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

论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

!祝

彦#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祝彦#%&,-—’,男,江西新干县人。先后就职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中央党

校中国市场经济报社,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摘要)陈独秀在其复杂多艰的一生中,不仅作出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选择,而且对社会主

义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刻的探讨与论述。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包括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

义,社会主义的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经济,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行向社会主义的社会”阶

段,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等。这些论述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宝贵的借

鉴价值。

(关键词)陈独秀;经济发展;平均主义;民主;行向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0(文章编号)%""-*1%/2#$"""’"&*""!"*"1历史研究

江西社会科学

34567849:;45<9;4=6;=>$"""年第&期陈独秀在其复杂多艰的个人经历与政治生涯中,曾猛烈地抨击专制与愚昧,鼓吹民主与科学;反对旧文学,倡导新文学;摒弃旧道德,树立新风尚。在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中,陈独秀“择定一

派”,认准了“马克思底科学的社会主义”是中国无产阶级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

想系统而不乏深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检视他的这一思想,我们会发现在今天仍然具有闪烁光芒的地方。本文试就这一思想进行论述,向各位老师同仁请教。

一、为什么要讲社会主义

陈独秀在%&-"年&月

《给西流的信》中指出:“科学,近代民主制,社会主义,是近代人类社会三大天才的发明,至可宝贵。”社会主义在陈独秀看来,显然是优越的社会制度而应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选择。首

先,陈独秀从进化论观点出发,阐述了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并

不是凭空的盲目的去相信他,是社会之历史的进化程序令我们不能不相信”。由此他进一步阐述道:

“社会组织进化的历程,是从渔猎时代酋长时代,进而为农业时代封建时代,由农业手工业时代进而为机器工业时代,再由资本主义的工业时代进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时代。这个进化历程的变迁,纯是客观的境界,不是主观的要

求。”客观规律是不容违背的,历史前进的方向是不容改变的,因此,陈独秀坚定地认为,

“社会主义要起来代替共和政治,也和当年共和政治起来代替封建制度一样,按诸新陈代谢的公例,都是不可逃的命运。”其次,陈独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原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弊病,得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要优越的结论。其一,

资本主义存在制度上的弊病即私有制;其二,资本主义的

“现代生产方法有二大缺点不得不急图改造的:#一’????是资本私有……#二’????是生产过剩……”;其三,资本主义的“现代分配方法底缺点”就是“剩余价值”即“工人血汗所生产的应得的,被资本家用红利底名义掠夺去了。”陈独秀运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原理举例分析了上海

一家纱厂,资本是一百万元,一年赚了净利一百万元,用工人二千,平均每个工人每月工钱八元,扣去一年工人的薪酬和其他支出,还剩五十万零八千元,都变成了资本家底财产了,分配上明显存在严重的剥削。第三,陈独

秀直白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制度,简单说是:#一’????资本集中,#二’????财产公有。”而两者比较,最集中体现在一“公”一“私”上面。对此,陈独秀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

“在财产公有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在生产上,没有少数人占有生产工具的弊病,有了社会需要的统计,不至陷于无政府状态,所有生产品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非为资本家利润而生产,是为用而生产,非为卖而生产;在分配上,免了剩余劳动的掠夺。”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表现在克服了私有制下无计划的生产过剩现象和剥削的存在。

回答了“为什么要讲社会主义”,陈独秀针对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思潮鱼龙混杂地存在于中国的现象,进一

步告诉我们“应讲何种社会主义”。首先陈独秀列出当时流行的几种社会主义流派:一、无政府主义;二、共产主

义;三、国家主义;四、工团主义;五、行会社会主义。对这五种流派的社会主义,陈独秀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最后得出“?????????????????结果以马克思派的科学社会主义为最好”。因为,他强调指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注重客观的事?实,????????不是主观的理想的;??????????他不独要有改造的必要,????????还要有改造的可能”。一句话,因为马克思社会主义是科学的,所以我们要讲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经济,使最大多数人民幸福

陈独秀在《造国论》里指出,国家“必须建设在最大多数人民的幸福上面,人民的幸福又以经济的生活为最

切要,经济的生活不进步,所谓人民的幸福,仍只是一句空话”。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避免生产过剩并消除剩余价值的被剥削,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但要根本上使最大多数人民幸福,就必须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陈独秀毕生关心政治并投身社会改造运动,在这一过程中,他总是把政治问题和社会改造运动同社

会经济发展状况联系起来,并把后者作为前者的前提条件。早在"#"#年"$月"日陈独秀在

《新青年》上撰文强调,“我敢说最进步的政治,必须把问题放在重要地位,别的都是闲文。”同时,他又指出:

“在政治和社会经济”这两种工具当中,又是应该着重社会经济方面的;我以为关于社会经济的设施,应当占政治的大部分;而且社会经济的问题不解决,政治上的大问题没有一件能解决的,社会经济简直是政治的基础。”这种分析无疑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生产力决定论是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

的基础。针对当时“有人以为中国封建式的武人为患,是政治造成的,不是经济造成的,所以眼前只是政治革命

要紧,还不须经济革命”。陈独秀提出对此说法有七个疑问,其中第四个问题,笔者认为深刻且切中时代之脉:

“抛弃多数的幸福是否能够使人心安定和巩固%”这一问足以振聋发聩&因此,"#$"年"月$"日陈独秀在

《〈共产党〉月刊短言》一文的开头第一句话即指出:“经济的改造自然占人类改造之主要地位”。

但是,由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前资本主义社会”’独秀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此处仅引用陈的概念,但

观点上不予苟同———笔者(“这一时期的农业造成社会的蒙昧无知和散漫,商业造成的奸诈和苟偷,于是它的

生产力、武力、道德、文化,都一般的衰落。”从而导致了中国近代史的“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是,中国的政治革

命和社会改造运动就更应以发展经济为目标。所以,陈独秀呼吁,抗日战争实际上是“为民族工业而战”,他阐

述说,“上次我们对日战争,固然可以说为民族生存而战,然而明了正确的说,应该是‘为民族工业而战’”。从实

质上来讲,两国之间的武力较量仍是经济势力的强弱较量,“战争和革命都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这个论断

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毛泽东也从经济方面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原因指出:“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新

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日本有发达的现代化工

业基础,而当时的中国按陈独秀自己的说法也仅处于所谓“初期资本主义时期”,远远落后于日本,所以,我们

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在经济上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一方面壮大我们的经济势力,一方面同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封建主义时代,只有最少数得着幸福,资本主义时代也不过是少数人得着幸福,……主张实际的多数幸

福,只有社会主义的政治。”而社会主义的基础即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经济势力,才能真正实现

“实际的多数幸福”。否则,社会主义也只是理论上好听的名词罢了。

三、社会主义必须经过

“行向社会主义阶段”在这里陈独秀也是首先运用进化论来阐述这一规律。他指出:“在科学社会主义者看来,资本主义无论为

功为罪,而毕竟是人类社会进化所必经的过程。没有它,小生产者的社会便没有发展生产力和生产集中之可能。”因此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不能人为地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陈独秀主张必须

经历一个“行向社会主义的社会”阶段。关于“行向社会主义的社会”,陈独秀作了这样的解释:

“国民革命成功之后,我国的经济制度,自然是家庭的手工业与农业、小生产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制、国家资本主义等,四种并行,我们所谓采用何种经济制度,并不是说只采用那一种而禁绝其余一切,乃是说采用某一种为全社会主要的生产制度,而可以采用国家资本主义以过渡到非资本主义的国家工业,即是行向社会主义。”在这个阶

段,主要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为目的,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其初只是国家资本主义,再进一步才能到国家社会主义。”“鄙意所谓国家社会主义,决非建设在现状之上,亦非由国家包办一切大小工商业,马上就要禁绝一切私人企业。”甚至认为“所谓国家经营的大工商业,亦不必全集在中央、省管及市管方法#都算是公有$,亦可斟酌情形定。”陈独秀认为,即在“国家社会主义”阶段,仍要允许一定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不要急于废除私有制,私人企业更不应取消。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工业经济,顺利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陈独秀曾引证列宁的话“俄国工人吃了资本主义不发达的苦,而不是吃了资本主义发达的苦”,并且由此认为“中国更是如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也有过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前,应“建立近代工业社会”的思考。并指出社会主义之前“我们要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这都告诉我们允许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是社会主义建立的必要准备。

陈独秀认为:“我们不是乌托邦的社会主义者,决不幻想不经过资本主义,而可以由半封建的社会一跳便到社会主义的社会。不过,那时的中国资本主义,已经过国民革命的洗礼,已经是民族的民主的资本主义,他的

—‘不要民族革命,不要民主革命,不经过发展影响到全民族的经济生活,和研究系这类人所要的资本主义——

国民革命的洗礼,只有半封建势力下之军阀官僚买办,结托帝国主义,在中国发展道威斯式的资本主义。’——

—相差甚远。”社会主义的真正建立,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彻底实现。由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使得中国近代工业经济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从封建主义经济跨过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无疑会导致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夹生不熟。这一点即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应引起注意。陈独秀就指出:“无产阶级开始建设的时候,即在产业充分发达的国家,也不能没有一种过渡的经济政策,才能渡到废绝私产,实行社会主义的分配。”何况中国本来就是一个产业十分落后的国家呢&

因此,陈独秀强调指出:“我们不要学唯名主义者,一听到社会主义便肃然起敬,一听到资本主义便畏之如蛇蜴,厌之如粪蛆,如果人们不敢断言中国此时可以采用社会主义制发展工业,这必然毅然决然采用资本主义制来发展工业,只有工业发展,才能够清除旧社会的落后性,才能开辟新社会的道路。”在这里陈独秀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能给社会带来物质财富的增长,从而体现了它的一定进步性;同时告诉人们不要有“名词拜物教”思想,因为“资本主义决不能因为人们厌恶它而不来,社会主义也不能因为人们爱好它而来。这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而决定的。”这就清楚告诉人们:社会主义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超越,必然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受挫。

四、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陈独秀在《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演说中曾指出:“现在批评社会主义的人们,以为社会主义者是专从事于分配方法,就是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也往往误会到这样。其实专讲分配方法去平均贫富,是均富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很明确地指出: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讲分配,但不是“均贫富”。

平均主义,在中国有其根深蒂固的思想基础,其产生的根源即小农经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在社会意识层面则表现为强烈的平均主义色彩。陈独秀的“均富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命题,其进步性、革命性的充分体现,正在于摒弃了旧的小农传统下积淀的落后意识,这种价值观念的建立,无疑来源于陈独秀已不仅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更是已初步成为了一个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共产主义者。因为,陈独秀这个命题的提出,是站在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大背景下,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对资本主义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才得出的结论。从而使他的这个命题具有现代化的进步意义。二十世纪’(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的改革正是首先从打破“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开始的。

—资产阶级——

—社会,陈独秀指出过:“不懂得资本主义,就不会懂得社会主义”。接着他分析了“现在的——

不唯分配方法不好,生产方法也有二大缺点:#一$是生产组织之扩大了,已自然日趋于社会化,而无量数生产群众,仍为少数私有生产工具者所统驭束缚,已有尾大不掉之势;#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缺少社会的统计和调节,陷在无政府状态。资本家不受任何机关之管理依照社会之需要而生产,只为竞争私利,自由生产,盲目增加商品,往往有超过需要之剩余生产,使社会金融产生恐慌。”此其一;其二,资本主义分配方法也存在缺点,其直接表现为“这个缺点从财产私有产生出来。……但以财产私有之故,全社会的财富差不多操诸少数资本家

之手,多数人则日益减少其购买力,其结果遂至社会上生产力和消费力失其均衡。”生产方法的弊病,导致生产无计划,缺乏宏观调控与管理,从而形成社会生产过剩;分配方法的不良,则导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贫富悬殊越来越大。所以,陈独秀要求“社会主义是对于生产方法和分配方法同时并重的。”因为建立在财产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在生产上,没有少数人占有生产工具的弊病,有了社会需要的统计,不致陷于无政府状态,所有生产品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非为资本家利润而生产,……在分配上,免了剩余劳动的掠夺,没有保持生产力和消费力均衡的必要,没有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销纳剩余生产的帝国主义即侵略主义之战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的社会主义分配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克服剥削的产生,并非农业社会主义理想模式的“均富”。对此,陈独秀说:“不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根本上决不是什么劫富济贫的均富主义,并且中国共产党都不予幻想中国马上就能够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制度。”从而明确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努力方向。

五、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陈独秀毕生为民主进行了执著而艰苦的追求与不懈的探索和思考。五四运动中,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认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可见陈独秀对民主能够给中国历史进步所发挥的巨大影响著,予以了崇高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首先,陈独秀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民主斗争的历史。民主主义不会因时代的进步而过时,民主是与时俱进的;民主主义更不是资产阶级的专擅,甚至不尽受资产阶级的欢迎,但它却应该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方向。“民主是自从古代希腊罗马以至今天、明天、后天,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抗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并非仅仅是某一特殊时代历史现象,并非仅仅是过了时的一定时代中资产阶级统治形式。”陈独秀阐述民主是人民群众经过几百年的流血奋斗而取得的。他说:“因为近代是资产阶级当权时代,我们便称之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其实此制不尽为资产阶级所欢迎,而是几千万民众流血斗争了五六百年才实现的。”从人类为民主而斗争的历程来看,民主决不是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近代民主制”更非一个狭义的历史概念,而应该是整个人类社会进程的产物,以及一切进步的革命所争取的目标。当然也包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

其次,对资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作了比较分析,认为资产阶级民主有可资借鉴的内容。他指出:“民主不仅仅是一个抽象名词,有它的具体内容,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无产阶级的民主,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实施的范围有广狭而已。”“‘无产阶级民主’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其具体内容也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样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没有这些,议会或苏维埃同样一文不值。”因此陈独秀认为“苏维埃制若没有民主内容,……比资产阶级的形式民主还不如。”在这些分析中,陈独秀显然没有能够比较分析出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的两者之间的阶级性质及其根本不同,这是因为他的思想局限和理论分析的偏颇导致。但是,陈独秀也指出了资产阶级民主是“形式民主”,其虚伪性亦就不言自明。同时,陈独秀认为,如果无产阶级的民主连资产阶级的民主内容都不具有,"排斥后者内容中的糟粕#那就不是真正的“苏维埃制”,这无疑是“忠言逆耳”$

第三,民主与社会主义是相成的。陈独秀认为:“政治上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是相成而非相反的东西”。他多次引证列宁的话“民主是对于官僚制的抗毒素”。激烈批评把民主与社会主义分裂开来。陈独秀对三十年代苏联的肃反政策及后果进行了辛辣的抨击,他说:“苏联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专政到反动派,我举双手赞成。但专政到人民,专政到党内,难道是马克思、列宁始料所及吗%此无他,贱视民主故也。”

陈独秀还探讨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他十分精辟地告诉人们,民主的树立要有制度的保证。并由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邓小平同志曾经有过一段关于制度建设的精辟论断:“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陈独秀强调指出共产主义者应该是无产阶级民主的真正代表。他说:“在现时代,只有无产阶级才是民主主义势力的真正代表;我们共产主义者同时也是真正的民主主义者。”“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绝对应该比任何资产阶级国家更加民主。”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殷切期望,其中也饱含了陈独秀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美好憧憬。

六、我们的讨论

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内容表现十分丰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陈独秀的思想视野的多面折射,"陈独秀由

“选学妖孽”的秀才——

—共产主义者——

—激进民主主义者——

—托派分子,其经历

—革命党——

—维新的康梁派——

的复杂,接受理论的庞杂与思想转变中带时代特征的急功近利,无不影响到他的思想形成。#我们很难真正给出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一个定位评价。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其中既有偏激之词,又有深刻之义;既有主观臆测,又有天才预见。因此,站在世纪交替的今天,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辩证的眼光去检视过去,展开我们的讨论,得出一些现实的启示,无疑是有客观意义的。

其一、陈独秀倡导的“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在今在仍然是三面激昂的旗帜。坚持科学,才能废除迷信,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才是振兴中华的根本之路。“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结论$

其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经济。只有生产力提高了,经济得到发展,才能使最大多数人民幸福,才能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论述,即是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三、社会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陈独秀“行向社会主义的社会”概念的提出,要求社会主义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中国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必须经历一个过渡阶段,这是由于中国近代工业落后造成的局面决定的,在过渡阶段里,可以允许各种经济成份并存,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允许私有制的一定程度存在,采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尽快增加社会财富,从而达到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从陈独秀的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巧合之处。

其四、平均主义即使在传统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亦缺乏它的先进性,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平均主义的口号就是落后意识的代表,在实际生产实践活动里,它就会成为一种障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历程中发生的“一大二公”的做法,无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均富主义”潮,结果是使现代化事业遭受了挫折。陈独秀对平均主义的抨击与否定,其意义不乏先见之明。

其五、关于民主的见解,在史学界一般被称为是陈独秀晚年“最后的见解”。海外一些人士盯着陈独秀对无产阶级专政和苏维埃的批判之内容,而喝彩之“实在是他大觉大悟的见解”,或赞许陈独秀:“他经历了漫长的道路,终于懂得了民主政体的真谛。”“认识到了近代民主的精辟”。其实这些喝彩者和称赞者们无非是牵强附会地、要不然就是心怀叵测地理解了陈独秀。当然,在我们的讨论中,必须指出陈独秀对民主的见解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陈独秀对民主“超时代”、“超历史”、“超阶级”的理解,把民主抽象化了,正如托派分子王文元总结的一样:“他把民主主义看成了一个超历史超阶级的范畴,还原成一个抽象观念了。”;二是对无产阶级专政和苏维埃的非议,因为对前苏联肃反政策的批判而“恨屋及乌”地进而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等,对此,我们必须站稳立场擦亮眼睛辨别良莠。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并肯定陈独秀对民主的执著追求并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他说为了民主%和科学#“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他主张社会主义与民主为一体,不能被割裂;为了使社会主义民主不致被破坏,陈独秀主张建立制度作为保障,可以说,这是很敏锐的,也是进步的;这一切,都表明陈独秀最终要强调的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这是确定无疑的。”

&参考文献’

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林茂生等(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三联书店:+,-"年版(?解放日报(&.’+,,"年(?新青年(&/’第0卷(?历史研究(&/’+,-+年第0期(姜长斌(斯大林政治评传?&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年+3月版(陈独秀研究会(陈独秀研究动态(%+,#&4’唐宝林(陈独秀传一从总书记到反对派(&1’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毛泽东书信集(&1’人民出版社+,-!年版(?毛泽东建国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5’吉林人民出版社+,,!年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人民出版社+,,!年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人民出版社+,,!年版(?传记文学杂志(%台湾#&/’第!6卷第7期(?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0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党史资料第四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3年版(王凡西(双山回忆录(&1’现代史料编刊(+,-6年(&责任编辑:陈荣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