗争的现实?主人公究竟是一只大甲虫,还是格里高尔?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开始就是如此的直接,直接得让人没有准备思考的时间。这样的开始让人有些难受,就像千斤巨石压在身上,拘束、压抑、扭曲,种种感觉把人捆住了,周身动弹不得。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能够体会到格里高尔的变形其实是他潜意识的爆发。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厌恶自身,根本不愿再继续以前的生活和工作,艰难的生存处境早已压得他无处可逃:当他早早赶来取订单的时候老板们才吃早饭;公司秘书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两个小时不上班就找上门去,医生也会说你好吃懒做;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恶劣,友情淡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逐渐变得麻木异化成为“非人”,他对外部世界已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他不得不选择一条逃脱的路,这就是“变形”。与其说是社会让他“变形”,不如说是他自己选择了“变形”。摆脱自己的人形,逃离人的世界,从人变为非人——大甲虫,这对格里高尔而言完全是为了不再继续昨天的噩梦。于是,格里高尔异化了。其实,这样的“变形”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没有呢?当今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容易让人产生对人生的倦怠和对前途的失望。有多少人曾经有过或者正有着类似格里高尔的“潜意识”啊!一条宠物狗尚能住高楼、坐名车,享受到VIP的待遇,同时又还有多少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着生活,感叹还是狗狗活得潇洒!于是乎就有成千上万的人报名参加唱歌比赛的选拔,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实现自己的明星梦,过“人上人”的生活,期盼着“灰姑娘”的故事再次重演。这究竟是梦想还是幻想,究竟是对还是错呢?变形已经让人感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料。可变形后家人对待格里高尔的厌恶和冷漠,更让人感到心寒,因为亲人之间的关系竟然只能是用金钱和物质来作为媒介,即使是血脉相连也不能保证亲情的坚不可摧!这也是《变形记》要回答的,如果人变成甲虫,那么它还有生存的权利和价值吗?他还是一个人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他已经不再能为这个家庭带来财富,不能承担他的责任,甚至不再能说话,他只能默默的倾听,羞怯的张望等待着家人对它的判决。它的家人最后再也不能承受这种沉重的压力和打击,而打算把它抛弃,而它提前的夭亡,也解除了家人最后的顾虑和心理负担。没有人为它唱一首挽歌,没有人记得它曾经是一个人。现实就是这样无情,即使是人间的至爱,最真切的亲情也无法挽回一个人的沉沦。人生活在世上,当无法承担做为人的义务时,也同时失去了他作为人的权利,即使他曾获得家人最初的同情,但最终将被无情遗弃,这不是个别家庭的冷漠,而是人性一次真正的裸露。相对温暖的家庭尚且如此,社会恐怕对这种个体的不幸遭遇会更加残忍,他们会把他送进实验室,每天对他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而且会引起无数的眼睛好奇地逼视他,无数张嘴巴无休止的讨论他,他生命的每一秒种将暴露在惨白的灯光下,直到他

死去还要被制成标本供后人研究。他作为人的资格和尊严被完全忽视了,没人在乎他心里的感受,群体只在乎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获得满足,他们拥有做为幸运者的活生生的见证。无处可逃,就是《变形记》给我们所展示的金钱社会下普通人们的绝望处境。作为人形时过着没有人格尊严的生活,变形为甲虫后更是加速自身的灭亡。或许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形体的泯灭才是最终的解脱、才是最好的出路吧!在这里,只想问:“大甲虫,你还有眼泪吗?”

3.《喧哗与骚动》

它描写和表现了一个曾经显赫、如今已走向没落的家族——康普生家族后代的生活及精神世界,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全书分四部分,分别截取康普生一家生活中的四个日子作标题,各部分又分别从白痴班吉、他的哥哥昆丁和杰生的意识流动以及作者本人的叙述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故事的中心点为康普生的女儿凯蒂的命运。《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这种家族没落的主题也是整个世界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所必然产生的一个主题,因此《喧哗与骚动》的主题是世界文学一个恒常的主题。但这并非是我最感兴趣的,我觉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表现方式——意识流文学。作者描写的重心不在凯蒂母女堕落的故事本身,而是该事件在不同人的内心产生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心灵变化。故事化为三个人物意识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读者引入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由内向外的,叙述者头脑思绪的不断变化成为作品内容延展的主线。文中跳跃变幻的思绪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而是采用诸如变换字体、口气、称谓等手段。

意识流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

意识流文学创作的理论依据为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唯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在他看来,潜意识应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作家必须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东西。另一位深刻影响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意在反拨“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出自人的本能冲动;人类的本能冲动经常受到社会规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作家的创作活动就是冲破理性,发挥本能冲动的过程,借此释放受到扼制的本能。因而,在意识流作家看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仅仅反映了外在的现实和表面的真实,而这个外部世界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界。

4.《善恶之彼岸》

哲学家和普通人一样,自认为的自觉思维会受到本能的影响,在看似有条理和自主的活动背后,有哲学家对特定生活方式的需要。即是说,哲学家使用一种看似比较系统和抽象的话语来表达或者达到他所需要的一种生活状态,就像人的生存本能一样。

哲学家之所以受到嘲笑,是因为他们不诚实,他们光明正大傻里傻气谈论神的启示,似乎他们的真知灼见是不偏不倚纯粹和冷酷的,不带任何感情,而事实上,他们的主张和思想是带有偏见的,是他们内心欲望的抽象和精炼,但他们绝不承认这一点,而是不停辩护,以证明自己是多么的不偏不倚。老康德衣着笔挺把人引上辩证法小道,引向他的绝对命令。而斯宾诺莎用数学给自己的哲学披上铠甲戴上面具。

每一种哲学都是创立者无意识的自传,求知的冲动绝不是哲学之父,而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满足哲学家各种冲动的工具。

伊壁鸠鲁恶毒地攻击柏拉图及柏拉图主义者,认为他们很会装腔作势,表演舞台剧而取悦其他人,而居住在雅典小花园里的伊壁鸠鲁则不会这样干。尼采说,说不定伊壁鸠鲁是出于嫉妒或者愤怒才这样干的。

斯多葛学派则是在用顺应自然来玩弄文字游戏,假装自己是自然一样自在的存在物,而心里面则想过一种完全相反的生活,这完全是自欺欺人。他们不是要顺应自然,而是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用自己的意志来塑造自然,塑造一个无所不含的斯多葛主义。哲学就是这种暴虐冲动本身,就是最神圣的权力意志,“创造世界”的意志,探求第一原因的意志。

上帝死亡之后,信仰的大厦崩塌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仰方式并不能帮助人过得更好。

不得不说,康德对德国哲学产生了实际的影响。虽然他的先验主义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众人,但他发现了人的一种新能力,即先验综合判断能力,而德国年轻的一代基于去同康德竞争,努力去发现某种更值得自豪的能力。而尼采的质疑是为什么我要相信这样一种判断,从人类口中说出来的这样一种判断就是一种假言判断,其真实性有待考察。

唯物主义原子论被驳斥得最厉害,波兰人博斯科维奇和哥白尼是功臣,让人抛弃了感官即真实的原子论信仰,而灵魂原子论也应该被给与更沉痛的打击。

自我保存不是本能,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

自然哲学只是对世界的展示和排列,而不是对世界的解释,而由于大部分不同人感知仅仅停留在感官层面,自然哲学就很难不被看成一种解释,因为他们只需要了解到这里就够了。

叔本华也被批评为自我观察者,用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判断我在干什么,什么是什么。而“绝对知识”、“直接的确定性”和“自在之物”都包含有词语的相互矛盾性。

哲学家习惯于谈论意志,似乎意志是人尽皆知的东西,叔本华甚至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只知道意志。而尼采认为,叔本华这样做是更加夸大了哲学家的偏见。尼采说,运用意志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首先运用意志有多种感觉,感觉到我们所离开的那种状态和所趋向的那种状态,感觉到离开和趋向本身,甚至还伴随一种肌肉感觉,尽管或许这种感觉并未真正让四肢运动起来。其次,每一种意志都有一种主导思想。第三,意志还拥有一种情感,实际上是命令的情感。“意志自由”就是一种优越的情感,其他都必须服从这一情感。

在特定情况下,我们既是意志的命令一方,又是意志的服从一方,一旦我们有了意志,我们就有一种

被束缚、压迫的感觉,甚至会反抗和行动。而另一方面由于我们习惯于忽略这种双重性,习惯于用“我”这个综合性词语来欺骗自己,所以“意志本身”便附着于“运用意志力的行为上”。运用意志者很多时候就是把意志本身和意志力的运用行动看成一回事。意志自由就是这样一种喜悦,一种下命令并执行的喜悦,同时,也因为客服障碍而喜悦,而同时,在意志者内心,他会以为是意志本身而不是意志力的行为产生了这样的作用。

对一个国家来说,统治者将自己看成国家的繁荣昌盛,而社会结构是命令服从和执行的基础。哲学家则把意志引入道德领域,把道德看成至高无上的学说,而生命就是在这些至高无上的关系下展开。

不同的哲学思想是相互连接和相互影响的,绝不是独立的个体,哲学家的思想与其说是发现,不如说是一种回忆、一种返回、一种重新认识,只是一种高级返租现象。

“自因”是被尼采驳斥的,是自相矛盾而违反逻辑的,“自由意志”是粗俗而愚蠢的,原因和结果应该虚构而不是具体化,仅仅用来作为联系和理解事物的符号就够了,而不是用来解释。“自在之物”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没有必然性和心理学上的不自由。正是我们自己发明了原因、先后顺序、相互关系、数字和规律、自由、动机和目的,当我们把这些符号世界解释为“自在之物”时,我们就和制造上帝一样在制造神话。非自由意志也是神话,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意志坚强和意志薄弱的问题。

在尼采看来,意志不自由是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问题引起的,如一类人不愿意放弃“责任”,不愿意放弃对自己的信任,不愿放弃对自己有点享有的权力,如虚荣的人就是这类人;另一类人则相反,不愿对任何事情负责任,不愿因任何事情受责备,并由于内心的自卑,无论如何也要摆脱事务的纠缠。后者在著书立说时,往往站在罪犯的一边,惯于用某种同情心作为伪装。事实上这些就是意志薄弱者的宿命论,就是冒充为“人类苦难的宗教”,把自己做了令人惊奇的伪装,从而把这一切变成了“高级趣味”。

5.通观全书,弗洛伊德的理论论证可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一、对儿童的梦的研究;二、探讨梦的检查作用;三、探讨梦的象征作用;四、分析梦的运作;五、举例分析几个真实梦境;六、梦的作用在于满足愿望。弗洛伊德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起直到“面目全非”的成人梦境,其解梦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和弗洛伊德一贯的观点保持一致,我们不难在他对梦的解析中看到他的“冰山理论”和“本能理论”。他认为梦的唯一作用便是满足人的意识层面上的以及或者说更多的是满足人的潜意识中的愿望。而这些愿望(许多出于本能,即可看为本我的体现)由于不被人的理性(超我)所接受,所以要由人的自身(防御机制、自我)进行调节,经过一系列粉饰,转化成不易被察觉的形式通过梦境释放出来。正由于这些粉饰,将梦伪装,从而造成了解读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梦的解析时,首要任务就是破除伪装,探索人的那些淹没在“深海”处的愿望。

为了破除梦的伪装,弗洛伊德从梦的检查入手,先是谈到几个较为普遍的象征形象,进而谈到梦的运作,说明梦进行伪装的四种方法,即凝缩作用、转移作用、将思想转化为视觉和二度润饰。完全破除伪装后,梦的真实意义便浮出水面,即可达到解梦的意图。在精神分析治疗时,通过解梦亦可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病患,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梦的解析》一出,在当时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中理论多为弗洛伊德自己在治疗一些精神病人时通过感性经验进行的总结,没有理论数据的支持。另一方面,当时的心理学家对于弗洛伊德将个别精神病人的案例所得的结论普遍套用在正常人身上的做

法表示不能接受。所以,这本书刚出版时受到了很大的冷落和责难。虽然今天,人们发现这本书有着它伟大的价值,而且弗洛伊德伟大心理学家的地位逐渐被认可,但是,我们对于他的观点并不能全盘接受。《梦的解析》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憾。

首先,《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自己的感性总结,没有经过任何科学的论证,虽然其中的解释不乏合理可信之处,但对于讲求有科学依据地研究心理学现象的现实情况不符。另外的一点,上文也有提过。弗洛伊德本人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他对于人类的精神病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将精神病人身上的特性推广到普通人身上,就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了。在《梦的解析》中,这一点也有体现。

其次,弗洛伊德认为在人们心目中最大的禁忌就是“性”,而“性”又是人的本能,对于“性”的这个禁区,人们既想闯入,又迫于道德限制,所以只有在梦中释放自己的愿望,使自身得到通观全书,弗洛伊德的理论论证可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一、对儿童的梦的研究;二、探讨梦的检查作用;三、探讨梦的象征作用;四、分析梦的运作;五、举例分析几个真实梦境;六、梦的作用在于满足愿望。弗洛伊德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起直到“面目全非”的成人梦境,其解梦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和弗洛伊德一贯的观点保持一致,我们不难在他对梦的解析中看到他的“冰山理论”和“本能理论”。他认为梦的唯一作用便是满足人的意识层面上的以及或者说更多的是满足人的潜意识中的愿望。而这些愿望(许多出于本能,即可看为本我的体现)由于不被人的理性(超我)所接受,所以要由人的自身(防御机制、自我)进行调节,经过一系列粉饰,转化成不易被察觉的形式通过梦境释放出来。正由于这些粉饰,将梦伪装,从而造成了解读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梦的解析时,首要任务就是破除伪装,探索人的那些淹没在“深海”处的愿望。

为了破除梦的伪装,弗洛伊德从梦的检查入手,先是谈到几个较为普遍的象征形象,进而谈到梦的运作,说明梦进行伪装的四种方法,即凝缩作用、转移作用、将思想转化为视觉和二度润饰。完全破除伪装后,梦的真实意义便浮出水面,即可达到解梦的意图。在精神分析治疗时,通过解梦亦可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病患,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梦的解析》一出,在当时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中理论多为弗洛伊德自己在治疗一些精神病人时通过感性经验进行的总结,没有理论数据的支持。另一方面,当时的心理学家对于弗洛伊德将个别精神病人的案例所得的结论普遍套用在正常人身上的做法表示不能接受。所以,这本书刚出版时受到了很大的冷落和责难。虽然今天,人们发现这本书有着它伟大的价值,而且弗洛伊德伟大心理学家的地位逐渐被认可,但是,我们对于他的观点并不能全盘接受。《梦的解析》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憾。

首先,《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自己的感性总结,没有经过任何科学的论证,虽然其中的解释不乏合理可信之处,但对于讲求有科学依据地研究心理学现象的现实情况不符。另外的一点,上文也有提过。弗洛伊德本人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他对于人类的精神病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将精神病人身上的特性推广到普通人身上,就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了。在《梦的解析》中,这一点也有体现。

其次,弗洛伊德认为在人们心目中最大的禁忌就是“性”,而“性”又是人的本能,对于“性”的这个禁区,人们既想闯入,又迫于道德限制,所以只有在梦中释放自己的愿望,使自身得

到满足。基于这样的理论,弗洛伊德在其对梦的解释中,除了个别十分明显的是对普通欲望的满足(如饥渴、排泄等)的梦外,大多数梦在他的眼里都与对性的渴望脱不了干系。这样的说法不但难于被人接受而且过于绝对,并不能涵盖所有梦的意义。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梦的作用就在于满足人的愿望,可以保护睡眠。这样的说法过于绝对。事实上,在我们的梦里,除了满足愿望的梦之外,也不乏一些焦虑的梦,有些梦甚至会影响到人的睡眠,例如单纯地受到白天未解决的事务影响而做的梦。虽然,弗洛伊德认为人民们的惊醒并非是梦导致的,而是由防御机制造成的,但他仍没有对于噩梦本身的产生给出合理的解释。

第四,在弗洛伊德看来,纵使梦本身的含义并不单一,他也不能给出过于多的解释,因为这对于一个理论的诞生是不利的。对于精神分析学这个理论学问来说,弗洛伊德不能兼顾梦的含义的所有可能性,但在对于精神分析治疗时,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忽视掉其他的可能性。

最后,弗洛伊德提出进行梦的解剖分析时必须对病人的生活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才行。这一点,我们认为是应该肯定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应妄自对他人的梦加以揣析。要想正确地解梦,我们就必须对做梦者有一个长期的纵向了解,因而解析梦这个过程,也是十分费时费力的。

虽然《梦的解析》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瑕不掩瑜,我们仍要承认这本书在心理学界中里程碑般的地位。它从一个其他人从没探索过的领域对人们的心理、梦境进行了分析,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系统,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要了解西方的心理学发展,我们就不能不研究弗洛伊德,要了解弗洛伊德,我们就不能不关注这本《梦的解析》。满足。基于这样的理论,弗洛伊德在其对梦的解释中,除了个别十分明显的是对普通欲望的满足(如饥渴、排泄等)的梦外,大多数梦在他的眼里都与对性的渴望脱不了干系。这样的说法不但难于被人接受而且过于绝对,并不能涵盖所有梦的意义。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梦的作用就在于满足人的愿望,可以保护睡眠。这样的说法过于绝对。事实上,在我们的梦里,除了满足愿望的梦之外,也不乏一些焦虑的梦,有些梦甚至会影响到人的睡眠,例如单纯地受到白天未解决的事务影响而做的梦。虽然,弗洛伊德认为人民们的惊醒并非是梦导致的,而是由防御机制造成的,但他仍没有对于噩梦本身的产生给出合理的解释。

第四,在弗洛伊德看来,纵使梦本身的含义并不单一,他也不能给出过于多的解释,因为这对于一个理论的诞生是不利的。对于精神分析学这个理论学问来说,弗洛伊德不能兼顾梦的含义的所有可能性,但在对于精神分析治疗时,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忽视掉其他的可能性。

最后,弗洛伊德提出进行梦的解剖分析时必须对病人的生活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才行。这一点,我们认为是应该肯定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应妄自对他人的梦加以揣析。要想正确地解梦,我们就必须对做梦者有一个长期的纵向了解,因而解析梦这个过程,也是十分费时费力的。

虽然《梦的解析》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瑕不掩瑜,我们仍要承认这本书在心理学界中里程碑般的地位。它从一个其他人从没探索过的领域对人们的心理、梦境进行了分析,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系统,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要了解西方的心理学发展,我们就不能不研究弗洛伊德,要了解弗洛伊德,我们就不能不关注这本《梦的解析》。

6.《形而上学导论》

《形而上学导论》是海德格尔1935年夏季学期在弗赖堡大学根据同样的题目讲过的课而经充分润色出版的。

Ⅰ.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是最广泛的问题,其次,它还是最深刻的问题,最后,它也是最原始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最广泛的问题,因为它不会为任何一种在者所制限,这个问题涵括所有一切在者;这个如此这般最广泛的问题又是最深刻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要在根基上起决定作用,要为在者在起来建立根基;这个问题为一切真正的问题跳出了根源,所以它是渊源,人们就必须承认它是最原始的问题。

哲学总是通过强调人类自身在其在中所获得的意义和目标设置,而把目标指向在者的最初的和最后的根据。哲学按其本质只能是而且必须是一种从思的角度来赋予尺度和品位的知之渠道和视野的开放。一个民族就是在这种知中体会出它在历史的精神世界中的此在并完成其此在。就其本质而言,哲学决不会使事情变得浅易,而只会使之愈加艰深。艰深使得万事万物,使得存在者重新获得凝重(在)。沉重艰深是一切伟大事物出现的基本条件之一。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作超乎寻常的发问。

所有伟大的事物都只能从伟大发端,甚至可以其开端总是最伟大的。渺小的东西总是从渺小启端。只有平常理智和渺小的人才会设想伟大的东西是无限持续的并将这种持续视为永恒。

“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就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形而上学这个名称被用来指谓所有哲学的起规定作用的中心和内核。

所谓知就是:能够学习。所谓有知的人只是指那种领会到他必须总是不断地学习,并且在这种领会的基础上首先使自己进入那种能够不断地学习的境界的人。这要比拥有知识难得多。能够学习以能够发问为前提条件。

在是怎么一回事?要做的事情是把人类历史的此在,同时也总是人的最本己的将来的此在,在规定了人的历史的整体中,复归到有待原始地展开的在之威力中去。

精神是对在者整体本身的权能的授与。精神在哪里主宰着,在者本身在哪里随时总是在得更深刻。因此,对在者整体本身的追问,对在的问题的追问,就是唤醒精神的本质性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也是历史性的此在的源初世界得以成立、因而也是防止导致世界沉沦的危险,因而也是承担处于西方中心的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使命的本质性的基本条件之一。

对在本身的、被毁坏了的关联是我们对语言的全部错误关系的真正原因。在我们看来,询问在的问题与询问语言的问题在最中心处相互交织在一起。

Ⅱ.追溯“在”这个词的语法和语源

1.“在”这个词的语法

在者的一个根本特性乃是完满现实。后世的哲学以至生物学从“隐德来希”这个名称做出来的事情,都表明希腊哲学的整个衰落。

这个自立于此者就变成自身亮相者,它就把自身亮于像外观所显的事物中。这事物有个面貌,它能让人看见,它呆着。这事物“停着”。它安处于其本质之表现中。希腊人毫无疑问是在其中体会到在的意义的那个事物。而今所有数得出来的在之诸规定都植根于其中并即赖其结合在一起。习以为常的无思想性把此词译为“实体”从而毫未得其义理。“在”归根到底是为希腊人说出了在场之境。但是希腊哲学就没有再回溯到在之此一根基中去。亦即此根基所隐藏之物中去。希腊哲学停留在在场者本身当前而只求用已举出的诸规定去考察在场者。通过世界,在者才在起来。

当创造家们从芸芸众生中消退而只还被容忍作为怪物,作为装饰品,作为不懂生活的孤僻人时,当本真的斗争中断而只留影子于人在现成事物范围之内争论不休的阴谋诡计活动中时,衰退即以开始。

2.“在”这个词的词源学

“在”这个词的最古老的本来的词干是“es”,梵文的“asus”,生活,生者,由其自身来立于自身中又走又停者:本真常住者。

Ⅲ.追问在的本质问题

我们让一切在者如其所是地在。其他的一切别的事物,所有的在者与任何一个在者,即使它是唯一的时候,还是可以和其他事物比较的,通过进行比较的多种可能性,此一事物就越来越可加以确定了。反之,这个在却不能和任何其他事物比较,别的事物对它都只是无。

追问就是对我们的此在从最高级别将其保持在力量中的事物加以尊重的真的与对的唯一方式。因此,我们对在的这种领会法,尤其是这个在本身,就是一切追问中最值得追问者。我们越是直接而坚决地保持在最值得追问者处,我们追问得就越真,当然此时这个在对我们来说就是完全不确定的却又是最高度确定的所领会者。

Ⅳ.对在的限制

1、在与形成

2、在与表象

在与表象说的是:现实的和不现实的有区别而且对立;真的和不真的相反。人们往往把在与表象的区分回溯到前一种在与形成的区分。表面像的就是偶尔出现而又随即灭迹而消逝的,与作为常住的在对立。

表象的本质寓于出现中。这就是展示自身,陈现自身,露出,当前。在的意思就是出现。此意却不是指事后才偶尔追加给在的事。在就活生生地作为出现而在。这个在,这个出现,让从隐蔽状态中露出来。

起作用的表现自身者停留在去蔽者中。去蔽者作为去蔽者来到表现自身这回事中停留。真理作为去蔽境界,不是在的额外附加物。真理属于在的本质。在者在——在这回事中有:显露出来,出现,站出来,把东西摆出来。反之,不在的意思是说:从现象,从在场退出来。于是,在就散落在形形色色的在者中。这个形形色色的在者把自己扩散为这里那里贴近的东西与当前的东西。指点出赞誉与尊敬,在希腊人的那里就叫做:摆入光明中从而促成常住,促成在。在希腊人的时代,荣誉根本不是一个人获得它或者得不到它的事;荣誉是最高的在的方式,即我表现我自己,出现,进入光明。

凡是有在者的无蔽状态之处,总有表象之可能性而且反过来:凡是在者处于表象中并且在其中长久安然有着之处,表象可能破灭。仅仅是从在与表象之间存在着的斗争中希腊人把在从在者身上取出来了。希腊人把在者放入常住状态中与无蔽状态中了:诸神与国家,神庙与悲剧,竞赛与哲学;而所有这一切都在表象中,被表象所环视,但也认真对待表象,对表象的力量亦知情。在诡辩派与柏拉图哲学中表象才被解释为单纯的表象从而降低了。

表象就属于作为现象的在本身。作为表象的在之强有力并不比作为无蔽境界的在差。表象就在在者本身中和在者本身一同出现。但是表象不仅使在者现象为在者本来不是这样的一个在者,表象不仅伪装了它自己就是其表象的这个在者,而且表象在这样做时还作为表象掩盖着自己本身,因为它此时正展示自身成为在。因为表象根本就是这样把自己本身硬放在掩盖与伪装中,所以人们说得很对:表象行骗。

所以在哲学开端的时候,也就是说在在者的在最初展开的时候,思之首先追求之事就是要安顿好在总要在表象中这回事,要把在和表象区别开。这样做时又要求,把作为无蔽境界的真理对比着隐蔽状态摆到优先地位。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论文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要: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主义”繁多,“流派”纷纭、“运动”迭起,时期上还有所谓“现代”、“后现代”、“后后现代”之分,但由于它们生长在相同的现实生存境遇和文化心理形态之中,最终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了“荒诞”这种审美大风格之下。“荒诞”,无可争辩地成为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艺术最典型的审美形态和最核心的审美范畴。作为最能体现现代西方社会时代精神风貌的审美形态,现代主义艺术与此前的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具有同样的存在依据和同等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西方现代主义荒诞审美大风格

一、荒诞的产生

以“荒诞”为核心范畴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崛起的直接根源,是现代西方人对人的基本生存境遇的普遍而强烈的“荒诞感”的体验;而这种“荒诞感”的产生又根源于他们对世界、历史、人生的价值意义的“虚无感”的认识;而这种“虚无感”的产生又根源于作为价值意义的最后根据的“上帝”、和作为价值意义的创造者与承担者的“人”之不可挽回的“死”;而“上帝之死”的根源就在于以希腊文明为源头的理性精神的蒙难,和以希伯来文明为源头的信仰精神的坍塌;“人之死”的根源则在于近现代以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的普遍失落与异化。人在这样一种与自己毫无不相干的世界中生存,就必然会象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感到自己完全是一个“局外人”,“他的境遇就象一种无可

挽回的终身流放,因为他忘却了关于失去了的家乡的全部记忆,也没有乐园即将来临的那种希望。这样一种人与生活的分离,演员与舞台的分离,真实地构成了荒诞的感觉。“荒诞最突出的品格就是反叛传统,对既定的文化艺术采取一种虚无主义的大拒绝、大摧毁。它无情地践踏“美”、嘲弄“崇高”,自己造就的审美形态的“滑稽丑怪”、荒诞不经来体现一种矫矫不群的独立意识。

二、西方现代主义荒诞的表现形式

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的反叛涉及到方方面面、层层次次的问题,但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对古典作品的直接篡改和执意亵渎

在现代艺术家们看来,既然古典作品掩盖了世界、历史、人生的真实面目,掩盖了人与人的存在之间的悖谬关系,他们当然可以而且应该对它们进行必要的“修正”,通过对古典作品的直接篡改和执意亵渎来体现他们的讽刺与幽默,发泄他们心中积压已久的受骗的愤怒与不满,以一种荒诞的方式去反抗荒诞。于是,高贵静穆的“阿芙洛蒂忒”穿上了时髦的比基尼游泳衣;妩媚迷人的“蒙娜丽莎”长出了浓黑的山羊胡;大卫笔下死于浴缸中办公的“马拉”,在蒙克的画布中躺在了淫乱的温床上;科隆大教堂中还自觉为人类承担永恒苦难的“耶稣”,在奥罗兹科《现代精神的裂变》中不但打倒了十字架,而且还杀气腾腾地提着复仇的板斧;米勒画中还在拾麦穗的农妇在现代艺术大展里开始拾垃圾;大卫手中美丽丰腴的“莱卡米尔夫人”,在马格里特笔下已成为一具阴森恐怖的骨灰盒儿。

2、对美与崇高的粗暴践踏和无情嘲弄

在古典艺术家们看来,艺术是人特有的一种自觉的、高尚的精神活动,因此,艺术从表现对象到作品本身所体现的审美大风格,非“美”即“崇高”,所谓“滑稽、丑、怪”是没有立锥之地的。古希腊忒拜城甚至还出现过一条美丽而荒唐的“法律”;“不准表现丑!”然而,作为一股替在的涓涓细流,滑稽丑怪却早已艰涩地流淌着;文艺复兴的巨人们已在基督教里找到根据,“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在《浮士德》中,魔鬼已敢于公开向上帝挑战打赌,争夺人的灵魂;雨果更是宣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甚至还预言,滑稽丑怪比之优美崇高已经而且越来越“占优势”。

3、彻底摧毁艺术的艺术

早在十九世纪初,黑格尔就曾经哀叹道:“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16)]但直到现代主义艺术崛起以前,黑格尔的警告不仅未能引起关注,反而被简单地当作他为了完成哲学大圆圈导致的荒唐结论而大加嘲讽。时过境迁,人们却惊恐地发现,西方现代艺术正朝着黑格尔所警示的方向迅速地滑去!对古典作品肆无忌惮的篡改和亵渎、对美与崇高粗野狂暴的践踏和嘲弄,似乎远远未能满足现代艺术家们的胃口,于是,他们开始大批量制造所谓“自动艺术”、“偶然艺术”、“垃圾箱艺术”,等等。

从此,查拉、布勒东、阿拉贡用纯粹无意识“自动创作”的诗歌和小说产生了;尤奈斯库将《英语会话手册》中最简易的部分译成法语而创作的戏剧产生了,而且八年之后还成了保留节目,每天一场连演了二十多年[(17)]!从此,韦勒恩、麦西安用数学演算方法创作的“序列主义”音乐[(18)],歇弗尔、亨利、布列兹将自然界中各种声响加以录音合成创作的“具体音乐”[(19)],凯奇在演奏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想象和发挥的“偶然音乐”也产生了(他的钢琴曲《34分46·776秒》,演奏时不但需要随时往琴弦中塞橡皮、铁钉等,而且好些地方的音高、时值、力度或配器,由看地图、星座图、废纸、占卜、掷骰子或丢硬币等方式来决定)[(20)]。从此,达达派画家开始用蘸满色彩的笔信手涂鸦,甚至让模特儿涂上颜料在画布上打滚的方式作画;巴黎那座鹤立鸡群的现代建筑——蓬皮杜文化中心,则故意把传统建筑当作五脏六腑藏之唯恐不及的各种管道统统贴在脸上,让人看

了绝对想不到这个象散发着毒气的化工厂的地方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文化中心”;波普艺术家们竟然从垃圾箱里拾些破罐、破布、破铁屑乃至动物死尸来组合他们的雕塑杰作;而杜桑干脆将自己的一件磁小便器命名《泉》,并企图搬进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的展览大厅……

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荒诞的实际操作

现代主义艺术有两大特征:一是前已论及的“反叛性”,它体现为对传统艺术及其美学观念的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大拒绝”;二是我们接下来将要讨论的“先锋性”,它体现为对新的艺术样态及其表达技巧与方式的一种永无休止的“大实验”,刻意追求新奇、怪诞、时髦和与众不同。

1、感领诗人天命的哲学寓言:对人类荒诞的生存境遇的揭示

几乎所有对西方现代艺术影响较大的哲学流派都把关注的中心转向了人自身及其人的存在,都把研究的方法转向了内省和体验。因此,西方现代艺术已经不再只是外在于人的某种精神活动,而直接成为了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成了人类破解世界、历史、人生的奥秘,反抗荒谬苦难的现实,寻求本真的自我、本真的存在,重返久已忘怀的故园的唯一正当的途径。所以,西方现代艺术中有一种强烈的形而上倾向,总有某种哲学寓言蕴含于其中。

2、诊治人性痼疾的心理报告:对人类荒诞的深层欲求的曝光

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彻底撕碎了披在人类身上的高贵优雅的理性外衣,这反倒使现代艺术家们得以极其坦然地挖掘和表现那些过去讳莫如深而又确确存在,而且还无时无地不在左右我们的心理行为的“内心隐秘”:永不靥足的性欲、粗野不文的本能、狂浪放肆的臆想与梦幻、全无道德的心理变态或乱伦……并以此为由理直气壮地控诉和反抗伦理、道德、法律等理性文明结构对活的生命和人性的“压抑”,以及这种“压抑”给人带来的“被阉”的“焦虑”、“困扰”和“恐惧”。在这个问题上,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驱、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率开先河。他力图在色情狂、性态变、淫尸等“恶”的粪土中寻找美丽的“花”。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兴起与泛滥,更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砸碎存在牢笼的能指游戏:荒诞艺术的荒诞表达

现代艺术注定了要成为人类灵魂突围的一种方式。

本来,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乃存在之家。”然而,由于工具理性的残暴败坏,”语言生病了”,堕落成了“存在的牢笼”。于是,为了砸碎这牢笼,通过拯救语言以拯救存在,西方现代艺术家们做开了各种能指的游戏。在他们看来,既然世界、历史、人生和人自身的理性和秩序都纯属虚构,它们的意义原本就模糊混乱、不可理喻,根本无法用明晰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现代艺术如果要试图“如其所是”地揭示“存在的真理”,那它唯一正当的选择就只能是:放弃传统艺术沿用已久却已经生病的“语言”,重造一套崭新的艺术符号来表现它们的这种非理性、模糊性与歧义性。为此,现代艺术家们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荒诞,一个败坏祖业的孽种?一个重开天地的英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已经到来!它既象一头凶猛残暴的“野兽”,给西方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又象一个“卡西莫多”式的天使,对人类本真的自我本真的存在发出了热情的召唤!作为最能体现现代西方社会时代精神风貌的审美形态,现代主义艺术与它以前的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具有同样的存在依据和同等的存在价值。盲目拒斥或盲目崇拜它都是不明智也不现实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不是是否承认它,而是如何分析、批判和吸收它有价值的成分以繁荣我们的文化艺术,同时又对它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一些新奇但缺乏生命力的东西抱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变形记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变形记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讲 述了小职员格里高靠自己的收入支撑整个家庭的生活,在工作和生 活的强压下,格里高终于不堪忍受在一天早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公司抛弃了他,家人也嫌弃害怕他,只有妹妹照顾他,但随着时间 的推移妹妹也不能再忍受了。终于在一天,处处为家里着想努力工 作的格里高在孤独与失望中死去了。 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在变形记中的得到了体现。 在现代主义艺术特征与变形记之前,我想先谈谈对卡夫卡的看法。卡夫卡说:"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 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正是 这样的想法使他失去了享受普通生活的快乐,他一生离了三次婚,将自己困在孤独里,有人说优秀的作家都是孤独的,我不敢苟同。但不得不承认,卡夫卡很优秀,他的变形记奇异,深刻,冷峻,却充满令人深思的意味。让人感受到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 倾性特征。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文学 创作应表现内心世界的真。卡夫卡就在变形记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格里高的内心世界,这些心理描写对主人公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使我更能体会格里高的痛苦、善良与无奈。“我选择的是多么辛苦的

职业啊,我日复一日地处于旅途之中。在外面,业务上的刺激,比起在家、在公司要大得多。此外,还要承受旅途的劳累,要考虑火车的联运,吃饭没有规律性,伙食又差,频繁更迭的车马交通,一点也没有人情味,没有温馨之感,让这种旅差劳务见鬼去吧!”,表现了格里高工作压力之大,生活之艰苦,但他仍然为了家庭在努力奋争。他立刻发现,他目前根本不能动弹了,他以前觉得用那些细小的腿爬行前进很不自然,如今也不以为怪。此外,他还觉得很舒服,他原来的确全身都很痛,但他现在觉得这疼痛越来越缓解了,终于都消失了。他的背碰到了腐烂的苹果,苹果的霉烂点波及周围。他带着爱心和感动回忆家庭,并坚定地认为他必须从这个家里消失,这种看法的坚定性比起他妹妹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情况下,他陷入了空洞而安静的沉思。在格里高变形为甲壳虫之后,家人终于无法再忍受他,而决定把他赶出家门,格里高不但不抱怨家人的冷漠无情,反而更觉得自己应该离开,这是他临死时的一段心理活动。将他的善良与家人的冷漠自私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阴郁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它的价值不在于对象本身而在于它所含的内在体悟,这种体悟往往是多义性的,使文学对生活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从现实走向超现实。变形记中用大甲虫象征了人在高强压力下的人格扭曲,直接变现了人生理上的变形,又从侧面表现了社会人际关系的扭曲,资本主义经济萧条下的孤独,颓废,充分体现卡夫卡对象征手法的娴熟运用。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试题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时间长度上主要是指的文学,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它们是和。 2、象征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是,他的代表作是诗集《》。 3、美国诗人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是长诗《》,代表了象征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 4、表现主义文学在小说领域的代表人物是,他的代表作是《变形记》;在戏剧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他的代表作是。 5、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有法国的普鲁斯特,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英国的,她的代表作是《到灯塔去》;美国的福克纳,他的代表作是《》;爱尔兰的乔伊斯,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 6、存在主义哲学集大成者是,他的代表作是《》与《》;重要代表是加缪,他的代表作是《》。 7、剧作家尤金·尤奈斯库的独幕剧《》和贝克特的剧作《》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8、“黑色幽默”作家群中最有影响的是,他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 二、判断题(每题一分,共10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非现实主义创作往往被称为现代主义。() 2、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福学派。() 3、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的耳朵里跳出来的。() 4、克洛德·西蒙被称为“新小说之父”。() 5、瓦雷里的《海滨墓园》是前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6、《审判》是“卡夫卡式小说”正式形成的标志。() 7、“他人就是地狱”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8、《佩德罗·帕拉莫》是墨西哥小说家胡安·卢尔弗的代表作。() 9、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开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先河。() 10、阿伦·雷乃执导的《广岛之恋》是先锋派电影。()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意识流小说 2、存在主义 3、黑色幽默 4、新浪潮电影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简述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 3、简述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四、论述题:(20分) 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变形记》中“异化”的主题是如何表现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

收稿日期:2000-01-20 作者简介:曹路漫(1967-),女,汉族,河南西峡县人,讲师。 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 曹路漫 (南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二战以后出现的一种文化观和审美观。它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继续。后现代派文学在 创作原则、创作题材和创作形式等方面,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英美文学;比较中图分类号:I10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0)04-048-02 引 言 后现代主义(P ostm odernism )是二战以后西方知识分子 用于质疑并试图解释包括艺术本身在内的人类本体状况(ontological condition )的文化观和审美观。英美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是这种文化观和审美观中不可分割又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同艺术领域中其他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思潮一样,英美文学中的后现代派(P ostm odernism in Literature )无论在创作原则、创作题材、创作形式等方面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与现代主义文学的衔接和继承;当然,它之所以被冠之为“后现代主义”是因为在创作原则、题材、形式、风格等方面与现代主义文学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区别。 一、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无论现代主义文学还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它都属于现代派文学,同现代主义一样,后现代主义不仅是对时代的一种强烈的反应,而且也是一股随着时代的巨流一起涌动的艺术思潮。它不仅出现在文学批评中,而且还被广泛用于摄影、建筑、电影、电视、服装、家具以及语言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 同世界文学史上任何一种文学运动或流派一样,后现代主义决不是孤立或自发的文学现象,而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继续,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阶段。同时也是对现代主义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修正,它与现代主义之间在艺术上保持着衔接和继承关系。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名作,如萨洛特的《天象馆》,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海勒的《第二十条军规》,冯尼格特的《挑绷绷》等等,都被认为是现代派理所当然的代表作。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哈桑在1975年发表的《类批评:对时代的七种思考》《Paracriticisms ,Seven S peculations of the T imes )一书中指出:“现代主义的变化可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并非突然终止后才能让后现代主义诞生,它们目前是共存的。”例如,后现代主义小说同样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对虚构进行了模仿。约翰?巴思的《烟草代理人》以古语体对传统的历史小说类型进行模仿,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 之虹》和阿兰?罗伯———格里耶的橡皮对传统侦探小说进行 模仿,库尔特?冯尼格特利用科幻小说形式进行创作。 被哈桑称为“P ostface ”的后现代主义潮流向我们提示了 现代主义发展“延续性”(C ontinuity )和“中断性” (Discontinu 2ity )这一辩证关系;这与后现代主义的“历时性” (diachrony )和“共时性” (synchrony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例如,在美国当代作家品钦的小说《V 》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成 份兼而有之,一方面,它与其他现代主义小说一样具有一定 的历史感和“事实密度” (factual density ),并试图展示一个小说之外的世界,即“外指之本” (referential text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典型的“反身文本” (self -reflexive text )。正如书名《V 》所暗示的那样,神密的代码和令人费解的符号是文本的重要内容,逻辑和连贯的原则不复存在,这一切又都是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第二,在创作形式方面,现代主义小说崇奉形式,后现代小说也崇奉形式,可以说二者都是形式主义派别。现代派作家和后现代派作家都非常迷恋于拼贴(collage ),二者都体现了新、晦、悲这一特点。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的急剧演变和各种反传统艺术思潮的崛起,各种新的艺术思潮纷至沓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现代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强烈的催化作用,第二次大战的硝烟对西方广大艺术家在文化废墟上进行狂热的重建工作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叙述形式朦胧晦涩,篇章结构杂乱无序几乎是所有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再者,由于受20世纪西方社会、精神、道德危机的冲击,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化作品几乎篇篇都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看不到“幸福的结局”,这也是英美现代派小说的基本特征。 第三,无论是对后现代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小说家来说,时间是永恒的,他们都不相信“过去、现在、未来”。在其小说中不见提示、高潮、结尾,也不给读者以彻底的“释然”,事件之间没有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与传统的有头、有身、有尾,开始于揭示(exposition ),发展于复杂(complexity )、而终 于“释然” (res olution )的现实主义小说截然不同。由此可见,无论是20世纪英美小说的整个演变过程还是具体作家的创伤经历都证明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继承关系和共生现象。然而,二者在创作形式、创作观念、 第20卷第4期 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20No 14 2000年7月 Academic F orum of Nan Du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July. 2000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问题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问题 异化实际上是西方文学史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西方现代主 义文学的异化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西方文世学中的永恒主题在 纪西方文学艺术中的深化。从理论上讲,“异化是反映人的活动 及其结果客观地转化为统治人本身且与人敌对的独立力量的哲学社会学范畴,以及与此相联系,人由社会过程的积极主体变为客体”。不管我们主观上愿意与否,人类社会的自我异化始终都 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伴侣,至少在美妙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成为现 实以前,人类历史都永远摆脱不了异化的纠缠,这就像阳光下的人永远摆脱不了自己身影的永恒相伴一样。那么,“从什么意义 上说,一个自我(无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社会)有可能同自己异化呢?可以讲得通的说法似乎是,自我异化的意思就是内部分裂,至少分裂为彼此相离相违的两个部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说自我异化,而不简简单单地说是内部分裂呢?‘异化’一词似乎包含有下列一些(或者全部)涵义:(一)自我之分裂 成为两个相冲突的部分并不是由于外部原因,而是由于自我某一行动的结果。(二)分裂成为相冲突的部分并没有消灭自我的统 一性;尽管发生了分裂,自我异化的自我仍然是一个自我。(三)自我异化并不是简单地分裂为同作为一个整体的自我保持同等关系的两个部分,这也就是说,自我的一部分有更大的权利代表作为整体的自我,因此另一部分由于同这一部分相异化,也就同作为整体的自我相异化”。 应该说,异化作为西方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本源自人类 社会的自我异化。人类社会的自我异化在人类历史上的表现也就是人与自然、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分裂、矛盾。这种分裂、矛盾毫无疑问地满足了以上所述异化的三 个条件:第一,它分裂成为两个部分并非由于外部原因,而是人类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后果;第二,它分裂成为两个相冲突的部分并没有消灭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反而是人类社会之为人类社会的根本保证;第三,它并非简单地分裂为同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保持同等关系的两个部分,也就是说,作为其中一部分的人、历史、理性、现实有更大的权利代表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因此作为另一部分的自然、人伦、感性、理想由于同这一部分相异化,也就同整体的社会相异化。可以说,西方迄今为止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人类社会不断自我异化的历史。这种社会的自 我异化是人类历史辩证法所无法隐匿的一个人类历史真理,也是人类社会所无法规避的历史必然过程。我们富于伦理道德理想信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 1 历史背景 2 哲学 2.1 文学批评及文化理论 2.2 社会批评 3 艺术创作及人文思潮 3.1 建筑 3.2 设计 3.3 文学 3.4 电影 3.4.1 堂皇语境的终结与多元化 3.4.2 解构主义的启示 3.4.3 社会文化领域的更迭态势 3.4.4 审美意识的新趋向 4 资料来源 5 外部连结 [编辑] 历史背景 若论者接受现代主义是战后社会的处境:人类以刻苦自强精神来重建文明,建立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社会发展运动,当中又结合美国的清教精神,和冷战时代的美苏二元对立政治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了解到为何后现代主义衍生的文化信念会是反对主流方案、反对单一以理性为中心、反对二元对立,更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的美式文化生活。相反的,对于现代主义以前的旧式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却充满了怀念之情。建筑师对都市文明和乡间生活的反思,引发我们对现代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对人类正面和负面影响的思考。当然由于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脱离现代生活方式的制约,而各种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恶果,并

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及其阅读

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及其阅读 吴晓东教授在北大开设有“20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这门课的讲稿曾于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08年7月,吴晓东教授的新书《漫读经典》再次由三联书店出版。作为研究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专家,吴晓东教授对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中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如卡夫卡、沃尔夫、马尔克斯等作家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学语文课堂。从阅读感受上来说,现代主义小说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借用吴晓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既然这样,中学生还要不要读,该读哪些、如何读,中学语文老师该如何讲?吴晓东教授对上述问题的观点和建议是什么,解读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关键是什么,让我们来倾听吴晓东教授的观点。 1.可否先请您谈一下什么是现代主义小说? 答:这首先要简单了解一下是什么“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通常指20世纪初叶在西方开始集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有范畴深的关系,如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影响

了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涵。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方面比较突出地表现了人与世界、他人以及自我的矛盾好断裂,所以往往被视为具有颓废悲观的情绪甚至虚无主义的色彩。而弗洛伊德心理学又为现代主义文学挖掘人的内在心理甚至无意识 提供了所谓科学的根据。现代主义文学另一个重要特征则是在形式上的大胆试验,对传统文学样式采取的是彻底摒弃的激进姿态。这种激进的文学姿态的形成原因要到20世纪的社会历史中去寻求。我认为,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与此相适应的,是20世纪的文学也必然跟着复杂。这也正是20世纪从形式到内容都趋于复杂的现代主义文学占据了主潮地位的重要原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流派纷呈,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式、风格、美学、技巧诸种方面的特殊性,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的独特视角,甚至有自己不同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具体说来,现代主义文学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存在主义等文学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都有很多作家致力于小说创作。这些小说也可以笼统地称为现代主义小说。 2.您认为阅读和欣赏现代主义小说的关键是什么? 答:我喜欢捷克小说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的一句话:

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曹品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都匀558000 【内容摘要】: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欧美社会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现实主义文学,重视对于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普遍流行。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化和文学流派的总称,涉及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领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本身包括多个文学流派: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等。 【内容关键词】:文学批判异化主观标新立异 一、思想特征上 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台、电视等公共舆论媒介对某种学说、言论、行为予以公开批评、驳斥的一种舆论方式。文化批判有政治性批判、学术性批判、道德性批判,以及组织性批判和组织性批判等多种形式。例如:郭沫若就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作家《王昭君》、《聂政》、《卓文君》里面叛道的热情就是作者对于社会反抗的翻译2突出的表现异化主题:基于对于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着重表现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对立)、人与社会(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人与人(人与他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人与自我(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的异化主题。例如:《变形记》中人忽然变为甲虫,主人公往往是意外地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他越是挣扎,就越是陷得深,甚至最后送命。卡夫卡常使用象征形象来表达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他的讽刺主要产生于对现实荒诞性的提示。《变形记》构思奇特,象征意蕴丰富。 二、艺术特征上 1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例如:胡适的《差不多先生》,通篇善作讽谕,且自始至终不跳出来作主观批评,而是透过现象与事件描述,使读者自然从中领悟道理,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全篇不仅语言朴实无华,甚至连讲述的几件事也普通之至,例如买糖、念书、记账、搭车、治病之类。这些事都非常生活化,人人经历,人人都明白。不肯认真的“差不多”精神,不得不使人猛然警醒,让读者的心灵于朴朴素素的文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 2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神话式象征是对未知领域的诗性揣摸,是将最内在的最深刻的心灵体悟转化为审美认识的对象)。例如: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剧中俩个等待戈多的人一次次等待,一次次失望。是作者运用了荒诞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荒诞不经的社会现实。它演奏了一首时代的失望之曲,反映了一代人的内心焦虑。它使人们看到,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支柱,已经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会的灾难,人格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与作家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与作家 现代派小说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进入我国。我国的许多作家相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批年轻诗人形成了我国最早的象征主义诗派。当我置身于中文专业时,对现代主义文学也有了粗略的了解。最初接触的现代派小说是卡夫卡的《变形记》,大学期间简单的读过几本现代派小说,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卡夫卡的《审判》、《城堡》、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现代派小说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做了如下整理。 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派别,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西方的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弊病,同时也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表现了中下层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不满情绪。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出现,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们在经历了许多毁灭性的灾难后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同时,在新的社会结构体中,人的生活自由程度大大降低,异化程度则加深,战争破坏了人的生存稳定感,生发了人对于生命的漂泊和艰难意识。现实矛盾重重交织,人自身的困顿和焦灼不禁显现,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审美原则和审美需求,配合这样的时代精神,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表现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的流变。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主义,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放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它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对现代主义的作家来说,小说的兴趣中心是要揭示新的“心理材料”,或称心理要素。现代主义作家不重视现实的整体性,而强调它的碎裂,把微观世界绝对化,认为文学的任务就是描述人的心理要素,把文学归结为自我表现。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色。他们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的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作品中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作家常常普遍运用非常态的、变形的艺术假定性手段,并采用奇特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对象象征化,使作品表现超感觉的激情和难以捉摸的内在现实。下面简单的介绍现代主义文学的几个重要派别: 一、后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继而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它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过分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以至于走向过分抽象化,反对过于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而走向平淡无意蕴。它跳出了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的与时代的总体精神。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象征发展到普遍象征,以揭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代表作家及作品:

论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论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种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文学思潮,不仅不同流派的作家在创作上相距甚远;即使是同一种文学思潮、流派的不同作家,也往往存在差异。但从其总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来看,后现代主义文学明显具有以下几点共同的思想艺术特征。 1.彻底的反传统精神 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传统理性文化的价值规范,怀疑一切,批判一切,带有鲜明的反传统精神和悲观色彩;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对传统的反叛、对世界人生的悲观态度,比现代主义都更为彻底、决绝。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有什么责任感、使命感、拯救精神,也不再有什么英雄,不再表现什么理想、价值和意义。在艺术形式方面,现代主义文学既反对亚里士多德 以来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而且也反对现代主义文学所建立起的新的文学规范;主张无中心、无权威、多元化与多样性;甚至自我否定,主张“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规则的束缚,在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从事写作”(弗·利奥塔德),对小说、戏剧体裁以及叙述行为本身进行解构,写出大量的所谓“反小说”、“反戏剧”等作品。 2.不确定性原则 如果现代主义毕竟还把世界看成是整体,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干脆视世界为“碎片”,不但如此,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否定中心意义和为这种中心意义服务的结构的存在,还蓄意让作品在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倒。在后现代主义作家们看来,世界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纷纭复杂、不确定的,如果把它写得清晰、有条理、意义明确,则违反了生活真实,因此,“要从各个角度去写,把现实 的飘忽性、不可捉摸性表现出来”(罗布-格里耶)。 3.缺乏深度、平面化 与现代主义文学厌弃文学创作直白浅露、刻意追求深度模式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推崇所谓的“零度写作”,“拒绝意义”,拒绝深度,极力追求无深度的平面化、平淡化效果,写作消失了内容,只在形式上不断花样翻新,作家的创作和读者作为“创作”的阅读都是为了享受创作(阅读)带来的欢悦,是一种表演、操作。 4.创作方法多元化

英国后现代主义文学

Part One Fiction: 1. New Writings of the Traditional writers Aldous Huxley (1894-1963) Ape and Essence (1948) 《猿与本质》 The Genius and the Goddess (1955) Island (1962) Joyce Cary (1888-1957) The Horse’s Mouth 《马嘴》1944 Second trilogy: A Prisoner of Grace (1952) 《荣幸的囚徒》 Except the Lord (1953) Not Honour More (1955). George Orwell (1903-1950) Animal Farm 《动物农场》1945 Nineteen Eighty-four 《1984》1949 Evelyn Waugh (1903-1966) The Sword of Honour (war trilogy): 《荣誉之剑》 Men at Arms 1952 Officers and Gentlemen 1955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1961 Graham Greene (1904-1991)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1948)《问题的核心》 The Third Man (1949)《第三者》 The End of the Affair (1951) 《恋情的终结》 The Quiet American (1955)《沉静的美国人》 Our Man in Havana (1958)《我们在哈瓦那的人》 A Burnt-Out Case (1961) 《一例治愈的麻风病》 The Comedians (1966) 《喜剧演员》 Travels with My Aunt (1969) 《与姨妈旅行》 The Honorary Consul (1973) 《荣誉领事》 The Human Factor (1978)《人性因子》 Anthony Powell The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 (1951-1975)《与时代合拍的舞蹈》Charles Percy Snow (1905-1980) Strangers and Brothers series 《陌生人和兄弟们系列》 George Passant, 1940 《乔治·巴桑特》 The Light and the Dark, 1947 《光明与黑暗》 Time of Hope, 1949 《希望的年代》 The Masters, 1951 《院长们》 The New Men, 1954 《新人》 Homecomings, 1956 《回家》 The Conscience of the Rich, 1958 《富人的良心》 The Affair, 1959 《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