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文化第三讲_半封闭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专题一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专题一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华学术的 首要重心,“求真”、“求善”成为学术的旨 归,以至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
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自有 其正面、负面的作用和影响(表现在哪 些方面呢)。
正面影响与作用
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 对包括君王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 力内在基础。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 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在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 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在以农业生产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 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传统节日均来源于农 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并不像其他民族,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 识和总结,不同专家有不同的意见。而我们学习 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就是从各个方面、各个角 度来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把握它的民族性和特 殊性。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从其强大的生命力、务 实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家国一体的宗法集体 主义文专题一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目录
一、中国文化的类型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三、相关补充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 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集 中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 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一、何种类型:
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山脉河 流等地形地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自然资源 丰富,物产富饶;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 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 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如佛教文化的传入 和中国化。

中国文化兴起的原因

中国文化兴起的原因

中国文化兴起的原因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这就是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品才网整理了中国文化兴起原因,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文化兴起的原因中国文化的特点:1.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4.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5.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7.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形成原因: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环境比较优越,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而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并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而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也造就了不同区域文化。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抑商和安土重迁的观念;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则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的联系;北方游牧则以迁徙和战斗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这些强烈的地域特点使中国文化的多样性非常明显。

但是正因为中国地理条件过于优越,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其中也有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这就是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简而言之,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与西方地中海延岸的多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从物质生产方式看,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文化兴起的原因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文化,然而经过历史的变迁,风雨的洗礼,只有古中国文化绵延至今不绝,其中影响因素应有地形因素,气候因素,人口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宗教因素,以及文化本身的影响因素。

2016北京大学汉硕考研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终极笔.

2016北京大学汉硕考研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终极笔.

《中国文化概论》精编笔记——张岱年、方克力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1、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温、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水陆分布等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等等,前者是更为基础的因素。

2、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

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

3、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

人类的生活资料来自自然,人类劳动对象也是自然。

4、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

生存和发展都要受自然法则的约束。

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绝对、单一1、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取决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若干中介。

3、地理环境一旦对人类产生影响,也就同时被人类所改造,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节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内部环境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类型繁复农耕地理和游牧地理界限清晰二、周边环境东临大海、太平洋,对古代中国人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难知的世界。

与欧洲大陆面对的海洋大异其趣。

北方有戈壁、亚寒带原始森林围护西北是沙漠、盐原、雪山横亘西南更有高原壁立这些既是古代中国人抵御外来侵略的屏障,也是难以逾越的交通障碍第三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会,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中,共同创造开发了中国的统一、辽阔的疆域与繁荣的民族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其民族与文化、疆域与统一,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地理环境中的民族关系——半封闭内向型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各民族的内聚趋势中国的地理环境,从边界的自然环境来看,除东部与南部临海,其他边界大多被山脉、高原、沙漠所阻隔,自然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地理区域。

这种环境,一方面阻断了区域内各民族与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区域内各民族之间密切的交往,使各民族的多元文化能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而中国历史上多次分裂后而统一的版图都基本相似也得益于该地理环境。

而从内部环境来看,内部地形变化多样,又造成了各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北方是蒙古高原,以草原游牧民族为主,相继有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和蒙古等部落和民族;东北既有茂密的森林丘陵又有辽阔的东北平原,主要以狩猎民族为主,相继有东胡、肃慎(满族祖先)、乌桓、鲜卑(锡伯族祖先)、室韦(蒙古族祖先)、契丹和女真等族;西北地区是一系列的山脉和沙漠,其间有绿洲适合人类发展,不少民族在此孕育了绿洲文化,相继有塞人、乌孙、月氏、匈奴、突厥、回纥和蒙古准葛尔部等居住;西南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以藏、羌等半农半牧的高原民族为主,自古就有吐蕃(藏族祖先)、门巴、羌、白、苗、傣等几十个民族。

这些周边地区的民族,与边界外的联系被自然地理屏障所阻断,而中原地区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平原、丰富的资源物产和先进的文化对他们充满了吸引力。

所以,尽管周边民族之间互相也有一定的流动与交往,如东北的鲜卑、室韦等民族向西进入蒙古草原,蒙古草原上的匈奴、突厥向西北扩张等,但总体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四边少数民族总是向着中原方向发展的,这是地理环境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内聚的影响。

二、政治中的民族关系——“中原—四方”的“天下一统”格局和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中国一词作为我们国家的名称,是从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使用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时实行“州郡二级制”
(4)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5)隋唐:隋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实行)元朝:行省制度
(8)明朝:全国分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
(9)清朝:分省府县三级,全国有十八个省、 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和内外蒙古旗 盟
4.农耕地理环境支配下的中国“天下中心” 观
春秋时代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个建立 “文化中国”的伟大理想。当时他们所谓的 “中国”,既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又不是一 个政治概念,也不是一个种族概念,而是一 个文化的概念,即与野蛮相反的“文明”; 有所谓“中国而失礼义则夷狄之,夷狄而能 礼义则中国之”的说法。
一是土地国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二是土地不得自由买卖 三是农业生产以集体劳作为主——井田制
2、东周以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 演进
其特点:
一是土地国有、私有并存,如屯田、占田、 均田等
二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千年田,八百主”
三是单家独户经营,男耕女织的小农业占主 导地位
(2)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构成 “三大阶梯”
(3)三面是山,一面临海;
中国的地形地貌对文化的影响:
(1)中国的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极富 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
(2)中国的地形地貌,使中国文化更多地讲 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疆域的辽阔,带来了中国文化中心经常
如果再从地理环境更小范围区域出发,则可 以把中华地理区域环境所涉及的、带有明显 地方区域个性差异的文化现象,细分为齐鲁 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中 原文化、荆楚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等 等。把诸多不同地理差异或地缘特征的文化 类别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 姿多彩,类别多样,以及文化内容的博大精 深,极其丰富。

中国文化存在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存在的历史地理环境

平原
• “所有权和生产性实业的原则就孕育在这当 中” • “闭关自守,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 明” • 航海“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因为这里 的居民生活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 序的帮助,农业也就按着四季进行;土地所 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了—换句 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 系开始有了成立的可能”。
中国文化存在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南北文化差异 南







语言: 北齐南繁; 人的性格: 北爽南细; 哲学: 北孔南老; 经学: 北学深芜,南学约简; 学术: 北重考述,南究义理; 宗教: 北儒南道; 音乐: 北刚南柔(梁启超说:北乐悲壮,南乐靡 曼” ) 戏曲: 北宜和歌,南宜独奏; 书法: 北书雄健,南书秀雅。北方为方笔之祖,南方 系圆笔之宗; 饮食: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 小国宜于共和政体, • 中等国宜于由君主治理, • 大帝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
• “亚洲有一些大帝国,它们出现在幅员辽阔 的大平原上,在这种地理条件下,为了防 止形成割据的局面,就只能实行专制制度, 而且只能实行一种极端严酷的奴役的统治; 而在欧洲,天然的区域划分形成了许多不 大不小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法治 是很有利于保国的;所以没有法治,国家便 将腐化堕落,而和一切邻邦都不能相比”。
(二) 民族、人口
• (1)民族: • (2)人口: 历史上,中国人口有两大特点: 第一是分布不均衡 ; 第二是人口迁移频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从世界范围来看, 人类文化是千姿百态的,丰富多彩 的,……因此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特 征,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
• 认为人的体质、心理状态、人口和民族分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目的:通过对历史地理环境的介绍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化的辨证关系,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关系。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呈三级阶地形态⏹一、疆域、政区⏹疆域:如果将私有制产生、国家建立作为文明的标志,那么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应从夏朝开始。

而清王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

⏹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

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二级政区制,直至唐代前期。

唐代安史之乱后至明清时期,基本上实行道(路、省)州县三级政区制。

⏹二、民族、人口■民族: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缔造。

■人口: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保持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频繁,人口分布呈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格局。

⏹实例分析:历代人口变化情况(1)⏹秦代以前人口数缺乏可资推测的史料。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认为“秦时全中国人口约二千万左右”。

⏹秦末战乱。

秦时人口约二千万,到西汉初仅1500万左右,减四分之一。

汉初人口数字,葛剑雄在《西汉人口地理》一书认为汉初人口应在1500万以上。

根据葛剑雄推测,到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人口增至3500万,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之年),减至3000万,公元前67年(宣帝地节三年),增至4000万,公元2年,激增至6000万。

⏹而到西汉末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两百年间,达到12 233 062户,59 594978人,这是中国人口的第一个高峰,以后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再达到这个数字。

由此可以相见汉朝盛世景象。

⏹东汉末战乱,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人口只有1600万,锐减四分之三。

中国地理文化

中国地理文化

中国地理文化包括文化在内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在其时间演替即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空间,时间和空间是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的概念。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即地理空间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发展而形成的。

没有地理空间的保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就可能中断。

然而地理环境作为文化或文明发展的空间,它并不是仅仅是文化存在的“容器”,而是文化发展的“环境”。

文化只有与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才能不断发展。

世界文明史上很多古典文明的毁灭,就是因外族文化的入侵——占据了原来文明的空间——而导致其时间发展的结束;或者,因地理环境的变化——例如在印度河流域沙漠吞没了文明得以发展的冲积平原——而导致文明历史的终结。

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文明与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而在这四个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古代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连续的发展,其它的文明或湮灭或中断。

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地理环境在其中起了巨大作用:中国地理环境的半隔离状态,使古代中国形成“保护性反应机制”,使其不容易遭受其它强大文化的大举入侵而造成亡国灭种之灾,不至于造成文化层上的大断裂。

加之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和发展多种经济的条件,有形成独立文化体系的环境。

而古代中国在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型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形态。

中国古代文化,在气质上是内向型的,在风格上是和谐型的,中国文化的内核是伦理型的,而若以文化的空间形态来划分的话,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大陆性的,准确地说,大陆性农业文化。

那么中国的大陆性农业文化是如何在中国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本篇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一、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征——偏居一方与相对封闭从全球文化地理的形式来看,各大洲文明进步的速度和文化发展水平是极不平衡的。

南半球常常被地理学家称为“水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9%,而且各大陆海岸线比较平直,沿海岛屿稀疏,半岛不多,大陆内部以高原、沙漠为主,少有大河横贯其间,缺乏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因而文明进步的速度较慢,文化发展的水平较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